激光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480.50 KB
- 文档页数:7
激光入门知识一、激光产生原理1、普通光源的发光--受激吸收和自发辐射普通常见光源的发光(如电灯、火焰、太阳等地发光)是由于物质在受到外来能量(如光能、电能、热能等)作用时,原子中的电子就会吸收外来能量而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即原子被激发。
激发的过程是一个"受激吸收"过程。
处在高能级(E2)的电子寿命很短(一般为10-8~10-9秒),在没有外界作用下会自发地向低能级(E1)跃迁,跃迁时将产生光(电磁波)辐射。
辐射光子能量为hυ=E2-E1这种辐射称为自发辐射。
原子的自发辐射过程完全是一种随机过程,各发光原子的发光过程各自独立,互不关联,即所辐射的光在发射方向上是无规则的射向四面八方,另外未位相、偏振状态也各不相同。
由于激发能级有一个宽度,所以发射光的频率也不是单一的,而有一个范围。
在通常热平衡条件下,处于高能级E2上的原子数密度N2,远比处于低能级的原子数密度低,这是因为处于能级E的原子数密度N的大小时随能级E的增加而指数减小,即N∝exp(-E/kT),这是著名的波耳兹曼分布规律。
于是在上、下两个能级上的原子数密度比为N2/N1∝exp{-(E2-E1)/kT}式中k为波耳兹曼常量,T为绝对温度。
因为E2>E1,所以N2《N1。
例如,已知氢原子基态能量为E1=-13.6eV,第一激发态能量为E2=-3.4eV,在20℃时,kT≈0.025eV,则N2/N1∝exp(-400)≈0可见,在20℃时,全部氢原子几乎都处于基态,要使原子发光,必须外界提供能量使原子到达激发态,所以普通广义的发光是包含了受激吸收和自发辐射两个过程。
一般说来,这种光源所辐射光的能量是不强的,加上向四面八方发射,更使能量分散了。
2、受激辐射和光的放大由量子理论知识知道,一个能级对应电子的一个能量状态。
电子能量由主量子数n(n=1,2,…)决定。
但是实际描写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除能量外,还有轨道角动量L和自旋角动量s,它们都是量子化的,由相应的量子数来描述。
激光器的基本参数和基础知识激光器是一种产生和放大一束高度聚焦的光束的装置,它利用特殊的光学放大器将输入的光线转化为一束具有高度相干性和高度单色性的激光光束。
以下是激光器的一些基本参数和基础知识:1. 激光器的波长(Wavelength):激光器产生的激光光束的波长是决定其光学特性的重要参数。
不同波长的激光器在光的传播、吸收和散射方面有着不同的特性。
2. 输出功率(Output Power):激光器的输出功率是指激光器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光能量。
输出功率的大小可以影响到激光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使用范围。
3. 光束质量(Beam Quality):光束质量是激光器输出光束的空间属性的度量,它决定了光束的聚焦能力和光学深度。
光束质量越高,光束越接近理想光束,具有更好的聚焦和穿透能力。
4. 脉冲宽度(Pulse Width):对于脉冲激光器而言,脉冲宽度是指激光脉冲的持续时间。
脉冲宽度的长短对于一些应用领域,如精密切割、医疗器械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5. 光学阻尼器(Optical Attenuator):光学阻尼器是用于调节和控制激光光束强度的光学装置,通过调整光损耗或反射来控制光强。
6. 光束扩散角(Divergence Angle):光束扩散角是指光束的发散性,即光束离开激光器时的束腰大小和形状。
光束扩散角可以描述激光器在空间中的传播特性。
7. 频率稳定性(Frequency Stability):激光器的频率稳定性是指激光器的输出频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稳定性。
频率稳定性越高,激光器的输出频率在长时间应用中的波动越小。
8. 工作温度范围(Operating Temperature Range):激光器的工作温度范围是指激光器可以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
对于一些特殊环境下的应用,工作温度范围的宽窄对激光器的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1.激光的产生原理:激光器内部通过激发材料(例如气体、固体或半导体)来产生激光。
激光的基础知识相信激光这名词对大家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激光,例如在课堂上我们所用的激光指示器,与及在计算机或音响组合中用来读取光盘资料的光驱等等。
在工业上,激光常用于切割或微细加工。
在军事上,激光被用来拦截导弹。
科学家也利用激光非常准确地测量了地球和月球的距离,涉及的误差只有几厘米。
激光的用途那么广泛,究竟它有哪些特点,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以下我们将会阐释激光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原理。
激光的特性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是激光的四大特性。
