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意象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送别诗常用意象: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
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但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例:《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姆吟留别》《春夜别友人》《送友人》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情感分类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在这些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景或物。
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一、杨柳、杨花或柳絮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
”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
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
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
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离愁别恨:这种意象是最常见的,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感。
如《离骚》中的“欲别黄鹤楼,各为飞蓬乘”、“愿言不得意,数尽杨州道”等。
2. 思乡伤别:这种意象更多出现在北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远离家乡的苦楚。
如《登鹳雀楼》中的“故人西
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 求酒解愁:送别时相聚哀愁,常通过饮酒解愁来减轻不舍之情。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 急流奔瀑:有时借比喻自然景象来表现离别时的冲动和激情。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 悲壮情怀:有些送别诗表现的是悲壮和豪迈,如《南行别二首》中的“玉佩龙头铁甲冷,一丝一缕不须惊。
天山雪彦王归马,半夜三更雪满城”。
6. 心有不舍:有些送别诗或句表现诗人内心的不舍和无奈,如《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和“借问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 明月清风:明月和清风是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也经常与送别相联系。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及《蝶恋花·送春》中的“不到绿杨外,暗上花飞去”。
8. 力求节制:在古代社会中,送别往往需要符合一定规矩,不能过于激昂或急躁。
因此,许多送别诗或句的表达也需要适度,不能刻意过烈。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风了”,以及《送东篱》中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李白《送别》是一首有关异乡拜别的诗歌,形式上它是一种咏叹赋类型的文体,用它来表达作者的离别之情,抒发自己的痛苦。
在这首诗歌中,李白给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象的抒情诗句,以及深刻而又抒情的生活正能量。
文章将深入剖析这些意象对诗歌的整体意境的影响,并解释它们对诗歌的特殊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李白在《送别》中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深刻意象的抒情诗句:“田园将芜胡不归,长路入茫茫雪歧路”,“碧山如花拂面去”。
这些诗句通过芜胡,长路,碧山等意象,表达了李白对异乡的留恋之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里,李白以亲切的笔触抒发出自己离别时所感受到的痛苦情绪。
这使得诗歌整体意境显得格外动人,表现出诗人充满思念的心情。
此外,诗歌中还通过“野花留春住,春日犹未央”,“泥酒濡清旗,水村山头出”等意象,表达了李白的正能量。
通过这些意象,李白表达了自己的无畏无惧,以及自己充满勇气和希望的思想,表达了他与生命的共同奋斗,敢于迎接挑战、追求梦想的精神。
这为诗歌注入了一种崇高的正能量,也为诗歌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以上就是李白送别诗中的意象所表现出的抒情想象和正能量。
从意象的笔触中,可以看出李白对离别的无奈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勇气和希望。
它们不仅体现了李白的勇气和坚毅,也使得这首诗的整体意境受到极大的影响,印证了诗歌的精神力量。
- 1 -。
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
再加上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汉文人五言诗有云:“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相互欢合难以如愿,悲离之情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了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
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的诗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艺术的表现,总能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种种离情别绪,更能撼人心魄。
由此,送别自然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主题。
