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
- 格式:docx
- 大小:34.64 KB
- 文档页数:5
核医学汇总1、核医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
在反映脏器或组织的血流、受体密度和活性、代谢、功能变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2、核医学的分类: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3、实验核医学: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
4、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
5、临床核医学分类: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6、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in vivo)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in vitro)诊断法。
7、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照射治疗。
8、核医学的特点:1、安全、无创2、分子功能现象3、超敏感和特异性强4、定量分析5、同时提供形态解剖和功能代谢信息。
9、分子功能影像:核医学功能代谢显像是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显像原理与X线、B超、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核磁共振(MR)等检查截然不同,它通过探测接收并记录引入体内靶组织或器官的放射性示踪物发射的γ射线,并以影像的方式显示出来,这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同时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10、锝-99m(99mTc)特点:核性能优良,为纯γ光子发射体,能量140keV,T1/2为6.02h,99mT c是现象检查中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11、氟[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131I是治疗甲状腺疾病最常用的放射性药物12、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
核医学的名词解释核医学是应用核技术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一门学科。
它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分子进入体内,通过检测和分析它们的放射性衰变过程,来获得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功能以及代谢情况等信息,从而达到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核医学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及其标记、医学影像学和生物学等方面内容。
在核医学诊断中,常见的影像学技术有放射性核素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这些技术通过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分子注射到患者体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来探测和分析患者的器官结构和功能状态。
放射性核素显像是核医学中最早也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它是通过摄取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来探测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
比如,甲状腺扫描常用于评估甲状腺的功能和结构,心脏显像则可以用来观察心肌供血和心脏功能状况。
这些显像技术通过测量放射性同位素在患者体内的分布来反映不同器官的代谢活性,从而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
而SPECT和PET则在核医学诊断中扮演着更加精确和敏感的角色。
SPECT通过测量单光子的发射能量和位置,可以提供三维的断层影像,用于心脏、脑部等多个器官的检查,尤其是对于功能性异常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PET则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分子,如葡萄糖等,以观察其在患者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
PET可以非常精确定位和定量分析器官细胞的代谢活性,对于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核医学还在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是利用放射性药物直接或间接杀死和控制肿瘤细胞的方法。
与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相比,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高、副作用少等优势。
比如,对于甲状腺功能异常、骨转移的癌症患者,可以通过摄取放射性碘或其他放射性核素来破坏甲状腺或骨转移灶,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核医学领域,还有一些常用的术语和技术需要了解。
核医学定义
核医学是研究核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代谢及其应用的学科。
它是核科学与医学的交叉领域,主要应用于放射性药物的制取、核素显像、放射性治疗等方面,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核医学的起源
核医学的诞生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研究。
当时,原子弹爆炸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使人们开始关注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的行为,尤其是在癌症等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二、核医学的应用
核医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核医学显像:通过注射放射性药物,可以观察到有关器官或组织的代谢状态和血流情况,进而对疾病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2. 核医学治疗: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可以破坏癌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3. 核医学研究:通过分析放射性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代谢等情况,可以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效果等问题。
三、核医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核医学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利用分子影像学技术,可以更为准确地观察微小的生物分子水平上的变化,从而为治疗疾病提供更加精确的依据;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普及,将使得医学影像的处理和分析更趋高效化和智能化。
