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内蒙古风景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包括12个盟市、111个
旗县,总面积147万平方千米。
内蒙古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
行政区,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有“中国民族博物馆”之称。
内蒙古风景名胜众多,主要有呼伦贝尔大草原、库布其沙漠、大青山、沙漠公园、额尔古纳河、根河湿地等。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
这里有宽广的天然牧场,广袤的绿色草原和众多的天然湖泊,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而著称于世。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牧场之一。
这里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鸟类——丹顶鹤繁殖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红豆杉森林;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郁金香花园;拥有中国最好、最多的高山草甸……此外还有众多历史古迹、人文景观
和自然景观。
这里有世界上最长、最宽、最高的天然河道——根河,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呼伦贝尔。
—— 1 —1 —。
内蒙古草原简介
内蒙古草原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位于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面积约118.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之一。
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水草丰美,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草原、森林、湖泊、河流等,还有许多珍稀动物,如蒙古野驴、黄羊、狼、狐狸等。
内蒙古草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居住着蒙古族、汉族、满族等民族。
这里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如蒙古族的传统文化、音乐、舞蹈、服饰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内蒙古草原是一个旅游胜地,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呼伦贝尔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额尔古纳湿地等,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体验到独特的民族文化。
内蒙古达尔罕草原简介
达尔罕草原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境内的一片大草原,位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东北部,距市区65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左右。
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美,是著名的
“百畜之乡”。
这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是锡林郭勒草原上著名的天然牧场。
达尔罕草原上分布着许许多多的湖泊、河流,湖内盛产各种鱼虾、水獭和鲫鱼等。
这里不仅是牛羊马的家园,也是候鸟的乐园。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成群结队的候鸟从西伯利亚飞来这里过冬;冬季又有无数迁徙的候鸟在这里停留、栖息、越冬。
达尔罕草原是我国北方地区保存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湿地。
它有“东方小瑞士”之美誉。
这里山青水秀,草木葱茏;草原辽阔,牛羊成群;蓝天白云、绿草如茵。
这里水草丰美,生态良好。
在达尔罕草原上可以看到许多罕见的野生动物,如野驴、野骆驼、蒙古野驴和黄羊等;还可以看到成群的天鹅、大雁、野鸭和各种水鸟;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珍禽异兽。
—— 1 —1 —。
编辑本段俄罗斯交界内蒙古政区图编辑本段人口概况全年出生人口23.63万人,人口出生率9.81%;死亡人口13.34万人,人口死亡率5.54%;人口自然增长率4.27%,比上年下降0.21个千分点。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413.73万人,比上年增加8.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33.68万人,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有蒙古族人口436.47万人。
城镇人口1248.26万人,比上年增长3.5%,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51.7%;乡村人口1165.47万人,比上年下降2.8%,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48.3%。
男性人口1240.18万人,女性人口1173.55万人。
民族及人口由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等49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为1870.3万人,占总人口的78.38%;蒙古族人口为421.1万人,占总人口的17.65%。
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94.7万人,占总人口的3.97%。
在总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126.2万人,占总人口的47.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259.9万人,占总人口的52.8%。
文化教育2005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3所,比上年增加2所;全年招收学生7.09万人,比上年增长1.1%;年末在校学生23.0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6.2%,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6.29万人。
全年招收研究生2965人,比上年增长23.4%;年末有中等职业学校236所,招收学生8.45万人,比上年增长25%;年末有普通高中359所,全年招收学生19.84万人,比上年增长10.8%;年末有普通初中1346所,全年招收学生32.77万人,比上年下降6.4%;全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44%,小学学生辍学率0.22%。
编辑本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创建于1960年4月25日,是一家以编译出版蒙汉文中小学各级各类教材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出版社,是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材供应基地,也是全国惟一的中小学蒙古文教材建设基地。
内蒙古名胜古迹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西邻蒙古国,东北与吉林省接壤,北部和东北部与辽宁省毗邻,西部和西南部与青海省相连。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
它的面积是138.3万平方公里。
内蒙古的东部是大青山脉,中部是阴山山脉,西部是蒙古高原。
它由中国第一大湖——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世界第三大沙漠——内蒙古沙漠组成。
它有很多名胜古迹。
扎鲁特旗鲁北镇扎鲁特蒙古民族乡
扎鲁特蒙古民族乡位于扎鲁特旗中部的乌拉盖河西岸,距旗所在地乌兰浩特市32公里。
扎鲁特蒙古民族乡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它与阿尔山、额尔古纳河流域一起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三大旅游区之一。
这里居住着蒙古族、汉族、满族和鄂温克等9个民族。
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风俗和习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
扎鲁特蒙古民族乡共有17个自然村、29个生产合作社。
面积约为2370平方公里。
扎鲁特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距呼和浩特市129公里。
—— 1 —1 —。
内蒙古自然环境简介1.引言1.1 概述概述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它是中国最大的自治区,也是全球第三大国家级行政区域。
