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胶质瘤的基因治疗
- 格式:pptx
- 大小:487.08 KB
- 文档页数:18
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一半。
脑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包括颅内压升高,如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肿瘤压迫、浸润和脑组织破坏引起的局灶性症状,早期表现为刺激性症状,如局限性胶质瘤癫痫,晚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瘫痪。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体征和肿瘤易发部位分析胶质瘤的诊断。
关键词:胶质瘤;治疗;护理;研究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55%[1]。
具有高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且治愈率低。
在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的病人中,平均生存时间不到1年。
此外,此类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多个脑叶和深部结构,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边界。
因此,单靠传统的手术很难治愈。
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方法的改进和护理技术的进步,局部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和高质量的术后护理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帮助[2]。
本文就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详情如下所示:1胶质瘤的治疗1.1 外科手术治疗目前,随着神经外科显微外科技术和神经导航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不增加脑功能损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已成为胶质瘤手术的首要原则。
尽管手术方案不断改进,肿瘤得到最大程度的切除,但术后周围正常脑组织仍有肿瘤细胞浸润,病人的预后无法得到更好的改善。
1.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电离辐射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以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被广泛应用。
其原则是让肿瘤得到更高的剂量,而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得到更低的剂量[3]。
增加对肿瘤的辐射剂量,可以降低肿瘤扩散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可以提高病人的局部肿瘤控制率和生存率。
1.3 化学治疗胶质瘤是中枢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手术不能完全清除,术后很容易复发。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
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发病率最高,占全部胶质瘤的46.1%,年发病率约为3.20/10万。
包括最大程度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和化疗(替莫唑胺:TMZ)在内的现代综合治疗,仅能延缓胶质母细胞瘤的进程,肿瘤不可避免地复发。
中位的进展时间6.9个月,总生存期14.6个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急需开拓新的治疗策略。
靶向治疗主要是针对已经明确的肿瘤细胞致癌位点,从基因到蛋白分子水平,从而诱发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死亡。
靶向治疗后的细胞反应可以引起或不引起相应的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
肿瘤免疫治疗是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对效应细胞杀伤的敏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并应用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输注宿主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抑制肿瘤生长。
最近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CNS)存在淋巴管和活跃且被严密调控的免疫系统[1],打破了中枢神经系统是"免疫豁免(immune privileged)"区的传统认识,同时GBM的生长可以破坏血脑屏障的紧密性,有利于淋巴细胞进出脑组织[2];即便是血脑屏障完整,淋巴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也可穿过血脑屏障[3]。
这些为脑GBM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对CNS免疫系统的重新认识、以及免疫治疗在其他实体肿瘤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脑胶质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方式。
并且,从整个肿瘤的领域来看,随着肿瘤免疫学机制的逐渐阐明,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肿瘤的治疗策略将从以肿瘤为中心转向以患者(包括免疫系统)为中心。
为规范和提高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和上海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牵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经反复讨论和修改,首次制订了《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及靶向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和应用,希望能有助规范和推动我国胶质瘤的治疗,最终造福于广大患者及其家属。
第一节胶质瘤神经胶质瘤是由神经外胚叶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发生的一大类原发颅内肿瘤的总称,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
从神经外胚叶中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有星形胶质细胞、少枝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等,它们都可以发生肿瘤。
尽管就胶质瘤的一般意义而言(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它仅指星形细胞来源的肿瘤;但“胶质瘤”一词通常用于指所有胶质细胞来源的肿瘤(如“低级别胶质瘤”通常用于指所有胶质细胞系来源的低级别肿瘤)。
为了更准确的命名和分类,鉴于此类肿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叶,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颅脑肿瘤分类中将其归入了神经上皮性肿瘤。
【分类】神经上皮性肿瘤(一)星形细胞→星形细胞瘤1.弥漫性侵润性星形细胞瘤(这些肿瘤有恶变倾向)⑴星形细胞瘤(IV级分类中的II级)。
变异类型有:a.纤维型;b.肥胖细胞型;c.原浆型;d.混合型⑵间变(恶性)星形细胞瘤(III级)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IV级):恶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细胞瘤。
变异类型有:a.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b.胶质肉瘤2.更局限的病变(这些肿瘤无向间变星形细胞瘤及GBM发展的倾向)⑴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⑵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⑶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二)少枝胶质细胞→少枝胶质细胞瘤(三)室管膜细胞1.室管膜细胞瘤。
