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沿革
- 格式:doc
- 大小:278.50 KB
- 文档页数:9
南京介绍简介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司令部驻地,国务院规划定位的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
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京在35~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有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长干古城的发掘将南京建城史向前推至31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
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之称,明清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
截至2022年,南京有各类高等院校68所,其中双一流高校13所、111计划高校10所、211高校8所、两院院士97人,均仅次于北京上海;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南京位列全球第6、中国第3。
此外,南京还有60家博物馆、15家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主要有南京博物院、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南京云锦博物馆、江苏省博物馆、明孝陵博物馆等。
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长、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墙。
总的来说,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
古都南京简介一、南京的历史沿革1.1 南京的起源南京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东周时期。
当时,南京是吴国的都城,称为吴郡。
后来,南京成为了六朝时期的南朝东吴的都城,是中国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1.2 南京的兴盛与衰落南京在历史上曾多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特别是明朝时期,南京是明朝的首都,被称为“大明京师”。
然而,南京也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权更迭,如金朝、元朝和清朝的统治。
在清朝时期,南京成为了一个相对边缘的地区。
1.3 南京的现代发展20世纪初,南京成为了中国的临时首都。
1912年,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南京成为了中华民国的首都。
然而,不久之后,南京又失去了首都地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成为江苏省的省会,至今仍然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南京的地理位置与气候2.1 地理位置南京位于中国东部,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处江苏省中部。
南京地势平坦,东临长江,西临淮河,北靠长江三角洲,南濒杭州湾。
2.2 气候特点南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三、南京的名胜古迹3.1 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国现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市玄武湖畔。
中山陵庄严肃穆,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3.2 玄武湖玄武湖是南京市内最大的湖泊,位于南京市中心。
湖泊周围有美丽的公园和景点,如湖中岛、五台山、龙潭湖等,是南京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3 夫子庙夫子庙是南京著名的文化景点,建于明代。
这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是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3.4 南京城墙南京城墙是中国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是明代建筑的杰作。
南京城墙被誉为中国古代城墙的瑰宝,也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四、南京的特色文化4.1 南京话南京话是江苏方言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研学报告3000字研学报告: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探究一、引言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次研学活动旨在通过对南京历史文化的探究,加深对南京的了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二、南京的历史沿革南京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沿革。
从东汉时期的建业,到明朝的南京府,再到民国时期的首都,南京承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研学活动中,我们参观了南京博物院,通过展览和文物,深入了解了南京的历史沿革。
三、南京的文化遗产南京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参观了中山陵,这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也是中国现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中山陵,我们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思想和奋斗精神。
我们还参观了南京城墙,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
南京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工程的典范,也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参观南京城墙,我们了解了古代城市防御的重要性和古代工程技术的发展。
四、南京的历史名人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的故乡或活动地。
在研学活动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南京的历史名人。
比如明朝的文学家杨慎,他是南京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临江仙》等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我们还学习了南京的古代诗人杨万里,他的诗作以写景为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五、南京的传统手工艺南京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蜡染、金陵剪纸等。
这些手工艺代表了南京的独特文化和艺术风格。
我们参观了南京的传统手工艺工作室,亲自体验了蜡染和金陵剪纸的制作过程。
通过亲身参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和技艺精湛。
六、南京的传统节日南京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等。
我们参观了南京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包括庙会、花灯展等。
通过参观和参与,我们了解了南京人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庆祝方式。
在节日活动中,我们还品尝了南京特色小吃,如鸭血粉丝汤、盐水鸭等,领略了南京的美食文化。
七、南京的现代发展南京作为中国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
南京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建城史、450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描述了南京城市的沧桑巨变,记载着古城的历史,传承着城市精神,一幅幅历史和现实的城市地图就象印迹一般,记录着南京这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2500余年历史。
“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是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点。
