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混凝土构造要求1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型钢混凝土梁设计一.设计规范钢骨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YB 9082-2006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CECS230-200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二.构件的截面1.钢骨含钢率的要求2.钢骨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3.钢骨板件厚度及宽厚比限值4.梁上开洞的要求以上内容可见:《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第6.3.1条和6.3.2条;《钢骨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6.1.3条和6.1.4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11.4.1条和11.4.2-5 两者规定不同之处:对三级抗震结构含钢率要求,前者为不小于4%,后者为不小于2%。
三.构件设计(略)四.配筋构造1.受力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Ф16)及受拉纵筋最小配筋率(0.2%)2.受拉受压侧钢筋配置均不宜超过两排,尽量避免穿过柱中钢骨翼缘3.箍筋:最小面积配箍率、直径和间距、加密区长度4.受力纵筋的水平间距和竖向间距以上内容可见:《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第6.3.9条;《钢骨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6.1.6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11.4.2条之1,2,3款和11.4.3条。
五.栓钉1.栓钉设置的位置和形式2.栓钉直径和间距3.栓钉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上内容可见:《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第6.3.3条之5款。
六.设计需注意的问题1.混凝土梁截面由于钢骨混凝土保护层厚150,截面宽度至少(Wf+300)。
2.钢骨截面综合考虑含钢率,板厚及宽厚比要求。
一般可先由混凝土梁截面预留保护层厚度得到钢骨翼缘宽度和腹板高度,再由相应抗震等级的最小含钢率求得钢骨截面面积,假设板件厚度相同,得到板件厚度,验算宽厚比,若满足,则适当加大翼缘板厚度,或者选择满足条件的轧制型型钢构件。
另外,还需注意两翼缘间的距离需300,如右图所示3.钢骨混凝土梁在PKPM计算中,未计算梁的剪扭,需复核;在计算次梁处附加箍筋或吊筋时未考虑钢骨的作用。
型钢混凝土1. 简介型钢混凝土是一种利用钢材和混凝土相结合的构造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强、施工方便等优点。
它在建筑、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的设计和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型钢混凝土的相关知识。
2. 基本原理型钢混凝土的基本原理是将钢材和混凝土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钢材的高强度和韧性使得结构更加坚固和耐久,而混凝土的良好的抗压性能则能有效保护钢材不受外力破坏。
3. 施工工艺型钢混凝土的施工工艺相对简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钢材预制首先需要对钢材进行预制,根据设计要求将钢材切割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3.2 混凝土浇筑然后,在预制好的钢材周围搭建脚手架,将混凝土按照设计要求浇筑进去,并通过振动等方式保证混凝土完全充实。
3.3 固化和养护浇筑完成后,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固化和养护,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时间才能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
4. 优势和应用领域型钢混凝土相比传统混凝土具有以下优势:•高强度:钢材的加入提高了结构的整体强度,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
•耐久性强:混凝土能够有效保护钢材不受腐蚀和氧化的影响,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施工方便:相对于传统的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型钢混凝土施工更加简单、快速。
由于其诸多优势,型钢混凝土在以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建筑结构:型钢混凝土常用于楼梯、梁柱和墙体等建筑结构的构造。
•桥梁工程:型钢混凝土可用于桥梁的支座、支撑和墩身等部位,提高了桥梁的强度和耐久性。
•基础设施:型钢混凝土可应用于隧道、地下室等基础设施的施工,为其提供更好的结构支撑。
5. 结论综上所述,型钢混凝土作为一种结构材料,在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设计与施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有效的应用,型钢混凝土能够确保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环境。
混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的构造要求
混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的构造要求:
1.型钢混凝土柱的长细比不宜大于80.
2.位于底部加强部位、房屋顶层以及型钢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交接层的型钢混凝土柱宜设置栓钉,型钢截面为箱形的柱子也宜设置栓钉,栓钉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50mm.
