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斗争.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7
【参考材料3】井冈山斗争大事记(1927年8月——1930年2月)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20日,工农革命军从文家市出发,开始沿湘赣边界向南转移。
22日,工农革命军在萍乡芦溪遭敌袭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
25日,工农革命军攻占莲花县城。
29日,工农革命军到永新的三湾进行改编。
1927年10月3日,前委在宁冈古城召开会议,讨论开展游击战争和团结、改造袁文才和王佐部队的问题。
7日,工农革命军在宁冈茅坪建立了留守处和医院。
中旬,毛泽东在酃县水口派两连部队进攻茶陵,亲自率主力部队继续南进。
22日,工农革命军在遂川大汾遭敌袭击,三营到桂东活动,毛泽东带领其他部队转向井冈山。
24日,毛泽东在荆竹山首次宣布人民军队“三大纪律”。
27日,工农革命军进驻井冈山茨坪。
1927年11月下旬,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谭震林任主席。
1927年12月下旬,毛泽东在宁冈砻市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1928年1月12日,湘南暴动爆发。
24日,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25日,毛泽东首次在遂川宣布工农革命军的“六项注意”。
1928年2月上旬,袁文才、王佐部在大陇升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团。
21日,宁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1928年3月上旬,湘南特委代表到井冈山,取消前委,将工农革命军拉往湘南,致使边界被敌人占领一个多月。
1928年4月月初,朱德、陈毅带领湘南暴动部队分两路向井冈山转移。
1928年5月4日,在宁冈砻市召开两军会师庆祝大会,宣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红四军)20日,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茅坪谢氏慎公祠召开。
下旬,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在茅坪苍边村成立。
本月,产生“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
1928年6月23日,红四军取得龙源口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湘赣敌军的第一次“会剿”。
30日,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和永新县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不去湘南。
历史上的今天,《井冈⼭的⽃争》⼀⽂问世历史上的今天,《井冈⼭的⽃争》⼀⽂问世历史上的今天(1928年11⽉25⽇),⽑泽东以中共红四军前委书记名义向中央写报告,即著名的《井冈⼭的⽃争》⼀⽂。
此⽂是⽑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重要⽂献。
它从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命⽃争实际出发,进⼀步论证了坚持武装⽃争,把⼴⼤的农村建设成为民主⾰命⾛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的重要性,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重⼤发展。
井冈⼭根据地不断壮⼤南昌起义部队在⼴东潮汕失利后,朱德、陈毅带领保存下来的千余⼈的队伍,转战到湘南。
1928年1⽉,在湘南地⽅党组织的配合和帮助下,发动和领导了湘南起义。
在不到两个⽉的时间⾥,组建了⼯农⾰命军三师、四师、七师三个师和两个独⽴团;中⼼区域的宜章、郴县、⽾阳、永兴、资兴、安仁等县恢复、健全了党的组织,建⽴了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地⾰命运动,⾰命的浪潮波及到⼆⼗多个县。
3⽉下旬,湘粤敌军七个师,向湘南进攻。
为了保存实⼒,避免硬战,朱德、陈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部队向湘赣边界转移。
酃县接龙桥战⽃旧址砻市龙江书院,⽑泽东与朱德在这⾥⾸次会⾯⽑泽东带领⼯农⾰命军到湘南,攻克酃县县城,配合酃县⼈民举⾏暴动,建⽴党的县委和县⾚卫⼤队。
此时,⽑泽东发现湘东的形势很好,打算把酃县、桂东⼀带的⼯作搞好,将湘东和湘南的形势联成⼀⽚。
于是,⼀⾯派何长⼯、袁⽂才带领第⼆团深⼊湘南资兴,保持边界与湘南的联系,⼀⾯亲⾃带领主⼒在酃县、桂东休整,发动群众,实⾏了边界最早的插牌分⽥运动。
朱⽑会师⼴场3⽉底,朱德、陈毅分别率领湘南暴动部队向边界转移。
⽑泽东得到消息后,⽴即命令部队前往迎接。
4⽉下旬,朱、⽑两部在酃县会合后,到达宁冈砻市。
在这⾥,召开了⼯农⾰命军第四军党的第⼀次代表⼤会,成⽴了⼯农⾰命军第四军军委,⽑泽东任书记。
5⽉4⽇,万余军民在宁冈龙江河滩上召开庆祝胜利会师⼤会,宣布成⽴⼯农⾰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为参谋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师。
井冈山时期的起义和战斗井冈山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由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组织和开展的,因此也被称为红军时期。
井冈山起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井冈山起义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战斗情况。
一、井冈山起义的背景井冈山起义是中国工农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起义的发生与当时国内政治和社会的状况密切相关。
当时,国共两党的合作短暂结束,蒋介石发动了反共政策,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遭到了严重的打压和迫害。
而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一些共产党人决定在湖南井冈山发动起义,建立一个合法的政权,作为革命的根据地。
这个政权在事实上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根据地。
而对于这个起义,国民政府当局则采取了强有力的镇压措施。
二、井冈山起义的过程1. 筹备期为了开展井冈山起义,毛泽东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基地,并集中一些革命的力量。
因此,他在井冈山找到了这个基地,并招募了一些可靠的人员。
2. 调动农民为了鼓动当地的农民参加革命,毛泽东和其他共产党人积极开展农村的宣传工作,并通过周边地区的山寨和胡祥称等人来收编农民群众加入到红军队伍中。
同时,在当地安排了土地改革等措施,加强了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3. 发动武装起义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毛泽东等人决定在1927年8月1日早晨发动武装起义,以井冈山为基地组织一支红军部队,以顺利占领当地官府机构,建立一个合法的政权。
然而,这个起义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成功,反而遭到了国民政府的强烈镇压。
起义提前的消息泄露给了当地的国民政府官员,因此,毛泽东等人走的可行的路线被国民政府军队堵住了,而他们所组织的红军被拦住了,面对着强大的敌人,他们调整了策略,只好率领一小部分人员逃往山区,成为传说中的“红军小分队”,并发动了游击战争。
