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林山水》1

《桂林山水》1

《桂林山水》1
《桂林山水》1

《桂林山水》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暇:没有斑点,非常纯净)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

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字字珠玑,意境优美,结构清晰。作者按照总分总的顺序,首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概括说明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和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采用对比手法描述了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作者引用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点出山水相依之美而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文同时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壮丽河山教育不可多得的精彩文章。 二、学生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体会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留恋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授课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小组交流、自学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多媒体作为认知工具,将诗情画意音韵相融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展示 一、导入新课: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淼先生的作品《桂林山水》。师板书《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并能通过朗读或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其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处风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享受审美的乐趣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情分析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与课文情境一致的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实践活动,唯此方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正是实现这种统一的中介和载体。

《桂林山水》是长春版小学语文第7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理解第二自然段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景色的概括。?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四、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教师先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后,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3、制作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

16.桂林山水(相关资料)

桂林简介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湘桂走廊南端,东经109°36′至111°29′、北纬24°15′至26°23′,平均海拔150米,北、东北面与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与柳州地区相连,南、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毗邻广东省。 桂林自古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 桂林市(简称“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东、北与湖南省相邻。湘桂铁路与漓江纵贯,有321 、322 、323 三条国道穿过。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是广西东北名城和交通、文化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的工业以机械、电子、轻纺、橡胶,工艺美术为支柱,建立了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 语言:普通话、桂(林)柳(州)话、桂林话 城市荣誉 桂林市91年以来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青年文明号模范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中国城市名片”、“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全国城市区域和道路交通声环境‘双十佳’城市”,被中宣部、中华环境基金会授予“中华环境奖”等荣誉称号。已连续6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7次获得“全区双拥模范

城”称号。08年11月8日桂林荣获中国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获得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并连续4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是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2009年11月16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会址永久落户桂林。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xx》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桂林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这里山秀、水清、石美、洞奇,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誉。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本课教学,第一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第二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4.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xx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①教学挂图。 ②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xx课文。(播放xx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观赏xx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用课件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桂林山水的资料简介

桂林山水的资料简介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的代表,典型的喀斯特 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 繁多。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包括山、水、喀斯特 岩洞、石刻等等,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 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2014年6月23日,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桂林为首的中 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桂林 山水荣登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1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 古研究所等考古专业机构一致认为:桂林甑皮岩先民是具有高智商 的智慧人,双料混炼技术是万年前人类的发明,桂林是万年人类智 慧圣地。 象鼻山 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右岸,山因酷似一只大象站在江边伸鼻吸水,因此得名,是桂林的象征。由山西拾级而上,可达象背。山上有象 眼岩,左右对穿酷似大象的一对眼睛,由右眼下行数十级到南极洞,洞壁刻“南极洞天”四字。再上行数十步到水月洞,高1米,深2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满月,到了夜间明月初升,象山水月,景色秀丽无比。宋代有位叫蓟北处士的游客,以《水月》为题,写下这样的绝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 水还流”。象鼻山有历代石刻文物50余件,多刻在水月洞内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张孝祥的《朝阳亭记》、范成大的《复水月 洞铭》和陆游的《诗礼》。盘石级而上,直通山顶,即见一座古老 的砖塔矗立山头。远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剑柄,又像一个 古雅的宝瓶,所以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此塔建于明代,高13米,须弥座为双层八角形,雕有普贤菩萨像,因名“普贤塔”。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案

