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优秀教案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优秀教案(一)教学准备阶段:(历时1个多月。
)(1)学生历时1个月的充分课前调查和研究,开拓了视角,同时又是上课的素材──第一教科书。
①通过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收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
②收集青岛市4月份空气质量情况日报。
③调查青岛市内各区的产业结构及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其图片资料。
④作为2008奥运会的合作伙伴城市,青岛的规划趋向。
(2)师学之导也,每一节课对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要做好学生活动的引航灯,教师必须有备而战。
在开课前期教师不仅需要和学生一同来完成各项资料累积的任务,而且要在课前将学生调查的资料学习完,择之精华完成备课任务。
如在从“实例探究”向“青岛奥运”这一版块过度中,教师运用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的秃鹰事件就来自于学生的创意。
(3)CAI课件在这节课已经不仅是为了解决某一知识的难点,而是一本由师生编写的情文并貌、会说话的教本。
教师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将精选的素材进行加工处理:插入大量的图片,2次使用了音像资料,3次配以背景音乐,最后附上学生原音录制的“环保小卫士宣言”将课程再次推向高潮。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本节课可以看作是一节由生物课设计出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发布会,重在学生的活动,发表他们调查的结果和研究性学习的见解,时间60分钟为宜。
本节课主要分六大版块:第一版块:欣赏引航。
克莱德曼演奏的钢琴曲《命运》配以游艇济济的欧洲避暑胜地风光片拉开了本节课的序幕。
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的繁华背后,给地球带来了哪些隐患?”引出主题4-7-1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说明:从身边最常见的景观──林立的楼群、拥挤的车辆、密布的游艇切入主题,易引起学生的深思。
同时,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
】第二版块:实例探究。
1、小组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针对教科书中破坏环境的4幅插图实例“罪恶的偷伐”、“沙尘暴滚滚袭来”、“小鸟何辜”、“何日重现太湖美”,围绕书中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
一、森林砍伐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 教学目标:a. 了解森林砍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b. 分析人类活动与森林砍伐之间的关系。
c. 探讨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a. 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b. 森林砍伐的实例及影响c. 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的措施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森林砍伐的实例及影响。
b. 讨论法:分组讨论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c.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森林砍伐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讲解: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分析森林砍伐的实例及影响。
3) 讨论:分组讨论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森林砍伐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 总结:强调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a. 调查周边森林资源利用状况,提出保护建议。
二、水资源过度开发与生态系统失衡1. 教学目标:a. 了解水资源过度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b. 分析人类活动与水资源过度开发之间的关系。
c. 探讨保护水资源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a. 水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b. 水资源过度开发的实例及影响c. 保护水资源和生态平衡的措施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水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水资源过度开发的实例及影响。
b. 讨论法:分组讨论保护水资源和生态平衡的措施。
c.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水资源过度开发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水资源利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讲解:介绍水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析水资源过度开发的实例及影响。
3) 讨论:分组讨论保护水资源和生态平衡的措施。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水资源过度开发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嘚实例教学目标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嘚多方面影响;2.通过讨论和交流,认识到人和生物圈嘚复杂关系,激发环境保护嘚意识;3.对影响生态环境嘚活动进行讨论,体验进行科学决策嘚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通过讨论和交流,认识到人和生物圈嘚复杂关系,激发环境保护嘚意识。
2.难点:对影响生态环境嘚活动进行讨论,体验进行科学决策嘚过程。
课前准备1. 组织学生从网络、报纸、杂志上收集资料2. 根据学生汇报交流嘚需要,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收集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嘚实例根据书中嘚提示分组收集资料,每组负责一个选题。
收集资料时应注意数据嘚详实,不能推指导学生分组,提供线索,提醒学生收集环境破坏后治理嘚方法和效果。
测。
课堂答辩小组汇报,其他同学提问,小组给以解答。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将讨论引向深入,最好不要替学生解答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人类嘚生存依赖于环境:我们向环境索取食物、衣服、水和其他生存所必须嘚物质,人类嘚活动也极大地影响着环境。
同学们已经分组收集到了很多有关嘚资料,请他们汇报一下:主题森林、环境、人类黄色嘚天空鸟儿是人类嘚朋友太湖水环境问题汇报主要内容1、森林对环境嘚四大功劳: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生物栖所…还有很多潜在和间接嘚经济价值。
2、对森林嘚破坏造成了严重1、干旱少雨、强风、植被破坏、工地道路扬尘等共同构成了沙尘暴嘚元凶。
2、沙尘暴使空气浑浊,疾病人数增加,影响交通,刮走农田沃1、鸟是人类嘚朋友,可以消灭虫害、传播种子,观赏娱乐…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嘚成员。
2、人们用枪、网、笼子捕鸟卖钱或尝鲜,农药和鼠药毒死了1、太湖水污染嘚原理:富营养化。
主要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以及垃圾等固体污染物。
造成危害嘚方式主要是:藻类增殖、水体缺氧,鱼虾死亡、嘚后果:洪水、干旱、泥石流、土地肥力下降和荒漠化等。
3、我国森林保护嘚措施与现状:森林覆盖率持续恢复,但绝对值低,乱砍滥伐形势仍很严峻。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全球人口增长及生态足迹事实的分析,说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举例说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关系。
3.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说出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建议和行动计划。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教学难点(1)分析生态足迹。
(2)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两个主题展开:一个是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另一个是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本节“问题探讨”以学生熟悉的旅游经验为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人类活动是否一定会破坏环境,进而思考如何才能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由此引导学生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紧密而复杂的关系,展开对本章内容的学习。
教材引入生态足迹的概念,是为了形象地表征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同时产生向地球排放的废物。
教材设计了非常形象的生态足迹示意图,揭示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可以更直观、更深人地理解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接着,教材设置了一个“思考·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对“世界人口动态”“生态超载”“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以及“我国生态赤字”等资料的分析,探讨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了解我国人口基数大、生态赤字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在“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部分,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生态环境保护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教案(通用 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
