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学情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诗四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我设计了一堂《诗四首》的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能够:1. 熟练地背诵四首古诗;2. 理解古诗的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3. 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练地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古诗卡片、挂图等;2. 学具:古诗卡片、画笔、画纸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色,引导孩子们观察、欣赏。
然后,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四首古诗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孩子们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美。
2. 学习古诗:(1)展示古诗卡片,让孩子们认读生字,理解古诗大意;(2)分组进行古诗接龙,加强记忆;(3)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内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互动环节:(1)分组进行古诗表演,让孩子们在表演中感受古诗的美;(2)开展“古诗知识问答”,检验孩子们对古诗的掌握程度;(3)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创作环节:(1)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古诗中的景色;(2)鼓励孩子们用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熟练地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我也意识到,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在创作环节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包括《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鹿柴》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难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四首诗歌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等。
2.音频:准备四首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欣赏。
3.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四首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首诗歌的原文,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了《登鹳雀楼》、《春晓》、《宿建德江》和《竹里馆》四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字和语法知识,对于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古代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图片等内容的课件。
2.音响设备:准备音乐和朗读音频文件。
3.纸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四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
然后,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四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跟读和朗读。
同时,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翻译。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诗四首》教案解析:挖掘诗歌丰富内涵近年来,诗歌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诗歌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如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于诗歌的认识和接触也发生了变化。
如何更好地挖掘诗歌丰富内涵,让学生们尝试领略诗歌的魅力,是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重点是诗歌教材《诗四首》教案的解析,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内涵。
一、教材概述《诗四首》教材共收录了四首诗歌,分别是《悯农》、《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四首诗歌分别来自不同的朝代,涵盖范围广泛,体现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文学特征。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可以学习到诗歌表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教学建议针对《诗四首》教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1、生字词和古文阅读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中常常存在着大量的生字词和文言文的读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的方式预习生字词,做到知识储备充足。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子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2、诗歌的鉴赏选择《诗四首》这样的诗歌,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帮助学生学会鉴赏。
通过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声韵和整体氛围,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
同时,可以针对每首诗歌是否有作者,作者是何人,哪个朝代出现等相关问题适时地展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历史和文化视野。
3、与生活融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诗歌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可以让学生将《悯农》中的农民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农民的生活状况;或者让学生通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月亮意象,对自然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种融合方式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将抽象的词汇和情感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诗四首》第二课时学情分析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二的学生并不陌生,《静夜思》、《春晓》等耳熟能详,张口就来。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
于是我就收罗了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几十首(句)名家名诗,在鉴赏辅导课上,我一字一顿地吟诵,学生认真地跟诵,大家十分投入。
我又不失时机地让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作在学生面前鲜活起来,立体化起来。
如吟诵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引导学生感受“日照”、“紫烟”、“瀑布”、“银河”的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的线条美,前两者构成的庐山风景的雄壮美以及诗句的音韵美、文字美。
面对那么多极浅显极优美的诗句,他们欣喜地发现其实古诗也很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更有那么多美妙之处尚待探究和发现。
这样就激发起了他们对诗歌的朦胧的情感,这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接着,引导学生把握诵读主线,实现含英咀华。
诵读是语文课的本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
教学中应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目标。
(一)、大胆初读,走近诗境。
初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
在古诗词教学之初,充分让学生自读,在读中获得感性上的顿悟和发现,这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
在这一板块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读”,而不能像小和尚念经。
