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20.60 MB
- 文档页数:44
2.1.1.1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可以从近百年以前上溯到六、七千年以前的上古时期。
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先秦建筑)先秦建筑总结:从穴居、巢居到地面建筑、干栏式建筑、再到规模宏大的高台建筑;从原始氏族聚落的住宅群到建筑密集的都市,先秦时期中国建筑的技术和艺术逐步沉淀、凝集,最后终于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牢牢地在中华大地扎下了根基。
二、封建社会从公元前五世纪末的战国时期到清代后期前后共有两千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逐渐成熟、不断发展的时期。
一)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出现了第一个高峰。
秦不仅建造了阿房宫等众多宫室,还修了长城和秦始皇陵. 汉代统治者完善了一整套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等建筑类型。
汉代的建筑技术亦发展迅速,斗拱、木构架体系、砖石拱券结构都初步成熟,出现了高大的多层木楼阁和地下梁柱、拱券结构的砖石墓室。
总之,秦汉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代,建筑成就斐然。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民族及其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又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破旧立新、达到新的辉煌积蓄了能量。
二)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在建筑领域的另一重大贡献,是造就了里坊街道规划严整、分区明确的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的风格手法此时期基本定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佛教广为传播,这时期寺庙、塔和石窟建筑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灿烂的佛教建筑和艺术。
由于佛教的迅速传播,魏晋南北朝还成为塔庙和石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隋唐建筑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在这三百多年间达到了一个伟大的巅峰。
隋代建筑追求雄伟壮丽的风格,首都大兴城规划严谨,分区合理,其规模在木构件的在技术上隋代建筑取得了很大进步,一千年余间始终为世界城市之最。
.标准化程度极高,建筑规模空前。
其中,石桥梁技术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代表作“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
建筑设计概论建筑设计是指以建筑物为核心,通过设计思维和方法,创造出具有美学、功能和可持续性的建筑方案的过程。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的定义、重要性和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设计的定义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和科学过程,它融合了建筑学、结构工程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术。
通过建筑设计,人们可以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人类需求的建筑物。
建筑设计的过程包括项目调研、概念设计、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等阶段。
在此过程中,建筑师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建筑的功能需求、结构稳定性、建筑环境与气候状况、资源利用效率等,以确保最终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二、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建筑设计对于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方案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美观性、舒适性和实用性,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与工作环境。
其次,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
通过科学的建筑设计,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设计也承载着文化和历史传承的意义。
优秀的建筑设计能够传承和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成为城市的地标和人们心目中的代表。
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1. 功能性原则:建筑设计应符合使用功能的需求,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在功能性设计中,建筑师需要考虑空间布局合理性、通风采光等因素,为使用者创造一个高效且舒适的环境。
2. 美学原则:建筑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美学价值。
建筑师需要在设计中考虑比例、色彩、形式等要素,创造出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具有审美意义的建筑物。
