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必备10则常见的地理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33.51 KB
- 文档页数:4
地理现象举例简单说明好的,为你列举以下地理现象及简单说明:-太平洋之盾:柏尔金字塔岛是640万年前盾状火山被侵蚀后的残余物,高5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海蚀柱。
它位于澳大利亚本土约600公里处,由皇家海军中尉Henry·Ball 在1788年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天使瀑布:又称安赫尔瀑布,落差979米(第一级807米),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约有19个尼亚加拉瀑布那么高。
-泾渭分明:我国的泾河和渭河交汇处,两种颜色完全不会互相渗透,各自流淌。
-太阳三升:在中国云南的黎明村,村民可以在同一天看到3次日出日落。
在寒冷冬天,太阳缓慢升起,直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后,此时太阳就会下山,差不多2个小时。
接着,峡谷里面会再现金光,一轮红日又慢慢升起。
不久,太阳又被高山完全遮挡,直到完全看不见。
如此三升三落,令人大饱眼福。
-冬夏颠倒:在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有一个神奇的地方。
每年从三月份开始,溪流就会结冰,冰期时间长达5个月。
而一到冬天,这里就变得热气腾腾,温暖的泉水从乱石中不断涌出,溪流旁的小花也开了。
-怪坡现象:沈阳市阎家村附近有一个怪坡,长80米,宽15米,表面看上去是西高东低的走向。
如果骑着自行车从西面坡顶向下骑,若不踩自行车,车子一点都不会走。
但是在东面的坡脚往上骑行,那么就算不踩车,车子也会往上滑行。
-峨眉佛光:又称峨眉宝光,看上去像是一个彩色的光环。
在金顶舍身岩上弯腰向下看,会看到一个五彩的光环漂浮在云层中,自己的身影也在光环之内。
影子随人移动不分离。
据说,无论有多少人,大家都只能看到自己的身影,看不到其他人的。
-蓝眼泪:是夜光藻的功劳,一种能作生物发光的甲藻。
大片蓝色,像极了一颗颗眼泪。
-设备失灵:四川迷魂函,号称一进来就出不去,所有设备都会失灵,人们会头昏目眩,迷失方向。
有人说是因为复杂的磁场原因,但科学家至今并没有证实这种说法。
-树木横着长:贵州旋松林的神奇树林绕着其他枝干或贴着地面横着生长,弯弯曲曲。
高考地理列专题复习:地理现象及其解释概述:地理现象是指地球上各种天然现象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自然现象。
了解地理现象对于高考地理考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可能成为试题的出题点。
本文将列举几个常见的地理现象,并提供简要的解释。
1. 山地山地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地貌形态,通常是由地壳运动或构造抬升而形成的。
山脉、山峰、峡谷等都是山地的典型特征。
山地常见于板块碰撞带、断裂带等地理构造区域。
2. 河流河流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一条水道,由降水、融雪或地下水形成。
河流具有流量、水位、水势等特征,也可以分为源头、上游、中游和下游等部分。
河流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土地资源分配的重要因素。
3. 湖泊湖泊是指地球表面上的静水体,形成于洼地、断裂带或冰川侵蚀过程中。
湖泊可以是咸水湖、淡水湖或碱湖等,其大小、深度和富含的矿物质都会有所不同。
湖泊是地球上的重要水资源,对维持生态平衡和水文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4. 海洋海洋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大面积咸水体,占地球表面积的约71%。
海洋呈现出不同的洋流、海流和海脊等特征,也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对于气候调节、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5.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和特点。
气候由多个因素影响,包括纬度、海洋环流、地形地貌等。
不同地区的气候会呈现出不同的气温、降水和季节性等特征,对于农业、能源利用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总结:地理现象是高考地理考试的重要内容,掌握各种地理现象及其解释对于备考至关重要。
通过对山地、河流、湖泊、海洋和气候等地理现象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应对地理考题,提高考试成绩。
参考资料:- XXX- XXX。
学习认识各种常见的地理现象地理现象是指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陆地变迁等。
学习和认识各种常见的地理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提高对自然界的认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
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和重新分配所引起的现象。
它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
地震是地壳发生震动的现象,常常伴随着地面的晃动、建筑物的倾斜和倒塌。
火山喷发是地壳上喷出岩浆、火山灰等物质的现象,常常伴随着巨大的火山爆炸声和火山灰的遮蔽。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地球大气中长期平均天气状况的变化。
它包括气温的变化、降雨量的变化、风向和风速的变化等。
气候变化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中的气体浓度、地表植被覆盖等。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如海平面上升、干旱与水资源短缺等。
3. 陆地变迁陆地变迁是地球表面陆地形态的变化,包括地势的崛起和沉降、河流的侵蚀和冲积等。
地势的崛起是指陆地上升或下降的现象,通常由板块运动引起。
河流的侵蚀和冲积是指河水冲击陆地形成河谷及其扩展,河水沉积物在河床上沉积形成平原或三角洲的现象。