为了让市民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南京的历史,南京市规划局主办,南京博物院、金陵晚报社协办的“城市印迹――从地图看南京”展览展出与南京有关的古今地图共100余幅,分为“明以前的南京”、“明清时期的南京”、“民国时期的南京”、“1949-1966年的南京”、“1966-1976年的南京”、“1976-2000年的南京”、“当代南京”等几部分。
这次展出的古今地图在分类上有行政区域图、道路交通图、旅游图、地形图等不同种类,表现手法上有散点透视式的白描彩绘,也有严格按照现代测绘技术测制的不同比例尺地形图。
这批古今地图一方面记载了城市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发展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追寻制图技术的发展脉络,蕴藏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科技信息,具有史料性和珍藏价值。
历史沿革:35万~60多万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南京猿人化石,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南京的人类生活的遗迹。
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士大量的陶器和石、骨制成的生活用具。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
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国在今六合区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为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
春秋末年(公元前495年前后),吴工夫差在今朝天官一带筑冶城,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后,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长于里筑越城。
《丹阳记》中有“蠡城金陵,居长干古解城中”的记述。
南京山水城林讲解词南京山水城林是指南京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山水和绿地的布局和保护,以营造宜居、宜人的城市环境为目标的城市发展理念。
下面将从历史沿革、规划设计、建设成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历史沿革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之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山水资源。
尤其是明清时期,南京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水”,山川秀丽、水系纵横。
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山水资源逐渐受到破坏和破碎化。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山水资源,南京市开始了山水城林的规划和建设。
二、规划设计南京山水城林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注重山水布局,将山水元素融入城市空间结构中;二是在具体的建设项目中注重绿地和景观的设置,营造宜居环境。
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南京市采用了“山水之城、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设计理念。
即在城市规划中尽量保留和利用现有的山水资源,将山水元素贯穿于城市各个部分,同时在城市内部设置大面积的绿地和公园,使得城市中有丰富的植被和景观元素。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具体的建设项目中,南京市注重绿地和景观的设置。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绿地和景观融入到城市建设中,使得城市中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例如,在城市的主要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和景观带,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三、建设成果南京山水城林的建设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升。
通过大规模的绿化工程,南京市的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提升。
2.城市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南京市的城市景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
无论是古建筑、公园还是河流湖泊,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成为城市的亮点和特色。
3.城市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修复。
南京山水城林的建设还注重保护和修复城市的生态系统,通过湿地保护、水质治理等措施,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南京历史沿革变迁作文500字南京是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南京的历史沿革变迁丰富多彩,这座城市经历了数千年的兴衰,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
南京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00年前的吴国时期。
那时,南京是吴国的都城,称为建业。
随着吴国的兴起和辉煌,建业成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3世纪初,三国时期的东吴孙权定都建业,将其命名为南京。
南京也成为东吴的政治中心,孙权在这里开创了一段辉煌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南京的地位。
南京在隋唐时期迎来了第二次鼎盛期。
唐高宗爱新觉罗武则天建造了大明宫,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宫殿。
唐代的长安和南京成为了中国的两大都城,南京在物质文化和政治经济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南京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唐朝灭亡后,南京逐渐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朝在南京建立政权,使南京再度成为政治中心。
南宋开国后西迁建立临时首都临安,南京成为大都,为皇室陵墓、专署驻地。
元朝统治时,南京是江南行省的首府。
明清时期,南京曾先后两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明朝的永乐年间,南京是当时中国的建筑之都。
而在清朝乾隆年间,南京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重镇。
20世纪初,南京成为了民国政府的首都,在这期间,南京也曾是国际租界,现代工商业发达。
但是南京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这成为南京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1949年,南京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但不久后北京就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南京成为了一个普通的省会城市。
虽然南京失去了首都地位,但这并没有影响南京的发展。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的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从吴国建业到南京成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现代化大都市,南京经历了多次建城、兴盛、衰落的过程,每一次的变迁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南京的历史沿革变迁,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段重要篇章,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前的生动写照。
南京城市历史发展(一)【引言概述】南京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南京扮演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角色。
本文将从南京城市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其丰富的历史沿革,并重点介绍南京的建筑风格、名胜古迹、文化底蕴以及城市规划等内容。
