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兵法”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三十六计》原文鉴赏《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三十六计》原文鉴赏[原文]总说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变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按]解语重数不重理。
盖理,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
若徒知术之为之,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
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
党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世惑俗,而机谋泄矣。
或曰: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
第一套为胜战计; 第二套为敌战计; 第三套为攻战计; 第四套为混战计; 第五套为并战计; 第六套为败战计。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按]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
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欲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
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
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
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
因袭南徐州,拔之。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按]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
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擒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完,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按]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
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与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貑,若盟状。
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
桓公袭郐,遂取之。
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曹从之,羽遂见擒。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孙子兵法》简单知识点整理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
撰写。
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
第一兵书”。
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
指导作用。
以下是关于《孙子兵法》的一些简单知识点:
1.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
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2.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4.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
5.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
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6.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在战争中
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战术,以取得胜利。
7.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商业等领域。
8. 《孙子兵法》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对世界军事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的文言文翻译引言古人云:“兵书者,将军之宝也。
”兵书被视为指导战争的重要著作,对于战争策略、指挥战斗具有重大影响。
然而,现代人对于古代兵书的研究并不普遍,因此,当刘羽冲偶然得到一本古兵书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这本古兵书进行文言文翻译,以期为后人提供研究参考。
兵书背景据刘羽冲所述,这本古兵书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探险中发现的。
探险途中,他意外进入了一座废弃的古墓,这本兵书就藏在墓中的一处密室里。
经过专业验证,这本兵书的文字和纸质都能追溯到宋朝时期,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兵书翻译以下是对这本古兵书的文言文翻译,本文将从书中提取出一些重要的章节或内容进行翻译,希望读者能够对古代兵书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章:兵法总论古人云:“将者,智勇兼备,必使敌人不知所以然。
”兵法总论中,强调了将军必须具备智慧和勇气,才能制胜于敌。
只有在战争中,敌人才会束手无策。
第二章:军队组织与指挥兵法明言:“军队需有条不紊的组织与指挥,方能有效地执行作战任务。
”在军队组织与指挥的篇章中,详细介绍了军队的组成、分工以及将领的指挥方法。
