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绪论讲义MPA
- 格式:ppt
- 大小:4.78 MB
- 文档页数:16
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际政治:是国家、国际组织及其他政治行为主体,在参与国际社会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将政治看做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解释:▲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所揭示的政治现象的范围:▲时间范围▲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这就要求在研究中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状况来揭示国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研究各种国家形态更替和政权组织形式变化的规律;研究国家活动和职能及其得以实现的方式和手段;研究国家制定政策,处理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其它各种政治关系和问题的方式、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与其相关科学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交叉就出现新政治阶级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政治文化学等边缘学科。
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自从人类创造出哲学以来,它就与政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第一章政治●政治概念的各种表述: 1)政治是一种伦理道德2)政治是一种神秘的力量3)政治是一种权利现象4)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P2-5)●政治的定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人类政治主体在公共领域的各种活动,是公共权力主体对国家和政治的统治以及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强制分配。
(P11)第二章政治学与政治科学●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基本特点:(P29)A.范式多样B.注重逻辑C.强调建制D.侧重法理E.学科界限分明中国古代由于学科的分化程度比较低,学科界限模糊,政治学与哲学、伦理学浑然一体,政治学始终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治研究的范式单一,注重世事,注重对人与现实政治的研究,如人性、人与社会、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施政方略等,在研究中有泛政治化倾向和浓厚的“经世致用”的倾向,而比较疏于对国家权力、体制等政治形式的研究。
强调布政,比较注意人与现实的关系,注意对治国之道及其合理性的研究,包括治国战略、施政方针、权力运用、选材用人以及它们与政治哲学范畴的关系等,而不注重研究政治体制的合理性问题。
第三章国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P84-87)君主制:专制君主制、立宪君主制共和制:贵族共和制民主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委员会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结构形式(P88-90)●单一制国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构成的有统一主权的国家(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一个中央政府)●复合制国家:是指由若干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如共和国、邦、州、省)通过某种协议而组合而成的统一的国家或国家联盟(联邦制、邦联制)●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宪法确定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确保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坚持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二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P91-93)1)集权原则2)分权原则3)议行合一原则●现代国家机构: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P94-97)●中国国家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军委第四章政府●政府的含义:P101、P102广义的政府:泛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即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的总称。
人权的历史发展一、一般而言,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文艺复兴中理性主义的兴起,旨在清除封建特权与僧侣神学的自然权利学说逐渐形成。
二、自然权利学说在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革命而取得了巨大进展,“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人类进入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引起了人们对人权的进一步关注,人权进入国家宪法,1948年;联合国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
人权的概念四、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的解释也是极不相同的。
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人权与主权等存在着诸多争议。
五、自18世纪至今,存在着个人主义人权观和集体主义人权观之争。
公民权利与人权的区别一、主体不完全相同。
狭义的公民权仅限于有本国国籍的公民;而人权的人指的是自然人,除本国公民外,还包括在本国领域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公民权的主体是单个人,而人权的主体既包括单个人,也包括集体、群体如民族、国家、妇女、儿童等。
二、适用范围不同。
在一个特定国家里,只有本国公民才享有公民权,在该国的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没有公民权。
三、属性不同。
公民权仅有法律属性;而人权除了法律属性外,还有道德属性和政治属性。
四、表达方式的差异。
公民权,一般各国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而人权,有的国家在宪法中有规定,有的国家并未在宪法中规定(目前将人权写入宪法的国家近40个)。
五、实施和监督机制的差异。
公民权的实现靠国内法保障,有执法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人权的实现除了国内法和国内机关的保障外,还有国际法和国际人权组织的监督。
公民权利的主要内容一、生命权或生存权生命权:人身不受伤害或杀害的权利,或得到保护以免除遭伤害和杀害的权利。
1、关于人的出生权利2、关于人死亡的权利3、免于饥饿的权利4、反对种族灭绝和集体屠杀的权利5、公民权利的内容二、平等权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和原则。
确立了国家机关活动的界限和基本出发点,也是公民实现基本权利的方法或手段。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上海自考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第⼀章绪论第⼀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所谓政治学是指研究⼈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科学,是⼀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学说。
※政治学不可能是⼀种对⼈类社会的政治活动规律进⾏简单归纳的实证科学。
⼀、政治的含义(⼀)“政治”最初的含义:是指古希腊成邦,即城市国家,我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历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政治学者的政治观。
1.从道德的⾓度,⽤道德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认为政治的⽬的为了使⼈类社会达到道德⾄善的境界;代表⼈物:(1)中国的“孔⼦”;(2)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及亚⾥⼠多德;(3)德国的康德和⿊格尔。
2.从法律的⾓度,将政治说成是⽴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物:凯尔逊。
3.从权⼒的⾓度,将政治视为争夺权⼒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即认为政治就是统治者对法、势、术的掌握和运⽤。
典型代表:(1)《韩⾮⼦·定法》;(2)意⼤利思想家马基雅维⾥,他的代表作《君主论》⼜称为《霸术》,主张政治就是⽤⼒量来统治⼈,⽤权术来欺骗⼈;(3)德意志⾸相卑斯麦,把政治说成是当政者的统治艺术;(4)美国“拉斯韦尔”,认为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的形成和分享;(5)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政治意指⼒求分享权⼒或⼒求影响权⼒的分配。
4.从管理的⾓度,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物:<1>孙中⼭,他认为政就是众⼈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之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之事的⼒量,便是政权,标志着我国近代政治观的⼀种发展和进步。
<2>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认为政治是“参与⼀个社会的全⾯的管理进程”。
5.从政策的⾓度,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政策⽽进⾏的活动。
代表⼈物:美国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了“权威性分配说”,在《政治体系》书中提出,政治“是为社会作出执⾏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的决策)的⾏为或相互交往”。
《政治学》概论第一张绪论政治学的研究目的:试图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律,从而建立起一门关于人类政治生活规律的可学。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是统治阶级如何利用政权扩大自己,如何争取同盟者,如何打击敌人的一种艺术。
政治概念界定: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综合。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家政权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区分两个层次。
首先,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以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其次,就广义的角度而言,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界定,规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内涵。
依据对象这一内涵,可以推导出政治学研究的外延,即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它是政治学的基础与核心。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政治学原理主要围绕政治学的基本对象——国家政权——而形成理论体系,并非试图涵盖政治学研究的全部范围,因此,它的作用在于为政治学相关领域和具体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
