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03.00 KB
- 文档页数: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目的在于根据工程要求和原材料特性,确定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比例,以配制出满足设计强度、工作性、耐久性等要求的混凝土。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熟悉相关实验设备和操作,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材料1、水泥:选用_____牌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为_____,其物理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细骨料:采用中砂,细度模数为_____,含泥量为_____%,堆积密度为_____kg/m³。
3、粗骨料:选用_____mm 连续级配的碎石,含泥量为_____%,针片状颗粒含量为_____%,堆积密度为_____kg/m³。
4、水: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
5、外加剂:选用_____型高效减水剂,减水率为_____%。
三、实验设备1、电子秤:精度为_____g,用于称量原材料。
2、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容量为_____L,用于搅拌混凝土。
3、坍落度筒:用于测定混凝土的坍落度。
4、抗压强度试模:尺寸为_____mm×_____mm×_____mm,用于成型混凝土抗压试件。
四、实验原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水灰比定则”,即在一定的原材料和施工工艺条件下,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灰比。
同时,要考虑混凝土的工作性和耐久性要求,通过调整砂率、外加剂用量等参数,使混凝土达到预期的性能。
五、实验步骤1、确定混凝土配制强度(fcu,0)根据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fcu,k),按照公式 fcu,0 = fcu,k+1645σ 计算配制强度。
其中,σ 为混凝土强度标准差,根据经验取值。
2、计算水灰比(W/C)根据水泥强度等级和混凝土配制强度,按照公式 W/C =αa×fce/(fcu,0 +αa×αb×fce)计算水灰比。
其中,αa、αb 为回归系数,fce 为水泥 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的计算和调整技巧;3. 通过实验验证配合比设计的合理性,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根据混凝土工程的具体要求,合理确定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用量的一种技术。
设计原则是:在满足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的要求下,尽可能降低成本。
三、实验材料1. 水泥:P·O42.5水泥,质量合格;2. 砂:河沙,细度模数2.7,含泥量不大于3%;3. 石子:5-31.5mm碎石,针片状含量不大于15%,含泥量不大于1%;4. 水:地下水,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要求;5. 外加剂:高效减水剂。
四、实验仪器1. 水泥净浆搅拌机;2. 电子秤;3. 坍落度筒;4. 混凝土试模;5. 水泥净浆搅拌锅;6. 水泥净浆搅拌刀。
五、实验步骤1.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坍落度、水灰比、砂率等参数;2. 按照配合比设计公式,计算出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用量;3. 将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称量后,放入水泥净浆搅拌锅中;4. 启动水泥净浆搅拌机,进行混凝土拌合,搅拌时间为2分钟;5. 将拌好的混凝土倒入坍落度筒中,测定坍落度;6. 将拌好的混凝土倒入混凝土试模中,振动密实;7. 将混凝土试模放置在标准养护箱中,养护28天;8. 测试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
六、实验数据记录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 强度等级:C20;- 坍落度:160mm;- 水灰比:0.5;- 砂率:35%;- 水泥用量:300kg/m³;- 砂用量:535kg/m³;- 石子用量:965kg/m³;- 水用量:150kg/m³;- 外加剂用量:0.5kg/m³。
2. 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160mm;3. 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28.5MPa。
七、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该配合比设计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60mm,符合设计要求;28天抗压强度为28.5MPa,略高于设计强度等级C20的要求。
混凝土配合比检测报告报告编号:XXXXX-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1.检测目的本次检测旨在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检测,验证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其他性能指标能够满足工程需求。
2.检测方法本次检测采用了以下方法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测试和评估:2.1.混凝土配合比采样2.2.混凝土配合比实验室试验取得的混凝土样品进行了实验室试验。
我们首先进行了外观检验,评估混凝土的颜色、杂质等情况。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骨料试验,包括骨料密度、骨料含水率等参数的测定。
然后,我们进行了水泥试验,包括水泥标准稠度、凝结时间等参数的测定。
最后,我们进行了混凝土强度试验,包括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等参数的测定。
3.检测结果根据实验室试验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混凝土配合比的各项指标数据:3.1.外观检验混凝土外观呈均匀浅灰色,无明显杂质和麻面现象。
3.2.骨料试验骨料密度为XXXXX kg/m3,骨料含水率为XX%。
