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性口供研究--从沉默权角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5
从“沉默权”浅谈人权保护【摘要】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也是人权保护的重要体现。
它通过授予被追诉人对追诉机关的询问以一定程度的沉默权进行消极抵抗,并且保证其不会因此而遭受惩罚,从而有效防止权利滥用,进而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从沉默权制度对于人权保护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探讨了沉默权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由此推进中国司法改革和实现司法公正,完善法治建设。
【关键词】沉默权;自证己罪;人权;刑法一、沉默权制度人类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岁月,才成功的完成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过渡,而法治的目的在于减少权力者的主观臆断,保护人权。
因此,保护人权,尊重人的尊严,应是每个国家设计的主线。
而针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言,其面对的是国家司法机器,显然处于十分弱小的地位。
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做保障,很容易造成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漠视,可能因诉讼过程的残暴和诉讼结果的不公而造成对人权的践踏。
所以,沉默权作为法律根据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诉讼特权。
它从保护人权出发,它通过授予被追诉人对追诉机关的询问以一定程度的沉默权进行消极抵抗,并且保证其不会因此而遭受惩罚。
从而有效防止权利滥用,进而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沉默权成为很多现代法治国家确立的一项重要宪法权利,也是世界人权保护的一大突破。
沉默权实质上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两项权利: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不受强迫陈述的权利;二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是否陈述及提供不利于己的陈述享有选择权。
二、中国沉默权的实践和发展(一)从旧《刑事诉讼法》中讨论中国法律状况由于受美国宪法的影响,许多国家陆续将沉默权纳入宪法。
如日本、菲律宾、加拿大等,意大利、德国等也都把沉默权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力加以规定。
但在2012年修正案出来以前,中国无论是《刑事诉讼》还是在司法解释中,都没有关于沉默权或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的明文规定。
浅关于沉默权(一)沉默权的由来许多人对“你有权保持沉默”这句美国警察式的告知已耳熟能详,甚至把沉默权等同于美国的“米兰达规则”。
其实,据有关学者考证,从立法上最早确立沉默权制度,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
当时星座法院在审理约翰.李尔本出版煽动性书刊案时,以被告人拒绝宣誓为由,判定被告人犯有蔑视法庭罪。
但两年后议会掌权,议会经审理认为星座法院的判决不合法,并判决禁止在刑事案件中强迫被告人宣誓,其理由是:任何人都不得被强迫宣誓回答使他的生命或自由处于危险之中的问题,随后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遂成为英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制度。
但一提及沉默权却不能不提美国的沉默权,由其是将沉默权制度在美国推到极限的“米兰达规则”。
1996年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米兰达等四起案件一并进行了评议,于1966年6月13日由美国最高法院的9名大法官以5比4的表决结果确立了著名的“米兰达规则”,其要求警察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前,必须先告知四句话: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选择回答,那么你所说的一切都将用作对你不利的证据;你有权要求律师在讯问时在场;如果你没有钱雇请律师,将为你指定律师。
如果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之前没有向他作上述的告之,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将被法庭作非法取证被排除。
米兰达规则把英国17世纪确立并由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重申的以“反对强迫性自我归罪”为基本内容的“默示”的“审判”沉默权制度演变为“明示”的“审讯”沉默权制度,从而使西方沉默权制度发展到了“颠峰”。
;(二)沉默权的概念什么是沉默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沉默权本质领域的追问。
即从现象到本质的推论。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是决定事物存在的根据;现象则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外部联系。
根据这一理论,沉默权的现象是指能够凭直观的方式可以认识的沉默权的外部因素联系的总和,是直观的感性对象。
就沉默本身而言,沉默是一个人不说话或者停止说话的状态;那么沉默权就是享有这种状态的权利。