3. 结构性原则:建筑设计应具备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师需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和结构主体的合理布局,以确保建筑物在自然灾害等情况下能够保持稳定。
4. 可持续性原则:建筑设计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建筑师需要通过选用节能材料、设计高效的能源利用系统等手段,减少建筑物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设计概论各种建筑提供了能承受荷载、作用力和变形并能发挥建筑功能的建筑部件。
从建筑构造看,建筑只要有了具有具体功能的建筑部件(建筑基础部件、主体部件、设备部件和装饰部件),就能完成建筑的功能(即建筑的使用功能、物理功能和艺术功能)。
但如果没有承重结构的支承作用使各个建筑部件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整体,建筑的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承重结构也称建筑结构,可以把建筑结构理解为建筑承受外部作用时的传力体系。
或者严格地说,建筑结构的作用就是保证建筑在使用期限内,把作用于建筑的各种荷载和作用可靠地承担起来,在保证建筑的安全、稳定、耐久的同时,将所有的作用可靠地传递到建筑地基中去。
为了保证建造的建筑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又经济可靠,必须对建筑进行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研究各种施加于建筑的作用产生的作用效应S;另一方面研究结构和构件抵抗这些作用效应的能力R。
前者是结构力学的研究范畴,后者是材料力学的研究范畴,研究如何即经济又可靠的满足或实现建筑功能,则是建筑设计的研究范畴。
建筑设计可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详图设计三阶段。
建筑的使用功能、物理功能和艺术功能称为设计三要素。
建筑工程师关心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艺术功能的问题,即建筑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结构工程师关心建筑的物理功能问题,即建筑的经济可靠性。
建筑物理功能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构可靠、施工可行、总价节省等。
建筑结构的可靠性是指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正常维护条件下,在设计基准期内完成预期的建筑功能的能力。
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包含了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概念。
安全性是指结构或构件在设计基准期内承担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过程中可能施加于结构的各种作用的能力;适用性是指结构或构件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能力;耐久性是指在正常维护条件下、在设计基准期内结构或构件的材料不出现性质变化或外界侵蚀发生损坏的能力。
建筑及建筑结构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施加于它的外部作用及环境作用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建筑结构的作用效应S和抗力效应R也不断变化,它们都是随机变量。
关于建筑设计概论与方法论摘要:笔者主要从建筑设计的概论、设计问题构成及设计原则、设计思维、创造性与个性化的设计方法四个方面,结合对前人理论及国内外有关这方面成果的学习和多年来的设计实践,浅谈对建筑设计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字:建筑;设计;思维;方法一、建筑设计的概论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功能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细部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劳动力、投资和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二、设计问题构成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投资使用者、施工制作、城市规划和设计之间,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对建筑物考虑角度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建筑物单体和群体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矛盾各个技术工种之间在技术要求上的矛盾;建筑的适用、经济、坚固、美观这几个基本要素本身之间的矛盾;建筑物内部各种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建筑物局部之间、局部和整体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构成非常错综复杂的局面。
建筑设计的核心,就是要寻找解决上述各种矛盾的最佳方案。
通过长期的实践,设计者积累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用图纸、建筑模型等手段将设计意图确切地表达出来,不断的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提出多种方案进行比较(方案比较,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方法)。
从整体到细节,对待每个问题,设计者都要设想好几个解决方案,进行一连串的反复推敲和比较,使设计方案臻于完善。
建筑师需要有预见性,要预见到拟建建筑物存在和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
这种预见,往往是随着设计过程的进展而逐步清晰、逐步深化的。
为使设计顺利进行,取得良好成果,在众多矛盾中,常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节、从功能体型到具体构造、步步深入的。