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两类。
送别诗占绝对数量,留别诗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中也不乏佳作。
何逊《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即为留赠送行者的诗,表现了客中的惆怅情绪和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色。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面对友人踏歌相送,诗人情真意挚地用夸张性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来。
虽无感激之辞,但相谢之意却深含其中。
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送别诗词大多哀伤愁怨,缠绵悱恻,表现惜别恨别之意。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萋萋满别情。
”惜别之意,溢于言表。
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
”问友人何时从淮南归来,因为虽有大好春光,却无人共赏,反怕过芳菲时节。
别情极为缠绵。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更写出因离别而愁情无限。
柳永《采莲令》:“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李白送别诗中的壮美意象
李白《送别》中极富壮美意象:
一是大自然的磅礴意象。
诗中“山随平野尽,江流入海浸”,“行舟终须泊,客心不可归”,“征蓬出疆没,萍枯还生苔”,表达出大自然的宏伟壮观,它有无穷无尽的浩瀚、洪流不息;有千年风云无断的浩渺。
二是时间的永恒意象。
诗中“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把时间比作春天的花儿、鸟儿,以及夕阳的满怀,表现出时间的永恒,它把一切都连结在一起,让人们相伴而行。
三是友情的深沉意象。
诗中“行路难!归去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表达出友情的深沉,它让人们深深地感动,也让人们渴望着再次相聚,一起追逐他们的梦想,让他们的友情永远存在。
送别诗情感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
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以下是一些在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1. 长亭:古时道路旁为行人休息、送别的地方,常用来象征别离。
2. 碧水:常常象征思念和别离,因为水流的特性与人的思念相类似。
3. 杨柳:因为柳树在春天发芽,所以常常象征离别和新开始。
4. 风雨:常常象征困难和挑战,也暗示着远行者将面临未知的一切。
5. 长夜:常常象征别离的痛苦和思念的心情。
6. 孤帆:常常象征远行者的孤独和远离。
7. 离亭:与长亭类似,离亭也是送别的地方,常常象征别离。
8. 酒:送别诗中常常有劝酒的场景,酒象征着对远行者的祝福和期待。
9. 镜:常常象征别离的痛苦和思念的心情。
10. 雁:常常象征远行和别离,因为雁在秋天南飞,春天北返,与人的离别相似。
这些意象在送别诗中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得送别诗成为诗歌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唐代送别诗的自然意象
唐代送别诗中常见的自然意象包括:
1. 杨柳。
由于“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借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2. 长亭。
长亭是送别之所,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3. 南浦。
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4. 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5. 古道。
古道是送别诗中常用的背景元素,象征着旅途的艰辛和离别的悲伤。
6. 芳草。
芳草在送别诗中常常寓意着离别的愁绪和思念之情。
7. 夕阳。
夕阳寓意着离别的时刻和岁月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离别之人的祝福。
8. 秋水。
秋水在送别诗中常常象征着离别的痛苦和期盼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思念。
9. 春风。
春风在送别诗中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这些自然意象在唐代送别诗中被广泛运用,它们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人的深情厚意,也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和理解唐代送别诗的独特视角。
酒柳⽔⽉:古代送别诗四⼤意象酒柳⽔⽉:古代送别诗四⼤意象 名句的魅⼒之⼀在意象的丰赡。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柳永《⾬霖铃》中状写离别之情的这⼀“千古俊句”,涉及酒、柳、⽔、⽉四种意象。
这四种意象,也正是古代送别诗的四⼤典型意象。
⼀、“今⽇送君须尽醉”:古代送别诗中常常飘逸着浓浓酒⾹。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吴⼭道路难。
今⽇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贾⾄《送李侍郎赴常州》) “今⽇送君须尽醉”,贾⾄诗作中飘逸着浓浓的酒⾹。
酒是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杨载《诗法家数》:“凡送⼈多托酒以将意,写⼀时之景以寄怀,寓相勉之词以寄意。
”这⼀说法为众多诗作证实。
岑参《送杨⼦》:“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
”李⽩《鲁郡东⽯门送杜⼆甫》:“飞蓬各⾃远,且尽⼿中杯。
”温庭筠《送⼈南游》:“唯以⼀杯酒,相思⾼楚天。
”诗⼈酒杯中装载的是浓浓的情谊。
酒意象⼤量出现于送别诗,主要是因为酒本⾝具有沟通情感的作⽤,诗⼈们把酒作为表情达意的上佳载体。
临别之时,设宴饯⾏,殷勤劝饮,酒可以默默传递朋友的情谊,暗暗消释离别的痛苦。