3.型钢混凝土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混凝土粗骨料的最大直径不宜大于25mm.型钢柱中型钢的保护厚度不宜小于150mm,柱纵向钢筋净间距不宜小于50mm,且不小于柱纵向钢筋直径的1.5倍,柱纵向钢筋与型钢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30mm,且不应小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5倍。
4.型钢混凝土柱的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且必须在四角各配置一根直径不小于16mm的纵向钢筋。
5.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当间距大于300mm时,宜设置直径不小于14mm的纵向构造钢筋。
6.型钢混凝土柱的型钢含钢率不宜小于4%,且不宜大于15%. 从经济性出发,一般型钢混凝土柱的含钢率不宜大于15%,比较常用的含钢率为4%~8%.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
沟通、指正。
1组合结构构造要求1.1栓钉的设置栓钉是组合结构中常见的抗剪连接件,用于抵抗钢材与混凝土交界面的剪力。
根据规范及图集规定一般下列位置需设置栓钉。
抗剪栓钉的直径规格宜选用19mm和22mm,其长度不宜小于4倍栓钉直径,水平和竖向间距不宜小于6倍栓钉直径且不宜大于200mm。
栓钉中心至型钢翼缘边缘不应小于50mm,栓钉顶面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15mm。
1.1.1型钢混凝土梁栓钉设置要求对于配置实腹式型钢的托墙转换梁、托柱转换梁、悬臂梁和大跨度框架梁等主要承受竖向重力荷载的梁,型钢上翼缘应设置栓钉。
(组规5.5.14)剪力墙洞口连梁中配置的型钢或钢板,其高度不宜小于0.7倍连梁高度,型钢或钢板应伸入洞口边,其伸入墙体长度不应小于2倍型钢或钢板高度;型钢腹板及钢板两侧应设置栓钉。
(组规9.2.11)当框架柱一侧为型钢混凝土梁,另一侧为钢筋混凝土梁时,型钢混凝土梁中的型钢,宜延伸至钢筋混凝土梁1/4跨度处,且在伸长段型钢上、下翼缘设置栓钉。
栓钉直径不宜小于19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在梁端至伸长段外2倍梁高范围内,箍筋应加密。
(组规14.4.1)型钢混凝土悬臂梁自由端的纵向受力钢筋应设置专门的锚固件,型钢梁的上翼缘宜设置栓钉;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在型钢上翼缘宜设置栓钉。
栓钉的最大间距不宜大于200mm,栓钉的最小间距沿梁轴线方向不应小于6倍的栓钉杆直径,垂直梁方向的间距不应小于4倍的栓钉杆直径,且栓钉中心至型钢板件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50mm。
栓钉顶面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组规14.4.2)1.1.2型钢混凝土柱栓钉设置要求各种结构体系中的型钢混凝土柱,宜在下列部位设置抗剪栓钉:1)埋入式柱脚型钢翼缘埋入部分及其上一层柱全高;2)非埋入式柱脚上部第一层的型钢翼缘和腹板部位;3)结构类型转换所设置的过渡层及其相邻层全高范围的翼缘部位;4)结构体系中设置的腰桁架层和伸臂桁架加强层及其相邻楼层柱全高范围的翼缘部位;5)梁柱节点区上、下各2倍型钢截面高度范围的型钢柱翼缘部位;6)受力复杂的节点、承受较大外加竖向荷载或附加弯矩的节点区,在节点上、下各1/3柱高范围的型钢柱翼缘部位;7)框支层及其上、下层的型钢柱全高范围的翼缘部位;8)各类体系中底层和顶层型钢柱全高范围的翼缘部位(组规14.7.1)在各种结构体系中,当结构下部楼层采用型钢混凝土柱,上部楼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时,在此两种结构类型间应设置结构过渡层,过渡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计中确定某层柱由型钢混凝土柱改为钢筋混凝土柱时,下部型钢混凝土柱中的型钢应向上延伸一层或二层作为过渡层,过渡层柱的型钢截面可适当减小,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应按钢筋混凝土柱计算,不考虑型钢作用;箍筋应沿柱全高加密;2)结构过渡层内的型钢翼缘应设置栓钉,栓钉的直径不应小于19mm,栓钉的水平及竖向间距不宜大于200mm,栓钉至型钢钢板边缘距离不宜小于50mm。
型钢混凝土设计要点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SRC)结构是以型钢为骨架并在型钢周围配置钢筋和浇筑混凝土的埋入式组合结构体系。
由于型钢混凝土的内部型钢与外包混凝土形成整体,共同受力,其受力性能优于这两种结构的简单叠加,因此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已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01SRC组合结构的结构类型早年美国及日本为了解决钢结构建筑的耐火、耐久性及增加钢结构房屋的抗水平力作用的刚度和避免受压屈曲, 简单地在钢结构外部包围以砖石砌体, 在静载作用时取得一定的效果, 日本关东大地震, 建筑物震害严重, 但是, 钢结构外包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日本兴业银行大楼) 却没有震害, 这才开始确认了SRC 结构的抗震性, 以后再经过多次大地震害调查, 又进一步证实实腹式型钢的结构(SRC结构) 的抗震性能是优越的。