三、设计思维建筑设计过程由思维过程和表达过程组成,两者共同构成建筑设计方法的内涵。
关于建筑设计概论与方法论摘要:笔者主要从建筑设计的概论、设计问题构成及设计原则、设计思维、创造性与个性化的设计方法四个方面,结合对前人理论及国内外有关这方面成果的学习和多年来的设计实践,浅谈对建筑设计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字:建筑;设计;思维;方法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建筑设计的概论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功能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细部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劳动力、投资和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二、设计问题构成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投资使用者、施工制作、城市规划和设计之间,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对建筑物考虑角度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建筑物单体和群体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矛盾各个技术工种之间在技术要求上的矛盾;建筑的适用、经济、坚固、美观这几个基本要素本身之间的矛盾;建筑物内部各种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建筑物局部之间、局部和整体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构成非常错综复杂的局面。
建筑设计的核心,就是要寻找解决上述各种矛盾的最佳方案。
通过长期的实践,设计者积累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用图纸、建筑模型等手段将设计意图确切地表达出来,不断的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提出多种方案进行比较(方案比较,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方法)。
从整体到细节,对待每个问题,设计者都要设想好几个解决方案,进行一连串的反复推敲和比较,使设计方案臻于完善。
建筑师需要有预见性,要预见到拟建建筑物存在和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
这种预见,往往是随着设计过程的进展而逐步清晰、逐步深化的。
为使设计顺利进行,取得良好成果,在众多矛盾中,常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节、从功能体型到具体构造、步步深入的。
建筑设计概论4.1概述一、设计内容1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基地环境、利用功能、材料和设备、建筑经济和建筑艺术,重点解决建筑内部各种功能空间的合理布置、建筑与周围环境和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室内外的艺术效果以及各种细部的构造方法,创造科学艺术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建筑设计在整个工程设计中起着主导和先行的作用,一般是由建筑师来完成。
2.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主要是根据建筑设计选择切实可行的结构方案,进行结构计算及构件设计、结构布置及构造设计等。
一般是由结构工程师来完成。
3.设备设计设备设计主要包括给水排水、电气照明、采暖通风、动力等方面的设计,由相关工程师配合建筑设计来完成。
二、设计程序(一)建筑工程建设程序1批文阶段准备计划任务?可行性研究报告主管部门对计划任务书的批文?规划管理部门同意拔地的批文2设计阶段3施工阶段施工前准备:三通一平、定位放线工程施工:主体工程阶段、建筑装修阶段、设备安装阶段。
验收:结构主体工程的施工验收和整个工程施工后的总验收。
4.交货(二)建筑设计程序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1)落实设计任务?主管部门的批文(2)熟悉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是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提供给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的依据性文内容如下:①建设项目总的要求、用途、规模及一般说明。
② 建设项目构成、单项工程面积、房间构成、面积分布及使用要求。
③ 建设项目的投资和单边成本,土建设备和室外工程的投资分配。
④建设基地大小、形状、地形,原有建筑及道路现状,并附地形测量图。
⑤ 附供电、供水、供暖、空调等设备的要求及水源、电源使用许可文件。
⑥设计期限及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安排要求。
(3)调查研究和原始数据收集→ 调查研究的内容包括:深入了解使用单位对建筑物使用的具体要求,认真调查同类已有建筑的实通过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设计建筑的使用要求。
了解所在地区建筑材料供应的品种、规格、价格等情况,了解预制混凝土掌握门窗产品、品种、规格,掌握新型建筑材料的性能、价格及采用的可能性。
