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50个符号:蝴蝶缝纫机,百雀羚、、
- 格式:docx
- 大小:26.63 KB
- 文档页数:11
2016上海公务员行测常识模块备考技巧:上海名牌2016年上海公务员考试公告预计将在11月出,相信有不少的考生朋友们已经在准备公考了。
上海公务员考试的常识部分,考查了上海著名的轻工业品牌的知识,为满足考生关于这类知识点的备考需求,上海华图常识教育组刘妍老师特别为广大考生整理了上海的经典名牌。
1.百雀羚雪花膏百雀羚创立于1931年,拥有八十年专业护肤历史,是国内化妆品行业屈指可数的经典国货厂商。
悠久的历史,承载着辉煌的业绩,成就了百雀羚品质如金的美誉。
品牌曾多次被评为“上海著名商标”,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
2.永久牌自行车在20世纪初期,上海已有利用进口零件组装自行车的厂家,但产量极少,价格昂贵的英货日货长期占领着市场,以至于那时的上海摩登女郎都喜欢站在自行车旁照相。
1940年,日本人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全线生产自行车的工厂———昌和制作所,其生产的第一辆车“扳手牌”就是永久牌自行车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这家厂开始生产“永久牌”自行车,1953年正式定名为“上海自行车厂”(现上海永久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
3.上海牌手表“上海牌”是新中国成立后 ,1955年中国第一个自主生产的手表品牌,毛主席亲笔提写品牌LOGO,周总理后半生一直佩带,是响当当的国货。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手表、“永久”自行车、“蝴蝶”缝纫机被称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被寄托为家庭生活优渥富足的象征。
4.英雄牌钢笔1931年,英雄金笔厂的前身华孚金笔厂诞生了,形成了上海自来水笔制造业的雏形。
英雄笔厂成立时间:1958年。
在英雄几十年的历史上,造就了大量在中国钢笔界脍炙人口,甚至世界知名的好钢笔,如英雄100金笔、英雄616等。
5.回力鞋回力鞋业创建于1927年,距今已有88年的历史。
“回力”商标注册于1935年,1997年被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1999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回力”鞋类产品历获国家质量银质奖、化工部及上海市优质产品奖,连续数年获上海市名牌产品称号和上海市出口免检证书,并荣获第21届西班牙国际质量奖。
老国货的复兴作者:暂无来源:《现代企业文化》 2017年第4期近些年,“国货”风潮开始在一些年轻人中间慢慢流行起来,他们身穿梅花运动服、手戴上海牌手表,脚踩永久牌自行车,这些老品牌不再是大爷大妈的行头,而成为最新的时尚标签。
2008年,好莱坞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在曼哈顿片场的图片引发了大家的热议,焦点不再是他的高颜值,而是他脚上早已淡出国人视线的国货老品牌“飞跃”运动鞋。
同时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人在太极表演时,他们脚上穿的也正是“飞跃”运动鞋。
其实,“国货”这个词并不是今天才出现,在不同时代中的“国货”折射了不同的内涵。
集体回忆1910年上海广生行在南京路475号,推出了“双妹”牌花露水和其他几种香水,立即成为当时上海滩时髦女郎追逐的时尚,这是最早的“国货”。
随着中国人用中国货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双妹牌化妆品成为当时妇孺皆知的名牌商品。
20世纪30年代百雀羚、雅霜等品牌出现在货架上,是存留至今最久远的国货化妆品之一。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几乎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必用品,那浓郁的独特香气成为了国人抹不掉的记忆。
1960年,为进一步拓展市场,富贝康公司通过中国杂品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授权香港华润公司在香港注册了“百雀羚”商标,涵盖清洁用品、牙膏、肥皂、香皂、化妆品及鞋油等。
据厂史记载:百雀羚产品以其独特香味、优良品质,长期畅销全国,到20世纪80年代产量已达4000万盒。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结婚有标配的“三大件”,或被称为“三转一响一咔嚓”。
“三转”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即收音机,“一咔嚓”就是照相机。
其中上海产的“上海”“钻石”手表,“永久”“凤凰”自行车,“蝴蝶”缝纫机、“海鸥”照相机,今天看来不过是平常生活的必需品,可在当时却因为物质相对短缺的经济环境而成为“奢侈品”。
一般都要凭票才能购买。
这些日用工业品使国货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一个时代“幸福生活”的代名词和经典回忆。