3.3.水泥试验水泥标准稠度为XX.X mm,凝结时间为XX小时。
3.4.强度试验混凝土抗压强度为XXXXXMPa,抗折强度为XXXXXMPa。
4.检测结论根据对混凝土配合比的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4.1.外观检验结果显示,混凝土的外观均匀,没有明显的杂质和麻面现象。
4.2.骨料密度和含水率符合设计要求,说明骨料的质量和含水率对混凝土的性能没有不良影响。
4.3.水泥的标准稠度和凝结时间符合设计要求,表明水泥的质量和凝结特性符合要求。
4.4.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符合设计要求,说明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综上所述,根据本次混凝土配合比的检测结果,我们认为该配合比符合设计要求,并具有满足工程需求的性能指标。
5.建议基于对混凝土配合比的检测和评估结果,我们建议在施工过程中,继续使用当前的配合比,并在施工前后进行混凝土强度的监测,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报告1. 背景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骨料、水和掺合料等组成的人工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受到配合比的影响较大,配合比的设计是混凝土工程中的重要工作。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进行试验,探究不同配合比下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为实际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2. 分析2.1 实验目的•了解不同配合比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探究不同配合比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评估和设计能力。
2.2 实验材料•水泥:Cement 425,按质量比掺入;•砂:Fine Sand,按质量比掺入;•石子:Coarse Aggregate,按质量比掺入;•水:根据不同配合比设计掺入。
2.3 实验方法1.根据已知条件,设计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2.准备相应的实验模具,并在模具内铺设水泥砂浆;3.用振动台对模具进行振动处理,以排除空隙和浮泡;4.养护混凝土样本,使其达到设计强度,然后进行试验;5.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4 预期结果•配合比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混凝土强度可能随着配合比中水泥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可能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能。
3. 结果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如下:配合比水泥(kg) 砂(kg) 石子(kg) 强度(MPa) 工作性能A 300 600 900 25 良好B 350 600 900 28 良好C 400 600 900 30 一般D 450 600 900 32 差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水泥含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强度逐渐增加;2.配合比C的混凝土工作性能一般,与其他配合比相比稍差;3.配合比D的混凝土强度较高,但工作性能差。
4. 建议基于上述结果和分析,可以给出以下建议:1.在同样的工作性能要求下,可以选择配合比B,既满足了强度要求,又具备良好的工作性能;2.如果更强的混凝土强度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则可以选择配合比D,但需要注意其工作性能可能较差;3.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综合考虑强度、工作性能及经济性等因素。
砼配合比试验报告
一、测试目的
本试验旨在确定砼的最佳配合比,以获得优质和符合要求的混
凝土。
二、测试方法
1. 原材料准备:按照设计配合比,准备水、水泥、细骨料、粗
骨料等原材料。
2. 配制混凝土:按照设计配合比的要求,进行混凝土的配制。
3. 测试样品:从配制好的混凝土中取样,制备试块或圆锥试件。
4. 试件养护:对试块或圆锥试件进行养护,保持适宜的温度和
湿度。
5. 试验参数:测试试件强度、抗渗性能、抗冻性能等参数。
三、实验结果
根据试验数据,得出以下结果:
1. 强度测试结果:记录试件在不同龄期下的抗压强度。
2. 抗渗性能测试结果:记录试件在不同压力下的抗渗性能。
3. 抗冻性能测试结果:记录试件在不同温度下的抗冻性能。
四、分析和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讨论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五、结论
根据试验结果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配合比是否合理:根据试验结果,判断砼的配合比是否合理。
2. 砼性能评估:根据试验数据,评估砼的强度、抗渗性能和抗
冻性能是否符合需求。
六、建议
根据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改进配合比或其他调整建议,以获
得更好的砼品质和性能。
七、试验总结
总结本次试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对今后的砼配合比
研究提出展望。
八、参考文献
列出本试验所参考的文献和资料。
以上为本次砼配合比试验报告的大致框架,具体内容根据实际试验情况进行编写。
实验一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必修)子项目1水泥实验一. 实验内容四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实验环境室内温度___________℃;相对湿度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年_____月__ __日。