第三章:攻守兼备的战略兵法言:“攻守兼备,虽敌如山,亦可攻破。
”这一章节中,描述了攻守兼备的战略的重要性。
兵书指出,只有在守备严密的前提下,才能构筑有力的进攻。
否则,一味的进攻只会导致失败。
第四章:谋略与计策兵书指出:“战争离不开谋略与计策,只有通过独特的计谋才能破解敌人的困局。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种谋略和计策的运用,指导将领在战争中制胜于敌。
第五章:兵力的调度兵法明言:“兵力的调度是制胜的关键。
”这一章节中,介绍了如何合理调度兵力、灵活应变以实现战略目标。
第六章:战争的心理战术兵书指出:“战争除了肉体上的厮杀,心理上的博弈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章节详细讲述了战争中的心理战术,指导将领如何运用心理战术来影响敌人的士气与意志。
总结通过对刘羽冲偶得古兵书的文言文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兵书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将军的要求。
古代兵法 2009-07-20 15:27:40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2009-07-20 15:29:09孙子兵法--作战第二 2009-07-20 15:30:45孙子兵法--谋攻第三 2009-07-20 15:31:46孙子兵法--军形第四2009-07-20 15:34:23孙子兵法--兵势第五2009-07-20 15:35:40孙子兵法--虚实第六2009-07-20 15:37:13孙子兵法--军争第七2009-07-20 15:38:43孙子兵法--九变第八2009-07-20 15:39:56孙子兵法--行军第九2009-07-20 15:40:57孙子兵法--地形第十2009-07-20 15:43:00孙子兵法--九地第十一 2009-07-20 15:44:03孙子兵法--火攻第十二2009-07-20 15:45:06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作者:王诩 [春秋] 2009-07-20 15:48:58鬼谷子--第一捭阖作者:王诩 [春秋] 2009-07-20 15:49:59鬼谷子--第二反应作者:王诩 [春秋] 2009-07-20 15:51:16鬼谷子--第三内楗作者:王诩 [春秋] 2009-07-20 15:52:57鬼谷子--第四抵戏作者:王诩 [春秋] 2009-07-20 15:54:12鬼谷子--第五飞箝作者:王诩 [春秋] 2009-07-20 15:55:27鬼谷子--第六忤合作者:王诩 [春秋] 2009-07-20 15:59:19鬼谷子--第七揣篇作者:王诩 [春秋] 2009-07-20 16:00:31鬼谷子--第八摩篇作者:王诩 [春秋] 2009-07-20 16:01:36鬼谷子--第九权篇王诩 [春秋] 2009-07-20 16:02:58鬼谷子--第十谋篇王诩 [春秋] 2009-07-20 16:04:36鬼谷子--第十一决篇王诩 [春秋] 2009-07-20 16:09:04鬼谷子--第十二符言 2009-07-20 16:10:43鬼谷子--第十三转丸王诩 [春秋] 2009-07-20 16:11:54鬼谷子--第十四却乱2009-07-20 16:16:49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2009-07-20 16:18:26三十六计--第二套敌战计 2009-07-20 16:19:43三十六计--第三套攻战计 2009-07-20 16:20:34三十六计--第四套混战计 2009-07-20 16:21:26三十六计--第五套并战计 2009-07-20 16:22:39三十六计--第六套败战计 2009-07-20 16:24:43阴符经--神仙抱一演道章 2009-07-20 16:25:50阴符经--富国安民演法章 2009-07-20 16:26:44阴符经--强兵战胜演术章蔡锷2009-07-20 16:29:43曾胡治兵语录--第一章将材蔡锷2009-07-20 16:31:21曾胡治兵语录--第一章用人蔡锷 2009-07-20 16:32:58曾胡治兵语录--第三章尚志 2009-07-20 16:34:16曾胡治兵语录--第四章诚实古代兵法蔡锷 2009-07-20 16:38:48曾胡治兵语录--第五章勇毅蔡锷 2009-07-20 16:39:57曾胡治兵语录--第六章严明蔡锷 2009-07-20 16:41:21曾胡治兵语录--第七章公明蔡锷2009-07-20 16:42:29曾胡治兵语录--第八章仁爱蔡锷 2009-07-20 16:43:31曾胡治兵语录--第九章勤劳蔡锷 2009-07-20 16:44:36曾胡治兵语录--第十章和辑蔡锷 2009-07-20 16:45:40曾胡治兵语录--第十一章兵机蔡锷 2009-07-20 16:46:43曾胡治兵语录--第十二章战守 2009-07-20 16:37:06司马法--第一仁本蔡锷 2009-07-20 16:49:06司马法--第二天子之义 2009-07-20 16:50:12司马法--第三定爵 2009-07-20 16:51:12司马法--第四严位 2009-07-20 16:52:32司马法--第五用众唐·李筌 2009-07-20 16:55:58太白阴经--第一天无阴阳篇唐·李筌2009-07-20 16:58:04太白阴经--第二地无险阻篇唐·李筌2009-07-20 16:59:30太白阴经--第三人无勇怯篇唐·李筌 2009-07-20 17:01:04太白阴经--第四主有道德篇唐·李筌 2009-07-20 17:03:34太白阴经--第五国有富强篇唐·李筌2009-07-20 17:04:34太白阴经--第六贤有遇时篇唐·李筌 2009-07-20 17:09:08太白阴经--第七将有智谋篇唐·李筌 2009-07-20 17:09:59太白阴经--第八术有阴谋篇唐·李筌2009-07-20 17:11:24太白阴经--第九数有探心篇唐·李筌 2009-07-20 17:12:35太白阴经--第十政有诛强篇唐·李筌2009-07-20 17:13:30太白阴经--第十一善师篇唐·李筌2009-07-20 17:37:28太白阴经--第十二贵和篇唐·李筌 2009-07-20 17:38:27太白阴经--第十三庙胜篇唐·李筌 2009-07-20 17:39:22太白阴经--第十四沉谋篇唐·李筌 2009-07-20 17:41:19太白阴经--第十五子卒篇唐·李筌 2009-07-20 17:42:25太白阴经--第十六选士篇唐·李筌 2009-07-20 17:44:09太白阴经--第十七励士篇唐·李筌 2009-07-20 17:45:17太白阴经--第十八刑赏篇唐·李筌 2009-07-20 17:46:17太白阴经--第十九地势篇唐·李筌2009-07-20 