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潮汐潮流区域预报的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6
潮汐的变化规律由于太阳与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作用,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均有一昼夜各出现海水涨落两次的潮汐现象。
每月的农历初一至初五(或农历十六至二十)为大潮汐(当地人称“大活汛”);农历初六至十二(或农历二十一至农历二十五)为小潮汐(当地人称“死汛”);而初九或二十四为最小潮(当地人称“死汛底”)。
每天的潮汐时间均后延45分钟左右,如此周而复始有个计算公式共,仅供大家参考。
满潮时间=(农历日—1或16)乘以0.8+10:32干潮时间=满潮时间加或减6:12潮汐表编辑潮汐预报表的简称。
它预报沿海某些地点在未来一定时期的每天潮汐情况。
在航运方面,有些水道和港湾须在高潮前后才能航行和进出港;在军事方面,有时为了选择有利的登陆地点和时间,就必须考虑和掌握潮汐的情况;在生产方面,沿海的渔业、水产养殖业、农业、盐业、资源开发、港口工程建设、测量、环境保护和潮汐发电等,都要掌握潮汐变化的规律。
潮汐表就是为这些方面服务的。
中文名潮汐预报表外文名Tidal prediction table作用预报沿海某些地点潮汐情况服务行业航运,军事,生产...最早文献《海涛志》包括主港逐日预报表,附港差比数等目录1简介2文献来源3港差比数4潮汐信息5简便算法6潮汐时间1简介编辑cháo xī biǎo潮汐表tide tables潮汐表又称潮汐长期预测表,即在正常天气情况下由天文因素影响所产生的潮汐。
2文献来源编辑英国开尔文中国唐代窦叔蒙在《海涛志》一文中提出了根据月相推算高潮时刻的图表法,这是保存下来的介绍潮汐预报方法的最早的文献,大约比英国的《伦敦桥潮候表》早400年。
19世纪60年代末,英国开尔文和G.H.达尔文等人提出了潮汐调和分析方法,后来还设计和制造了机械的潮汐推算机,使潮汐表的编算工作得到迅速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已广泛应用在潮汐推算工作中。
潮汐表一般包括主港逐日预报表(通常有高潮和低潮的时间和潮高,有的港还有每小时的潮高)、附港差比数、潮信和任意时刻的潮高计算等内容。
潮汐形成的原因以及规律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新塘中学高一A5班作者姓名:阳金霖指导老师:李俊、兰军亮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潮汐概述: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助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
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
海水的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
随着人们对潮汐现象的不断观察,对潮汐现象的真正原因逐渐有了认识。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余靖(字安道)在他著的《海潮图序》一书中说:“潮之涨落,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之往从之”。
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写道:“涛之起也,随月盛衰。
”指出了潮汐跟月亮有关系。
到了17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提出了“潮汐是由于月亮和太阳对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假设,科学地解释了产生潮汐的原因。
潮汐是所有海洋现象中较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海水运动现象,它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海港工程,航运交通,军事活动,渔、盐、水产业,近海环境研究与污染治理,都与潮汐现象密切相关。
尤其是,永不休止的海面垂直涨落运动蕴藏着极为巨大的能量,这一能量的开发利用也引起人们的兴趣。
定义分类:由于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分别产生的周期性的运动和变化,总称潮汐。
作为完整的潮汐科学,其研究对象应将地潮、海潮和气潮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由于海潮现象十分明显,且与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交通运输等关系密切,因而习惯上将潮汐(tide)一词狭义理解为海洋潮汐。
固体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弹性—塑性形变,称固体潮汐,简称固体潮或地潮。
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涨落与进退,称海洋潮汐,简称海潮。
大气各要素(如气压场、大气风场、地球磁场等)受引潮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如8、12、24小时)称大气潮汐,简称气潮。
潮汐推算潮汐的发生和太阳,月球都有关系,也和我国传统农历对应。
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即朔点时刻处太阳和月球在地球的一侧,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会引起“大潮”,在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阳和月亮在地球的两侧,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会引起“大潮”;在月相为上弦和下弦时,即农历的初八和二十三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发生了“小潮”,故农谚中有“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之说。
