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沉淀池机械搅拌池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30
混合和絮凝池设计1.机械搅拌混合池的设计设计基本要求浆板式搅拌器的设计参数搅拌所需功率例1-1 机械搅拌混合池计算2.机械搅拌絮凝池设计设计基本要求设计规定设计计算搅拌器转速计算搅拌器功率计算例 2-1 水平轴式浆板搅拌絮凝池计算例 2-2 垂直轴式浆板搅拌絮凝池计算混合和絮凝池设计存在于水和废水中的胶体物质一般都具有负的表面电荷,胶体的尺寸约在0.01~1.0μm,颗粒间的吸引力大大小于同性电荷的相斥力,在稳定的条件下,由于布朗运动使颗粒处于悬浮状态,为了除去水中的胶体颗粒,在水处理工艺中通常使用投加化学药剂---混凝剂,使胶体颗粒脱稳并形成絮体,这一过程称之为“混凝”;为促使“混凝”过程产生的细而密的絮体颗粒间的接触碰撞凝聚成较大的絮体颗粒,这一过程称之为“絮凝”。
只有当胶体颗粒获得完善的絮凝过程产生稠密的大颗粒絮体之后,才能在后序的沉淀池中藉重力被有效地除去。
絮凝作用有两种形式:⑴微絮凝和⑵大絮凝。
两种絮凝的基本区别在于涉及的粒子尺寸。
微絮凝的粒子范围为0.001~1.0μm,其颗粒的絮凝是基于布朗运动或随机热运动而完成的;大絮凝系指大于1-2μm粒子的絮凝,则是通过诱发的速度梯度和粒子沉降速度差来完成。
为了强化絮凝过程,可投加絮凝剂,絮凝剂可为天然的或有机合成的聚合物。
由于“混凝”和“絮凝”两个过程所要求的水力条件是不相同的,在设计中常被置于混合池和絮凝池两个不同的单元内去完成。
1.机械搅拌混合池的设计设计基本要求对混合池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使投加的化学混凝剂与水体达到快速而均匀的混合,要在水流造成剧烈紊动的条件下投入混凝剂,一般混合时时间5~30秒,不大于2分钟。
但对于高分子絮凝剂而言,只要达到均匀混合即可,并不苛求快速。
混合池的设计以控制池内水流的平均速度梯度G值为依据,G值一般控制在500~1000秒-1范围,过度的(G值超过1000S-1)和长时间的搅拌,会给后序的絮凝过程带来负面的影响。
混凝沉淀池机械搅拌池课程设计前⾔ (1)1.设计任务及原始资料 (1)1.1设计任务 (1)1.2 原始资料 (2)2.处理⽅案的确定 (2)2.1国内处理⽅案概况 (2)2.1.1物理化学法 (2)2.1.2⽣物法 (3)2.1.3改进型⽣物法 (4)2.1.4物化⼀⽣化相结合法 (5)2.2确定⽅案 (5)2.3⼯艺流程 (6)2.4混凝⼯艺说明 (6)3.主要设备及构筑物 (8)3.1混合阶段 (8)3.1.1混凝剂的选择 (8)3.1.2混凝剂的配制以及投加设备 (10)3.1.3混合与搅拌设备 (12)3.2 絮凝反应阶段 (15)3.2.1絮凝池的选择 (15)3.2.2 设计参数和要点 (16)3.2.3絮凝池的设计与计算 (17)3.3 沉淀阶段 (20)3.3.2设计参数和要点 (21)3.3.3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 (22)3.3.4沉淀池进出⽔系统的计算 (23)4.总结 (25)5.致谢 (26)6.参考⽂献 (27)前⾔制浆造纸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然⽽其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也⽇益突出,尤其是对于我国⽔环境的严重污染,已经成为⼯业污染防治的重点、热点以及难点。
制浆造纸废⽔主要有蒸煮废液、中段废⽔和造纸⽩⽔三个部分。
制浆与洗、选、漂过程中所排放的废⽔的总和、包括洗涤⽔和漂⽩⽔系统称为中段废⽔。
中段废⽔由于造纸的⽣产⼯艺、产品的品种不同⽽使得其污染负荷由很⼤的差异。
⼀般来说中段废⽔颜⾊呈深黄⾊,占造纸⼯业污染排放总量的8%~9%,中段⽔浓度⾼于⽣活污⽔,BOD 和COD的⽐值在0.20到0.35之间,可⽣化性较差,有机物难以⽣物降解且处理难度⼤。
中段⽔中的有机物主要是⽊质素、纤维素、有机酸等,以可溶性COD为主。
⽬前,我国多采⽤混凝沉淀法和活性污泥法的联合处理⼯艺。
本次设计主要针对于造纸中段废⽔的混凝反应和沉淀⼯艺部分,以达到除去可悬浮固体颗粒的⽬的。
1.设计任务及原始资料1.1设计任务15000m3/天的造纸中段废⽔混凝反应、沉淀池的设计1.2 原始资料⼀造纸⼚中段废⽔设计流量15000m3/天,SS=800mg/L,去除效率90%,沉淀时间2⼩时,最⼩沉速1.8m/h,采取混凝反应沉淀法处理SS,试设计混凝反应、沉淀池设备。
混凝沉淀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混凝沉淀法的原理,掌握其基本操作流程。
2. 学生能掌握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主要因素,如pH值、温度、搅拌速度等。
3. 学生能了解混凝沉淀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混凝沉淀实验,熟练操作相关设备。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判断混凝沉淀效果,并提出优化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混凝沉淀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认识到混凝沉淀法在保护水资源、改善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在实验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3. 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解和实践,使学生在掌握混凝沉淀法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环保意识。
课程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混凝沉淀法基本原理:- 混凝剂的种类及其作用机理。