时光中的老上海老物件原来家家都有的老物件,如今都已经找不到了踪影,还记得外婆从中给你抓零食的糖罐吗?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抹的蛤蜊油吗?或者是邻居婆婆家的缝纫机?那些伴随着上一代人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伙计”如今或是被遗弃在角落,或者根本找不见,你是不是将他们连同那些儿时的回忆一同尘封了起来?让我们来找一找家里曾经的“伙计们”吧!1.月份牌那一张张发黄的月份牌不止何年何月成了上海的代表,然而曾经对着那些穿着旗袍的美丽姑娘羡艳不已的你,还保存着曾经的明星梦吗?2.缝纫机小时候家里也没太多的衣服,破了的坏了的补一补还可以穿,老大穿不了的改一改给老二穿,缝缝补补的事情都是都是家里自己在做。
是不是也趴在桌子上看着阿婆把破了的衣服补好,偷偷地还要抹一把侧面的轮子?错误!3.电子管收音机家里有第一台收音机的时候大家都好奇的围着看——这声音是从哪里出来的?难不成里面坐着个活人?4.半导体收音机后来,好动手的男孩子自己用半导体二极管组装了简易的收音机,还能听到国外的电台,他们叫这个是“偷听敌方情报”。
5.蛤蜊油过去几乎任何地方都能买到蛤蜊油,非常的便宜还耐用,看着妈妈用觉得好玩,自己也要偷偷地抓来一顿乱抹,然后给表面抹平了当做什么都没发生地放回去,还要提心吊胆地怕妈妈发现。
6.理发摊老人家们都不爱理发馆,都喜欢那些开了好多年的理发摊,价格便宜,理得也不差啊!7.雪花膏百雀羚、大友谊、万紫千红,外婆、妈妈辈的都用过,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有一种很特殊的香味,相比如今的各种润肤露没有那么细腻好闻,却满满的一股童年的味道。
8.公交车月票小时候没有月票,就会特别羡慕那些拿着月票的大人,上了车月票一亮,便进去了,看着很是潇洒。
9.电车票还记得曾经的电车票是什么样子、什么价格吗?是不是也曾经收集过这些花花绿绿的小纸,后来都不知了去向?10.竹筹子很早很早的时候,浴室(混堂)汏浴或老虎灶泡水都会见到这种竹筹子,现在几乎已经绝种了,偶尔看到,会不会瞬间穿越回了老上海?当时代远去,物件老旧遗弃,残存的只是泛黄的记忆。
中国缝纫机发展史简介嘿,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中国缝纫机的发展史。
说起缝纫机,那可是咱们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它的故事就像是一部精彩的连续剧!要说缝纫机是啥时候进入中国的,得回到清朝末年。
那时候,缝纫机就像个稀罕物件,跟现在的智能机器人似的,谁家要是有一台,那可真是了不得!清朝的老百姓看到这个神奇的玩意儿,都惊呆了:哇,这铁家伙居然能自己缝衣服!到了民国时期,上海的一些小作坊开始琢磨着自己造缝纫机。
那时候的师傅们可真是绞尽脑汁,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就跟破解密码似的,想搞明白这机器是咋运转的。
虽说造出来的缝纫机可能不太完美,但这股钻研劲儿真是让人佩服!新中国成立后,缝纫机制造业可算是迎来了春天。
一九五八年,天津蝴蝶牌缝纫机横空出世,可把大伙儿乐坏了!这蝴蝶牌就像是咱们的国产骄傲,质量好得很,用个几十年都不成问题。
那时候,蝴蝶牌缝纫机可是姑娘们的嫁妆标配呢!六十年代,飞轮牌、孔雀牌这些国产缝纫机品牌也都冒出来了。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是不同的小伙伴,有的擅长缝制厚料,有的则是轻薄面料的好手。
这些缝纫机成了千家万户的好帮手,缝补衣服、做新衣,样样在行!到了改革开放后,缝纫机可就厉害了!不光会直线缝,还会锯齿缝、曲线缝,甚至还能绣花!这简直就像是给缝纫机装上了超能力,让它变成了多面手。
家用电动缝纫机的出现,更是让做衣服变得轻松又快捷。
九十年代开始,电脑缝纫机横空出世,这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你就想啊,按个按钮就能自动绣出花来,这不就跟变魔术似的?要是让老一辈的裁缝看到这场面,怕是要惊掉下巴!进入新世纪,咱们的缝纫机技术可是突飞猛进。
智能缝纫机能自动调节针距、自动剪线,还能连接手机操控,简直就像是未来科技!现在的工业缝纫机更是了不得,速度快得像闪电,精确度高得跟显微镜似的。
不过说起来也挺有意思,虽然现在的缝纫机这么先进,可是很多老年人还是喜欢用那些老式的机械缝纫机。
他们说啊,这老家伙虽然不会那么多花样,但是结实耐用,用着特别踏实。
怀旧曾经风靡全国的上海名牌上海缔造了无数的国货品牌,曾经国人以拥有上海品牌为骄傲,如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有些品牌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在许多老上海人的心中,上海制造仍然是最美好的回忆……中华牙膏家家户户都使用的中华牙膏创立于1954年,曾创造了中国牙膏历史上的数个第一:第一次采用全新包装设计,第一支复合管牙膏,第一只绿色彩条牙膏。
回力鞋回力鞋1927年诞生在上海,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鞋子品牌,中国女排曾穿着它在第23届奥运会上夺冠,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最时尚的着装。
金星电视上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电视最疯狂的年代,那时候电视和冰箱是中国家庭现代化的代名词。