另外在第天也有涨潮发生,由于月球每天在天球上东移13度多,合计为50分钟左右,即每天月亮上中天时刻(为1太阴日=24时50分)约推迟50分钟左右,(下中天也会发生潮水每天一般都有两次潮水)故每天涨潮的时刻也推迟50分钟左右。
我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来总结经验出来许多的算潮方法(推潮汐时刻)如八分算潮法就是其中的一例:简明公式为:高潮时=0.8h×[农历日期-1(或16)]+高潮间隙上式可算得一天中的一个高潮时,对于正规半日潮海区,将其数值加或减12时25分(或为了计算的方便可加或减12时24分)即可得出另一个高潮时。
若将其数值加或减6时12分即可得低潮出现的时刻——低潮时。
但由于,月球和太阳的运动的复杂性,大潮可能有时推迟一天或几天,一太阴日间的高潮也往往落后于月球上中天或下中天时刻一小时或几小时,有的地方一太阴日就发生一次潮汐。
故每天的涨潮退潮时间都不一样,间隔也不同。
潮汐能是以位能的形态出现的海洋能,是指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
海水涨落的潮汐现象是由地球和天体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在海洋中,月球的引力使地球的向月面和背月面的水位升高。
由于地球的旋转,这种水位的上升以周期为12小时25分和振幅小于1m的深海波浪形式由东向西传播。
太阳引力的作用与此相似,但是作用力小些,其周期为12小时。
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产生大潮(spring tides);当它们成直角时,就产生小潮(neap tides)。
潮汐能的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当今世界,能源问题已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节约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无污染的新能源已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
潮汐能作为其一种清洁的新能源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潮汐能利用利用状况,并简要介绍我国潮汐能开发利用的意义及其开发可行性情况,同时指出我国潮汐能大规模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并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潮汐能;潮汐发电:潮汐能利用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
然而由于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其量的减少,能源供应的链条将会出现中断,这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最终葬送现代市场经济。
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的破环效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近年来一直努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寻求可替代性能源,同时积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降低环境污染,走可续发展道路。
潮汐能作为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资源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能源紧缺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针对该种情况,本文通过对潮汐发电现状的总结,结合我国自身开发潮汐能的可行性现状,指出我国拥有巨大的潮汐能开发利用潜力为我国今后的潮汐能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合理参考。
1. 潮汐能概述潮汐能是月球和太阳等天体的引力使海洋水位发生潮汐变化而产生的能量。
潮汐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是发电。
潮汐发电的工作原理与常规水力发电的原理类似,它是利用潮水的涨落产生的水位差所具有的势能来发电。
差别在于海水与河水不同,蓄积的海水落差不大,但流量较大,并且呈间歇性,从而潮汐发电的水轮机的结构是适合低水头、大流量的特点。
具体的说,就是在有条件的海湾或感潮河口建筑堤坝、闸门和厂房,讲海湾(或河口)与海隔开围成水库,并在闸坝内或发电站厂房内安装水轮发电机组。
海洋潮位周期性的张璐过程曲线类似于正弦波。
对水闸适当的惊醒启闭调节,使水库内水位的变化滞后于海面的变化,水库水位与外海潮位就会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即工作水头),从而驱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
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现状与发展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现状与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扩大,海洋气象预报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务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本文将探讨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现状我国的海洋气象预报业务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海洋气象预报能力已经取得了飞速的进展。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全球大部分海域的观测网和数据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气象资料资源。
1. 海洋观测能力的提升我国海洋气象观测能力的提升是保障准确预报的基础。
