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7.63 MB
- 文档页数:15
新陈列讲解稿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游览。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它占地面积七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五万六千平方米,馆内收藏了出土于陕西各地的文物精品三十七万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近两万件,国宝级文物十八件(组)。
神秘瑰丽的西周青铜器、丰富多彩的历代陶俑、精美绝伦的唐代金银器、独具魅力的唐墓壁画,构成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的特色。
开馆以来,陕西历史博物馆以朗阔庄重的唐风建筑群﹑琳琅满目的文物精品﹑全面系统的历史陈列﹑现代化的管理设施以及多层次的优质服务,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普遍好评,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那是在1973年的6月,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感到当时陕西省博物馆的展厅非常狭小,库房黑暗潮湿,当即指示“陕西应在适当的时候建一个新的博物馆”,而且还明确指出,新建博物馆的馆址可以选在大雁塔附近。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了一亿四千四百万元人民币,建造了这座艺术殿堂。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建筑是由中国建筑学界泰斗梁思成大师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设计的。
建筑整体为仿唐风格,着重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出那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在布局上,借鉴了中国宫殿建筑“轴线对称﹑中央殿堂﹑四隅崇楼﹑高低错落﹑主从有序”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的韵味,并创造了一种古代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览面积为1﹒1万平方米,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
基本陈列也就是常设陈列,为《陕西古代文明》展,这是我馆开馆17年以来对原基本陈列《陕西古代史》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后,于2008年3月26 日隆重推出的精品陈列。
这个展览集中展示了我馆藏品精华和陕西近几年重大考古发现出土的文物珍品三千余件,系统地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的丰硕成就以及对中华文明的突出贡献。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共11目录CATALOGUE•博物馆概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现状分析•案例分析:典型展品解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国内外优秀博物馆经验借鉴•未来发展规划与建议01CATALOGUE博物馆概述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地理位置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
历史背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的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建筑风格与特色建筑风格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建筑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馆名碑池、主馆、库区、东南角楼、西南角楼、临时陈列厅、行政用房、业务用房等一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
建筑特色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屋顶采用唐代盛行的庑殿式,屋角呈飞檐,檐口向上反翘。
整个馆舍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气势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内部分为三个展厅,分别展示陕西古代文明、大唐帝国和陕西民间艺术。
其中,陕西古代文明展厅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部分,通过大量文物和图片展示了陕西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馆内布局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展品包括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竹木牙角器、壁画、碑石墓志、石刻造像、石雕砖瓦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展品包括秦始皇兵马俑、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文物、唐代壁画等。
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了陕西地区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展品介绍馆内布局及展品介绍02CATALOGUE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现状分析馆藏资源及特色丰富的文物资源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拥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玉器、金银器、书画等,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
独特的陕西历史文化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充分展示了陕西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如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等,成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调研报告班级: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广告学1003班姓名:吴昌俊学号:2日期:2012—4—3调研方式:书籍、网络信息收集及实地考察调研对象简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作为陕西省历史文化精髓,是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落成开放,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文物370000件,上至古人类下至1840年社会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大100万年。
作为中国十三代王朝的建都之地其丰富的文物藏品成为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是第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属国家4A级旅游景点。
博物馆展示主题及分析:馆内展示从上至古人类初级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