三、井冈山起义的战斗情况井冈山起义虽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成功,但这场起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井冈山的斗争的整理与思考井冈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
在井冈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井冈山的斗争进行整理与思考,旨在探究这一段革命历史对当今中国的意义。
一、井冈山斗争的背景井冈山的斗争发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1927年至1934年间。
当时,中国正处于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统治下,国内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生活困苦。
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这种背景下,选择了井冈山作为据点,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
二、井冈山斗争的具体内容井冈山的斗争可以分为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两个方面。
在军事斗争方面,红军发动了一系列的战斗,如兴国、永新等战役,成功地对抗了国民党军队,并且在打击敌人的同时,巩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在政治斗争方面,共产党在井冈山成立了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和群众运动,组织百姓脱离苦海,为当地人民谋取利益。
三、井冈山斗争的意义井冈山的斗争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和壮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其次,井冈山斗争激发了广大农民的觉醒,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权益,促进了农村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此外,井冈山的红军精神,如艰苦奋斗、顾全大局等仍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具有启示作用。
四、对井冈山斗争的思考回顾井冈山的斗争,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它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我们必须坚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井冈山的红军精神仍然存在困境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对的问题可能不同,但我们需要以井冈山的斗争为鉴,勇敢地面对问题,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总结:井冈山的斗争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史。
通过整理与思考井冈山斗争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对当今中国的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段历史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评价井冈山时期的斗争及其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评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最早、最具生命力的一块根据地。
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
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对中国革命做出的最具历史意义的贡献是:公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出推翻三座大山的目标。
毛泽东同志不仅出色地领导了井冈山斗争,而且勇于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他在井冈山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件中,在深刻分析中国国情、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在敌人四面包围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较为完整地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并祥细分析了解决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怎样建设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怎样建设一支人民军队,怎样建设苏维埃政权,怎样去发动群众搞土地革命等问题。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全,初步解决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坚持革命、怎样壮大革命力量的问题,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影响和意义:冈山精神, 就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井冈山的斗争时期用鲜血和生命培有起来的革命精神。
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及在当代要利用井冈山精神为支柱,完成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继承和弘扬是必需的,也是急迫的。
1.必须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革命实践、本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灵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井冈山精神最本质、最重要的内涵。
2.密切联系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长期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
3.关心群众疾苦。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时刻密切关心群众疾苦,及时反映群众的要求.4.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艰苦奋斗不是被动地在苦难中挣扎,或者消极地忍受苦难,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革命斗争性和乐观的进取精神。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清楚的感觉到,红军初始建立时的各种困难。
包括经济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军事素养问题、反水问题、内部矛盾和分歧的问题等等。
其实这些问题不仅对于当时高速发展的红军来说是问题,对于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组织来说有些问题都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而这些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如何应对组织高速发展与相应资源发展速度缓慢的问题。
在当时由于红军力量的扩大,使得原本就困难的经济问题更加的捉襟见肘。
