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科前沿论文

学科前沿论文

学科前沿论文
学科前沿论文

学科前沿发展课程论文(设计)

题目:设施工程在农业中的发展前景

姓名:秦瑞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班级:11级01班

学号:1307110118

指导教师:贾(双双)老师

2013年04月25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1)

一、农业发展阶段 (2)

二、农业设施 (3)

1、农业设施工程 (4)

2、设施农业现状 (5)

三、农业设施的发展前景 (6)

1、设施农业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6)

2、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趋势 (7)

四、结束语 (10)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设施工程在农业中的发展前景摘要:我国农业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且,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蔬菜、花卉的温室栽培记载,但是直到近20 年来才得到较大的发展。设施农业是科技含量高、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具有很大的借鉴和促进作用。设施农业在农业生产发展地位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农业设施、农业现状、发展前景、经济效益。

引言:

“设施农业”一词是由“设施园艺”发展而来,而设施园艺是从日语中翻译过来的,西方国家没有明确对应的名词。目前所提出的“Environment Controlled Agriculture”(ECA)在含义上与之比较接近。而“Greenhouse”,“Plant Factory”都是设施农业中的一部分,在我国也有称“工厂化农业”的。由于“设施园艺”、“设施畜牧业”、“设施水产业”、“设施栽培”等相继沿用,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类型,产生了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需求拉动、资金推动、政策带动下,我国

设施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设施农业生产大国,面积和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2010年我国农业设施面积超过350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超过38万公顷;生猪、蛋鸡、肉鸡、奶牛和肉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64.5%、78.8%、85.7%、46.5%和41.6%;设施水产中,海水与淡水养殖总规模已达156万公顷和4358万立方米。

一、农业发展阶段

1、原始农业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始于新石器时代,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之前,采集和狩猎是人类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了解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并采取措施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开始了靠人类的劳动来增加天然生产物的时期,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

2、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以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

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5世纪-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初叶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为止。

3、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定义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二、农业设施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农机化并向基本实现农机化的重要时期,也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安全设施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党中央将“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肯定了设施农业的重要性,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政策环

境,必将进一步促进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决心和热情。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层出不穷,设施农业的发展将获得更加有力的技术和产业支撑。

1、农业设施工程

广义的设施农业包括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实际上设施农业就是利用农业工程手段,通过现代设施实现部分人工控制环境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侠义的设施农业仅指设施种植业即植物的设施栽培,通常所说的设施农业一般指侠义上的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的农业生产。目前已由简易塑料大棚、温室发展到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设施农业在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设施农业领域发展迅速,其栽培对象主要为蔬菜、花卉和果树。近年来,设施畜牧业养殖也在逐渐兴起。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以超时令、反季节生产的设施农业作物的发展为主,且发展迅猛。1997年设施农业作物栽培面积达86.7万公顷,较80年代初期的栽培面积增长了128倍,人均设施蔬菜占有量1996~1997年为33公斤,较1980~1981年人均设施蔬菜占有量增长了近164倍。2001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将突破100万公顷,全国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将达到40公斤。

塑料大棚、中棚及日光温室为我国主要的设施结构类型。其中能充分利用太阳光热资源、节约燃煤、减少环境污染的日光温室为我国所特有。1997年我国日光温室面积已超过近16.7万公顷。由农业部联合有关部门试验推广的新一代节能型日光温室,每年每亩可节约燃煤约20吨。采用单层薄膜或双层冲气薄膜、PC 板、玻璃为覆盖材料的大型现代化连栋温室,具有土地利用率高、

环境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和便于机械化操作等特点,自1995年以来,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目前全国共有大型温室面积200公顷,其中自日本、荷兰、以色列、美国等国家引进的温室面积达140公顷。

2、设施农业现状

20世纪30年代,我国北方地区已经在冬季开始利用不进行人工加温的“日光温室”进行蔬菜生产;到50 年代中期,经农业工作者的工作总结,将其命名为“鞍山式日光温室”;到80 年代中期,人们对原有的日光温室的建筑结构、环境调控技术和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得到了节能型日光温室,在高纬度寒冷季节完全不加温或少加温的条件下顺利实现越冬生产,创造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道路。

“八五”期间,为了进一步提高日光温室的采光和性能,农业部将“日光温室性能优化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列入了“八五”科研攻关课题,日光温室由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适应于中国北方地区气候特点的温室形式。“九五”期间,在北京、上海、浙江、辽宁、广东等5 省市和国家科技部领导组织下开展的“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的带动下,全国的设施农业得到了继续高速的发展。随后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也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1 年“设施农业可控环境生产技术”被首次列入国家“863”计划,这都反映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农业工程专家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基础上,研制了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温室设施: 设计建成国产化“智能型”连栋塑料温室及控制设备和配套仪器,如营养液的酸碱度、浓度、液温、液位监控专用仪器设备,测量大气的光照、温度、湿度、CO2浓度的传感器等;研制出覆盖

材料为双层充气多功能薄膜的华北型连栋温室,从而提高了温室的保温性能,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降低温室的运行成本,对温室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这些农业设施的一些关键技术有些填补了国内空白,甚至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已在全国适宜地区得到推广应用。截止2002 年底,我国设施农业面积为200万hm2 ,占世界设施栽培总面积的50% 以上,总的设施栽培面积居世界首位。进入21 世纪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等相关领域取得的新的突破,我国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化设施农业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设施农业的发展在欧洲已有100 年多的历史。19世纪末,荷兰农户开始把玻璃盆覆盖在植物上用于透光和保温。近年来,随着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控制技术的突破,大规模的现代设施农业迅速发展起来,发展成为一种集约化程度很高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随着现代工业向农业的渗透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集约型设施农业在荷兰、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支柱产业。

