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数学.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五章 近代数学史1. 中世纪的欧洲数学公元5~11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直到12世纪欧洲数学才开始复苏。
斐波那契(公元1170年至公元1250年)是第一位有影响的数学家。
他的代表作《算经》系统介绍了印度、阿拉伯数码,对改变欧洲数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算经》中的一个“兔子问题”,产生了着名的斐波那契数列。
2. 向近代数学过渡作准备⑴ 代数学的产生欧洲人在数学上的推进是从代数学开始的,并拉开了近代数学的序幕。
特别表现在三、四次方程求解和符号代数两个方面。
代表人物有:A . 塔塔利亚(公元1499年至公元1557年)意大利数学家,给出了形如: n mx x =+23 )0,(>n m 三次方程的代数解法B . 费罗(公元1465年至公元1526年)波伦亚大学的数学教授,给出了形如: n mx x =+3 )0,(>n m 三次方程的代数解法C . 卡尔丹(公元1501年至公元1576年)学者,在其着作中公布了这些解法。
并认识到复根是成对出现的。
D . 邦贝利(公元1526年至公元1573年)意大利数学家,在其着作《代数》中引进了虚数。
E.吉拉德(公元1593年至公元1632年)荷兰数学家在《代数新发现》中给出了着名的“代数基本定理”F.韦达(公元1540年至公元1603年)法国数学家,是数学符号系统化的先驱和功臣。
他使用的代数符号的改进工作由笛卡儿完成。
如:a,b,c表示已知量,x,y,z表示未知量。
在方程方面有着名的韦达定理(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⑵三角学的形成在1450年前,三角学主要是球面三角学,15、16世纪,德国人开始对三角学作新的推进。
编制了正弦表,给出了三角函数关系,并采用了6个函数: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
产生了三角恒等式。
在16世纪三角学从天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数学分支。
⑶射影几何学射影几何学源于绘画艺术中的透视学(法)。
研究射影几何学的数学家有:A.德沙格(公元1591年至公元1661年)法国数学家,在其着作《试论锥面截一平面所得结果的初稿》中引入70多个射影几何术语,成为从数学上第一个解答透视法问题的人。
近代数学分支
近代数学分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
1.根据研究领域:数学主要分为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
其中,纯粹数学主要包括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学、微分几何等领域;应用数学则主要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数学、数理逻辑、微分方程、数值分析等领域。
2.根据时间:近代数学可以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数学和20世纪以后的数学。
这个时期的数学主要涉及分析学、代数几何、数论等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3.根据地域:近代数学可以分为欧洲数学和美国数学。
欧洲数学在数论、代数几何等领域有着显著的发展和创新,而美国数学则主要关注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等领域的发展。
4.根据学派:近代数学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学派,如哥廷根学派、剑桥分析学派、波兰学派等。
这些学派在数学研究和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对近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近代数学分支众多,涉及领域广泛,不同分类方式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和融合。
西方数学发展史以下是各个时期的简要概述:1.古希腊数学(公元前600年-公元500年):o古典希腊时期是西方数学的黄金时代,伊奥尼亚学派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论和几何有重大贡献,比如毕达哥拉斯定理。
o欧几里得编写了《几何原本》,奠定了欧氏几何的基础,包括公理化方法。
o阿基米德在静力学与浮力原理、圆周率的计算等方面做出了杰出成就。
o阿波罗尼奥斯对圆锥曲线的研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世纪数学(公元500年-1500年):o在中世纪早期,欧洲数学的发展相对缓慢,但阿拉伯世界翻译并注解了大量的希腊数学著作,使得数学知识得以传承。
o中世纪晚期,欧洲开始出现复兴迹象,斐波那契的著作《算盘书》对商业计算和数学教育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他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成为数论研究的一个经典课题。