【正文】一、南京的建城沿革1. 南京的建城起源于古代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495年的吴国时期。
2. 南京在明朝时期成为中国的首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3. 清朝时期,南京再次成为重要的政治中心,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如夫子庙、明孝陵等。
4. 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南京成为临时首都,推动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二、南京的建筑风格1. 南京古城墙是南京建筑的代表性标志,展现了传统的城市防御系统。
2. 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对南京的城市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以黄金分割比例和富丽堂皇的装饰为特点。
3. 南京的民居建筑体现了江南地区的独特风情,以精美的木结构、雕花和园林为特色。
三、南京的名胜古迹1. 中山陵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地标之一,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吸引着大量游客。
2. 紫金山是南京的自然风景名胜区,拥有秀丽的山水景观和丰富的植物资源。
3. 夫子庙是南京的文化名所,富含传统的文化元素和庙堂建筑风格。
四、南京的文化底蕴1. 南京曾是六朝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2. 南京的文化底蕴体现在文学、绘画、戏曲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3.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南京成为中国文化智慧的重要源泉。
五、南京的城市规划1. 近年来,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善计划,提升了整体城市形象和功能。
2. 南京奥体中心、金陵图书馆等大型城市建设项目,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3. 南京的城市规划注重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创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总结】南京作为中国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城市历史发展方面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其建筑风格、名胜古迹、文化底蕴以及城市规划都是南京鲜明的特点。
南京的历史文化
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一些详细介绍:
1.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50万年前,当时的人类在今东郊汤山一
带活动。
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昝缪等地,表明约7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居住。
商代到西周时期,南京地区出现了青铜时代的居民聚落,如秦淮河流域的湖熟文化。
2.南京的建城史始于周灵王元年(前571年),当时楚国在今六合
区设立棠邑,置棠邑大夫,标志着南京有政区设置的开始。
随后,吴国在今高淳区固城湖畔建立了濑渚邑,并在周元王三年(前474年)筑城于秦淮河口,称为越城,这是南京主城区建城的开端。
3.南京在历史上曾多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特别是
在六朝时期,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经济发达,文化繁盛,人口达到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六朝时期的南京城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南京文化以南京官话与吴语的并存互融为其语言文化特征,体现
了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特点。
南京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这些历史文化统属于“都城文化”。
南京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天下文枢”,其文化特色包
括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和亢朗冲融。
南京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遗产保护南京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南京城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探讨,以凸显南京作为文化名城的重要性。
一、南京城的历史沿革南京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首都。
以下将从三个时期分别介绍南京城的历史沿革。
1. 南京城的建立与六朝时期南京城最早见于《史记》,记载为吴国吴王夫差所建。
然而真正发展壮大的是在东晋时期。
南京因地势险要,交通便利,成为东晋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后,南京成为六朝时期南朝的首都,先后有宋、齐、梁、陈、南梁、南陈等朝代先后建都南京,使南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展繁荣。
2. 明代南京城的辉煌明朝时期,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其地位和影响力在世界上得到广泛认可。
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曾在南京建都,并在南京构筑了壮丽的宫殿和城垣。
南京城保留了众多明代建筑群,如明孝陵、明城墙、夫子庙等,这些都是南京城历史沿革中的重要见证。
3. 近现代南京城的变迁在近代,南京曾多次成为中国政治中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
抗日战争期间,南京曾是日本侵华军事占领的重要据点,在此期间发生了南京大屠杀等惨绝人寰的事件。
1949年以后,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至此,南京成为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南京城的文化遗产保护南京城的文化遗产保护是南京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将从保护意义、保护措施和保护成果三个方面介绍南京城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
1. 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南京城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南京城的文化遗产是南京人民的精神财富,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保护南京城的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
2. 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南京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综合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南京金银街区历史沿革介绍南京,这座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城市,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在其众多的街区中,金银街以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金银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
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南朝时期,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当时,南京作为南朝的都城,经济繁荣,人口密集。
金银街所在的区域靠近当时的商业中心,逐渐成为了一些手工艺人和商人的聚居之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宋时期,南京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活动也越发频繁。
金银街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货物交易的重要场所之一。