三、农业设施的发展前景

1、设施农业与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设施农业的产品主要为蔬菜、花卉和果品。当有市场需求时,其产品附加值明显高于传统农业。加之一些蔬菜、花卉生产周期短、气候适宜地区内可多茬栽培,所以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也相应提高设施农业是在人工设施内进行的农业作物生产,所以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也相应提高设施农业是在人工设施内进行的农业作物生产。可以提供反季节的鲜活产品,其价值比露地生产要高,所以是一条脱贫致富“短、平、快”的有效途径。我国目光温室

面积.由20世纪8O年代初的667.1 hm2,不到2O年就发展到20多万hm2。之所以发展这么快,不推自广,就是因为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产投比与其它产业相比明显要高。因此广大生产者弃粮种菜,发家致富就很自然了一些省市领导,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使当地农业和农村面貌迅速改观,成效显著。所以当前农村种植业经济结构调整,设施农业成了首选项目。全国那么多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区,几乎都在搞各种温室、大棚,种菜种花,内容雷同也就不足为怪了。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指出:应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开拓高附加值产品等等。再一次使不少地区,把目标瞄准了设施农业产业。据江苏省射阳县蔬菜办公室提供的资料:1996年江苏省连云港如意公司出口蔬菜1.63万t,创汇2144万美元;山东莱阳县出口蔬菜12万t,创汇1.5亿美元。出口蔬菜每t价格是出口大米的3.85~4.65倍,而蔬菜平均每t出口价格是国内市场价格的8倍。当然上述资料并不是设施栽培的蔬菜,但至少反映了粮食作物与蔬菜附加值差别悬殊,而设施农业产品即使不出口,仅供应国内市场之需,其比较效益也比种粮、棉、油要显著得多。例如目前山东、河北、辽宁等省,以蔬菜作物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发展十分迅速,面积不断增加,对我国蔬菜周年均衡供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是经济效益,对于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

2、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趋势

(1)、无土栽培技术在现代设施农业中的广泛应用

无土栽培技术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成果,世界上已超过100多个国家将无土栽培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设施农

业生产。生产实践证明,无土栽培不仅可获得高产,而且可向人们提供健康、营养、安全无公害、无污染的有机绿色食品。营养液的循环利用节省投资,保护生态环境,减轻土壤污染,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防止连作障碍。

(2)、设施农业生产向植物工厂发展

植物工厂是目前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现代设施农业,它能够完全摆脱大田生产条件下的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应用现代先进设备,完全通过人工控制工厂内的环境条件,为作物生长创造一个最佳生长条件,全年均衡供应农产品。根据照明光源的不同,植物工厂分为自然光利用型、人工光与自然光并用型和人工光利用型3 类。植物工厂在日本已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目前已有植物工厂近40 个,其中生产用植物工厂有17 个,并且安装有机器人,从播种、培育到收获整个过程全部实现了电气自动化。优化后的密闭环境,蔬菜种苗移栽 2 周后,即可收获,全年收获产品20 茬以上,蔬菜年产量是露地栽培的数十倍,是温室栽培的10 倍以上。

(3)、设施农业向精细农业体系发展

精细农业也叫精准农业或精确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农业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跨学科新兴综合的以获得农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该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系统,实现水、肥、气、药等农业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应用,最大限度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实现农业的生态功能。

(4)、设施内环境控制向智能化、网络化、无线化发展

现代设施农业的核心是对设施内各环境因子能够有效地调

控,使作物生长在最佳的环境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良遗传潜力,并且在调控过程中完全能够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随着物联网、环境调控专家系统的深入研究,设施内环境控制向智能化、网络化、无线化发展已变为现实,并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过程中。Morgan等设计的基于GPS 的土壤信息实时监测系统,孙忠富等设计的基于GPRS和WEB的温室环境信息采集系统,周国祥等设计的基于GSM的数字农业远程监控系统等专家系统的出现,为环境控制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

(5)、发展节能型现代设施农业

现代设施农业(特别是大型连栋温室)在实际的生产应用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量较大,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将近一步加剧能源紧缺的不利局面,着力开发自然光热资源和浅层地热能源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优化设施结构和覆盖材料,增加设施自身的蓄热能力和加强农业设施维护结构自身的保温措施等,均能充分利用自然光热资源。同时,利用浅层地能采集技术,可实现设施内冬季供暖、夏季制冷,以降低环境调控能耗。设施标准化、大型化发达国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农业资源情况、气候和栽培特点等因素,设计适合当地条件,能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的标准型设施、装臵及构件,实现了农业设施的系列化和标准化。与此同时,为了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提高采光率、栽培效益及经济效益,发达国家的生产型温室不断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此外,连栋温室得到普遍推广,温室的室高在4.5 m以上。温室空间扩大后,可进行立体栽培,便于机械化作业。

(6)、作业机械化

设施内生产管理的机械化是设施农业的重要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在设施农业中广泛使用小型、轻便、多功能、高性能的设施

园艺耕作机械、播种育苗装臵、灌溉施肥装臵以及自动嫁接装臵等,普遍实现了播种、育苗、定植、管理、收获、包装、运输等作业的机械化。

四、结束语

设施农业在国外发展迅速。荷兰、以色列、美国和日本等设施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在设施环境调控、土壤特性演变、肥水管理、专用品种选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形成了完整的设施农业栽培技术体系、成套的技术、完整的设施设备和生产规范,使农业生产不再受到自然的限制,实现了周年生产,均衡上市。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及空间技术等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对设施农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必将加速设施农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进程。尽管世界设施农业取得巨大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未来研究的核心目标是:不断改进设施农业环境监控系统的性能和精度,降低其建设、维护与运行成本,提高设施农业的效益;积极寻求设施农业生产新能源,减少各种农业设施、设备的能量消耗,实现节能降耗;深入探索并推广无土栽培技术、温室生物防治技术、营养液及设施农业用水的净化处理与重复利用技术,从而持续增强设施农业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综合效益。