总的来说,核医学在现代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技术和理论的突破,为医学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核医学的定义和内容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在人体内的应用的学科,它综合了核物理学、放射医学和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核医学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以及利用核反应和核辐射等原理来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
核医学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供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并且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核医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核素的生产和标记:核医学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核素的生产和标记是核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核素的生产可以通过核反应、裂变或衰变等方式进行,而核素的标记则是将核素与某种生物活性分子结合,使其能够在人体内发挥特定的作用。
2. 核医学的诊断应用:核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核医学可以通过核素的放射性特性来观察人体内部的生物过程和器官功能,从而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
核医学的常用诊断方法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
3. 核医学的治疗应用:除了诊断应用外,核医学还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核医学治疗主要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效应来杀死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核医学治疗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领域,如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放射性磷治疗骨癌等。
4. 核医学的安全性和辐射防护:核医学使用放射性物质,因此安全性和辐射防护是核医学的重要内容。
在核医学应用中,医务人员需要正确使用和处理放射性物质,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同时,辐射防护也是核医学应用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防护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辐射对人体的损伤。
5. 核医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医学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新的核素和标记方法的出现,使核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上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此外,核医学还与其他医学领域相结合,如核医学影像与分子生物学、基因治疗等,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核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核素的应用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核医学知识总结一、核医学基本概念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核技术来研究生物和医学问题的科学。
它涉及到核辐射、放射性核素、核素标记化合物以及相关的仪器和测量技术。
核医学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科研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核辐射与防护核辐射是指原子核在发生衰变时释放出的能量。
核辐射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
在核医学中,主要涉及的是电离辐射,它可以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因此,在核医学实践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三、放射性核素与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核素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元素,它们能够自发地释放出射线。
在核医学中,放射性核素可以用于显像、功能研究、体外分析和治疗等多种应用。
标记化合物是指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特定的化合物上,使其具有放射性,以便进行测量和分析。
四、核医学成像技术核医学成像技术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通过相应的仪器和测量技术,获得生物体内的图像。
目前常用的核医学成像技术包括SPECT、PET和PET/CT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进行无创、无痛、无损的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核素显像与功能研究核素显像是核医学中的一种重要应用,它可以用于显示生物体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利用相应的成像技术,可以获得器官或组织的图像,进而了解其功能状态。
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神经、肿瘤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六、体外分析技术体外分析技术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通过测量其放射性强度,来分析生物体内的成分或生理过程。
体外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定量准确等优点。
常用的体外分析技术包括放射免疫分析、受体结合试验等,它们在临床诊断和科研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七、放射性药物与治疗放射性药物是指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特定的药物上,使其具有治疗作用。
放射性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肿瘤等疾病,通过射线的作用,破坏病变组织或抑制其生长。
总论1、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
2、核医学的分类包括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
3、分子核医学: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现代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心的核医学分支学科。