3.文艺复兴与近代数学(1500年-1700年):o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和艺术的繁荣带动了数学的发展。
笛卡尔发明了解析几何,将代数方法应用于几何问题,开辟了新的数学领域。
o帕斯卡和费马分别在概率论和数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如帕斯卡定律和费马大定理。
o牛顿和莱布尼茨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这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为后续物理学和其他学科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4.18世纪到现代数学(1700年至今):o18世纪启蒙时代的数学家如欧拉、拉格朗日和高斯等人在分析学、数论、代数学等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
o19世纪初,随着非欧几何的发现(如黎曼几何),数学逐渐脱离了纯粹直观和经验的束缚,更加抽象和严谨。
o近代数学分支繁多,群论、拓扑学、集合论、逻辑学等新兴领域纷纷崛起,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离散数学和计算数学的繁荣。
5.19世纪:o伽罗华提出了群论,为代数学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解决了根式解代数方程的可能性问题。
o库默尔在数论中引入理想数概念,发展了解析数论的雏形。
o戴德金和康托尔分别在实数理论与集合论方面取得了革命性进展,其中康托尔创立了现代无限集合论,并提出了著名的连续统假设。
西方数学史上的瑰宝————几个著名数学家的简单介绍数学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西方国家,数学的发展举世瞩目,其成就让数学进入了一个巅峰状态,这当中功劳少不了数学家们的热情与辛勤劳作。
往下给大家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数学家。
欧几里德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是地中海南岸的重要海港,经过托勒密王(Ptolemy希腊,埃及国王)苦心经营,逐渐成为新的希腊文化的渊薮,希腊本土这时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欧几里德(Euclid约公元前330-275)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欧几里德早期在雅典接受教育。
他博览群书,汲取了前人积累起来的大量的几何知识,终于成为一位几何大家。
成名之后,受托勒密王邀请,来到亚历山大教学。
他是一位温良敦厚的教育家,对于有志数学之士,总是循循善诱地教导,但反对在学习上不肯刻苦钻研,投机取巧的作风。
据说有一位学生,才开始学习第一个命题,就问欧几里德,学习几何学之后有什么报偿。
欧几里德说:给他三个金币,因为他想在学习中获利。
欧几里德的重大功绩是编写了《几何原本》。
从来没有一本教科书,象《几何原本》这样长期占据着几何学教科书的头把交椅。
从1482年出现活字印刷以来,《几何原本》竟然印刷了一千版以上。
而在此之前,它的手抄本统御几何学达一千八百年之久。
欧几里德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欧几里德和几何学变成了同义语。
《几何原本》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它是用公理方法建立起演绎的数学体系的最早典范。
这部著作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不仅由此引出了公理化演绎的结构方法,给数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以典范的作用,而且由于其中第五公设的不可证明性质,引发了非欧几何的出现。
无疑,欧几里德是希腊几何的集大成者,在整个数学史上树立了丰碑。
高斯高斯(1777-1855)是德国数学家,也是科学家,他和牛顿、阿基米德,被誉为有史以来的三大数学家。
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在历史上影响之大,可以和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并列,有“数学王子”之称。
他幼年时就表现出超人的数学天才。
近代数学13个学派格丁根学派德国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由高斯创始,黎曼、克莱因、希尔伯特等人发展致盛,在世界数学史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学派。
格丁根学派强调数学的统一性,重视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将数学理论与近代工程技术紧密结合。
格丁根学派“兵多将广”且代代相接,学科齐全且长期保持着高度创造力。
然而到20世纪30年代,纳粹执政后的疯狂民族主义导致该学派日渐衰退。