SRC结构兼有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各自优点, 而又克服了他们在单独使用时的一些缺点。
目前SRC结构构件在各种结构体系中的应用一般有以下方式:(1) SRC纯框架或支撑框架结构;(2) SRC框架(框筒) ———SRC剪力墙(核心筒)或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 结构;(3)地下室或底部若干层采用SRC, 上部采用钢结构;(4)地下室或底部若干层采用SRC, 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5)框架柱采用SRC, 梁采用钢或钢筋混凝土;(6)在一般剪力墙和筒体———剪力墙中采用SRC剪力墙。
02SRC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型钢混凝土结构可根据内部配钢形式的不同分为实腹式和空腹式两大类。
实腹式型钢通常采用由钢板焊接拼制成或直接轧制而成的工字型、H 型、口字型、十字型截面等;空腹式型钢一般由缀板或缀条连接角钢或槽钢构成空间桁架式骨架。
目前对于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国内外主要采用以下3 种计算方法,即:(1)折算刚度法:考虑外包混凝土的折算刚度,按钢结构设计方法计算。
1、参考规范《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钢骨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YB 9082-2006)2、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相关构造规定1)抗震等级确定:4.1.1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为全部结构构件采用型钢混凝土的结构和部分结构构件采用型钢混凝土的结构。
注意:整体框架结构仅少量几根转换梁使用型钢梁,其他均为普通混凝土构件,整体框架结构可按普通框架结构按《抗规》确定抗震等级,再在此基础上将转换梁及转换柱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即可;2)位移比、挠度及裂缝限值要求:在PKPM中,应在梁施工图模块中查看梁挠度(为弹塑性挠度),不应在SATWE中查看弹性挠度(该数值永远不会变红),若弹塑性挠度飘红,可考虑受压楼板翼缘作用,该选项有利于减少计算挠度值;3)钢筋直径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要求:4)型钢宽厚比要求:5)栓钉直径要求:4.3.5 在需要设置栓钉的部位,可按弹性方法计算型钢翼缘外表面处的剪应力,相应于该剪应力的剪力由栓钉承担;栓钉承载力应按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J 17-88的规定计算。
型钢上设置的抗剪栓钉的直径规格宜选用19mm和22mm,其长度不宜小于4倍栓钉直径,栓钉间距不宜小于6倍栓钉直径。
6)型钢含量控制/p-287805885.html托柱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的设计与应用硕士论文P28.也可参考:《钢骨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YB 9082-2006)P1067)含型钢梁的框架结构中其他普通构件的配筋率要求普通混凝土转换柱配筋率尽量不超过4%,普通混凝土梁纵筋配筋率不应超过2%。
;当柱配筋率飘红时,可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截面宽度等措施;3、PKPM分析要点1)在PMCAD中确定型钢钢材型号《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规定:2)在特殊构件中需定义转换梁和转换柱2)指定薄弱层3)计算结果分析SATWE用户手册说明如下:(并没有解释上图中STEEL-C的含义)4)PKPM中如何查看型钢混凝土梁中型钢的应力?5)用PKPM进行型钢混凝土梁设计时,哪些内容需要设计者进行手工复核?(1)在型钢截面尺寸初估时需手工复核是否满足宽厚比要求。
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构造要求和设计建议1 托柱转换梁的受力特点和截面设计方法托柱转换梁的受力特点:在托柱转换梁结构中,转换梁的受力特点与上部框架梁的刚度以及两侧柱对它们的约束程度紧密相关。
根据转换梁刚度与框架梁的刚度比和两侧柱对梁的约束程度,可以分为转换梁结构和空腹桁架结构,转换桁架承受较大的弯矩、剪力和轴力,属偏心受力构件,按偏心受力构件设计,应在三维空间分析程序计算的基础上,采用高精度有限元程序进行补充计算,求得较为精确的内力。
在梁式转换结构中,当转换梁承托上部普通框架且转换梁在常用截面尺寸范围内时,转换梁所受轴力较小,其受力和普通梁相同,故可按普通梁设计[1]~[4],采用三维空间分析程序计算出的内力,直接设计。
2 结构计算软件的选择和相关计算参数的选取2.1 整体计算软件在多、高层结构分析中,对剪力墙和楼板的模型化假定是关键,它直接决定了多、高层结构分析模型的科学性,同时也决定了软件分析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
目前在工程中应用较多的多、高层结构分析软件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基于薄壁柱理论的三维杆系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第二类是基于薄壁板理论的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把无洞口或有较小洞口的剪力墙模型化为一个板单元,把有较大洞口的剪力墙模型化为板-梁连接体系。