4. 气象现象气象现象是天气变化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如云、雨、雪、霜、雾等。
云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气体团,包括云雾、雨云、雪云等。
雨是气象现象中常见的降水形式,是水蒸气凝结成液态的水滴,降落到地面上。
雪是由水蒸气凝结成固态的冰晶,降落到地面上形成的白色沙粒状物质。
霜是水蒸气直接凝结在地面上形成的晶体固态。
5. 海洋现象海洋现象是发生在海洋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如海浪、潮汐、海洋生物演变等。
海浪是由风力、重力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波浪运动。
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共同作用下引起的海水变动,形成周期性的涨落潮。
海洋生物演变是指海洋生物的形态和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演变的过程。
通过学习和认识各种常见的地理现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然环境,增加对自然界的认识。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WORD版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3.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等。
4. 坐标定位与经纬度:经度指示东西方向,纬度指示南北方向。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
-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分类:寒流、暖流,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壳运动与地貌-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的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貌形态。
-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高原等。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 植被分布的规律:热带雨林、温带草原、寒带苔原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与影响因素。
-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农业布局的因素:气候、土壤、市场等。
3. 工业地理与经济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市场等。
-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4. 交通与通讯- 交通方式的选择与布局: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 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影响。
四、环境地理1.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 生态破坏: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2.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清洁能源、绿色经济、生态农业等。
五、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构成与功能。
- GIS在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高中地理常见的地理现象一、地震地震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地壳运动现象。
当地壳断裂时,由于地壳板块的突然位移会产生地震波,导致地表或海底产生摇晃、震动。
地震可以造成土地崩塌、建筑物倒塌、海啸等灾害,并且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熔岩和岩浆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的现象。
火山口通常位于板块边界或地壳中的热点地区。
火山喷发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烟尘和气体。
某些火山喷发规模较大时,会对周围地区造成灾害,如火山灰降下、熔岩流和火山爆炸等。
三、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河流泛滥或水库溃坝等原因,导致河水超出河岸而涨水的现象。
洪水会造成水淹、冲毁农田、破坏房屋和基础设施。
洪水往往对人类生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四、干旱干旱是指降雨量长期偏少,导致土地上的湿度降低、植被枯萎的现象。
干旱对农田生产、饮水供应和生态系统都产生消极影响。
极端干旱可能导致饥荒、饮水困难和生态失衡。
五、台风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系统,形成于热带海洋上。
台风强风旋转,伴随暴雨、强风和巨浪。
台风可能引发风灾、洪水和风暴潮,并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六、沙尘暴沙尘暴是大风吹拂沙漠或荒漠地区时,将地表的沙尘卷起并在空中形成一片尘雾的现象。
沙尘暴会造成空气浑浊、能见度降低、对植物和建筑物造成损害,并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
七、冰川冰川是在寒冷地区形成的雪和冰的巨大堆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的。
冰川对地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如冰川蚀和冰碛作用。
冰川的消融也会对全球海平面和水资源产生重大影响。
以上便是高中地理常见的地理现象的简要介绍。
通过了解这些地理现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一.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哪些?