古诗词鉴赏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一、引言本文旨在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鉴赏学情进行分析,并对教材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研究,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1. 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在进行学情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较低,甚至表示古诗词研究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
这可能与他们对古代文化的陌生和缺乏了解有关。
2. 古诗词鉴赏能力较弱:学生在古诗词的鉴赏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往往不能准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意象,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这可能与他们缺乏对古代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基础知识有关。
3. 教材过于单一:当前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鉴赏内容较为单一,大多数教材仅仅提供了古诗词的字面解释和注释,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认知的联系。
这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研究缺乏兴趣和动力。
三、教材分析1. 内容不足:教材中的古诗词鉴赏内容相对较少,无法覆盖古代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全面知识。
学生往往只是得到了古诗词的表层信息,而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2. 缺乏互动性:当前的教材中,古诗词鉴赏往往是一种静态的研究方式。
学生只是被要求背诵和默写,而缺乏与诗词作品的互动和讨论。
这种单向的传授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文化脱节:部分教材中的古诗词鉴赏内容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认知的联系。
对于学生来说,古代文化和传统艺术与他们的生活背景存在一定的脱节感,无法产生共鸣和兴趣。
四、课后反思1. 重视兴趣培养: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讲述古代文化的故事、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组织古风朗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魅力。
2. 引入互动性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的互动式研究,如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创作诗歌等。
通过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
3. 引入现代元素:在教材中,可以适度引入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关的古诗词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诗四首》,包括《登高》、《望岳》、《春望》、《赤壁怀古》四首经典诗篇。
教学内容涉及每首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句解析、主题思想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熟悉四首诗的作者、背景及主题,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2. 通过对诗句的深入解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析,尤其是生僻字词的理解;诗歌意境的把握。
2. 教学重点:四首诗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图片对应的诗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四首诗的作者、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对四首诗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意境赏析:分析四首诗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美。
5. 例题讲解:以《登高》为例,讲解如何鉴赏古典诗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望岳》、《春望》、《赤壁怀古》进行鉴赏,并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四首诗的、作者、背景。
2. 列出四首诗的重点字词、诗句。
3. 概括四首诗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写一篇鉴赏文章。
2. 答案要求:文章内容包括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句解析、主题思想等方面,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诗歌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生僻字词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把握。
3. 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4. 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与指导。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五课课题:诗四首【课标与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诗四首》这四篇诗文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学习这四首诗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的:八年级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一年后,能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对诗文的学习有了比较浅显的认识。
2.学生想知道的: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扫除语言障碍后,学会查阅资料,并对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4、对学困生的关注:朗读背诵诗文,理解诗歌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诗文大意,理解诗歌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人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诗人感情变化线索的理解掌握。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文语言简练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讨论法。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讨论,理解文意,疏通文意。
3.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探究出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加深对作者在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接受。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诗文大意,熟读、背诵诗文。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学过程】:一、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1、范读、齐读、自由读……自背,互背,指名背。
(4-5分钟背熟并检查过关)2、补充注释。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多元化、有意义的文本素材如何运用到教学中也成为教师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
而对于这个问题,《诗四首》这本书的出现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诗四首》是由曹禺所写出的一部由四首诗组成的作品。
这四篇诗歌分别是《暮春》、《南踪》、《听雨》、《灵草》。
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对这些名字望文生义,然而这些名字全都是表达了每首诗歌主题的关键词。
这本小册子虽然无法与瞩目云集的名篇传世媲美,但是浓缩了曹禺过人的敏锐静谧,简约而极富内涵。
针对这样一本作品,无疑是适合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学习的。
《诗四首》不仅表达了诗歌的美丽之处,也呈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文学艺术和人文素养的深刻熏陶。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本书的一些手段来触发学生对于人文素养和思想启迪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可以利用这本书教学中的特点来给学生一个课外阅读的任务。
