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对偶句教案及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6.01 KB
- 文档页数:2
四年级语文《对偶修辞手法的学习》导学案
一、教学内容:
《对偶修辞手法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对偶修辞的特征,并了解它的表达效果。
2、练习仿写对偶句。
三、教学重点:了解对偶修辞的基本知识,学习运用对偶修辞,追求语言的整齐美、节奏美和音韵美。
四、教学难点:理解对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活动过程:
1、读文章,感受文中对偶句的独特魅力。
2、文中句子的特点:词性相对、结构相似、意义也对称。
3、对偶的定义:像这样用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形式相同或相似、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相反或相关意思的修辞方式,就叫做对偶。
4、如何读好对偶句?
⑴、出示对偶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⑵、指导朗读:朗读对偶句时,高低、快慢、轻重都应有变化,要突出“对”的音韵美。
5、布置作业:
⑴、摘抄两句含有对偶修辞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⑵、运用对偶修辞手法写一副对联。
对偶句练习把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意思的一种修饰手法。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①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②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音节匀称,音律和谐,强调了对+对象+的情感。
1.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2.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3.心胸阔/天地宽4.棋逢敌手/将遇良才5.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6.黑发不知勤学习/白发方悔读书迟7.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8.登高极目/览水送归9.英雄气短/儿女情长10.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无情对)1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12.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无情对)13.太极两仪生四象/春宵一刻值千金(无情对)14.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无情对)15.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无情对)16.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17.谁曾将此楼一拳打破/我也在上头大胆题诗18.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19.君子之交淡如——水/醉翁之意不在——酒(黄伟涛个人很欣赏此联)20.未必逢凶化——吉/何曾起死回——生21.廪生抹围裙——斯文扫地/屠户戴顶子——杀气冲天22.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回文倒顺)23.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回文倒顺)24.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回文倒顺)25.处处红花红处处/重重绿树绿重重(回文倒顺)26.雪映梅花梅映雪/莺宜柳絮柳宜莺(回文倒顺)27.静泉山上山泉静清水塘里塘水清(回文倒顺)28.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回文倒顺)29.万事平安幸福年/吉祥如意拜年顺30.人和家顺百事兴/富贵平安福满堂31.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32.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33.伟涛个人很欣赏的:孙行者/祖冲之34.新春福旺鸿运开/佳节吉祥如意来35.日子红火喜迎门/天随人意福星照36.打铁锤鸣,红火焰中三尺雪/弹棉弓响,白云堆里一声雷37.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38.叶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结果/刀砍斧劈,是总督也要拔根39.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40.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4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2.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43.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44.莲败荷残,落叶归根成老媪/谷成禾熟,吹糠去壳做新娘45.市肆屠沽,大畜挂,小畜挂/街坊博弈,前汉输,后汉输4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47.阅读作文专题博客博主觉得流传很广的:过五关/斩六将48.驿寄梅花/鱼传尺素49.处处春光好/村村气象新50.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51.东风恶/欢情薄52.浮云富贵/粪土王侯53.夜饮客吞杯底月/春游人醉水中天54.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载素冠5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56.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57.鸿门晏/桃园盟58.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59.言必信/行必果60.名扬四海/声震八方61.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6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6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6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6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66.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67.桃灼灼/柳依依68.物华天宝/人杰地灵69.与天地并寿/同日月齐光70.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伟涛与大家知道这是李商隐的名句)71.雪茫茫/雨霏霏72.庆父不死/鲁难未已73.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74.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75.山抹绿/燕剪柳76.成事不足/败事有余77.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78.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79.满招损/谦受益80.指鹿为马/画地为牢(绘画作者:小学课文朗读公众号金老师)81.斯人千古少/此曲世间无82.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83.水不干/鱼不尽84.寿比南山/福如东海85.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86.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87.私心重/骨头软88.功盖天下/誉满山河89.清风明月/苍松怪石90.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91.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92.鬓虽残/心未死9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9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95.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96.亲贤臣/远小人97.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98.花开山寺/咏留诗人99.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100.人去堂空朝雨暮云难见影/琴调弦绝高山流水少知音(绘画作者:小学课文朗读公众号金老师)101.竹径萧条平生壮志三更梦/云山缥缈万里秋风一雁哀102.忠魂不泯一腔热血化春雨/大义凛然千秋壮志泣鬼神103.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104.菱花镜孤哉惨听秋风吹落叶/锦机声寂矣愁看夜月照空帏10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0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018年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与写作之对偶教案一、对偶在诗词鉴赏中的运用1、概念由两个字数相当结构相同的语句构成的语言艺术形式2、作用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②表意凝炼,概括力强,具警策之美;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