这类软件对剪力墙的模型化不够理想,没有考虑剪力墙的平面外刚度及单元的几何尺寸影响,对于带洞口的剪力墙,其模型化误差较大。
第三类是基于壳元理论的三维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由于壳元既具有平面内刚度,又具有平面外刚度,用壳元模拟剪力墙和楼板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实际受力状态。
基于壳元理论的多、高层结构分析模型,理论上比较科学,分析精度高。
但美中不足的是现有的基于壳元理论的软件均为通用的有限元分析软件,虽然功能全面,适用领域广,但其前后处理功能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类软件在高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5]~[9]。
SATWE软件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专门为多、高层建筑设计而研制的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高层结构的受力构件有柱、梁、支撑(包括斜柱、斜梁等)、剪力墙和楼板,柱、梁及支撑为一维构件,用两端带刚臂的空间杆单元来模拟。
混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构造要求混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作为建筑结构中的一种新型构造,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优点在于利用混凝土和钢材优点的互补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性能。
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构造要求,以确保其使用寿命,有关混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的构造要求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探讨。
1.材质的选择材质方面,中型钢混凝土柱的钢材一般采用轻型的冷弯角钢、方钢或者矩形管等,而混凝土则需要遵循相应的强度指标。
同时还应注意两侧材料之间的协同性和互补性,以确保混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2.柱截面形状的选择柱截面形状的选择对混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选择时,一般需要考虑受压构件的弹性变形大小、钢材的节约程度以及施工难度等因素。
目前常用的截面形状主要为“T”形、“U”形、矩形等。
其中“T”形散热性能最佳,适合长时间受压应力状态下的构件使用;“U”形的构件稳定性较佳,应用于高层建筑中;矩形截面的柱适用于承受短时间受力状态。
3.钢筋状况的选取在混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的施工中,钢筋的选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般需要在考虑钢筋的节约的同时,满足柱内各部位的受力要求,应尽量均匀地布置钢筋,以增强柱的整体性能。
此外,钢筋还需要具备耐腐蚀性和耐热性等特性,以延长柱的使用寿命。
4.柱的高度及宽度设计柱的高度及宽度的设计也是混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中需要注意的要点之一。
柱截面越大,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也就越高。
因此,在柱的设计时,需要根据实际承受的荷载类型来合理安排柱的高度和宽度,以确保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5.钢筋混凝土质量的要求钢筋混凝土质量的要求是混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的重要构造要求之一。
钢筋混凝土的配合比要均匀,施工时也要注意混凝土的质量和工艺。
建议每次要进行卸料前进行检验,保证其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
以上便是混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构造要求的主要内容,同时,为确保其具有可靠的力学性能,建议配合有关的建筑设计机构或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适合的建筑方案。
型钢混凝土柱变截面处钢筋排布构造
型钢混凝土柱变截面处钢筋排布构造
型钢混凝土柱在变截面处钢筋排布的构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构造要求
型钢混凝土柱变截面处钢筋排布中,应考虑组合构件的拼接抗蠕变能力,即控制好组合构件剪力和往复应力的安全性;同时,要确保构造的稳定性和拆除的易性,以及钢筋的拉伸强度。
2、基础配置
钢筋的配置要符合建筑力学及施工工艺的要求,尤其是要考虑变形的处理。
比如:应按设计要求,配置合理的有外加钢筋圈,且要考虑混凝土承载力的影响。
3、设计算法
变截面处钢筋排布的设计算法需要根据建筑结构的要求,综合考虑各种施工方法、材料性能要求、拆卸工艺要求等因素,建立符合设计要求的构造算法。
4、施工方案