毛泽东在文中说道:“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
”“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
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
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
”“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其他更不必说。
现在盐已有卖,但极贵。
布匹、药材仍然没有。
”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包括之前孙中山的革命他们并没有把握到经济权。
这样使得他们在战争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毕竟战争的过程虽然是为了生产力的进步而进行的,但是它本身是不创造生产力,相反是一个大量消耗的过程,没有经济保障的战争无论是否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其过程都必然是十分困难的。
而与对手相比较,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及土豪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在进行战争的过程当中他们的供应是能够有相应的保障。
所以毛泽东在当时以及后面的战争所采取的主要对策就是“将敌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经济还包括了人力。
在文中,我们发现其中有大量的兵源是来自对方的俘虏。
另外的一些新的兵源也有来自自募,但是由于队伍的发展太快,使得兵源还是一个很重要并且紧迫的问题:“因为下级干部死伤太多,敌军俘虏兵往往过来不久,就要当连排长;今年二三月的俘虏兵,现在有当了营长的。
”“普通的兵要训练半年一年才能打仗,我们的兵,昨天入伍今天就要打仗,简直无所谓训练。
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
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道路狭窄,地形险峻。
只有五条小路可以出入。
在军事上,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影响湘、鄂、赣、粤四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毛泽东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后,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
下面我们将井冈山斗争历史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叙述。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经历了创立、巩固发展和坚持斗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1927年9月至l928年2月)(一)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1927年4月至7月,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相继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走?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的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为了确定全党在新形势下的斗争任务,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检查党中央过去工作中的错误;制定新的路线;改组中央政治局。
经过到会代表的一致努力,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会后,临时中央政治局派毛泽东和彭公达改组湖南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8月18日,湖南新省委召开工作会议,确定成立秋收起义领导机关枣党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
【完整版:井冈山斗争大事记】井冈山斗争大事记(1927年8月—1930年2月)序篇:继续革命,引兵井冈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 。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9月19日,文家市决策----到农村去。
9月23日,总指挥卢德铭在江西萍乡芦溪牺牲。
9月25日,工农革命军占领莲花县城。
9月29日,开始“三湾改编”。
10月3日,古城会议。
10月6日,大仓“鸿门宴”。
10月7日,茅坪安家。
10月15日,水口建党10月21日,宛希先攻打茶陵。
10月23日,工农革命军大汾遭袭。
10月24日,毛泽东在雷打石宣布“三项纪律”,当天,部队到达大井。
第一阶段:改编绿林军,初建根据地1927年10月27日,工农革命军进驻茨坪。
11月上旬,前委在茅坪象山庵召开了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原党组织领导人会议。
11月28日,湖南省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谭震林任主席。
12月,在宁冈创办了军官教导队。
12月下旬,毛泽东在宁冈砻市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
1928年1月5日,工农革命军占领遂川县城。
1月初,创办被服厂。
1月8日,前委在遂川县城召开遂川县委和万安县委联席会议。
1月12日,湘南起义爆发。
1月24日,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1月25日,毛泽东在遂川宣布“六项注意”。
2月13日,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在宁冈大陇升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团。
2月18日,新城大捷。
2月21日,宁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第二阶段:朱毛大会师巩固根据地1928年3月上旬,中共湘南特委派代表来井冈山,把前委改为师委,将工农革命军调往湘南,致使“三月失败”。
3月中旬,工农革命军攻克酃县县城。
4月3日,毛泽东在湖南桂东沙田正式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4月初,朱德率湘南暴动部队转战至安仁、茶陵等地。
4月上旬,陈毅率湘南农军一部分与何长工带领的第二团在资兴会合。
4月中旬,湘南特委在资兴彭公庙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队上井冈山的问题。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4次进剿和3次会剿第一次(反)进剿:新城战斗时间:1928年2月18日经过:1928年1月中旬,赣军第27师以第81团和第79团的1个营,由吉安进至泰和,准备进攻万安;接着以第79团的1个营进占宁冈新城,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进剿”。
2月4日。
毛泽东由遂川率上农革命军主力返回井冈山,经过充分准备,18日拂晓,工农革命军第1、第2两团在赤卫队配合下,由南、北、东三面向新城之敌发起突然进攻,经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攻占新城.结果:此战,工农革命军首次全歼敌正规军1个营,俘敌近300人,打破了敌人的第一次进剿。
第二次(反)进剿:五斗江战斗时间:1928年5月经过:1928年4月下旬,驻江西省国民党军第27师师长杨如轩率部由永新城分两路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进剿”。