《建筑设计方法概论》2.1.2建筑层面与结构层面和功能层面分离的建筑设计手法2.1.3建筑层面与结构层面和功能层面分离的建筑设计手法在方案设计局部构思层次的应用2.2象征和比喻的建筑设计手法2.2.1隐喻的建筑设计手法2.2.2明喻的建筑设计手法2.3整体规整局部变异的建筑设计手法——“建筑领带”设计手法2.3.1整体方案构思层面表现于建筑外部的“建筑领带”设计手法2.3.2整体方案构思层面表现于建筑内部的“建筑领带”设计手法2.4重点处理建筑表层或表皮的建筑设计手法2.4.1重点处理建筑表层的建筑设计手法2.4.2重点处理建筑表皮的建筑设计手法第2章注释第3章方案设计阶段设计构思的图式语言表达模式3.1方案设计阶段设计构思的徒手草图表达模式3.1.1勒·柯布西耶典范性建筑作品方案设计阶段设计构思的徒手草图表达模式3.1.2阿尔瓦·阿尔托典范性建筑作品方案设计阶段设计构思的徒手草图表达模式3.1.3阿尔瓦罗·西扎典范性建筑作品方案设计阶段设计构思的徒手草图表达模式3.1.4弗兰克·盖里典范性建筑作品方案设计阶段设计构思的徒手草图表达模式3.2方案设计阶段设计构思的建筑模型表达模式3.2.1方案设计构思阶段的工作模型表达模式3.2.2方案设计构思定案阶段的最终成品模型表达模式3.2.3简短的结语3.3电脑建模表达模式与SketchUp软件在方案设计阶段的应用第3章注释后记后记注释附图出处主要参考文献《建筑设计方法概论》——课堂笔记第一讲方法学及其价值与作用一、方法学的概念(其实这不是必须要知道的)如果从哲学方面来定义,那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采用手段、方式、方法及行动方案来进行决策决定。
下面是一些相似相近词的区分:1、战略和策略的区别:战略:宏观概念即是方针策略:策划2、方法、办法、手法和做法的区分: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的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由其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的,是技术的,含有做法、手段与组织内容办法:具体行为式的行动措施(含阶段性、方向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因素等等因素)手法:按一定规则或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同于“技法”做法:基本行动与能力体现(无规则),而技法是由规则的二、方法学的价值与应用:制订集体的策划案,确定整体行动的方向与方式,同时选择合适的思维方式与统一认识。
建筑概论要点绪论⼀、1)建筑物建筑物:就是供⼈们进⾏⽣产、⽣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构筑物:⼈们不能直接在其内进⾏⽣产、⽣活的建筑2建筑三要素: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3)建筑三要素的的关系:满⾜功能是⾸要要求是⾸要的⽬的,材料、结构、设备等物质技术条件是达到建筑⽬的的⼿段,⽽建筑形象是建筑功能、技术和艺术内容的综合表现。
建筑功能起主导地位、建筑功能和建筑形象⼀定程度上受建筑技术的制约。
超超⾼层建筑:是⼀个具有⽣活、⼯作、购物、休闲、科教等综合功能的建筑体,⾼度>800m建筑节能:⼀是节省建设材料,降低建筑物的建造成本⼆是减少建筑物在使⽤过程中的能耗,包括照明、电梯、热⽔供应、采暖、通风和空⽓调节等建筑设备运⾏时的能耗。
⾃我⽣存型建筑:是指通过结构设计、设备的合理使⽤,求的资源与能源最⼤限度的循环利⽤,在对建筑物断绝能量供给的情况下,建筑物⾃⾝具有⽣存下去的能⼒。
在⾃我⽣存型建筑内设置薄型热泵、风⼒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系统,导⼊排⽔与⽔循环利⽤系统主动太阳能利⽤系统:是指以太阳能集热器和太阳能电池为基本装置,将太阳光,照的热能储存起来或转换为电能为建筑物提供能量被动太阳能利⽤系统:以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为基础第⼀章⼀、建筑⼯程材料的标准化1、技术标准,它包括:产品规格、分类、技术要求、验收规则、代号与标志、运输与贮存、抽样⽅法等2、建筑材料标准等级分为1)国家标准:GB——国标,GBJ——国标建(⼯程建设技术⽅⾯的国家标准)、GB/T——推荐性国家标准2)⾏业标准JG:JC——建材⾏业标准,JG——建筑⾏业标准3)企业标准和地⽅标准:QB——企业标准,DB——地⽅标准⼆、常⽤的建筑⼯程材料1、⽓硬性胶凝材料:只能在空⽓中凝结硬化,发展、并保持其强度。
在⽔中不能硬化,也就不具有强度。
1)⽯灰:原料:天然⽯灰岩、⽩垩、⽩云质⽯灰岩等成分:CaCO3为主,MgCO3为次⽯灰的性质:○1保⽔性、可塑性好;○2凝结硬化慢、强度低;○3耐⽔性差;○4⼲燥收缩⼤2)⽯膏:天然⽯膏经破碎、加热与磨细⽽获得的以CaSO4为主要成分的⽓硬性胶凝材料建筑⽯膏的特性:1) 凝结硬化快,强度低初凝时间≥6min,终凝时间≤30min,施⼯中常掺⼊缓凝剂。
设计概论(一)设计的意义设计(design)其意为构想、计划,是为了一定的目地和用途,同时把线条、形体、明暗、色彩、质感等视觉要素组织化,使之具有美的形态。
它的范围包括很广,如绘画、视觉表达、建筑、景观等等,其内容与定义经常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思想潮流的演变而改变。
在文艺复兴时期,design意为画家、雕刻家的草稿和构想,用记号表现计划估量的造型。
并将其归为绘画的四要素之一(描绘design、色彩color、构图composition、创意invention)。
广义的design则指艺术家心中的创作意念。
巴尔底鲁奇将其定义为:以线条的手段来具体说明那些早已存在人心中的所有构思,后经想象力使其形成,并可籍着熟练的技巧使其呈现;同时它也左右了布局、线条、以及明暗层次的构成;籍着它来研究色彩或运用气团起方式来实现心中的构想。
现代的设计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用法,是指计划达成具有实用价值或观赏价值的人为事物。
如20世纪初期倡行的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其理论主张“合宜的设计完全取决于实用和经济的原则”,也即是“机能决定形式”(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原则。
后来较温和的修正观点则认为机能要求限制了外观的可能性,它只能当作一种参考,但不能让它来决定最合宜的外观。
狭义的设计,则特别是指对外观的要求,在实用、经济、的原则下做各种变化,用吸引人的外观来感染人。
20世纪初,design所涵盖的内容与意义更加广泛而复杂,moholy nagy(那基)就主张“设计不应只是表面的装饰而已,而是指具有某种用途、目的,并且统合了社会性、经济性、技术性、艺术性、心里性及生理性等诸要素,且在生产的轨道上,计划或设计可能产生的作品”。
这是一个客观而适用于时代的诠释。
就设计而言,当建筑师规划一幢房屋时,必定先有草图及其实施的步骤安排,即在创作之前,预先有一草图,那就是设计。
否则只可列为“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