- 混凝沉淀的基本过程和关键步骤。
- 教材第四章第二节:混凝沉淀法基本原理。
2. 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 水质参数对混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如pH值、水温、浊度等。
- 混凝剂投加量、搅拌速度等操作条件的影响。
- 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
3. 混凝沉淀实验操作与应用:- 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 混凝沉淀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
- 污水处理实例分析,了解混凝沉淀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教材第四章第四节:混凝沉淀实验及操作。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讲解混凝沉淀法基本原理,介绍混凝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第二课时:分析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讨论操作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混凝沉淀池絮凝搅拌机设计计算书******************有限公司二0一四年六月一设计数据:1 絮凝池尺寸:LxBxH=4x4x4.4m;2 有效水深:h=3.75m3 设计水量:Q=2.5万m3/d=0.289m3/s4 污水密度:ρ=1000kg/m35 污水粘度:μ=1.14x10-3Pa.s6 搅拌器速度梯度G:分三档,G值分别选取G1=60S-1,G2=40S-1,G3=20S-17 搅拌器桨叶中心处线速度,分别取0.6m/s、0.4m/s、0.2m/s二搅拌器选用及主要参数1 搅拌器型式:立轴框式搅拌器2 外缘桨叶与池壁间距:0.25m3 搅拌器桨叶数量:Z=64 搅拌器直径:d=3500mm5 搅拌器栅条上端距液面距离:300mm6 搅拌器栅条下端距池底距离:500mm7 搅拌器布置:中央置入式二设计计算过程1 混合池有效容积:V=4x4x3.75=60m32 污水停留时间:t=V/Q=208s3 混合池当量直径:D=(4.L.B/π)0.5=4.5m4 桨叶纵截面过水面积:A=L.h=4x3.75=15m25 搅拌器栅条长度:h1=h-0.3-0.5=2.95m6 搅拌器栅条宽度:B=0.15A/Z.h1=127mm,取120mm7 液体旋转速度与桨叶旋转速度的比值K1=0.24 K3=0.32 K2=(K1+K3)/2=0.288 各档桨叶旋转半径:=1.69m第一列:R1=1.75m R2=1.63 RP1第二列:R1=1.225m R2=1.105 R=1.165mP2第三列:R1=0.7m R2=0.58 R P3=0.64m 9 搅拌器转速计算: 根据已知速度梯度计算: 第一档:G1=60 S -1,K1=0.24A ∑R P 3=6 x2.95x0.12x (1.693+1.1653+0643)=14.17 转速:n 1=3314213)1(123960∑-PRA K C VG λ =3.25 r/min第二档:G1=40 S -1,K1=0.28A ∑R P 3=6 x2.95x0.12x (1.693+1.1653+0643)=14.17 转速:n 1=3314213)1(123960∑-PR A K C VG λ =2.68 r/min第三档:G1=20 S -1,K1=0.32A ∑R P 3=6 x2.95x0.12x (1.693+1.1653+0643)=14.17 转速:n 1=3314213)1(123960∑-PRA K C VG λ =1.79 r/min10 搅拌功率计算: 第一档: N=Kw v gCDeA pn 46.0%)201(1023=+∑ρ第二档: N=Kw v gCDeA pn 35.0%)201(1023=+∑ρ第三档:N=Kw v gCDeA pn 28.0%)201(1023=+∑ρ11 电机及减速机选型:。
搅拌泵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搅拌泵的基本原理、结构、功能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安全、熟练、准确地操作搅拌泵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独立完成搅拌泵的安装、调试和维护。
知识目标:了解搅拌泵的定义、分类、基本原理和结构;掌握搅拌泵的性能参数、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搅拌泵的维护保养方法和注意事项。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搅拌泵;能够熟练操作搅拌泵,完成混凝土的搅拌和输送;能够对搅拌泵进行简单的故障排除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搅拌泵行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培养学生遵守安全生产规定,注重工作安全和质量的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搅拌泵的基本原理、结构、功能和操作方法。
1.搅拌泵的基本原理:介绍混凝土搅拌泵的工作原理,包括搅拌系统、输送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搅拌泵的结构:介绍搅拌泵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搅拌装置、输送装置、动力装置和控制系统等。
3.搅拌泵的功能:介绍搅拌泵的各项功能,包括混凝土的搅拌、输送、喷射等。