与设施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设施农业处于后发展阶段。因此,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和模式,包括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做法、高效的农业研究方法和科技管理方法等,从而推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实践,促进中国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致谢:

中国农业人才网: https://www.doczj.com/doc/3811327765.html,/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胡建.《现代设施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农机化研究2012.7(7):245 - 248

高峰、俞立、卢尚琼、徐青香、于莉洁.《国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2): 279 - 285 科学技术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设施农业在中国[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学科前沿论文

学科前沿论文 姓名刘清扬 班级01811101 学号1120110217

学科前沿论文 —关于高超声速飞行器 刘清扬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背景 多少年来,飞向太空,飞得更高,飞得更快,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人类真正的飞行史仅有百年。有清楚文字记载的人类首次飞行在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其飞行速度为56千米/时,飞行距离36.6米,飞行时间12秒。这个简单的飞行器开创了人类飞行的新纪元元。 在二次大战期间,由于受到战争需求的强烈驱动,飞机的飞行速度迅速提高,当时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已高达640千米/时,飞行高度9千米。从1947年10月14日美国由火箭推动的X-1飞行器实现了超声速飞行,飞行速度为1127千米/时(马赫数1.06)、飞行高度1.3千米,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超声速战斗机飞行速度达2200千米/时(马赫数2.11)、飞行高度19千米,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人们克服“声障”,实现了从亚声速到超声速飞行的跨越。 马赫数5以上最早的高超声速飞行是由美国的X-15飞行器在七十年代实现的,其飞行速度为7297千米/时、飞行高度30.5千米。它是一种由火箭驱动的实验性飞行器,具有可在大气层内外飞行的能力。它先由波音公司的B-52轰炸机带到12千米高空投放,然后开始自主飞行。这种飞行器已具有一些超声速飞行器所没有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特色,它不再以翼型理论作为主要设计基础而应用了升力体的新概念,采用了镍质合金的热防护结构以克服高超声速流动特有的气动热问题。在X-15的头部附近还增设有射流孔可用于飞行姿态控制,而传统飞行器的姿态控制都是由舵翼来实现的。更高的飞行速度是由航天飞机实现的。 美国的航天飞机从360千米地球近地轨道再入大气层时,其飞行速度可高达马赫数25。如果以地面声速作度量,这个速度可换算为30600千米/时。尽管已经初步实现了高超声速飞行,但是真正的高超声速飞行时代尚在人们的期待之中。美国气体动力学家安德森在他最近的一本计算流体力学的教科书中写道:“21世纪早期,在世界的某一主要机场,一架漂亮的流线型飞机滑向跑道,加速起飞,迅速爬升,几分钟之后,就在大气层内达到了高超声速,很快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这时它的超声速燃烧推进系统继续提供足够的推力,使其飞行速度高达8000千米/时,顺利地进入地球近地轨道。”他强调这不是科学幻想,未来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将在新世纪的早期成为现实。依据飞行器飞行速度的增长趋势,纵观航空航天百年发zhan 史,这种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推测是合理的。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应用背景是显而易见的:作为运输客机,它可以在两个小时之内由北京飞抵纽约,实现环球旅行的早出晚归;作为跨大气层的空天运输器,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经济、高效的太空开发和利用。高超声速飞行器也是空天做战必须的武器,以其高超的特性实施突防,使敌方难以做出有效的反应,而急速精确地打击目标,同时发射平台还无需进入危险区域,大大提高自身的生存力,显然其做战效能是非常高的。高超声速飞机采用超音速燃烧式冲压发动机,它可以吸入空气中的氧气作

计算机网络论文-----浅析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

浅析计算机网络的浅析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计算机网络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前发展速度最快、生命力最强、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摘要:新技术新工艺涌现最多和最猛烈的前沿技术。目前比较热门的关键技术有云计算、软交换以及IMS 等。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云计算、软交换、IMS 21 世纪已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极大普及,成为了计算机行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则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在迅速地发展着,对世界、社会和人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计算机网络学术界和技术界对许多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进行着认真刻苦的研究工作。其中比较热门的研究技术涵盖了云计算、软交换以及IMS 等。一、云计算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也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所以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云计算就是利用互联网上的软件和数据的能力。最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中已经随处可见,例如搜寻引擎、网络信箱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能得到大量信息。未来如手机、GPS 等行动装置都可以透过云计算技术,发展出更多的应用服务。进一步的云计算不仅只做资料搜寻、分析的功能,未来如分析DNA 结构、基因图谱定序、解析癌症细胞等,都可以透过这项技术轻易达成。笔者认为,云计算技术具备以下四个显著特征。第一,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大家应该都能体会到,数据保存电脑里实际上并不安全。电脑可能会因为损坏,或者被病毒攻击,导致硬盘上的数据无法恢复,而有机会接触私人电脑的不法之徒也可能利用各种机会窃取里面的数据。反之,当用户的文档保存在类似Google Docs 的网络服务上,当用户把照片上传到类似Google Picasa Web 的网络相册里,就再也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因

控制科学发展前沿课程论文报告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控制科学发展前沿讲座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自动化学院 类别: 硕士 日期:

对智能控制技术的认识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材料、能源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复杂的控制系统,导致了控制对象、控制器、控制任务等更加复杂。与此同时,对自动化程度的要求也更加广泛,面对来自柔性控制系统(FMS)、智能机器人系统(IRS)、数控系统(CN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复杂系统的挑战,经典的与现代的控制理论和技术已不适应复杂系统的控制。智能控制是在控制论、信息论、人工智能、仿生学、神经生理学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类高级信息与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是自动控制发展的高级阶段。 2 背景和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复杂的大系统,导致了控制对象、控制器以及控制任务和目的的日益复杂化。别一方面,人类对自动化的要求也更加广泛,面对来自旬电力系统、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智能机器人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核电站安全运行控制、航空航天及军事指挥系统等复杂性系统的挑战,传统的自动控制理论和方法显得已不适应于复杂系统的控制。能否建立新一代的控制理论方法来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已成为各国控制学术界所共同关心的热门研究课题。 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在许多系统中,复杂性不仅仅表现在高维性上,更多则表现在:(1)被控对象模型的不确定必;(2)系统信息的模糊性,信息模式;(3)高度非线性;(4)输入(传感器)信息的多样化;(5)多层次、多目标的控制要求;(6)计算复杂性和庞大的数据处理以及严格性能指标。自然,对于复杂系统需要在传统的控制理论基础上结合其它学科的知识,建立一种更有力的控制理论和方法,以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智能控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和形成的。 人类对智能机器及其控制的幻想与追求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然而,真正的智能机器只有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可能。人工智

学科前沿论文

学科前沿论文 上了这么多节的学科前沿讲座的课我就我感觉印象深刻的几节谈谈我的收获和感受。首先说说压缩机,压缩机分活塞压缩机,螺杆压缩机,离心压缩机等。活塞压缩机一般由壳体、电动机、缸体、活塞、控制设备(启动器和热保护器) 及冷却系统组成。冷却方式有油冷和自然冷却两种。一般家用冰箱和空调器的压缩机是以单相交流电作为电源,它们的结构原理基本相同,但是两者使用的制冷剂有所不同,至于具体的我就不多说了。下面根据老师所讲以及我自己课后学习进一步介绍压缩机。 首先,压缩机的运用场合。制冷和空调行业中采用的压缩机有5大类型:往复式、螺杆式、回转式、涡旋式和离心式,其中往复式是小型和中型商用制冷系统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主要用于大型商用和工业系统。回转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和往复式压缩机主要用于家用和小容量商用空调装置,离心式压缩机则广泛用于大型楼宇的空调系统。 最重要还是说说压缩机在中国的情况。第一,在国内压缩机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中国每年还需适量进口。主要贸易国家是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丹麦、巴西、韩国等。而中国厂家通过对各国技术的引进,生产的压缩机的质量和品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接下来谈谈我听的另一节课,关于无损检测技术的。科普一下,无损检测技术即非破坏性检测,就是在不破坏待测物质原来的状态、化学性质等前提下,为获取与待测物的品质有关的内容、性质或成分

等物理、化学情报所采用的检查方法。那么无损检测技术有什么作用呢?无损检测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如材料的选购、加工过程品质的变化、流通环节的质量变化等过程中,不仅起到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监督作用,还在节约能源和原材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品率和劳动生产率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无损检测是重要的,为什么呢?无损检测是控制产品质量最可靠的方法。执行不好的无损检测能够引起安全问题,使进口商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更可怕的是会影响您公司的声誉。下面根据我百度学习的科普一下无损检测技术在中国的情况。国内的无损检测学会会定期举办培训班,并进行相关的考试认证。而这类无损检测培训认证大多都在各种不同领域、地域的无损检测学会进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利于行业的流通,但更加所归属的技术更加深入。但最近也有整合与优化的趋势。这种优化,也利于统一国内的多种培训考核标准,加快行业发展。这就是无损检测技术的概况。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云计算

前景广阔的技术---云计算 1 、什么“云计算”? 著名的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 (Turing Award) 得主麦卡锡 (John McCarthy, 1927-) 在半个世纪前就曾思考过这个问题。 1961 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百年纪念活动中做了一个演讲。在那次演讲中,他提出了象使用其它资源一样使用计算资源的想法,这就是时下 IT 界的时髦术语“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的核心想法。 云计算中的这个“云”字虽然是后人所用的词汇,但却颇有历史渊源。早年的电信技术人员在画电话网络的示意图时,一涉及到不必交待细节的部分,就会画一团“云”来搪塞。计算机网络的技术人员将这一偷懒的传统发扬光大,就成为了云计算中的这个“云”字,它泛指互联网上的某些“云深不知处”的部分,是云计算中“计算”的实现场所。而云计算中的这个“计算”也是泛指,它几乎涵盖了计算机所能提供的一切资源。 麦卡锡的这种想法在提出之初曾经风靡过一阵,但真正的实现却是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上世纪末。这其中一家具有先驱意义的公司是甲骨文 (Oracle) 前执行官贝尼奥夫 (Marc Benioff, 1964-) 创立的Salesforce 公司。 1999 年,这家公司开始将一种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很多用户在使用这项服务后提出了购买软件的意向,该公司却死活不干,坚持只作为服务提供,这是云计算的一种典型模式,叫做“软件即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简称 SaaS)。这种模式的另一个例子,是我们熟悉的网络电子邮箱 (因此读者哪怕是第一次听到“云计算”这个术语,也不必有陌生感,因为您多半已是它的老客户了)。除了“软件即服务”外,云计算还有其它几种典型模式,比如向用户提供开发平台的“平台即服务” (Platform as a Service,简称 PaaS),其典型例子是谷歌公司 (Google) 的应用程序引擎 (Google App Engine),它能让用户创建自己的网络程序。还有一种模式更彻底,干脆向用户提供虚拟硬件,叫做“基础设施即服务”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简称 IaaS),其典型例子是亚马逊公司 (Amazon) 的弹性计算云 (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简称 EC2),它向用户提供虚拟主机,用户具有管理员权限,爱干啥就干啥,跟使用自家机器一样。 从二十世纪末到现在的短短十来年时间里,云计算领域的发展非常迅猛,微软 (Microsoft)、谷歌、甲骨文、亚马逊等大公司都已先后杀了进去。很多大学、公司及政府部门展开了对云计算的系统研究。云计算俨然成为了 IT 领域中前途最光明的方向。受此热潮影响, 2007 年,电脑公司戴尔 (Dell) 的头脑开始发热,梦想将“云计算”一词据为己有 (申请为商标),结果遭到了美国专利商标局的拒绝,美梦破碎。 云计算的早期服务对象大都是中小用户,但渐渐地,一些知名的大公司也开始使用起了云计算。比如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 就曾利用亚马逊的云计算,将一千多万篇报道在两天之内全部转成了 PDF 文件。这项工作如果用它自己的计算机来做,起码要一个月的时间,是不可承受之重。另一方面,从亚马逊的角度讲,它提供云计算也并不是想学雷峰。为了保证自己主业——网络销售——的顺畅,亚马逊的硬件资源是按峰值需求配置的,平时所用的只有十分之一。提供云计算服务,将这部分空置资源转变为利润,赚它个盆满钵溢,对亚马逊来说无疑是很实惠的。亚马逊如此,谷歌、微软等巨头的几十