(1)激光的高亮度:一般规律认为,光源在单位面积上向某一方向的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功率,就称为光源在该方向上的亮度。
激光在亮度上的提高主要是靠光线在发射方向上的高度集中。
激光的发射角极小(一般用毫弧度表示),它几乎是高度平等准直的光束,能实现定向集中发射。
因此,激光有高亮度性。
固体激光器的亮度更可高达1011W/cn2Sr 。
不仅如此,一束激光经过聚焦后,由于其高亮度性的特点,能产生强烈的热效应,其焦点范围内的温度可达数千度或数万度,能熔化甚至于气化对激光有吸收能力的生物组织或非生物材料。
如工业上精密器件的焊接、灯孔、切割;医学上切割组织(光刀)、气化表浅肿瘤以及显微光谱分析等这些新技术都是利用激光的高亮度性所产生的高温效应。
激光功率密度的单位为mw/cm2或W/cm2,能量密度为焦尔/厘米2。
(2)激光的高方向性:激光的高方向性使其能在有效地传递较长距离的同时,还能保证聚焦得到极高的功率密度,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天生就是朝一个方向射出,光束的发散度极小,大约只有0.001弧度,接近平行。
1962年人类第一次使用激光照射月球,地球离月球的距离约38万公里,这两点都是激光加工的重要条件。
(3)激光的高单色性:光的颜色由光的波长(或频率)决定。
一定的波长对应一定的颜色。
太阳光的波长分布范围约在0.76微米至0.4微米之间,对应的颜色从红色到紫色共7种颜色,所以太阳光谈不上单色性。
激光学基础知识、X线摄影基础【考点总结+精选习题】一、激光的产生1、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的“自发和受激辐射〃理论是现代激光理论的物理学基础。
(一)受激吸收和光辐射1、受激吸收(激发或电离):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而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
2、受激吸收的特点:(1)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有外来光子的"激发";(2)外来光子的能量应等于原子激发前后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3)受激吸收对激发光子的振动方向、传播方向和位相没有任何限制。
3、自发辐射:在没有任何外界影响的情况下,高能态EH的原子会自发地跃迁到基态或者较低激发态E L,因为这种跃迁是不受外界影响而自发进行的,称为自发跃迁,如果跃迁时释放的能量是以光辐射的形式放出的,则这个过程叫做自发辐射。
4、受激辐射:处于高能级EH的原子在自发辐射之前,受到一个能量为hv=E H-EL的光子的“诱发〃后可释放出一个与诱发光子特征完全相同的光子而跃迁到低能级E L,这个过程称为受激辐射。
持续的受激辐射形成的光束就叫做激光。
5、受激辐射的特点:①它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有外来光子的"刺激"才能发生,外来光子的能量或频率必须满足hv=E H-E L;②辐射出的光子与诱发光子特征完全相同;③与受激吸收不同,受激辐射中的被激原子并不吸收诱发光子的能量。
6、受激辐射光放大不是自然的,自然界没有哪种物质能够自然地发出激光来,只有人为地创造条件,才能得到激光。
(二)激光的产生1、激光器的构成:工作物质、激发装置、光学谐振腔2、工作物质:激光器中能产生激光的物质称为工作物质。
3、激发装置:作用是把处于低能级上的原子激发到高能级上去,使工作物质实现粒子反转。
4、光学谐振腔:作用是①产生和维持光放大;②选择输出光的方向;③选择输出光的波长。
5、谐振腔能起选频作用,使激光的单色性更好。
(三)激光器的分类1.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激光器一般可按工作物质形态(固体、液体、气体、半导体等)、发光粒子(原子、分子、离子、准分子等)、输出方式(连续、脉冲)等进行分类。
激光知识点总结一、激光的工作原理激光是由激光管或半导体激光器等激光器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光,其产生过程涉及到激发、放大和辐射三个过程。
激发过程是激光器内部能级的粒子被外部能量激发,处于高能级,即被激发态。
放大过程是被激发态的粒子受到反射膜的作用,在激光谐振腔内不断来回运动,使得光子通过受激辐射不断放大,形成激光能量。
辐射过程是形成激光光束的过程,激光能量通过谐振腔的光学放大产生足够的光强,经过半透过膜射出。
二、激光的分类根据激光器产生的机理、工作波长和应用领域不同,激光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激光器包括气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
气体激光器主要包括CO2激光器、氩离子激光器等,工作波长主要在10.6微米和0.5微米左右。
固体激光器主要包括Nd:YAG激光器、Nd:YVO4激光器等,工作波长主要在1微米左右。
半导体激光器主要包括GaAs激光器、InGaN激光器等,工作波长主要在可见光和红外光区域。
三、激光的应用激光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医学、通信、材料加工等。