17:53:32太白阴经--第二十兵形篇唐·李筌 2009-07-20 20:08:33太白阴经--第二十一作战篇唐·李筌2009-07-20 20:10:36太白阴经--第二十二攻守篇唐·李筌2009-07-20 20:11:50太白阴经--第二十三行人篇唐·李筌 2009-07-20 20:13:00太白阴经--第二十四监才篇唐·李筌 2009-07-20 20:14:02太白阴经--第二十五授钺篇唐·李筌2009-07-20 20:14:58太白阴经--第二十六部署篇唐·李筌 2009-07-20 20:15:50太白阴经--第二十七将军篇古代兵法唐·李筌 2009-07-20 20:16:52太白阴经--第二十八阵将篇唐·李筌 2009-07-20 20:17:47太白阴经--第二十九队将篇唐·李筌 2009-07-20 20:19:06太白阴经--第三十马将篇唐·李筌 2009-07-20 20:20:44太白阴经--第三十一监人篇唐·李筌 2009-07-20 20:21:43太白阴经--第三十二相马篇唐·李筌 2009-07-20 20:22:31太白阴经--第三十三誓众军令篇唐·李筌 2009-07-20 20:23:53太白阴经--第三十四关塞四夷篇唐·李筌 2009-07-20 20:24:52太白阴经--第三十五攻城具篇唐·李筌 2009-07-20 20:25:48太白阴经--第三十六守城具篇唐·李筌 2009-07-20 20:26:52太白阴经--第三十七水攻具篇唐·李筌 2009-07-20 20:27:51太白阴经--第三十八火攻具篇唐·李筌 2009-07-20 20:28:48太白阴经--第三十九济水具篇唐·李筌 2009-07-20 20:29:48太白阴经--第四十水战具篇唐·李筌 2009-07-20 20:30:46太白阴经--第四十一器械篇唐·李筌 2009-07-20 20:31:50太白阴经--第四十二军装篇唐·李筌 2009-07-20 20:33:24太白阴经--第四十三筑城篇唐·李筌 2009-07-20 20:34:15太白阴经--第四十四凿濠篇唐·李筌 2009-07-20 20:35:12太白阴经--第四十五弩台篇唐·李筌2009-07-20 20:36:04太白阴经--第四十六烽燧台篇唐·李筌 2009-07-20 20:37:10太白阴经--第四十七马铺土河篇唐·李筌 2009-07-20 20:38:06太白阴经--第四十八游奕地听篇唐·李筌 2009-07-20 20:38:59太白阴经--第四十九报平安篇唐·李筌 2009-07-20 20:39:57太白阴经--第五十严警鼓角篇唐·李筌 2009-07-20 20:41:16太白阴经--第五十一定铺篇唐·李筌 2009-07-20 20:42:13太白阴经--第五十二夜号更刻篇唐·李筌 2009-07-20 20:43:08太白阴经--第五十三乡导篇唐·李筌 2009-07-20 20:44:16太白阴经--第五十四井泉篇唐·李筌 2009-07-20 20:45:54太白阴经--第五十五迷途篇唐·李筌2009-07-21 08:16:31太白阴经--第五十六搜山烧草篇唐·李筌 2009-07-21 08:25:09太白阴经——第五十七前茅後殿篇唐·李筌 2009-07-21 08:28:37太白阴经——第五十八衅鼓篇唐·李筌 2009-07-21 08:31:28太白阴经——第五十九屯田篇唐·李筌 2009-07-21 08:33:18太白阴经——第六十人粮马料篇唐·李筌 2009-07-21 08:34:33太白阴经——第六十一军资篇唐·李筌 2009-07-21 08:35:59太白阴经——第六十二宴设音乐篇唐·李筌 2009-07-21 08:37:38太白阴经——第六十三风后握奇垒篇唐·李筌 2009-07-21 08:39:00太白阴经——第六十四风后握奇外垒篇唐·李筌 2009-07-21 08:40:06太白阴经——第六十五太白营图篇唐·李筌2009-07-21 08:41:21太白阴经——第六十六偃月营图篇唐·李筌 2009-07-21 08:42:24太白阴经——第六十七阴阳队图篇古代兵法唐·李筌 2009-07-21 08:43:38太白阴经——第六十八教旗篇唐·李筌 2009-07-21 08:44:34太白阴经——第六十九草教图篇唐·李筌 2009-07-21 08:45:30太白阴经——第七十教弩图篇唐·李筌 2009-07-21 08:46:27太白阴经——第七十一合而为一阵图篇唐·李筌2009-07-21 08:47:32太白阴经——第七十二离而为八阵图篇唐·李筌 2009-07-21 08:48:29太白阴经——第七十三禡牙文篇唐·李筌 2009-07-21 08:49:30太白阴经——第七十四禡马文篇唐·李筌 2009-07-21 08:50:30太白阴经——第七十五祭蚩尤文篇唐·李筌 2009-07-21 08:52:25太白阴经——第七十六祭名山大川文篇唐·李筌 2009-07-21 08:53:25太白阴经——第七十七祭风伯雨师文篇唐·李筌 2009-07-21 08:54:18太白阴经——第七十八祭毗沙门天王文篇唐·李筌2009-07-21 08:55:16太白阴经——第七十九露布篇唐·李筌 2009-07-21 08:56:19太白阴经——第八十治人药方篇唐·李筌 2009-07-21 08:57:21太白阴经——第八十一治马药方篇唐·李筌2009-07-21 08:58:27太白阴经——第八十二占日篇唐·李筌 2009-07-21 08:59:34太白阴经——第八十三占月篇唐·李筌 2009-07-21 09:00:42太白阴经——第八十四占五星篇唐·李筌2009-07-21 09:01:39太白阴经——第八十五占流星篇唐·李筌 2009-07-21 09:02:34太白阴经——第八十六占客星篇唐·李筌 2009-07-21 09:03:41太白阴经——第八十七占妖星篇唐·李筌2009-07-21 09:04:42太白阴经——第八十八占云气篇。
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國防計畫)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兵法 第二篇 作戰篇(動員計畫)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ㄔˊ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ㄖㄨㄟˋ、屈力,殫ㄉㄢˋ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性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ㄐㄧㄝˊ,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ㄓㄡˋ矢ㄕˇ弩ㄋㄨˇ,戟ㄐㄧˇ楯ㄕㄨㄣˇ蔽ㄅㄧˋ櫓ㄌㄨˇ,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ㄐㄧ)稈一石,當吾廿石。