高斯早年就学于格丁根,并在格丁根担任天文台台长和天文学教授,其《算术研究》和《曲面的一般研究》分别成为数论和微分几何的奠基著作。
黎曼也曾就读格丁根大学,1851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授。
黎曼是复变函数论的创始人之一,以他名字命名的黎曼积分、黎曼曲面、黎曼几何分别推动了积分理论、拓扑学和几何学的发展。
克莱因1886年受聘于格丁根大学,为学派的组织健全、人员汇集和理论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例如组织了许多讨论班,造成相互合作、民主自由的学术气氛;在《新的几何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中提出的“埃尔朗根纲领”,成为数学统一性的代表作,影响了学派的后继工作。
希尔伯特1895年应召到格丁根后,在代数数论、几何基础、分析学、理论物理和数学基础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希尔伯特注重数学与物理等学科的联系,他新的统一观点促进了20世纪数学的进展。
诺特1916年到格丁根后,创立了抽象代数学。
并主持有关讨论班,培养了大量近现代数学家,进而影响到法、苏、美、英国的数学发展。
柏林学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德国柏林兴起的数学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外尔斯特拉斯、弗罗贝尼乌斯、基灵等人。
柏林学派主要从事数学分析、符号代数和几何基础方面的研究。
虽然柏林学派不受限于共同的研究方向,但有着一致的哲学观点,指导研究工作。
1856年,外尔斯特拉斯受聘到柏林大学执教,在数学分析的严密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给出连续、一致收敛等基本概念及其应用;在椭圆函数、行列式、线性代数、变分法等领域也取得丰富成果,成为该学派的带头人。
16、17世纪的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已经结束,文艺复兴带来了人们的觉醒,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发展的烦琐哲学和神学的教条权威逐步被摧毁了。
封建社会开始解体,代之而起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大大解放。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繁荣和向机器生产的过渡,促使技术科学和数学急速发展。
例如在航海方面,为了确定船只的位置,要求更加精密的天文观测。
军事方面,弹道学成为研究的中心课题。
准确时计的制造,运河的开凿,堤坝的修筑,行星的椭圆轨道理论等等,也都需要很多复杂的计算。
古希腊以来的初等数学,已渐渐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了。
在科学史上,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向数学提出新的课题。
首先是哥白尼提出地动说,使神学的重要理论支柱的地心说发生了根本的动摇。
他的弟子雷蒂库斯见到当时天文观测日益精密,推算详细的三角函数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于是开始制作每隔10"的正弦、正切及正割表。
当时全凭手算,雷蒂库斯和他的助手勤奋工作达12年之久,直到死后才由他的弟子奥托完成。
16世纪下半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进行了大量精密的天文观测,在这个基础上,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导致后来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
开普勒的《酒桶的新立体几何》将酒桶看作由无数的圆薄片累积而成,从而求出其体积。
这是积分学的前驱工作。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主张自然科学研究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充分利用数学工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些观点对科学(特别是物理和数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他的学生卡瓦列里创立了“不可分原理”。
依靠这个原理他解决了许多现在可以用更严格的积分法解决的问题。
“不可分”的思想萌芽于1620年,深受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影响,是希腊欧多克索斯的穷竭法到牛顿、莱布尼茨微积分的过渡。
16世纪的意大利,在代数方程论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塔塔利亚、卡尔达诺、费拉里、邦贝利等人相继发现和改进三次、四次方程的普遍解法,并第一次使用了虚数。
这是自希腊丢番图以来代数上的最大突破。
法国的韦达集前人之大成,创设大量代数符号,用字母代表未知数,改良计算方法,使代数学大为改观。
在数字计算方面,斯蒂文系统地阐述和使用了小数,接着纳皮尔创制了对数,大大加快了计算速度。
