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树【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4.36 MB
- 文档页数:27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必背必考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较多,以下是部分必背必考知识点:1.经线与纬线●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四弧,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环绕地球并与经线相交的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的运动●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自转一周为一天。
●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
公转-周为一年。
3.地图上的方向●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
4.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和疏密程度来判断地形的起伏状况。
5.气温和降水●气温:单位体积空气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降水:一定时间内落在地面上的雨、雪香等的水量总和,单位为毫米(mm)。
6.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降水量大。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降水显小。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降水量适中。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温差大,降水少。
7.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七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8.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速度有快有恨。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
9.人口问题与环境●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给环境带来压力。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10.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分布●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
以上知识点是初一上册地理的重要内容,需要重点学握。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和技能,如使用地图、测显距离和高度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必背第一章:地球与地球运动1.地球的形态和大小地球呈近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所以赤道略偏大。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地球以西东方向旋转一周需要23小时56分4秒,使人们看到了昼夜变换和星空相对运动;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24天,形成季节。
3.地球的地理坐标确定地球上某一点位置的方法,以经度和纬度作为地球地理坐标。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标志及其表示方法地球的标志为圆形,表示方法有平展图、球面图和柱面图等。
2.地图的图例和比例尺图例表示地图上各色块的含义,比例尺是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3.地图的投影方式地图的制作为了避免变形,必须进行地图投影,有圆锥投影、圆柱投影和平展投影等。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1.气候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海洋、陆地、气压和风等。
全球的气候类型有副热带干旱气候、温带中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等。
2.地形和水文地形有高山、丘陵、平原和盆地等。
水文包括江河、湖泊、湿地等。
3.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有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两种。
其中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原和沙漠等,动物资源有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石油等。
第四章:人文地理环境1.人口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内部人口迁移有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流动等。
2.文化和文化特征文化特征有语言和礼仪等,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较大。
3.经济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们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和水文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知识点配,简单易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知识点配思维导图,简单易懂!_亚洲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 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2. 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3. 地平面上有东(e)、西(w)、南(s)、北(n)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4.在没有方向标志的地图上,应该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来确定方向。
5.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刻度分为数值刻度、线条刻度和文字刻度。
7.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8. 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记和图例。
9. 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①查阅地理辞书;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1 经过测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曾经对地球形状的两种说法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3. 麦哲伦环球游行路线是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4.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半径6371公里;赤道的周长是4万公里。
5.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6. 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7. 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称北纬,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
8.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9. 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10.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11.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度的弧线称为子午线。
12. 经度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或者称0°经线,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2024年初一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一个略呈扁球状的椭球体,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
- 地壳分为地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洋地壳主要由海洋构成,大陆地壳主要由陆地构成。
-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温度高,物质主要有固态和半固态的软流层组成。
-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层,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2.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区域-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是地球日常现象的基础。
-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作椭圆形轨道的运动,一个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 地球被划分为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以及四大洲际板块(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3.气候与气象- 气候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与纬度、海洋、气候系统等因素有关。
- 气象是指某一时期内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与大气的热力、湿度、气压等因素有关。
- 气象现象包括降水(雨、雪、冰雹等)、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观测指标。
4.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地势:地势高低、山脉河流、平原和高原的分布对降水、气温、植被等有影响。
- 水体分布:地球上的湖泊、河流和海洋分布不均,对气候和物种分布有影响。
- 植被分布:植被的类型和分布与气候、水土条件密切相关,也受人类活动影响。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人口与人口迁移- 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居民总数,与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有关。
-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流动,分为内迁和外迁两种。
2.城市化和城市规划-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发展。
-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
3.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 交通运输是指人和物在空间中的移动方式,包括陆路、水路、空中和管道运输。
- 通讯技术是指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手机通讯等。
4.资源与环境保护- 资源是指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自然物质和能量,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
初一上册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一上册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有哪些?地理的知识点有多又杂,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地理,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初一上册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一上册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
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6、纬度范围:0°30°NS为低纬度;30°60°NS为中纬度;60°90°NS为高纬度。
7、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名称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经线半圆(弧形)相等南北方向纬线都是圆(极点除外)有长有短东西方向8、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地理是研究地球及其空间分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科学。
七年级地理上册主要涵盖了地球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本文将对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基本情况: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基本情况。
2. 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地球的经纬度是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地球中心以及赤道和子午线交点之间的角度。
时区是把地球分成24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个标准时间。
3. 地球上的地图:地图是反映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图形。
4. 地图的使用和制作:地图的使用要掌握比例尺、图例、方位角等基本概念,地图的制作需要了解和使用麻点图、等高线地图、气象图等不同类型的地图。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1. 大地形与地貌:大地形指的是包括高原、盆地、平原、山脉、丘陵等各种地形类型的总和。
每种地形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地貌特征,如高原的缓坡、盆地的封闭性、山脉的高峻等。
