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ppt
- 格式:ppt
- 大小:970.00 KB
- 文档页数:21
欧阳修词二首《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汉族,唐朝房州(今湖北省房县)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哲学家、词人。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其擅长写作散文、诗歌、词曲等。
他在宋代文艺思潮的转型期扮演了重要角色。
词作简介欧阳修的词作品多达500首,其中《蝶恋花》和《朝中措》两首都是他的代表作。
这两首词都是以典故为主题的,颇有特色。
在教学中选用欧阳修的词作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唐宋时期的文学理念和审美趣味,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授课主题本教案将以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收录的欧阳修词作《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和《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为主要内容,从欧阳修的生平背景及文学特色入手,以欣赏、分析和写作为核心任务,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和互动交流来达成以下教学目标:•推出欧阳修《蝶恋花》和《朝中措》两首词的典故来源•通过词作赏析理解欧阳修的文学特色•理解唐宋词的基本韵律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审美品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和文学修养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首先介绍欧阳修的生平背景和文学特色,简要讲解词的基本构成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对欧阳修诗词进行初步了解。
第二步:体验教师播放欧阳修《蝶恋花》和《朝中措》两首词的歌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在体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词作中用到了哪些比喻和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交流。
第三步:赏析在体验之后,教师通过分段阅读、语音语调等方式详细阐释欧阳修词作的韵律和表达方式,同时将其与典故背景进行关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学内涵和意蕴。
教师同时要鼓励学生对于欧阳修诗词中的表达手法和美学特点进行分析和概括,在讨论中展现个人见解和思考。
第四步:写作基于前面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唐宋词,根据所学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赏析,在此基础上撰写一篇有关该词作的读后感,并完成对该词作的创意延伸。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原文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一作:灯花空结蕊,离别共伤情)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翻译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①几许:多少。
许,估计数量之词②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③玉勒:玉制的马衔。
④雕鞍:精雕的马鞍。
⑤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⑥章台:汉长安街名。
《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
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妓女柳氏事。
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⑦乱红:凌乱的落花【译文】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有多少层。
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的寻欢作乐的地方,他们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章台路。
春天将过去,下了狂风大作的三月雨,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往春意。
泪眼汪汪问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花儿默默不语,只有纷乱的落花,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译文二】深深庭院不知深几许?一排排杨柳堆起绿色烟云,一重重帘幕多得难计其数。
华车骏马如今在哪里游冶,我登上高楼也不见走马章台路。
风狂雨骤三月春暮,时近黄昏掩起门户,却没有办法把春光留住。
我泪眼盈盈问花花不回答,散乱的落红飞过秋千去。
【评点】本篇为一首暮春闺怨词,描写了暮春时节深闺女子怀人伤春的苦闷愁怨,是闺怨词中千古传诵的名作。
开首即连用三个“深”字,写出女子与世隔绝形如囚居一般的生活,暗示其孤身独处、怨恨莫诉的压抑之感,将女子独守空房的孤苦落寞之景刻画得入木三分。
李清照《词序》曾赞曰:“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接下来词人对深闺女子的住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由远及近,近处是“杨柳堆烟”,一排排杨柳密密丛丛,雾气弥漫,好似一幅水墨画。
远处是一重重的帘幕,“无重数”三字描写出这座庭院的幽深隐秘。
下一句词人笔锋一转,“玉勒雕鞍游冶处”将视线转到其丈夫那里,而下一句又折笔描写女子独处高楼,凝神远望丈夫游冶之处。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诗歌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分析。
(3)作者简介及诗歌背景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基本内容。
(2)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美。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投影仪:播放与诗歌相关的音乐、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氛围。
(2)展示诗歌《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引导学生朗读。
2. 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杨洪基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讲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3. 分析诗歌内容:(1)解读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宋代词人欧阳修的作品,这首词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独居深闺的寂寞和哀怨,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离别的痛苦。