第八章古代兵法与企业谋略第一节《孙子兵法》一、孙武受任为将关键词:操练宫女大臣伍子胥将孙武推荐给吴王阖闾时,孙武将写成的兵法13篇献给吴王。
吴王看后赞叹不已,他要孙武实际演练一下看看效果。
为了考验孙武的才干,吴王没有给孙武士兵,而是交给他180名宫女让他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为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位美姬做队长,带领宫女听令操练。
孙武向宫女们讲完操练口令之后,便命人擂鼓操练。
但宫女们根本不听他的口令,只觉得好玩儿,大笑不止,队形也变得大乱。
孙武立刻下令将两名美姬队长斩首,以肃军纪。
吴王吓得赶忙派人传令给孙武:“寡人巳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
没有这两个美姬,寡人吃饭都不香了,请赦免了她们吧。
”关键词:斩杀美姬关键词:占领楚国国都郢城孙武受任为将之后,与伍子婿一起经国治军。
阖闾提出要率兵攻打楚国。
孙武用了6年的时间,反复骚扰楚国的边境,使楚国的实力受到了消耗。
公元前506年,调动几乎是全国的兵力3万多人,发动了强大的攻势,战略奔袭1000多公里,5战5胜,占领了楚国的国都郢城(今湖北江陵西北)。
孙武整军经兵,使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以一隅之地而称霸中原功成后,他辞谢吴王晋封,归隐山林,不知所终。
关键词:《孙子兵法》二、《孙子兵法》的成书和影响孙武著兵书《孙子》,计13篇: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共6000余字,内容恢宏精辟,揭示了战争的最一般规律,制定了有关战略技术的原则。
关键词:兵圣孙子死后,他的兵书世代相传。
三国时曹操曾经亲自批阅注释《孙子兵法》,唐太宗评论“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到了宋代,《孙子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三国时曹操盛赞《孙子兵法》,唐太宗评论“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到了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孙武成为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鼻祖,世称兵圣。
小学生必备文学常识——三十六计赏析奥数网整理汇编必备文学常识三十六计系列。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谋略兵书之一,集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兵家广为援用。
其中不少计名至今仍广为吟诵,妇孺皆知,用途达于社会、军事、人生各个层面,为其它兵书所望尘莫及。
熟谙三十六计者,即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三十六计》是自《孙子兵法》以来的另一著名兵书,其计谋体现了极强的辨证哲理,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启迪了后世无数英才。
如今《三十六计》不仅仅是一本兵书,而是能为现在世人所借鉴与学习的,人生如战场,没有谋略只能任人宰割。
除非傻人有傻福,也不过是极少数的。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瞒天过海三十六计之第一计围魏救赵三十六计之第二计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第三计以逸待劳三十六计之第四计趁火打劫三十六计之第五计声东击西三十六计之第六计第二套〖敌战计〗无中生有三十六计之第七计暗度陈仓三十六计之第八计隔岸观火三十六计之第九计笑里藏刀三十六计之第十计李代桃僵三十六计之第十一计顺手牵羊三十六计之第十二计第三套〖攻战计〗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第十三计借尸还魂三十六计之第十四计调虎离山三十六计之第十五计欲擒故纵三十六计之第十六计抛砖引玉三十六计之第十七计擒贼擒王三十六计之第十八计第四套〖混战计〗釜底抽薪三十六计之第十九计混水摸鱼三十六计之第二十计金蝉脱壳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一计关门捉贼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二计远交近攻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三计假道伐虢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四计第五套〖并战计〗偷梁换柱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五计指桑骂槐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六计假痴不癫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七计上屋抽梯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八计树上开花三十六计第二十九计反客为主三十六计之第三十计第六套〖败战计〗美人计三十六计之第三十一计空城计三十六计之第三十二计反间计三十六计之第三十六计苦肉计三十六计之第三十四计连环计三十六计之第三十五计走为上三十六计之第三十六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兵法与军事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兵法与军事思想是一部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的兵法与军事思想一直被军事家和统帅们所重视,作为指导战争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兵法的起源、军事思想的发展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兵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集权统治逐渐形成的这一时期,针对战争的需求,一些军事家开始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即兵法。