在医学领域,激光可以用于手术、治疗、检测等,例如激光近视手术、激光溶脂手术等。
在通信领域,激光可以用于光纤通信、激光雷达等,实现了信息的高速传输和大容量存储。
在材料加工领域,激光可以用于切割、焊接、打标等,高精度、高效率、非接触等优点,深受制造业的青睐。
四、激光的安全问题激光的应用虽然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安全问题。
激光具有高能量密度、强聚焦性和直线传播性,如果被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眼睛、皮肤等组织的损伤。
因此,在激光使用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包括佩戴防护眼镜、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限制激光输出功率等,确保激光的安全使用。
总之,激光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学技术,在科研和工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分类和应用等,可以更好地把握激光的特点和优势,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激光基础知识问红光与绿光的区别?答:A, 波长不同:红光波长635-980nm,绿光波长532nm;B, 出光⽅式不同:红激光:在组成物质的原⼦中,有不同数量的粒⼦(电⼦)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能级上的粒⼦受到某种光⼦的激发,会从⾼能级跳到(跃迁)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且当处于⾼能级上的粒⼦数⼤于低能级上的粒⼦数时,就能出现⼀个弱光激发出⼀个强光的现象。
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简称激光。
也就是红光不⽤外加任何装置,本⾝就会产⽣激光;绿激光: 是由808nmLD泵浦晶体产⽣激光问蓝紫光的光点为什么很弱?没有绿光那么亮?答:根据激光的原理,同功率的情况下,波长越短的激光就越亮,但由于⼈的视⾓对532nm波长的光容易吸收和敏感,错误的感觉就认为是绿光亮!问同功率的红光和绿光为什么红光不可以看到光束,⽽绿光可以?但红光反⽽⽐绿光传播得远?答:由于光波越短在⼤⽓中损耗越⼤,所以容易看到绿光的光柱⽽不容易看到红光的光柱;⼜因绿光光波容易被空⽓中的灰尘吸收,吸收的越多,反射就越多,我们看到的光柱也就越明显,同时,吸收的越多损耗也越⼤,所以同样功率红光⽐绿光传播的远。
也是为什么交通⽤的红绿灯,⽤红灯表⽰停⽌通⾏,⽽⽤绿灯表⽰放⾏。
问绿光最长可以持续多久点亮,持续点亮的稳定时间是多久?答: 绿激光根据不同功率点亮的时间会有所差别,便携式激光器室温(25°)下正常⼯作时间为⼩于10秒(指在该时间内功率不会低于要求值,⽽功率将随时间的增加⽽衰减,直⾄不亮;⼯作时间越长对LD和晶体的损坏就越严重,甚⾄烧坏LD);⼯业⽤激光模组在室温和正确散热情况下可以长时间点亮(正确散热:⼯作时,必须把激光头部分固定在和激光头同体积或更⼤体积的⾦属体上)。
问便携激光器的LD和晶体⼀般在什么情况下会烧掉导致不出激光。
答:长时间⼯作。
由于长时间⼯作,激光器温度会随⼯作时间的增加⽽升⾼,从⽽导致损坏LD和晶体。
激光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引言激光物理学是研究激光的发生、传输和相互作用过程的学科,是现代光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激光在现代科技和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如通信、医疗、制造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激光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激光的基本概念、激光的产生原理和特性等内容。
一、激光的基本概念1.1 激光的定义激光是指具有较高的单色性、方向性和相干性的电磁波。
它具有狭窄的频率谱宽度和小的发散角,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和聚焦。
1.2 激光的特点激光具有以下特点:•高亮度:激光的光强度高,激光束能够被聚焦成极小的点。
•单色性:激光的频率非常纯净,只有一个狭窄的频带。
•相干性:激光的波前相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形成干涉和衍射效应。
•高直线度:激光束的传输路径非常直线,几乎没有散射和吸收损耗。
1.3 激光的分类根据激光的工作介质和工作原理,激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气体激光:利用气体分子的跃迁能级产生激光,如氦氖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等。
•固体激光:利用固体晶体或玻璃中的杂质离子或激活离子进行激光辐射,如氙灯激光、钕玻璃激光等。
•半导体激光:利用半导体材料的PN结或PN结与金属结合面,通过注入电流激发电子和空穴复合辐射光子,如激光二极管。