1928年5月7日,朱德率红四军军部和二十八团在五斗江打败了驻赣敌军杨如轩部的两个团,取得了红四军成立以来首次大捷——五斗江战斗的胜利.结果:此次战斗,工农革命军第4军歼赣军1个团大部,缴获枪300余支(挺),粉碎了江西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进剿”.第三次(反)进剿:草市坳战斗时间:1928年5月经过:1928年5月中旬,驻江西省国民党军第31军第27师和第3军第7、第9师各1个团共5个团,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进剿”。
19日,第4军主力向永新奔袭途中,在草市坳与由永新城西进澧田的第79团遭遇.朱德当机立断,指挥第28团从正面发起攻击,以第31团1个营向敌侧后迂回,经近两小时激战,全歼第79团.接着,第4军主力出敌不意攻进永新城,全歼第27师师部和第27团1个营,击伤杨如轩。
结果:此次战斗,红4军以4个营的兵力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部、1个团另1个营,缴获枪300余支,迫击炮7门、山炮2门,银元20余担,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进剿”。
第四次(反)进剿:七溪岭战斗或龙源口战斗时间:1928年6月经过:1928年6月,驻江西省国民党军第3军第9师和第31军第27师共5个团,由第9师师长杨池生担任总指挥,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进剿”。
解读《井冈山的斗争》一、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本文第一段“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
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
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
”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以及后来中央苏区的建立,以至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最终形成和全国革命形势的重新高涨,根本上来说由于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反革命营垒内部不统一并充满矛盾,因而使许多农村小块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反革命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坚持和波浪式地向前扩大。
这一点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总结到了。
应注意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革命力量,“以备白色恐怖到来时有所恃而不恐。
”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审时度势,善于把握和利用好敌人内部的矛盾,在缝隙中生存、发展,并壮大人民的革命力量。
“在统治阶级政权的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割据地区对四围统治阶级必须采取不同的战略。
在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破裂时期,例如两湖在李宗仁唐生智战争时期,广东在张发奎李济深战争时期,我们的战略可以比较地冒进,用军事发展割据的地方可以比较地广大。
”说的正是利用敌人内部矛盾。
而在反动统治集团内部相对稳定的时期,则应采取“渐进式”的策略,不可盲目出击。
切忌分兵冒进,战术上应注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闪光点。
此外,还应攻其薄弱,长期斗争,“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从而击败“数倍于我之敌”和扩大根据地。
在农村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是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发展人民革命力量的根本途径。
而广泛建立工农兵政权,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武装群众则是在农村根据地与敌人进行斗争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
“部队分开行动时,则组织行动委员会指挥之。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二本书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著作的时候,正是革命处于低潮之时,加之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地又接连遭受重创、斗争形势愈趋复杂多变。
毛泽东立足于亲身经历和长期的革命实践,从战略的高度以理性的思维精辟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历史经验,科学地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初步而明确地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并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澄清了军民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模糊认识,排除了错误思想的干扰,化解了深层次的多种矛盾,进而破解了中国革命发展的难题。
毛泽东两篇经典著作诞生的时代背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1928年10月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即《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会议决议案》的一部分,原名为《政治问题及边界党的任务》,后经毛泽东多次亲自修改,标题改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而《井冈山的斗争》是毛泽东在1928年11月,代表中共井冈山前委起草的对中央的报告。
建国后,编入《毛泽东选集》时,这个报告正式定名为《井冈山的斗争》。
如果说,一部好作品与诞生它的这片土地是分不开的,那么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撰写的两篇经典著作同样是与井冈山时期的特殊背景和特殊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并且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这个特殊环境下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再对之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升华后的丰硕成果与智慧结晶。
为了求证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再一次回溯历史,并论证这两篇经典著作诞生的时代背景和由来。
(一)从当时的斗争需要来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但领导层对斗争的性质和方向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并对井冈山斗争产生了不同影响,因而促使毛泽东必须从实践中积累经验,然后进一步对之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升华,并为日后的斗争做出正确的指导1927年8月到1929年间,党领导的城市和农村的大小起义近百次,受传统的“城市中心论”的影响,那时的起义,无论是在城市发动的,还是在农村举行的,大都是以攻占城市为目标。
井冈山的斗争等革命名篇1.引言1.1 概述井冈山的斗争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时期。