31 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尝试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学习作者抓特点并且通过细致观察将其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特点并且通过细致观察将其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一、图片导入,诱发兴趣 1、出示图片:桂林山水 师:看到这样的山水,你有什么感受,请用一个词说一说。 预设:美丽、山明水秀、湖光山色…… 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 预设:桂林 2、师:对,这里就是著名的桂林山水。那么,人们都是怎么评价桂林山水的呢?课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生齐读) 师:“甲”是什么意思?“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预设:第一。天下第一。 师: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3、揭示课题:31桂林山水(生齐读) 二、概括课文第二节内容 1、师:乘着小舟,最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漓江的——水! 师:大家看,这就是著名的漓江。(欣赏漓江美景) 师:漓江怎么样? 预设:美 2、漓江的水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节后,找出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词。(出示“找出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 预设:静、清、绿 3、谁能把这三个词连成一句话来说说?注意用上适当的关联词。 (出示“连词成句,用上适当关联词”。) 预设:漓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绿;漓江的水不但/不仅清,而且又清又绿。 师:“漓江的水不仅静,而且又清又绿。”这就是课文第二节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二节,品读静、清、绿 师:作者抓住了漓江的水的特点,并且概括出静、清、绿这三个特点,那他又是如何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呢?找出句子,读一读。 (一)品读“静”。 ①合作朗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生读) ②品味“静”: 师: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将漓江水的静给写具体了。这是作者的一种感觉,那你们呢?来,我们看一下图,从这幅图上,你们能感受到漓江的水的静吗? 预设:漓江的水没有一丝波纹;漓江的水水平如镜……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我们如果要将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话,就需要仔细观察。同学们,那能不能把你们的内容放到这句话中说具体呢? 练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预设:静得没有一丝波纹;静得像一面镜子;静得能够清晰地倒映出山的倒影……

桂林山水歌

《桂林山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歌朗读技巧 2. 学习以虚写实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突破措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优美、深情的语言,精彩的语句,把诗歌朗读技巧运用到这节课的朗读指导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代诗人韩愈写到“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意思是江水像青罗带一样柔美,青山似碧玉簪一样的翠绿俊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写哪的吗?对,这是赞美桂林山水的。咱们今天共同学习桂林山水歌,看看贺敬之笔下的桂林山水有着怎样的风采。这首诗的体裁是信天游。那么信天游有哪些特点呢? 二介绍信天游 (一):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它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两行为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高亢悠远。(二)它以比兴手法见长,上一句唱词起兴,下一句点名主题。兴,既有比喻的意思,也有兴托、发端的作用。那么同学们谁来介绍这篇文章的作者呢? 三介绍作者: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咱们山东人,是离咱们不太远的枣庄人,曾经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代表作《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 四课文研讨 同学们诗歌的朗读分三步走。第一步要读准确,流利,不能读错字,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确立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二步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层次;第三步根据课文内容,细化朗读(要注意语调,语气,节奏,重音)

第一步:读准确,感知文章内容,确立感情基调 同学们下面我来给大家范读课文,大家边听边划.1划出不识的字词;2划出节奏;3划出重音。同时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些字,看看大家听得怎么样(正音) 掺箩梭花屏屏息叩门胸襟 1.扫清了文字障碍,咱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板书:桂林的山,漓江的水,歌颂祖国) 明确: 这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它向我们展示了如梦如画的山水风景,又向我们倾诉着如痴如醉的爱国深情,深情赞美了伟大的祖国和英雄的人民。要读出讴歌赞美的感情基调,充满深情。 第二步读出文章的层次 2.感情基调确定好了,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带着深情地赞美,读出文章的层次,并且归纳各层朗读技巧。小组讨论交流。 (一)1—4 传神而又含蓄地道出了桂林山水的美。(对美景要读出陶醉的情感,读的抒情一点。) (二)5—10节,由写景转入抒情,联系个人的感受抒发热爱桂林山水的真挚感情。(对桂林的赞美,要读出沉醉深情、挚爱的感情。) (三)11—14 诗人紧紧抓住对桂林风景的特点的描写,含蓄地概括了桂林从历史到现代的巨大变化。(对历史的变化,要读的舒缓一点,语速略慢;对今天的生活要笑着读,读出惊喜。) (四)15--28由赞美桂林山水扩展到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歌颂,对沐浴在社会主义阳光下的祖国的歌颂.(对祖国的赞美,要读出激情,声音响亮。) 同学们归纳了文章的层次,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朗读呢?(分析朗读技巧, 分析完毕,)大家开始有感情的朗读。(小组一起读)一边读一边寻找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用“我最喜欢——这——小节,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可以从修辞、关键字、富有哲理的句子、表现手法多角度赏析)同学们读读你找出来的句子。有没有也喜欢这一句的,你也读一读。(可以两个人比较读,)同学谈谈他们两个哪一个读得好,好在哪里。其实读好一篇文章除了用技巧去控制你的声音,还要去用心来读,用情来读,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对于祖国的情是核心,而朗读的技巧只是辅助手段,你只有有了情才能读好。那么情又从何处而来,从你对课文的深刻体会而来,从你对语段的独到赏析而来。哪个同学再起来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 关于关于对精彩语段的赏析、最喜欢的诗句以及朗读技巧的预设:

优质课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1.体会漓江的水的静、清、绿;感受桂林的山的奇、秀、险。 2.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仿照例段写话。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句子的幻灯片。 2.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句子的幻灯片。 一激趣导入 1.齐读课文题目并提问:桂林山水怎么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桂林山水甲天下。) 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桂林山水的美是天下第一的。) 3.正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作者才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我们也随作者一同去尽情欣赏那美丽的桂林风光吧!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我们荡舟在漓江上,首先吸引我们的是什么景色?(漓江的水。)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请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 3.汇报交流:静、清、绿。 4.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先用感叹句概括,再具体描述。) (2)读出作者的感叹。(自读,指名读)指导突出“真”字,声调稍高。 (3)师生互为引读,接读前后句,男女生互相读。这样的水使你产生了什么想法? (4)请你在每句后面用“我真……”进一步写出漓江水的特点。 第一句,我真不忍心把船桨伸入水中,唯恐打扰这静静的江水。 第二句,我真想跳入水中,尽情游泳,再采几块江中的小石子。 第三句,我真想采下一块,做成美丽的首饰,那感觉一定很好。 (5)波澜壮阔的大海固然美,水平如镜的西湖也美,而漓江的水更美。请你再读一遍,体会漓江那不同寻常的美。 (6)请你试着用先赞叹再描述的句式,说说漓江水的其他特点。 漓江的水真甜哪,甜得喝一口就让你永远也忘不了。 漓江的水真凉啊,凉得坐在船上都能感觉到阵阵的清爽。 (7)总结学习方法:体会特点,感情朗读,感悟写法,想象仿写。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仿照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我们再来和作者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 提示: (1)自读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 (3)体会写法,欣赏图画,仿照写法再写一写。

《桂林山水》拓展资料

《桂林山水》拓展资料 导读:桂林简介 地理位置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湘桂走廊南端,东经109°36′至111°29′、北纬24°15′至26°23′,平均海拔150米,北、东北面与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与柳州地区相连,南、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毗邻广东省。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565平方公里。市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华侨旅游经济区六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十二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 人口和民族 桂林市现有总人口476万人,市区人口62万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居有壮、瑶、回、苗、侗等几十个民族,共有少数民族68万人。汉族人口最多,占人口总数85.22%。 自然条件 地形条件: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被世人美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气候条件:桂林市地处低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眀,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降雨量

1900毫米,平均温度19.3℃。最冷的月份为一月,平均温度4℃~8℃。可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桂林山水的由来 朋友,一提起桂林,你也许马上就会想到她那如簪之山,如带之水,幽深的洞府,嶙峋的奇石,进而联想那细雨空朦、烟岚缭绕,如情似梦的绝妙佳境吧!我想,假如你能进一步了解到一个个与山水相关的优美动听的故事,那么,你会对桂林山水的美妙神韵更加心神领会的。 很久很久以前,桂林这个地方既没有山,也没有水,更谈不上人烟繁盛,桂树成林。那时,桂林这个地名都还没有呢! 那么,桂林这个地方,为什么会生长出成林的桂花树?为什么会有奇山秀水而名满天下呢?这还得从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说起。 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被孙悟空搅乱后,开不成了,天上四位鼎鼎大名的仙女――嫦娥、织女、麻姑、和元女便呼朋引伴,包览瑶池的风光去了。一路上但见那仙山琼阁,玉树银花,天池荷开,凤鸾和鸣,好一派仙家胜境。麻姑突发奇想说:“转了一圈,瑶池不过如此,凭我等的法力,也可造一座出来。”嫦娥当即赞同:“说的是,我等何不找个地方,各施法力,也造座瑶池乐乐。”元女小心地说:“触犯了天条,可不是闹着玩的。”织女心生一计:“那我们到人间去,远离是非之地。” 嫦娥道:“我等不如即刻分头下界,各造一园,看谁技高一筹。”