3、答题步骤引出对偶句,细析对偶美4、典型例题18全国1 18辽宁18四川卷18年上海18广东例1、【8年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
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第(1)问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
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
第(2)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对偶古诗四首授课题目:修辞方法(对偶)教学准备:教科书、教案、工具书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对偶的基本知识,了解对偶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2)学习分析对偶句应用对偶修辞,追求语言的整体美、节奏美和音韵美。
2、过程与方法(1)教师搜集素材,准备PPT课件。
(2)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对联。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诗句、对联来增加学生对对偶的认识。
(2)学生能够体会出对偶的整体美、节奏美和音韵美。
重点:了解对偶的基本知识,了解对偶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难点:学习分析对偶句应用对偶修辞,追求语言的整体美、节奏美和音韵美。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家请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说一说读起来怎样?上下字数都是几个?。
(明确: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上下句都是7字数相同。
)二、新课内容:(一)介绍对偶句: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二)板书诗句“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大家跟我一起仔细分析。
1、教师朗读诗句。
2、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偶的定义。
师:我们要对它从形式到内容作具体分析,以便抽象概括出对偶的定义和特点及作用来。
这是有利于大家对这些知识理解、掌握和记忆的。
生:(抬头看,认真想)师:先从字数看。
(板书:字数)生:上、下两句各为七字。
师:由此可做怎样的概括?生:字数相等。
师:完全正确。
(板书:字数相等)师:下面再从语法结构来看一看。
(板书:结构) 生:上、下两句都是形容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名词。
师:由此可做怎样的概括?生:词性相同;结构相同,。
师:完全正确。
(板书:词性相同)师:下面再从音调上来看一看。
(板书:结音调) 生:和谐,优美师:是的,它们平仄相对(板书:平仄相对) 。
师:请注意:刚才我们是从形式上所作的分析。
下面,我们便从内容方面来看看上下两句分别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初中仿句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通过对对联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对联的结构和类型3. 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4. 对联的鉴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联的基本特点、结构和写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对联的创意和创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对联,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概念、特点、结构和类型,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3. 示范:教师示范写作对联,讲解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对联的平仄、对仗、意境等方面。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写作对联,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写的对联,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6. 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对联,分析其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7.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对联的基本概念、特点、结构和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写作对联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联。
2. 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写作对联。
3.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倡个性化表达。
4. 适当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注重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对联文化。
七、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关于对联的教材、辅导书。
2. 网络资源:对联网站、论坛、优秀对联作品集。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黑板。
八、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联的基本知识。
2. 写一副对联,明天上课展示。
对偶句的仿写和运用一、对偶句的要求例1、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青山有幸埋忠骨。
XXX无辜铸佞臣。
才饮长沙水。
又食XXX鱼。
例2、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XXX。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1、含义:对偶句由两个句子构成。
前一句叫作上联,后一句叫作下联。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阅读时,其断句位置一定要相同。
2、解说:上下联字数要完全相等,不多不少;而且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同,即断句一致。
如XXX曾引用过的一幅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按词组分,都是四字——二字——二字——三字的格式,断句也一致。
(二)要结构相对,位置不异。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此外,结构相对也指短语相同,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如风声/雨声/念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XXX,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此联为XXX领袖XXX所撰,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副联表达出了XXX读书不忘国事的精神。
(三)要内容相关,上下接洽。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联系,不能是毫不相关的两码事,但又不能重复。
从这角度说,有三种类型。
一是正对:就是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义,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当中。