通过在全球主要海洋区域建设气象观测站和船舶观测,我国实现了对海洋气象数据的实时观测,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气象数据资源。
2. 数值预报模型的发展数值预报模型是海洋气象预报的核心技术。
我国已经研发成功了多个海洋数值预报模型,并且实现了不断优化和升级。
这些模型能够模拟并预测海洋中的气象要素、潮汐、海流和海浪等变化,为海事、渔业、海洋工程等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3. 警报预警系统的建立海洋灾害的频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及时向公众发布海洋灾害预警,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国家海洋局和气象部门共同参与的海洋灾害警报预警系统。
该系统通过海洋气象数据和数值模型的分析,及时发布海啸、风暴潮、强风浪等各类海洋灾害预警信息,帮助公众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
二、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的发展方向尽管我国的海洋气象预报业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海洋气象预报能力和服务水平,我国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发展。
1. 提高海洋观测网络的密度和覆盖范围观测数据是海洋气象预报的重要数据源。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预报结果,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海洋观测网的建设,提高观测站的密度和船舶观测的频率。
此外,加强对遥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丰富观测数据。
怎么查看潮汐的潮流趋势
要查看潮汐的潮流趋势,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确定所在地区的潮汐表:首先要了解所在地区的潮汐表,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潮汐预报网站或应用程序获取。
2. 查看潮汐图表:使用潮汐表,可以查看潮水涨落的时间、高潮和低潮的水位以及潮汐的周期。
通常,潮汐表会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其中会标注各个时间段的潮水高度。
3. 观察潮汐的涨落情况:通过观察潮汐表中的高潮和低潮时间,可以了解潮汐的涨落情况。
高潮是指潮水升高到最高水位的时刻,低潮则是指潮水下降到最低水位的时刻。
4. 分析潮汐周期和幅度:观察潮汐表中的潮汐周期和幅度,可以判断潮流的趋势。
周期较短的潮汐表示潮汐涨落较为频繁,而周期较长的潮汐表示潮汐涨落较为缓慢。
幅度较大的潮汐表示高潮和低潮之间的水位差距较大,而幅度较小的潮汐表示水位变化较为平缓。
5. 考虑其他因素:除了潮汐表外,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对潮流趋势的影响,如风速、风向、河流流量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潮流的速度和方向。
请注意,潮汐预报并非绝对准确,尤其对于复杂的潮汐系统或海洋环境。
因此,在进行任何水上活动之前,最好咨询当地的专业潮汐预报机构或寻求专家建议。
我国沿海和近海的潮汐类型我国海区大部分为边缘浅海,其面积与太平洋相比很小。
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甚小,可以忽略不计。
我国海区潮汐主要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引起。
太平洋潮波由太平洋经我国台湾省和日本九州之间的水道进入东海、黄海和渤海;另一支经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巴上海峡进入南海。
由于海区形状和海底地形的影响,使我国近海的潮汐变得较为复杂。
太平洋潮波进入东海后,由于东海较为开阔,潮波基本上为前进波型。
我国沿海,等潮差线略与海岸平行,并且越靠近大陆,潮差越大。
当潮波传至海岸附近时,水深变浅,潮波能量集中,促使潮差迅速增大。
潮波进人黄海、渤海后,受到海岸地形影响,进行波被反射,形成反射潮波,反射潮波与人射潮波叠加产生驻波,由于地形和地转的影响,驻波统节点(无潮点)旋转,产生旋转波。
半日潮波在黄海和渤海各有两个旋转潮波系统,共四个潮波系统。
而全日潮波在这两个海区只有两个潮波系统。
由于波底摩擦的影响,无潮点偏于潮波入射方向的左方,潮差则由无潮点向四周增大,因此,黄海东部沿岸潮差大,四部沿岸潮差小。
黄海、渤海、东海以半日潮或不规则半日潮为主。
沿海潮差以浙江为最大,杭州湾潮差高达8m以上,是我国潮差最大地区。
台湾海峡两岸、福建沿海平均大潮差为4~7m,台湾沿岸只有2~4m。
南海潮波也来自太平洋。
潮波进入南海后分成两支:主要一支南下,构成南海的潮波系统;另一支北上台湾海峡方向,形成台湾海峡以南邻近海区的潮波系统。
半日潮波进入南海的能量要比全日潮波大,但由于地形影响,南海以全日潮或不规则日潮为主,一般认为,南海的潮差比渤海、黄海和东海小。
南海北岸,从台湾海峡到珠江口一段以及雷州湾附近,潮差较大。
在南海中。
以北部湾潮差最大,其湾顶部潮差可达5m以上。
中国近海潮差分布趋势,总的说来,外海潮差较小,愈靠近岸边潮差愈大;海湾内的潮差一般由湾口向湾内递增。
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潮差一般比南海大。
渤海、黄海和东海中,东海外侧潮差小,内侧潮差大。
第16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16 No.12 2016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16收稿日期:2016-09-20作者简介:张建良,上海达华测绘有限公司。
中国沿岸验潮站潮位预报及精度评估张建良,杨晓坤(上海达华测绘有限公司,上海 200136)摘 要:利用T-TIDE 经典潮汐调和分析潮位预报方法、TMD 工具箱法以及WWT 海潮模型潮位预报方法,对中国沿岸17个验潮站进行一个月的逐时潮位预报,并与实测数据对比,评估其预报精度。
结果表明,在大多数验潮站,T-TIDE 潮位预报方法精度最低,TMD 和WWT 潮位预报精度在大连、老虎滩等9个验潮站差值在0-3cm 之间。