在司法活动中,沉默权就其表相而言,一方面表现为任何人有权在对他的审判中不提供证据;另一方面表现为不能强迫任何人作不利于本人的供述,比如,如果一个问题是由某个试图发现一项罪行是否已经发生以及是谁所为的人提出,那么任何人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都不构成任何犯罪,也不能因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而成为相反的评论对象。
侦查阶段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自愿性研究作者:马丽娟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34期摘要沉默权是可以和自愿供述规则兼容的,只要在询问前明确告知了沉默权,犯罪嫌疑人做出的自愿供述是可以做为证据使用的,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不违反“自愿性”。
关键词侦查供述自愿性作者简介:马丽娟,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284-02目前,我国正在淡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在庭审中的作用,在“零口供定案”上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在我国现阶段,侦查力量是有限且分布不均匀,短时间内犯罪嫌疑人供述将仍是发现其他证据以及定罪的重要依据。
由此,侦查人员通过精神强制等手段获取嫌疑人口供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侦查阶段保障犯罪嫌疑人权益,保障其供述的自愿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将有限度的沉默权与自愿供述制度结合沉默权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实现所需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与我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建立沉默权规则的价值取向也是为了“反对强迫自证其罪”,鼓励犯罪嫌疑人说出案件事实真相,反对做毁灭、伪造证据、串供等行为。
在确立沉默权规则的西方国家,被采纳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的供述必须是被告人在自愿的情况下做出的,这种自愿的定义是“自由意志和正常智力”,犯罪嫌疑人对于是否供述有选择的权利,对于由沉默权而设立的配套规则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辩诉交易”沉默权和供述自愿性都体现了人权的理念,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真实口供。
两者是有共通之处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犯罪嫌疑人不愿意供述而选择沉默,侦查人员应当尊重其权利,不得强迫犯罪嫌疑人供述,这时供述自愿性转化为沉默权;如果犯罪嫌疑人选择供述,就意味着放弃沉默权,他做出的有罪供述可以作为合法证据在法庭上使用,沉默权转化为自愿供述。
沉默权的本质在于强调犯罪嫌疑人享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不能强迫犯罪嫌疑人承认犯罪。
美国口供规则中的自愿性原则杨文革【内容提要】自愿性取代可靠性成为美国口供规则的指导原则,体现了对人性尊严和人类意志自由、程序的正当性以及政府守法等一系列现代价值的追求。
米兰达规则的产生,更使被告在监禁下供述的自愿性获得了程序保障。
尽管在自愿性的证明和判断上存在某些主观色彩和困难,自愿性原则仍然是贯穿美国口供规则的灵魂,是理解美国口供规则的钥匙。
在完善我国口供规则过程中,应该围绕自愿性原则,借鉴美国的做法,在人权保障和惩罚犯罪之间保持适当平衡。
为此,应当以确立自愿性原则为最终目标,废除“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以落实“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人权保障精神。
在现有排除刑讯逼供手段获得口供的基础上,排除以威胁和疲劳审讯手段获取的口供。
以欺骗和引诱手段获取的口供,只要真实,可不予排除。
废除对有固定住处的犯罪嫌疑人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在指定居所执行监视居住的规定,以避免在看守所之外出现变相的第二羁押场所。
【关键词】口供自愿性米兰达警示自证其罪如实陈述“两个证据规定”⑴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非法口供排除规则的真正起步。
可以预见,这些规则仍将会不断修订、充实和完善。
在此过程中,不论在多大程度上坚守自己的本土资源和中国特色,对较为成熟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美国口供规则的参照都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我国对“排除规则”这一概念的使用已经深深打上了美国口供规则影响的烙印。
为防止“郢书燕说”和“南橘北枳”后果,有必要对美国口供规则进行深入研究。
在美国,自愿性是口供规则的灵魂,对口供规则起着统帅作用。
自愿性既是警察获取口供的指导性原则,也是判断口供是否合法的标准。
1961年,弗兰克福特(Frankfurter)大法官指出:“从本质上看,口供是供述者自由和非强迫性选择的结果吗?如果是,如果他愿意供述,口供就可以用来对抗他。
如果不是,如果他的意志受到强迫,如果他的自主能力受到严重损害,口供的使用就侵犯了正当程序。
关于沉默权的若干思考[ 06-11-25 15:03:00 ] 作者:王斌编辑:凌月仙仙论文摘要沉默权,是指国家赋予犯罪嫌疑人的在受到侦查人员的讯问时有保持沉默的权利。
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权利,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司法权力的制约权。
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
同时,沉默权也是一项自然权利,是一项人权组成部分,是一项无罪推定的重要内容。