例如XXX如碧山书屋的一幅对联:沧海日,XXX,峨嵋雪,峡云,洞庭月,XXX,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迹,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二是反对: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相互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
对偶句练习定义:把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意思的一种修饰手法。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分类①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②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答题格式:音节匀称,音律和谐,强调了对+对象+的情感。
佳句:1.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2.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3.心胸阔/天地宽4.棋逢敌手/将遇良才5.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6.黑发不知勤学习/白发方悔读书迟7.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8.登高极目/览水送归9.英雄气短/儿女情长10.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无情对)1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12.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无情对)13.太极两仪生四象/春宵一刻值千金(无情对)14.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无情对)15.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无情对)16.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17.谁曾将此楼一拳打破/我也在上头大胆题诗18.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19.君子之交淡如——水/醉翁之意不在——酒(黄伟涛个人很欣赏此联)20.未必逢凶化——吉/何曾起死回——生21.廪生抹围裙——斯文扫地/屠户戴顶子——杀气冲天22.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回文倒顺)23.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回文倒顺)24.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回文倒顺)25.处处红花红处处/重重绿树绿重重(回文倒顺)26.雪映梅花梅映雪/莺宜柳絮柳宜莺(回文倒顺)27.静泉山上山泉静清水塘里塘水清(回文倒顺)28.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回文倒顺)29.万事平安幸福年/吉祥如意拜年顺30.人和家顺百事兴/富贵平安福满堂31.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32.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33.伟涛个人很欣赏的:孙行者/祖冲之34.新春福旺鸿运开/佳节吉祥如意来35.日子红火喜迎门/天随人意福星照36.打铁锤鸣,红火焰中三尺雪/弹棉弓响,白云堆里一声雷37.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38.叶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结果/刀砍斧劈,是总督也要拔根39.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40.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4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2.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43.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44.莲败荷残,落叶归根成老媪/谷成禾熟,吹糠去壳做新娘45.市肆屠沽,大畜挂,小畜挂/街坊博弈,前汉输,后汉输4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47.阅读作文专题博客博主觉得流传很广的:过五关/斩六将48.驿寄梅花/鱼传尺素49.处处春光好/村村气象新50.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51.东风恶/欢情薄52.浮云富贵/粪土王侯53.夜饮客吞杯底月/春游人醉水中天54.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载素冠5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56.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57.鸿门晏/桃园盟58.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59.言必信/行必果60.名扬四海/声震八方61.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6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6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6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6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66.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67.桃灼灼/柳依依68.物华天宝/人杰地灵69.与天地并寿/同日月齐光70.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伟涛与大家知道这是李商隐的名句)71.雪茫茫/雨霏霏72.庆父不死/鲁难未已73.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74.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75.山抹绿/燕剪柳76.成事不足/败事有余77.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78.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79.满招损/谦受益80.指鹿为马/画地为牢81.斯人千古少/此曲世间无82.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83.水不干/鱼不尽84.寿比南山/福如东海85.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86.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87.私心重/骨头软88.功盖天下/誉满山河89.清风明月/苍松怪石90.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91.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92.鬓虽残/心未死9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9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95.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96.亲贤臣/远小人97.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98.花开山寺/咏留诗人99.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100.人去堂空朝雨暮云难见影/琴调弦绝高山流水少知音101.竹径萧条平生壮志三更梦/云山缥缈万里秋风一雁哀102.忠魂不泯一腔热血化春雨/大义凛然千秋壮志泣鬼神103.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104.菱花镜孤哉惨听秋风吹落叶/锦机声寂矣愁看夜月照空帏10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0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小学对偶句专项练习一、填入相应的对偶句。
1. 他是个好学生。
他不是个好学生。
2. 她喜欢吃水果。
她不喜欢吃水果。
3. 他们正在看电视。
他们没有看电视。
4. 我喜欢游泳。
我不喜欢游泳。
5. 小狗正在追赶小猫。
小狗没有追赶小猫。
二、将下列句子改成对偶句。
1. 我们在学校里玩得很开心。
我们在学校里玩得不开心。
2. 她正在写信给妈妈。
她没有写信给妈妈。
3. 他每天都吃很多水果。
他每天都不吃很多水果。
4. 我们一起去看电影。
我们没有一起去看电影。
5. 妈妈今天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妈妈今天没有给我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三、选择正确的对偶句。
1. 我喜欢这个颜色的衬衫。
a) 我不喜欢这个颜色的衬衫。
b) 我非常喜欢这个颜色的衬衫。