上阙通过描写庭院的幽深,衬托出女子的孤独和苦闷。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形象地表现了庭院的深邃和寂静,而“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则暗示了女子的心上人已经离开,她只能在楼上远望,却无法看到他的身影。
下阙则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女子的心情。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表现了女子的无奈和痛苦,她深知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无法再挽留。
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则表现了女子的伤心和无奈,她只能默默地流泪,看着落花飘散,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哀怨。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含蓄的意境展现了欧阳修独特的词风。
它通过描绘女子的孤独和哀怨,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爱情离别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命运和情感状态。
阅读这首词,让人感受到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和对人性的洞察。
它不仅展示了欧阳修卓越的文学才华,也让读者对古代女性的命运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首词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使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欧阳修的词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词的新境界:欧阳修在词作中善于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将词的意境和神韵发挥到了极致,开创了词的新境界,为后世词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影响了词的风格:欧阳修的词风清新自然、婉约含蓄、刚柔并济,对后世词家的词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词家在创作中都受到了欧阳修词风的影响。
推动了词的发展:欧阳修在词作中善于运用古文的写作手法,将古文的意境和神韵融入到词作中,推动了词的发展,使词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欧阳修的词作题材广泛,涉及爱情、离别、思乡、怀古等多个方面,为后世词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思路。
培育了词坛新人:欧阳修在词坛上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他的词作和词论对后世词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培育了一批词坛新人,为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年级下册古诗第十五课蝶恋花标题:《蝶恋花——解析三年级下册古诗第十五课》文档正文:一、引言“蝶恋花”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一首经典词牌名,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十五课中,我们有幸接触到了这首富有诗意的古词,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描绘了蝴蝶恋花的自然景象,并借此寓言人生哲理,使孩子们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也能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古词原文及译解(由于未提供具体教材版本,此处无法给出确切的诗词内容,假设为宋代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原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译解:这首词通过描绘深深的庭院、烟雾缭绕的杨柳以及豪华的车马等元素,构建出一种寂寞而又深情的氛围。
词人借“蝶恋花”的意象,暗喻主人公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思念与眷恋,如同蝴蝶恋花般执着。
又通过“雨横风狂”、“泪眼问花”等情境,传达出挽留不住春天、留住不了心上人的无奈与哀愁。
三、教学解读与思考在教授这首《蝶恋花》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象征手法,如“蝶恋花”象征的深深眷恋;同时,让学生体会古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此外,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教育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勇敢面对人生的离合悲欢。
四、结语通过对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十五课《蝶恋花》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更能培养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和理解,启发他们对生活的深层感悟。
让我们一起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欣赏那份跨越时空的美,体验那份深深的“蝶恋花”之情。
注:以上分析是基于一般性的《蝶恋花》诗词进行的教学设想,具体内容请结合实际教材进行调整。
欧阳修的诗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宋代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赏析】这是一首闺中少妇伤春之词,抒发了闺中幽怨和美人迟暮之感。
词的上阕描写了暮春的景象。
“庭院深深深几许”句是说,思妇幽居在深深的庭落之中,壁垒森严的庭院一重又一重。
“深深深几许”,三个“深”字写出了思妇的幽居之苦,身心之痛,突出了环境对闺中少妇的摧残。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春天杨柳依依,氤氲成烟雾,只可惜这一重重的帘幕不知有多少层,既浓又密,隔绝了思妇与外界的视线。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外面停满了豪华奢侈的车马,那是纨绔子弟们寻欢作乐的地方,阁楼虽高,却也看不到通往章台的路。
章台为歌妓聚拢之地,这两句暗示了思妇的丈夫也同其他的纨绔子弟一样,到处寻欢作乐,不念归家,点明了思妇愁的原因。
下片三句“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用狂风暴雨来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来比喻自己的青春被毁,人生易老,年华如水逐渐凋零。