兵法起初以个人的经验和思考为基础,不断发展并广泛传播于各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兵法莫过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书之首,通过对战争的规律、兵器的运用以及指挥和谋略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深远影响的兵法思想。
军事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在不同战争中摸索出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智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思想。
这些军事思想不仅仅包含了战争策略和指挥战术,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例如,古代军事家尚為提倡和平,注重防御,提倡智谋胜于武力等等。
这些军事思想不仅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和"防御"等核心价值观念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兵法与军事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兵法和军事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很多文人士大夫都对兵法和军事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因此他们的写作和思维受到了影响,比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到战争和军事策略的描写。
其次,兵法和军事思想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战争中,兵法和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帮助中国成功地实现统一和国家繁荣。
最后,兵法和军事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遗产和教诲。
例如,中国古代对于和平的追求、强调防御和智谋等思想,至今仍然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以《孙子兵法》助析中学语文课本里选用了《曹刿论战》《赤壁之战》《崤之战》等数篇介绍古代著名战役的文言文,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详写了战前的决策情况,而略写了战争的经过和结果,这对当今看惯了武打片的打斗场面的中学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为什么要详写战前决策?为什么战前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战役的成败?为什么写战前如何决策这些往事,才是对治国安民最有借鉴意义的?这些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必须讲深讲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懂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如何讲深讲透这些问题?我认为这些课文都是写战的,必须向学生介绍一点兵法知识。
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下面试以《孙子兵法》来指导学生,助析详写战前决策之因。
?为何要详写战前决策?只要让学生读一读《孙子谋攻篇》中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之名句,问题就会豁然开朗,学生就能欣然领悟了。
因为在孙子看来,指导战争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下策才是攻城。
因而伐谋和伐交是上策,而《赤壁之战》中的战前决策正是按《孙子兵法》的伐谋和伐交为重点展开的。
?战前决策在《孙子兵法》中叫庙算。
《孙子计篇》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败见矣。
古代用兵前在祖庙里举行一定的仪式讨论决定作战计谋叫庙算,也可泛指战前决策,或叫伐谋。
孙武的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强调了胜败取决于庙算之多少。
庙算是头等大事,它是指战前详细测估各种主客观条件,多方面比较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庙算的具体内容在《孙子兵法》中叫五事、七计开战前计算得高明即算无遗策就战之必胜,计算得不高明就战之必败。
因为战前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成败,难怪能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司马光要对它大写特写了。
?因此我们可以说《赤壁之战》的整个战前决策就是一个运用《孙子兵法》军事原理进行庙算的过程。
《公刘版.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由此观之,胜负见矣。
故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较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故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说明①,第一段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在通行版本中此段为计篇的最后一段,把它放到第一段充分显示出庙算的重要性,为接下来论述庙算的内容承上启下,不然庙算的内容就成了一个迷,算什么没人知晓,所以必须把它放在这里!一个“夫"字,用在文章开头表提示作用,比较恰当。
②,故经之以五事……不知者不胜。
此段经文在流本的《计篇》中,但是不在庙算之后,因此庙算就少了这一段的五个内容,兵圣的庙算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而且还会让人误解。
③故较之以计而索……以此知胜负矣,在通行本《孙子兵法》版本中,虽然归于《计篇》,但是不放在庙算之后,读者就不会按照庙算的严肃规矩来认真经营谋利,根本就达不到兵圣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庙算又少了这七计,少了这足可以知胜负的七计,如何开始谋划——始计?这可是在谋划残酷的战争!④故兵者,国之……此段在流行本本中是最前开篇一段。