4、实验核医学是利用和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认识正常生理、生化过程和病理过程提供新理论和新技术,已广泛用于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其主要内容包裹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
5、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
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现象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诊断法;治疗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的照射治疗。
6、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是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前者的成果不断推动后者的发展,而后者在应用与时间中又不断向前者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7、核医学优势:①安全无创:放射性核素显像为无创性检查,所用的放射性核素物理半衰期短,显像剂化学剂量极微,病人所接受的辐射吸收剂量低,因此发生毒副作用的几率极低;②分子功能显像:核医学功能显像是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是通过探测接受并记录引入人体内靶组织或器官的放射性示踪物发射的γ射线,以影像的方式显示出来,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解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信息;③超敏感和特异性强: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超敏感技术早起预警和探测病变,同时利用抗原与抗体、受体与配体等特异性结合和反义显像、基因表达显像等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客观、科学依据;④定量分析:在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分子探针或示踪剂的前提下,借助生理数学模型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进行半定量或定量分析;⑤同时提供形态解剖和功能代谢信息。
核医学的学科分类核医学是研究核素在生物体内的应用以及应有的生物效应的学科。
核医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医学诊断、治疗以及生物学研究等方面。
根据核医学的专业性质,核医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学科:1. 核医学影像学:核医学影像学是核医学的核心学科,主要通过核素的放射性衰变来获得生物体内部的图像。
核医学影像学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评估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诊断和评估疾病的进展以及治疗效果。
常见的核医学影像学技术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
2. 核医学治疗学:核医学治疗学是利用核素放射性衰变所释放的射线来治疗疾病的学科。
核医学治疗主要用于肿瘤治疗,例如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和放射性磷酸铊治疗骨髓瘤等。
核医学治疗学与影像学相比,更加关注核素的生物学效应和辐射安全控制。
3. 核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医学分子生物学是结合分子生物学和核医学技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交叉学科。
通过将放射性标记的核素引入到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可以追踪特定基因、蛋白质或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评估新药的疗效。
4. 核医学辐射生物学:核医学辐射生物学是研究核素辐射对生物体的生物效应和辐射防护的学科。
通过研究核素辐射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损伤机制,可以评估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制定相应的辐射防护策略。
核医学的发展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精确、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并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同时,核医学也呼吁加强核素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辐射安全意识,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对于学习核医学的人来说,需要系统学习核物理学、辐射生物学、解剖学、病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掌握核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操作。
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辐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核医学的应用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核医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包括核医学影像学、核医学治疗学、核医学分子生物学和核医学辐射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内容。
【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
临床核医学分为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
【放射性药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符合药典要求,能直接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和科学研究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
主要特点是含有放射性【放射性核纯度】是指特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药物中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只与其放射性杂质的量有关。
【放射化学纯度】特定化学结构的放射性药物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比。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的化学分子作为示踪剂,应用核射线探测仪器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在发生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线,来显示被标记的化学分子的踪迹,达到示踪目的。
【基本特性】:同一性、可测量性。
【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的示踪作用【显像剂定位机制】合成代谢、细胞吞噬、循环通路、选择性浓聚、选择性排泄、通透弥散、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特异性结合。