变异类型有:⑴细胞型;⑵乳头型;⑶明细胞型;⑷伸长细胞型2.间变(恶性)室管膜瘤3.粘液乳头状室管膜瘤4.室管膜下瘤(四)混合型胶质瘤1.少枝-星形细胞瘤,包括间变(恶性)少枝-星形细胞瘤2.其他(五)脉络丛1.脉络丛乳头状瘤2.脉络丛癌(六)未确定来源的神经上皮性肿瘤性母细胞瘤1.星形母细胞瘤2.极性成胶质母细胞瘤3.大脑神经胶质瘤病(七)神经细胞(及神经细胞-胶质细胞混合性肿瘤)1.神经节细胞瘤2.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3.婴儿促结缔组织生成性神经节细胞瘤4.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性肿瘤5.神经节胶质细胞瘤,包括间变(恶性)神经节胶质细胞瘤6.中枢神经细胞瘤7.终丝副神经节瘤8.嗅母细胞瘤(成感觉神经细胞瘤,嗅神经上皮瘤)(八)松果体细胞1.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瘤)2.松果体母细胞瘤3.混合型/过渡型松果体瘤(九)胚胎性肿瘤1.髓上皮瘤2.神经母细胞瘤其他类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3.视网膜母细胞瘤4.室管膜母细胞瘤5.原发性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⑴髓母细胞瘤。
CRISPR-Cas9纳米胶囊体内高效基因编辑并治疗胶质瘤CRISPR/Cas9纳米胶囊体内高效基因编辑并治疗胶质瘤胶质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部肿瘤,现有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病情,然而由于胶质瘤的特殊位置和浸润性生长的特点,传统疗法往往难以彻底根治。
因此,寻求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
近年来,CRISPR/Cas9系统的出现为基因编辑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
CRISPR/Cas9是一种基于细菌天然的免疫机制发展而来的基因组工程技术,其通过将Cas9蛋白与合成的单导RNA(sgRNA)结合,可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精确编辑。
尽管CRISPR/Cas9在基因编辑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其在体内的应用面临着许多挑战,如难以穿越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特定组织的定位和导航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纳米技术在CRISPR/Cas9系统传递中的应用。
纳米颗粒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在体内实现更好的生物分布和细胞摄取效率,从而提高基因编辑的效率和精准性。
近期研究表明,利用纳米材料包裹CRISPR/Cas9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基因编辑体内传递的效率。
其中一种利用纳米胶囊包装CRISPR/Cas9的方法在治疗胶质瘤中呈现出良好的前景。
该研究团队将Cas9蛋白和sgRNA 包裹在纳米胶囊内,以改善CRISPR/Cas9系统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分布。
纳米胶囊表面修饰了适合胶质瘤细胞识别的靶向增强剂,这样可以提高纳米胶囊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程度。
通过经过密封的纳米胶囊,CRISPR/Cas9系统可以稳定地穿越血脑屏障,进入到胶质瘤细胞的核内。
在体内实验中,研究团队通过将纳米胶囊靶向注射到胶质瘤模型中,成功地实现了对胶质瘤相关基因的编辑。
通过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编辑,瘤体中的关键基因被有效地沉默,进而抑制了瘤体的增殖和扩散。
此外,基因编辑还可以增强免疫反应,促进患者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胶质瘤基因治疗的进展胶质瘤简介胶质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持性细胞——胶质细胞中。
该疾病占所有原发性脑肿瘤的70%以上。
现在人们认为,胶质瘤的发病原因可能与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这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因治疗的定义及形式基因治疗是利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患者的细胞和基因进行修复和改造的一种治疗方法。
根据其作用方式,基因治疗可分为基因替换疗法、基因缺陷修复疗法、抑制性基因干涉疗法和增强性基因干预疗法等。
基因治疗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基因替换疗法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在胶质瘤中出现的某种致瘤基因缺失,这个基因缺失会导致这些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更加容易发生分裂。
因此,科学家已经想到使用基因替代来治疗胶质瘤。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种叫做PTEN的基因来进行替代。
替代后,发现来自小鼠的肿瘤细胞中的PTEN变得非常活跃,并且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下降。
这项研究为胶质瘤基因替换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基因缺陷修复疗法基因缺陷修复疗法的目标是恢复肿瘤细胞失去的或失活的基因功能。
在胶质瘤中,常常发现某些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有关。
因此,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修复,不仅可以抑制细胞的生长,还可以减少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
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针对胶质瘤中的多种基因进行了基因缺陷修复疗法的研究,如P53、Rb、NF1等。
抑制性基因干涉疗法抑制性基因干涉疗法是利用RNA干扰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抑制肿瘤细胞中产生的一些激活基因。
科学家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将这些 RNA 或编辑工具引入肿瘤细胞,以减少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研究发现,抑制性基因干涉治疗可以更为直观地展现出治疗对胶质瘤的效果。
增强性基因干涉疗法增强性基因干涉疗法是通过治疗使肿瘤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增殖相关基因中的某个基因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增殖。
经过治疗后,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自然地攻击这些肿瘤细胞。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在胶质瘤基因治疗中,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胶质瘤是一种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为了规范中国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工作,制定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势在必行。
一、前言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
准确的分子诊疗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分子诊疗的重要性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有助于明确肿瘤的分子亚型、突变情况和表达谱,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分子诊疗还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预后和监测疗效,为临床转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三、分子诊疗指南的内容1.脑胶质瘤的分类和亚型根据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将脑胶质瘤分为多种亚型,如IDH突变型、TP53突变型、EGFR增强型等。
指南需要详细介绍每种亚型的分子标志物和临床特征。
2.常见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和结果解读包括IDH1、IDH2、TP53、EGFR等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和结果解读,指南需要详细介绍这些突变基因的检测原理、常见突变位点和检测敏感性。
3.分子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指南需要详细介绍分子标志物在脑胶质瘤的诊断、预后评估、治疗选择和疗效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此外,还需要介绍分子标志物与其他临床指标(如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等)的联合应用。