皆在表达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展示一种文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向人们展示一种智慧的结晶及古现代的一种完美结合,是一个提升自我修养内涵及放松心情和旅游度假的必去之地。
如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速,人们紧跟时代步伐,人们忙碌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难以保证,为了站在时代的前沿而一直努力着。
在这个急促的社会中人们不免会遗忘历史与发展的路程,为了能让人们更好的记住历史感受文化内涵,特此建成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以供人们欣赏,充实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延成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
同时作为上班一族的人来说,更是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他们在一周的忙碌之后终于有一个放松心情的理想境地。
每一个外省来游的人及外国友人来到西安,那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他们的必游之地。
通过这里可以使他们更好刚深入的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建筑设计说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作为十三朝建都的地方,文化背景极其丰富,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唐朝鼎盛一时,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安定,人们生活富裕。
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案例
1. 故宫博物院数字化保护方案: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故宫的建筑、文物进行全面保护和记录,包括建筑结构的三维扫描和建模、文物的高精度数字化拍摄与存储等。
这些数字化数据可以用于修复破损建筑、研究文物历史、进行虚拟游览等多种用途。
2. 法门寺数字化保护项目:中国佛教名刹法门寺通过数字化保护项目,对寺庙的建筑、佛像等进行精细记录和保护。
项目团队使用激光扫描技术进行三维测绘,将寺庙的建筑结构和细节保存为数字模型,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可以在电脑或VR设备上体验寺庙的环境。
3.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数字化保护:该博物馆通过数字化保护项目,对陕西省的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保护和研究。
项目团队使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摄影,对古建筑进行高清影像获取,同时还使用影像处理和图像识别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标记和管理,实现了数字化记录和保护。
4. 乐山大佛数字化保护项目: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项目中,利用激光扫描技术对大佛进行三维测绘,记录下大佛的每一个细节和变化。
通过数字模型,可以进行建筑结构的分析和保护方案的制定,同时还可以进行虚拟游览,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乐山大佛。
这些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案例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模型、高精度数字化拍摄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对古建筑进行
全面的保护和记录。
这不仅有助于修复和保护古建筑的物理结构,还为后续研究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方式。
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察报告篇一: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展览调研报告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展览调研报告一.调研对象: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二.调查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展示的布局实地观察,对博物馆的整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从而分析展示布局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
三.调查内容:1.博物馆的简介2.设计师简介3.总体环境布局4.功能关系和空间组合四.1.博物馆的简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的遗愿建设的。
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
于1991年6月20日落成,是按照宫廷院式布局的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群。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舍的设计由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担任。
2.设计师简介:张景秋(1936年),女,四川成都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
1966年进入中国建筑西北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
其间,她的代表作设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有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程,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建筑群体等作品。
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3.总体环境布局: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包括展览区域、广场、停车场、办公区域。
以展厅区域为中心,中心广场,停车场以及办公区域四周环绕的布局明显是仿唐建筑群。
↑第一展厅展出面积5051平方米,展线长1247米,在中央大厅,分上下两层,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后部一、二、三、层是办公区域,两端是附属展厅,东端是藏传佛教展厅和佛教展厅,西端是临时展厅和专题展厅。
四个崇楼作为辅助用房。
4.功能关系和空间组合和:放射建串联的组合方式使得空间组合紧凑,路线灵活。
展品陈列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这种陈列方式很好的引导人们从古代走到现代,更好的去了解历史文化。
展厅中厚重的墙体部分掏空作为展台,用玻璃分割,形成虚实对比。
陕西历史博物馆经典历史故事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馆藏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对于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以下是关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经典历史故事:
1973年,陕西西安一村民老杨在田里刨土时,发现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铜疙瘩,就带回家给妹妹当玩具。
三年后,铜疙瘩的锈迹逐渐剥落,露出了一只铜虎,老杨这才意识到自己得到了一件宝物。
不久后,老杨的父母生病急需用钱,他就拿着铜虎符去找博物馆的专家鉴定,但得到的结果是赝品。