“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故⼈。
”(王维《送元⼆使安西》)“⼀樽岁酒且留欢,三峡黔江去路难。
”(权德舆《献岁送李⼗兄赴黔中酒后绝句》)⼀杯浊酒之中,寄寓着送者的殷殷深情,⽽远⾏者饮下所劝之酒,即是领受了送⾏者⼀⽚⼼意。
刘禹锡送别贬谪边州的张贾,便以樽酒致意: 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南流。
如今暂寄樽前笑,明⽇辞君步步愁。
(刘禹锡《置酒相送张员外贾》) “不独别君须强饮,穷愁⾃要醉如泥。
”(⽩居易《北楼送客归上都》)“世上只有情难说,今夜应⽆不醉⼈。
”(顾况《送李侍御往吴兴》)酒⼜具有使⼈情绪亢奋或使⼈沉醉不醒的神奇⼒量,饮酒特别是超量饮酒后,容易产⽣⼼理幻觉,淡化以致忘却了远⾏的忧愁悲伤。
赵嘏洞庭送客,便希望⾏者饮酒以忘忧: 处处云随晚望开,洞庭秋⼊管弦来。
谢公待醉消离恨,莫惜临川酒⼀杯。
一、送别诗中典型的表现手法(转)1、直抒胸臆。
2、借物抒情。
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①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的赠别之作,原共两首,此为第二首。
②这两句说,本来多情的人,由于离别,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倒像彼此无情;在饯别的酒宴上,强颜为笑也难以做到。
樽:酒杯,此指酒宴。
③这两句说,蜡烛好象懂得别人的心事,也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为离人流着痛苦的眼泪直至天亮。
[简析这首诗主要写离别时的惆怅情怀。
前两句抒情。
作者从侧面落笔,通过“却似”、“唯觉”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难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后两句赋物。
作者以物设喻,使无知之物人格化,由烛之垂泪拟人之悲痛,把离别悲伤的感情写得含蓄幽深,余味无穷。
赏析: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
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
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3、借景抒情。
4、借乐景衬哀情。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首句写离人乘舟而去,点明送别。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送别诗中常出现的意象
1. 日出:日出常象征着新的开始,既预示着生命的活跃,又预示着未来的美好,因此是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2. 月亮:月亮象征着梦想的永恒,象征着宁静、祥和的气氛,也暗示了分离后爱情及友情的珍贵,是送别诗中一个重复出现的意象;
3. 风:风象征着难忘的情绪及经历,风又传递了心中最真诚的祝福,以及平和地把分别的距离渐渐远离,是诗歌中的一个常见意象;
4. 鱼:鱼暗示了友谊和爱情的不可磨灭,充满着深沉的象征意义,在送别诗中常常作为一个情感的载体出现;
5. 鸟:鸟又称爱鸟,象征着幸福安康的爱情及友情,是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6. 星光:星光代表着真挚的祝福,象征着人们对离别的思念及祈愿,是送别诗中常见的一个意象。
- 1 -。
送别诗常见意象送别诗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以留恋、挥别和缅怀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失去的事物或人的哀悼和思念之情。
送别诗的书写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古代的“古体诗”还是现代的“新体诗”,都体现了一贯传统的文学精神。
自古以来,送别诗中都有许多常见的意象,用来传达作者不舍之情。
其中最常见的主题就是时光流逝,即用景物、事物或动物来比喻时间的长短和人世的短暂。
这种意象往往被作者用来表达对朋友、家人甚至自己的不舍之情。
例如,毛泽东的《赠汪国胜》中出现了流水的意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燕在枝上,声声近;水在岸边,流不绝。
”毛泽东用流水来比喻他与朋友分离时的伤痛,以及岁月不老去的时光。
另一个常见的意象是沙漠和旷野。
沙漠作为大自然的象征,暗示着人类的渺小、孤独与无常,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感受到时光的流逝。
例如,鲁迅的《给葛芳英》中写到:“一夜凉风起,乡音无凭愁,但归路南北,谩添秋叶稠”。
鲁迅用沙漠与凉风比喻葛芳英回家路上的寂寞与悲伤,强调离别时的痛苦之情。
此外,植物也是送别诗常见的意象,其中最常用到的是枯萎。
植物的凋谢可以象征人类的衰败和无常,暗示着离别后的孤独和绝望。
张爱玲的《离别》中就写到:“二月的芭蕉树早已枯萎,偶尔有几叶雪白的花瓣缓缓的飘在我的衣袖上,落在我的脚边。
”张爱玲运用枯萎的芭蕉植物来表达她对失去的命运的悲伤。
另一种常见的植物意象是残花,它代表著生命的暂时性,象征着离别的哀思。
苏轼的《念奴娇》中写道:“杨柳岸晓风残月,江枫渔火对愁眠。
啊!但见黄河落日圆,花叶半缘人何在。
”苏轼运用晓风、残月、江枫渔火来烘托出他对远方爱人的思念。
送别诗是一种深具传统文化底蕴的文学形式,它承载了作者失去和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出悠久历史中中华文化的千古魅力。
送别诗中潜藏着许多常见的意象,如流水、沙漠、植物等,这些意象代表着作者对失去的悔恨与惆怅,将永远流传下去。
送别诗常用意象: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
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但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例:《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姆吟留别》《春夜别友人》《送友人》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情感分类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别离诗鉴赏之意象