这场斗争发生在1927年至1934年的井冈山区域,是中国共产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里程碑。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开始,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井冈山区域,当时的中国共产领导者毛泽东和他的部队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
他们组织了一支由农民和地方武装组成的革命队伍,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坚持了长达七年之久。
他们通过群众工作、军事建设和政治斗争,有效地凝聚了当地人民的力量,最终取得了重大胜利。
井冈山的斗争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这是中国共产在农村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首次尝试,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奠定了基础。
其次,井冈山区域的地形复杂,敌我双方在山地中展开的战斗异常激烈。
然而,中国共产的领导者和参与者们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斗志和革命意志,最终战胜了敌人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井冈山的斗争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共产建立起了农村根据地的模式和经验,在整个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起到了示范和带动的作用。
井冈山也成为了中国共产的摇篮和红军的诞生地,为日后的抗战和解放战争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力量。
总之,井冈山的斗争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充满荆棘和艰险的时期。
它的胜利不仅极大地激励了中国共产继续前进,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坚定决心。
井冈山的斗争成为了革命的名篇,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井冈山的斗争背景和重要性,引导读者对主题有初步的了解。
在文章结构小节中,说明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指导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框架。
在目的小节中,明确本文的撰写目的,阐明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主要观点和信息。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井冈山的背景和井冈山的斗争两个小节。
在井冈山的背景中,将详细介绍井冈山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和革命思潮的渗透情况,为读者提供了解背景的必要信息。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井冈山的斗争》是一部描写中国革命时期的重要作品,作者毛泽东以亲身经历和井冈山的斗争为背景,塑造了一群英勇坚决的革命者形象,展现出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作品从井冈山的贫苦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投身革命的初衷开始,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将读者带入了当时的动荡时代。
作者以饱满的笔力描绘了井冈山的山川地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和土地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毛泽东带领农民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品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到位。
毛泽东被描写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和伟大的领袖,他始终坚守信仰,对革命理想不屈不挠地追求,带领农民群众在井冈山打响了中国红军的第一声炮。
其他一些角色如朱德、刘少奇等也被塑造得栩栩如生,他们与毛泽东一起组织起来,深入群众,开展斗争,展现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勇气。
通过阅读《井冈山的斗争》,我深刻体会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苦难。
井冈山的斗争是一段残酷而又充满希望的历史,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节点。
作品以其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描写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革命者们的奋斗历程和他们为实现革命目标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同时,《井冈山的斗争》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启示。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气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样,只有坚持不懈地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作品中也强调了群众的力量,只有深入群众,听取他们的声音,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支持。
总而言之,《井冈山的斗争》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作品,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时期的斗争精神和人民的顽强意志。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从中汲取了一些宝贵的人生经验。
解读《井冈山的斗争》一、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本文第一段“一国之,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
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
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
”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以及后来中央区的建立,以至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最终形成和全国革命形势的重新高涨,根本上来说由于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反革命营垒部不统一并充满矛盾,因而使许多农村小块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反革命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坚持和波浪式地向前扩大。
这一点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总结到了。