4.搅拌泵的操作方法:介绍搅拌泵的操作步骤,包括启动和停止设备、调整混凝土参数、操作控制柜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操作演示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搅拌泵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操作方法,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2.操作演示法:通过操作搅拌泵设备,使学生了解设备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操作演示视频、实践教学基地等。
1.教材:选用具有权威性、实用性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
2.操作演示视频:制作操作演示视频,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3.实践教学基地:设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前言 (1)1.设计任务及原始资料 (1)1.1设计任务 (1)1.2 原始资料 (2)2.处理方案的确定 (2)2.1国内处理方案概况 (2)2.1.1物理化学法 (2)2.1.2生物法 (3)2.1.3改进型生物法 (4)2.1.4物化一生化相结合法 (5)2.2确定方案 (5)2.3工艺流程 (6)2.4混凝工艺说明 (6)3.主要设备及构筑物 (8)3.1混合阶段 (8)3.1.1混凝剂的选择 (8)3.1.2混凝剂的配制以及投加设备 (10)3.1.3混合与搅拌设备 (12)3.2 絮凝反应阶段 (15)3.2.1絮凝池的选择 (15)3.2.2 设计参数和要点 (16)3.2.3絮凝池的设计与计算 (17)3.3 沉淀阶段 (20)3.3.2设计参数和要点 (21)3.3.3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 (22)3.3.4沉淀池进出水系统的计算 (24)4.总结 (26)5.致谢 (27)6.参考文献 (27)前言制浆造纸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然而其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对于我国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已经成为工业污染防治的重点、热点以及难点。
制浆造纸废水主要有蒸煮废液、中段废水和造纸白水三个部分。
制浆与洗、选、漂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的总和、包括洗涤水和漂白水系统称为中段废水。
中段废水由于造纸的生产工艺、产品的品种不同而使得其污染负荷由很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中段废水颜色呈深黄色,占造纸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8%~9%,中段水浓度高于生活污水,BOD 和COD的比值在0.20到0.35之间,可生化性较差,有机物难以生物降解且处理难度大。
中段水中的有机物主要是木质素、纤维素、有机酸等,以可溶性COD为主。
目前,我国多采用混凝沉淀法和活性污泥法的联合处理工艺。
本次设计主要针对于造纸中段废水的混凝反应和沉淀工艺部分,以达到除去可悬浮固体颗粒的目的。
1.设计任务及原始资料1.1设计任务15000m3/天的造纸中段废水混凝反应、沉淀池的设计1.2 原始资料一造纸厂中段废水设计流量15000m3/天,SS=800mg/L,去除效率90%,沉淀时间2小时,最小沉速1.8m/h,采取混凝反应沉淀法处理SS,试设计混凝反应、沉淀池设备。
***************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混凝沉淀池絮凝搅拌机设计计算书******************有限公司二0一四年六月一设计数据:1 絮凝池尺寸:LxBxH=4x4x4.4m;2 有效水深:h=3.75m3 设计水量:Q=2.5万m3/d=0.289m3/s4 污水密度:ρ=1000kg/m35 污水粘度:μ=1.14x10-3Pa.s6 搅拌器速度梯度G:分三档,G值分别选取G1=60S-1,G2=40S-1,G3=20S-17 搅拌器桨叶中心处线速度,分别取0.6m/s、0.4m/s、0.2m/s二搅拌器选用及主要参数1 搅拌器型式:立轴框式搅拌器2 外缘桨叶与池壁间距:0.25m3 搅拌器桨叶数量:Z=64 搅拌器直径:d=3500mm5 搅拌器栅条上端距液面距离:300mm6 搅拌器栅条下端距池底距离:500mm7 搅拌器布置:中央置入式二设计计算过程1 混合池有效容积:V=4x4x3.75=60m32 污水停留时间:t=V/Q=208s3 混合池当量直径:D=(4.L.B/π)0.5=4.5m4 桨叶纵截面过水面积:A=L.h=4x3.75=15m25 搅拌器栅条长度:h1=h-0.3-0.5=2.95m6 搅拌器栅条宽度:B=0.15A/Z.h1=127mm,取120mm7 液体旋转速度与桨叶旋转速度的比值K1=0.24 K3=0.32 K2=(K1+K3)/2=0.288 各档桨叶旋转半径:=1.69m第一列:R1=1.75m R2=1.63 RP1第二列:R1=1.225m R2=1.105 R=1.165mP2第三列:R1=0.7m R2=0.58 R P3=0.64m 9 搅拌器转速计算: 根据已知速度梯度计算: 第一档:G1=60 S -1,K1=0.24A ∑R P 3=6 x2.95x0.12x (1.693+1.1653+0643)=14.17 转速:n 1=3314213)1(123960∑-PRA K C VG λ =3.25 r/min第二档:G1=40 S -1,K1=0.28A ∑R P 3=6 x2.95x0.12x (1.693+1.1653+0643)=14.17 转速:n 1=3314213)1(123960∑-PR A K C VG λ =2.68 r/min第三档:G1=20 S -1,K1=0.32A ∑R P 3=6 x2.95x0.12x (1.693+1.1653+0643)=14.17 转速:n 1=3314213)1(123960∑-PRA K C VG λ =1.79 r/min10 搅拌功率计算: 第一档: N=Kw v gCDeA pn 46.0%)201(1023=+∑ρ第二档: N=Kw v gCDeA pn 35.0%)201(1023=+∑ρ第三档:N=Kw v gCDeA pn 28.0%)201(1023=+∑ρ11 电机及减速机选型:。
课程设计搅拌机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理解并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XX学科的基本观念。