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
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来20年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
又如,我国科学家2004年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是20世纪的2至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1.全球气候变化2.水资源短缺3.臭氧层破坏4.酸雨5.土地荒漠化6.海洋污染7.生物多样性等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讲述〗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每层次相关的内容基因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物种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青岛市第七中学赵晓怡学科:生物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一、简介本节课的主题: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其生存和发展一直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紧紧相依。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生命活动,还包括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并以后两者的影响更大。
据调查,有些影响已经涉及到整个生物圈了。
本节课的设置,正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去发现和思考人类对生物圈的正负面影响,其中许多负面影响已经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使人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
关键信息:1、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教材的环保思想为主线,教师大胆的脱离了教材的内容,依据《生物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创新,加强了生物教育和当地学生实际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次历时1个半月的学生研究性学习。
2、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收集身边的生活素材,使资料的收集和发布成了学生的一种经常化的学习活动,并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既发扬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信息搜集、整理、应用的能力,又自然地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3、多媒体课件中音像资料的使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串起了学生的情感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到主导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初中阶段是科学启蒙教育的最重要阶段。
初一阶段的学生,一方面有小学的知识基础,能够独立的阅读文章和进行简单的探究;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大,对各种知识现象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最容易形成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志趣,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将能极好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为他们毕生投入科学技术事业奠定基础。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一)知识目标1、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讨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2、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能力目标:1、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提供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2. 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模式:多媒体一导入:出示幻灯片1 ,青山、绿树、蓝天,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卷,可是如果我们人类不加注意,这份美景将不复存在。
从而导出本节课题: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1、探讨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三: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1.认真阅读、分析课本103面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量数据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处理数据图下的相关问题,力争人人能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2、仔细观察课本104-105面的相关事例,同桌合作,讨论交流相关问题,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四:处理目标一:1、多媒体出示插图:教师引入:有人把地球比作一艘“太空船”,人类是其中的乘客。
你觉得这一比喻贴切吗?坐轮船时,当你觉得客舱内空气污浊时,可以到甲板上呼吸新鲜空气;船上的垃圾可以在船靠岸后送到专门的地方处理;船上的乘客不会越来越多以至人满为患…在地球这艘“太空船”上也是如此吗?由此你还能想到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非常合理贴切。
但地球这艘“太空船”乘客越来越多、不能靠岸卸掉垃圾、受到空气污染不能更新等方面不同。
说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出示一组关于世界人口及中国人口的幻灯片,通过一系列资料、数据、柱形图等让学生意识到人口过多的一系列问题,分析从图例当中得到的资料:我国从1949年到1989年,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 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座法:讲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教学步骤:1. 引入生态环境的概念,解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了解。
3. 总结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和负面影响。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生态环境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森林砍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森林砍伐的原因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森林砍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教学内容:1. 介绍森林砍伐的原因和方式。
2. 讨论森林砍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座法:讲解森林砍伐的原因和方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森林砍伐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
教学步骤:1. 介绍森林砍伐的原因和方式。
2. 分析森林砍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壤侵蚀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森林砍伐的长期影响。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森林砍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分析森林砍伐对生态环境影响时的思考能力。
第三章:水资源污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教学内容:1. 介绍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和来源。
2. 讨论水资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座法:讲解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和来源。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水资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
教学步骤:1. 介绍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和来源。
2. 分析水资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水生生物的死亡、水源短缺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污染的解决方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水资源污染原因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分析水资源污染对生态环境影响时的思考能力。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曲美华【教学实录】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图片:1、九寨沟2、奥运会鸟巢3、城市建筑教师:"同学们,你们看着这些图片,有什么感想?"学生:"哇!真美,真令人心驰神往!"教师:"的确,美丽的景色总是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而我们大家也都希望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享受现代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所带给我们的一切美好事物。