材料科学前沿论文

智能材料的结构及应用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摘要:材料的智能化代表了材料科学发展的最新方向,智能材料是一种能通过系统协调材料内部各种功能并对时间、地点和环境作出反应和发挥功能作用的材料。且能感知外部刺激,能够判断并适当处理且本身可执行的新型功能材料。本文旨在简要介绍智能材料的结构的基础之上,介绍一些它在当今社会不同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材料、结构、应用 材料的发展从之前的单一型、复合型和杂化型,发展为异种材料间的不分界的整体式融合型材料。而近几年所兴起的智能材料更是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材料,它的仿生系统具有传感、处理和响应功能,而且与机敏材料相比更接近于生命系统。它能够根据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程度实现非线性响应从而达到最佳适应的效果。对于智能材料我结合自己听课的内容、书籍及网上资料的查阅写下对智能材料的认识。 智能材料不同于传统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它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并加上了信息科学的内容,实现了结构功能化功能智能化。一般来说智能材料由基体材料、敏感材料、驱动材料和信息处理器四部分构成。即: (1)基体材料:基体材料担负着承载的作用,一般宜选用轻质材料。一般基体材料首选高分子材料,因为其重量轻、耐腐蚀,尤其具有粘弹性的非线性特征。其次也可选用金属材料,以轻质有色合金为主。 (2)敏感材料:敏感材料担负着传感的任务,其主要作用是感知环境变化(包括压力、应力、温度、电磁场、PH值等)。常用敏感材料如形状记忆材料、压电材料、光纤材料、磁致伸缩材料、电致变色材料、电流变体、磁流变体和液晶材料等。 (3)驱动材料: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驱动材料可产生较大的应变和应力,所以它担负着响应和控制的任务。常用有效驱动材料如形状记忆材料、压电材料、电流变体和磁致伸缩材料等。可以看出,这些材料既是驱动材料又是敏感材料,显然起到了身兼二职的作用,这也是智能材料设计时可采用的一种思路。 (4)其它功能材料:包括导电材料、磁性材料、光纤和半导体材料等。

《管理理论前沿》教学大纲

《管理理论前沿》教学大纲 (NEW THOUGHTS IN MANAGEMENT THEOTY)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一些最新发展,同时为博士论文的写作提供启迪。 (二)、大纲的教学体系 由3位教授共同承担,每人承担三分之一,以教师讲授为主,也组织学生的课堂讨论。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 1 章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及其改进 一、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 1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1: 两个等级体系,每个等级体系的代表跨度与管理跨度都相等。 2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2:每个等级体系的积极性转换系数相等。 3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3: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归委托人拥有的剩余与这个代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数值上相等。 4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4: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都相等。 5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5:监督成本是监督努力的2次函数。 二、对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的改进 1改进后的假设1:两个等级体系中的代表跨度与管理跨度都不一定相等。 2改进后的假设2: 每个等级体系的积极性转换系数不一定相等。 3改进后的假设3: 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与这个代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前者是后者的函数。 4改进后的假设4: 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不一定相等。 5改进后的假设5: 监督成本是监督努力的一般函数,其一阶导数与二阶导数都为正。

第 2 章 企业的委托代理模型 一、“联合确定基数法”模型简介 1 “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及其证明 定理1 设委托人对利润(或销售额等正指标)的要求数为D , 代理人自 报数为S ,合同利润基数C=(D+S )/2,期末代理人通过最大努力的实际完成 数为A ,超额奖励比例(歉收分摊比例)为P 1,少报受罚比例为P 2。则代理人 为追求自身的净收益最大,会自动地使其自报数等于期末最大实际完成数(此 处假定代理人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具有完全信息,即他知道自己通过最大努力后 到期末实际能完成多少),即S=A 2 参数关系的总结: 0<21 P

P 2>WP 1 3 从“歉收分摊”到“歉收不补” 定理4 当联合确定基数法中的“歉收分摊”规定变为“歉收不补”时, 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仍然成立,并且参数关系式不变。 4 从确定利润基数到确定费用基数 定理5 把联合确定基数法从确定利润基数转为用于确定费用基数时,设 委托人要求的费用控制水平为D , 代理人自报费用控制水平为S ,合同数C= (D+S )/2,期末代理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最低费用控制水平为A ,节省奖