三.实验样品水泥品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厂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厂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度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记录与计算1.标准稠度用水量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固定水量法、调整水量法);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实验记录表表1.1.1实验次数水泥重量C/ g加水量W/ g试锥下沉深度S/ mm标准稠度用水量P/ %12平均P / %2. 凝结时间水泥凝结时间实验记录表表1.1.2加水时间时(h)分(min)实验次数测试时间/h, min沉入深度/ mm距底板距离/ mm1 —2 —3 —4 —初凝时间/ h, min终凝时间/ h, min3. 体积安定性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试饼法、雷氏法);合格性判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胶砂强度⑴ 材料配比:水泥︰标准砂︰水=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型三条40×40×160mm 试件需:水泥___________g ;标准砂_____________g ;水___________g 。
⑵ 抗折强度:试验机型号______________; 最大加荷范围______________;本试验加荷速度______________;水泥抗折强度实验记录表 表1.1.3试件编号实验日期 龄期 /d 试件尺寸/mm 实验结果 备 注(注明剔除及特殊情况) 成 型 试 验 跨度L 宽 b 高 h 破坏荷载 /N 抗折强度 /MPa1 (1) 3个试件强度平均值 MPa (2)试件 强度超平均值±10%,应剔除(3) 抗折强度评定值应按剩余 个试件强度评定2 3抗折强度评定值 / MPa⑶ 抗压强度:试验机型号______________; 最大加荷范围______________;本试验加荷速度______________;水泥抗压强度实验记录表 表1.1.4试件编号 实验日期龄期 /d 受力面积 /mm 2实验结果 备 注(注明剔除及特殊情况)成型 试验 破坏荷载 /N 抗压强度/MPa1(1) 6个试件强度平均值 MPa (2) 试件 强度超平均值±10%,应剔除(3) 抗压强度评定值应按剩余 个试件强度评定2 3 4 5 6抗压强度评定值ce f / MPa⑷ 确定水泥强度等级:根据国标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为________________。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使我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我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实习背景本次实习以C3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例,通过对原材料的质量检测、配合比计算、试配和试验,完成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 实习过程(1)原材料检测实习初期,我们首先对水泥、砂、碎石、粉煤灰等原材料进行了质量检测。
检测内容包括:水泥的强度、安定性、细度;砂的细度模数、含泥量;碎石的针片状含量、含泥量;粉煤灰的细度、烧失量等。
(2)配合比计算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要求,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了C30混凝土配合比计算:① 确定设计强度:C30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为30MPa。
② 确定水灰比:根据规范要求,C30混凝土的水灰比范围为0.45~0.55。
根据试验室提供的原材料强度,我们取水灰比为0.5。
③ 确定砂率:C30混凝土的砂率范围为30%~40%。
根据规范要求和试验室提供的原材料性能,我们取砂率为35%。
④ 计算理论配合比:根据上述参数,我们计算得到理论配合比为:水泥:砂:碎石:水=1:1.5:2.9:0.5。
⑤ 计算实际配合比:根据原材料含水率,我们对理论配合比进行换算,得到实际配合比为:水泥:砂:碎石:水=1:1.5:2.9:0.4。
(3)试配与试验根据实际配合比,我们进行了混凝土试配。
在试配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配合比要求进行称量、搅拌和浇筑。
试配完成后,我们对混凝土进行了坍落度、抗压强度等性能试验。
三、实习结果与分析1. 混凝土坍落度根据试验结果,本次试配的C30混凝土坍落度为70mm,满足设计要求。
2. 混凝土抗压强度根据试验结果,本次试配的C30混凝土抗压强度为31.5MPa,满足设计要求。
3. 分析与讨论(1)原材料性能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了解到原材料性能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较大。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报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报告一、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中的材料,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
混凝土的性能取决于配合比的设计,而配合比的设计又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实验研究,探究不同配合比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最终确定最佳的配合比。
二、实验方法1. 材料准备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包括水泥、砂子、骨料和水。
其中水泥采用标号为P.O 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砂子和骨料分别采用标准砂和碎石。
水的选择应符合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
2. 配合比设计根据实验要求和混凝土性能的要求,确定初步的配合比。
初步配合比应考虑到混凝土的强度、流动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
3. 实验操作根据确定的初步配合比,按照一定比例将水泥、砂子、骨料和水混合搅拌,制备混凝土试件。
试件制备完成后,进行振捣和养护。
4. 试验参数测定对制备好的混凝土试件进行强度、流动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参数测定。