【显像类型与特点】根据影像获取状态分为静态和动态显像。
根据影像获取部位分为局部和全身显像。
根据影像获取层面分为平面和断层显像。
根据影像获取的时间分为早期和延迟显像。
根据显像剂对病变组织的亲和力分为阳性和阴性显像。
根据显像时机体的状态分为静息和负荷显像。
【放射免疫分析】其基本原理是待测抗原与标记抗原间的竞争抑制。
就是在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中,加入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原,其与有限量的特异性抗体发生竞争性结合。
成反比。
【免疫放射分析】是把放射性核素标记刀抗体上,然后以过量的标记抗体与待测抗原结合,将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未结合的标记抗体分离,通过放射测量可求得待测抗原的含量。
其标记的是过量抗体,反应系统是非竞争性的全量反应。
成正比。
【放射卫生防护的目的】防止放射生物效应中一切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降低放射生物效应中随机效应的发生率。
确定性效应的严重程度与辐射剂量大小成正比,只要辐射量达到阈值就肯定有损伤。
随机效应发生的几率与剂量有关。
核医学绪论一、核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二、核医学发展现状三、回顾与展望四、怎样学习核医学一、核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1、核医学的定义:是用放射性nuclide(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基础的学科,它是核技术与医学结合的产物。
2、核医学的内容:(1)Experimental nuclear medicine: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内容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2)Clinial nuclear medicine:临床核医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
(3)诊断核医学:in vivo(体内)诊断法:包括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in vitro(体外)诊断法:放射免疫分析(4)治疗核医学:利用 radionuclide 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内照射治疗。
3、核医学的特点:(1)核医学显像:核医学显像是显示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图,放射性药物根据自己的代谢和生物学特性,能特异地分布于体内特定的器官或病变组织,由于放射性核素放出γ射线,故能在体外被探测到,医学显像是显示器官及病变组织的解剖结构和代谢、功能相结合的显像。
(2)核医学器官功能测定:核医学器官功能测定是利用放射性药物在体内能被某一器官特异摄取、在某一特定的器官组织中被代谢或通过某一器官排出等特性,在体外测定这些放射性药物在相应的器官中摄取的速度、存留的时间、排出的速度等,就可推断出相应器官功能状态。
(3)放射性核素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利用在机体内能高度选择性地聚集在病变组织内的放射性药物,在体内杀伤病变细胞,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治疗用放射性药物一般选用:射程短、对组织的局部损伤作用强的射线,常用的射线是β射线,放射性核素治疗由于在体内能得到高的靶/非靶比值,故对病变组织有强的杀伤作用,而全身正常组织受的辐射损伤小,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核医学领域重点核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领域,结合了核物理学、医学成像和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在核医学领域,有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技术应用值得重点关注。
1. 诊断核医学诊断核医学是核医学领域的核心部分,主要应用于疾病的早期预测、诊断和治疗过程的监测。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放射性同位素显像,常见的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有关病变位置、大小和代谢活动的定量信息,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2. 治疗核医学治疗核医学主要应用于放射性核素治疗和放射治疗。
其中,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来破坏异常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常用于甲状腺癌、骨转移瘤等疾病的治疗。
另外,放射治疗主要包括放射性粒子植入、外部放射治疗等技术,常应用于肿瘤治疗。
3. 核医学影像重建核医学影像重建是核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旨在提高影像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现代核医学影像重建主要依赖于计算机算法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4. 核医学安全与辐射防护核医学涉及放射性物质的应用,因此安全与辐射防护是核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在核医学实验室和医疗机构中,需要建立严格的辐射防护措施,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免受放射线的伤害。
此外,还需要严格控制核医学设备的操作和放射性物质的使用,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
5. 核医学在研究领域的应用核医学在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疾病机制的研究、新药研发和基础科学研究等。
核医学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创新发展,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生理、代谢和分子水平的变化。
综上所述,核医学领域的重点主要包括诊断核医学、治疗核医学、核医学影像重建、核医学安全与辐射防护以及核医学在研究领域的应用。
这些重点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核医学的认识以核医学的认识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领域的相关知识。
核医学是一门结合了医学和核技术的学科,通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为医学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手段。
核医学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核医学诊断、核医学治疗和核医学研究。
核医学诊断是核医学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核医学的诊断技术,医生可以对患者进行全身或局部的生理、代谢、功能等方面的检查,以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程度和位置。
核医学诊断主要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注射或摄入,利用伽马相机等设备对体内的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成像,从而获取有关患者的生理功能信息。