1、泥石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2、飓风:飓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地区将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泛指狂风和任何热带气旋以及风力达12级的任何大风。
3、火山:火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由熔岩和火山碎屑组成的地貌景观,通常火山形状为锥形,主要由火山锥、火山口和喷出口组成。
4、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5、洪水:洪水是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
6、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
7、龙卷风:龙卷风是发生于直展云系底部和下垫面之间的直立空管状旋转气流,是一类局地尺度的剧烈天气现象。
8、凌汛:凌汛,俗称“冰排”。
冰凌堵塞河道,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水面结冰的河道,上游河冰先融,下游河道尚未解冻,易出现“凌汛”。
9、海啸: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
10、冰雹:冰雹也叫“雹”,俗称雹子,“霸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如甘肃等地),是一种天气现象,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
地理现象知识点地理现象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态等方面的变化和特征。
地理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运行规律和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知识点。
一、气候现象1.季风:季风是指由于大陆与海洋之间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气候现象。
在亚洲东部、非洲东部和南美洲东部等地区,季风现象非常明显。
夏季,海洋上的温度较低,陆地上的温度较高,形成了海洋风,带来了雨水;而冬季,海洋上的温度较高,陆地上的温度较低,形成了陆地风,带来了干燥的天气。
2.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上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一些地区的干旱或洪涝,对农业、渔业等生产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3.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形现象1.山脉:山脉是地球表面上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连续的高地。
山脉通常由多个山峰和山谷组成,对地球的地貌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它对亚洲的气候和水文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2.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广阔而平坦的地形,通常由沉积物或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
平原地区通常适宜农业和人类居住,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3.河流:河流是地球表面上由降雨和融雪水形成的流动的水体。
河流对地球的水循环和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
三、水文现象1.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地面蒸发、升华、降水、地下渗透等过程的循环。
水循环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机制,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2.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水位超过堤岸或河道容量,造成周围地区被水淹没的现象。
洪水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可以用高一地理知识解释的地理现象摘要本文将通过应用高一地理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包括大陆漂移、地壳运动、环流系统等。
通过对地球构造、板块运动、气候变化等知识的理解,我们可以揭示这些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机制。
目录1.引言2.大陆漂移的解释3.地壳运动的解释4.环流系统的解释5.结论1.引言地理现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部分,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作方式。
本文将通过运用高一地理课程所学的知识,对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希望能够增加读者对地球的认识。
2.大陆漂移的解释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大陆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大陆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现象。
根据高一地理课程所学的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陆地表面由多个大陆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不断移动并相互碰撞、分离。
大陆漂移的现象可以解释为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引起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地球上的陆地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板块的运动而不断改变其位置。
通过观察大陆的形状、地形以及地质构造,我们可以判断大陆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或分离,造成地球上不同大陆的位置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会导致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因此,了解大陆漂移的原理对于预测地震、火山活动等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3.地壳运动的解释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地壳的运动和变形现象。
