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有关说明(PPT 37张)
- 格式:ppt
- 大小:323.00 KB
- 文档页数:38
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一、目的和背景近年来,学科发展成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重要议题。
发展一门学科需要明确的战略规划和策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本报告旨在研究学科发展的战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学科的长期发展和提高学科的影响力。
二、方法和手段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学科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然后,选择国内外成功的学科发展案例进行分析,抽取关键要素和策略。
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三、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1.明确学科发展的定位:确定学科发展的定位和目标,明确学科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要充分考虑学科的国内外竞争态势和未来趋势,确保学科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2.建立学科发展的战略联盟: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学者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科发展项目和合作研究。
通过联合研究和资源共享,提高学科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3.优化学科师资队伍:加强对学科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师资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注重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4.加强学科的科研平台建设:加大对学科科研平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提高学科的科研能力和实验条件。
建立一流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吸引优秀的科研人员和项目,提升学科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5.注重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加强学科与国际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项目合作,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合作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学科发展战略对学科的长期发展和国内外影响力至关重要。
在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科的定位、战略联盟、师资队伍、科研平台和国际交流等要素。
建议加强学科的科研投入和实验条件建设,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同时,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合作水平。
最后,建议定期评估学科的发展状况和战略效果,及时调整战略规划,确保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影响。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结第一部分 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第二章学科发展规律性认识P11:近半个世纪以来,各学科交叉、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是科学发展内在逻辑造成的,也与大科学(见延伸阅读12)时代科研的新特征有关。
学科交叉现象日益明显(见延伸阅读13),也是研究问题P12:○1源头创新期通常出现在一门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
源头创新期即创新密集期大量新现象的发现、新概念的提出和新规律的揭示,学科的基本问题逐步明确,学科的主导理论将在此期间形成并确立起来。
P13:○2创新密集期是学科的主导理论得以形成,新、旧主导理论更替的过程,对于学科发展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3完善与扩散期是学科发展周期的第三个阶段。
一是科学内涵的丰富与理论的精致化。
P14:二是提高理论与观察实验之间的符合程度。
三是理论的实际应用。
第三章学科发展趋势P15:一些学科(如生命科学等)处在创新密集期,一些学科(如化学等)处于完善与扩散期,一些学科(如认知科学等)处在源头创新期的前夜。
P33: 使得管理科学中的研究假设、研究方法论和研究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与交叉融合特征进一步凸显,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邻域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与研究方法为管理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复杂经济管理系统的行为建模和涌现。
第四章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学科发展P34: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突破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出现及广泛应用。
电子信息产业、核工业、航空航天产业、生物技术产业。
第五章新科技革命的学科基础与准备P40:一流科技人才是在创新实践中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脱颖而出的,一流领军人才是因其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高远的战略眼光而被同行公认的。
第二部分延伸阅读7、中国科学院学部P68:学部自1955年6月成立至今,共有1258位科学家当选院士(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