此时的金银街,不仅有各种日常用品的买卖,还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金银首饰加工和交易的店铺。
这些店铺的出现,为金银街日后的名称奠定了基础。
在明清时期,南京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高峰。
作为当时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南京的手工业和商业十分发达。
金银街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南京城中著名的商业街之一。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这里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越发精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和顾客。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金银街也并非一直一帆风顺。
在近代,由于战争和社会动荡,金银街的商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许多店铺倒闭,街道变得萧条冷落。
但南京人民的坚韧和勤劳,使得金银街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历史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金银街迎来了新的生机。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规划下,金银街的商业逐渐恢复。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金银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金银街,不仅保留了历史的韵味,还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街道两旁的建筑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古色古香的屋檐、雕花的门窗,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而街道上的店铺则充满了现代的气息,各种时尚的餐厅、咖啡馆、特色小店应有尽有。
走在金银街上,你可以看到传统的金银首饰店,工匠们精心打造着一件件精美的饰品;也可以走进那些充满创意的小店,挑选一些独特的手工艺品。
南京简介及历史南京为中国古都,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
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
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迁都南京以来,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
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维系华夏文明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南京: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
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
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
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
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
即使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
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朱偰先生(现代历史学家):尝以为中国古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物制度,照耀千古者,长安、洛阳而外,厥推金陵。
南京简称为什么是宁?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南京最早叫江宁,是西晋时期设置的江宁县。
本来是叫临江县的,后来取“江南永世安宁”之意改了名。
以后的朝代更迭中,江宁这个叫法一会被废一会恢复,到清朝时还设置有江宁府。
清朝后期,江宁府与苏州府合并,各取名字中的一个字,才有了今天的江苏省。
所以南京简称为“宁”。
南京作为一个古都,曾有过很多个名字,但是一个字的简称只用过两个,一个是京,另一个就是宁。
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其简称自然是京。
这在民国一些官方文件里也能看到。
如今从南京到上海的沪宁高速,在当时的名字叫京沪公路。
民国之后,南京先是成了直辖市,接着又降格为江苏省会,简称也改成了宁。
选用宁来作为简称,是因为南京又叫江宁,而且在历史上南京叫江宁的时间不短,先是江宁县,后来又升格为江宁府。
南京最早叫江宁,是西晋时期设置的江宁县,本来是叫临江县的,后来取“江南永世安宁”之意,改叫江宁县。
以后的朝代更迭中,江宁这个叫法一会被废一会恢复,到清朝时还设置有江宁府。
清朝后期,江宁府与苏州府合并,各取名字中的一个字,才有了今天的江苏省。
想到南京简称宁,就想到了与南京名字很像的另一个省会城市南宁。
但,南宁的简称其实是邕。
不过,南宁的存在感实在不强,一说起广西就想到桂林。
历史沿革战国楚置金陵邑。
秦为秣陵县地,属会稽郡。
汉属丹阳郡。
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秣陵县为建业县。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复名秣陵县,并分置临江县,翌年改称江宁县。
三年分为秣陵、建邺两县。
建业元年(公元313年)改建邺县为建康县。
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均都此。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建康县入江宁县。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江宁县为归化县。
九年改归化县为白下县,属润州。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改白下为江宁县。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升为江宁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升州。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江宁县改名上元县,并废升州,至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复置。
任务1 南京城市概况的导游讲解
(一)南京历史沿革的导游讲解
1、南京远古文化
南京汤山猿人头骨化石出土,说明50万年前南京就是人类居住地。
溧水县神仙洞发现距今一万年前的“溧水人”遗址。
母系氏族的“北阴阳营人”是南京史前最早的居民。
3000多年前,秦淮河中游“湖熟文化”
2、六朝古都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3、明初定都南京1356年朱元璋
4、太平天国定都天京1853年洪秀全
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国民政府首都
1912年孙中山1927年蒋介石
6、江苏省省会1952年
(二)南京地理等概况的导游讲解
1、南京地理位置与地形
控长江、扼守京沪大动脉,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2、气候——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时各有特色。
讨论:南京为什么天气炎热,有火炉之称?
3、市花、市树——梅花、雪松
提问:梅花、雪松有什么文化寓意和品格象征?
4、城市发展战略
5、旅游资源
——城中为核心,辐射东南西北的五条旅游线路6、特产
雨花石、云锦、盐水鸭、雨花茶、小吃。
•南京城市历史沿革
•
•2006年03月21日来源:
•
根据最新考古证明,南京地区在30万年前就是人类聚居地;约在公元前6000-4000年,南京地区就出现了原始居民部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筑城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畔长干里,为南京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470余年的建城史;公元前333年,战国时期楚国在清凉山西的石头山上建金陵邑,由此南京又称金陵。
•
•
•
吴越楚地图
•
公元229年,三国时期孙权迁都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尔后有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五个朝代连续在此建都共272年,史称“六朝”。
六朝是南京古代史上一个极盛时期,到南朝梁武帝时,人口总数超过一百万,成为当时江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朝诗人谢眺描绘南京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