让学生通读这本书,了解每一首诗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倾向,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写一篇阅读体验或感想或小结来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样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学生能够认识到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能够感受中国古典诗歌所蕴涵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利用每首诗歌的关键词来设计课堂活动和讲解。
例如,“暮春”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是春光即将消逝,夏日将至,是一个反映时间和自然景物变迁的话题。
教师可以设计描写季节变迁、景物生长和变化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写出不同季节之间的不同特点。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推理,要求学生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思想义理。
通过这样的活动和讲解,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诗歌和文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与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的练功、讲授、讨论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本书中所言的中国文化和思想。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特殊书面体、图片、肖像等式样,使学生能从各个方面不同的角度认识诗歌及其内容,并感受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词四首》教材分析:《词四首》所选篇目为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及秋瑾《满江红》。
这四首词都是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背诵的篇目。
所选的四首词中有三首宋词,一首晚清词。
其中《渔家傲·秋思》为范仲淹所作,是宋代词人对豪放词的尝试,开豪放词创作的先声。
《江城子》和《破阵子》两首词的作者苏轼、辛弃疾则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满江红》作者秋瑾为近现代革命先驱,是“一代女侠”“女中豪杰”。
这四首词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很强,都具有刚劲豪放的特点,大体都可归于豪放派之列。
其抒情方式不仅与诗不同,与宋词另一大派别婉约派也大相异趣。
学习本课四首词作,既可以了解“词”这一文体的独特特点,又能接触不同文人的独特风格,还能够品味其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和爱国情怀。
范仲淹为北宋政治家,庆历三年(1643)出任参知政事,是“庆历新政”的领军人物。
后新政受挫,被贬地方。
在出任参知政的前几年间(1040—1043),范仲淹曾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负责镇守西北边疆。
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这一时期所作。
范仲淹词作很少,《全宋词》仅存五首,本课所选《渔家傲·秋思》是其代表,尤为人所称道。
本词写塞外秋景、军中苦乐。
风格刚劲峭拔,自然浑朴,词学大家夏承焘认为其“下开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词风”,确为至论。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所处时代稍晚于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出任知州之时。
该词是苏轼创作豪放词的最早尝试,一改多表现婉转细腻、儿女情长的宋词风貌,在题材和意境上对宋词具有开拓意义。
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评析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是让学生受语言之美的最佳途径。
本文主要评析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包括“七律·长征”、“锄禾”、“江雪”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一、七律·长征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和讲解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征,了解历史背景和背后的历史意义。
同时,通过饱含激情的诗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介绍背景,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解读诗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于逆境中的顽强和乐观;让学生感受到长征途中的苦难和荣耀。
评价:这首诗表达了浩瀚长征壮志和伟大奋斗精神,充满了激情和振奋人心的感觉。
而且,通过讲解,学生不仅了解了长征的历史背景,更深入理解了革命先辈的牺牲和奋斗精神。
二、锄禾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和讲解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介绍背景,让学生理解农业产业的重要性;解析诗句,让学生了解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困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劳动人民的境况。
评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劳动的赞美和感激,充满了诗意和感情。
通过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农民劳动的重要性,同时还引导学生反思当今劳动人民的现状,并激发他们关注劳动人民的境况和艰辛。
三、江雪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和讲解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激发学生对诗歌和美的欣赏和感受。
教学过程: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美感;通过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背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发挥创意,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
评价:这首诗给人一种清新、自然、雅致的美感,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之情。
通过欣赏和讲解,激发了学生对诗歌和美的欣赏和感受,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艺术视野和文学素养。
四、赋得古原草送别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和讲解这首诗,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的底蕴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诗四首《无题》教案一、教材分析:《无题》是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13-2诗四首之一。
该诗是现代诗人海子创作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表达,诗人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困境,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无题》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背景;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学会运用诗歌的语言和意象进行创作和表达;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教学难点:运用诗歌的语言和意象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中职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诗歌的语言和意象进行创作和表达。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如春天的花海或秋天的枫叶。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对自然有什么感受?你们觉得自然对人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示例:学生A:我觉得自然给人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感觉,可以让我们摆脱繁忙和压力。
学生B:自然的美丽景色可以让我们心情愉悦,增加生活的乐趣。
学生C: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的存在。
第二环节:诗歌欣赏教师将《无题》的诗歌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带领学生朗读诗歌。
随后,教师逐句解读诗歌的意义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示例:教师: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遍《无题》。