核医学诊断可以用于检测肿瘤、心血管疾病、骨科疾病等多种疾病,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核医学治疗也是核医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核医学治疗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效应来杀灭或抑制异常细胞的增长,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核医学治疗主要应用于癌症的治疗,例如甲状腺癌、骨转移性肿瘤等。
核医学治疗相比传统的外科手术和放疗,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核医学研究是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研究主要通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生物分子,研究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分布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核医学研究可以应用于新药的研发、疾病机制的研究等领域,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核医学作为一门结合了医学和核技术的学科,为医学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手段。
核医学的应用领域包括核医学诊断、核医学治疗和核医学研究。
核医学的发展为医学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核医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
核医学名词解释1.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领域研究的学科。
2.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3.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4.ECT: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显像。
5.放射性核素:不稳定核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各种射线同时变成另一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6.核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同时转变成别的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放射性核衰变,简称核衰变。
7.半衰期(T1/2):指放射性核素数目因衰变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物理半衰期,常用来表示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
8.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9.放射性活度(A):是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是一个反映放射性强弱的常用物理量。
其SI单位是贝克(Bq),定义为每秒一次衰变。
即1Bq=1s旧制单位是居里(Ci),1居里表示每秒3.7×1010次衰变。
居里与贝克的换算关系:1Ci=3.7×1010 Bq;1mCi=37MBq;1Bq=2.710-11Ci。
10.母牛:即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从较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母体核素中分离出由它衰变而产生的较短半衰期子体放射性核素的一种装置,常用的是99Mo——99M Tc发生器。
11.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的化学分子作为示踪剂,应用核射线探测仪器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在发生核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线,来显示被标记的化学分子的踪迹,达到示踪目的,用于研究被标记的化学分子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的客观存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类核医学技术。
12.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达到高峰处于较为稳定状态进行的显像称为静态显像,是最常用的显像方法之一。
13.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人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种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称为动态显像。
14.阳性显像:又称热区显像,是指显像剂主要被病变组织摄取,而且正常组织一般不摄取或摄取很少,在静态影像上病灶组织的放射性比正常组织高,而呈“热区”改变的显像。
核医学的研究内容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其他放射性物质在医学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放射性同位素的选择和制备:研究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性和衰变规律,选择合适的同位素用于诊断或治疗。
同时,研究制备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和技术,确保其在医学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核医学诊断:研究核医学在疾病诊断上的应用,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等技术。
研究如何在人体内注射放射性药物,通过检测
放射性物质的分布和浓度来观察和诊断疾病。
3. 核医学治疗:研究核医学在疾病治疗上的应用,包括放射性粒子治疗、放射性药物治疗和放射束治疗等。
研究如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其他放射性物质,针对特定的疾病或病变组织进行精确的治疗,抑制或杀死癌细胞。
4. 辐射安全和剂量控制:研究核医学中辐射的安全性和剂量控制,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在医学应用中接受到可控和安全的辐射剂量。
研究如何评估辐射的危害性和风险,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和监测手段。
5. 核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研究核医学图像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图像重建、去噪、配准和分割等技术。
研究如何从核医学
图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定量分析和诊断。
总之,核医学的研究内容涉及放射性同位素的选择和制备、疾病诊断和治疗、辐射安全和剂量控制、图像处理和分析等方面,旨在通过放射性物质在医学中的应用,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带你了解核医学科核医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它涉及到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以及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行诊断和治疗。