计算机科学概论论文

计算机科学概论论文 不知不觉中计算机科学概论这门课已经接近尾声了,我们从老师们讲授的这门课程上了解到了很多计算机名家的思维,和了解到计算机领域的前沿知识,大大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也给予我们的思维巨大启发,这些都会使我们终身受益的。其中讲到的关于网络与安全这部分知识对我印象深刻,下面就网络与安全谈谈我的看法。 随着用户迫切需要实现不同计算机上的软硬件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就在我们的需求中诞生了,并通过各种互联网服务提升全球人类生活品质。让人类的生活更便捷和丰富,从而促进全球人类社会的进步,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让人类最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网络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交换使每台计算都变成了网络计算机。这也促进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网络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首先是联机系统阶段,此时的主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键盘和显示器)分布在各处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本地的终端使用远程的主机。只提供终端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子网之间无法通信;然后发展为网络互联阶段,能够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终端用户可以访问本地主机和通信子网上所有主机的软硬件资源;随后便是标准化网络阶段,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的互连;最后则是实现了网络互连与高速网络阶段,各种网络功能均得到了完善。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联系起来,按照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进行数据通信,以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因此我们也能将网络传播理解为,它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连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但随着网络与生活的联系越加紧密,信息安全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全世界的计算机都通过internet联到一起的21世纪,它不仅从一般性的防卫变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防范,而且还从一种专门的领域变成了无处不在。信息安全强调的是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和保护消息在公用网络信息系统中传输,交换和存储流通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不可抵赖性,做到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网络环境下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出现安全问题时提供依据与手段。 当前采用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技术主要有两类:主动防御技术和被动防御技术。其中主动防御技术一般采用数据加密,存取控制,权限设置和虚拟专用网络等技术来实现的;而被动防御技术主要有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扫面器,口令验证,审计跟踪,物理保护及安全管理等。就防火墙而言,它不仅仅是由路由器,堡垒主机,或任何提供网络安全的设备组合而成,它是安全策略的一个部分。安全策略建立全方位的防御体系,甚至包括:告诉用户应有的责任,公司规定的网络访问,服务访问,本地和远地的用户认证,拨入和拨出,磁盘和数

化工学科前沿结课论文 (3)

化工新技术结课论文 ---煤炭直接液化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煤炭直接液化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我国煤炭储量丰富,煤液化制油技术是缓解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原油供应不足的措施。而催化剂在煤直接液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煤炭直接液化用催化剂的分类,催化原理以及应用前景及进展。论述了铁催化剂、超微高分散性催化剂、微生物酶催化剂在煤液化方面的研究。以推进煤直接液化的工业应用。 【关键词】煤炭直接液化催化剂进展

0.引言 世界上煤的储量比石油丰富得多,有可能成为未来燃料的主要来源[1]。煤直接液化能够提供分子量比原煤低,H/C原子比比原煤高的液体燃料, 仍是广泛研究的从煤制备洁净液体材料的重要途径[2] , 公认的比较成功的煤直接液化工艺有两段或多段工艺和煤油共处理工艺,近年来还有铁基催化剂、超微高分散性催化剂、微生物酶催化剂、煤与废塑料在直接液化应用中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种煤直接液化工艺开发的成功与否, 取决于其采用的催化剂。根据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特点, 可将煤液化催化剂分为两大类: 一类用于从煤直接生成液化油, 另一类用于将液化油进一步提质制备满足市场需要的运输燃料油。 1.煤直接液化的原理 煤直接液化是煤在一定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加氢转化的过程[3],煤分子中的一些键能较小的化学键发生热断裂,成较小分子的自由基。在加氢反应中所使用的循环油通常采用H/ C较高的饱和烃,在加压时又有相当量的气相氢溶于循环油中,两者均提供使自由基稳定的氢源。由于C—H键比H—H键活泼而易于断裂。因此,循环油是主要的供氢载体,催化剂的功能是促进溶于液相中的氢与脱氢循环油间的反应,使脱氢循环油加氢并再生。在直接液化过程中,煤的大分子结构首先受热分解,而使煤分解成以结构单元缩合芳烃为单个分子的独立的自由基碎片。在高压氢气和催化剂存在下,这些自由基碎片又被加氢,形成稳定的低分子物。自由基碎片加氢稳定后的液态物质可分成油类、沥青烯和前沥青烯等三种不同成分,对其继续加氢,前沥青烯即转化成沥青烯,沥青烯又转化为油类物质。油类物质再继续加氢,脱除其中的氧、氮和硫等杂原子,即转化为成品油。成品油经蒸馏,按沸点范围不同可分为汽油、航空煤油和柴油等[4]。催化剂的作用是吸附气体中的氢分子,并将其活化成活性氢以便被煤的自由基碎片接受。煤直接液化是生产液体燃料的替代品和煤基材料的重要方法,是煤炭高效洁净利用技术的方向之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煤直接液化技术已基本成熟。要使煤炭直接液化达到商业可行的目标,开发有效、环境友好和成本低廉的催化剂是关键技术之一。 2.煤直接液化用催化剂 2.1煤直接液化用催化剂的分类 作为煤炭直接液化催化剂,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钴(Co)钼(Mo)、镍(Ni)催化剂;第二类是金属卤化物催化剂,如ZnCl2、SnCl2等;第三类是铁系催化剂,包括含铁的天然矿石、含铁的工业废渣和各种纯态铁的化合物(如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硫化物)。研究表明,第一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高,但这类催化剂价格比较昂贵而且丢弃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因此用后需要回收。第二类金属卤化物催化剂属酸性催化剂,裂解能力强,但对煤液化装置有较强的腐蚀作用。第三类铁系催化剂活性/价格比高,进入灰渣对环境没有污染,是目前煤炭直接液化催化剂研究的重点方向。 2.2催化原理 催化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铁基化合物及钼的化合物, 而这两种类型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又都与硫有关, 因为硫在煤液化中的加入都促进了这类催化剂活性的提高。黄铁矿在煤液化中的催化作用早为大家所公认,穆斯堡尔谱测定铁硫化物催化剂在煤液化时的转化机理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2006级1班 学号: 姓名: 目录

