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美术课堂,彰显青铜之美
- 格式:doc
- 大小:293.5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美术赣美版五年级上册第19课《感悟青铜之美》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青铜器的实用功能、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通过欣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青铜美的造型和纹饰,并表现出来。
3、感受我国青铜文化的艺术魅力,激发对青铜探究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
早在石器时代的末期,就已经出现青铜器了。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已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课古代青铜艺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是生活中很少见到的,除非到博物馆参观。
这一课就是要带同学们感悟青铜、观察青铜、熟悉青铜。
面对青铜器的各种造型和纹样,学生无疑会感到神秘、好奇。
这一课从欣赏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青铜器的兴趣。
既感悟青铜器虽神秘,但可用我们的画笔来描绘、表现,加深对青铜器的认识。
3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青铜的造型和纹饰
2、探索青铜其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视频
师:同学们,今天早上,老师得到了一个令人开心的事情,大家想知道吗?
生:想
师:那我就分享给大家。
播放《青铜重器“皿方罍合体》
师:看完视频,知道是什么事情令老师开心了吗?
生:皿方罍合体
师:是呀,皿天全方罍(léi)是一件国宝级的青铜器,因器口铭文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被称为“方罍之王”。
皿天全方罍是商代晚期的一件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9课感悟青铜之美丨赣美版1.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青铜器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2.理解青铜器的雕刻和铸造工艺;3.了解青铜器的种类和纹饰;4.培养学生欣赏和感受青铜器之美的能力。
2.教学准备1.课件和PPT;2.教材:《赣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3.范文:《中国青铜器》;4.化妆棉、模型泥、草席、泥字帖、美食图片3.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检查学生对雕塑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的重要性和地位,培养学生欣赏和感受青铜器之美的能力。
(2)了解青铜器1.播放PPT,呈现并让学生看一下美丽的青铜器;2.以范文《中国青铜器》为主要内容,向学生介绍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和种类;3.以图片为例,引导学生理解青铜器的造型、构图、线条、色彩等元素。
(3)欣赏和感受青铜器之美1.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青铜器,呈现其美丽的线条和纹饰;2.引导学生描述青铜器的特点和造型,并理解纹饰的含义;3.让学生观看和感受青铜器的纹饰,培养其欣赏和感受青铜器之美的能力。
(4)制作青铜器1.向学生展示青铜器制作过程的模型,让学生感受到制作青铜器的过程和工艺;2.指导学生制作青铜器模型,引导学生体验青铜器工艺的制作过程和技巧;3.让学生创作并分享自己的青铜器模型,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5)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2.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加深对青铜器之美的了解和认识。
4.教学体会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重要性和地位,欣赏和感受青铜器之美,理解青铜器的造型、构图、线条、色彩等元素。
在课堂中,学生表现积极,收获颇丰,学生能够较好地领会青铜器之美的内涵,能够通过感悟和创造表现出对青铜器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为制作自己的青铜器模型,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和创造力。
美术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学中宝鸡青铜器资源的实践与应用引言: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挖掘地方和学校的优势资源,把本土化的美术元素引入课堂,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
同时能使学生建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文是将宝鸡青铜器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合小学生活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本地青铜器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喜欢宝鸡青铜器文化,学会用绘画、剪纸、版画、手工制作等美术表现方法表达自己对青铜器的纹样之美、器型之美以及文化之美的独特感受。
小学美术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广泛利用博物馆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育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并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丰富学校美育课程,形成学校美育特色,大力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宝鸡有时代感的美术教师团队一直努力,以青铜器文化为依托,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宝鸡有丰富的青铜器资源,将其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有何重要意义?青铜器资源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具体有哪些策略?让学生在青铜文化的熏陶下,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有趣的美术活动丰富审美体验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宝鸡青铜器资源应用的重要意义(一)丰富美术教学资源宝鸡青铜器数量多、重器多、精品多、铭文多,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精湛的工艺,是集造型、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之成,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将宝鸡青铜器资源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能充分挖掘地方美术资源独特的育人价值,极大丰富美术课程资源,拓宽美术课程资源,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
(二)传承发扬地方传统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学习掌握的仅仅是技能,它也是文化的学习。
宝地方资源是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突出代表,是我们的文化之源。
美术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都在其间有所体现。
青铜工艺之美教学设计《青铜工艺之美》教学设计---小学冀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八课一、课标分析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审美技能。
美术课程带领学生走进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篇章,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欣赏、学习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敬仰之情,提高爱国热情,激励每一个学生在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的同时,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祖国拼搏奉献!二、教材分析《青铜工艺之美》是冀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八课,结合教材与课程标准,本课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认识青铜器,主要从材质,外形,纹饰,以及铭文方面欣赏中国青铜器。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教学此课不仅需要教师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青铜知识,也需要学生提前预习,搜集青铜资料,才能顺利的完成教学内容,所以我安排学生提前自学,提前掌握一部分历史内容,为课堂做好铺垫。