建业城位于淮水北五里,北依鸡笼山(北极阁)和覆舟山(九华山),城周二十里十九步。
中心为宫城,外为内城。
城市格局为市南宫北,北面内城聚集了宫、仓城以及主要官署等,南面则分布市、手工作坊、居民闾里,为城市经济活动区。
•
•
孙吴都建康图
•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此建立东晋王朝,都城名建康。
东晋都城大体沿用东吴建业旧城,并在内城外加筑篱栅式外郭城,至成帝咸和七年(公元332年)又重新建成宫城。
建康城以宫城为中心,沿南北中轴线规划布局。
宋、齐、梁、陈四朝以建康为都,对都城随时因势作了一些改造,但城市整体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
•
东晋建康图
•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并下令荡平建康城邑宫室,六朝都城300年繁华化作了荒烟蔓草。
•
•
•
•
隋将州图
•
•
公元914年,杨吴昇州刺史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皇帝李昪)“始城昇州”,公元937年,南唐正式定都此,改称“江宁府”,南京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此后近千年里它一直是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唐都城摆脱了六朝建康城的框架,向南作了迁移,把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区包入城内。
该城前依聚宝山(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西凭清凉山,规模宏大,周长达二十五里四十四步。
城辟东门(大中桥)、南门(中华门)等。
宫城位于今洪武路一带,为都城中心。
南出宫门就是御街(中华路),这一南北走向线为都城之中轴线。
南唐都城为后来宋元时期所沿用。
•
南唐江宁府图
•
•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
明南京城形制为四重环套配置,从内至外为宫城、皇城、京城、外郭。
其中京城即通常所讲的南京城,全长33.676公里,设13座城门。
它在建筑上突破传统都城的方形格局,因地随势而构筑,形制上屈曲多变。
外郭自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动工修筑,全长60公里,辟18座城门。
此墙三面阻山控野,一面依傍长江,系为加强南京城防而筑。
京城内有三个功能区:东部的政治活动区,西、南部的经济活动区,北部的城防地区。
明城区道路分为官街、小街、巷道三个等级,于城南地区、东部皇城新区、城北军防区三个区域自成相对独立系统。
•
•
•
•
•
国朝都城图
•
清灭明后,把应天府改为江宁府,在此设置两江总督,南京成为清政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
江宁府以明南京城为城垣,把明皇城改建为军事驻防城。
清代前期,南京城市布局变化不大。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南京被辟为对外商埠,市内交通量猛增,修建改造了部分城区道路。
•
•
•
•
江宁省城图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选择南京组建了临时政府。
但这一时期南京城市建设进展甚微。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从此时至1937年,南京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城市的格局、风貌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被称作南京近代建设史上所谓的“黄金十年”。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古城南京三分之一的建筑被烧毁,城市遭受巨大创痛,城市建设发展濒于停滞。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因忙于内战,几年间城市面貌改观不大。
•
民国地形图
•
解放初期,南京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恶劣,人民政府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城市的建设、管理,制定了市中心的布局、市区道路网和城市建设由内向外、填空补实、逐步发展的规划。
在住宅建设上首先改造劳动人民居住的棚户区。
从1952年起,重点投资建设新住宅,先后建成了工人新村、水上新村、曙光新村等多处住宅区。
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解放初期翻建、改建各种路面109万平方米,养护、维修各种路面46.3万平方米。
1959年,新建了北京东路、太平北路,扩建了鼓楼广场、中央路、中山南路、北京西路等。
1960年1月开工建设我国建桥史上的巨大工程—南京长江大桥。
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建设,南京城市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
•
•
交通旅游图
•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在这场浩劫中政治、社会领域遭到极其严重破坏,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甚至出现倒退。
1967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比上年下降了25%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比1949年至1965年十六年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下降了15个百分点以上。
在此背景下,南京城市建设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这期间建成的唯一大工程是南京长江大桥及其配套工程。
这一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具有世界水平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是南京的骄傲,曾令国人无比自豪。
•
•
•
•
•
文革期间南京市街道图
•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京市城市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迈开了新的步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最初几年,城建的重点主要放在住宅建设上,以解决老百姓的居住困难问题,先后建成了瑞金北村、瑞金新村、后宰门、光华东街等一批住宅小区。
随后,为解决市政道路建设严重不足的矛盾,城市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上来,先后完成了热河南路、城西干道、建宁路的修建等一批工程,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促进城市建设更快地发展,1995年南京市将六城区的面积由76.34平方公里调整到186.73平方公里,大大拓展了城市建设的空间。
同年,修订后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报经国务院批准,为南京今后的城建指明了发展方向。
该年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面貌大变”
(1996—1998)的奋斗目标,掀起了一场以城市道路建设为突破口的大规模建设热潮。
经过几年建设,初步拉开了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
•
•1985南京城区图
2001年7月,南京市被确定为承办第十届全运会的主赛地,这给南京市的城建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根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一疏散三集中”和“一城三区”发展战略。
经过短短几年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城市发展迅速拉开框架,初步形成了主城~新市区~新城的大南京格局;全长21.72公里的地铁一号线贯穿古城南北;南京长江二桥、长江三桥次第建成;外秦淮河再现碧波清流••••••
南京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给地图工作者提供了新鲜的题材。
他们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吸取最新制图技术和理念,不断更新地图作品,创新地图品种。
下面这个专题展出的“走遍南京”系列地图,是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近期出版的部分作品。
它们包括“走遍南京”旅游图,“走遍南京”外文版旅游图,总统府、明孝陵、夫子庙等景区导游图,等等,有的把城区扩大后的新市区、新城等纳入制图范围,及时提供了南京最新的城区信息,有的专为著名景点度身定造,有的把最新建设成就作为表现主题,形象地展现了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和现代化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