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
宪法考点一,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共性1.宪法与普通法律一样,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2.宪法与普通法律一样,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宪法与普通法律一样,其主要内容都取决于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物质条件。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1 宪法的内容与普通法律不同普通法律规范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某一领域内的事项和问题,而宪法规定的是有关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问题2 宪法的效力与普通法律不同对法的最高效力对人的最高效力3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二,宪法的历史1776年大陆会议上通过了《联邦和永久联合条例》简称《邦联条例》,并于1781年3月1日被随即成立了美国邦联政府正式批准。
该条例确立了邦联制度,规定设立邦联议会,各州委员会、海事法庭。
并确定了邦联和州的权限划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后,1776年7月4日由大陆会议通过宣布的《独立宣言》。
它宣布:人人生而平等,确认天赋人权原则。
该宣言在美国宪法史占有重要在位。
被马克思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该宣言发表后,各州相继起草了州宪法。
法国是欧洲第一个成文宪法国家。
虽然它确认了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是,经过五次共和、二次帝制和若干次君主立宪制的宪法确立的人权、民主、法治以及分权原则对资产阶级国家立宪以及现行法国宪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代宪法以德国魏玛宪法和苏俄宪法为标志,从20世纪,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制定和颁布的各种类型宪法的总称。
反映了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时代各国民主发展的基本特点。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旧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亦称“贿选宪法”。
是曹锟以5000元高价贿赂议员“选举”他当上总统后,拼凑、赶制出来的一部宪法。
同年10月10日,在曹锟任大总统的同时,举行了该宪法的公布典礼。
1.萌芽时期鸦片战争——清末预备立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宪法学在中国的萌芽时期。
在此期间,人们对民主,宪法,共和,议会这些问题的认识开始从直观走向理性,并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即宪法在中国产生的萌芽状态2.形成时期从1911年到1930年是宪法学在中国的形成时期。
宪法的特征是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与同一法律体系之下的普通法律相比,宪法有如下三个特征:1、宪法的内容规定的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1)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依据或立法基础。
(2)普通法律与宪法不相抵触的原则。
如果普通法律的规定、原则、精神同宪法的规定、原则、精神相抵触,那么普通法律应该被撤销、改变或宣布无效。
(3)一切宪法主体都必须以宪法为最根本的活动准则。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复杂。
(1)宪法的制定一般是要求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我国的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2)宪法的修改与普通法律的修改在提起主体和通过程序上不一样。
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除了这两个特定的主体以外的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向全国人大提出有效的修宪议案。
在修改程序上,修改宪法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为哪几类?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
目前的公务员考试主要是针对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进行公开招录,专业技术类职位更多是采用其他方式招录。
姚来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之规定,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
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王京:请问人身权的种类包括哪些?姚来燕: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其中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
身份权包括亲权﹑配偶权﹑亲属权﹑荣誉权。
专利法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有哪些?专利法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包括:1、科学发现;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3、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4、动物和植物的品种;5、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宪法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宪法学基本原理1.宪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具有怎样的特征?(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问题(如国家制度及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设置及相互关系等),而法律规定的内容只涉及国家生活或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制定:宪法一般要求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而普通法律的制定一般由常设的立法机关负责;宪法草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制宪机关成员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以上同意,有的需全民公决,而普通法律的通过一般只要代议机关的议员或代表半数通过。
修改:1.特点主体;2.的通过程序更严格;3.内容的限制(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无效。
2.如何理解“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法律一般是指有关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是从部门法意义上按法律调整的对象所作的一种学理分类。
两种含义:(1)不成文宪法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
(一般立法程序、效力与规定其他内容、调整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相同)(2)成文宪法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
(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作为宪法的表现形式,宪法性法律应当是指不成文宪法国家规定宪法内容、作为宪法构成部分的一系列法律。
宪法性法律仅具有一般法律效率而不具有高于法律的效率。
3.如何理解宪法制定、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的关系?宪法制定是指宪法制定主体依照一定的理念、基本原则和程序并通过制宪机关创制宪法的活动。
宪法解释是指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宪法修改是指宪法修改机关认为宪法的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实际而依据宪法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活动。
宪法制定不同于宪法修改,后者是在原有宪法的基础上对宪法内容作全部或部分的变动,但不改变原有宪法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都是使原有的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保持一致、协调二者之间关系的方法。
宪法基本理论第⼀章宪法基本理论第⼀节宪法的概念⼀、宪法的特征(⼀)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共性:(1)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具有国家强制⼒的⾏为规范;(3)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具;(4)内容取决于社会物质⽣活条件。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如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组织及其职权等。