“无计留春住”,春天的足步是留不住的,却也是令人无可奈何的。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泪眼问花”,其实是思妇的含泪自问。
“花不语”,人亦不语,思妇与落花同命共苦,皆无语凝噎。
“乱红飞过秋千去”,不恰恰是思妇接下来刚要面临的命运吗?“乱红”是思妇自己的象征,也是其命运的象征,乱红飞过青春的嬉戏之地而飘去,消逝凋零,人如花,花如人,花凋谢而人离去,都没能摆脱被抛弃的命运,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零落成泥碾作尘”,令人为之扼腕。
这首闺怨词婉转清幽,耐人寻味,景深情深,意境也深,是欧词的上乘之作。
扩展阅读:欧阳修的词作与晏殊词相比,欧阳修虽然也主要是走五代词人的老路,但新变的成分要多些。
尽管他作词是以余力而作,固守着词传统的创作观念,但作为开创风气的一代文宗,他对词作也有所革新。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全文带拼音dié liàn huā tíng yuàn shēn shēn shēn jǐ xū庭院深深深几许tíng yuàn shēn shēn shēn jǐ xū枯藤老树昏鸦kū téng lǎo shù hūn yā小桥流水人家xiǎo qiáo liú shuǐ rén jiā古道西风瘦马gǔ dào xī fēng shòu mǎ夕阳西下xī yáng xī xià断肠人在天涯duàn cháng rén zài tiān yá蝶恋花,凤求凰dié liàn huā, fèng qiú huáng愿得一人心yuàn dé yī rén xīn白首不相离bái shǒu bù xiāng lí解析: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庭院深邃的景象。
整个庭院被高高的院墙所围绕,院内的景色曲径通幽。
枯藤老树和昏鸦的存在,使得这个庭院显得悠久而萧瑟。
小桥流水和人家的陪衬,使得这个庭院变得生机勃勃。
接下来,诗词中描绘了一幅西风吹过古道、夕阳西下的图景。
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人在天涯思念着心仪之人,感叹自己的断肠之苦。
最后,诗词表达了一段美好的爱情寄托。
蝶恋花,凤求凰,寓意着诗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希望得到心爱之人的真心,并愿意与之白首不相离。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庭院的深远景象及将美好的爱情寄托其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和真挚爱情的追求。
通过巧妙的描写和运用寓言手法,让读者产生共鸣,并对人生的美好与坎坷有所感悟。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析诗词的意义。
(3)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2)理解诗词的意义和主旨。
(3)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意象的理解和分析。
(2)诗词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杨洪基和诗词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停顿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词的基本格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解读诗词的意义。
5.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和借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创作表现。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1)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意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诗词文本、图片、音乐等。
2. 参考资料:关于杨洪基和《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相关介绍。
3. 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白板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和展示相关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诗词的意境。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2)理解诗中的典故和比喻,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2)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
(3)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和比喻的解读。
(2)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典故和比喻,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的全文、注释、图片等。
2. 教学素材:准备相关典故和比喻的案例,供学生分析。
3. 音响设备:播放音乐,营造情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展示课件,介绍诗人杨洪基及其作品《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3)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典故和比喻,解读诗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冥想,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的情感。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庭院深深、爱情与环境描写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是一首由欧阳修创作的词,描写了深深的庭院和被囚禁在其中的女子的爱情与环境。
在环境描写方面,这首词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封闭、禁锢的空间。
庭院深深,仿佛没有尽头,象征着女子被束缚的命运。
作者通过暗示这个庭院是女子生活的全部世界,强调了她被束缚的程度。
同时,这个庭院也象征着社会的规范和限制,女子被困在其中,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在爱情方面,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她深爱着一个人,但是这个爱情不被允许,因为她的身份和地位不允许她有这样的感情。
女子被囚禁在深深的庭院中,无法与外界接触,更无法与心爱的人在一起。
然而,她的爱情并没有因此而熄灭,反而更加坚定。
这首词通过庭院和爱情两个方面的描写,呈现了一个禁锢与渴望自由、爱情与身份等级矛盾的社会现实。
作者通过女子的遭遇和对爱情的坚守,表达了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气,她们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爱情,不畏艰险地追求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