于是,老杨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遇到了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戴应新先生。
戴应新一眼就认出了这件铜疙瘩是先秦时期的国之重器——虎符。
凑近一看铭文,他意识到这可能是目前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虎符。
戴应新当机立断决定回购这件国宝,虽然当时博物馆预算紧张,但他还是设法凑出了50块钱,从老杨手中买下了这件国宝。
虎符作为中国历史上调兵遣将的凭证,因“杜虎符”的发现,将时间推前至秦朝。
这个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让人们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01建筑背景与定位Chapter博物馆概述及历史沿革博物馆概述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设计目标与功能定位设计目标功能定位博物馆不仅具有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还是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
建筑风格及文化内涵建筑风格文化内涵02总体布局与空间规划Chapter总体布局思路及特点01020304按照历史时期划分,展示陕西地区的出土文物和历史遗迹。
基本陈列区用于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临时展览区设置多功能报告厅、学术研究室、儿童活动区等,提供丰富的教育服务。
教育服务区包括行政办公室、会议室、资料室等,满足博物馆日常运营需求。
行政办公区空间划分与功能区域设置01采用单向参观流线,确保观众有序参观展览。
020304设置明确的导览标识和指示牌,便于观众找到目的地。
优化参观路线,减少重复和交叉,提高参观效率。
考虑特殊人群需求,设置无障碍通道和设施。
参观流线设计及优化措施010204绿化景观与休闲空间配置结合博物馆建筑风格,配置相应的绿化植物和景观小品。
在室外空间设置休闲座椅和遮阳设施,为观众提供舒适的休闲环境。
利用屋顶、平台等空间打造立体绿化景观,增加博物馆的生态气息。
在室内空间设置绿化植物和生态鱼缸等,营造宜人的参观氛围。
0303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Chapter造型创意及表现形式选择借鉴传统建筑元素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建筑造型借鉴了传统宫殿建筑的元素,如坡屋顶、斗拱、檐口等,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韵味。
现代简约风格在借鉴传统元素的同时,博物馆也采用了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使整个建筑造型既古典又现代,相得益彰。
强调中轴线布局博物馆的建筑造型强调了中轴线布局,使整个建筑群呈现出对称、均衡的美感。
立面材料运用与色彩搭配技巧色彩搭配和谐石材与玻璃的结合在色彩搭配上,博物馆采用了暖色调的石材和冷色调的玻璃,二者相互映衬,使整个建筑显得和谐而统一。
细节处理精致细节处理及装饰元素运用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现代装饰手法的融合装饰与功能的结合节能材料运用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博物馆也注重了节能环保的理念,如采用了保温性能好的墙体材料、节能型玻璃等。
陕西考古博物馆发现的问题、结论、解决
建议及措施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三特别,人特别多,特别挤.特别热。
当然这是玩笑话,不过确实是真的。
每次我八点多来的时候,就会看到排满―条街的人群,近千人浩浩荡荡的,一两个小时进去已经是幸运的了。
这不充满了悠久历史的都市,似乎正如贾平凹的废都所说一样,俨然是一个老人了,饱经风霜到也失去了许多生机。
在这里呆了几年,一开始为它的藏品之丰富所惊叹,逐渐地忘却了它的优点,它的缺点也渐渐放大,放大。
它的缺点很多,先说它的领票系统,这是我见过的所有博物馆中领票最麻烦的,需要至少两三个小时,游客大老远地过来就是为了轻松地看文物,而排个队的时间比参观的时间都长,这很不合理,也丝毫不给让人感到舒适。
尤其是夏天,在烈日下暴晒完全违背了它的初衷,就跑领了票也要再排十分钟的队才能进门,因为领票的人同样很多,这样就汗流泱背了,着实令人不爽。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呢?我想这是体制原因和硬件的原因,大部分人是排队领票的,网上预约数量太少而鲜有人知,发放门票的窗口太少,只有三个,如果增加到十个就不会这样了。
原先何家村特展的人很少,因为要收费的,然而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半,这一方面是人们的意愿,一方面是游客为了避开人流。
体制上的缺陷长期得不到改善,因而领票难,买票难成为一个顽疾,硬件上便是场地太小。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讲解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座重要博物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文物收藏机构之一。
博物馆馆藏丰富,包括陕西省的历史文物、青铜器、陶瓷、书画、金银器等多个类别的文物。
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区域主要分为三个展厅:陕西历史展厅、西汉考古专题展厅和唐代考古专题展厅。
陕西历史展厅是博物馆的主要展厅,主要介绍陕西历史的发展过程。
展厅内展示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包括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代等时期的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兵马俑,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遗迹之一。
展厅内还有其他重要文物如商代的青铜器、汉代的陶俑等。
西汉考古专题展厅主要介绍西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展览的重点是西汉陵墓出土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汉代漆器、铜器、玉器等。
唐代考古专题展厅主要展示了唐代的历史以及唐代文化的繁荣。
展览中展示了唐代的陶瓷、壁画、雕塑等精美的艺术品。
除了上述的三个主要展厅外,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有其他展厅和专题展览,如民族考古、宋代瓷器、佛教文物等。
博物馆还设有参观教育区和多功能活动厅,提供教育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讲解员会为参观者提供专业的解说服务,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参观者还可以参加博物馆组织的讲座、展览和活动,加深对陕西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亮点展品陕西历史博物馆,这座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文化殿堂,珍藏着无数的历史瑰宝,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当我们踏入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那些璀璨夺目的亮点展品便会一一展现在眼前。
首先,不能不提的便是“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件精美的文物由整块玛瑙雕琢而成,造型独特。
杯的前端是一个镶金的兽首,兽的双角弯曲,眼睛圆睁,炯炯有神,兽嘴处镶金,呈现出一种华丽而威严的气势。
整个杯子线条流畅,色彩斑斓,玛瑙的温润质地与黄金的璀璨光泽相互映衬,展现出了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
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器具,更是一件极具艺术价值的珍品,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舞马衔杯纹银壶”也是令人瞩目的展品之一。
壶身呈扁圆形,壶盖为莲瓣形,提梁是一条弓身的龙。