宪法具有国家总章程的意义。
2.在效⼒上,宪法的法律效⼒最⾼。
所谓法律效⼒是指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和强制⼒。
在成⽂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于—般的法律,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地位的法律地位(宪法序⾔)。
宪法的最⾼法律效⼒表现在两个⽅⾯:(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
⼀切法律等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5条:⼀切法律、⾏政法规、地⽅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宪法是⼀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为准则。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1)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特别成⽴的,⽽⾮普通⽴法机关。
如1787年的美国宪法由55名代表组成的制宪会议制定;我国于1953年1⽉13⽇成⽴了宪法起草委员会等。
(2)通过或批准宪法或者其修正案的程序,往往严于普通法律,⼀般要求由制宪机关或者国家⽴法机关成员的2/3以上或3/4以上的多数表决通过,才能颁布施⾏,⽽普通法律只要⽴法机关成员的过半数通过即可。
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常委会或1/5以上的全国⼈民代表⼤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以全体代表2/3以上的多数通过。
⼆、宪法的本质属性(⼀)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从宪法的基本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国家权⼒的⾏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
然⽽,这两部分并⾮地位平⾏的两部分,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配地位。
因此,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宪法不仅是系统全⾯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部门,⽽且其基本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由。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1.宪法的概念:1,原始意义上的宪法,国家组织法2,立宪意义上的宪法,限制国家权利而保障人权3,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是所有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规律规范的总和,即包括在一个国家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也包括具有一般法律效力的法律,即宪法性法律。
4,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
不仅制定了成文法典,而且成文法典在一国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2.宪法的特征: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内容2,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3,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表现:1,宪法是一般法律制定基础和依据2,一般法律的规定与宪法相抵触的无效)3.宪法制定与普通法律的不同1,一般要求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其职责就是起草或指定宪法,在完成任务后,即予以解散2,宪法草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一般要求最高立法机关的议员或代表的特定多数4.宪法修改与普通法律不同1,只有宪法规定的有限特定主体才可提出修改宪法的有效议案2,修改宪法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3,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宪法的某些内容不得修改或在宪法通过以后的一定时间内不得修改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是指在一个国家之内,相对于所有社会主体的行为,宪法的效力是最高的。
宪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国家权力,而国家权力运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包括依据宪法制定法律和依据宪法作出具体的宪法行为。
国家权力运行最基本的方式是制定法律。
5.宪法的本质特征宪法是一国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全面,集中的体现。
政治力量对比关系首要的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
宪法反映阶级关系对比关系,表现在:1,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2,宪法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3,宪法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为1,当阶级力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同志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发生宪法阶级性质的转换2,当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总体框架相同而具体的对比关系存在量的差异时,宪法的具体内容也有所变化(同一国家+不同国家))6.成文宪法:由一个或者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宪法典不成文宪法:由书面形式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宪法判例,和非书面形式的宪法惯例等构成的宪法。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是什么
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内容不同。
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道,主要涉及国体、政体、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而普法法律的只容只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
(二)效力不同。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三)制定修改程序与一般法律的不同。
主要体现在: (1)提议修改宪法的生体不同
(2)修改主体和通过的人数不同;
(3)公布的机关不同
(四)监督、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不同。
宪法法律制度与普通法律的区别在哪里?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发,所有其他的法律都是以宪法为基础产生的,都不可以违背宪法,即宪法是我国的最高法。
宪法作为最高法律是对于一些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进行规定的,具体详尽的需要其他法律作为补充,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内容、效力、制定的程序以及监督的方式不同。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发,所有其他的法律都是以宪法为基础产生的,都不可以违背宪法,即宪法是我国的最高法。
宪法作为最高法律是对于一些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进行规定的,具体详尽的需要其他法律作为补充,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内容、效力、制定的程序以及监督的方式不同。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是:1、内容不同。
宪法作为一个国家队的根本法,它确立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
主要涉及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力和基本义务、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的关系。
宪法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宪法实施的保障机制等等。
法律、法规在内容上也涉及宪法所规定的各个方面的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但是,法律、法规必须以宪法是有关规定为基础,不得与宪法规定相抵触。
2、效力不同。