从而引导学生在汲取中华精粹的同时,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从认识青铜器,了解青铜器,到因此而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创造而感到自豪,主动传承民族文化,达到培养学生爱国热情的目的。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拓展思维能力,也能自主的利用各种工具搜集一些青铜信息,也具备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已经怀有深深的民族自豪感,不足的是知识匮乏,因此只要教师综合历史知识,合理引导欣赏思维,及时补充青铜知识,学生通过用心来听,用脑来思考,用智慧来吸收,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一定能用知识设计出更美好的梦想。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青铜器的伟大发展历程,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定能燃烧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青铜工艺之美教学设计《青铜工艺之美》教学设计---小学冀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八课一、课标分析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审美技能。
美术课程带领学生走进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篇章,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欣赏、学习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敬仰之情,提高爱国热情,激励每一个学生在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的同时,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祖国拼搏奉献!二、教材分析《青铜工艺之美》是冀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八课,结合教材与课程标准,本课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认识青铜器,主要从材质,外形,纹饰,以及铭文方面欣赏中国青铜器。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教学此课不仅需要教师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青铜知识,也需要学生提前预习,搜集青铜资料,才能顺利的完成教学内容,所以我安排学生提前自学,提前掌握一部分历史内容,为课堂做好铺垫。
从而引导学生在汲取中华精粹的同时,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从认识青铜器,了解青铜器,到因此而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创造而感到自豪,主动传承民族文化,达到培养学生爱国热情的目的。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拓展思维能力,也能自主的利用各种工具搜集一些青铜信息,也具备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已经怀有深深的民族自豪感,不足的是知识匮乏,因此只要教师综合历史知识,合理引导欣赏思维,及时补充青铜知识,学生通过用心来听,用脑来思考,用智慧来吸收,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一定能用知识设计出更美好的梦想。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青铜器的伟大发展历程,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定能燃烧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青铜艺术一、学习目标:1.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活动,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等方面来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青铜艺术,陶冶艺术情操。
2.在欣赏青铜艺术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增强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认识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欣赏评述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增加对祖国古代青铜艺术的了解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欣赏祖国古代的青铜艺术,了解我国青铜艺术的起源、发展、用途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从青铜艺术的器形、纹饰及铭文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二、课堂流程:1、导入:成语导入觥筹交错破釜沉舟加官进爵九鼎八簋2、思考问题:鼎最早是谁铸造?3.动手画鼎——描述特点小组讨论:不同时期鼎的风格不同,这种威慑力也在减退,造成这种演变的原因?(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器物的用途分析)不规则的几何形态——流畅舒展均衡象生形态—生动、逼真、富有情趣几何形态和象生形态的结合——庄重不失灵动相结合4、特殊的美——看视频谈感受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纹饰饕餮纹又叫兽面纹。
饕餮(tāo tiè)之名本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左传·文公十八年》。
古人说:贪财为饕,贪食为餮”你心目中的饕餮纹(动手试一试)5.铸造工艺6.小节:青铜艺术是商周时期青铜器并不是单纯的是装饰艺术,而是同古人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政治意识紧密相联的。
7.课后作业:伴随音乐欣赏精美的青铜器作品,课下思考:随着铸造工艺的发展,青铜器铸造的越来越精美,为何说商周时代的艺术高峰难以再现。
学情分析: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对象为高一级学生,学生有所知晓,但缺少全面系统的认知和审美。
-071-2023年第28期(总第368期)教学一、课程背景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化耕耘过程中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绚烂的青铜器文化。
钱初熹教授指出,学校美术课程应更加重视审美体验、创造力以及美术与社会的联系,为培养富有创意心灵和深邃智慧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1]。
以“剥开锈迹,显露光芒”为主题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从观察、欣赏青铜器的造型及装饰图案的美学和人文内涵入手,探索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从美术拓展到语文、历史、戏剧等领域,使学生充分理解青铜器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课程的开发设计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的。
(一)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文明,创造个性陕西省宝鸡市是全国著名的“青铜器之乡”,出土了两万多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青铜器,承载了中国青铜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无限魅力。
基于这一地方优势,作为本地教师,应积极开发设计有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发展理解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二)以跨学科课程为突破口在笔者开发设计的美术校本课程中,综合了语文、历史、戏剧等课程形式和博物馆研学等表现手段,能够发挥出各学科的优势。
正如王大根教授所说;“这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美术以其形象化的感知方式搜集信息,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提出假设和解决方案,通过可视化、艺术化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其他文理学科一起参与较复杂的社会性或科技类项目研究,而成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习方式。