核医学又分为核医学教学和核医学医疗两个方向,本文将简要介绍核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其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核医学的定义核医学是一种以放射性同位素为探针、以生理和代谢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科。
核医学应用的同位素有数百种,主要是促使核反应而发射出γ射线和β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
核医学的技术依靠这些辐射射线与体内不同组织之间吸收和传递能量的不同,从而能够用来表征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核医学诊断核医学诊断主要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显像技术,可以显示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异常,如甲状腺、肝脾、心脏和肺部等。
核医学显像的优点在于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式,可成像特定内脏和组织的代谢活动,这对于病理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很有帮助。
另外,核医学的分子影像学也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表征疾病,进而提高早期发现疾病的机会。
核医学治疗核医学和核医学治疗在儿科、心脏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甲状腺癌患者,可以采用放射性碘治疗,将高浓度的放射性碘注射到体内,以杀死或减缓癌细胞的生长。
另外,一些放射性药物用于治疗关节炎、乳腺癌、结肠癌、肝癌等病症。
核医学治疗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好地定位病变部位,使治疗过程目标精度更高,提高了治疗的效率和成功率。
核医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核医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近年来,核医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如心脏科、神经科、内分泌科、泌尿科、骨科以及癌症治疗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核医学对疗效和溯源性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如通过核医学技术实现更细致的病灶定位和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这也促使核医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逐渐深入,满足了公众对科技诊断和治疗的需求,为医学进步作出了贡献。
未来的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技术的需求和期望也将不断提高。
核医学技术在此进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更广泛地用于诊断和治疗危机病症,还有望开展个体化服务,在更小的尺度上实现更好的分子成像以及更精确的病灶诊断,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效率,改善病患家属的健康和生活。
核医学定义: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医学的主要特点是“分子,靶向”核素: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同位素:凡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同质异能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激发态的原子和基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αβγ射线的特点:α射线:α射线的本质为带正电的粒子流,该粒子——α粒子。
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
穿透能力:和β、γ射线比较,α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弱,一张薄纸就能将α射线挡住,空气中只能穿透几个厘米。
电离本领:和β、γ射线比较,α射线的电离本领最强。
β射线:β射线本质为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负电子,正电子:β-和β+。
穿透能力:β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比γ射线弱。
它很容易穿透黑纸,甚至可以穿透几个毫米的铝板。
电离本领:β射线的电离本领比α射线弱,但比γ射线强。
γ射线:γ射线是中性的光子流,属于电磁辐射。
它的性质和X射线很相似。
穿透能力:和β射线、α射线比较,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2MeV的γ射线空气中可穿透上百米。
电离本领:γ射线的电离本领很小,和β射线、α射线比较最弱。
衰变常数:(λ)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核的数目占当时的放射性核数目的比率。
放射性衰变定律:N=N0e-λt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其数量和活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和衰变常数的关系:☆有效半衰期:生物体内放射性核素由于物理衰变和生物代谢两个因素作用,活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e)生物半衰期:放射性核素通过某种途径进入人体后,由于机体生物代谢从体内排出,由此引起的其活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量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是贝克(Bq),1Bq表示放射性核素在每秒钟内发生一次核衰变。
曾用单位居里(Ci),1Ci表示每秒3.7×10 10 ,1Ci=3.7×1010Bq光子(X,γ)与物质相互作用有三种方式: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概念:光子与介质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碰撞,能量全部传递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光子消失的过程叫光电效应。
脱离原子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同时外层电子跃迁填充发射特征X线。
发生情况:光电效应发生的几率,随光子能量的增加而减少,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康普顿效应概念:能量较高的光子与介质原子的外层轨道电子碰撞,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光子能量降低且方向改变的现象发生情况:光子的能量在500~1000KeV时比较明显。
电子对生成概念:当能量大于1.022MeV的光子从原子核附近穿过时,在核电场作用下,转化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光子消失,余下的能量转化为电子对的动能。
正负电子的能量分配是随机的发生情况:电子对生成的几率与光子的能量成正比。