我国现行宪法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宪法作为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的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任何法律、法规必须基于宪法而产生,法律、法规的内容应当符合宪法的要求或者法律、法规的内容与宪法的规定相抵触时,为了维护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权威性,应当宣布有问题的法律、法规违宪。
3、创制程序不同。
宪法创制一般需要经过特殊的程序。
从制定宪法的过程来看,宪法制定者应当是属于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人民,宪法制定权也只能属于人民,任何国家机关或者个人都无权制定宪法。
人民制定宪法的方式通常表现为一部新的宪法的制定必须由一个国家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参与议论、提出立宪的建议,然后通过特殊的程序予以通过。
4、监督、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不同。
作为根本法的宪法一般是由宪法制定者直接来监督实施。
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分析在一个法治国家中,宪法和法律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宪法为法律提供了基础和指导,而法律在实践中对宪法进行具体细化和补充。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宪法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首先,宪法是法律的基础和最高准则。
宪法的制定旨在确立国家政治体制、权力机关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的行使方式等基本原则。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有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
法律的存在就是为宪法的实施提供具体执行规则,确保宪法的权威和有效性。
其次,宪法为法律的制定提供了框架和指导。
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构成、分立和行使的原则,为制定其他法律提供了基本准则和限制。
法律在宪法的指导下,可以对宪法中未涉及的具体问题进行规定和解决。
宪法对法律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保证了法律的合法性和合宪性。
此外,宪法和法律在保护公民权利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宪法确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障了公民的人身、财产和政治权益。
法律则具体规定了公民权利的保护措施和法律途径。
宪法将一些基本权利确立为公民的基本权益,而法律则通过细化和明确权益范围,为公民提供具体的法律依据和救济路径。
此外,宪法和法律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补充与完善。
宪法的规定有时过于抽象和概括,难以涵盖所有具体细节和变化。
法律可以在宪法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补充,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法律实践的需求。
法律的制定和修订也可以为宪法的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实践经验,从而推动宪法的更新和发展。
然而,尽管宪法和法律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它们并非毫无冲突。
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法律,当宪法与普通法律存在冲突时,应以宪法为准。
宪法可以通过法律的修改来进行调整和完善,但任何法律都不能违反宪法的规定。
这是因为宪法代表着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价值观,是国家制度和法律的根本。
综上所述,宪法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
宪法为法律提供了基础和指导,规定了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公民的基本权益。
宪法学基本理论有答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宪法不同于其他普通法律的根本区别是A.宪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B.具有不同的内容C.宪法是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的根本大法D.宪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答案:C。
这是对宪法调整对象的考查,其他几点区别都在这个前提下才存在。
)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规定说明了A.宪法具有最高效力 B.宪法内容具有根本性C.宪法程序更加严格 D.宪法是普通立法的基础(答案:B。
这是对宪法特点的考查。
宪法特点表现在内容、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从题目材料看,关于国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只能属于宪法内容方面的特点。
)3.有些国家宪法规定,修改宪法要全民进行公决,这反映了宪法具有下列特征A.内容具有根本性 B.具有最高法律效力C.具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D.具有至高无上性(答案:C。
这是对宪法特点的考查。
备选项A属于内容方面的特点,B和D属于效力方面的特点,C属于制定修改程序方面的特点。
修改宪法需要全民公决表明其修改程序严格。
)4.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分类的标准是A.根据宪法是否具有书面表现形式B.根据制定的程序是否严格C.根据宪法制定的主体D.根据宪法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国家类型和阶级本质(答案A。
只有A符合题意。
B为标准的分类是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C为标准的分类有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D为标准的分类有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
)5.提出完整系统的三权分立学说的学者是A.亚里士多德 B.卢梭 C.洛克 D.孟德斯鸠(答案D。
)6.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下列有关宪法法律效力的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A.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法律B.在我国,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规范、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精神相抵触C.宪法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为对公民的行为约束D.宪法的法律效力不具有任何强制性(答案B。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定义※宪法是规范民主施政规则的国家很本法,是有关国家权利及其民主运行规则、国家基本政策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及现存社会经济结构要求的集中反映。
二、宪法的形式特征1,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共性:1)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表现。
2)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
3)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4)内容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2,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区别: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具有国家总章程的意义。
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普通法国家除外)A,宪法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普通法律、法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B,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起他法律严格。
A,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而非普通立方机关。
B,通过或批准宪法或者其修正案的程序,往往严于普通法律。
一般要制定机关或立法机关成员的2/3或3/4以上的多数表决通过。
3,宪法内容的根本性:1)是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总章程,根本法。
2)宪法所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之所以为总章程也)A,国家的主权归属和政治统治的形态和基础。
(根本制度层面)B,有关国家生活中的基本体制和原则。
(国家和社会运作层面)C,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国家机构权利的范围界限和具体内容。
(操作约束层面)4,宪法效力的最高性及其表现。
1)对法的最高效力。