金星牌彩电是上海市标志性产品,有相当高的好评和知名度。
红灯牌收音机对于拥有VCD、DVD、家庭影院、组合音响的人们来说,几十年前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实在是不足为奇、不屑一顾、不值一提了。
六十年代中期,生产队里家家户户都有一台广播匣子,多挂在门后墙正中高人处,一根银线连着广播站,是为有线广播。
上海无线电二厂生产的红灯牌磁带收录机、收音机、磁带放音机、磁带随身听是上世纪音响市场的国产一主流品牌。
上海凯歌牌收音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新购置一台收音机都能引来左邻右舍上门参观,上海无线电四厂出产的“凯歌”牌收音机着实算是奢侈品。
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如果有辆自行车当嫁妆,那就够面子了。
农村人结婚,甚至用永久牌自行车去接新娘。
老底子,骑一辆28寸自行车,然后双脱手,还是蛮拉风的......蝴蝶牌缝纫机上世纪七八十年结婚,要配备的嫁妆,除了自行车,还有蝴蝶牌缝纫机。
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大多家庭都自己买布回来做衣服,孩子的衣服嫌小了,接上一块儿继续穿。
小编当年把这个缝纫机当写字台用了很多年啊很多年。
上海牌手表老底子,中国人以戴上海牌手表为荣,“男人有一块上海牌手表,就不愁找不到老婆”。
上海宝石花手表上海宝石花手表,上海手表二厂生产的手表。
七八十年代,上海宝石花手表风靡一时,许多人恨不得将手表带在衣袖外面。
百雀羚的历史“百雀羚”是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有限公司英文缩写:SPDC旗下品牌,创立于1931年。
百雀羚2021年曾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此前“百雀羚”已连续两次获“上海市著名商标”。
下面一起看下。
小伙计怀惴梦想闯大上海1917年,上海嘉定县黄渡乡一个名叫顾植民的年轻人,年仅14岁便从乡下跑到上海城里谋生,先后在烟纸店、小茶馆和工厂中当学徒。
之后,凭着过人的聪慧与勤快,又先后到典当行当了账房先生,到百货商店当了“跑街先生”。
1929年,这位26岁的年轻人通过应聘,在闻名遐迩的上海先施百货公司谋得了人生中第一份体面的差事——化妆品销售员。
当顾植民搞清楚化妆品的生产流程、进出货渠道以及利润来源后,这位怀惴梦想的年轻人开始筹划自己的化妆品公司。
1937年,顾植民辞去工作,在位于崇德路今普安路91弄培福里33号的一幢三层楼的石库门楼房内创办了富贝康化妆品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公司仅一百来平方米,“上住家,下工厂”。
顾植民雇用一名技术员、三五个工人,开始生产花露水、胭脂以及香水、香粉等产品,这位勤劳的小伙计开始在上海滩立稳脚跟。
“百雀羚”一炮打响风靡沪上1931年,“百雀羚”品牌创立。
关于这个品牌的来历,有传闻说:一天,顾植民在路上遇见一算命瞎子,便上前询问该为自己的产品取个什么样的名字?瞎子掐指细算后遂定名“百雀羚”。
百雀,为百鸟朝凤之意;羚,是上海话“灵光”的谐音。
顾植民一听,正中下怀,当场拍板定下。
在他看来,“百”意味着许许多多,“雀”指的是各种鸟类;“羚”是鸟儿羽毛中所分泌出来的油脂。
“百雀羚”,顾名思义,便是从鸟羽中提炼出来的油脂精华。
1940年,顾植民研制了一款防冻防裂、滋润皮肤的护肤香脂,遂命名为“百雀羚冷霜”Peh-ChaoLinCREAM。
这款冷霜因其取自天然的护肤理念,在十里洋场硝烟弥漫的化妆品市场一炮打响,给当时充斥舶来品的化妆品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民族风。
此后,“百雀羚”香水、花露水、香粉、胭脂、口红等产品亦畅销不衰,远销海内外。
当“时光”迭部列车驶入到当今社会呃辰光,还陪伴着改革开放呃步伐勒拉覅断呃加大搭深入,辰光走到嘞今早仔,各式各样呃化妆品搭护肤用品,真呃可以讲是琳琅满目数也数覅清爽哦,各式各样呃化妆品搭护肤用品呃牌子,也同样可以用多如牛毛唻形容一下呃。
啥呃,勒拉迭嗰其中,各式各样呃牌子就有得:“兰蔻”、“雅诗兰黛”、“迪奥”、“资生堂”、“倩碧”、“海蓝之谜”、“香奈儿”等等……辰光走到嘞今早仔,正是因为化妆品品牌唻得邪气众多呃缘故,还因为覅管是男士还是女士,有得交关多呃人,侪是邪气爱美搭穿着打扮呃,勒拉有些辰光里向,还是交关容易让人去挑花眼睛呃,就覅晓得到底应该选择哪恁样子呃化妆品,唻得邪气好、邪气合适。
本人是土生土长呃上海人,要是辰光迭部列车,再倒转到三十年前头,倒转到上嗰世纪呃八十年代左右,却覅是迭恁样子呃,尽管勒拉掰搿辰光,国家虽然讲已经是一眼眼勒拉搞改革开放嘞,但畀过,步伐还远远覅如今早仔唻得要快、唻得噶末噶深哦,就勒拉掰搿辰光里向,各式各样呃商品远覅如今早仔唻得琳琅满目哩,有关于各式各样呃化妆品搭护肤用品也同样是迭恁样子呃,简直是历历可数。
就勒拉掰搿辰光、还勒拉本人所在呃城市上海滩哴向,最最高级呃护肤用品,还是要数“雪花膏”迭样化妆品嘞。
噶末,啥呃又畀叫做嘞“雪花膏”呢?!伊是一种以硬脂酸为主要成分呃膏霜,由于涂抹勒拉皮肤上头,勿单单会得像搭雪花形状一色似样呃融入、渗透到嗰人呃皮肤当中去,而且还会消失忒,所以就叫做嘞“雪花膏”。
“雪花膏”涂抹勒拉皮肤上头呃辰光,勒拉皮肤呃表面上头,伊还会得去形成一层薄膜,伊可以去做到,让皮肤搭外界干燥隔离开唻,从而就好去节制表皮,覅让表皮上头呃水分畀蒸发忒,保护皮肤覅会干燥、开裂或粗糙,像迭种护肤用品,最适合勒拉冬天去使用。