从整个十三篇的写作习惯来看,应作句末,在后边的几篇中都用类似的话作总结,总结强调其重要性。
⑤这可不是通行本的《孙子兵法》,而是公刘版《孙子兵法》,这是绝对的原创。
孙子兵法文言文原文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闻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竭,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中国古典军事文化著作《孙子兵法》原文、注释、译文(九变篇)《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译文】孙子说:根据用兵的规律,将领向国君领受命令,聚集民众组成军队,在'圮地'不要驻扎,在'衢地'要结交诸侯,在'绝地'不可滞留,在'围地'要巧出奇谋,在'死地'则殊死奋战。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可以不击,有的城邑可以不攻,有的地盘可以不争,甚至国君的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接受。
将领能通晓灵活机变的好处的,就算懂得用兵了;将领不通于灵活机变的好处,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治军不了解机变的权术,即使懂得'有的道路不宜通过'等'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士卒们最大的战斗能力和作用。
【原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译文】因而,高明的将领考虑问题,一定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
在不利的条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利条件下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便可及早解除。
【原文】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译文】这就是要以祸患威逼诸侯屈服,以各种貌似正经的大事来役使诸侯,用各种小利来引诱诸侯疲于奔命。
《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兵经百篇》原文鉴赏《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兵经百篇》原文鉴赏[原文]上卷智部踞兵之先,唯机与势。
能识测而后争乃善。
可不精读兵言以造于巧乎?至于立谋设计,则始而生,继而变,再而累,自是为转为活,为疑为误,无非克敌之法,不得已,乃用拙。
总之,预布叠筹,以底乎周谨,而运之行间(指反间),乃能合之以秘也。
先兵有先天,有先机,有先手,有先声。
师之所动而使敌谋沮抑,能先声也;居人已之所并争,而每早占一筹,能先手也;为倚薄击决利,而预布其胜谋,能先机也;于无争止争,以不战阻战,当未然而浸消之,是云先天。
先为最,先天之用尤为最,能用先者,能运全经矣。
机势之维系处为机,事之转变处为机,物之紧切处为机,时之凑合处为机。
有目前即是机,转瞬即非机者;有乘之即为机,失之即无机者。
谋之宜深,藏之宜密。
定于识,利于决。
猛虎不据卑址,勍鹰岂立柔枝?故用兵者务度势。
处乎一隅,而天下摇摇莫有定居者,制其上也。
以少邀众,而坚锐沮避莫敢与争者,扼其重也。
破一营而众营皆解,克一处而诸处悉靡者,撤其恃也。
阵不竣交合,马不及鞭弭,望旌旗而踉跄奔北者,摧其气也。
能相地势,能立军势,善之以技,战无不利。
识听金鼓,观行列而识才; 以北诱,以利饵而识情,撼而惊之,扰而拂之而识度,察于事也。
彼之所起,我悉觉之;计之所绐,我悉洞之;智而能掩,巧而能伏,我悉烛之,灼于意也。
若夫意所未起而预拟尽变,先心敌心以知敌,敌后我意而意我,则谋而必投。
一世之智,昭察无遗,后代之能逆观于前。
识至此,綦渺矣。
测两将初遇,必有所试;两将相持,必有所测。
测于敌者,避实而击疏;测于敌之测我者,现短以致长。
测蹈于虚,反为敌诡。
必一测而两备之,虞乎不虞,全术也,胜道也。
争战者争事也,兵争交,将争谋,将将争机。
夫人而知之,不争力而争心,不争人而争己。
夫人而知之,不争事而争道,不争功而争无功。
无功之功,乃为至功;不争之争,乃为善争。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第六章节治军篇第一节以治为胜1、以治为胜。
……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
《吴子-治兵第三》2、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
审能达此,胜之主也。
同上-3、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同上-4、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逾。
《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5、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篡卒》6、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同上7、使民内畏重刑,则外轻敌。
故先王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
刑重则内畏,内畏则外坚矣。
《尉缭子-重刑令第十三》8、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夫什伍相结,上下相联,无有不得之奸,无有不揭之罪。
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以私其弟,而况国人?聚舍同食,焉能以干令相私者哉?《尉缭子-伍制令第十四》9、故有罪者不怨上,受赏者无贪心,则列陈之士,皆轻其死而安难,以要上事:为兵之极也。
《管子-七法第六》10、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
《三略-上略》11、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引不习勒卒之过也,百不当十。
《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12、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
四者,兵之至要也。