强度可以通过压力试验机进行测定,流动性可以通过坍落度试验来评估,耐久性可以通过浸泡试验等方法进行评估。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强度测试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不同配合比下的混凝土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随着水灰比的增加,混凝土的强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水灰比的增加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孔隙的增加,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
2. 流动性测试结果通过坍落度试验可以评估混凝土的流动性。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水灰比的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水灰比的增加会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使其易于施工和浇筑。
3. 耐久性测试结果通过浸泡试验可以评估混凝土的耐久性。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水灰比的增加,混凝土的耐久性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水灰比的增加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孔隙的增加,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抗冻性。
四、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水灰比对混凝土的强度、流动性和耐久性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了解混凝土原材料的基本性能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指在满足混凝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和确定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比例。
混凝土的主要组成材料包括水泥、砂、石子和水。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水泥、砂、石子和水的质量比例对混凝土的性能有显著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水泥、砂、石子、水、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测定仪器等。
2. 实验设备:混凝土搅拌机、台秤、量筒、天平、坍落度筒、捣棒、试模、养护箱、压力试验机等。
四、实验步骤1. 混凝土原材料性能测定(1)水泥:测定水泥的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指标。
(2)砂:测定砂的细度模数、含泥量等指标。
(3)石子:测定石子的粒径、级配、含泥量等指标。
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
(2)确定水灰比:根据水泥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和砂率,计算水灰比。
(3)计算水泥用量:根据水灰比和混凝土强度等级,计算水泥用量。
(4)计算砂、石子用量:根据砂率、水泥用量和混凝土强度等级,计算砂、石子用量。
(5)计算水用量:根据水泥用量、水灰比和混凝土强度等级,计算水用量。
3.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测定(1)坍落度测定:将混凝土拌合物装入坍落度筒,测定其坍落度。
(2)和易性测定:观察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和保水性。
4. 混凝土试件制作(1)按照配合比称取水泥、砂、石子和水。
(2)将水泥、砂、石子放入搅拌机,搅拌均匀。
(3)加入水,继续搅拌至混凝土拌合物均匀。
(4)将混凝土拌合物装入试模,振动密实。
5. 混凝土试件养护与强度测试(1)将混凝土试件放入养护箱,养护至规定龄期。
(2)取出试件,进行抗压强度测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混凝土原材料性能测定结果(1)水泥:细度为3.5,凝结时间为初凝3h,终凝6h,安定性合格。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悉混凝土原材料性能测试的方法;3. 提高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测试的能力;4. 了解混凝土强度测试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根据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工作性能、耐久性等要求,通过计算确定水泥、水、砂、石等原材料的质量比例。
实验中,我们采用质量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按照计算结果进行混凝土拌合、性能测试和强度测试。
三、实验材料1. 水泥:P.O 42.5水泥;2. 砂:中砂;3. 石子:碎石,粒径5-20mm;4. 水:自来水;5. 其他:混凝土搅拌机、量筒、天平、坍落度筒、压力试验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原材料性能测试(1)水泥性能测试:测定水泥的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等指标;(2)砂性能测试:测定砂的细度模数、含泥量、含水率等指标;(3)石子性能测试:测定石子的级配、含泥量、含水率等指标。
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C20;(2)根据设计强度等级,查表确定水泥强度等级:P.O 42.5;(3)确定水灰比:W/C = 0.5;(4)确定单位用水量:mwo = 190kg;(5)确定砂率:s = 28%;(6)计算水泥用量:mco = mwo / W/C = 382kg;(7)计算砂用量:mso = mco s = 108.16kg;(8)计算石子用量:mgo = mco - mso - mwo = 733.84kg。
3. 混凝土拌合(1)按照计算出的配合比,将水泥、砂、石子、水依次放入搅拌机中;(2)开启搅拌机,进行搅拌,直至拌合物均匀、无水分。
4.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测试(1)坍落度测试:将拌合物装入坍落度筒中,观察坍落度;(2)维勃稠度测试:将拌合物装入维勃稠度筒中,观察维勃稠度。