上文当中所提到呃“大陆药房”,勒拉1912年呃辰光,由范和甫勒拉上海滩闸北区南山路99号创设呃,伊还有得另外一种讲法唻,是讲伊嗰地点则勒拉老上海三马路河南路口创设呃,迭条马路就是今早仔呃汉口路河南中路路口,勒拉伊嗰创办之初主营西药、医疗器械搭进口化妆品,到嘞后唻末,侪陆陆续续去建立嘞车间、办公楼搭仓库,除忒上述以外,并且还直接从事国货化妆品——雪花膏呃生产。
从前的上海制造,有多经典!每⼀个“上海制造”都是⼀段浓缩的历史和时代烙印,上海制造是⼏代⼈“上海宁”的深刻记忆。
图⽚图⽚图⽚图⽚图⽚图⽚图⽚数⼀数那些“上海制造”体验上海的变化图⽚☝上海牌⼿表20世纪70年代,上海牌⼿表要凭票购买,妥妥地是当年的奢侈品。
作为“⽼三件”之⼀的上海牌⼿表,⾄今仍是品质和经典的象征。
☝永久⾃⾏车永久牌⾃⾏车是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产的⾃⾏车品牌。
在⼆⼗世纪七⼋⼗年代可是⾼档的代步产品,很多⼈以拥有⼀辆永久⾃⾏车为豪。
南⼭观⾬⼀个神奇的公众号公众号图⽚☝凤凰⾃⾏车还记得⼩时候家⾥有⼀辆凤凰⾃⾏车,⼩时候觉得特别⾼,根本爬不上去,哥哥却能帅⽓的⼀伸腿就骑上去了。
☝蝴蝶牌缝纫机当时的姑娘们谁要是结婚家⾥给陪嫁⼀台蝴蝶牌缝纫机可也是⾮常有脸⾯的事情,同学的家⾥就有⼀台,到现在还能使⽤呢,质量真好。
☝海鸥牌照相机上世纪六七⼗年代,海鸥牌照相机风靡⼀时。
在当时,谁家要是有⼀台海鸥牌照相机,那完全就是时尚的代名词啊。
图⽚☝⼤⽩兔奶糖那时候,谁要是去上海出差,总有⼈拜托带回⼀点⼤⽩兔奶糖,不管是给孩⼦们吃,还是⼩青年⽤来给⼼仪的姑娘吃,都是⾮常受欢迎的。
即使现在糖果种类繁多,⼤⽩兔也深受孩⼦们的喜爱。
图⽚☝百雀羚⼩时候总觉得这个扁扁的盒⼦⾥藏着美丽的秘密,总是趁着妈妈不在家,偷偷的抹⼀点。
☝雅霜还有⼈记得雅霜这个有绿⾊盖⼦的⼩瓶⼦吗?当年这也是⾼级⽤品。
☝英雄钢笔英雄钢笔在很多⼈⼼⾥应该都是⽂化⼈的象征吧,那时候谁的⾐袋⾥夹着⼀⽀英雄钢笔就感觉特别有⽂化意味,特别帅。
☝英雄牌墨⽔⼩学时候学校开始要求写钢笔字的时候⽼师就让学⽣买英雄牌墨⽔,很好⽤。
图⽚图⽚☝⾦星牌电视机☝上海民光床单⼤朵⼤朵牡丹花的床单,估计很多⼈家都曾见过吧!图⽚☝回⼒球鞋当年的回⼒鞋质量扎实⼜好穿,发展到现在,也拥有了很多款式新颖的鞋⼦。
☝光明牌紫雪糕提起就想到外⾯⼀层巧克⼒⽪~那时候的紫雪糕对于孩⼦们⽽⾔简直就是超级美味啊,现在呢,好吃的雪糕真是太多了。
上海名牌记忆上世纪70年代,“上海货”以品质、款式享誉全国,上海货,就是品牌。
那时候物资匮乏,上海作为我国轻工业最发达的地方,它所生产出来的物品如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还有其他日常用品,不仅经久耐用,而且外观也很精美。
上海货是一块“金字招牌”,钻石牌、宝石花牌手表,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蜜蜂牌、标准牌、蝴蝶牌缝纫机,红灯牌收音机……无一不是过去那个时代的骄傲。
可以说当时的国货就是指上海货,上海货遍布大江南北。
上海产的奶糖是孩子们最钟情的食品,上海的的确良、灯芯绒,都是女孩子眼里朝思暮想的高档货。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纺织品又有了许多款式:夹丝膨体纱、涤纶草绿府绸、薄形弹力袜、仿烤花大衣呢、真丝软缎被面……全国人民都对上海货推崇有加:质量好、款式新、价格合理,几乎没有假货……确切地说,对“上海货”的钟爱,源于它们的款式新颖,经久耐用,前卫时尚,更源于一种岁月的情结。
上海手表厂成立1955年7月上海市组织29家钟厂和钟表店,开始试制手表。
1955年9月26日的国庆前夕研制出第一批18只“东方红”和“和平”牌手表;18只试制品的零部件就地取材,如轮片由口琴簧片,轴由洋伞骨改制。
试制品部件除了“游丝”宝石外,全部由本地人手制造,并正式结束中国不能生产细马手表的历史。
中国生产的第一代细马,17钻,长三针,机芯外径25.6mm,摆轮上装有14个螺钉。
质量接近瑞士SELCA手表水平1958年3月,A581型机械手表正式投产,注册商标为上海牌,同年4月23日,中国第一家手表厂正式成立,命名为地方国营上海手表厂。
该厂是中国最大最早期的手表制造工厂。
(后又建二厂、三厂~~~七厂,有钻石牌、宝石花牌等知名品牌。
)1986年,上海牌和春蕾牌机械表双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
1988年生产手表632万只。
上海手表厂兴旺时有员工6000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机械表生产企业。
至建厂以来累计生产上海牌手表达1.2亿只,上缴税利达52亿元。
80年代的那些品牌日常用品北京牌电视机:1958年3月17日,国营天津无线电厂生产出我国第一台电视机35cm电子管黑白电视机,被命名为"北京"(北京牌820型)牌。
灯塔牌肥皂:1949年,北京生产肥皂的个体手工作坊有800户,当年生产肥皂1428吨。
经过1956年公私合营,这些作坊合并成四个肥皂生产合作社,1958年四家合作社又合并成立北京日化一厂并迁往石榴庄,生产灯塔牌肥皂。
飞人牌缝纫机:上海的切、昌、惠工、飞人、蝴蝶和天津缝纫机厂以及广州的华南缝纫机厂等缝纫机生产厂家,主要生产普通家用缝纫机和低档工业用缝纫机。
截至1980年全国共有缝纫机生产企业56家,分布在22个省、市。
截至1982年,我国缝纫机的产量达到1286万台,居世界第一位。
凤凰牌自行车:凤凰自行车是全球知名的自行车品牌,自1959年1月1日“凤凰”商标注册起,全球已有近2亿消费者选择了凤凰自行车产品。