在黄海海域,建议采用TMD 潮位预报方法;在东海海域,需要根据验潮站位置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潮位预报方法;在南海海域,建议采用WWT 潮位预报方法。
关键词:潮位预报;T-TIDE;TMD;WWT;中误差;精度评估中图分类号:P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2-0234-02一、引言世界沿海海洋最先进的工业用途,包括导航、污染物扩散建模以及潮汐能源勘探等,都需要空间域的精确的潮汐预报。
国内外学者对潮位预报已做过一定的研究。
方国洪等[1](2008)总结回顾了我国潮汐潮流区域预报的发展过程,1959年至2006年我国共出现了三代预报产品,分别为永久潮流表、永久预报图表集以及微机化预报系统。
何立居等[2](2009)针对调和分析预报潮汐精度不高的缺陷,建立了潮汐预报的BP 神经网络模型。
李燕初等[3](2012)基于混沌理论提出了对观测值与潮汐模型预测值之差所构成的余水位序列,采用局域线性模型的分析方法,修正模型的预报结果,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孙美仙等[4](2014)提出了一种基于少量观测潮位数据实现短期潮汐预报的方法,并研究开发了相关的预报软件,在短期潮汐预报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
中国沿海潮汐类型分布特点吴俊彦,肖京国,成 俊,张亚彪(海军出版社,天津 300450)摘要:根据掌握的700多个潮站的潮汐资料,对中国沿海潮港的潮汐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和统计,探讨了中国沿海潮汐类型的分布特点,并结合中国海区潮波系统的传播方式说明了该统计结果的合理性。
关键词:潮汐性质;潮波系统;统计分析;分布规律1 引 言中国海区的潮汐现象比较复杂,潮汐性质因地而异,变化比较急剧。
针对中国海区潮汐现象的特点,尤其是潮汐性质的分布特点虽然有过不少研究,但由于实测资料比较缺乏,许多研究只限于局部地区或者采用某些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海区理论推测,利用实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中国沿海潮汐性质的研究相对较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沿岸地形及河口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潮港的潮汐性质也随之改变。
为了反映我国沿海潮汐性质分布规律的现势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文根据700多个潮站的潮汐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对中国沿海各潮港的潮汐性质进行了重新计算,并结合中国海区的潮波系统的传播方式,探讨了中国沿海潮汐性质的分布规律。
2 潮汐性质的分类我国沿海潮港潮汐性质的划分主要以F1= (H K1+H O1)/H M2的值来判断,其中H K1、H O1、H M2分别为分潮K1、O1、M2的振幅。
根据F1值的大小将潮港分为以下3种潮汐类型:(1)半日潮港(0<F1≤0.5)半日潮港在一个太阴日内(约24小时50分钟),发生两次高潮和低潮,且相邻的高潮(低潮)的潮高大致相等,涨落潮持续时间亦很接近。
(2)混合潮港(0.5<F1≤4)混合潮港分为不规则半日潮混合潮港(0.5<F1≤2)和不规则日潮混合潮港(2<F1≤4)。
不规则半日潮是潮汐在朔望前后多数天里在一个太阴日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而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高不等,潮时也不等。
不规则日潮是潮汐在一个朔望月中出现一天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的天数不到一半,而多数天为一天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的不规则半日潮。
潮汐的变化规律由于太阳与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作用,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均有一昼夜各出现海水涨落两次的潮汐现象。
每月的农历初一至初五(或农历十六至二十)为大潮汐(当地人称“大活汛”);农历初六至十二(或农历二十一至农历二十五)为小潮汐(当地人称“死汛”);而初九或二十四为最小潮(当地人称“死汛底”)。
每天的潮汐时间均后延45分钟左右,如此周而复始有个计算公式共,仅供大家参考。
满潮时间=(农历日—1或16)乘以0.8+10:32干潮时间=满潮时间加或减6:12潮汐表编辑潮汐预报表的简称。
它预报沿海某些地点在未来一定时期的每天潮汐情况。
在航运方面,有些水道和港湾须在高潮前后才能航行和进出港;在军事方面,有时为了选择有利的登陆地点和时间,就必须考虑和掌握潮汐的情况;在生产方面,沿海的渔业、水产养殖业、农业、盐业、资源开发、港口工程建设、测量、环境保护和潮汐发电等,都要掌握潮汐变化的规律。
潮汐表就是为这些方面服务的。
中文名潮汐预报表外文名Tidal prediction table作用预报沿海某些地点潮汐情况服务行业航运,军事,生产...最早文献《海涛志》包括主港逐日预报表,附港差比数等目录1简介2文献来源3港差比数4潮汐信息5简便算法6潮汐时间1简介编辑cháo xī biǎo潮汐表tide tables潮汐表又称潮汐长期预测表,即在正常天气情况下由天文因素影响所产生的潮汐。
2文献来源编辑英国开尔文中国唐代窦叔蒙在《海涛志》一文中提出了根据月相推算高潮时刻的图表法,这是保存下来的介绍潮汐预报方法的最早的文献,大约比英国的《伦敦桥潮候表》早400年。
19世纪60年代末,英国开尔文和G.H.达尔文等人提出了潮汐调和分析方法,后来还设计和制造了机械的潮汐推算机,使潮汐表的编算工作得到迅速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已广泛应用在潮汐推算工作中。
潮汐表一般包括主港逐日预报表(通常有高潮和低潮的时间和潮高,有的港还有每小时的潮高)、附港差比数、潮信和任意时刻的潮高计算等内容。