5. 混凝土强度测试(1)制作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按照标准试件尺寸,将拌合物装入模具中,进行振动密实;(2)养护:将试件放入标准养护室,养护28天;(3)强度测试:使用压力试验机,对养护好的试件进行抗压强度测试。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了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指根据混凝土工程的要求,合理选择水泥、砂、石、水等原材料,并按一定比例进行配合,以满足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工作性、耐久性等要求。
设计混凝土配合比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设计强度要求;(2)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如坍落度、和易性等;(3)确保混凝土的耐久性,如抗渗性、抗冻性等;(4)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
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1)确定混凝土设计强度;(2)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3)确定水灰比;(4)计算水泥用量;(5)确定砂率和砂用量;(6)确定石子用量;(7)计算外加剂用量;(8)进行试配和调整。
3. 实习过程本次实习,我们以C3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例,进行实际操作。
首先,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混凝土设计强度为30MPa。
然后,选择P.O42.5水泥,根据规范要求,确定水灰比为0.45。
接着,计算水泥用量,根据规范要求,水泥用量为360kg/m3。
然后,确定砂率和砂用量,根据规范要求,砂率为30%,砂用量为668kg/m3。
接着,确定石子用量,根据规范要求,石子用量为1210kg/m3。
最后,计算外加剂用量,根据规范要求,外加剂用量为195kg/m3。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我们进行试配,并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进行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对配合比进行调整,直至满足设计要求。
三、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原材料,并按一定比例进行配合,以满足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工作性、耐久性等要求。
同时,我们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材料选择、配合比计算、试配调整等。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
一、试验目的
本试验旨在通过不同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找到一种具有最佳性能指标和经济性的混凝土配合比方案,以满足工程需求。
二、试验材料
1、水泥:采用当地某品牌的水泥,强度等级为42.5。
2、细骨料:选用当地河流的天然砂,级配为细度模数0.3-0.6。
3、粗骨料:选用当地的天然碎石,粒径范围为5-20毫米。
4、外加剂:采用高效减水剂,以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
5、水:采用当地自来水,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三、试验方法
1、按照规定的比例将水泥、细骨料、粗骨料、外加剂和水进行混合。
2、将混合物搅拌均匀,分别制成不同的试件。
3、将试件放置在标准养护室中,保持温度为20±2℃,相对湿度大于90%。
4、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试件进行测试,包括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坍落度等指标。
四、试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的配合比方案,我们发现以下配合比方案具有较好的性能指标和经济性:
1、水泥:细骨料:粗骨料:外加剂:水 = 1:2.5:5:0.01:0.5
2、坍落度:180-200毫米
3、抗压强度:C30强度等级(平均值达到35.6 MPa)
4、抗折强度:平均值达到7.8 MPa
此配合比方案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经济性,适合于该工程的需求。
五、结论
通过本次试验,我们找到了适合于该工程的混凝土配合比方案,该方案具有较好的性能指标和经济性,能够满足工程的需求。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一、前言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试验是确保混凝土性能满足工程要求的关键环节。
本次试验旨在确定一种适用于特定工程条件的混凝土配合比,为实际施工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二、试验目的1、确定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
2、研究不同材料用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
3、优化配合比,以达到经济合理、性能优良的目标。
三、原材料1、水泥:选用_____牌 PO 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细骨料:采用中砂,细度模数为 26,含泥量小于 3%。
3、粗骨料:选用 5 25mm 连续级配的碎石,压碎值指标小于 10%,含泥量小于 1%。
4、外加剂:使用_____牌高效减水剂,减水率为 20%。
5、水: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
四、试验设备1、强制式搅拌机。
2、坍落度筒。
3、抗压强度试验机。
4、标准养护室。
五、配合比设计参数1、设计强度等级:C30。
2、坍落度要求:180 220mm。
六、配合比计算1、确定水灰比(W/C)根据设计强度等级和水泥强度等级,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得出初步水灰比。
然后,根据耐久性要求进行调整,最终确定水灰比为 045。
2、计算用水量(m_w)根据坍落度要求和骨料最大粒径,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得出单位用水量为 185kg。
3、计算水泥用量(m_c)m_c = m_w /(W/C) = 185 / 045 = 411kg4、确定砂率(β_s)根据骨料的种类和规格,通过试验和经验确定砂率为 40%。