根据设计要求,制定型钢混凝土柱变截面处钢筋排布的施工方案,应考虑施工安全和实施的可靠性,包括钢筋排布的全过程把控及质量检测等。
上述4点因素是型钢混凝土柱变截面处钢筋排布构造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在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钢筋排布方
案,保证构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型钢混凝土柱柱顶构造要求型钢混凝土柱柱顶是指在建筑结构中,为了加强柱头部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采用型钢与混凝土的组合形式构造柱顶部分。
型钢混凝土柱柱顶的设计和施工要求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柱顶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本文将从型钢的选择、混凝土的配合比、柱顶的构造方式及施工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型钢的选择是型钢混凝土柱柱顶构造中的关键环节。
型钢的选择应根据柱顶的承载力要求和抗震性能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一般来说,常用的型钢有H型钢、I型钢、工字型钢等。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选择合适的型钢截面形状和尺寸,以满足柱顶的受力要求。
混凝土的配合比也是型钢混凝土柱柱顶构造中的重要因素。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柱顶的强度要求和耐久性要求进行合理设计。
一般来说,混凝土的配合比应考虑到水灰比、水胶比、砂浆配合比等因素,以保证柱顶的强度和耐久性。
柱顶的构造方式是型钢混凝土柱柱顶构造中的核心内容。
常用的柱顶构造方式有“型钢嵌入式”和“型钢包裹式”两种。
型钢嵌入式是指型钢直接嵌入到混凝土中,形成一体化结构。
型钢包裹式是指型钢先用混凝土包裹,形成一个混凝土外包的型钢结构。
两种构造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构造方式。
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柱顶的施工要求。
首先,要保证柱顶的几何尺寸和位置的准确性,避免出现偏差。
其次,要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避免出现空鼓、裂缝等质量问题。
同时,还要注意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确保二者形成良好的结合。
此外,还要对柱顶进行养护,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型钢混凝土柱柱顶的构造要求包括型钢的选择、混凝土的配合比、柱顶的构造方式及施工要求等方面。
合理选用型钢、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选择合适的构造方式以及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可以保证柱顶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型钢混凝土柱柱顶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设计要求,为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安全提供保障。
11.3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要求
11.3.1型钢混凝土梁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
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直径不宜大于25mm;型钢宜采用Q235及Q345级钢材;
2梁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30%;
3梁中型钢的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100mm,梁纵筋与型钢骨架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30mm,且不小于梁纵筋直径的1.5倍;
4梁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超过二排,且第二排只宜在最外侧设置;
5梁中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
如纵向钢筋需贯穿型钢柱腹板并以90°弯折固定在柱截面内时,抗震设计的弯折前直段长度不应小于0.4倍钢筋抗震锚固长度laE,弯折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非抗震设计的弯折前直段长度不应小于0.4倍钢筋锚固长度la,弯折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2倍纵向钢筋直径;
6梁上开洞不宜大于梁截面高度的0.4倍,且不宜大于内含型钢高度的0.7倍,并应位于梁高及型钢高度的中间区域;
7型钢混凝土悬臂梁自由端的纵向受力钢筋应设置专门的锚固件,型钢梁的自由端上
宜设置栓钉。