临床常用的X、γ射线能量较低,几乎不发生电子对生成核医学射线测量仪器的基本构成:射线探测器,电子线路,数据处理系统固体闪烁计数器组成:晶体,光导,光电倍增管,前置放大器,后续电子学线路,显示记录装置探头:晶体、耦合剂、光电倍增管、前置放大器γ照相机的结构:准直器、晶体、光电倍增管、脉冲幅度分析器、信号分析和数据处理系统准直器定义:由铅或铅钨合金从中央打孔或者是四周合拢形成的装置,放于病人与晶体之间准直器作用:让一定方向入射的γ射线通过,吸收其他方向的γ射线,从而按照一定规律把放射性核素的分布投影到照相机的晶体上,形成图像。
保证γ照相机的分辨率和定位的准确准直器分类:一般分为平行孔准直器和针孔准直器。
按适用的γ能量分为四类:低能、中能、高能、超高能。
按灵敏度和分辨率分为:高灵敏型,高分辨型,通用型准直器的性能参数:几何参数,空间分辨率,灵敏度,使用能量范围空间分辨率:区别两个邻近点源的能力,以点源或线源响应曲线的半高宽度(FWHM)表征准直器的空间分辨率(半高宽度越小,表示空间分辨率越好,几何参数决定分辨率)几何参数:孔数、孔径、孔长及孔间壁厚度使用能量范围:由孔长和孔间壁厚度决定,高能准直器孔长,孔间壁厚平行孔准直器:分辨率: 准直孔越小,准直器越厚(孔长越长),探头距病人距离越近,分辨率越高灵敏度: 准直孔越大,准直器越薄(孔长越短),孔间壁越小,灵敏度越高。
与被显像物与准直器间距无关分辨率↑→灵敏度↓如何选择准直器:按适用能量(核素能量)分(主要与孔间壁厚度有关)低能:<150kev,孔间壁0.3mm。
如99m Tc中能:150~350kev,孔间壁1.5mm。
67Ga高能:>350kev,孔间壁2mm。
131I按性能分:高分辨、高灵敏、通用根据脏器的大小选取不同类型的准直器(平行孔或针孔)根据采集方式选取不同的准直器(高灵敏度或高分辨率)晶体功能:把高能的γ光子转换成可见闪烁光晶体一般使用NaI(Tl)晶体性能评价指标(怎么选择晶体):1、密度:密度高,对粒子的阻止作用大,探测效率高。
2、发光效率:发光效率高则同样能量产生光子数多,能量分辨好。
3、发光衰减时间:衡量发光持续时间的参数。
衰减时间小则时间分辨性能越好。
4、发光光谱:光子数随波长的分布。
每种闪烁体有一两种波长的光子占主要成分,与光电倍增管匹配。
晶体的厚度与相机性能关系:晶体厚度6.5~16.3mm,常规为9.7mm(即3/8英寸)薄晶体可提高相机分辨率,降低射线探测效率。
高能射线可能穿透晶体而影响探测效率。
晶体的直径与探头的有效视野有关,晶体的厚度与探测效率和固有分辨率有关NaI 晶体厚度:厚度↑→分辨率↓,灵敏度↑2/8 ″(6.35mm ) 低能单光子成像3/8 ″(9.525mm ) 低能单光子成像5/8 ″(15.875mm) 兼顾低能、高能单光子及符合成像8/8 ″(25.4mm ) 兼顾低能、高能单光子及符合成像NaI 晶体大小30cm×30cm--50cm×60cm(SPECT)旋转中心定义;指探头的机械旋转中心,正常时应与计算机矩阵中心一致衰减校正方法总体分为:软件校正与透射扫描校正。
18F用于心肌代谢显像,肿瘤代谢显像(心,脑,肾?)显像,仪器是PET,半衰期是108min,能峰是511KeV99m Tc用于心、脑、肾、骨、肺、甲状腺等脏器显像,仪器用SPECT或γ相机,半衰期是6.02h,能峰是140KeV,断层显像定义:用可旋转的或环形探测器在体表围绕体轴采集器官组织的多角度三维立体信息,经处理并重建成各种断层图像的方法。
断层显像的优点:避免了前后信息的重叠。
能发现深层组织较小病变。
ECT图像重建的方法:滤波反投影法,迭代法放射性核素的显像类型:①根据影像获取的状态分为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②根据影像获取的部位分为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③根据影像获取的层面分为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④根据影像获取的时间分为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⑤根据现象级对病变组织的亲和力分为阳性显像和阴性显像⑥根据显像时机体的状态分为静息显像和负荷显像⑦根据显像剂发出射线的种类分为单光子显像和正电子显像图像分析的要点:①图像质量②正常图像的认识③异常图像的分析④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判断静态图像分析要点:位置,形态大小,放射性分布,对称性放射性药物定义:含有放射性核素, 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示踪技术定义:就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tracer),通过探测其射线,达到显示标记物踪迹的目的,用以研究被标记物在体系中分布状态或变化规律的技术核素发生器的定义:它是从长半衰期核素的衰变产物中分离得到短半衰期核素的装置显像核素有99m Tc,111In,131I,201Tl(L),67Ga,治疗核素有Sr,I,Xe为什么药物用Sncl2:用Srcl2还原Tc,使之与其他化合物发生标记为什么选择核素合适的物理半衰期:总的要求是即能保证药物制备、给药和完成检查,又要尽可能降低患者的受照剂量。
(理想状况是药物有效半衰期是检查过程用时的1.5倍,即检查完后还剩约70%。
好处是既可以适当增加剂量提高显像质量,又可有效降低受照剂量。
半衰期过短,不利于完成检查。
过长,会增加无谓的照射,也不利于重复使用。
)放射性化学纯度:指以特定化学形式存在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第七章照射量定义:表示射线空间分布的辐射剂量,即在离放射源一定距离的物质受照射线的多少。
单位是伦琴(R)吸收剂量定义:单位质量的受照物质吸收射线的平均能量。
单位是戈瑞(Gy)当量剂量:表示经辐射的权重因子加权的吸收剂量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成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随机效应:是辐射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外照射防护的措施:时间,距离,设置屏蔽内照射防护的措施:封闭式操作,个人防护,妥善处理辐射性沾染。
(预防)放射性防护的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放射性防护的原则: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的限值固体废物的处理:短半衰期的处理:对T1/2较短(<15d)的固体废物,可采用放置衰变法,在密封防护的条件下,将废物贮存在专门的污物桶内,污物桶周围应加有屏蔽防护措施和电离辐射标志,存放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应标明核素种类,放置的时间等,集中放置大约10个T1/2后(剩余不足1‰),可按一般废物废水处理。
长半衰期的处理:可采用集中贮存的方法,由专门机构妥为保管β射线的屏蔽:要采用两层屏蔽,内层用原子序数低材料屏蔽β射线,外层用原子序数高的材料屏蔽轫致辐射甲功五项的临床意义:①甲亢的诊断②甲减的诊断③指导甲亢患者的药物治疗④指导甲减患者的药物治疗⑤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患者心慌多汗,来了以后首先查甲功五项,甲亢患者诊断明确后为了确诊,再进行甲状腺显像,确诊后治疗时用①药物治疗②131I,药物治疗时观察疗效看甲功五项激素水平的高低甲状腺显像的原理:正常甲状腺组织能特异地摄取和浓聚碘离子用以合成和储存甲状腺激素。
因此将放射性碘引入人体后,即可被有功能的甲状腺组织所摄取,在体外通过显像仪(SPECT或γ相机)探测从甲状腺组织内所发出的γ射线的分布情况,获得甲状腺影像,了解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功能状态用99m Tc或131I作为显像剂用99m Tc做显像剂时,发射γ射线,ECT探测,找异位甲状腺或甲状腺转移灶时用131I甲状腺结节核素显像的类型和表现:热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增高温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无异常凉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降低冷结节:结节几无显像剂分布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急性甲状腺炎,由于甲状腺细胞被破坏,显像剂分布弥漫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