A,宪法是普通法律的制定依据和基础,为普通立法提供立法原则。
◎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
B,普通法律、法规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普通法是将宪法的原则规定具体化为可操作规则,目的是促成宪法规范的落实和实现。
◎宪法是整个国家的法制体系的构建和运作的核心和原则。
2)对人的效力。
A,“人”,一切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都主体的概括和统称。
B,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无人有权超越宪法。
1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表现在( ABC )。
A.内容上 B.制定和修改程序上 C.法律效力上 D.形式上2.宪法的特征主要有( ABCD )。
A.宪法具有最高效力 B.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性问题C.宪法的制定要通过特定的程序 D.宪法的修改要通过特定的程序3.现代意义的美国宪法监督制度是通过( B )建立起来的?A.美国宪法的规定B.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件的判决C.华盛顿总统的宣告D.林肯总统的宣告4.所谓国籍,就是指一个人属于国家的一种( B )上的身份,即属于哪个国家的公民资格。
A.政治B.法律C.政治与法律D.政治与经济5.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 ABC )。
A.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B.审判机关的职务C.检察机关的职务D.军事机关的领导职务6.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基本方针是( AC )。
A.长期共存、相互监督B.患难与共C.肝胆相照、荣辱与共D.长期合作7.我国实行直接选举的范围包括( ABD )。
A.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C.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D.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 AB )。
A.自治区人大B.自治区人民政府C.自治区人民法院D.自治区人民检察院9.在我国,居民委员会按其性质来说是( B )。
A.基层政权机关B.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C.国家机关D.基层政权的派出机构10.如果全国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或者有( D )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1/2 B.1/3C.1/4 D.1/511.现行宪法规定,我国行使宪法监督职权的是( AB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委会C.最高人民法院D.最高人民检察院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是我国宪法制度中具有自身特色的两项制度,下列对这两项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 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B 自治区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C 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D 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包括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终审权、独立的外交权。
宪法基本理论1、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以民主政治为本质属性,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具有国家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2、宪法的法律特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是宪法在法律上的基本特征,也是宪法和普通法律的最主要区别之一。
主要表现在:一、内容方面,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最基本的问题,调整范围十分广泛。
宪法规定国家性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与公民的相互关系、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及国家标志等。
一个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都通过宪法来加以确认。
二、效力方面,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效力是最高的,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
主要包括:宪法是立法的基础与依据;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任何法律、法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违宪的法律、法规是无效的。
三、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方面,由于宪法具有内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最高性,在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具有与一般法律不同的特征。
在制定程序方面,一般设立专门机关按照特定程序制定宪法。
在修改程序方面,为了维护宪法尊严和宪法的稳定,一般规定较之普通法律更为严格的修改程序。
3、宪法的政治特征规范国家(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的政治特征。
宪法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对政府权力的规范和限制,来保障公民这种法律上的权利和自由。
首先,保障公民权利。
就宪法内在原理而言,保障公民在法律上的权利和自由是宪法的核心价值;就宪法的外在作用而言,宪法的基本功能就是保障公民在法律上的权利和自由。
其次,规范国家权力的运作。
宪法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除了具体规定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对国家权力的规范与限制来实现的。
4、宪法的实质。
宪法的实质是指宪法的本质属性,即从总体上规定宪法性能和发展方向的宪法内部联系。
宪法的本质在于,它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在建立民主制国家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它具体表现为宪法的政治实质和宪法的精神实质:一、宪法的政治实质,宪法的政治实质亦既是宪法的阶级实质,她是指宪法作为政治法,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一、法学意义上的宪法含义1、原始意义上的宪法—国家组织法2、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权3、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主要调整国家与公民这一社会关系4、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制定了成文法典,成文法典在一国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二、宪法的法律地位宪法具有法的共性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是宪法的特有属性和主要特征1、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性的内容2、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和基础(2)普通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3)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根本的活动准则3、在制定、修改的程序上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三、宪法的分类(传统分类)1、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2、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宪法的法律效力与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3、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协定宪法---制定主体钦定宪法是指由君主自上而下地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宪法。
(181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颁布的宪法,1889年日本明治天皇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钦定宪法大纲》)民定宪法是指由民选议会、制宪会议或公民投票表决制定的宪法。
(法国1791年宪法)协定宪法是指由君主和人民或民选议会进行协商共同制定的宪法。
(1215年英国国王与贵族妥协签订的《自由大宪章》,1688英国的《权利法案》,法国1830年宪法)四、宪法与宪政宪政就是指以民主事实为政治内容的宪法的实施。