学生们齐声朗读《无题》。
教师:诗歌中的“无题”指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学生A:我觉得“无题”代表了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没有具体的主题,可以让读者自由地理解。
学生B:我觉得“无题”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人生的困惑和迷茫,没有找到答案。
教师:诗歌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这两句有什么意象?学生C:我觉得“白日依山尽”可以理解为太阳在山脚下落山,代表了一天的结束,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短暂。
又见秋叶落更添秋思浓——《古代诗歌四首》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文学常识,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鉴赏评价古诗中的意象和留白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游子的思想情感,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鉴赏评价古诗中的意象和留白艺术。
体会诗中的游子的思想情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导入语: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充满怀想,惹人相思的季节,我们学过很多秋天的诗句:(引导学生回答)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张继《枫桥夜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对秋天真是情有独钟啊!但在元代有一首写秋天的诗歌,自问世起,就被视为“秋思之祖”,它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天净沙秋思》。
那么,我们今天就去一起去探寻一下它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赞誉。
二、整体感知初谈感受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小令的特点。
小令是元代散曲的一种,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小令体制短小,是单支曲子,像一片叶子,元人又将小令称作“叶儿”。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板书:天净沙秋思)2、指明学生读,互相点评。
3、听完同学的朗读,请大家体会一下,诗人笔下描绘的秋天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三、议读诗句,感受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这首小令并没有直接写悲凉、哀伤,同学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可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语句分析1.枯藤老树昏鸦枯藤:干枯、苍老、没有生命力,孤枯败落老树:垂死之感昏鸦:傍晚时的乌鸦。
主备人:水金华审核人:童锋莲课时数:2课时时间: 2013年10月21日《古代诗歌四首》一、教材与学情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
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这节课,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古诗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累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2.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授《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一)导入先请同学谈谈你眼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后,然后导入到《观沧海》。
(二)品味诗情美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1.设置小组学习活动:四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游子羁旅思乡之情。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课题:诗四首(主备:复备:)【课标分析】【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文章的体裁,能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
5.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7.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
《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登岳阳楼》表达了陈与义从登岳阳楼中流露出的家国之恨。
2、教学重点:(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3、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学情分析】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古诗,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学生对于诗人白居易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能通过自己阅读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对于诗歌的画面描绘也有一定的写作经验。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写作脉络,感知诗意,初步感悟诗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诗四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诗歌教材,通过四首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文就《诗四首》这一教材进行详细的教学分析和解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四首》中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诗四首》是由四首不同题材、风格的诗歌组成,分别为《观沧海》、《白日依山尽》、《悯农》、《登黄鹤楼》。
每首诗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1. 《观沧海》《观沧海》是一首描写大海的诗歌,通过对海浪、船只和天空的描述,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和气势恢宏。
学生在欣赏这首诗时,应注意诗人通过表现手法创造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
2. 《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是一首描写日出和日落的诗歌,通过对山、水、天空的描绘,表达出自然景色的美和变化无常。
学生在欣赏这首诗时,应关注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3. 《悯农》《悯农》是一首描写农民辛勤劳作和生活困境的诗歌,通过对农田、农民的描写,体现了对农民辛苦劳动的尊重与关怀。
学生在欣赏这首诗时,应思考诗人的立意和情感表达,并理解其中所包含的社会意义。
4. 《登黄鹤楼》《登黄鹤楼》是一首描写登高远眺的诗歌,通篇展现了诗人对登高所带来的纵情豪情与广阔视野的讴歌。
学生在欣赏这首诗时,应通过描写和抒发来感受诗人豪情壮志。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教师导读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触,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2.讨论式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互相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归纳总结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四首诗歌的共同特点和差异之处,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诗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对情感的敏感度和感受力。
2.掌握诗歌的基本术语和基本韵律。
3.能够通过诗歌的朗诵和解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
二、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教案主要涉及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诗四首》。
2. 教材特点《诗四首》涵盖了不同类型的诗歌,包括节日诗、山水诗、叙事诗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的诗歌形式和文学特点,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形式和文学特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术语和基本韵律。