5、计算砂、石用量(m_s、m_g)采用质量法,假定混凝土表观密度为 2400kg/m³,则有:m_s + m_g = 2400 411 185 = 1804kgm_s = 1804 × 40% = 722kgm_g = 1804 722 = 1082kg初步配合比为:水泥:水:砂:石= 411:185:722:1082七、试验过程1、按照初步配合比称取原材料,将干料在搅拌机中干拌均匀,然后加入水和外加剂,搅拌 2 3 分钟,使混凝土拌合物均匀。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测试方法。
3. 提高混凝土材料性能评价能力。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根据工程要求,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进行混合,使其达到一定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指标。
实验过程中,主要测试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性能指标。
三、实验器材及设备1. 混凝土实验室拌和:混凝土搅拌机、台秤、量筒、天平、拌铲与拌板等。
2. 坍落度确定:坍落度筒、捣棒、装料漏斗、小铁铲、钢直尺、镘刀。
3. 表观密度测定:容量筒、台秤、振动台。
4. 试件的制作:试模、振动台、振动棒、钢制捣棒、混凝土标准养护室。
5. 立方体抗压强度测试:压力试验机、钢尺。
四、实验步骤1. 混凝土拌合:按照设计好的配合比,将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进行称量,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直至混凝土拌合物均匀。
2. 坍落度测试:将拌好的混凝土装入坍落度筒,用捣棒捣实,然后取出,测量坍落度。
3. 抗压强度测试:将拌好的混凝土分批装入试模,用捣棒捣实,制成标准立方体试件,养护至一定龄期后,进行抗压强度测试。
4. 抗折强度测试:将拌好的混凝土分批装入试模,用捣棒捣实,制成标准小梁试件,养护至一定龄期后,进行抗折强度测试。
5. 表观密度测定:将拌好的混凝土装入容量筒,用振动台振动,测定混凝土的表观密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坍落度测试结果:实验中,C30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在18cm左右,满足设计要求。
2. 抗压强度测试结果:实验中,C30混凝土养护28天后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为40.5MPa,满足设计要求。
3. 抗折强度测试结果:实验中,C30混凝土养护28天后的抗折强度平均值为5.8MPa,满足设计要求。
4. 表观密度测定结果:实验中,C30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为2380kg/m³,满足设计要求。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了解混凝土原材料性能对配合比的影响。
3. 学会根据工程要求,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并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根据工程要求,合理选择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并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以达到既经济又满足工程要求的混凝土。
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主要依据是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性能。
三、实验材料1. 水泥:北京水泥厂京都P.O 42.5,28天实际强度54.0MPa。
2. 砂:中砂,细度模数2.8。
3. 石子:碎石,粒径5-20mm。
4. 水:自来水。
5. 其他:减水剂、引气剂等。
四、实验仪器1. 混凝土搅拌机2. 天平3. 量筒4. 砼试模5. 压力试验机6. 拌铲、拌板等五、实验步骤1. 原材料性能测定测定水泥的强度、细度模数、安定性等性能;测定砂的细度模数、含泥量等性能;测定石子的粒径、表观密度、含泥量等性能。
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如C30、C40等。
(2)计算水灰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水泥强度等级,计算水灰比(W/C)。
(3)计算单位用水量:根据水灰比和水泥用量,计算单位用水量(mwo)。
(4)确定砂率: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砂的细度模数,确定砂率(s)。
(5)计算水泥用量:根据单位用水量和水灰比,计算水泥用量(mco)。
(6)计算砂、石用量:根据砂率、水泥用量和单位用水量,计算砂、石用量(mso、mgo)。
3. 混凝土拌合按照计算好的配合比,将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放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
4. 混凝土性能测试(1)坍落度测试:测定混凝土的坍落度,以判断混凝土的工作性。
(2)立方体抗压强度测试:制作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测定其抗压强度。
(3)抗渗性能测试:制作混凝土抗渗试件,在规定条件下进行抗渗试验。
(4)抗冻性能测试:制作混凝土抗冻试件,在规定条件下进行抗冻试验。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砼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配合比对砼性能的影响。
3. 掌握砼拌合物性能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砼配合比设计是指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进行混合,以达到预定的砼性能要求。
实验过程中,通过调整各原材料的质量比例,研究其对砼强度、和易性、耐久性等性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水泥:P.O 42.5级水泥2. 砂:中砂,细度模数2.63. 石子:碎石,粒径5-20mm4. 水:自来水5. 外加剂:减水剂四、实验设备1. 混凝土搅拌机2. 砼试模3. 抗压强度试验机4. 砼坍落度筒5. 砼拌合物性能测试仪五、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不同配合比的砼。
2. 称取各原材料,按照配合比进行称量。
3. 将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水,开启搅拌机进行搅拌。
4. 搅拌至砼均匀,无结块。
5. 将拌合好的砼分别装入试模中,振动密实。