应注意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革命力量,“以备白色恐怖到来时有所恃而不恐。
”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审时度势,善于把握和利用好敌人部的矛盾,在缝隙中生存、发展,并壮大人民的革命力量。
“在统治阶级政权的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割据地区对四围统治阶级必须采取不同的战略。
在统治阶级部发生破裂时期,例如两湖在宗仁唐生智战争时期,在发奎济深战争时期,我们的战略可以比较地冒进,用军事发展割据的地方可以比较地广大。
”说的正是利用敌人部矛盾。
而在反动统治集团部相对稳定的时期,则应采取“渐进式”的策略,不可盲目出击。
切忌分兵冒进,战术上应注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是军事思想的闪光点。
此外,还应攻其薄弱,长期斗争,“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从而击败“数倍于我之敌”和扩大根据地。
在农村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是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发展人民革命力量的根本途径。
而广泛建立工农兵政权,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武装群众则是在农村根据地与敌人进行斗争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
“部队分开行动时,则组织行动委员会指挥之。
这时党的高级指导机关,是秋收起义时省委任命的前敌委员会(任书记)。
第一史实井冈山斗争史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只有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
毛泽东同志在这个地方闹革命的时间,只有一年零三个月。
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部队前往赣南领地,创建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根据地。
短短的两年零四个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的革命家,究竟在井冈山解决了几个什么问题,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1962年3月,朱德委员长千里南巡,重回井冈山,在井冈山视察完工作以后,挥笔题下了五个大字——天下第一山。
天下第一山,并不是指山的海拔高度,华山、泰山、恒山都比井冈山高。
天下第一山,指的是井冈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井冈山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井冈山斗争建立了全国最为成功,最为典范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中共历史上,特别是在二战时期,我们党宣传的时候是两山一土:大别山,井冈山,红土。
这三块革命根据地中,井冈山是最为成功的。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在前无古人,没有任何的经验的情况下,经过一年多的苦苦经营,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第一块农村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使之燎原于全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盏明灯,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到今天为止,已经整整走过85周年。
在这85年里,我们党的历史上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从井冈山开始,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飞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两次飞跃井冈山占了一次。
1927年9月底,全党都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打南昌、武汉、广州、长沙,几乎都遭到了失败。
惟独毛泽东同志独辟蹊径,主动放弃进攻城市的计划,把队伍适时地带到偏僻落后的井冈山,在这个地方成功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2002年4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纪念谭震林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把这条道路概括为井冈山道路。
《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是毛泽东同志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作于1928年11月25日。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读井冈山的斗争有感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读井冈山的斗争有感一篇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近日拜读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刘宇祥馆长的《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一书,该书是一部介绍井冈山斗争历史、阐述井冈山精神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的著作。
读完思想备感洗礼,心灵屡受触动,回想过去峥嵘岁月,不禁要向革命先烈表达最崇高敬意,同时也深感新时代更需要去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光芒万丈的井冈山精神。
一心一意跟党走。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在井冈山时期,无数革命烈士献出宝贵生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这一深刻透彻的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了理想信念对共产党人的重要性。
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是激励和鼓舞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
百舸争流闯新路。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需要全体党员干部更加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勤于奉献。
彻底转变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干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讲实话、办实事,抓石有痕。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果仅仅凭借旧习惯、旧观念、旧经验,是不可能有创新的动力,只有敢于打破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以更宽阔的眼界、更宽阔的思路、更宽阔的胸襟,敢于自我否定,才能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提升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千锤百炼终成钢。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