工字牌气枪:随着社会稳定需要,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海鸥牌照相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照相机在我国是紧缺资源,于是我国在196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级单反相机——上海DF-7型,之后海鸥牌照相机盛行于八十年代。
回力球鞋:回力篮球鞋也许是世界上销量最大的篮球鞋,而且陪伴很多球友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我们的父辈都极度喜爱这个老牌子。
而“回力”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轮胎品牌,该商标于1935年4月4日作为运动鞋的品牌被注册。
三角牌熨斗:别看这个三角牌熨斗的样子已经非常老化了,想当初三角牌熨斗还是80年代非常出名的熨斗,不过作为一代人的记忆,说不定还是有人家现在收藏着它吧。
手牌蛤蜊油:莱州地处渤海莱州湾南侧,盛产花皮蛤蜊,通常是剖出蛤蜊肉做汤,口感鲜美。
手牌用它做外包装,八十年代这物美价廉之物,可是家家必备呢。
上海牌手表:如今上海牌作为老字号至今仍有巨大的含金量,广阔的市场潜力,用于收藏,更用于送人。
这种表送人是上等礼品。
“蝴蝶”效应抒写百年风华创新增长迎来“缝智”天下上工申贝探索缝制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秦梦凡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华老字号缝纫机品牌“蝴蝶”迎来了100周年庆典。
这个百年品牌的持有者——上工申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工申贝”)是一家在全球缝制领域技术领先,为客户量身定制工业4.0应用解决方案的专业设备供应商,同时,也是中国与上海工业发展的见证者与亲历者:中国最早从事工业缝制设备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大型骨干企业,中国第一家缝纫机制造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第一家发行A、B股的上市公司;第一批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跨国并购,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国有控股企业之一。
走过筚路蓝缕五十余载,上工申贝扎根缝制机械行业,坚持“技术领先”和“创新发展”的经营战略,以工业缝制等智能制造设备和家用缝纫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核心业务,除了“蝴蝶牌”“上工牌”“飞人牌”“蜜蜂牌”等国内家喻户晓的家用缝纫机品牌外,还拥有全球知名上(股票代码:600843、900924)S 上工申贝集团Shang Gong Group的工业缝制设备和智能制造装备品牌:杜克普爱华、百福工业、KSL、Mauser Spezial、上工宝石、富怡等,在中国、德国、捷克及罗马尼亚拥有十家工业缝制设备生产工厂和三十余家销售及其他子公司,经销商网络遍布全球。
上工申贝荣膺国家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十三五”轻工行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中国轻工业缝制机械行业十强企业”、上海百强企业等荣誉。
砥砺前行:从“走出去”到“走上去”百年品牌,恰是风华正茂。
诞生自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上海的“蝴蝶牌”“上工牌”等知名品牌,是上海工业的骄傲,是上海民族品牌的代表。
其中,“蝴蝶牌”商标的历史可追溯至1919年,民族资本家沈玉山先生在上海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自主品牌的家用缝纫机。
最初题名为“金狮牌”,后改为“无敌牌”,因上海话同音而又更名为“蝴蝶牌”,沿用至今。
追忆“蝴蝶”、“蜜蜂”、“飞人”家用缝纫机追忆“蝴蝶”、“蜜蜂”、“飞人”家用缝纫机2009-12-19 9:10:49 作者:网友评论 0 条文章来源:中国缝制设备网曾为中国家庭标志性的“三大件”之一,家用缝纫机行业因生活方式变化而几近全军覆灭,中国百姓30年前的“蝴蝶梦”,如今已成记忆中的“梦蝴蝶”。
应运破茧成蝶舞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在“先生产,后生活”的短缺经济状态下,中国百姓在“穿衣”方面的消费方式主要以买布裁衣或自缝自补为主。
加之,在自力更生的产业发展模式驱动下,由此应运而生了庞大的家用缝纫机产业。
时至1982年,我国缝纫机的年产量达到1286万台,成为当时世界家用缝纫机最大的生产国。
在自给自足的消费理念倡导下,缝纫机成为当时中国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风靡一时,家庭普及率一度超过50%。
在上亿个家庭的巨大市场孕育下,在众多缝纫机生产厂家中,上海成为中国缝纫机主要产地,约占全国累计总产量的50%,占中国缝纫机总出口量的80%。
其中,“蝴蝶”、“蜜蜂”、“飞人”等成为最畅销的品牌。
尤为著名的是上海协昌出产的蝴蝶牌缝纫机。