在高一地理课程中,我们学到了地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理论,这些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过程。
地球上的地壳是由不同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随着构造作用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
地壳运动通常是由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或内部的构造活动引起的。
例如,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挤压,形成山脉和高原;板块的分离会导致地壳的断裂和下沉,形成裂谷和海洋。
地壳运动对地球地貌的形成和地质环境的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地壳运动会改变地表的海拔高度,导致不同区域的气候和生态条件的变化。
了解地壳运动的原理和机制,有助于我们预测地球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地理现象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直径约1.27万公里,表面积约510万平方公里,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
地球上的地理现象是指在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自然现象,包括地理气候现象、地理生态现象、地理地貌现象等。
地理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地质、植被等。
1. 地理气候现象地球上的气候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的气温、湿度、降水量等大气要素的平均和变化情况。
气候现象受到地球自转自转轴倾斜度、地形高低、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多样化和多变性。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中,气候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炎热的热带气候、干旱的荒漠气候、多雨的雨林气候等。
2. 地理生态现象地球上的生态现象是指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系列自然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大气生态系统。
地理生态现象表现出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平衡稳定、生态系统复杂等特点。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中,地理生态现象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如丰富多样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苔藓植被覆盖的北极地区生态系统等。
3. 地理地貌现象地球上的地貌是指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地形地貌特征。
地貌现象受到地壳构造、地形地貌变化、气候侵蚀、水文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
地球表面的地貌现象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盆地等,地下地貌现象包括地壳构造、岩石组成、地下水文条件等。
4. 地理资源现象地球上的资源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
地理资源现象包括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地球上的资源分布不均衡,受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地形结构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
地理资源现象的不均衡分布引起了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如大气污染、水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矿产资源过度采集等。
5. 地理环境现象地球上的环境是指地表和地下形成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包括土壤、水源、植被、空气等。
地理环境现象受到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表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
常见的地理现象有:
1.昼夜交替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
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2.四季更替现象: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及其倾角有关。
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且白昼比黑夜长,所以北半球气温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
候,为夏季;这时太阳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
阳热量较少,且黑夜比白昼长,南半球处于冬季。
3.地方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
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
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同一时区内所用的同一时
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
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与世界
时相差整数小时,计算区时的办法是:求出的区时=世
界时±时区差,时区差=所求时区数±已知时区区数。
