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第一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59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概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萌芽于夏、商、周,兴起于先秦时期,繁荣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唐,止步于宋、元,盛行于明、清,衰落于清末。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般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顺“道”“道”,是指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和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而在管理角度上讲,“道”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法则,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2、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人心向背和人才归离。
早在《荀子·哀公》中就有提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
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人和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管理者要从自我管理入手,才能实现人和。
4、守信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办一切事情都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诚信是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5、利器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地提高利用工具水平的过程,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发明了前所未有的机器设备,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
6、求实办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一切行动的方法和行为准则。
即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做事情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
7、对策任何事情都要事先进行统筹谋划,制定正确的对策,然后再去实施,才能取得成功。
制定对策,一是预测,二是运筹,即我们常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8、节俭我国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持家。
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说:“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9、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和市场法制等。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国外的管理时间和管理思想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管理原则、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等。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总结:1. 仁爱管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仁爱管理注重员工关怀和人性化,强调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和尊重,并倡导以德行影响员工。
2. 德治思想:中国古代强调德治思想,即以人的品德和道德为基础进行管理。
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来影响和感化员工。
3. 社会和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注重维护组织内部的和谐关系。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建立和谐的团队关系,以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4. 员工参与:中国古代重视员工的参与和合作。
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使员工参与到组织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
5. 学习和创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鼓励员工学习和创新。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鼓励员工积极思考和创新,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6. 重视沟通: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有效的沟通。
管理者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员工进行及时、频繁、有效的沟通,传达信息,解决问题,增进团队合作和协调。
7. 领导者的角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领导者的角色有着明确的要求。
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具备才能和智慧,善于发挥智慧和能力指导员工,推动组织的发展。
8. 管理方法: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
例如,民主集中制原则,即注重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的统一,使决策既具有集中统一的力量又具有广泛的民主参与;管理者应注重激励和奖惩,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引导员工的行为等。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的简要总结。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各种相应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与条件的产物,都与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既是对管理实践的反映、概括与总结,也是管理认识与理念的理论化、系统化与体系化。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如此。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承启与阐释,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与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孕育了辉煌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管理思想作为文化与实践的函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极为灿烂。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管子(公元前770~前476 年)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杰出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政绩卓着,。
《管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是战国中后期管子的学生们托老师之名写成的一部论集,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经济学、管理学巨着,也是世界上最早涉及并阐释管理理念及管理思想的着作,可谓管理之祖。
《管子》今本实存76 篇﹐分为8 类,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第一,天地为心的治理论。
管子提出,人君应以天地为楷模,以天地为心,无私无。
天道产生权,权产生法,以法治国;地德产生义,义产生礼,以德治人。
管子的治理论还衍生了宽猛相济、刚柔并举等管理理念。
自利的人性观。
管子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节。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但管子并未走向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不仅可以调和,甚至自利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既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唯其如此,才不至于有二心。
第二,民富与国富相统一,以民为本和与时变思想。
管子强调,国富不民富,民富才有国富,民富是国富的必要条件。
民富可以多收税,税收增加国家就会富裕。
国家要兴盛,一定要民富。
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国家的政令,藏富于民并不是以牺牲国富为条件。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在世界的管理学领域上也可谓是独树一帜。
我仅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和深刻内涵上来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特点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管理方式上具有刚柔性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
具体表现为以下九个方面: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变通性。
春秋时期的管子非常强调管理者的创新精神。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这就是对创新思想的高度概括。
“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留今”是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现实所迷惑,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不思进取;“与时变”告诉我们的是要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
世间没有万能的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凡事有计划必有变化,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在处理管理工作中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变通对待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或者只知道用以前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是绝对无法做好管理工作的。
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具有和谐性。
“以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美好而又充满生机的社会。
“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
《孙膑兵法·篡章》列举用兵得胜的五条:“得主未制,胜。