是否确认该权利及是否建立了保障其实现的程序机制,不仅体现出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对实体真实与程序正当、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等相冲突的诉讼价值的选择态度,而且也反映出一国刑事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状况和刑事诉讼文明进步的程度。
伴随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加强,“沉默权”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确立沉默权制度,这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人类文明发展所不可逾越的,它必将对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带来深刻的变化,从观念上的更新到行为方式的改变,都对司法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具体的国情民情,切不可全盘引进英美等国家的沉默权制度,而是只能借鉴他们的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力争尽快在我国确立一套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有限制的沉默权制度。
本文意在对沉默权作简要介绍,并就沉默权在我国的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关键词:沉默权刑讯逼供限制一、沉默权的起源及含义沉默权最早起源于英国。
早在12世纪初,沉默权是作为辩护理由用来对抗宗教法庭不人道的审讯方式。
1568年,英国普通上诉法院首席大法官戴尔第一次以反对在王座法庭进行纠问誓言为由,为一名被迫宣誓者签发了人身保护令。
后来,戴尔的这种做法被人们归纳总结成一句名言:“任何人都不得被强迫提供反对自己的证据。
”1688年沉默权在美国的刑事审判中得以普遍运用,以抵制法官提出的纠问式的问题。
规定被告人享有沉默权的最早的成文法是1898年英国的《刑事证据法》,在该证据法中,保持沉默的权利被称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
试论“零口供规则”与“沉默权”的本质区别.doc试论“零口供规则”与“沉默权”的本质区别朱凯内容概要:西方较多发达国家的法律基于罪行法定原则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庭判决前,任何人都不得被视为有罪的原则,在侦察、起诉等司法阶段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保护其不被迫做对自己不利的供证。
沉默权被视为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宝。
2000年8月,**省抚顺市城区检察院推出《主诉检察官办案零口供规则》,掀开了我国对于沉默权的司法实践,并引起了对此的广泛探讨。
但是,“零口供规则”就是“沉默权”,或者就是“沉默权”的具体体现吗?笔者认为,从法理学的角度和我们的“零口供规则”所起到的效果看来,两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在下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零口供规则”和“沉默权”的进一步分析,比较两者的不同,以揭示“零口供规则”的实质。
关键词:沉默权零口供规则米兰达规则罪行法定自2000年8月**省抚顺市城区检察院推出《主诉检察官办案零口供规则》以来,“零口供规则”已被抚顺市、沈阳市、大连市金州区等司法、公安部门引用,被评为“中国司法制度的一个历史性进步”,并大有迅速推广之势。
很多法律界的人士纷纷将此与英美法系一些发达国家的“沉默权”相对比,认为“零口供规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至少也是中国特色的“沉默权”的开端。
然而,“零口供规则”真的就是“沉默权”的“中国制造”吗?以我个人的观点看来,“零口供规则”与“沉默权”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理清“沉默权”一.何谓沉默权所谓“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供诉。
为了保障这项权利,只有自愿做出的供诉才能作为证据采纳,凡是以暴力、威胁、利诱、欺骗和违法羁押等手段获取的供诉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二.沉默权在英美早在1898年,沉默权制度就已经在英国的《刑事证据法》中得到了承认。
在美国沉默权最明确的表现就是“米兰达规则”(Miranda Rule)——警察在逮捕或讯问任何人时,必须首先告知其有沉默权、聘请律师权,若其陈述,他所说的话可能被用在法庭上作为反对他自己的证据。
自愿性口供研究———从沉默权角度研究马 青1 李 颀21.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1;2.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北京 101125关键词:自愿性口供;沉默权中图分类号:D9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7-0029-04一、引言随着新的刑事诉讼法的出台,非法证据的排除一时间又成为人们的热议,而对“沉默权”的研究也一石惊起千层浪,对沉默权的研究再一次成为法学界的学者们的热门话题。
中国是否应该有沉默权也再一次引发广大学者的争议。
沉默权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香港警匪电影或者欧美的一些大片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话:“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将作为成堂证供。
”这句话是著名的MirandaWarnings(米兰达警告)。
而米兰达事件也把沉默权推向了高潮。