但人类的进步所带给环境的影响都是好的吗?接下来,请大家观看一则短片!"电视屏幕上显示出一则公益广告:在灰蒙蒙的天空中,一只小鸟在四处盘旋,眼前高楼林立,车辆拥挤,人群簇拥,小鸟飞过一排排整齐的电线杆,一片片空旷的田野却不知停落在何处…教师:"大家看到了这则短片后又有什么疑惑呢?"学生甲质疑:"小鸟能飞很远,为什么找不到一个适合的家呢?"学生乙质疑:"小鸟的家呢?后来这只小鸟怎么样了呢?"学生丙回答:"小鸟的家可能被人类破坏了,人类的乱砍滥伐使小鸟连一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没有家的小鸟大概会死去吧!学生丁感叹道:"小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可我们却把朋友赶出了家园,使它们无家可归,惨死街头。
"教师引题:"大家说得都很好,没错,人类的智慧在创造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他们的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一系列恶果。
"展示课题: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实例教学过程:一、学生分组汇报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实例及图片资料。
第一组汇报:人类活动造成水质污染的实例组长交流:这是我们在牟平区鱼鸟河拍摄到的。
听奶奶说:以前这条河很宽,水质清澈,一年四季水长流。
夏天,人们去河里洗澡,水中一群群鱼儿欢快的游荡,许多鸟类来这里捕食,河中一些地方生长着茂盛的芦苇,人们进去看不见。
而现在鱼鸟河周围有许多的工厂,工厂排放的污水直接流入河里,河滩四周遍布垃圾,一些人甚至把垃圾直接丢到河中。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四章《人与环境》中第一节内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2020修订)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已经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有了深入了解,知道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和组成成分,种群的数量特征,群落的变化等内容,在本章内容中主要为学生介绍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工程等。
本节内容聚焦人口增长问题和全球性生态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都有了深入了解,但对这些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关联还未建立,本节内容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态相关知识,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关注到人口增长问题和全球性的生态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生态相关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工程相关内容打下基础。
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教师要注重利用现实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思考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全球人口增长及分析生态足迹,说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生命观念)2.举例说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关系(科学思维)3.分析常见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认同应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并尝试提出保护失调环境的具体建议和行动计划(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教学重点1.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五、教学难点1.分析生态足迹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情景创设:展示同一环境或不同环境对比,如乡村风光和城市雾霾对比,提出问题1.两幅图片展示的有什么不同?2.这些不同是由什么造成的?【资料展示】82页问题探讨,教师提问: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根据自身经验,思考回答问题完成82页问题探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当前所学内容与自身经验联系起来,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深度挖掘,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思考问题,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资料展示1】我国近年人口变化和建国以来人口结构展示生态足迹示意图,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提出问题:1.生态足迹越大,对环境有什么影响?2.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会变化吗?【资料展示2】18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任何增长情况,以及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情况。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人大附中薛萌教学目标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多方面影响; 2.通过讨论和交流,认识到人和生物圈的复杂关系,激发环境保护的意识; 3.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讨论,体验进行科学决策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讨论和交流,认识到人和生物圈的复杂关系,激发环境保护的意识。
2.难点: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讨论,体验进行科学决策的过程。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从网络、报纸、杂志上收集资料2.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需要,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设备。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收集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根据书中的提示分组收集资料,每组负责一个选题。
收集资料时应注意数据的详实,不能推测。
指导学生分组,提供线索,提醒学生收集环境破坏后治理的方法和效果。
课堂答辩小组汇报,其他同学提问,小组给以解答。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将讨论引向深入,最好不要替学生解答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我们向环境索取食物、衣服、水和其他生存所必须的物质,人类的活动也极大地影响着环境。
同学们已经分组收集到了很多有关的资料,请他们汇报一下:主题森林、环境、人类黄色的天空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太湖水环境问题汇报主要内容1、森林对环境的四大功劳: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生物栖所…还有很多潜在和间接的经济价值。
2、对森林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洪水、干旱、泥石流、土地肥力下降和荒漠化等。
3、我国森林保护的措施与现状:森林覆盖率持续恢复,但绝对值低,乱砍滥伐形势仍很严峻。
1、干旱少雨、强风、植被破坏、工地道路扬尘等共同构成了沙尘暴的元凶。
2、沙尘暴使空气浑浊,疾病人数增加,影响交通,刮走农田沃土、沙漠化加剧,造成作物减产,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
3、对策:植树造林建立生态屏障,恢复和保护草地资源,保住天然绿洲,与蒙古国合作防治沙尘暴。
1、鸟是人类的朋友,可以消灭虫害、传播种子,观赏娱乐…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员。
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足迹,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认同应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应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3.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具体建议或行动计划。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生态足迹。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数十亿年生命的进化,逐渐使地球从不毛之地演变成生命乐园,但随着人类出现和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环境,使这个星球上许多生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也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提出问题:如何才能处理好人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呢?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呢?教师展示展示茶卡盐湖的图片,结合教材第82页问题探讨的相应情境,提出问题: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新知讲解】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概念【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资料: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已达70亿。
