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货币起源和本质
- 格式:ppt
- 大小:10.29 MB
- 文档页数:58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一、引言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货币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功能和本质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二、货币的起源1.原始交换方式:在没有货币存在之前,人们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交易。
这种原始交换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需求匹配困难、存储价值不便等。
2.商品货币:为了解决原始交换方式存在的问题,人们开始选择某种具有广泛接受性和稀缺性的商品作为交换媒介,如贝壳、兽皮、金银等。
这些商品具备了一般等价物的特征,成为了一种普遍认可的货币形式。
3.金属货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金属逐渐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金属具有稀缺性、耐久性和可分割性等优点,逐渐取代了其他商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的金属货币也有所不同,如古代中国使用的铜钱、欧洲使用的金币等。
4.纸币的出现:随着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增加,金属货币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重量大、携带不便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使用纸质代表金属货币价值的纸币进行交易。
纸币作为一种信用货币,具备了方便携带、易于存储和分割等特点。
5.电子货币的兴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逐渐兴起。
电子货币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数字资产,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和转账。
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就是典型的电子货币形式。
三、货币的功能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交换媒介,可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值。
通过将商品价格表示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单位,人们可以方便地比较不同商品之间的价值。
2.交换媒介:货币作为一种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可以方便地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相比原始交换方式,货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发展。
3.储藏手段:货币具备价值存储的功能,人们可以将剩余财富以货币形式保存下来,随时使用或转移。
相比其他商品,货币更具有便携性和稳定性,更适合作为储藏手段。
4.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支付手段,方便人们进行购买和支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章货币)✳✳✳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货币(G)的起源和本质起源:货币是随着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而逐渐产生。
由简单的,个别的价值形式到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通过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即简单偶然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价值形态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时商品交换的商品范围和交换者范围扩大了。
局限性:有些商品换不到想要的东西一般的价值形态绵羊由左边变到右边,变成一般等价物,是质的变化,充当了交换的桥梁可以理解为,出现了一个商品,这个商品是任何人都承认的,它可以换任何商品,也可以用货币形态(一开始是贱金属,后来交易规模变大,需要贵金属。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起源于商品。
金块和银块一开始不太好称量,还需要鉴定成色,随着频率越来越高,每一次交易都需要这样就变得非常麻烦➡规定了重量和成色之后变成铸币。
最早发行铸币的是私人银行家,使用信用来证明。
但是远距离就不会相信他➡国家发行铸币来保证货币重量和成色的可信度,促进了国家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一开始是足值的,后来会磨损,但是现在人们不再关注这个问题了,现在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发挥媒介的作用➡纸币更方便携带,易于保存,代替了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
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为限。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是观念上的货币,需要货币本身就有价值)2.流通手段: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现实的货币,存在诱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数量不足导致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交换:W—W商品流通:W—G—W(如果G投入到市场的数量不足,就会导致供过于求,经济危机)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人类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是因为货币的一般等价物性质,需要币值稳定,通常来讲由于存款利息率低于通货膨胀率,钞票会贬值,不适宜贮藏)4.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支付赋税、工资、利息等的职能(存在诱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资金链断裂导致连锁债务)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货币银行学》笔记第一章货币一、货币的产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货币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是私有制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价值形式,是指用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价值,也就是价值表现形式。
马克思将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1.简单的价值形式2.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价值形式马克思的货币起源理论: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价值的表现过程就是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的过程,价值形式问题就是交换。
未来价值形式的发展趋势,就是无货币(或者曰无现金)形式。
二、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本质定义下的货币学说(1)货币金属论(2)货币名目论(3)货币数量论(4)社会计算工具列宁把货币看作是社会计算工具,是社会计算的表现形式。
2.货币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用来交换的特殊商品。
其本质特征有两点:①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②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认为,货币首先是商品,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其次,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特殊商品,是与一切商品对立的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价值必须通过和商品的交换才能体现出来,即货币购买力表现了货币的价值。
三、货币形式的演化1实物货币是货币形态发展最原始的形式。
特点:其一,都具有货币和商品的双重性质;其二,都是足值货币,即作为商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
2.金属货币金属货币的典型形式是“铸币”。
在铸币没有出现之前,金属货币的流通形式是“称量货币”。
3.纸币纸币是国家发行并且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是现金和存款。
信用货币具有以下特征:①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③信用货币的流通具有强制性。
I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一、货币的产生1、货币产生的几种理论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是:(1)货币是国家规定或创造的。
(2)货币是人们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协商出来的。
(3)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发产物。
2、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1)简单价值形式在原始社会后期,剩余产品开始出现,各部落在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表现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也是不充分的。
(2)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关系和它们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关系更加接近。
但其弱点很明显:①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仍不完整,作为等价物的商品的链条可以无限延伸;②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也不统一;③位于等价物地位的不同商品之间相互排斥,交换的效率十分低下。
(3)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集中地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这便出现了一般等价物。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实际上起着货币的作用,它使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使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使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但这种商品不是固定的。
(4)货币形式从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众多商品中最终分离出来一种经常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成为表现、衡量和实现价值的一种工具,这便是货币。
货币是商品生产者自发的共同交往行为的结果,同时也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它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但又使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进一步发展,使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二、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本质定义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特殊商品。
它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其根源在于商品本身,也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的必然产物。
2、货币的本质特征(1)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首先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它不是普通的商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①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政治经济学题目和答案一、简答题1.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P26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小,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多,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货币的起源及本质。
P29答:货币的起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更加扩大,参加交换的品种日益增多,客观上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于是就产生了货币。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作为价值的代表,用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3.剩余价值产生的原理。
P48答:资本流通公式是G-W-Gˊ,其中Gˊ=G+△G,即原来预付的货币额G加上一个增殖的货币额△G,马克思把这个增殖的货币额叫作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4.资本积累和企业扩大的基本途径。
P73答: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作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和企业扩大的基本途径有两个,即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可以让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
5.产业资本正常顺利循环的条件。
P92答:(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所谓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必须同时并列存在于循环的三个阶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