以后帕斯卡发明了加法机,莱布尼茨发明了乘法机,虽然未臻于实用,但开辟了机械计算的新途径。
17世纪初,初等数学的主要科目(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已基本形成,但数学的发展正是方兴未艾,它以加速的步伐迈入数学史的下一个阶段:变量数学时期这一时期和前一时期(常称为初等数学时期)的区别在于前一时期主要是用静止的方法研究客观世界的个别要素,而这一时期是用运动的观点探索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变量数学以解析几何的建立为起点,接着是微积分学的勃兴。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概率论和射影几何等新的领域。
但似乎都被微积分的强大光辉掩盖了。
分析学以汹涌澎湃之势向前发展,到18世纪达到了空前灿烂的程度,其内容的丰富,应用之广泛,使人目不暇接。
这一时期所建立的数学,大体上相当于现今大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
为了与中学阶段的初等数学相区别有时也叫古典高等数学,这一时期也相应叫做古典高等数学时期。
解析几何的产生,一般以笛卡儿《几何学》的出版为标志。
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是几何,也有很多代数的问题。
它和现在的解析几何教科书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甚至看不到“笛卡儿坐标系”。
但可贵的是它引入了革命性的思想,为开辟数学的新园地作出了贡献。
《几何学》的主要功绩,可以归结为三点:把过去对立着的两个研究对象“形”和“数”统一起来,引入了变量,用代数方法去解决古典的几何问题;最后抛弃了希腊人的齐性限制;改进了代数符号。
法国数学家费马也分享着解析几何创立的荣誉,他的发现在时间上可能早于笛卡儿,不过发表很晚。
他是一个业余数学家,在数论、概率论、光学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
他已得到微积分的要旨,曾提出求函数极大极小的方法。
他建立了很多数论定理,其中“费马大定理”最有名,不过只是一个猜想,至今仍未得到证明。
对概率论的兴趣,本来是由保险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但促使数学家去思考一些特殊的概率问题却来自赌博者的请求。
费马、帕斯卡、惠更斯是概率论的早期创立者,以后经过18、19世纪拉普拉斯、泊松等人的研究,概率论成为应用广泛的庞大数学分支。
和解析几何同时,17世纪在几何领域内还发生了另一场重大的变革,这就是射影几何的建立。
决定性的进步是德扎格和帕斯卡的工作。
前者引入了无穷远点、无穷远线,讨论了极点与极线、透射、透视等问题,他所发现的“德扎格定理”是全部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
帕斯卡1640年发表的《圆锥曲线论》,是自阿波罗尼奥斯以来圆锥曲线论的最大进步。
可是当时的数学家大多致力于分析学的研究,射影几何没有受到重视,直到18世纪末才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
17世纪是一个创作丰富的时期,而最辉煌的成就是微积分的发明。
它的出现是整个数学史也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件大事。
它从生产技术和理论科学的需要中产生,同时又回过头来深刻地影响着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微积分对于今天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已经象布帛菽粟一样,须臾不可离了。
微积分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才产生的。
积分的思想,早在阿基米德时代已经萌芽,16、17世纪之交,开普勒、卡瓦列里、费马、沃利斯特别是巴罗等人作了许多准备工作。
作为微分学中心问题的切线问题的探讨,却是比较晚的事,因而微分学的起点远远落在积分学之后。
17世纪的著名数学家(主要是法国)如费马、笛卡儿、罗贝瓦尔、德扎格等人都曾卷入“切线问题”的论战中。
笛卡儿和费马认为切线是当两个交点重合时的割线。
而罗贝瓦尔则从运动的角度出发,将切线看作描画这曲线的运动在这点的方向,这观点至今在力学上还有实际意义。
牛顿、莱布尼茨的最大功劳是将两个貌似不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一个是切线问题(微分学的中心问题),一个是求积问题(积分学的中心问题),建立起两者之间的桥梁,用微积分基本定理或者“牛顿—莱布尼茨公式”表达出来。
在牛顿1665年5月20日(格里历31日)手写的一页文件中,有微积分的最早记载,但他的工作长久没有人知道,直到1687年才用几何的形式摘记在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
牛顿建立微积分主要从运动学的观点出发,而莱布尼茨则是从几何学的角度去考虑。
特别和巴罗的“微分三角形”有密切关系。
莱布尼茨第一篇微分学的文章1684年在《学艺》上发表,第一篇积分学的文章1686年在同一杂志发表。
他所创设的符号远优于牛顿,故为后世所沿用。
它的理论很快就得到洛必达、伯努利家族和欧拉等人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到18世纪进入了一个丰收的时期。