二、激光的产生原理2.1 需要的条件产生激光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能级结构:激光工作介质中存在能级结构,可以通过能级跃迁来产生激光。
•反转粒子分布:工作介质中的粒子分布需要处于反转态,即高能级粒子数目大于低能级粒子数目。
•反馈机制:在工作介质中形成正反馈,使得光子在介质中多次来回传播,增强激光的放大效应。
2.2 激光的产生过程激光的产生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激发产生:利用外部能量激发工作介质中的粒子,使其跃迁到高能级。
2.自发辐射:跃迁到高能级的粒子会自发辐射出光子。
3.反射反馈:反射光子返回工作介质中,使得自发辐射的光子受到激发而再次发射。
4.反复放大:光子在工作介质中来回传播,通过受激辐射逐渐增强,形成激光。
目录刻印的类型 (3)接触式的印字 (3)非接触式的印字 (4)激光的原理 (4)什么是光? (4)什么是颜色? (4)什么是可见光? (4)什么是激光? (5)激光的语源 (6)激光的原理 (6)激光的种类 (6)各个波长的特性 (8)激光振荡原理 (11)激光振荡管元件 (14)什么是激光加工? (15)激光处理概述 (15)激光处理示例 (15)KEYENCE 激光刻印机的优点 (16)激光处理应用 (16)安全和规格 (20)国际安全标准 (20)激光安全防护概要 (21)激光产品的分类 (23)激光打标机的安全相关设备 (24)安全预防措施 (26)设置范例 (29)激光产品的使用注意 (30)激光安全术语的解说 (36)关于海外的适合标准 (37)激光光线对人体的影响 (38)术语集 (40)为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X 射线、Y 射线等。
什么是颜色?当射到物体上的光有一部分波长无法被物体吸收而被反射回来,并被人眼(视网膜)接收到时,这种波长就被我们感知为物体的“颜色”。
根据波长不同,光的折射率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光呈发散状态。
其结果就是,我们能够感知到各种各样不同的“颜色”。
例如红色的苹果(当人眼接收到包含红色特定波长光线的白昼光时)仅反射红色波长的光(600 至 700 nm),其他波长的光均被其吸收。
※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的光,因此看上去呈黑色。
什么是可见光?电磁波中人类肉眼可感知的波长范围被称为“可见光”。
可见光的短波长约为360 至 400 nm,长波长约为 760 至 830 nm,如果波长超出“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更短或更长),就超出了人眼所能够感知的范围。
什么是激光?普通光(灯光等)与激光存在如下区别。
激光发出具有高方向性的光束,即组成的光波在一条直线上传播,不会扩散。
普通的光源发出的光波会朝各个方向扩散。
激光束内的光波都是相同颜色的(此性质叫单色性)。
普通的光(比如荧光灯管发出的光)一般来说是几种颜色的光混合后表现为白色。
激光基础知识听到激光这个词,大家可能有些害怕,因为它让人想起了星球大战中太空战士的利器,或者是手术台上医生的手术刀。
但是,激光并不总是伤人的武器,它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说“镭射”(Laser),全息照片等都是激光技术在在现实中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激光原来和我们如此的接近!激光的最初中文名叫做“镭射”、“莱塞”,是它的英文名称LASER的音译,是取自英文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各单词的头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词。
意思是“受激辐射的光放大”。
什么叫做“受激辐射”?它基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了的一套全新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
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
一个科学的理论从提出到实现,往往要经过一段艰难的道路。
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理论也是如此。
它很长一段时间被搁置在抽屉里无人问津。
1950年,波尔多一所中学的教师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同让·布罗塞尔发明了“光泵激”技术。
这一发明后来被用来发射激光,并使他在196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激光器的发明实际上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它必须使反射谐振器适应极短的波长。
195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查尔斯·汤斯(Townes)对微波的放大进行了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他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微波激射器”,即“受激辐射的微波放大”的理论。