c) 我不非常喜欢这个颜色的衬衫。
2. 妈妈今天给我买了一本新书。
a) 妈妈今天没有给我买一本新书。
b) 妈妈今天给我买了很多新书。
c) 妈妈今天没有给我买一本旧书。
3. 那只小猫非常粘人。
a) 那只小猫不非常粘人。
b) 那只小猫非常独立。
c) 那只小猫不独立。
4. 我们在公园里玩得很开心。
a) 我们在公园里玩得不开心。
b) 我们在家里玩得很开心。
c) 我们在公园里看人玩得很开心。
5. 弟弟昨天考试得了满分。
a) 弟弟昨天考试没有得满分。
b) 弟弟昨天考试得了一个很低的分数。
c) 弟弟昨天没有参加考试。
以上是小学对偶句专项练的文档,希望对您有帮助。
2024届高考语用题修辞手法专题指导------对偶的用法【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对偶的种类及用法。
2.能正确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概念阐释】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从概念看,分析对偶的构成应该包括三个方向: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相近或相反)。
具体来说,就是要分析,哪个词与哪个词对(拆分以短词为主),为什么能对(词性或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意义上有何关联(相反或相同)?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一种特殊的对偶叫“对联”,若分析对联的构成,则除了分析对偶的构成外,应该还要加上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
【用法举隅】(1)对偶的特点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2)对偶的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
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
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承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对偶的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达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4)使用时注意事项①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10 分钟)
- 介绍对联的定义、组成部分(上联、下联、横批)和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承等)。
- 通过一些典型的对联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
3.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15 分钟)
- 讲解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 提供一些对联创作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学生分组创作对联(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对联。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5.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解释其意义和创作思路。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6.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以及创作对联的方法。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对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创作对联的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完整版)对偶句教案及练习对偶句教案及练习题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
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
特征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一般的写作中,只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就行了,不一定讲究平仄,这叫宽对。
对偶形式的修辞方式,在诗歌、对联中出现最为普遍。
分类对偶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正对: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
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反的对偶句子叫反对。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又叫连对,流水对。
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这种对偶句子称为串对。
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形式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1.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2.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
作用1.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
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运用对偶是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修辞格式,使用非常普遍,从古到今,在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1.应用于诗歌中。
2.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偶,也有句子的对偶,但较少见。
3.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
对偶句教案及练习第一章:对偶句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对偶句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对偶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1.2 教学内容对偶句的定义和特点对偶句的基本结构对偶句的用法和作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偶句的定义和特点,示例说明对偶句的基本结构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关于对偶句的问题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举例引出对偶句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1.4.2 讲解对偶句的定义和特点,示例说明对偶句的基本结构1.4.3 分析对偶句的用法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对偶句在语言表达中的优势1.4.4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合作,创作对偶句并互相评价1.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偶句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第二章:对偶句的基本结构2.1 教学目标掌握对偶句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学会使用对偶句进行语言表达对偶句的基本结构对偶句的语法规则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偶句的基本结构和语法规则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偶句的练习和创作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对偶句的基本结构2.4.2 讲解对偶句的基本结构和语法规则,示例说明对偶句的构成要素2.4.3 分析对偶句的语法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对偶句的平衡和对应关系2.4.4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创作对偶句,并进行互相评价和修改2.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偶句的语法规则和应用技巧第三章:对偶句的用法和作用3.1 教学目标理解对偶句的用法和作用,包括修辞效果和表达效果学会运用对偶句进行语言表达和修辞3.2 教学内容对偶句的用法和作用对偶句的修辞效果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偶句的用法和作用,示例说明对偶句的修辞效果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偶句的练习和创作3.