任何阶级或学派的政治学理论都要以某种哲学观点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几乎每一种新的和具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出现之后,都会引起政治学基本理论或政治学研究方法论的某些变化,并导致新的政治学流派的出现,以及现有政治学流派的分化或滞亡。
2、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把握社会政治的含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了解政治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明确学习政治学的意义,尤其足对于公共管理的意义,掌握并学会运用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政治的含义一般来说,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按照这一定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与政治的含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把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首先需要把握社会政治的基本含义。
从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政治是人类社会长期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社会成员,因此,在世界文明中,对于政治现象的关注至少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许多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都努力对社会政治的含义予以明确的界定和把握,由此提出和形成了许多关于政治的定义。
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有: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比如,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这种政治观的体现。
这种政治观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它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并没有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和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
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也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
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政治学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政治的含义总体来说,可以把所有对政治的解释分为两大类:剥削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一)剥削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观古今中外剥削阶级思想家对政治的看法或诠释可以说五花八门,择其主要,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道德。
这是古代东西方国家较为普遍的观点。
亚氏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你会解释这句话吗?会,就知道亚氏的政治就是道德或伦理。
(2)把政治说成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实际上就是一个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的过程。
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法学家凱尔森。
(3)认为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或者说政治就是“权术”、“统治术”、“权谋”。
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马基雅弗利。
(4)认为政治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孙中山。
他说:“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5)认为政治就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
这是当代西方国家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观点。
上述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政治的内涵,展示了政治的某个侧面或某一特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了国家、权力、管理等政治核心问题,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它们又都没有全面深刻揭示政治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因此必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在许多不同场合下都曾对政治进行过深刻的论述,其主要观点是:(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这是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角度来界定政治。
(2)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
这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揭示政治的实质。
(3)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列宁观点不过,他们都没有对“政治”一词下过完整的定义。
(三)当代国内学者的“政治”定义如何给“政治”这一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下一个比较全面而准确的定义?由于政治这一概念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宽泛,要给它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
MPA《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人:郭忠华(博士、教授)联系方式: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本课程希望达到以下目标:第一,领会政治的本源与演变:理解古今政治涵义的变化以及涵义变化后面所体现出来的政治变迁。
理解中国政治涵义变化的历史与原因。
第二,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框架与主要流派:政治学作为一门课程,主要包括哪些重要主题,围绕这些主题,形成了哪些学术流派,主要主张是什么。
第三,把握政治学各要主题领域的基本内容:如宪法、权力、国家、政党、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等。
第四,学会用政治学的眼光来分析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二、学习基础第一,具备政治学基本理论知识: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先预习相关政治学教材,对相关教学主题具有基本的了解。
第二,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即对相关教学主题的经验和现象存在基本的了解,为进行理论分析奠定经验基础。
三、教学语言本课程使用汉语言教学。
四、教学方法第一,多媒体教学方法,本课程共分十个主题的教学,每一个主题都配有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要求使用多媒体课室。
第二,参与式教学。
本课程5个主题的教学要求学生参与,主要是学生做主题发言,老师评论;或者学生辩论,老师点评。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1.9月24日上午(9:00-12:00):政治:观念形态与历史演化分析古典政治的涵义,中世纪政治的涵义,现代政治涵义;分析围绕政治这一事物所形成的各种重要的政治观;分析推动政治涵义变化的社会动力。
参考书目:肖滨编:《政治学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章。
2.10月15日(9:00-12:00):权力分析权力的涵义,权力、暴力、权威等概念之间的差异;分析米格拉姆试验和津巴多模拟监狱试验与权力服从之间的关系;分析政治合法性的涵义,创造合法性的途径;分析政治权力与政治合法性之间的关系。
3.10月22日(9:00-12:00):国家分析民族和国家的概念涵义;分析民族国家的制度性特征;分析战争与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关系;分析民族国家所面临的困境。
MPA-政治学简答题1.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答:1、政治学即国家学。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
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公共政策。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科学。
从狭义来讲,政治学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国家为基本核心内容,研究国家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国家政权发展的性质,实现形式等。
从广义上讲,则是指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政策运行,执行等过程为研究对象。
2.国家的本质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国家是私有制出现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本质是阶级统治,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分析与提示]第一,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分析,国家是阶级社会中不同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第二,国家在实行统治的过程中,必须要履行特定的政治管理职能.不过,政治管理只是国家实现阶级统治的手段而不是本质.国家阶级统治与政治管理的二重性正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在国家性质上的反映.第三,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但是形式上却表现为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国家存在的公共形式并不能代替它的阶级本质.[相关思考] 国家权力(政权)是国家的核心要素.国家权力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特殊的强制性;主权性和普遍的约束力.3.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是什么?按照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的具体样式的一般特定,对政体作出的分类,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是:一、最高国家权力的执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1.寡头政治(社会少数阶层控制着国家所有权力的政府形式,如古希腊城邦)2.贵族政治(社会地位最显要的群体来掌握权力的政府形式)国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语言、地理区别出来的领土,被政治自治权区别出来的一块领地,一个领地或者邦国的人民,特定的人有关联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