《汉书》卷四十九,同上。
13、故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将卒吏民,动静如身,乃可以应敌合战。
《淮南子》卷十五,《兵略训》14、良将之用卒也,同其心,一其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同上。
15、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
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匿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将苑-和人》16、军中不容冗食。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
”古之兵,智勇双全,善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凭借智谋,屡败魏国名将司马懿。
又如秦末,项羽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终成霸业。
古代兵之战术,讲究地形、天气、敌情等因素。
如《孙子兵法》所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此乃兵家之秘术,能使敌人摸不着头脑,陷入困境。
古代兵之武器,种类繁多,有戈、矛、戟、弓、箭、刀、剑等。
其中,剑为兵中之王,锋利无比,舞动间,如风卷残云,令敌人闻风丧胆。
如《史记》所载,荆轲刺秦王,手持匕首,行刺之际,剑光闪烁,惊心动魄。
古代兵之精神,讲究忠诚、勇敢、坚毅。
忠诚于国家,勇敢于战场,坚毅于困境。
如《史记》所载,霍去病北伐匈奴,身先士卒,勇猛异常,终成民族英雄。
古代兵之训练,严苛而系统。
从步兵、骑兵、弓箭手、盾牌手等多个兵种,都有专门的训练方法。
如《吴子兵法》所述:“兵者,凶器也,不可不慎。
”古之兵,注重实战演练,以提高战斗力。
古代兵之指挥,讲究智谋与胆识。
如《孙子兵法》所言:“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指挥官需具备过人的智慧,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然而,古代兵之命运,往往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
如楚汉争霸,刘邦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终成一代帝王。
而项羽则因“天时、地利、人和”皆失,最终败亡。
总之,古代兵之形象,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他们以智取胜,以勇攻坚,忠诚于国家,勇敢于战场,坚毅于困境。
他们的事迹,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今人虽非古之兵,然其精神,仍需传承。
在和平年代,我们应以古代兵之忠诚、勇敢、坚毅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如此,方能不负古人,不负时代,不负祖国。
中国古代兵法
中国古代的兵法,可以说是一门历史性的学科,它综合性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作战方式、作战技巧和策略判断等内容。
它主要涉及国家、军队、战争、政治、军事领导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历史价值和较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政治文化发展
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兵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其历史因康有为的《六韬》等古代著作而
得以深入研究,它一直以来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春秋和战国时期,有张仪、孙武、
孙膑、韩非等兵法家的著作,阐释地古代兵法原理,在秦、汉、三国、晋、文五朝,曹孟德、魏征、董仲舒等立兵法的历史人物不断出现,其兵法思想对当时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隋唐时期,兵法家司马光出版了《司马法通》,它不仅把《六韬》和《孙子兵法》系
统地整理了起来,而且还理论化了兵法,被认为是兵法史上最具权威性的作品,历经千载
不衰,一直被很多哲学家、将领和学者所借鉴和引用,对中国古代兵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元明清以后,各朝代都出现了一些具有各自特色的兵法著作,其中以明洪武朝的兵书
传统最为著名,符合当时战争环境和武力发展的特点。
在近代,中国兵法拓宽了战略视野,开发出合理有效的作战方法,消除了落后地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赞誉。
随着军事科技
的发展,今天的兵法更加注重审时度势,灵活利用军事科技,发挥兵法的精髓,增强军事
实力。
中国古代的兵法,虽然从古至今有着很多变迁,但它始终坚持从科学角度来思考,考
量整体而不是局部,灵活安排战争的破坏、毁灭、削弱的实力,对策略作战营造有利的环境,使军事活动严谨规范,取得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古代历史上重大战
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小古文”兵法”初探
一、小古文教学的战略意义
文言文是指“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
”小古文即篇幅较短小的文言文。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文言文是古代历史中通用的语言文字,蕴藏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社会制度、文化特征、宗教礼俗、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都包蕴其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了解古代文化,就有必要学习文言文,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