2.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定区域内长期相对稳定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温度、湿度、气压等。
气象是短期内的大气学现象,如天气预报。
3. 水文地理:水文地理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河流和湖泊等水文要素的分布和特征。
4.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知识。
第三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1. 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数,人口分布则反映了这些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2. 农业与农业区位:农业是指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从事的一种生产活动。
农业区位是指不同农业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
3. 工业与工业区位:工业是指通过加工和制造物品以满足人类需求的一种生产活动。
工业区位是指工业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4.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在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的增长和城市建设扩张的过程,城市发展则是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归纳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点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的结构与地壳运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自然地理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
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似于椭球的球体,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使得地球的赤道部分略微膨胀,两极部分略微压缩,因此地球呈赤道胖两极扁的形状。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使得地球上的日夜交替。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2. 地球的结构与地壳运动: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层,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层状结构,由固态岩石和半固态岩浆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
构造运动指地球内部的岩石发生变形、移动和破裂的过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地貌运动是地表岩石和土壤的变动,如风蚀、水蚀等。
3.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
人文环境: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工业和农业等人类活动的空间组成。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如工业化、城市化等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4. 自然地理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区划:根据地球的自然特征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大洲、海洋、河流等。
自然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理特征的地理区域,如亚洲、北美洲等。
5. 资源与环境保护: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人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等。
环境保护:指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全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内容提要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2. 地球的构成:地壳、地幔、地核3.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重点知识点-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75千米。
-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
第二节:地图内容提要1.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2.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3. 读图方法重点知识点- 比例尺是表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的工具。
- 方向有三种表示方法:指向标、经纬网、方位角。
- 图例和注记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要素的符号和文字说明。
第二章:世界地理第一节:亚洲内容提要1. 亚洲的位置、范围、分区2. 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3. 亚洲的主要国家、城市、名胜古迹重点知识点-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 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类型多样,有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
- 亚洲的主要国家有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主要城市有北京、东京、孟买、莫斯科等,名胜古迹有长城、富士山、泰姬陵、克里姆林宫等。
第二节:欧洲内容提要1. 欧洲的位置、范围、分区2. 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3. 欧洲的主要国家、城市、名胜古迹重点知识点- 欧洲位于西半球和北半球,东临亚洲,西临大西洋。
- 欧洲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气候类型有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 欧洲的主要国家有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主要城市有巴黎、柏林、伦敦、罗马等,名胜古迹有埃菲尔铁塔、勃兰登堡门、大本钟、斗兽场等。
第三章:中国地理第一节:北方地区内容提要1. 北方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2. 北方地区的资源、农业、工业3. 北方地区的主要城市、名胜古迹重点知识点- 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树_七年级地理知识树居民与聚落1.人口与人种①人口快速增长的速度就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意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则表示人口浓淡的程度。
人口密度通常指平均值每平方千米内定居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原产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黄种人主要原产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黑种人主要原产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汉语——中国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俄语——俄罗斯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③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④基督教就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各主要宗教建筑名称: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①台北盆地不仅就是人们的居所,也就是人们展开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聚落发展: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台北盆地的居民主要专门从事耕作、耕作、捕捞、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台北盆地的居民主要专门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寒冷多雨的热带,乡村台北盆地中常用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低架屋)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备墙薄、窗小的特点多变的天气1.天气与气候的对照天气气候概念一地短时间的风雨、阴晴、冷暖等大气状况一地多年的天气平均值状况特点短时间;经常变化同一时间相同地方天气差异可能将非常大长时间;变化并不大描述内容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大小、气温气温、降水、气压、风备注:降水概率则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要点整理地理七年级上册学问要点(一)大洲和大洋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比例:海洋占地球外表积的71%,陆地占地球外表积的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匀称,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识记P29图2.6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输河;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输河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和欧洲连在一起叫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分界限最长,自北向南分别是山、河、海(世界最大内陆湖)、山和海、海峡。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地理七年级上册学问要点(二)语言和宗教(一) 主要语言的分布(见教材P75图4.13)1.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运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运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____、伊斯兰教、佛教____: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其教徒被称为穆斯林,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宗教建筑:____mdash;mdash;教堂;伊斯兰教mdash;mdash;清真寺; 佛教mdash;mdash;寺庙,佛塔。
)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地理七年级上册学问要点(三)地球的形态、大小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望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逝,桅杆后消逝。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地球 形状 大小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人类首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仪 地轴:假想轴 纬线 定义:模型 纬度 书写:40°N (S ) 划分:赤道向南北两极各分做90° 识别:数字向北越来越大为北纬;数字向南越来越大为南纬。
纬度带: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 60°—90°为高纬 经线 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又称子午线 特点: 形状:半圆 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同 关系:所有经线相交于南北两极 指示方向:南北 东西半球划分:(20°W ,160°E )经线圈 经度 书写:40°E (W ) 划分: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 本初子午线:0°经线,地面标志: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识别:数字向右(东)增大为东经;数字向西(左)增大为西经经纬网 定义:纬线和经线的交点 作用:定位、救援 定义:与赤道平行的线 形状:圆圈 特点 长度:赤道最长,往两极纬线圈越来 越小,两极为点 关系:所有纬线相互平行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 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分界线; 纪念碑:厄瓜多尔基多市二、地球的运动三、地图的阅读图例:识记常用图例(课本P18页)方向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指向北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三种表示形式:数字式:1:5000000 线段式:文字式:图上1cm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50km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表示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小,表示地理事物越简单自转绕转中心: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周期:一天(24小时)意义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绕转中心:太阳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同时自转特点地轴倾斜且倾斜方向不变,指向北极星二分二至日意义四季交替季节划分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划分依据:地球获得的光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等高线地形图 相对高度四、地形图的判读海拔:应用:等高线密集是陡坡,稀疏是缓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