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设计3】
- 格式:docx
- 大小:22.56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教材分析本课为必修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二课,本课主要讲述康乾盛世时期的君主专制与疆域奠定,以及康乾盛世后期统治危机的出现。
也是最能反映单元主题的一课——清朝国家疆域的开拓与巩固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
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对故步自封的清朝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深刻理解这一时期清王朝的成就与危机有助于后续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因此,本课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课涉及清朝与世界的横向比较,体现应顺应世界潮流,虚怀若谷、保持开放、不断发展的观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发展观。
三、学情分析本课内容与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至第20课多有重复,奏折制度在初中课本上没有涉及。
刚经历过中考的高一学生对本课的基本史实较为熟悉。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在纵向对比上已经能做得比较好,但由于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横向对比上还略有不足。
四、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客观辩证地看待清朝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影响。
2、时空观念:认识清朝从鼎盛走向危机时期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实证清朝政治统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也反映了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
5、家国情怀:认识清朝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六、教法学法多媒体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相结合。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阶段特征】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与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民族关系: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
【知识结构】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总体特点: 、、在位时期,以勤政著称,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奏折制度:(1)形成: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
(2)特点: 。
(3)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中枢秘书机构变化:(1)军机处:①设立: 时,在皇帝寝官旁边设立军机处。
②职责: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2)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4、文字狱:清朝统治者对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二、疆域的奠定1、总体特点: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
2、东南——统一台湾:(1)郑成功收复合湾:1662年,郑成功驱殖民者,收复。
(2)台湾府设置: 1683年,清朝在台湾设,隶属。
3、东北——反击沙俄侵略: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1689年,两国签订《》,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西北——击败蒙古准格尔部:(1)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2)清军与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3)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为盟长、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