二、沉默权的概述(一)沉默权的概念及由来1.沉默权概念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讯问或出庭受审时,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权利。
在西方各国的刑事诉讼中,大都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并且被认为是受刑事追诉者用以自卫的最重要的一项诉讼权利。
既然提到沉默权也不得不说米兰达规则,有很多人也认为沉默权就是米兰达规则,米兰达规则就是沉默权。
米兰达规则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侦查机关在进行讯问之前必须要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一规则;(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放弃沉默权必须是明知的、理智的、自愿的;(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要使用这项权利那么侦查人员必须即刻停止讯问,直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律师到场或放弃这项权利;(4)讯问前或讯问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获得律师帮助或要求律师在场的权利;(5)凡是违反规定的证据都将一律被排除。
这就是著名的米兰达规则。
2.沉默权起源沉默权最早起源于英国,1640年约翰・李尔本在英国国会上呼吁法律反对自证其罪并取得了通过,由此最早的沉默权在法律中有了规定。
而沉默权的顶峰当属美国的“米兰达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米兰达是一个青年,他在1963年被亚利桑那凤凰城警方以绑架和强奸一个18岁弱智少女的嫌疑而被捕。
他在警察局接受了两小时的讯问后,签下一份坦白文件。
但是事后,他又说他并不知道有“宪法第五修正案权利”这么一说,不知道自己有沉默权,也不知道自己有取得律师帮助的权利,而警察也没有告诉过他。
他的律师在法庭上抗议说,根据宪法,米兰达的坦白不可以作为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的证据。
虽然宪法修正案已经存在了近200年,直到六十年代初,美国司法一直沿用历史上传下来的原则,只要是嫌犯“自愿”作出的坦白,就可以递交法庭作为证据。
并不强调警察必须告知嫌犯他有什么样的权利。
“自愿”而不是强迫,是那个时候惟一的标准。
所以,米兰达的坦白还是作为主要证据,在法庭上将他定了罪。
他被判了20年监禁。
他以自己“没有被告知权利”作为理由,一路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和另外3个相似的案件一起,接受最高法院的复审。
这个复审过程,在实质上,就是对宪法第五修正案作出解释。
1966年沃伦首席大法官主持的最高法院作出裁决,指出公民在接受讯问以前有权知道自己的“宪法第五修正案权利”,警察有义务将它告诉嫌犯,告知权利之后,才能讯问。
因此,米兰达一案的判决被宣布无效,发回重审。
这个事件的发生把沉默权推向了顶点,在此之后也就有了大家所熟悉的那句话“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将作为成堂证供。
”(二)沉默权的发展1.沉默权出现的基础沉默权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国家的人权与法律已发展到一定阶层,是一个国家与地区民主的标志。
在古代人们是没有沉默权的,无论是西方国家的古代神学制度又或是中国的宗法制等制度,沉默权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讯问人身上都是很难使用的。
设想在古代神学制度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都很难拥有话语权甚至人身自由权,更不用说沉默权的拥有了。
在古代神学制度下人只有听从命运的安排,听从所谓无所不知的神的审判。
而在中国也亦是如此,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讯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或制度也是不允许沉默权的存在的。
在中国,沉默与默认大相径庭,可以想象一下在包大人审讯你时问你是不是做某案,你说“对不起大人,我保持沉默态度。
”又或说“我无话可说。
”我想即便包大人这样的破案专家不认为是你做的,也在觉得这是赤裸裸的挑衅了。
后果可能就是“不用大刑,焉得实供。
”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资产阶级开始主导西方政权,神权与王权的渐渐削弱、人权的无限扩大为沉默权的出现提供了温床。
2.沉默权出现的过程16世纪至17世纪初期的英国,由于国王和旧教会与新兴资产阶级的激烈政治斗争,不仅在政治领域产生两大阵・92・热点笔谈法制博览LEGALITY VISION2015・03(上)营,这种斗争渗透到了司法领域。
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以弗兰西斯・培根为代表和以爱德华・科克为代表的两派斗争。
前者主张国王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而后者则认为法律可以约束国王的权利。
这场激烈的斗争为沉默权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1641年废除了残害清教徒多年的星座法案,并确立了“反对强迫性自我归罪的证言特免权”制度。
这种制度就成为沉默权的最初形式。
之后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展,人们开始从黑暗中解放出来。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伏尔泰的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天赋人权;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等都为沉默权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强大的天主教、君主、国王开始被妖魔化。
而人却被赋予了无限的自由与民主。
说话与沉默已然成为了人们自己的权利,是任何人都剥夺不了的。