知道,胜。
得众,胜。
左右和,胜。
量敌计险,胜。
”他把取得下级兵将的支持和兵将和睦团结,作为用兵取胜五个条件中的两个,可见他对“和”的管理思想是多么重视啊!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异。
论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亩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漕运驿递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方面,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财政、文化教育与外交等领域,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
还有许多令人赞叹的管理实践都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基本融为一体。
由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无不以国家或官府的名义展开,管理实践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过程中才有表现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无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实践。
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经验管理。
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
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
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
一、关于中国古代名家管理思想中国古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
其中,老子、孔子、商鞅、孟子、孙子、管子的管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不仅有着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也包含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多方面的社会及国家管理思想。
诸如“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等许多思想对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和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在古代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法家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仁爱、礼教和道德规范的作用。
儒家强调君子之道,提倡君主以身作则,使民众服从。
儒家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主张礼教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
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家庭和劳动力的管理也被高度重视。
通过尊重长辈,培养良好的家庭道德和家庭规范,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家庭。
儒家更加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倡导君主通过实施仁政来管理国家,推行以道德为基础的领导方式。
道家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和管理。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原则来管理自己和社会。
道家管理思想主张官员应该放下个人欲望和功利心,以无为的态度去管理,以求得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在道家的管理思想中,领导者注重从内而外的修身养性,通过自我修养来影响下属,而不是通过严格的管制和命令来管理。
法家管理思想法家管理思想追求“法治”,注重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管理社会。
法家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强大的统治者。
在法家管理思想中,法律被视为最高的准则,强调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建立来管理社会。
法家管理思想主张以严密的组织和制度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强调利益为导向,追求实际的利益和效益。
综合管理思想的应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常常有各种思想和理论的交融与融合。
例如,在儒家管理思想中注重道德和人伦的同时,也可以借鉴法家的理念来建立制度和规则,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在道家管理思想中,强调无为而治的同时,也可以运用儒家的仁爱理念和法家的法治思想来确保社会的和谐。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多样性使得中国社会在古代时期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和体系。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儒家、道家和法家的管理思想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综述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以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它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内涵。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治国、治生及修身的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管理文化。
一、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流派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农业宗法社会国家管理的指针,它的原生形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成形。
那时,恰逢诸子竞起,百家争鸣。
各学派无不提出自己的一套经邦济世的理论、谋略,形成了强大的文化震撼力。
这次思想大解放是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成熟的标志。
其中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并对两千多年我国古代社会具有广泛渗透力的却只有儒、道、法三家。
这三元的互动与嬗变使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并且在这一思想整合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的管理理论框架。
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基干。
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被视为显学。
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实践中具有其他派别思想无法比拟的影响力。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反映的就是汉代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将儒学视为经世致用的必修课。
原始儒学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伦理一体化的管理思想。
其管理思维有一个由自我管理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管理的逻辑轨迹,而且还有独具中国管理特色的终极目标设计——“大同”的社会构想。
一言以蔽之,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信仰仁义,主张以同情忠恕来追求至善。
体悟天地生万物的仁心,奋然兴起发挥生生不已的创造活力,并不只求个人生命的完成实现,而是连同一切人群,与一切万有的生命都一起要在雍容恢宏的气度中完成实现。
”道家是由中国古代哲人建立起来的学派,其管理思想极富于智慧和艺术。
道家主张无为管理,推崇“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方式。
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要求管理者消极观望或无所作为,而是应该效法道在化育万物中的作为:看似无为,实质上无所不为。
这就说明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以一种无声无息的自然方式展开,其依据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第一篇: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宜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一、顺道“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
属于主观范畴的“道”,主要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主要是指客观经济规律。
这里用的是最后一种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
比如,《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等等。
二、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国家必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
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三、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下属,“管人不严,以德报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
四、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也要守信。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管子》特别强调要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
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必须言而有信。
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就是治国大忌。
摘要管理心理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的行为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来预测与控制这些行为,以提高组织的效力。
它是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应用的结果。
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理解、预测和管理人类行为,提高组织绩效的一门科学。
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管理心理学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必修课程。
