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 格式:pptx
- 大小:506.11 KB
- 文档页数:18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第一篇:《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1、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
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
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2、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
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
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
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
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教学课题】荷塘月色【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叙事和情感脉络,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提高文本解读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疏通文章叙事与情感两条线索。
2.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领略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介绍作家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特点。
二、由古诗文中关于荷花、月亮的名句进入课文。
三、总体把握文章脉络,划分层次。
1.层次划分全篇8个自然段划分为三大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2至第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行文的主体,写作者观赏荷塘的整个过程。
这一部分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第一层,2、3自然段,写沿着荷塘的那条小煤屑路;第二层,第4自然段,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三层,第5自然段,写荷塘里的月色;第四层,第6自然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而第7、8自然段则是全文第三部分,作者沉浸在联想当中结束夜游归家。
2.情感变化随着夜游的开端、发展、结束,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由开始的不宁静,到观赏时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到最后夜游结束时心情重回苦闷。
四、具体梳理叙事、情感两条脉络。
1.叙事脉络(1)第一部分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给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
同时引领全篇,是文章的文眼。
为排遣忧愤,超脱现实,作者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怀着欣赏美景、改变心境的期待,走出了家门。
文章的第一部分交代了作者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是为了平静这几天不宁静的心情。
(2)第二部分a.第一层这一层描写的景物对象主要是那条沿着荷塘的小煤屑路。
将今晚的小路与往日进行对比,写出今晚苍茫的月色给原本阴冷、寂静的小路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二者营造出一个与现实隔离的世界,让作者暂时抛下了现实中一切的束缚与烦恼,有了接下来受用眼前美景的轻松心情。
《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五章“散文欣赏”中的第二节“荷塘月色”。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情感表达以及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和意境描绘。
2.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体会当时的心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文章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荷塘夜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文章解读(25分钟)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b. 教师讲解文章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c. 分析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a. 出示例题:分析文章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话的语言特色。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例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随堂练习题。
b. 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5. 课堂小结(5分钟)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荷塘月色》2. 内容:a. 语言特色:优美、生动、形象b. 意境描绘:荷塘月色、静谧、美丽c. 情感表达:抒发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d.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 答案示例:我喜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话。
因为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美丽和静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是否到位。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荷塘月色》一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4课,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本单元的重点是学生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及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
高考对语文学科考查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要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考查情境中得到品格之美的浸润和熏陶,要彰显语文学科独特的美育特质,感受文学的意象美、形象美、色彩美,甚至语言文字的精炼之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情趣,养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本文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历来为人所称道。
文章结构采用了内在和外在双层结构,一层表现作者赏荷的路径,一层表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本文的语言魅力尤其感染人:惟妙惟肖的叠词、形象生动的动词,再加上新颖别致的修辞手法,营造出淡雅出尘的艺术之境。
读完全文,一副清新美丽的荷塘月色图就会浮现在眼前。
学习本文,除了体悟语言艺术之美,学会鉴赏抒情散文,更能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艺术思维。
基于以上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如下:二、说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入体会作者心情颇不宁静的原因。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月下荷塘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高一学生在知识面和社会阅历方面还很浅,对于散文的内涵理解不深,如何利用审美技巧对艺术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赏析,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1.《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篇1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总结:美景象。
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
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上一页[1] [2] [3] [4] [5]2.《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篇2第一课时: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1. 自读感知(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 探究阅读(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与,比较喜欢哪一篇?(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型:精读课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了解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对通感修辞手法的掌握。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利用本文所学修辞手法,写一段语言优美的文字。
教学重点:通过4—5段赏析,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美;鉴赏本文语言技巧,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教读品读,语言鉴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
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春》,对语言美、意境美也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美文作者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情感,分享他们生命中的收获,这不但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更是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
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品出滋味。
所以,本单元的主题词是“体会与感悟”。
二:推进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走进了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