这家始于1912年的中国最早的缝纫机厂,在新中国成立后,以质量优良稳定、外形美观新颖而成为中国第一名牌缝纫机。
同时,又因单位成本比全国行业平均值低25%,因此销量一直位居全国前茅。
1974年,协昌缝纫机厂的年产值达到8198万元,上交利润2648万元。
因上缴利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厂家,协昌被国家定为行业龙头企业。
天寒香冷蝶难飞当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大潮涌来,缝纫机产业向民营企业放开。
进入1990年代,像协昌这样的大型国企,虽然创造了140万台的巅峰年产量,却也受到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
但让蝴蝶折翼的致命一击却是,产业与市场的双巨变。
中国人的消费方式日趋成衣化,由此伴随成衣工业的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作为生产工具的工业缝纫机需求大幅上升,而家用缝纫机市场迅速萎缩,几近消亡。
一句话形容华南牌缝纫机
1、华南缝纫机,退隐在家里一角的珍视古董。
2、华南缝纫机,一物一情怀,一台缝纫机编写一段年代印记,更是一个时代褪色但永恒的物语。
3、华南缝纫机,七八十年代的时代符号。
4、华南缝纫机,精制的外表、耐用的品质还是留在了一代一代制衣“大师”心中。
5、华南缝纫机,承载着那些年岁月的无奈与忧伤,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美丽故事。
6、华南缝纫机,看到它,一定会想起你的那段青年时代。
7、华南缝纫机,你曾经也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也很张扬,编织了多少人儿时年轻的梦想,给予了多少人美丽的着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华南缝纫机,踏下缓起稳步的行,再给你一点动力,再一起转动扬帆,体会着人生的风雨过往……。
老上海的50个符号:蝴蝶缝纫机,百雀羚、、1、拜码头新到上海滩,要去拜码头,祈求能得到有势力的帮会或大人物的照应,希望以后在上海滩能顺顺利利。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的客套被概括成拜码头,“拜码头”这三个字里饱含闯到上海滩的豪情,还有十里洋场的人情冷暖、世道险恶。
2、《长恨歌》王安忆的《长恨歌》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上海滩的角角落落。
三小姐王琦瑶这个上海女人一切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透出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气质——细腻、物质、灯红酒绿。
3、《良友》画报“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
”《良友》1926年2月创刊,第一期封面是一副套色照片,一个手捧鲜花、笑靥迎人的少女,这就是日后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
《良友》伴随了一代上海人的成长,《良友》从1926年创刊至1945年10月停刊,20年间,以八开本刊行,共出172期。
《良友》共载彩图400余幅,照片达32000余幅,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中国军政学商各界之风云人物、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古迹名胜等等无不详尽记录,可称为百科式大画报。
4、侬好“侬好!”上海话最具地方特色,曾经的上海人就像香港人只会讲广东话一样,他们只会讲上海话。
阮玲玉就不会讲普通话,学堂里先生教书也只讲上海话。
直至今日,上海话也无时无刻不起到排外的作用,一句“乡下银(人)”,就足够引发上海人和外地人之间的战争。
讲上海话是上海人的骄傲,是他们从骨子里透出高傲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但是千万不要妄图和上海人争辩为什么在大街上飙上海话的问题,你绝对不可能改变这种现象。
5、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抽象的概念,但是它出品的那些动画片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具象的童年生活了。
《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小鲤鱼跳龙门》《三毛流浪记》等等,这些都是几代人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
虽然目前中国动画产业遭遇尴尬境地,但是上海美术制片厂还是在近些年出品了《宝莲灯》《我为歌狂》《格兰特船长的儿女》《马兰花》等等优秀的动画片片。
上海美术制片厂没有错过新一代孩子的童年。
6、沪剧沪剧,上海的地方戏。
依依呀呀的吴侬软语。
7、《申报》《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不偏不党”奉行独立精神的《申报》是中国新闻历史上最大的骄傲。