最引人注目的是壶身上的舞马图案,一匹匹盛装的舞马正屈膝衔杯,姿态优美,生动逼真。
据说,在唐代的宫廷中,每逢重大庆典,都会有训练有素的舞马表演,而这件银壶则生动地记录了当时这一盛景。
其制作工艺精湛,图案精美,是唐代金银器中的杰出代表。
“杜虎符”同样是不可错过的亮点。
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存于君王,左半发给统兵将帅。
调兵时,需由使臣持君王的右半虎符与将帅的左半虎符验合,方能发兵。
这件杜虎符上有错金铭文,字体规整,工艺精湛。
它是古代兵权的象征,也是研究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让我们对古代的军事指挥系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三彩载乐骆驼俑”也是博物馆中的明星展品。
骆驼昂首挺立,驮着一个平台,平台上有七位手持各种乐器的乐俑。
他们有的吹笛,有的击鼓,有的弹琵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件三彩俑不仅展示了唐代高超的陶瓷烧制工艺,还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千年前悠扬的乐声。
“皇后之玺”更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
这枚玉玺由和田玉制成,螭虎钮,四侧刻有云纹。
其质地温润,雕刻精美。
据考证,这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之玺,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皇后玉玺,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帝后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察报告篇一: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展览调研报告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展览调研报告一.调研对象: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二.调查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展示的布局实地观察,对博物馆的整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从而分析展示布局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
三.调查内容:1.博物馆的简介2.设计师简介3.总体环境布局4.功能关系和空间组合四.1.博物馆的简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的遗愿建设的。
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
于1991年6月20日落成,是按照宫廷院式布局的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群。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舍的设计由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担任。
2.设计师简介:张景秋(1936年),女,四川成都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
1966年进入中国建筑西北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
其间,她的代表作设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有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程,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建筑群体等作品。
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3.总体环境布局: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包括展览区域、广场、停车场、办公区域。
以展厅区域为中心,中心广场,停车场以及办公区域四周环绕的布局明显是仿唐建筑群。
↑第一展厅展出面积5051平方米,展线长1247米,在中央大厅,分上下两层,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后部一、二、三、层是办公区域,两端是附属展厅,东端是藏传佛教展厅和佛教展厅,西端是临时展厅和专题展厅。
四个崇楼作为辅助用房。
4.功能关系和空间组合和:放射建串联的组合方式使得空间组合紧凑,路线灵活。
展品陈列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这种陈列方式很好的引导人们从古代走到现代,更好的去了解历史文化。
展厅中厚重的墙体部分掏空作为展台,用玻璃分割,形成虚实对比。
新媒体视域下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策略——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文/闫萧宇当前,新媒体传播呈现全时全域、全民全速、全渠道、全互动和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传播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新媒体视域下,文化创意产品采用“互联网+”模式,构建起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生态新格局。
在彰显范本价值的契机下,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传播路径应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一、重构:新媒体时代催生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生态新格局1.创造公平性文化语境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博物馆逐渐改变了过去庄严的形象,新媒体特有的沉浸化、互动化、直观化、通俗化的传播特点创造了更加公平的文化语境,使博物馆文化传播更加大众化和普及化,消解了博物馆和大众之间的文化阻隔。
特别是通过对贴合日常审美、注入当代文化元素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的传播,博物馆能够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
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按照馆内文物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等比打造文创产品“独孤信印”异形卡,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利用简短的文字、动图、小视频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既展示了“独孤信印”交通卡可在全国三百多个城市互联互通使用的功能,又介绍了文物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背后的故事,使文创产品的传播兼具艺术性和生活性,深得大众喜爱。
2.实现多样化、独特化的传播内容生态传统媒体对博物馆文化产品内容的传播集中于实体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核和创意外形,注重采用写实的方式宣传文创产品内含的深意。
而新媒体可以化繁为简,注重运用相关技术、采用娱乐化手法传播虚拟文创产品,以迎合当下文化市场的碎片化消费和注意力经济。
虚拟文创产品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呈现,具有场景还原和娱乐实用的特点。
故宫博物院推出的APP——韩熙载夜宴图,将新媒体技术嵌入文创产品的传播过程中,如将专家音频视频导读、音乐、舞曲、后记、内容注释等导入画面,使受众可以利用数字产【摘 要】 文创产品是诠释博物馆馆藏文物历史价值的有效载体,是彰显博物馆深厚底蕴、活态化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