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之和焉字的用法 学生用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古代汉语中“之”字用法摘要:“之”字是古代汉语里最常用、最活跃、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虚词。
它的本义是动词“到”和“往”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代词、助词用,偶尔也可以作连词、介词用。
本文从古代汉语中“之”字的应用实例,谈谈它的几种常见用法。
关键词:古代汉语 ;“之”字用法;代词用法;助词用法;其它用法一、代词“之”的用法(一)、"之"字在古代汉语中作为人称代词时主要是个他称代词,也可活用为自称、对称代词。
“之”用作代词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们)”,“它(们)”。
可以用来指代人、事、物,也可以用来指代处所,所代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
当“之”用作人称代词的时候,一般是用来指称第二人称,但也可以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用来指称自己。
另外,“之”也可以作为指示代词,即专用第三人称代词“他”。
它在句子中经常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也可作兼语,有时还可以作定语或主谓词组中的主语。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如:①居十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过了十来天,扁鹊远远望见桓侯就转身跑走。
桓侯特地派人问他.(代扁鹊)。
②学而时习之.(《论浯·学而》)——学了就按时去演习它.(代学习的内容)。
③板印书藉,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雕板印刷文书典籍,唐代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进行过。
④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春秋·晏子使楚》)——我听说过:橘生长在淮河南面就是橘,生长在淮河北部就是枳,它们只是叶子相似,果实的味道却是不同的。
以上四例“之”都用在他动词后,作动词的宾语。
例①代“扁鹊”,例②代“学习”,例③、④都指代物,没有先行词,但从文意中可知,例③代“板印方藉”这件事,例④代上文所说的这件事情。
(2)用在两个动词之间,作兼语的。
如:吏护之.还乡。
(《童区寄传》)——吏员护送他.回家乡。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语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应用广泛,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这些词语的不同意义,以便准确理解古代文献和文章。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一词多义的文言词语进行解析,并给出例句加以说明。
一、“之”的多义用法在文言文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并且多义的词语。
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 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作代词,代表“他、她、它、它们”等意思。
例如:“尔何为者?之为角也。
”(《论语·阳货》)这句话中的“之”就是代词,表示“他”。
2. 连词。
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的、之”等义。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语·雍也》)这里的“之”就是连词,连接着“君子”和“交”,表示“的”。
3. 助词。
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助词,用于表示动作的方向或者对象。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里的“之”就是助词,表示动作的方向。
以上就是“之”的多义用法及其例句解析。
通过对这些例句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的“之”的不同用法,从而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其”的多义用法古代汉语中,“其”也是一个常见的多义词,它有以下几种主要的用法:1. 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其”可以用作代词,表示“他、她、它、它们”等意思。
例如:“怀才抱德,其德胜。
”(《论语·阳货》)这句话中的“其”就是代词,表示“他”。
2. 形容词后置式。
在古代汉语中,“其”还可以用作形容词的后置式,用来修饰名词。
例如:“其声不入耳,其色不入目。
”(《管子·权修》)这里的“其”用来修饰“声”和“色”,表示“他的”。
3. 连词。
在古代汉语中,“其”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的、之”等义。
例如:“不妄言其有适。
”(《孟子·告子上》)这里的“其”就是连词,连接着“言”和“有”,表示“的”。
“之”的含义及作用1.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们”“这”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①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一代物,指狼,相当于“它”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如: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羔羊救母邠州①屠者安姓,家有牝羊并羔。
一日,欲刲其母。
缚上架之次④,其羔忽像安双跪前膝,两目涕零。
安惊异良久,遂致刀于地,去呼童稚,共事刲宰。
及回,遽失刀。
乃为羊衔之,致墙根下,而卧其上。
屠遍索方觉,遂并释之,放生焉。
(选自《虞初新志》)【注释】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牝(pìn)羊:母羊。
牝,雌性的鸟或兽。
③刲(kuī):割杀。
④次:中间。
⑤童稚:此指仆人。
的一项是()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A.两目涕.零涕:鼻涕B.及.回,遽失刀及:等到C.屠遍索.方觉索:寻找D.遂并.释之并:一起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邠州屠者安姓,家有牝羊并羔(2)安惊异良久,遂致刀于地,去呼童稚,共事刲宰。
3.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缚上架之.次②乃为盖衔之.③遂并释之.④人皆吊之.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4.羔羊救母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1A【解析】“涕”翻译为“眼泪”。
2.(1)那州有位屠夫姓安,家里有母羊及羊羔。
(2)安屠夫惊异很久,于是把刀放地上,去叫仆人来一起宰割。
3.D【解析】结构助词,②代词;③④都为代词。
4.人应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类应该尽自己所能保护动物,给动物一个安宁的家。
【参考译文】尔州有位屠夫姓安,家里有母羊及羊羔。
一天,打算宰杀母羊,捆绑上到架子的中间,羊羔忽然两前蹄弯曲向安屠夫下跪,两眼泪流不止。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焉」字不只是语气助词_「焉」字不只是语气助词xxxx中学xx人教版高中五册第五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常用文言虚词用法(四)》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文言虚词的最后一课,无疑它应有复习巩固作用,内容宜疏而不漏,简而不缺。