11.3.2型钢混凝土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配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箍筋的最小面积配筋率应符合本规程第6.3.4条第1款和第6.3.5条第4款的规定,且不应小于0.15%;
2梁箍筋的直径和间距应符合表11.3.2的要求,且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梁截面高度的1/2。
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应加密,箍筋加密区范围,一级时取梁截面高度的2.0倍,二、三级时取梁截面高度的1.5倍;当梁净跨小于梁截面高度的4倍时,梁全跨箍筋应加密设置。
11.3.3当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不宜大于表11.3.3的限值。
11.3.4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可按下式计算:
μN=N/(fcA+faAa)(11.3.4)
式中
μN———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
N———考虑地震组合的柱轴向力设计值;
A———扣除型钢后的混凝土截面面积;
fc———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a———型钢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a———型钢的截面面积。
11.3.5型钢混凝土柱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
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混凝土粗骨料的最大直径不宜大于25mm;型钢柱中型钢的保护厚度不宜小于120mm,柱纵筋与型钢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25mm;
2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
3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间距大于300mm时,宜设置直径不小于14mm的纵向构造钢筋;
4柱型钢含钢率,当轴压比大于0.4时,不宜小于4%,当轴压比小于0.4时,不宜小于3%;
5柱箍筋宜采用HRB335和HRB400级热轧钢筋,箍筋应做成135°的弯钩,非抗震设计时弯钩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倍箍筋直径,抗震设计时弯钩直段长度不宜小于10倍箍筋直径;
6位于底部加强部位、房屋顶层以及型钢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交接层的型钢混凝土柱宜设置栓钉,型钢截面为箱形的柱子也宜设置栓钉,竖向及水平栓钉间距均不宜大于250mm;
7型钢混凝土柱的长细比不宜大于30。
11.3.6型钢混凝土柱箍筋的直径和间距应符合表11.3.6-1的规定。
抗震设计时,柱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范围取柱矩形截面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直径)、在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加密区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应符合表11.3.6-2的规定;二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加密区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尚不宜小于0.8%;框支柱、一级角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均应
全高加密,箍筋间距均不应大于100mm。
11.3.7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应满足下列的构造要求:
1箍筋间距不宜大于柱端加密区间距的1.5倍;
2梁中钢筋穿过梁柱节点时,宜避免穿过柱翼缘;如穿过柱翼缘时,应考虑型钢柱翼缘的损失;如穿过柱腹板时,柱腹板截面损失率不宜大于25%,当超过25%时,则需进行补强。
11.3.8钢梁或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筋混凝土筒体应可靠连接,应能传递竖向剪力及水平力;当钢梁通过埋件与钢筋混凝土筒体连接时,预埋件应有足够的锚固长度。
连接做法可按图11.3.8采用。
11.3.9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中的钢柱应采用埋入式柱脚;型钢混凝土柱宜采用埋入式柱脚。
埋入式柱脚的埋入深度不宜小于型钢柱截面高度的3倍。
11.3.10采用埋入式柱脚时,在柱脚部位和柱脚向上延伸一层的范围内宜设置栓钉,栓钉的直径不宜小于19mm,其竖向及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有可靠依据时,可通过计算确定栓钉数量。
11.3.11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中的钢筋混凝土筒体墙的构造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9.1.8条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