它首创了多个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第一个增刊及白话文报,第一个出版“号外”,第一次使用电讯传递新闻,第一份“画报”。
和《申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名字是史量才,在他的运作下,《申报》成为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大报,《申报》所呈现出的大报风范是它坚持站在动荡年代的思潮前端,史量才召集鲁迅等左翼作家,刊登言辞犀利的言论。
在《申报》看不到上海的精细、琐碎、斤斤计较,《申报》体现出的是上海这座大都市最洋气的一面,所谓“洋气”不过就是它的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敢于引领时代思潮的勇气。
8、《文汇报》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由江青、张春桥等共同策划,姚文元执笔的批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文革结束后《文汇报》有段非常辉煌的历史,发行量一百七十多万份。
之后伤痕文学在《文汇报》发展得风生水起,《伤痕》这篇小说就是在《文汇报》上发出来的。
9、《三毛流浪记》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是贫苦百姓对于旧上海最黑暗的记忆。
上海滩对于富人来说是百乐门、是大光明影院、是华联商场、是十里洋场、是花园洋房------但是对于三毛这样的“小赤佬”来说就是地狱,三毛虽寒无衣,饥无食,居无定所,卖报不成,推车无俸,只能流浪街头,但三毛不想学偷窃、不想成为宠物的倔强,和他乐观诙谐顽皮滑稽的性格,赢得了几代人的喜爱。
10、《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永不休------”当年发哥领衔主演的电视剧《上海滩》火遍大江南北,一到播电视剧的点,甚至大街上都不见行人。
金庸式的武侠情怀投射到上海这块地方,江湖就变成了上海滩,武林盟主就变成了上海滩的流氓头子,英雄侠客就变成了围着白围巾的许文强。
那时的上海滩有着类似美国梦一般振奋人心的氛围。
上海滩遍地是金子,只要你肯奋斗,都有可能变成呼风唤雨的老大。
周立波说,上海是出流氓的地方,杜月笙、黄金荣式的流氓头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杀人不眨眼的同时又有柔情的一面,总是流传着关于他们的风月往事。
11、弄堂上海的弄堂因为晾衣架上遮天蔽日的衣服,好像总也不见阳光,加上上海本身潮湿的环境,让弄堂里更显阴冷。
七十二家客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斤斤计较。
北京的四合院到了上海就转变成了弄堂里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上海洋场风情的现代生活使庭院式的大家庭传统生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合适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文化。
上海恐怕是中国最开始现代的三口之家生活的城市。
中共一大的会址就在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中。
12、百乐门百乐门是上海三四十年代最洋气、最风光的地方,莺莺燕燕得好不快活。
“夜上海,夜上海------”曼妙的歌声勾人心魄。
阮玲玉、周璇、蝴蝶、赵丹------那些三四十年代红遍上海滩的大明星都是这里的座上宾。
这里也同样流传着许许多多为百姓津津乐道的风流韵事和血雨腥风。
13、上海大光明影院上海大光明影院是当年最时髦的地标之一。
1928年12月23日,京剧大师梅兰芳亲自为大光明影院剪彩开业。
14、王开照相馆王开照相馆将百年间的风云变幻都定格在了一张张照片中,南京路378号就是王开照相馆,这是上海最著名的老字号之一。
15、城隍庙去上海旅游,城隍庙去必去的地方之一。
如今它道教宫观的建筑风格,六百多年的历史文化都已被人淡忘,现在人们去城隍庙是为了吃地道的上海小吃。
那里有著名的南翔小笼包,每天慕名而来的旅客都排起长龙。
16、十里洋场十里洋场不是一条具体的街道而是就旧上海市区的统称。
旧时上海租界区域因为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
《同光梨园记略》:“沪北十里洋场,中外巨商,荟萃于此。
”“十里洋场”这四个字饱含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历史变迁之后,这四个字留下就只剩“洋”这个字了。
17、李鸿章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上海。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中最闪亮的一笔。
它的建立,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完全采用机器生产的先河。
江南制造总局大部分建筑被保留,世博会期间将成为企业馆所在地。
世博会之后,将再度“变身”,改建成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作为上海市的一个新亮点,被永久保留。
18、霞飞路霞飞路,今天的淮海中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堪称上海城市的时尚之源。