”[2]本课程加强了美术教育的延展性和丰富性,同时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一)变革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改进单调、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如何改善当前学生缺乏美术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的现状。
笔者认为,可以将问题作为切入点,将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作为此次主题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使美术教学活动变成一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交流、协作探索的求真旅途,使学生在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的实践中提高美术核心素养,树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赣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9课感悟青铜之美》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9课感悟青铜之美》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青铜艺术,通过学习青铜器的历史、制作工艺以及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青铜器的基本知识、青铜器的历史背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青铜器的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但是对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基本知识,包括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青铜器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青铜器的艺术特点,以及如何欣赏和评价青铜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艺术特点,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观察法:通过观察青铜器的图片或实物,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青铜器的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的图片或实物,以便让学生观察和欣赏。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以便进行讲解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青铜器的形状、纹饰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青铜器的欣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问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青铜器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内容。
深化美术课堂,彰显青铜之美
作者:吴柳姣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刊》2018年第12期
美术鉴赏是小学美术学习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小学美术鉴赏课的开展存在许多短板,本文基于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的美术鉴赏课《青铜器》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有效教学策略,探讨如何利用美术课堂读懂青铜器文化并传承中华文明。
一、软陶教学,“铸”青铜精粹
在青铜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软陶制作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青铜器的内在含义,并体会古人青铜器制作的高明技术。
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仿照鼎的制作方式,利用软陶进行模仿捏制,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用自己所喜欢的颜色进行捏制,可以是平面造型的也可以是立体造型的(如图1),并将学生的软陶作品贴在展板上并上色,或摆放在展示台上。
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非常高,活跃了班级气氛,促进了青铜章节的学习。
在青铜器软陶的制作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环节是造型,而在制作过程中,我将这造型的问题与青铜器造型相联系。
将本教学流程分成以下三步:第一步通过基本技法“团、压、揉、搓、刻、盘”等学习,为学生讲解青铜器造型如何塑形,并且告诉学生每一个造型都不同用途。
第二步,由于等级制度不同,使用者地位决定了使用青铜器的造型,比如皇帝使用的青铜器上,便塑造为龙的形状,这一形状是属于皇室独有的,在其他的官员、百姓家中如有塑造龙的造型便被称之为造反。
制作者不仅仅是手工艺制作,工匠更是于他所面对的历史文化深刻对话和传导的客体文化具有艺术性的智慧,因此其青铜作品必然会诠释不同的历史文化风貌,人伦性和儒家思想中的孝敬尊卑,长幼有序,是很多雕塑艺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具体内容。
第三步,将捏制成型的软陶青铜器上色,由于青铜器本身的颜色较古拙浑厚,固选用较亮的背景色进行衬托。
二、彩墨教学,绘青铜瑰丽
绘制青铜器的方式很多,由于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已经初步对彩墨绘画有了一定的接触。
在本节课中用彩墨作为材料进行创作,是再适合不过了。
中国画又是我国独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风格独特,受到国内外广大民众的喜爱,让小学生尽早接触到国画,对国画有所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有助于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这也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彩墨与水墨的表现技法是相同的,勾皴点染,干湿浓淡。
彩墨有别于水墨,它不仅仅单靠墨分五色丰富画面,同时丰富了青铜器的色彩,可能在一次偶然的色彩与色彩的碰撞当中迸发出好的艺术作品,就像烧制瓷器一样,每次窑变是偶然的,却能带来的新的艺术作品。
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迸发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绘画学习习惯,感受到笔墨情怀。
而在学青铜器这一课程时,将中国画手法与青铜器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利用中国画手法,对青铜器进行描绘,可先赏析名家彩墨作品,再绘制出青铜器画作。
(图2)
在此环节增设微课教学讲解彩墨青铜的步骤,这样一来大大缩短了教学的时间,突破重难点,又能呈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一过程不仅仅帮助学生了解到中国画的操作手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青铜器,发扬了中华优秀文化精华之处。
课堂中我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青铜器绘画创作,如图3是我班学生的青铜器彩墨作品,整体来看,别有一番韵味,将中国画手法与青铜器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该课艺术精髓。
彩墨青銅器的配色也是一关键问题,好的作品往往取决于彩墨配色,如果想要创造出更加丰富或者独特的色彩,就需要利用不同色彩进行调和,将所要表达的感情蕴含其中。
了解三原色之间的原理,对学生讲解红、黄、蓝这三色是基本的颜色,可以混搭出其他颜色。
在不知不觉中灌输美术知识,让学生从中发现美、体悟美、领会美。
三、版画教学,拓青铜古拙
青铜的美是多方面、立体的、有维度的。
作品的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我在教学中采用了版画教学手段来展示青铜的古拙之美。
许多学生喜欢版画制作,但碍于没有版画机等条件的限制,无法顺利地开展版画教学。
基于此点,我选用便捷好实施的纸版画教学,由于纸版画是运用各种纸质材料做版材,经过多种手段加工制作印刷的版画。
纸版画的制作方法多样简便,有剪贴、刀刻、笔划、镂空,甚至用手撕、揉折,并可以制作凸版、凹版、孔版和综合版等,表现空间非常大;印刷颜色可用单色、套色;颜色可用油性、水性和粉性;技法有前面学过的拓印法,还可以漏印法等。
课堂展示四步走纸版画教学步骤:画稿、剪贴、滚墨、印刷完成纸版画教学,课堂部分优秀学生作品如图4。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经典的弘扬刻不容缓,这也是我们作为美术教师的任务,对青铜器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中华文化精神渗透、民族涵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艺术品中的内涵精神,有助于学生以青铜器为主线,对中国历史进行更为深刻的学习,对青铜器的演化也有一定的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将青铜精神融汇在教学中,使得文化经典“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