可课文写“焉”字时只说“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末”,这就欠妥了。
一、它还可以用作“疑问代词”《词诠》注“焉”字第3义项为“疑问代名词,人、事、方所皆用之”。
《辞海·语词分册》注“焉”字第1义项为“安、何”。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焉”字第2、3义项均为“怎么、哪里、什么”。
在“则将焉用彼相矣”“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中的“焉”字,配套的《教学参考书》都把它当作“疑代”来译的。
二、它还可以用作“代词”《词诠》注“焉”字第1义项为“指示代名词,用与‘之’同。
”《辞海·语词分册》注“焉”字第2义项为“犹言‘之’。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焉”字第1义项为“代词,相当于‘之’。
”“而人之所罕至焉”的“至焉”,《教参》译为“到达那里”;“且携所著书及诗文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注]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叶大庆《考古质疑》摘其(指刘向《新序》)昭奚恤对秦使者一条,所称司马子反在奚恤前为二百二十年,叶公子高、令尹子西在奚恤前一百三十年,均非同时之人。
”②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
③《诗·小雅·伐木》“厩有肥羊宁,以速诸父”的“速”是“招致”义。
《论语》“欲速则不达”的“速”是“迅速”义。
④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下。
(《五代史·伶官传》)⑤侯方域在明亡后曾应清朝河南乡试,中副榜。
人们认为其晚节不终。
焉”的“托焉”,《教参》译为“托付给我”;“公辞焉”,《教参》译为“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使皇子辞焉”的“辞焉”,《教参》译为“辞谢杞子等人”;“君何辱讨焉”的“讨焉”,《教参》译为“惩罚他们”。
《兰亭集序》中“之”的用法归纳“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在此本文通过(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尤其是文中的“之”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该文共出现二十个“之”字,几乎把文言文中的常用用法都用上了。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根据具体语境可译为“我”“我们”,“他(他们)”“她(她们)”,“这”,或者代事。
①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③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二、用作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定语的标志。
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③足以极视听之娱。
④放浪形骸之外。
⑤向之所欣。
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2、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俯察品类之盛。
补充: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3、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后之视今,④亦犹今之视昔。
⑤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①暮春之初。
②晤言一室之内。
③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三、用作动词,可根据具体语境翻译。
①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
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
文言文“之”的用法
第一类:
1、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鸿门宴》
2、请京,使居之。
3、“之二虫又何知?”(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归纳:
第二类:
1、吾欲之南海,何如?
2、佯狂不知所之者。
3、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归纳:
第三类:
A: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归纳:
B:
1、甚矣,汝之不惠!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归纳:
C: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归纳:
E:
1、宋何罪之有?
2、何陋之有?
3、句读之不知
归纳:
F: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马之千里者。
3、石之铿然有声者。
归纳:
练习:
1.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 属予作文以记
3.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4.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6.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7.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10. 技经肯綮之未尝
11. 宋何罪之有
1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3. 公将鼓之
14.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5.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6.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文言文“焉”字的用法
[一]
1、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盘盘焉,囷囷焉
归纳:
[二]
1、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归纳:
[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归纳:
[四]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不复出焉。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驰椒丘且焉止息。
5、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归纳:
[五]
1、且焉置土石?
2、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3、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归纳:
[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归纳:
训练: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焉(),骄而轻敌,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则必无颜世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