内蒙古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而闻名,拥有壮丽的草原、广袤的沙漠和壮丽的山脉。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方边疆地区,东邻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南接河北、山西两省,西同宁夏、甘肃两省区相连,北濒蒙古国。
总面积约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是中国面积第三大的省级行政区域。
内蒙古的地理位置确立了其特殊的地貌和多样化的气候条件。
内蒙古地势较为平坦,地势高度逐渐由南向北升高,从西南到东北分别形成了大兴安岭、大青山、阴山等山脉,并与蒙古高原相连。
草原是内蒙古最为显著的地貌特征,占据了该地区总面积的80以上。
同时,内蒙古境内还有广袤的沙漠,如鄂尔多斯沙漠和响沙湾。
内蒙古的气候条件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点。
由于其地处北方内陆,被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较大,呈现出典型的欧亚大陆性气候特征。
一年四季温差大,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干燥。
同时,由于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条件的不同,气候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盛行暖温带半湿润气候,西部则主要为寒温带干旱气候。
总之,在内蒙古这片广袤而独特的土地上,既有壮丽的草原和山脉,又有广袤的沙漠,气候条件也变化多样。
这些自然环境的特点为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同时也给内蒙古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内蒙古的自然环境保护和利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将对内蒙古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本篇长文中,将对内蒙古的自然环境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内蒙古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以概述的方式介绍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并简要说明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内蒙古旅游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五大自治区之一,位于中国北部,东临渤海和黄海,西靠贺兰山和祁连山,南接云贵高原,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
内蒙古总面积11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9.35%;自治区下辖21个地级市(盟)、1个自治区直辖市(呼和浩特)、1个地区(呼伦贝尔)、9个盟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右旗)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
内蒙古总人口4430万人。
内蒙古自治区已形成以草原观光旅游为特色,以蒙古文化为内涵的多层次旅游体系。
内蒙古的草原是世界上最美的草原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它以其辽阔无垠和丰美肥沃享誉海内外,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基地。
内蒙古高原的东北部为东北平原,西部和南部为青藏高原,东北部是蒙古高原,而中部则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鄂尔多斯盆地。
内蒙古地域辽阔,风景优美,资源丰富。
—— 1 —1 —。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4] 。
“蒙古”一词是“忙豁勒”的音变,最早见于唐代,即新﹑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后来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许多同音译名。
“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元代文献[4] 。
“蒙古”意为“永恒之火”。
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是“质朴”的意思。
也有人认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
原始社会时期
十四世纪用波斯文写成的《史集》一书,记载了一个蒙古族的古老传说: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战败,遭到残酷的屠杀,只活下来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
他们逃到了一个地方,周围都是山林,中间有良好的草原。
这个地方叫做“额尔古涅昆”——“险峻的山坡”。
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
这个传说里的“额尔古纳”,就是流经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它就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
[5]
根据《史集》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向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
《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苍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
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
这里所说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
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
[6]
在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胡。
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
据《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
”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6] 4世纪中叶,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
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称为“室韦”。
室韦,始见于《魏书》,作失韦。
室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北史》卷94《室韦传》)。
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
[6]
后来,达怛又成为蒙古诸部的总称。
因为“他们在远古的大部分时间内,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伟大、强盛和充分受尊敬”“由于(他们)极其伟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尽管种类和名称各不相同,也逐渐以他们的名字著称,全都被称为鞑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册)。
由于蒙古部的强大,“达怛”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
文字记载蒙古之称谓,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是大室韦的一个成员,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
[6]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
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
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部地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
这三部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
另外,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克烈部、其西边的乃蛮部和靠近阴山地区的汪古部。
[6]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两类。
第一类包括久住原地过游牧生活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如鄂温克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