此外,常见的地理现象还有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板块运动导致的地震、火山喷发、海底扩张等现象、海水的涨潮退潮、河流的侵蚀和沉积、风化和侵蚀地貌等。
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是地理学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内容。
列举10个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黑灾居然不是黑色的,黑霜也不是黑色的,我们跟黑色没太大关系。
”黑灾:歌词“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中那样,我和黑霜确实跟黑色没太大关系。
我是我国北方草原冬季少雪或无雪,致使牲畜缺水、疫病流行、膘情下降,甚至造成大批牲畜死亡的现象。
白灾跟我组成“黑白双煞”的是白灾,也叫“白毛风”,常出现于冬春季节。
他来的时候,大风呼啸,雪花飞舞,到处是白茫茫一片,水平能见度一般小于10公里,有时小于1公里。
他会使游牧的牧民和羊群迷失方向。
同时,因天寒地冻,降雪量比较大且覆盖了大部分牧草,常出现牲畜无法采食而饿死、冻死的现象。
白霜再介绍一对孪生兄弟——哥哥白霜和弟弟黑霜,他们都是用来描述霜冻害的。
当近地面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冰晶叫霜。
作物表面温度在0℃或以下时,植物组织中的液态水会凝结成冰晶,从而发生霜冻害。
白霜但是,产生霜冻害时,空气湿度有差异,若湿度大,近地面水汽在降温过程中达到饱和,会在地面凝结成冰晶,就是通常所说的“白霜”;黑霜若湿度很小,地面水汽达不到饱和,不出现冰晶,被称为“黑霜”。
表面来看哥哥似乎更难受,但其实,水汽在构成冰晶时,须要释放出来潜热,加之其冰晶层存有保温的促进作用,白霜降温不那么频繁,雨涝反而减低。
弟弟则在暗中作怪,难并使人产生麻痺情绪,往往并致灾更轻微。
“出门一趟,脸被‘啪啪’地打得生疼,是‘雹’还是‘霰’?有种站出来!”地上的霰粒霰:这个“黑锅”我不背,能打疼你的恐怕只有冰雹了。
其实我们很容易区分。
我是白色或乳白色的,不透明,直径通常在2-5毫米之间。
我是形状为圆锥形或近似球状的颗粒,结构比较松散,容易碎,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有些地区叫雪子、雪糁等。
地上的雹而冰雹通常是半透明的,直径大于5毫米,质地较硬,常出现在对流活动较强的夏季。
一般冰雹每次降雹的范围都很小,宽度为几米至几千米,长度通常在20千米至30千米,所以民间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
常见的地理现象地理现象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它们对人类生活和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风化和侵蚀等。
一、地震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
当地壳中的岩石由于压力或温度变化而发生断裂时,就会释放出能量,形成地震波。
这些波在地壳中传播,导致地面震动、建筑物倒塌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地震的频率和规模各不相同,其中一些大地震可以引起广泛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二、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上另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是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和气体通过地壳的裂缝喷发出来而形成的。
火山喷发可以释放出大量的岩浆、灰烬、气体和火山岩,这些物质可以覆盖大片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和环境污染。
火山喷发的频率和规模也各不相同,一些大规模的喷发甚至可以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三、风化和侵蚀风化和侵蚀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过程之一,它们是由气候、地形和地质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风化和侵蚀可以导致岩石的分解和破坏,形成各种地貌特征,如峡谷、峰林和沙漠等。
这些地貌特征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但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会加速它们的破坏和消失。
四、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泛滥或海洋风暴等自然现象引起的水灾。
洪水可以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特别是当它们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时。
洪水通常是由气候变化、土壤侵蚀和河流淤积等因素引起的,它们可以改变河流的流向和地貌特征,对人类生活和环境造成威胁。
五、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无雨或少雨,导致水源枯竭、土壤干燥的现象。
干旱可以影响植物生长、水资源供应和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干旱通常是由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不当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它们可以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
六、泥石流泥石流是指由于暴雨、地震或滑坡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泥沙和石块混合流动的现象。
泥石流可以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特别是当它们发生在山区或人类居住区时。
泥石流通常是由地形、土壤和气候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它们可以改变地貌特征和破坏生态系统。
高考地理常考季节相关的地理现象01地球运动1、近日点在1月初,远日点在7月初。
2、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3、北半球夏半年白昼长于夜,冬半年白昼短于夜。
4、北半球(无极昼的地区)和赤道夏半年日出于东北,日落于西北。
日出时间早于地方时6点,晚于地方时18点。
5、从窗户射入房间的阳光,夏季少,冬季多(因为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6、日影朝向。
北半球夏半年赤道以北(含)日出时影朝西南,日落时日影朝东南。