桂林山水的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练内容: 人教版第八册第二课《桂林山水》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二、导练目的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同时理解“荡漾”、“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无瑕”、“翡翠”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1—2自然段,体会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能熟读成诵。 三、导练重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 三、导练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游览胜地参观,好吗?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来作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乘上隆隆的飞机,穿过密密的云层,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请你们睁开眼睛,看!我们已经到了什么地方?(老师引导的同时播放着音乐,此时画面出现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桂林在我们祖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因为这里山青、水秀、石奇、洞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1、说说“甲”是什么意思? 2、再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奇异的风光。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使学生在图文声并茂中整体感知全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感受美,激发求知欲望。 1、学生边欣赏课文边想:桂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2、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写桂林山水那么美,是分几部分来写的?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的结构,看看作者如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上面的题目: A、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 B、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写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第三段:总起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桂林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学文,体会感情。 桂林的山水真的很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绘这旖旎的桂林风光的。 1、学习第一自然段。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桂林山水》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一)流利朗读课文,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 重点难点: 1、流利朗读课文,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课文,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时重点: 流利朗读课文,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时难点: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激起欲望 1、谈话引入、看图欣赏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秀丽的山川、更有那秀丽多姿的江南美景。今天老师继续带领大家游览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放幻灯片,配乐)请同学们仔细地欣赏,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欣赏完桂林美景,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理解甲的意思,然后是甲天下的意思) 师:是的,不仅你一个人这样认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叹。所以作者乘船去漓江:(出示课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质疑并梳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内容】 【设计思路】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不熟悉桂林的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读学贯穿,读中想象,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抓住词语读好句子,培养能力,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独特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写景的文章,文中写了作者因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去观赏桂林山水,他坐船荡漾在漓江上,看到桂林山水独特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习惯。 【学习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教育,培养爱美情操。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多角度具体形象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列提纲背诵。 【学习难点】 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朗读体会法、举一反三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 师问: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 揭示课题《桂林山水》。 师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生字词标出来,把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4、小组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5、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三、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6桂林山水 【学习目标】 1、会认“澜”、“瑕”等生字,会写“漾”、“镜”等生字,掌握“波澜壮阔”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 【学习重点】认识生字,积累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学习准备】PPT 视频 【学习时间】一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视频资料) 1、孩子们,这儿的风景美吗?你知道这是哪里吗?对,这就是美丽的桂林。你想去桂林看看吗?你想亲身感受一下它的美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陈淼先生一起走进美丽的《桂林山水》吧!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一)出示作者陈淼的资料,介绍作者。

(二)根据自学提示学习课文。(PPT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本课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然后给会认字注音,用自己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词,并在小组里交流识字经验。 2、听录音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默读课文,找找作者面对如此美丽的桂林山水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思考课文写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 过渡:现在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本课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然后给会认字注音,用自己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词,并在小组里交流识字经验。(生自主学习) 三、反馈交流,检测字词。 1、PPT出示“我会找朋友”指名连线,再齐读。 2、出示“我会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以找捉迷藏朋友的形式认字读词。 lán xiá pān luán 波澜壮阔无瑕攀登峰峦雄伟 tài luò tuó zhànɡ luó 泰山骆驼屏障奇峰罗列

《桂林山水》精品教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3、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4、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2、“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3、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出示表格: 前字韵母“啊”的发音举例 a、o、e、i、üya 真绿啊、真奇啊 u、ao、ou wa 真秀啊 n na 真险啊 2、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思考怎样给课文分段;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3、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给文章分成四段。 板书:总起分述总结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完成板书提纲: 总起:甲天下 静 水清 桂林山水分述:绿 奇 山秀 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导学第二节 1、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 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来学习课文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学习的方法、步骤。 2、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⑵分层:三层 ⑶修辞手法:引读 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作者为何在“静、清、绿”前加上一个“真”字,后都带个“啊”字?通过朗读,体会“真”写出程度。“啊”抒发作者喜悦、赞美之情。) 对这三个特点,作者用感觉或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并把它们组成一组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⑷描写角度:引读。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两个课时)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本课比较好理解,因此在学习时主要让学生多读多悟,自主合作去学习就可以了。本课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引导学生在理解桂林山水的基础上去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文本与图片所形成的氛围中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3)通过又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通过品读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 (2)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更形象的认识。 (3)让学生把从第二自然段中学到的学法运用到学习第三自然段中,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从观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在“研究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桂林的山水之美,感受祖国的语言之美。 难点: 从观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