6. 将试模置于标准养护室中进行养护。
7. 养护到规定龄期后,取出试件进行性能测试。
8. 测试砼的抗压强度、坍落度和和易性等性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抗压强度表1:不同配合比砼的抗压强度| 配合比(水:水泥:砂:石子) | 抗压强度(MPa) || ---------------------------- | ---------------- || 0.35:1:2:3 | 28.5 || 0.45:1:1.5:3 | 34.2 || 0.55:1:1:2 | 39.8 || 0.65:1:0.5:2 | 44.6 |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水灰比的降低,砼的抗压强度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在水泥水化过程中,水灰比越低,水泥水化反应越充分,生成的钙硅酸钙凝胶量越多,从而提高了砼的强度。
2. 坍落度表2:不同配合比砼的坍落度| 配合比(水:水泥:砂:石子) | 坍落度(mm) || ---------------------------- | ------------ || 0.35:1:2:3 | 140 || 0.45:1:1.5:3 | 180 || 0.55:1:1:2 | 210 || 0.65:1:0.5:2 | 240 |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水灰比的降低,砼的坍落度逐渐增大。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学会根据工程要求,确定混凝土配合比;3. 了解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测试的方法和步骤;4. 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指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选择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以获得性能优良、经济合理的混凝土。
实验中,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按照标准设计步骤,完成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三、实验器材及设备1. 混凝土搅拌机2. 台秤3. 量筒4. 天平5. 拌铲与拌板6. 坍落度筒7. 捣棒8. 装料漏斗9. 小铁铲10. 钢直尺11. 镘刀12. 容量筒13. 振动台14. 试模15. 振动棒16. 钢制捣棒17. 混凝土标准养护室18. 压力试验机四、实验步骤1. 原材料准备:称取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按照设计配合比准确计量。
2. 混凝土搅拌:将称量好的原材料放入混凝土搅拌机,按照搅拌机操作规程进行搅拌。
3. 拌合物性能测试: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取出,进行坍落度、维勃稠度等性能测试。
4. 混凝土试件制作:按照标准试件制作方法,将拌合物浇筑成标准立方体试件。
5. 试件养护:将试件放入混凝土标准养护室,按照养护要求进行养护。
6. 强度测试:在养护期满后,将试件进行立方体抗压强度测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根据实验数据,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维勃稠度等性能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
2. 混凝土强度:根据实验数据,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满足工程需求。
3. 配合比优化:通过对比不同配合比实验结果,分析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进一步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完成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2. 通过实验,掌握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数据准确可靠;2. 在进行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测试时,应注意试件取样的代表性;3. 试件制作过程中,应保证试件的密实度,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4. 养护过程中,应注意试件的保温保湿,确保养护质量。
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报告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在此设计性实验中,本组设计的混凝土等级为C20。
学生通过自行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亲自制作试件验证配合比设计值的合理性,综合应用水泥试验、混凝土骨料试验、混凝土强度抗压试验的知识,深入了解普通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同时提高了自身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查阅资料及实际动手能力。
二、配合比计算过程(设计混凝土等级为C20)1、混凝土计算配合比的确定(1)确定混凝土配制强度(ƒcu,o)根据公式:ƒcu,o =ƒcu,k1+1.645σ得混凝土的配合比强度为:ƒcu,o=20+1.645×5=28.225Mpa (2)确定水灰比(W/C)水灰比:W/C = ƒceα a /(ƒcu,o+αaαbƒce)=32.5×0.46 / (28.225+0.46×0.07×32.5)=0.51(3)确定混凝土单位用水量(m wo)查表得单位用水量为:m wo=195kg(4)确定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m co)m co= m wo /W/C = 382kg(5)确定合理的砂率值(βs)查表得砂率值为:βs=35(6)计算粗细骨料用量(m go)及(m so)m co+ m go+m so+m wo =m cpβs= m so /(m go+m so)×100%m cp=2400kg解得:m go=1184.95kg m so=638.05kg(7)混凝土计算配合比水泥:砂:石=1 : 1.672 : 3.102 水灰比:W/C=0.510 2、混凝土基准配合比的确定通过配制现场调整,确定的水泥,砂,石和水的用量如下:m ca=7.013 kg m sa =11.331 kgm ga=21.756 kg m wa=3.574 kg基准配合比为:水泥:砂:石= 1 :1.616 :3.102 水灰比:W/C=0.509 3、混凝土调整配合比的确定按照基准配合比配制三个混凝土试样,并进行标准养护28d后试压得出抗压强度结果为:31.4Mpa、27.9Mpa、30.2Mpa,保证率为100%,即为合格。