汤斯在这项研究中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因此他的这项成果被人们起了个绰号叫做“钱泵”,说他的这项研究花了很多的钱。
后来汤斯教授和他的学生阿瑟·肖洛(Schawlow,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想,既然我们已经成功地研究了微波的放大,就有可能把微波放大的技术应用于光波。
第一章1、激光与普通光源相比有三个主要特点:方向性好,相干性好,亮度高。
2、激光主要是光的受激辐射,普通光源主要光的自发辐射。
3、光的一个基本性质就是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波是一种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4、常用电磁波在可见光或接近可见光的范围,波长为0.3~30μm,其相应频率为10^15~10^13。
5、具有单一频率的平面波叫作单色平面波,如果频率宽度Δν<<v 时,这种波叫作准单色波。
6、原子处于最低的能级状态称为基态,能量高于基态的其他能级状态叫作激发态。
7、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可以具有相同的能级,这样的能级叫作简并能级。
8、同一能级所对应的不同电子运动状态的数目,叫作简并度,用字母g表示。
9、辐射跃迁选择定则(本质:状态一定要改变),原子辐射或吸收光子,不是在任意两能级之间跃迁,能级之间必须满足下述选择定则:a、跃迁必须改变奇偶态;b、ΔJ=0,±1(J=0→J=0除外);对于采用LS耦合的原子还必须满足下列选择定则:c、ΔL=0,±1(L=0→L=0除外);d、ΔS=0,即跃迁时S不能发生改变。
10、大量原子所组成的系统在热平衡状态下,原子数按能级分布服从玻耳兹曼定律。
11、处于高能态的粒子数总是小于处在低能态的粒子数,这是热平衡情况的一般规律。
12、因发射或吸收光子从而使原子造成能级间跃迁的现象叫作辐射跃迁,必须满足辐射跃迁选择定则。
13、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三种不同的基本过程: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和受激吸收。
14、普通光源中自发辐射起主要作用,激光工作过程中受激辐射起主要作用。
15、与外界无关的、自发进行的辐射称为自发辐射。
自发辐射的光是非相干光。
16、能级平均寿命等于自发跃迁几率的倒数。
17、受激辐射的特点是:a、只有外来光子的能量hv=E2-E1时,才能引起受激辐射。
b、受激辐射所发出的的光子与外来光子的特性完全相同(频率相同,相位相同,偏振方向相同,传播方向相同)。
激光基础知识目录一、激光概述 (2)1.1 激光的定义 (3)1.2 激光的产生原理 (4)1.3 激光的特点与应用 (4)二、激光器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5)2.1 激光器的基本构成 (6)2.2 激光器的类型 (7)2.2.1 固体激光器 (9)2.2.2 液体激光器 (10)2.2.3 气体激光器 (11)2.3 激光器的输出特性 (13)三、激光的发射与调控 (14)3.1 激光的发射过程 (15)3.2.1 脉宽调制 (17)3.2.2 频率调制 (18)3.2.3 相位调制 (19)四、激光的传输与耦合 (20)4.1 激光的传输介质 (21)4.2 激光的耦合方式 (22)4.3 激光的聚焦与散射 (23)五、激光的检测与测量 (24)5.1 激光的检测方法 (25)5.2 激光的测量技术 (27)5.2.1 功率测量 (29)5.2.2 频率测量 (30)5.2.3 相位测量 (31)六、激光的安全与防护 (32)6.2 激光的防护措施 (35)6.3 激光的正确使用与废弃处理 (36)七、激光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37)7.1 新型激光技术 (38)7.2 激光技术的应用领域 (40)7.3 激光技术的发展趋势 (41)一、激光概述激光(Laser)是一种受控能量释放过程,通过特定物质在受激发射过程中发射出高度集中、单一波长的光子束。
它是一种非传统光源,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激光的原理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发现某些物质的电子在受到特定频率的光照射后,会吸收能量并跃迁到更高的能级。
当这些电子从高能级回落到低能级时,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
这种跃迁过程使得特定波长的光被有效地放大和发射,从而产生了激光。
单色性:激光发射出的光子具有高度集中的单一波长,这使得激光在光谱分析、医疗、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直线性:激光的光束传播方向高度集中,几乎可以沿直线传播,这使得激光在切割、焊接等加工领域具有很高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