第一章诸论 (5) 第一节开发工具的选用及介绍 (5) 第二节ASP技术访问WEB数据库 (6) 第二章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10) 第一节系统功能描述 (10) 第二节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11) 第三节系统流程分析 (13) 第三章数据库结构设计与实现 (14) 第一节创建数据库 (14) 第二节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14) 第三节创建表的脚本文件 (16) 第四章目录结构与通用模块 (19) 第一节目录结构 (19) 第二节通用模块 (19) 第五章系统主界面与登录程序设计 (24) 第一节设计主界面 (24) 第二节登录程序设计 (29) 第三节设计管理界面 (30) 第六章新闻类别管理模块设计 (35) 第一节设计新闻类别管理界面 (36) 第二节添加新闻类别 (40) 第三节修改新闻类别 (42) 第四节删除新闻类别 (42) 第七章新闻发布管理模块设计 (45)

第一节添加新闻 (45) 第二节修改新闻 (50) 第三节删除新闻 (52) 第四节新闻查询管理 (53) 第八章调试与安装 (62) 第一节安装IIS (62) 第二节ASP硬件要求 (63) 结束语 (64) 参考文献 (65) 后记 (65) 摘要

【摘要】我们从建站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对有关网站新闻发布事项的一番考察和分析,确立了新闻发布系统的具体实现功能。并阐述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实现新闻的分类显示,最近新闻的提示,新闻滚动功能等。经过授权的用户可以通过Web浏览器,以人机 交互式的客户端程序实现对学校新闻的发布、管理、实时的进行行为统计和记录。本系统是学校网站的一个子系统,具有很好的外部接口,能够很好的配合站点的其它子系统服务于网站的新闻发布.该系统是一个基于新闻发布和内容管理的全站管理系统;基于B/S模式WEBMIS系统,本系统可以将杂乱无章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和影音)经过组织,合理 而且有序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简单的说,新闻发布系统就是充当一个网络新闻媒介的功能。 主要实现对新闻的分类,审核,发布,模拟了一般新闻媒介的发布的过程 【Abstract】 we embark from the station construction actual situation,pass through to a related website news issue item inspection and theanalysis, has established the news issue system concrete realizationfunction. And the elaboration system structural design and thefunctional design, realize the news classification to demonstratethat, the recent news prompt, the news rolls the function and so on.After the authorized user may through the Web browser, by theman-machine interactive customer end procedure realization to theschool news issue, the management, real-time carry on the behaviorstatistics and the record. This system is a school website sub-system, has the very good exterior connection, can the very goodcoordinate stand other subsystems serve the website news issue This system is based on the news issue and the content managemententire station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B/S thepattern WEBMIS system, this system may the chaotic information(including writing, picture and video and music) the processorganization, reasonably has the foreword to present in front ofeverybody. Simple saying, the news issued the system is acts as a NetNews medium the function, the main realization to the newsclassification, the verification, the issue, has simulated the commonnews medium news issue process 前言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计算机专业导论论文

计算机专业导论 学生学院____计算机学院_______ 专业班级____ _____ 学号____ 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 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11月30日

专业导论(论文) 在当今世界,几乎所有专业都与计算机息息相关。所以计算机的发明无疑是20世纪最卓越的成就之一。时至今日,计算计的广泛应用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我对计算机及计算机学科体系的理解 实际上,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储存的系统。计算机科学是对计算机进行学术研究的传统称谓。主要研究计算技术和执行特定任务的高效算法。该门学科为我们解决确定一个问题在计算机领域内是否可解,如可解其效率如何,以及如何作成更加高效率的程序。时至今日,在计算机科学内已经衍生了许多分支,每一个分支都针对不同类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计算机工程学是电子工程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计算机软硬件和二者间的彼此联系。 软件工程学着重于研究开发高质量软件系统的方法学和实践方式,并试图压缩并预测开发成本及开发周期。 信息系统,在一个广泛的有组织环境(商业为主)中的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系统 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是由电子的、磁性的、机械的器件组成的物理实体,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等5个基本组成部分。软件则是程序和有关文档的总称,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三类。 硬件系统的五个部分中控制器是指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按照指令的功能要求协调工作的部件,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控制器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内存程序控制方式,即在使用计算机时,必须预先编写(或由编译程序自动生成)由计算机指令组成的的程序并存入内存储器,由控制器依次读取并执行}控制器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时序控制电路以及微操作控制电路等组成。 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三大类。由于软件的内容非常多,在此只作简单的说明。系统软件是为了对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方便用户的各种通用软件,一般由计算机生产商提供。常用的系统软件有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系统和实用程序(如驱动程序、连接程序、诊断程序等)。应用软件是专门为某一应用目的而编制的软件系统,常用的应用软件有字处理软件、表处理软件、统计分析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软件、实时控制与处理软件以及其它应用于国名经济各行的应用程序。工具软件主要包括下载、文件传输协议(FTP)、图像、浏览、截图压缩、防病毒等常用软件。