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报告 -回复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调配混凝土配合比,确定不同材料的用量和配比,以达到要求的强度、耐久性和施工性能。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水泥、砂、石、水等各种材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混凝土。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原理是通过试验与实践总结出的,根据不同用途的混凝土材料的特性来确定其配比。
三、实验步骤1. 确定配合比的基本要求:根据所用混凝土的用途,确定所需的强度等级、工作性能、抗渗性能等要求。
2. 基本材料筛选:根据基本要求筛选出合适的水泥、骨料、砂等材料。
3. 水泥用量确定: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出所需的水泥用量。
4. 水灰比确定: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按规定的公式计算出所需的水灰比。
5. 骨料用量确定: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出所需的骨料用量。
6. 水用量确定: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工作性能要求,计算出所需的水用量。
7. 配料混合:将所需的水泥、骨料、砂和水按计算的比例加入到搅拌机中,搅拌均匀。
8. 试制混凝土试块:将混凝土倒入试模中,压实后进行养护。
9. 试块强度测试:经过一定的养护时间后,取出试块进行强度测试。
10. 强度计算:根据测试结果,计算出混凝土的强度。
四、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步骤及配合比计算公式,计算出了所需的混凝土用量及水泥、骨料、砂和水的用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混凝土的强度,与所需的强度等级进行对比。
分析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配合比设计要求。
六、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混凝土配合比的实验结论,评价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等级是否满足要求。
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材料比例计算不准确、搅拌不均匀等,需要及时解决,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了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原理和实验步骤,熟悉了混凝土试制及强度测试的方法,并总结了实验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以上是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
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报告
班级:10工程管理2班
组别:第七组
组员:
一.实验目的: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自行设计强
度等级为C30的混凝土,并通过实验检验其强度。
二、初步配合比的计算过程:
1.确定配制的强度(o cu f ,)
o cu f ,= k cu f ,+1.645σ ; o cu f ,=30+1.645×5.0=38.225 Mpa
其中:o cu f ,—混凝土配制强度,单位:Mpa ;
k cu f ,—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单位:Mpa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单位:Mpa
2.初步确定水灰比(C
W ) C W =ce
b a o cu ce a f a a f f a +,=0.48 其中: 07.0;46.0==b a a a —回归系数(碎石);
ce f =γc ce f ;g :γc —水泥强度等级的富裕系数,取1.1;
g ce f ,—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
3.初步估计单位用水量:wo m =185Kg
4.初步选取砂率(s β) 计算出水灰比后,查表取砂率(碎石,粒径40mm)。
s β=30%
5.计算水泥用量(co m )
co m =C W m wo /=48
.0185=385Kg 6.计算砂、石用量(质量法) co m +go m +so m +wo m =cp m ; s β=
go so so m m m +×100% co m --每立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go m --每立方混凝土的碎石用量(Kg)
so m --每立方混凝土的砂用量(Kg );wo m --每立方混凝土的水用量(Kg )
cp m --每立方混凝土拌合物假定容量(Kg ),取2400Kg
计算后的结果为:so m =549Kg go m =1281Kg
7、每立方米混凝土用量:
co m =385Kg so m =549Kg go m =1281Kg wo m =185 Kg
质量比为:
co m :so m :go m :wo m =1 :1.43 :3.33 : 0.48
三、实验步骤:
(1)、材料用量
水泥用量: 1.95 kg 砂用量:2.78 kg 碎石用量:6.49 kg 水用量:0.94 kg
(2)、实验仪器
坍落度筒、捣棒、直尺、磅称、玻璃量筒、混凝土搅拌设备或工具等。
(3)、试件制作过程
下料顺序:全部材料一起下 搅拌时间:3 分钟
坍落度:最大坍落度: 38 mm ,最小坍落度 : 15 mm
粘聚性和保水性良好
四、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
实验现象:将试块放在压力试验机上下压,刚开始几十秒内没发生什么情况,在2分钟后突然出现裂纹,试块下压实验完毕,记录数据。
三个试块的抗压强度分别为: 36.1 Mpa 32.5 Mpa 31.8Mpa
五、实验分析及结论
根据实验得到的三个试块的抗压强度为:36.1 Mpa 、32.5 Mpa 、31.8Mpa,均大于设计抗压强度30Mpa ,保证率大于95%。
按照基准配合比配制混凝土,采用水灰比为0.48、0.53、0.58、0.63四个不同的配合比。
得到下表:
水灰比(W/C )
灰水比(C/W ) 28d 抗压强度fcu/MPa 0.48
0.53
0.58
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