2.XX学科的基本原理:讲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使学生理解并掌握XX学科的基本规律。
3.XX学科的基本方法:介绍XX学科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实验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基本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XX学科的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考试:进行定期的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考试内容应涵盖课程的所有重要知识点。
搅拌槽搅拌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搅拌槽搅拌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 学生能掌握搅拌槽搅拌器的主要结构、工作原理及在工业中的应用。
3. 学生能了解搅拌槽搅拌器在化学、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实际运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搅拌槽搅拌器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2. 学生能够根据具体需求,设计合适的搅拌槽搅拌器方案。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操作,熟练掌握搅拌槽搅拌器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搅拌槽搅拌器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技术的尊重和热爱。
2.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学生能够关注搅拌槽搅拌器在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应用型课程,以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基础,对实际应用感兴趣,动手能力强。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搅拌槽搅拌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搅拌槽的定义及作用- 搅拌器的分类及特点2. 搅拌槽搅拌器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搅拌槽的组成部分- 搅拌器的工作原理- 常见搅拌器结构分析3. 搅拌槽搅拌器的应用领域- 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医药行业中的应用4. 搅拌槽搅拌器的设计与选型- 设计原则与依据- 选型方法与步骤- 案例分析5. 搅拌槽搅拌器的操作与维护- 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 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 维护保养方法6. 搅拌槽搅拌器的实验与操作- 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步骤与方法- 实验结果与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搅拌槽搅拌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周:搅拌槽搅拌器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第三周:搅拌槽搅拌器的应用领域第四周:搅拌槽搅拌器的设计与选型第五周:搅拌槽搅拌器的操作与维护第六周:搅拌槽搅拌器的实验与操作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章节相关,涉及搅拌槽搅拌器的原理、结构、应用等方面内容。
机械搅拌絮凝池工艺设计由于处理水量为2500m 3/d ,自用水量为处理水量的5%-10%,共2625m 3/d ,用水量较小,故采用垂直轴式等径叶轮机械搅拌絮凝池。
设计参数设计流量Q=109.38m 3/h ,池数n=2座,单池设计流量Q ’=54.68m3/s ,絮凝时间t=15min ,搅拌器的排数Z=3排。
1、絮凝池尺寸设计计算絮凝池的有效容积W=Q't=54.68×1/4=13.67m 3为了配合沉淀池尺寸,絮凝池分成3格,每格尺寸1.8×1.8m ,则絮凝池池深: 1.4m 1.81.8367.13=⨯⨯==A W H 絮凝池超高取0.3m ,总高度为1.7m 。
絮凝池分格隔墙上过水孔道上下交错布置,每格设一台搅拌设备,为加强搅拌效果,于池子周壁设四块固定挡板。
2、搅拌设备(1)叶轮直径取池宽的80%,采用D=1.5m 。