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课程论文

曝气生物滤池的研究现状 摘要:曝气生物滤池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较快的一种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新工艺,该工艺具有处理能力强、处理效果好、不需二沉池等优点.综述了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原理、特点及其在污水处理中应用的影响因素及发展。 关键词:曝气生物滤池;现状;发展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国家,水的处理达标排放及回用技术正受到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以其独有的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BAF具有占地面积小,投资少,氧传输效率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好等优点[1,2],而且还可用于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等[3]。在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的有机物及SS去除,氨的硝化去除,反硝化脱氮,脱磷以及微污染源水的预处理中,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特点及机理 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简称BAF,是20 世纪80~90 年代在普通生物滤池的基础上,借鉴给水滤池工艺原理而开发的污水处理新工艺.曝气生物滤池是普通生物滤池的一种变形形式,也可看成是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在生物反应器内装填高比表面积的颗粒填料,以提供微生物生长的载体,并根据进出水流向不同分为下向流或上向流,污水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流过滤料层,滤料层下部鼓风曝气提供生化反应所需的氧气,在填料表面附着生长的微生物的作用下,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到净化,同时填料起到物理过滤作用[4,5]。 传统活性污泥法及其变形工艺诸如氧化沟工艺、AB法工艺、SBR法等工艺,虽然处理效果比较好,但普遍存在着占地面积大,基建投资高,处理负荷低,运行启动慢,容易发生污泥膨胀,不能承受冲击负荷等不足之处,同时工艺设备处理效能低,能耗高,不能满足高效低耗的要求.而曝气生物滤池已经从单一工艺逐渐发展成为系列综合工艺,具有去除SS、COD、BOD、AOX(有害物质)和脱氮除磷等作用[6,1],其最大优点是集生物净化和物理过滤于一体,不需设置二沉池,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使处理工艺流程得到简化.此外,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具有容积负荷高,水力负荷大,水力停留时间短,所需基建投资少,能耗及运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环境科学

清华大学 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报告题目: 系别: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某某某 2008 年月日

中文摘要 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气候变化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关系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开展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对科学制定农业政策以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采用1999年~2001年北京市永乐店冬小麦田间试验资料进行ThuSPAC-Wheat和CERES-Wheat模型参数率定的基础上,模拟和分析了1951~2006年气候变化条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进一步设置7种气候变化情景,应用CERES-Wheat模型进行产量模拟,分析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产量的变化。 关键词:气候变化产量冬小麦ThuSPAC-Wheat CERES-Wheat

ABSTRACT Climate change has raised attention worldwide, whose impact on crop yield is closely concerning to food security. So it is vital to assess its impact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calibration of ThuSPAC-Wheat and CERES-Wheat models, using the field experiment data of Yongledian Winter Wheat Station from 1999 to 2001, and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Beijing Weather Station from 1951 to 2006, the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the potential wheat yield is studied. In addition, yields in different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are simulated. Model simulation using genetic parameters of Jingdong No. 8 shows that in ThuSPAC-Wheat Model, the wheat yield, the top weight and the LAI are well simulated, and in CERES-Wheat Model, the growth period and yield are well simulated. Keywords:Climate change yield winter wheat ThuSPAC-Wheat CERES-Wheat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热门研究及前沿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热门研究及前沿理论 1.薪酬性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所谓的股票期权,是公司所有者根据股票期权的计划规定,向其代理人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一既定价格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权利。薪酬性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是一种新的激励约束制度。现在股份制公司的管理实践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凸现,并由此形成了现代股份制公司中许多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特征。经理人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决策的适当程度都会影响到公司利润的实现。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是一个道德危害。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委托人增加对经理人的监督是有意义的。然而监督是有成本的,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来调和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将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上乘之选。 2.从人工低成本到人本高素质——绿色发展与多重转型背景下中国企业HR战略竞争优势转换提升困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顺应全球“绿色化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及国际竞争格局演化大趋势,立足中国“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以人为本深层开发、充分发挥中国(特别是企业)HR动态比较优势,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实现经济崛起、社会转型、文化复兴的基本指向和战略要求。目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际经济与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系列历史性、战略性转变。中国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适时推动HR战略竞争优势从“人工低成本”到“人本高素质”的动态提升转换,就成为一个关系到中国企业能否从“中低端制造”走向“高科技创造”从而实现长程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课题。 3.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 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eHR-e Human Resource)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以及服务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员工服务模式的目的。它通过现有的网络的技术相联系,保证人力资源与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同步发展。 4.员工幸福感 员工幸福感是指员工对工作经历和职能的整体质量评价。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两种取向是主观幸福感的和心理幸福感,它们的哲学基础分别是快乐论和现实论。心理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都是工作绩效的预测因子,而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比工作满意

计算机前沿讲座论文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三年级 计算机前沿讲座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前沿讲座 院(系):信息学院 年级:2009级 专业:计算机 指导老师:乔少杰等 学生信息:张忠强(20092144)

计算机前沿讲座读书报告 ------WEB数据挖掘 1.摘要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 已经成为制约网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Web 数据挖掘技术是提升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绩效的关键技术。本文在构建基于Web数据挖掘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模型后 , 还对建立在 Web数据挖掘基础上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模型运行的基本原理、Web挖掘的数据资源、Web 挖掘的技术方法、防范模型的主要应用、模型运行的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2.前言 上了半个学期的计算机前沿讲座课程,不同研究领域的老师们从八个不同的方向,给我们讲解了八个不同领域的计算机前沿知识,其中我对数据挖掘比较感兴趣,课下从网上和图书馆看了一些关于WEB数据挖掘资料,并有写一点体会。 3.关键字 网络; 信息安全; 数据挖掘; 安全防范模型 4.读书体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 网络逐渐成为用户完成相关业务的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诞生于网络经济基础之上的电子商务 ,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 , 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 , 当前网络经济所面临的网络安全现状不容乐观。网络与信息系统自身存在的缺陷、脆弱性以及面临的威胁 , 使得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家与国防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同时也是制约网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金山公司发布的《中国互联网 2006年度信息安全报告》显示 , 2006年 , 电脑病毒呈爆炸式增长 , 共截获新增病毒样本 24万多种 , 几乎是 2003年至 2005年间病毒总和的三倍。2007年度中国公安部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 , 信息网络安全事件的主要类型是: 感染计算机病毒 ,电子邮件 , 遭到网络扫描、攻击和网页篡改等。根据 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最新发布的《2007年中国个人网络安全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 以盗号木马、黑客后门和下载木马为代表的木马程序已经成为大多数职业病毒生产者的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