这条长约4公里的商业大街,名店林立、名品荟萃,是著名的富人区。
《长恨歌》里李主任给王琦瑶租的公寓就在霞飞路。
19、和平饭店和平饭店不仅仅是上海南京东路上的两座大楼,这所高级饭店的意义在于它鉴证了太多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1911年,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途径上海时,就在和平饭店提出了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著名口号。
1927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和平饭店举行了订婚典礼。
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和平饭店九霄厅会见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几天以后中法宣布建立外交关系。
这里入住过卓别林、鲁迅、拳王阿里等等名流,各国政要到上海几乎都会入住和平饭店。
正是这些响亮的名字让这家饭店熠熠生辉。
20、汇丰银行大楼上海外滩,中山一路上白色圆顶建筑曾今是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现在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第一营业部。
时至今日,它也是外滩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据说,当时它的造价是外滩所有建筑造价的一半以上。
21、丁香花园位于华山路上的丁香花园式上海滩最富盛名、保存最为完好的老洋房之一。
丁香花园的主人是李经迈,是李鸿章的幼子。
后来周璇也曾在这儿住过多年。
22、提篮桥监狱号称“远东第一监狱”,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这里曾今关押过章太炎、邹容、安腾利吉、汪曼云等等社会名人,大多都是政治犯。
23、永安百货永安百货,屹立近百的老字号。
1918年创立,先在南京路635号建成一栋6层营业大楼,1933年又在旁边浙江路和湖北路之间尖角地带(南京路627号)新建22层的永安新厦。
永安百货于1966年更名为国营东方红百货商店,随后再次更名为上海第十百货,于1988年定名华联商厦。
2005年4月,该商厦起用旧称“永安百货”。
24、国际饭店地处南京西路的上海国际饭店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三十年代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
25、徐家汇天主教堂徐汇区这座哥特式建筑建于1910年,被称为上海的“梵蒂冈”26、东平路9号这处1932年建在东平路9号的“爱庐”法式洋房,是宋子文送给妹妹宋美龄的结婚礼物。
蒋介石来上海都会住在这儿。
27、外白渡桥上海人经常赌气说,“跳黄浦江”,要跳黄浦江就得从外白渡桥上往下跳了。
很多影视作品都喜欢安排女主角穿着旗袍从外白渡桥上跳黄浦江,比如《情深深雨蒙蒙》《像雾像雨又像风》等等。
28、张爱玲的常德路195号上海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601室是张爱玲故居,她和她的姑姑在这里住了五年,她在这里完成了许多传世之作。
张爱玲就像她写的文字一样,细腻、精致、刻薄,典型的上海小女人。
她有着上海小女人特有的清高和低调。
大她十五岁的胡兰成第一次到常德公寓拜见张爱玲,他按了门铃,却吃了闭门羹。
张爱玲通常不见生人,所以他只好从门缝里塞了张纸条。
当时的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人也常常按这个门铃,以求得张爱玲炙手可热的文字。
张爱玲代表的是上海的孤岛时代,她被称为“孤岛女作家”。
“出名要趁早啊!”张爱玲在她23岁的时候站在书摊上看着自己的小说集《传奇》,这样感叹。
这个才女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这里度过,她热烈哀婉的爱情、精致的文字都留在了这个公寓。
29、阮玲玉“人言可畏,人言可畏。
”这是阮玲玉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感叹,这个柔弱的女子是那时最大牌的明星。
她活得精细、压抑,据说她每天光画两弯细细的眉毛就要花去一个小时。
她在《神女》里的表演惊为天人,那种压抑着内心的奔放的复杂表情,好像是她人生的写照。
30、荣氏家族荣氏家族简直是“红色资本家”的代名词。
毛泽东曾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只有他们一家。
”31、陆小曼徐志摩被认为是最会写情书的作家,而有收到他的情书的女人就是陆小曼。
陆小曼漂亮、婀娜、时髦、聪慧、恃才傲物、真性情。
梁启超做了她和徐志摩的证婚人,婚礼上言辞苛刻,他明确地说,他不喜欢陆小曼。
陆小曼在北京时就是出了名的会花钱的小姐。
徐志摩为了满足娇生惯养的陆小曼对于物质的需求,在三所大学教书,给多个报纸供稿。
围绕陆小曼一生的不仅仅有才子、书稿、绘画、音乐、爱情,还有舞场上、宴会上、烟塌上,男人和女人的恭维声中,时光就被轻轻送走了。
上海对于陆小曼这个众说纷纭的女人,就是如鱼得水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