而此时的美国经过了长期被英国的殖民侵略终于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因此在摆脱长期的压迫之后,美国确立的法律也意在保护美国自己公民的权利,而正是这种对人权的保护也促使了沉默权在美国的发展,并在美国达到顶峰。
三、国外沉默权制度(一)美国沉默权制度1.米兰达事件前美国沉默权的发展在独立战争开始之前,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就已在13个殖民地中得到广泛美国人的支持。
美国人不仅将不被强迫自证有罪的权利纳入各殖民地的宪法中,而且坚持将该权利写入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而纳入美国宪法中。
起初,在美国反对自证有罪的权利仅适用于法庭审判阶段。
这个阶段对沉默权的保护最有效的规则就是法官和陪审团对被告人的沉默不做不利推论。
但是,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警察权的逐渐确立,出现来许多警察以暴力方式对待犯罪嫌疑人的事件,这不禁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任何人不应被强迫自证有罪是否应适用警察讯问?警察讯问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事实上反对自证有罪原则确立的目的以及警察以暴力方式对待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本身已经为之提供了答案。
然而,警察以暴力方式的方法对待犯罪嫌疑人直到1910年才被引起足够的关注,为此美国参议院还任命了一个特别委员会来调查对警察违法的指控。
面对警察暴力执法,联邦最高法院做出了反应。
这始于1936年的布朗诉密西西比案,该案最高法院直接根据宪法第十四修案正当程序条款的要求排除了州法院认为属于“自愿”的自白,认为强制和暴力导致的自白无效。
此后有近三十年里,最高法院一直根据宪法第十四修正案正当程序条款所要求的基本公正处理州刑事诉讼中采纳的自白,其排除自白所采用的标准就是一项取决于“总体情形”的所谓的“任意性”标准。
而且这标准随着最高法院对讯问程序的关注范围的逐渐拓宽而有所变化。
总之,司法实践中,该标准很难适应这一点越来越明显,它要求对所有与有疑问的自白相关的事实都有裁决和评价。
但是这个基于“整体情形”的“任意性”规则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很难适用,很容易引诱法官倚仗其主观倾向判案,而且它无法给警察的行为提供必要的指导。
任意性标准的无效性与不可行性尤其体现在它的适用几乎完全取决于对于讯问室内到底发生了什么的“郑重异议”的解决。
然而,在一般案件中,不可能判断警方声称之事实与被告人声称之事实哪个更接近于讯问室内实际发生的事实。
为此,美国最高法院试图寻找处理自白的其他方法。
根据正当程序任意性标准的“整体情况”的方法,美国最高法院开始特别注意到很多做出自白的被告人被剥夺了与律师接触的权利这一事实。
这种权利的被剥夺加上其他情况是有可能意味着被告人的自白是非自愿的。
1964年埃斯克多案诉伊利诺斯州案,最高法院排除了由于嫌疑人讯问时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遭到剥夺而取得的自白。
从以上美国最高法院关于被告人自白可采性规则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这一过程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体现为具体案件适用的正当程序“任意性”标准的极不统一,但是,最高法院一直在努力寻找有效保障宪法第五修正案“任何人不得强迫自证有罪”的特权的态度是明显的,而且为保障被讯问的嫌疑人能够在做出自白时的自愿性所适用的规则也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
2.米兰达后至八九十年代美国沉默权的发展1963年米兰达事件标志着世界沉默权制度达到了顶峰,而后的美国开始了对沉默权的进一步发展,但其发展的效果并不是很顺利。
虽然米兰达事件发生后的初期美国警察无论愿不愿意,耐不耐烦甚至不想说,但在逮捕审讯时仍不得不告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沉默的权利。
很多警察在初期对此都是不适应的,但是经过联邦最高法的一再肯定,警方也不得不贯彻执行。
虽然在途中出现了许多人不高兴的事情,但沉默权在美国的此时还是以飞快地速度发展。
沉默权制度在美国的立法上进一步的完善。
3.八九十年代后美国沉默权的发展但到了八九十年代,美国的沉默权制度却出现了滑坡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上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米兰达规则确立后遭受到了众多法学界学者及人们的批评,很多学者都认为此项制度的确立妨碍了司法机关正常的办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但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犯罪嫌份子的一种纵容。
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英博教授批评该规则只是“寻求平等主义哲学的产物①”。
但是,正如高登伯格(Goldberg)大法官在伊斯科波多诉伊利若斯州(EscobedoV.Illinois)案判决书中所言:“如果一项刑事司法制度希望并依赖于人们因不懂宪法性权利而放弃这些权利,那么它是不能也不应存在的。
如果一项制度‘担心’被告人在与律师协商之后会‘知道’或‘行使’自己的权利,那么我们认为这项制度也就不值得遵循。
如果行使宪法权利将会阻碍执法机制的有效运作,那么这样的执法机制肯定存在问题。
”就是由于大量的这样的反对人的存在,沉默权在美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甚至出现了回潮现象。
但是支持的人也不在少数,尤其是美国联邦最高法的不断坚持,就这样沉默权在美国在艰难的发展着。
就是这样艰难的发展・03・2015・03(上)法制博览LEGALITY VISION热点笔谈给美国国民、法律、人权等带来的收益是非凡的。
在许多时候沉默权的制度保证了美国公民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