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对偶句的用法和作用3.4.2 讲解对偶句的用法和作用,示例说明对偶句的修辞效果3.4.3 分析对偶句的修辞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对偶句的表达效果和美感3.4.4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创作对偶句,并进行互相评价和修改3.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偶句的用法和作用,以及修辞效果第四章:对偶句的练习和创作4.1 教学目标巩固对偶句的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4.2 教学内容对偶句的练习和创作对偶句的应用和拓展4.3 教学方法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偶句的练习和创作互动法: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偶句的练习和创作4.4.2 练习题设计:提供多个对偶句的练习题,包括不同主题和情境4.4.3 创作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创作对偶句,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4.4.4 课堂交流: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交流4.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练习和创作,强调对偶句的应用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第五章:对偶句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5.1 教学目标了解对偶句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和价值第六章:对偶句在诗歌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掌握对偶句在诗歌中的特殊用法和效果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对偶句6.2 教学内容对偶句在诗歌中的用法和效果诗歌中对偶句的实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偶句在诗歌中的特殊用法和效果欣赏法:分析诗歌中的对偶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对偶句在诗歌中的应用6.4.2 讲解对偶句在诗歌中的特殊用法和效果,示例分析诗歌中的对偶句6.4.3 分析对偶句在诗歌中的修辞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对偶句在诗歌中的美感6.4.4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分析诗歌中的对偶句,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6.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偶句在诗歌中的应用和美感第七章:对偶句在散文中的应用7.1 教学目标掌握对偶句在散文中的特殊用法和效果学会欣赏和分析散文中的对偶句7.2 教学内容对偶句在散文中的用法和效果散文中对偶句的实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偶句在散文中的特殊用法和效果欣赏法:分析散文中的对偶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对偶句在散文中的应用7.4.2 讲解对偶句在散文中的特殊用法和效果,示例分析散文中的对偶句7.4.3 分析对偶句在散文中的修辞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对偶句在散文中的美感7.4.4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分析散文中的对偶句,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7.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偶句在散文中的应用和美感第八章:对偶句在戏剧中的应用8.1 教学目标掌握对偶句在戏剧中的特殊用法和效果学会欣赏和分析戏剧中的对偶句8.2 教学内容对偶句在戏剧中的用法和效果戏剧中对偶句的实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偶句在戏剧中的特殊用法和效果欣赏法:分析戏剧中的对偶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对偶句在戏剧中的应用8.4.2 讲解对偶句在戏剧中的特殊用法和效果,示例分析戏剧中的对偶句8.4.3 分析对偶句在戏剧中的修辞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对偶句在戏剧中的美感8.4.4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分析戏剧中的对偶句,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8.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偶句在戏剧中的应用和美感第九章:对偶句在广告中的应用9.1 教学目标掌握对偶句在广告中的特殊用法和效果学会欣赏和分析广告中的对偶句9.2 教学内容对偶句在广告中的用法和效果广告中对偶句的实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偶句在广告中的特殊用法和效果欣赏法:分析广告中的对偶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对偶句在广告中的应用9.4.2 讲解对偶句在广告中的特殊用法和效果,示例分析广告中的对偶句9.4.3 分析对偶句在广告中的修辞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对偶句在广告中的美感9.4.4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分析广告中的对偶句,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9.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偶句在广告中的应用和美感第十章:对偶句的拓展与应用10.1 教学目标掌握对偶句的拓展应用,包括仿第十一章:对偶句仿写与创作11.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对偶句仿写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感11.2 教学内容对偶句的仿写与创作方法对偶句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11.3 教学方法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偶句的仿写与创作互动法: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提高写作能力11.4 教学步骤11.4.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偶句的仿写与创作11.4.2 讲解对偶句的仿写与创作方法,提供一些常用的对偶句结构供学生参考11.4.3 分析对偶句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如语意的对应、节奏的协调等11.4.4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进行对偶句的仿写与创作,并进行互相评价和修改11.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偶句的仿写与创作能力的重要性第十二章:对偶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对偶句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对偶句在日常交流中的意识12.2 教学内容对偶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对偶句在交流中的表达效果12.3 教学方法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偶句的实际应用互动法: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日常交流中的对偶句使用12.4 教学步骤12.4.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对偶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2.4.2 讲解对偶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祝福语、广告语等12.4.3 分析对偶句在交流中的表达效果,如引人注目、记忆深刻等12.4.4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日常交流中的对偶句使用12.