任何一项重大发明,都不可能一开始便完整无瑕。
17世纪的微积分带有严重的逻辑困难,以致受到多方面的非议。
它的基础是极限论,而牛顿、莱布尼茨的极限观念是十分模糊的。
究竟极限是什么,无穷小是什么,这在当时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难题。
尽管如此,微积分在实践方面的胜利,足以令人信服。
大多数数学家暂时搁下逻辑基础不顾,勇往直前地去开拓这个新的园地。
17世纪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产生了几个影响很大的新领域,如解析几何、微积分、概率论、射影几何等。
每一个领域都使古希腊人的成就相形见绌。
代数化的趋势,希腊数学的主体是几何学,代数的问题往往也要用几何方法去论证。
17世纪的代数学比几何学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它冲破希腊人的框框,进一步向符号代数转化,几何问题常常反过来用代数方法去解决。
出现了大量新概念,如无理数、虚数、瞬时变化率、导数、积分等等,都不是经验事实的直接反映,而是由数学理论进一步抽象所产生。
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实验科学(从伽利略开始)的兴起,促进数学的发展,而数学的成果又渗透到其他科学部门中去。
许多数学家,如牛顿、莱布尼茨、笛卡儿、费马等,本身也都是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或哲学家。
数学知识广泛交流传播,希腊时代只有少数人在研究数学,直到16世纪,情况并无多大改变。
17世纪研究人员大增,学术团体(学会或学院)相继成立,加上印刷业的兴旺发达,数学知识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总的来说,17世纪是许多新兴科目的始创阶段,而18世纪是充实和发扬阶段,19世纪是回顾、推广和改革阶段,并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下一个世纪。
十八世纪的数学将微积分学深入发展,是十八世纪数学的主流。
这种发展是与广泛的应用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并且刺激和推动了许多新分支的产生,使数学分析形成了在观念和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特点的独立的数学领域。
在十八世纪特别是后期,数学研究活动和数学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变革。
这一切使十八世纪成为向现代数学过渡的重要时期。
微积分学的发展在十八世纪,无限小算法的推广,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是循着不同的路线进行的。
不列颠数学家们在剑桥、牛津、伦敦、爱丁堡等著名的大学里传授和研究牛顿的流数术,代表人有科茨、泰勒、麦克劳林、棣莫弗和斯特林等。
泰勒发现的著名公式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幂级数展开来研究函数;马克劳林的《流数论》可以说是对微积分最早的系统处理,该书是为反驳伯克利主教《分析学家》一文而作,后者出于宗教的动机,对牛顿流数论中存在的无限小概念混乱提出了尖锐批评,引起了关于微积分基础的论战。
泰勒、马克劳林之后,英国数学陷入了长期停滞、僵化的状态。
十八世纪初即已爆发的微积分发明权的争论,滋长了不列颠数学家们浓厚的民族保守情绪,他们囿于牛顿的传统,难以摆脱其迂回的几何手法等弱点的束缚。
与此相对照,在海峡的另一边,新分析却在莱布尼茨的后继者们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
推广莱布尼茨学说的任务,主要由他的学生、瑞士巴塞尔的雅各布第一•伯努利和约翰第一•伯努利两兄弟担当,而这方面最重大的进步则是由欧拉作出的。
欧拉于1748年出版了《无穷小分析引论》,这部巨著与他随后发表的《微分学》、《积分学》标志着微积分历史上的一个转折:以往的数学家们都以曲线作为微积分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欧拉则第一次把函数放到了中心的地位,并且是建立在函数的微分的基础之上。
函数概念本身正是由于欧拉等人的研究而大大丰富了。
数学家们开始明确区分代数函数与超越函数、隐函数与显函数、单值函数与多值函数等;通过一些困难积分问题的求解,诸如B函数、椭圆不定积分等一系列新的超越函数被纳入函数的范畴;已有的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的研究不仅进一步系统化,而且被推广到复数领域。
在十八世纪,数学家们对于函数、导数、微分、连续性和级数收敛性等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他们往往不顾基础问题的薄弱而大胆前进。
尽管如此,许多人对建立微积分的严格基础仍作出了重要的尝试。
除了欧拉的函数理论外,另一位天才的分析大师拉格朗日采取了所谓“代数的途径”。
他在1797年出版的《解析函数论》一书中,主张用泰勒级数来定义导数,并以此作为整个微分、积分理论之出发点。
达朗贝尔则发展了牛顿的“首末比方法”,但用极限的概念代替了含糊的“最初与最终比”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