叶轮桨板中心点线速度采用:V 1=0.5m/s ,V 2=0.35m/s ,V 3=0.2m/s 。
桨板长度取1.1m (桨板长度与叶轮直径之比l/D=1.1/1.5=0.73)桨板宽度取b=0.1m每根轴上桨板数4块。
旋转桨板面积与絮凝池过水断面积之比为46%.174.18.11.11.04=⨯⨯⨯ 四块固定挡板宽×高为0.08×0.5m 。
其面积与与絮凝池过水断面积之比为%35.61.41.85.008.04=⨯⨯⨯ 桨板总面积占过水断面积为81%.2335%.646%.17=+,小于25%的要求。
(2)叶轮桨板中心点旋转直径D 0为()[]9m .0900m m 23002300-6000==÷+÷=D叶轮转速分别为sr a d r D s r a d r D s D /425.0min /25.49.014.32.06060v n /743.0min /43.79.014.335.06060v n 061rad/.1min 61r/.109.014.35.06060v n 303320221011==⨯⨯====⨯⨯====⨯⨯==ωπωπωπ桨板宽长比b/l=0.1/1.1<1,查表得10.1=ψ5681.92100010.12g k =⨯⨯==ψρ桨板旋转时克服水的阻力所耗功率:第一格外侧桨板:048kw .05.0-6.04081.0611.1564r -r 408ykl 44341423'01=⨯⨯⨯==)()(ωN 第一格内侧桨板:0.013k w )0.3-(0.4408061.11.1564443''01=⨯⨯⨯=N 第一格搅拌轴功率:kw N N N 061.0013.0048.0''01'0101=+=+= 以同样的方法,可求得第二、三格的搅拌轴功率分别为0.021kw 、0.003kw(3)(4)设三台搅拌机合用一台电动机,则絮凝池所消耗的功率为kw N 085.0003.0021.0061.00=++=∑电动机功率(取η1=0.75,η2=0.7):160kw .07.075.0085.0=⨯=N 3、速度梯度G 及GT 值(按水温20°C 计,μ=102×10-6 kg ·s/m 2)第一格:161011116.4s 105.4102061.0102102-=⨯⨯⨯==W N G μ第二格:1-623s .68105.4102021.0102=⨯⨯⨯=G第三格:1-638s .25105.4102003.0102=⨯⨯⨯=G絮凝池平均速度梯度:1-608s .78107.13102085.0102102=⨯⨯⨯==W N G μ 经核算,G 值和GT 值均较合适。
混凝土搅拌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分类;2. 学生能够掌握混凝土搅拌机的工作原理、构造及操作步骤;3. 学生能够了解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参数及其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操作混凝土搅拌机,完成混凝土的搅拌任务;2. 学生能够分析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掌握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建筑行业的兴趣,提高对工程实践的认识;2. 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3.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技术类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动手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操作,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后续学习及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混凝土基本概念与性质- 混凝土的定义、组成及分类;- 混凝土的性质: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
2. 混凝土搅拌机原理与构造- 混凝土搅拌机的工作原理;- 混凝土搅拌机的构造:搅拌罐、搅拌轴、传动装置等;- 混凝土搅拌机的类型及选用。
3. 混凝土搅拌操作步骤- 混凝土搅拌前的准备工作;- 混凝土搅拌机的操作流程;- 混凝土搅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混凝土技术参数及其影响- 混凝土配比设计;- 混凝土搅拌时间、速度等参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
5. 实践操作与问题分析- 混凝土搅拌实验操作;- 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混凝土搅拌机维护与保养。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混凝土基本概念与性质;第二课时:混凝土搅拌机原理与构造;第三课时:混凝土搅拌操作步骤;第四课时:混凝土技术参数及其影响;第五课时:实践操作与问题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名称:立式搅拌机设计班级:2008级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教师评语:目录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3)第二章原动装置的设计 (3)第三章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和分配传比 (4)第四章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 (5)第五章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V带设计 (7)第六章齿轮设计 (9)第七章轴上的零件的设计 (15)第八章轴的强度校核 (17)第九章箱体结构的设计 (20)第十章润滑及密封设计 (22)第十一章小结 (23)第十二章谢辞 (23)第十三章参考文献 (23)第一章设计任务书1、设计题目混凝土立式搅拌机。