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偶句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第十三章:对偶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1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对外交际中运用对偶句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对偶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识13.2 教学内容对偶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场景对偶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达效果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偶句的实际应用互动法:鼓励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模拟对偶句的使用13.4 教学步骤13.4.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对偶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13.4.2 讲解对偶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场景,如国际交流、跨文化广告等13.4.3 分析对偶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达效果,如引人注目、促进沟通等13.4.4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模拟对偶句的使用13.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偶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应用第十四章:对偶句的评估与修改1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对偶句的评估能力培养学生对对偶句进行修改的能力14.2 教学内容对偶句的评估标准对偶句的修改方法14.3 教学方法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偶句的评估与修改互动法: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提高评估与修改能力14.4 教学步骤14.4.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对偶句的评估与修改14.4.2 讲解对偶句的评估标准,如语意的对应、节奏的协调等14.4.3 分析对偶句的修改方法,如调整语序、增删词语等14.4.4 课堂练习:学生互相评估和修改对偶句,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14.4.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偶句的评估与修改的重要性第十五章:对偶句的总结与拓展15.1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对偶句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结构。
2019年高考阅读与写作之对偶教案一、对偶在诗词鉴赏中的运用1、概念由两个字数相当结构相同的语句构成的语言艺术形式2、作用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②表意凝炼,概括力强,具警策之美;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
3、答题步骤引出对偶句,细析对偶美4、典型例题2019全国1 2019辽宁2019四川卷2019年上海2019广东例1、【8年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
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第(1)问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
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
第(2)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2年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与写作之对偶教案一、对偶在诗词鉴赏中的运用1、概念由两个字数相当结构相同的语句构成的语言艺术形式2、作用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②表意凝炼,概括力强,具警策之美;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
3、答题步骤引出对偶句,细析对偶美4、典型例题05全国1 08某某08某某卷04年某某05某某例1、【8年某某卷】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
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X,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X的方法。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第(1)问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
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
第(2)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对偶句教案及练习题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
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
念重复等现象。
特征
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一般的写作中,只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就行了,不一定讲究平仄,这叫宽对。
对偶形式的修辞方式,在诗歌、对联中出现最为普遍。
分类
对偶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1.正对: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
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反的对偶句子叫反对。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又叫连对,流水对。
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这种对偶句子称为串对。
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形式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1.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2.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
作用
1.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
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运用
对偶是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修辞格式,使用非常普遍,从古到今,在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1.应用于诗歌中。
2.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偶,也有句子的对偶,但较少见。
3.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
对偶句大全
1.过五关,斩六将。
(串对)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正对)
3.亲贤臣,远小人。
(反对)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反对)
5.朝前看,往前走。
(串对)
6.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反对)
7.处处风光好,村村气象新。
(正对)
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串对)
9.足迹半边天,心知唯故人。
(串对)
10.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正对)
11.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串对)
12.朋友千个少,冤家一个多。
(反对)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串对)
14.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正对)
15.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
(反对)
如何区别对偶、对比和对丈?
1.对比是正反两方面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事物的特
点。
2.对偶要求字数基本相等,意思相近或相反,词性结构相对应。
但
不太讲究平仄。
3.对仗就是更严谨的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