02气候1、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2、东亚季风气候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南亚季风:夏季吹西南风,高温多雨;冬季吹东北风,温和少雨。
澳大利亚北部夏季吹西北季风,冬季吹东南季风。
4、辐射逆温现象冬季较多。
5、气压带风带夏季(北半球)北偏,冬季(北半球)南偏。
6、热带草原气候(北半球),夏季受赤道低压控制,草木茂盛,冬季受信风影响,草木枯黄。
(天文四季,不是气候四季)。
7、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但冬雨稍多。
8、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
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夏季北凸,冬季南凸。
9、北太平洋夏季夏威夷高压强盛,冬季阿留申低压较强。
亚欧大陆上的活动中心夏季是印度低压,冬季是亚洲高压。
10、北半球夏季被分割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被分割的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11、华北春季干旱。
长江中下游6月中旬到7月上旬梅雨,梅雨后伏旱。
北方秋高气爽。
12、昆明准静止锋在冬半年影响云贵高原东部,使贵阳等地冬半年阴雨连绵。
13、对流层高度夏季高于冬季。
14、清明时节雨纷纷。
黄梅时节家家雨。
华西秋雨。
15、我国的飞船发射一般在北半球冬半年(便于南大洋上测量船的作业)。
南大洋也叫“南极海”, “南冰洋”是世界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由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各一部分,连同南极大陆周围的威德尔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等组成。
高考地理常见现象(免费无需财富值)一、狭管效应①概念:当气流由开阔地带进入峡谷时,由于空气无法大量堆积,于是加速通过峡谷,风速增大。
当气流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风力的狭管效应②形成条件:l存在谷地地形l风向与谷地走向基本一致③应用:•出现狭管效应地区风力加大,风力资源更丰富,也容易出现风灾•水体在流动过程中,经过狭窄处时流速会加快,侵蚀、搬运能力增强•在城市刮大风时,高楼之间易出现狭管效应,形成阵风,易破坏树木、广告牌、吹倒行人等•在城市可以利用狭管效应,建设通风廊道(主要借助宽阔的道路、城市绿化用地、水域、城市开阔空间等),缓解城市环境问题。
【例题】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2.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
如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二、大湖效应①概念:指冷空气经过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
②形成过程:当冷空气经过湖面时,温度极低的空气与相对温暖的水面接触,气团下部温度升高,水汽进入气团。
冷气团下部是一层温暖潮湿的大气。
上部寒冷、密度较大的冷气团下沉,使暖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到达湖对岸时形成降雪(雨),如果湖对岸有地形抬升作用,降雪会更明显。
③形成条件:•冷空气•相对温暖的水域④降雪(雨)情况:降雪地点:取决于冷空气的风速和风向。
常见的地理现象及原因1. 为啥会有昼夜交替呀?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就像白天我们出去玩耍,晚上就回家睡觉一样,地球也会“白天上班”(对着太阳),“晚上休息”(背着太阳),这就是昼夜交替的原因啦!例子:咱们每天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变换。
2. 你说为啥会有四季变化呢?哎呀,这就好比我们换不同季节的衣服呀!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就像我们在不同场合穿不同衣服一样,于是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
例子:冬天穿厚棉袄,夏天穿短袖。
3. 知道彩虹是咋形成的不?嘿,这就像一场神奇的魔法!阳光穿过雨滴,就像光线穿过三棱镜一样,然后哇,彩虹就出现啦!例子:下完雨天空中出现的美丽彩虹。
4. 为啥会有月相变化呀?这就好像月亮在和我们玩变脸游戏呢!它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其实就是它和太阳、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变化。
例子:一个月里看到的月亮的不同样子。
5. 想过海市蜃楼是咋回事吗?哇哦,那简直就是大自然变的魔术呀!光线在特殊条件下折射和反射,就像变戏法一样弄出了虚幻的景象。
例子:在海边偶尔看到的虚幻的城市景象。
6. 为啥会有地震呀?哎呀呀,这就像地球偶尔会“发脾气”一样!地壳运动产生能量,然后就释放出来啦。
例子:那些造成破坏的大地震。
7. 知道云雾是咋来的吗?嘿嘿,就像我们呼出的热气遇冷变成小水珠一样,水汽遇冷也会变成云雾呀。
例子:早晨山间缭绕的云雾。
8. 为啥会有泥石流呢?这就好比山坡上的土石“集体开溜”啦!大量雨水让土石松动,然后就顺着山坡跑下来咯。
例子:造成危害的泥石流灾害。
9. 想过极光咋那么漂亮吗?哇塞,那简直就是天空的一场盛大表演呀!太阳带电粒子和地球大气层碰撞,就像放烟花一样绚丽。
例子:在极地看到的神奇极光。
10. 为啥会有潮汐呀?哎呀呀,这就像大海在呼吸一样!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让海水有了涨落。
例子:海边每天的潮汐变化。
结论:这些地理现象都好神奇呀,大自然真是充满了奥秘,等着我们去不断探索和发现呢!。
【高中地理】天气现象(1)降水现象:根据降水物的形态共分成11种,其中液态降水有雨、毛毛雨、阵雨,固态降水有雪、冰粒、米雪、阵雪、霰、冰雹,还有混合型降水有雨夹雪、阵性雨夹雪等。
此外,根据降水性质,分阵性降水、连续性降水和间歇性降水等三种类型。
(2)地面凝结和冻结现象:包括露、霜、雾淞、雨淞等四种。
(3)视程障碍现象:包含雾(雾、大雾、浓雾);轻雾;吹雪;雪暴;烟幕;霾;沙尘暴(沙尘暴、弱沙尘暴、极强沙尘暴);扬沙;浮尘。
(4)雷电现象:雷暴、闪电、极光。
(5)其它现象:大风、飑、龙卷、尘卷风、冰针、积雪、结冰、常见术语晴天:天空无云或虽有零星云层但云量大于天空面积1/10的现象。
少云:天空中有中、低云1-3成,或高云4-5成时为少云。
多云:存有4-7变成的中低云或6-10成高云时的天空状况。
阴天:天空阴暗,密布云层,或天空中虽有云隙而仍感到阴暗(总云量8成以上),偶尔从云缝中可见到微弱阳光的天气现象。
阴有雨:降雨过程中无间断或间断不显著的现象。
阴有时有雨:降雨过程中时阴时雨、降雨有间断的现象。
间断雨:降雨时停在时下、或降雨强度时小时大,且在降雨强度变大或降雨暂停的时间内,天空中仍云层密蔽。
阵雨: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液态降水,有时伴有雷暴。