宪政的基本前提是制宪。
在实行宪政的国家,都制定了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
或是如英国制定了一系列宪法性文件。
1、宪政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基础、内容。
但是有了民主政治不一定就有了宪政。
民主的界限:法治与人权。
民主不同于宪政,民主政治并不必然意味着宪政Q1:宪政与民主政治的关系?(1)宪政是专制的天敌,而民主则不是,由民主理论所产生的政府也存在着专制的可能性,即所谓的多数人的暴政。
宪法与法律的关系?(—一)宪法就是法宪法与普通法律一样具有法律规范的基本属性,具有规范性、普遍性、强制性、可诉性等特征。
(二)宪法就是更高的法宪法虽然就是法,但它不规定公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就是规定政府与法律能做或不能做什么。
宪法就是管法的法。
宪法就是国家的基本组织法,规定政府的原则、职能、程序。
宪法就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契约。
宪法就是衡量普通法律的法律标准。
补充回答:宪法与普通法律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律不同。
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的问题。
例如: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与国的根本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国体)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而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方面的问题。
例如:刑法规定的就是犯罪与刑罚的问题。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就是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
第二,宪法的法律效力与普通法律不同。
因为宪法规定的就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所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表现在:1、普通法律就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就是宪法的具体化。
2、普通法律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否则要被撤消或宣布无效。
第三,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的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
由于宪法规定的就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所以, 必须保持宪法的相对稳定。
因而它的制定与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 不同于普通法律, 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法律一般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而宪法的制定则由国家成立专门委员会起草, 经过全国各族人民讨论,然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代表团或者30 名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都可以提出普通法律修正案;而宪法的修改,则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才可以提出议案。
宪法学基本理论有答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宪法不同于其他普通法律的根本区别是A. 宪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B. 具有不同的内容C. 宪法是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的根本大法D. 宪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答案:C。
这是对宪法调整对象的考查,其他几点区别都在这个前提下才存在。
)2.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规定说明了A. 宪法具有最高效力 B •宪法内容具有根本性C.宪法程序更加严格 D .宪法是普通立法的基础(答案:B。
这是对宪法特点的考查。
宪法特点表现在内容、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从题目材料看,关于国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只能属于宪法内容方面的特点。
)3. 有些国家宪法规定,修改宪法要全民进行公决,这反映了宪法具有下列特征A. 内容具有根本性 B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C.具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D •具有至高无上性(答案:C。
这是对宪法特点的考查。
备选项A属于内容方面的特点, B和D属于效力方面的特点,C属于制定修改程序方面的特点。
修改宪法需要全民公决表明其修改程序严格。
)4. 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分类的标准是A. 根据宪法是否具有书面表现形式B. 根据制定的程序是否严格C. 根据宪法制定的主体D. 根据宪法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国家类型和阶级本质(答案A。
只有A符合题意。
B为标准的分类是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C为标准的分类有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D为标准的分类有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
)5. 提出完整系统的三权分立学说的学者是A. 亚里士多德 B .卢梭 C .洛克 D .孟德斯鸠(答案 D。
)6.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下列有关宪法法律效力的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A. 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法律B. 在我国,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规范、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精神相抵触C. 宪法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为对公民的行为约束D. 宪法的法律效力不具有任何强制性(答案B。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
一、宪法与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
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如: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国家标志等。
而普通法律规定的只是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如:刑法只规定犯罪和刑罚等方面的问题,民法只规定公民之间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二、宪法与普通法律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不同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
例如,民法通则第一条规定:“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这就是说,民法通则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它是宪法中有关民事权利和义务内容的具体化。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这种关系,通常被称为“母法”和“子法”的关系,即宪法为“母法”,普通法律为“子法”。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宪法第五条第四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
三、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
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制定必须由国家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起草;宪法的修改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而普通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只需一般程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半数以上通过即可。
年级高中学科初中版本期数
内容标题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
分类索引号G.622.46 分类索引描述辅导与自学
主题词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栏目名称学法指导
供稿老师审稿老师
录入韩素果一校二校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