浅谈中国潮汐能发电及其发展前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潮汐能发电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潮汐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作为拥有丰富潮汐资源的国家,对潮汐能发电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概述潮汐能发电的基本原理和优势,接着分析中国潮汐能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然后探讨潮汐能发电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最后展望中国潮汐能发电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推动中国潮汐能发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潮汐能发电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潮汐能发电,顾名思义,是利用海洋潮汐的自然力量来驱动涡轮机转动,进而产生电能的过程。
潮汐能发电的基本原理可以追溯到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即利用海洋潮汐运动中蕴含的巨大动能,通过适当的机械装置转换成电能。
潮汐能发电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潮汐能收集、能量转换和电能输出三个部分。
潮汐能收集装置,如潮汐能发电站,通常建设在潮汐差较大的海岸线或海湾地区,利用潮汐涨落时的水位变化,驱动涡轮机旋转。
在能量转换环节,涡轮机将收集到的潮汐能转换为机械能,进而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通过电力系统将电能输出到电网,供用户使用。
潮汐能发电技术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多种技术路线和发电模式。
目前,潮汐能发电站主要分为固定式和浮动式两种类型。
固定式潮汐能发电站通常建设在潮汐差较大的海岸线,利用固定的涡轮机结构捕捉潮汐动力。
而浮动式潮汐能发电站则可以在更广阔的海域部署,其涡轮机结构可以随着潮汐的涨落而浮动,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潮汐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潮汐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潮汐能发电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优化,也为潮汐能的大规模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未来,潮汐能发电有望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中国潮汐能发电的现状与挑战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潮汐能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潮汐能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摘要:潮汐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新能源,发展利用这种新能源可以间接使大气中的CO2含量的增加速度减慢。
文章总结了潮汐能在我国的发展利用现状,并简要介绍潮汐能在我国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可能性以及主要的了一些利用技术,同时还介绍了开发利用潮汐能可能存在的问题。
为我国潮汐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同时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大,这样就产生了很多问题。
诸如: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利用这些资源而产生的大气环境问题;非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以及新能源开发的问题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研究,并提出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新技术对非可再生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且不断开发新的能源。
潮汐能作为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资源,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能源紧缺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针对该种情况,本研究通过对潮汐发电现状的总结,结合我国自身开发潮汐能的可行性现状,指出我国拥有巨大的潮汐能开发利用潜力,为我国今后的潮汐能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合理参考。
1 潮汐能概况1.1潮汐能因月球引力的变化引起潮汐现象,潮汐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因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称为潮汐能。
现代潮汐能的利用,主要是潮汐能发电。
潮汐能发电是利用海湾、河口等有利地形,建筑水堤,形成水库,以便于大量蓄积海水,并在坝中或坝旁建造水力发电厂房,通过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
潮汐能发电与普通水力发电原理类似,差别在于海水与河水不同,蓄积的海水落差不大,但流量较大,并且呈间歇性,从而潮汐能发电的水轮机的结构要适合低水头、大流量的特点。
利用潮汐能发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潮汐的幅度必须大,至少要有几米;第二海岸地形必须能储蓄大量海水[1]。
1.2潮汐能发电特点优点1)潮汐能是一种清洁、不污染环境、不影响生态平衡的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