所以,小古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学习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获得语言的发展,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进一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二、小古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读”出朗朗乾坤
文言文精炼、含蓄、节奏明显、韵律和谐,是最适合朗读的语言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小古文教学中,我们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1、教师范读
教师的范读应该为学生引领好的方向,语气、停顿、语速、音调和语态为学生更好地朗读和进一步理解做出典范,指明方向。
以《学弈》为例,开篇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正确的断句法是“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在“之”后面要停顿,要是生硬地停顿只会破坏文言美感,正确的读法是把断点之前的字音延长。
如下句“使弈秋诲二人弈。
”正确断法是“使——弈秋——诲——二人弈”,声音延长时要稍轻,并试着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也更能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从效果来看,教师的范读对于初学古文的学生来说是最为有效的。
2、学生自由读通文本
这里所说的“读”,是指教师范读后学生对课文逐字逐句的朗读。
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
文言文中有一些字古今字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些字音甚至已经消失了。
比如《学弈》一课中的“弓缴”的“缴”字,在这儿它就读zhuó,这个字音比较少见。
学生需要在自由读中熟悉文本,强化对生僻字的认识。
(二)以“趣”激学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兴趣是小学阶段学习古文的重要目标之一,为实现“乐学”应想方设法激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方式有别于成年人,对古文作品的语言运用、情意表达的感受尤有不同。
小学阶段的古文教学要摈弃繁琐的字句分析,那么,教师如何准确把握尺度进行古文教学,让小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得?
1、巧设情境
教学伊始,可以采用创设情境、讲故事、设悬念等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性缓》(见朱文君编著《小古文一百篇》)一课的开篇时可以这样:“最近,迪士尼动画大片《疯狂动物城》轰动一时,其中最经典、最搞笑的片段大家想不想一睹为快?(播放影片中闪电的精彩片段)看完短片,大家说说这个片段中最让人抓狂的是什么?对,就是树懒闪电的语言行动太慢了。
这样的慢性子,在古代有个新名字,读课题:《性缓》,今天我们来看看古时候这个性缓之人闹出了什么可笑之事。
”
2、巧设环节古文篇幅比较简短,在对文章会读、会解之后,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学习兴趣减弱。
此时,教师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加以调节,帮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学习。
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古文留白可以拓展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能够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积累学法,强化能力
小古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入境体验、感悟,乐于“亲近”,最终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亲近”。
所以,古文学法指导同样重要。
如何教给他们学法呢?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既可以直接明示,分步实施,如预习阶段——学新阶段——消化阶段——应用阶段——复习阶段的学习方法;又可以相机誘导,灵活渗透在教学具体活动中。
只要给学生以启发,能让学生模仿着学,模仿着用,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成功的学法指导。
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学得快、学得活、学得轻松。
复述也是学习古文的方法之一。
小古文教学不能逐字逐句地分析文意,但是又必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那么复述就成为这阶段学习的有效途径。
复述古文不同于朗读,朗读侧重于体会、感悟,学生只需投入自己的情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去领会语言文字的优美、精妙,而不需要进行语言的加工、处理。
复述则不然,它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课文内容。
所以,它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学生要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了解,记住课文中的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试图用口头语言表达意思,这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在复述过程中,学生同时学到了语言和谋篇布局的方法,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一
个语言内化的过程,是学法积累的过程,正所谓“厚积而薄发”。
在小古文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笔者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