思远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近年来的考察也越来越灵活,同学们在做这类题时也会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们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鉴赏古代的诗仙文豪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别离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别离亲人、恋人、友人。
而这时,别离无论作为人生遭际还是作为创作题材,都会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深刻,更为壮烈,更为精彩。
古时没有火车飞机,没有隧道轻轨,没有手机电脑,在交通通讯落后、路途艰险的情况下,只能“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就反映的别离形式来看,有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诸多种类。
而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则更多,可以数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
我们用近代艺术大师也就是后来出家当了和尚,法号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著名的《送别》开篇,来讲解别离诗的意象问题。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诗总结了古代经典离别诗所用的种种意象,“柳”、“长亭”、“芳草”、“夕阳”、“浊酒”等等意象概括了离别诗的“离愁别绪”。
一、折柳赠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
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1、“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2、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绵绵的情意,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诗经·小雅》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王之涣有名气的《送别》是这样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芳草惜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芳草还有一种植物,也是别离诗中常常出现的意象。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其中有一首大家都熟悉的诗歌: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最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好像在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古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芳草像纤柔的柳丝一样,缠缠绵绵,给人以依依不舍之情。
三、长亭饯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长亭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除“长亭”之外,还有南浦也是离别诗中常常出现的地名,“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当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
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和长亭一样已成为送别之地的一个专有名词了。
同学们试着想一下,能够想出哪些关于“长亭”的诗句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四、饮酒泣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酒
除折柳送别外,把酒壮行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送别形式。
辛弃疾《满江红》:“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杯中物所指的就是酒。
许是因为以酒送行更宜于被人接受,也更易于尽抒胸臆,因此就数量而言,以酒送别的诗在别离诗中也是最多的。
而就表情达意而言,那种悲壮激烈之情,恰好与以柳送别的缠绵悱恻形成鲜明对照。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这种情况下,送者或被送者,谁也很难生出什么兴致来,真是“愁颜”难慰,别恨又添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
”
除了壮行之外,借酒还可以表达当事人的交情,并寄以某种企盼和祝愿。
温庭筠《送人南游》所谓“唯以一杯酒,相思隔远天”。
这就是“酒”这个意象所具有的奇特内涵。
五、日暮伤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夕阳。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是古人喜欢在傍晚时分送别吗?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
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李白写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其中《送友人》便是很成功的一首:“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个落日便给我们描绘出一副夕阳西下,诗人与友人执手不忍分离的图画。
除了这些意象之外,还有很多意象也是古代经典别离诗常常使用的,比如,
江水、孤帆、云朵等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在《别赋》中如是说。
“别”愁、“别”思、“别”恋在众意象中被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们在鉴赏古诗的时候要深刻理解意象的意义和功能,还要从意象中分析出诗人的感情和诗词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