感受课文的语言之美,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通过看图、学文,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重点感受漓江水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那满眼的青山秀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象鼻山,在天庭的王母娘娘很爱美,经常梳洗头发,而且天天都对着魔镜问:谁是世界上最美的?魔镜天天回答说:是王母娘娘最美。而有一天,魔镜说象姑娘是世界上最美的。王母娘娘听了大发雷霆,把魔镜丢到边去,什么象姑娘,于是,她派武士到人间去找象姑娘。果然,有这么一个象姑娘,她派人把象姑娘抓回来给她看看,的确比王母娘娘漂亮,王母娘娘嫉妒了,叫人把象姑娘杀死了。天帝知道了,很生气,觉得王母娘娘欺人太甚,于是把可怜的象姑娘化成了一座山。天帝知道象姑娘很喜欢漓江,曾在那里玩得流连忘返,于是把她放在美丽的漓江边上。 说明: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今天,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观看课件,进入意境。 1.播放配乐朗读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独特之美。 师:这就是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看到这旖旎的风光,美丽的景色,我们不禁为之陶醉。观看后大家还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来说说。 学生活动:同学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 2.师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要求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感受。

桂林山水的资料

桂林城徽的象征—象鼻山 象鼻山之所以成为桂林城徽的象征,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像象鼻子一样的孤零零的一座山静静的站在漓江与桃花江的交汇处。二、面对漓江、山上刻有唐、宋、明、清等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山洞内是桂林市著名的三宝之一桂林三花酒的酒窖藏地,据说存放最久的三花酒已达百年以上,桂林三花酒酒藏博物馆马上在象鼻山旁开业了。三、象山公园依然是桂林市民和游客向往的地方。 象鼻山:在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西距文昌桥200米。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5米,长108米,宽100米,山体面积1.3公顷。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吸饮江水。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名宜山、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象山以神奇著称。其神奇,首先是形神毕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山成了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乃至广西地方产品多以象山作为标记。 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距今1.2万年前,地壳抬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形成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长17米,宽9.5米,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象鼻岩:与水月洞相邻,因在象鼻山的象算稍后处而得名。岩高1.9米,宽3.3米,长约13.5米,面积44.5平方米。岩品面江,东向,呈条形封闭状,是纳凉、眺望江景佳处。 云峰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象鼻山西南麓。相传唐代这里曾建有温灵庙。宋嘉定七年(1214年)方信孺在此建一书斋,取名“云崖轩”。明代这里又建“范方祠”,祀范成大、方信孺。清代改为寺,名“云峰寺”。 普贤塔: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象鼻山顶。是一座喇嘛式实心砖塔。建于明代初期。塔身第二层正北面嵌有青石线刻“南无普贤菩萨”。远看此塔,像插在象背一支剑柄或置于象背一只宝瓶,故亦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塔通高13.6米。塔座为双层八角形。塔身为宝瓶形,上覆伞形盖,顶冠两圈相轮。此塔造型与周围山水相映成趣,颇为和谐壮美。 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图片,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风景图片,广西桂林山水资料桂林山水的美是多方面的,有些很难用语言描绘: 桂林山水风景里,漓江的清秀脱俗,阳朔的悠闲自在,龙胜资源的万种风情,靖江王陵与灵渠的辉煌神秘…… 黄昏漫步在榕杉湖的林荫道上,会被桂林的妩媚所震撼,就像桂林米粉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享受桂林应当是从容不迫的,如果匆匆而过,留下的可能不仅仅是遗憾。 在品尝不同的米粉后,可以加入正阳街从容的时尚人群中; 也喜欢找一个清新的雨后细细品味愚自乐园那些触及心灵深处的雕塑,或者干脆到阳朔小住,在朋友中“失踪”几天,把自己融入咖啡音乐山水中……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桂林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这里山秀、水清、石美、洞奇,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誉。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本课教学,第一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第二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4.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①教学挂图。 ②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用课件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3、品读,充分感悟(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导语:漓江水的美,我们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吧!(轻声读、个别读) 4.体会最后一句 导语:真美呀!别说作者连我们在座的人都被陶醉了,当作者从美景中醒过来,才发觉自己的船在前进,作者是从什么地方感觉到船在前进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