关键字:古代管理心理学主要特征1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1.1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发展时期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五个时期,分别有夏商周时代的滥觞阶段,和秦朝时期的形成阶段,汉魏到隋朝时期的过渡阶段,唐宋时期的完善阶段和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
这五个阶段时期的历史背景对我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2 古代不同时期对古代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夏商周时期中的《尚书》,《周易》,《诗经》等古老的经书中包含了许多基本的管理理念和原则,其中不少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是我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的滥觞阶段。
先秦时期正式成为了我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产生和奠基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诸子百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管理主张,传统管理心理思想由此发轫,是我国古代管理心理学的形成阶段。
在汉魏至唐朝这一时期统治者为国家管理制度化和定制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管理心理学方面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容,尤其是对人才的任用和选拔越来越重视,使人员甄选理论被提出并逐渐成熟化,此阶段为我国管理心理学的过渡阶段。
唐宋时期作为中国的鼎盛时期不但封建制度和文化教育发展迅速,而且在管理心理学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这段时期主要有儒家的程朱理学和兵家的《太白阴经》和《武经总要》等,成为了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完善时期。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纵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孔孟的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变化的核心内容。
所以谈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孔孟的管理思想就是必须要说到的。
孔孟的理想是实现仁政,孔孟所关心的是治国平天下,所以,管理思想当然是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研究孔孟思想可以发现,孔孟讲管理从不脱离道德建设,而把道德建设作为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修己以安百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两点就说明了这一点。
孔孟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就是强调通过道德建设来治理国家,把管理活动纳入道德规范。
因为道德建设是孔孟管理思想的着眼点,所以,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十分强调道德建设在管理中的作用。
可以把孔孟的管理思想称为管理道德思想。
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管理者提出了从事管理活动的几项重要原则,它们是:一、“爱人”;二、富民;三、教民;四、“克己复礼”;五、“和”;六、义利观。
“爱人”,是充满古典人道主义精神的概念,是从事管理活动所应持有的态度。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涵就是“爱人”,可见“爱人”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怎样算是“爱人”呢?孔子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人”态度,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和关心人,洋溢着道德的光辉。
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势必致力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将之落在实处就是富民和教民。
过去,有人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两句话,便以为孔子是空谈道德而忽视人民物质生活的,这完全是误解。
孔子的这种措辞方法只不过是强调缩小贫富差距和保证社会安定的重要性,绝不是主张贫穷。
在孔子看来,能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就是超过尧舜的大圣人,就充分体现他对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深切关心,对富民政策的高度重视富民以外,孔孟又强调教民。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选讲建议参考书《商君书》、《孙子兵法》、《论语》、《韩非子》、《三国演义》、《菜根谭》《老子》、《贞观政要》第一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征一、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日之能烛远,势高也;使日在水中,则不能烛十步”“为国有万世之计,有一时之计,有不终月之计。
” “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以谋域”“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二、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
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进一步讲这种义利观念和富民利民联系起来,指出“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似民茅,义以民行。
”三、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孙子提出:“合军聚众,务在激气。
”诸葛亮指出:“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诛罚不避亲戚,赏赐不避仇怨”,应做到“无党无偏”韩非子主张“诚有功,则虽疏必赏;诚有过,则近爱必诛。
”四、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
管子强调考核官员的内容主要有三:一是德望与其地位是否相称;二是功绩与其俸禄是否相称;三是能力与其官职是否相称。
孔子治国主张:“为政以德”商鞅则反对儒家的“仁义”说教思想。
他主张:“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
”五、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
《周易•系辞下》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说“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嵇康在《卜疑》中说“交不为利,仕不谋禄”。
孙子说“上下同欲者,胜”,六、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
韩非子•扬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管子在《管子•明法》中说:“威不两错,政不二门。
”李世民说:“理国守法,事须划一”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也有一句名言:“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
七、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教育和引导人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应该走极端,要避免过与不及的出现。
应从两端入手,抓住问题的“终始本末、上下精细、无所不尽”,再“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
管理学原理研讨讨论四大家管理思想的精髓。
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1.礼治“礼治”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2.德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绝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3.人治“人治”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4.法治“法治”主张干涉而反对放任,反对宗法等级制和世袭制,要求平等守法,并且主张制订和公布成文法,凡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治”把握住了历史进化的法则,并且顺应历史进化的法则来创造,反对保守和空想。
它的“实践精神”和“功用主义”都由此而产生。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还表现为,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等特征。
研讨请结合实际案例,谈谈如何理解“利器”和“对策”?【经典实例】礼仪的力量——儒表法里帝王之心汉武帝登基之后,不甘心继续“无为”,而要做一个有为之主。
同时,汉帝国所处的情况比汉初有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一、顺“道”《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二、重人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三、人和四、守信“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尧曰》)。
五、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六、求实儒家提出“守正”原则,是说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
这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
凡事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七、对策《史记》中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每战必殆”。
《管子》主张“以备待时”,“事无备则废”三国时代孙权、刘备对曹操的赤壁之战,诸葛亮的空城计,孙膑的“减灶骄敌”八、节俭九、法治“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己者。
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一)儒家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论语》、《孟子》、《荀子》主要的管理思想1、仁政2、德治3、礼制儒家管理思想对日本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本田”的经营思想:“以人为中心” 和“三现主义”儒家管理思想对新加坡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注重“培养家庭核心价值观”儒家管理思想对韩国的影响:李朝时代,就把儒教定为国教儒家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管理模式,北京同仁堂药店的“兢兢小心,汲汲济世”(二)道家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代表作:《道德经》、《庄子》无为而治论从整体内容来看,道家学说以道为中心和纲领,从道出发,然后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需要,向四面八方扩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