4.脑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根据脑胶质瘤的分子亚型,指南需要介绍相应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此外,还需要介绍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评估和不良事件监测等内容。
5.分子诊疗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指南需要介绍分子诊疗在脑胶质瘤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分子标志物的筛选、治疗效果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等。
结语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的制定将为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这一指南的建立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我国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工作贡献力量。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基因治疗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 PNET)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神经系统肿瘤,和大多数肿瘤一样, PNET的治疗以手术、化疗、放疗为主。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给PNET患儿带来了希望,本文就近年来PNET基因治疗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肿瘤基因治疗:是指向肿瘤引入外源性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其基因缺陷,或通过增强宿主细胞对肿瘤杀伤能力和机体防御机制以达到肿瘤治疗目的的一类方法。
具体说来,就是要将目的基因转送到靶细胞,并使之能稳定地表达[1]。
基因转移的方式一、载体1. 逆转录病毒载体:逆转录病毒载体是最常用的转运系统。
逆转录病毒是一种小的单链RNA病毒,基因组包括3个结构基因。
被整合入载体的外源单链RNA分子须满足2个条件:①分子量小于10 kb。
②含有一种称为psi区域的包装信号。
将逆转录病毒的3个结构基因导入缺乏含psi区域RNA分子的细胞,该细胞将合成不含RNA分子的空病毒载体,这种转导细胞则称为包装细胞[2]。
目前已构建并筛选出多种产生病毒载体的包装细胞。
常用的逆转录病毒载体是Maloney鼠白血病病毒(MoMLV)改建的病毒载体。
逆转录病毒载体具有尤为适于脑肿瘤基因治疗的优点:无需其他辅助病毒就可产生较高滴度;仅转染分裂期细胞,正常脑组织因只含少数分裂细胞而免受转染。
2. 腺病毒载体:腺病毒具有比逆转录病毒更大更复杂的DNA基因组,可以高效地转染各种类型细胞。
不足之处在于高抗原活性,多次体内使用可产生免疫反应;能感染非分裂期细胞,可能影响到正常脑组织[3]。
3.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载体:腺相关病毒是一种小单链DNA病毒,定点整合到宿主19号染色体。
转染效率高。
缺点是必须有腺病毒存在才能复制,载体容量较小。
4. 单纯疱疹病毒载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基因治疗的另一种载体,单纯疱疹病毒具有大而复杂的双链DNA基因组。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最全版)第一章概述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WHO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1]。
本指南主要涉及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大脑胶质瘤病和室管膜瘤的诊治。
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为1%~2%,在老年人群尤为明显[2]。
根据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 CBTRUS)统计,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7%,约占恶性肿瘤的80%;在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 WHOⅣ级)的发病率最高,占了46.1%,约为3.20/10万,且男性多于女性;其次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发病率为0.53/10万。
GBM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最高发的年龄为75~84岁,新诊断的中位年龄是64岁[3]。
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近年来,高级别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包括:等位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及基因的遗传性变异研究,DNA错配修复,细胞信号通路紊乱(如EGFR及PDGF通路),PI3K/Akt/PTEN、Ras和P53/RB1通路基因突变和肿瘤干细胞研究等。
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失。
目前,诊断主要依靠CT及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一些新的MRI序列,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DWI和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开始应用于临床,对提高诊断水平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对于鉴别肿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有一定帮助。
肿瘤的基因治疗原理引言: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通过改变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以达到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肿瘤基因治疗的原理及其相关技术。
一、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疗效的基因传递到患者体内,以改变细胞的功能或表达,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针对肿瘤的基因治疗主要有三种原理:基因替代治疗、基因抑制治疗和免疫基因治疗。
1. 基因替代治疗基因替代治疗是将正常的基因导入到肿瘤细胞中,以取代异常的基因功能。
常见的方法是将正常基因通过载体(如病毒载体)传递到肿瘤细胞中,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
例如,某些肿瘤细胞中存在着抑制肿瘤生长的基因缺失,通过基因替代治疗可以恢复这种基因的功能,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2. 基因抑制治疗基因抑制治疗是通过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或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通过RNA干扰技术实现,即通过引入特定的小分子RNA(siRNA)使目标基因的转录或翻译过程发生错误,从而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这种方法可以针对肿瘤细胞中的特定致癌基因进行抑制,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3. 免疫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来抑制肿瘤生长。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肿瘤疫苗、T细胞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肿瘤疫苗可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而T细胞治疗则通过提取患者自身的T细胞并经过基因修饰后再注入患者体内,以增强对肿瘤的杀伤能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则可以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使机体免疫系统能够更好地攻击肿瘤细胞。
二、基因治疗的技术基因治疗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主要的技术包括基因载体构建、基因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
1. 基因载体构建基因治疗中常用的基因载体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
病毒载体主要有腺病毒、逆转录病毒和腺相关病毒等,它们可以有效地将基因导入到细胞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