人口的持续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教师讲述: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物。
如果将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为相应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积,就是生态足迹。
【学生活动】聆听、体会。
【教师活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教师通过相应的实例来让学生了解生态足迹的概念。
如一个人粮食消费量可以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
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教师展示生态足迹示意图,提出问题:生态足迹都有哪些方面组成?【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生态足迹包括建设用地、碳足迹、林地、渔业用地、耕地、草地等)【教师活动】教师讲述: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的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中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进一步延伸,又为后续学习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人类活动实例,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工业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同时,也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观察分析能力,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还缺乏系统的理解,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数据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2)探究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1)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和行为。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教学设计陕西省镇安县第二中学贺东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
二、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教材的环保思想为主线,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收集身边的生活素材,并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中运用多种媒体手段插入大量图片、音乐、影像等资料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串起了学生的情感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到主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人类的那些活动能改善生态环境,那些活动能破坏生态环境。
2、能力目标: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讨论,体验进行科学决策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判断是非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和交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激发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五、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和交流,认识到人和生物圈的复杂关系,激发环境保护的意识。
六、课前准备:
1.收集风光秀美的风景图片资料和音乐《谁不说俺家乡好》、《太湖美》。
2、准备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及幻灯片。
3. 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播放音乐《谁不说俺家乡好》,展示风光秀美的风景图片,让同学们感受到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用酷我音乐盒播放)
提问:1、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可是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吗?
2、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哪些方面的?(有利、有害两方面的)
教师:适时介绍三北防护林等,提出应特别关注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情况,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展示课题)
㈡、目标展示:略。
㈢、探究新知:
1、请举例说明我们周围有哪些破坏行为?
2、学生:畅所欲言,列举出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3、师总结引导:看来我们同学都很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行为也有一定的了解。
归纳同学们所列举的例子为这几个方面:(点击课件人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三个方面,边点击边解释)①:人类对树木的乱砍滥伐、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及一些牧民肆意的在我国的植被上放牧。
②:人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肆意的捕杀野生动物。
③: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及人们自身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和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
4、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类这几方面的破坏行为加以分析,分析这些行为产生的严重的后果及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哪些灾难?
(点击课件,展示教科书中破坏环境的4幅插图实例图片)请看图片分四个小组讨论课本p112的问题。
5、学生分组充分讨论:每组围绕一个方面的问题。
(10分钟)
6、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肯定性的评价学生,并适当补
充。
①、乱砍滥伐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使国家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引起一些自然灾害,比如沙尘暴……
②(展示沙尘暴图片和资料)列举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可以说是自然界对于我们人类这些破坏行为给予的一种惩罚,这种惩罚就警示我们要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点击空气污染图片)
③展示人类残害动物的一些手段,分析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反思自己有无这种行为。
④(用酷我音乐盒播放)播放太湖风光背景图片,配以柔美的《太湖美》乐曲,让学生感受到太湖昔日与今天的差别,体会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7、活动:(这一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搭建一个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才智的平台。
)
①即兴演讲:假如你来当太湖管理局的局长,你将采取哪些措施还太湖以清澈秀美的原貌?
②面对以上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是无能为力,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呢?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㈣、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关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其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干扰和破坏是触目惊心的,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动植物的生活,也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响。
这样的后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保护生物圈的行列中去。
㈤、新知应用:
1、完成《练习册》中P47—48。
2、情感小测验:
我国自2008年6月1日起实施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对此你有何看法?如果你去超市购物,在付款时营业员要你支付塑料袋的费用,你会选择以下那种方式:()
A、退还所购物品
B、今天就先付款,以后再也不到客都买东西了
C、和她争辩,拒不付款
D、积极配合,表示理解,主动支付
3、课内补充: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世界环境保护日(6.5)
4、课外拓展:阅读课本p113的“生物入侵及其危害”。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采用了分组探究讨论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使每一次探究活动都成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殿堂,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从知识上来看,本节课几乎没有涉及具体的知识,完全建立在学生自己的列举、讨论、交流上。
在开始的时候总担心学生讲的不完善,总想着要替他们补充,但学生发挥的还不错,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说相当成功。
我觉得这种能力的锻炼比知识的获得更加可贵。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放开,尽量让学生自主发挥,培养学生独立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