雷雨(雷阵雨):降雨时同时发生雷暴或流星现象。
毛毛雨:稠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下降情况不易分辨,看上去似乎随空气微弱的运动飘浮在空中,徐徐落下,迎面有潮湿感,落在水面上无波纹,落在干地上只是均匀地润湿,地面无湿斑。
零星小雨:雨量≤0.1mm的降雨。
冰雹: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态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雹核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的冰层,或由透明的冰层与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
大小差异大,大的直径可达十毫米。
常伴雷暴出现。
雪:固态降水,大多就是白色不透明化的六出分枝的星状、六角形片状结晶,常缓缓飞舞,强度变化缓慢。
温度较低时多成团迫降。
雨夹雪:半融化的雪(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龙卷风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
龙卷风经过之处,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它往往使成片庄稼、成万株果木瞬间被毁,令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和经济遭受损失。
龙卷风的水平范围很小,直径从几米到几百米,平均为250米左右,最大为1千米左右。
在空中直径可有几千米,最大有10千米。
极大风速每小时可达150千米至450千米,龙卷风持续时间,一般仅几分钟,最长不过几十分钟。
对于龙卷风的防御,有很多有效措施:(1) 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
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2) 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
(3) 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
(4) 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
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指的是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强,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是具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
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
它常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
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恶劣天气,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防御,有很多有效措施:1、建立抗灾夺稳产的农林牧结构和措施2、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水平和加强对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理论研究3、建立、健全防灾系统气旋气旋是指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
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
它在等高面图上表现为闭合等压线所包围的低气压区,在等压面图上表现为闭合等高线所包围的低值区。
气旋近似于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悬殊。
小气旋的水平尺度为几百公里,大的可达三、四千公里,属天气尺度天气系统。
地震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
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
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啸、地光烧伤等。
对于地震的防御,有很多有效措施:(1)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制定区划图、开展地震小区划、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2)抗震设计: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3)抗震施工: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洪涝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其影响是综合的,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等。
原因有以下几点:夏天雨水多;城市雨水比农村多。
城市的“雨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雨水多),城区的年降雨量比农村地区高5%到10%;城市地表覆盖多是隔水层,不透水。
雨水多了后排不掉;城市预防及应对灾害能力不足,机械排水能力不足。
洪涝灾害可导致生态环境、经济建设、财产损失,甚至传染病流行,严重威协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对于洪涝的防御,有很多有效措施:(一)实行深沟、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涝发生时,雨水及时排出。
(二)洪涝发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应组织力量及时抢收,以免洪涝损失。
(三)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积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时要扶正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
(四)洪涝灾害过后,必须迅速疏通沟渠,尽快排涝去渍。
还要及时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喷药防虫治病,加强田间管理。
如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则应根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特别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及时改种其它适当的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五)旱地怕涝作物要采取联片种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泥石流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具有群发性。