2、搅拌机工作原理用V带将电动机和减速器联接,然后利用减速器的低速轴通过联轴器带动搅拌轴转动。
3、已知条件:(1)使用期限8年,每年按300天计算,每天工作10小时;(2)载荷变动中等;(3)单向传动,转速误差不得超过±5%。
4、设计数据搅拌转速n =31 r/min 搅拌力矩 T =1115Nm。
5、传动方案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和一级带传动。
6、设计任务(1)搅拌机总装配图一张(搅拌桶和搅拌叶可以不画),减速器装配图一张(M1:)(2)零件工作图三张(低速级大齿轮,低速轴,箱体)(3)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7、设计计算内容1 运动参数的计算,电动机的选择;2 联轴器的选择;3 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4 轴的设计与强度计算;5 滚动轴承的选择与强度计算;6 键的选择与强度计算;7 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二章原动装置的设计1、选择电动机按已知的工作要求和条件,选用Y160M2—8电动机。
2、选择电动机功率工作机所需的电动机输出功率为Pd=Pw/ηPw=FV/1000所以Pd=FV/1000η由电动机至工作机之间的总效率(包括工作机效率)为η=η1·η2·η3·η4·η5·式中:η1、η2、η3、η4分别为带传动、齿轮传动的轴承、齿轮传动、联轴器。
课程设计搅拌机构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搅拌机构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搅拌机构的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和性能参数,掌握搅拌机构的设计方法和选用原则。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分析搅拌机构的结构特点,绘制搅拌机构的装配图和零件图,并进行简单的搅拌机构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搅拌机构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搅拌机构的原理、结构、设计和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搅拌机构概述,介绍搅拌机构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
2.第二章:搅拌机构原理,讲解搅拌机构的工作原理、动力传递和流量控制。
3.第三章:搅拌机构结构,分析搅拌轴、搅拌叶片、传动装置等主要部件的结构和功能。
4.第四章:搅拌机构设计,讲解搅拌机构的设计方法、计算步骤和选用原则。
5.第五章:搅拌机构应用,介绍搅拌机构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搅拌机构的原理、结构和设计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搅拌机构在工程中的应用和优缺点。
3.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搅拌机构实验,观察搅拌机构的运行原理和性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搅拌机构的设计问题和应用案例,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动画和视频,形象直观地展示搅拌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4.实验设备:准备齐全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5.在线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搅拌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搅拌泵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掌握搅拌泵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3. 学生能了解搅拌泵的操作流程及相关安全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熟练掌握搅拌泵的使用方法;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并解决搅拌泵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搅拌泵的操作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建筑设备及其操作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2.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注重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3. 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搅拌泵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动手操作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强调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达到预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1. 