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间爆发,是山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多发地带:环太平洋褶皱带(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欧亚大陆内部的一些褶皱山区。
世界上有近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
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日本。
1970年,秘鲁的瓦斯卡兰山爆发泥石流,500多万立方米的雪水夹带泥石,以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向秘鲁的容加依城,造成2.3万人死亡,灾难景象惨不忍睹。
1985年,哥伦比亚的鲁伊斯火山泥石流,以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击了近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城镇、农村、田地,哥伦比亚的阿美罗城成为废墟,造成2.5万人死亡,15万家畜死亡,13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高达50亿美元。
对于泥石流的防御,有很多有效措施:●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
●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
●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
●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火山火山口是地球释放热量、气体的裂口。
火山由地球深处的岩浆等高温物质穿过地壳裂缝,喷发出地面而形成的锥型山体。
地球学是又称堆积山。
有活火山、死火山之分。
活火山即人类历史记载中经常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死火山即人类历史记载中没有喷发过的火山,但谁也无法得知他们什么时候会在睡梦中突然醒来。
地球上有2个最大的火山活动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火山带。
世界上共有850多座活火山(陆地上有700多座、海底有100多座),其中3/4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成为地球佩戴的“火环”。
活火山的爆发是毫无规律可寻的,他仿佛是一个拥有无限神力的力士,爆发时产生的威力让人难以想象。
但是火山过后遗留的火山灰是天然、完美的无机肥料。
火山作用对我们并非完全有害无益。
例如岩浆只要能留在地表下,就是很好的地热来源。
火山附近常有温泉或热泉,这就是因为岩浆散发出的热度使地下水变热而形成的。
这种热源我们称为地热,规模大的可形成“地热田”。
火山作用的另一个好处是为我们制造陆地。
地球表面大约有71%被海水所覆盖,海底火山经年累月不断地冒出岩浆,冷凝成岩石,如此长期堆积,直到有一天岩石高出水面形成岛屿。
夏威夷群岛与冰岛就是这么形成的,至今,岛上还有活动火山不时喷出岩浆。
凌汛凌汛,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
凌汛的危害有:①冰塞形成的洪水危害。
通常发生在封冻期,且多发生在急坡变缓和水库的回水末端,持续时间较长,逐步抬高水位,对工程设施及人类有较大的危害。
②冰坝引起的洪水危害。
通常发生在解冻期。
常发生在流向由南向北的纬度差较大的河段,形成速度快,冰坝形成后,冰坝上游水位骤涨,堤防溃决,洪水泛滥成灾。
③冰压力引起的危害。
对于凌汛我们的措施:①可采用破冰船破冰,或在港岸和船闸附近采用空气筛等防冻措施;②可设法抬高渠道中水位,促使形成冰盖,防止水内冰产生的措施;③冰凌冻结各种泄水建筑物的闸门,影响启闭运用,一般采用加热或其它防冻措施;海啸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
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
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
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
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对于海啸,我们的应急方法有:(1)、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2)、海啸前海水异常退去时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生动物留在浅滩,场面蔚为壮观。
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应当迅速离开海岸,向内陆高处转移。
(3)、发生海啸时,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
冰雹冰雹(Hail)也叫“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如徐州),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
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
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气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遇到冷空气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越来越大,多了云托不住,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中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
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
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比柚子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
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雹灾是中国严重灾害之一。
对于冰雹,我们的应急措施有:(1)、观察天气中的特殊现象,例如风向、雷声、云态、闪电等(2)、及时收听天气预报,减少出行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