搅拌泵的基本概念与结构- 搅拌泵的定义及分类- 搅拌泵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2. 搅拌泵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搅拌泵的工作原理- 搅拌泵的性能参数及其影响因素3. 搅拌泵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搅拌泵在混凝土施工中的作用- 搅拌泵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案例4. 搅拌泵的操作与维护- 搅拌泵的操作流程- 搅拌泵的日常维护与保养5. 搅拌泵安全知识及事故预防- 搅拌泵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常见事故案例分析及预防措施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搅拌泵的基本概念与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第二课时:搅拌泵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第三课时:搅拌泵的操作与维护第四课时:搅拌泵安全知识及事故预防教材章节:第一章:建筑机械设备概述第二章:搅拌泵的构造与原理第三章:搅拌泵的应用与操作第四章:搅拌泵的维护与安全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混凝反应池和沉淀池设计教程⽂件
混凝反应池和沉淀池
设计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站删除谢谢2 ⼀、混凝反应池
1.混凝剂投加⽅法
选⽤湿法投加,适于各种形式的混凝剂,易于调节。
采⽤重⼒投配装置,操作⽅法简单,混凝剂在溶药箱内溶解后直接将溶液投⼊管中。
2. 平流式隔板反应槽
由于对场地使⽤没有限制,故混凝反应池采⽤平流式隔板反应池,该池反应效果好,构造简单,施⼯⽅便。
絮凝体形成的适宜流速为15-30cm/s ,时间为15-30min 左右。
取流速为20cm/s ,停留时间为T=15min=900s ,Q=0.012m 3/s ,则反应池容积为 V = 8.10900012.0=?=Qt (m 3)
取⽔深为h = 0.5 m ,则反应槽⾯积为
S = V/h = 10.8/0.5 =21.6 (m 2)
分6个廊道,则每个廊道⾯积为
S1 = S/6 =21.6/6 = 3.6 (m 2)
取廊道宽为0.6m ,则长为6m 。
六、竖流沉淀池
1. 设计参数设定
设计2座竖流式沉淀池,中⼼进⽔,周边出⽔。
取中⼼管流速为v 0=0.03m/s ,表⾯负荷1.0m 3/m 2·h ,沉淀时间为2.0h ,泥⽃锥⾓50°,池底边长0.5m ,超⾼为h 1=0.4m ,缓冲层⾼h 4=0.3。
2. 设计计算:
中⼼管计算
最⼤设计流量Qmax=0.018m 3/s ,。
搅拌槽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搅拌槽的基本结构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搅拌槽内流体力学的相关原理,包括搅拌速度、搅拌功率与混合效率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描述影响搅拌槽操作的各种因素,如液体的粘度、搅拌器的类型和尺寸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流体力学原理分析搅拌槽的操作性能,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特定需求的搅拌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数据和文字等形式,准确表达对搅拌槽操作的分析和设计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化工设备设计和操作的兴趣,增强对工程技术的认识和尊重。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形成科学探究的态度。
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协作精神和责任感,意识到团队合作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分析: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化学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流体力学基础。
课程性质属于应用实践型,旨在通过搅拌槽这一具体设备,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课程目标具体、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工程实践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课程的学习,预期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搅拌槽的基本结构:介绍搅拌槽的组成部分,包括槽体、搅拌器、传动装置、密封装置等,关联教材第2章“搅拌设备的基本结构”。
2. 流体力学基础:回顾流体力学基本原理,重点讨论流体的粘度、雷诺数与流动状态的关系,关联教材第3章“流体力学基础”。
3. 搅拌槽内流体流动特性:分析搅拌槽内流体的流动模式、循环量和混合效率,引用教材第4章“搅拌槽内流体流动”。
4. 搅拌器选型与设计:讨论搅拌器类型、尺寸对搅拌效果的影响,包括搅拌功率的计算和搅拌器选型的依据,关联教材第5章“搅拌器选型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