•通过诗歌的朗诵和解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介绍诗歌的基本术语和基本韵律等,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基本认识。
2.听、说、读、写、演法:通过听读、说演、写作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等。
3.组合法:整合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多媒体教具、课件、幻灯片等。
•教师准备四首诗歌的原文及翻译。
2. 教学步骤步骤一: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四首诗歌的作者、朝代、风格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整体朗诵(5分钟)•教师让学生整体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步骤三:逐段解读(25分钟)•教师将四首诗歌逐段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文学特点、情感表达和意义内涵等。
•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术语和基本韵律。
步骤四:互动交流(2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互动交流,与教师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学生进行诗歌朗诵练习,并在小组内进行对诗歌的口语演绎练习。
步骤五:课外拓展(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阅读材料或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视野。
《诗四首》第二课时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二的学生并不陌生,《静夜思》、《春晓》等耳熟能详,张口就来。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
于是我就收罗了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几十首(句)名家名诗,在鉴赏辅导课上,我一字一顿地吟诵,学生认真地跟诵,大家十分投入。
我又不失时机地让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作在学生面前鲜活起来,立体化起来。
如吟诵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引导学生感受“日照”、“紫烟”、“瀑布”、“银河”的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的线条美,前两者构成的庐山风景的雄壮美以及诗句的音韵美、文字美。
面对那么多极浅显极优美的诗句,他们欣喜地发现其实古诗也很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更有那么多美妙之处尚待探究和发现。
这样就激发起了他们对诗歌的朦胧的情感,这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接着,引导学生把握诵读主线,实现含英咀华。
诵读是语文课的本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
教学中应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目标。
(一)、大胆初读,走近诗境。
初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
在古诗词教学之初,充分让学生自读,在读中获得感性上的顿悟和发现,这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
在这一板块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读”,而不能像小和尚念经。
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启发学生用轻读读出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
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
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
在初读多遍之后,让学生闭目暝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
(二)、点拨诵读,感悟诗境。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必须探究诗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缩小时空差距,还必须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象,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得到
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
关于诗人和写作背景资料,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去查询,在课上由学生进行口头介绍。
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可作适当地提示和补充。
了解了这一些,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感情自然就会上来,有感情地诵读也就不成问题了。
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固然要讲,但不宜讲得太多太繁,应边点拨边诵读,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和体会,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在初读阶段已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和领会,但往往只是一种模糊的只能“意会”的感受。
古诗词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穷之意,教师在教学中的相机点拨,能够促使学生深入其中,真切体会简练语言中的无穷之意,并得到情意上的熏陶。
首先,点关键词句。
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
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教学《沁园春•雪》,须抓准“望”、“惜”这两个词,它们分别统领上阙和下阙,一“望”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激情澎湃;一“惜”借古论今,歌颂当代英雄人物。
抓住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品味,学生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毛泽东的叱咤风云,博大胸怀。
欣赏《虞美人》,把握一个“愁”字,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汪洋恣肆,无穷无尽,学生就可以去体会李煜的亡国之痛;欣赏《回乡偶书》,点出一个“笑”字,就能悟出诗人久别家乡的感慨,笑中饱浸了多少泪水。
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点思维方式。
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
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永的普通词句。
像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词句均通俗易懂,但正像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感到诗人的心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有了以上的基础,我们“读”的要求也更高了,要在声调的高下、徐疾、轻重、顿挫中读出韵味,在反复的诵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最后要能背下来。
(三)拓展思维空间,张扬学生个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那么,古诗词教学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由于我国古典诗词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们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非常大。
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不仅在欣赏诗人创作的作品,其实也在进行着创造。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探究,甚至敢于质疑,才能透过纸面看到纸背。
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作仅四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人不可能像小说家、散文家那样把自己创造的意境详细地给你描绘出来,只有通过你的丰富想象,才能把诗合成一幅幅生动画面并像电影一样衔接起来。
请看下面这段描写:
在去黄四娘家的小路两旁,绿肥红艳,姹紫嫣红,我一路走,一路观赏,浮在花的海洋中,到处是奇花异卉,到处是花香扑鼻。
我沉浸在美好的春光中,不时驻足凝望。
微风吹来,枝条在微微颤动,似乎不胜花重。
看,戏蕊的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流连忘返,忽上忽下,时左时右,乍停乍飞。
听,黄莺也在其中自由自在地卖弄它清脆的嗓子,唱出婉转的乐曲。
鸟语花香春意闹,我的心也醉了。
这就是一种审美创造。
虽然每个人的审美创造不尽相同,但学生都会充分挖掘自己的审美潜能,以欢畅的语言和心情去描绘这一幅情景,都可以得到审美愉悦。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去组接画面,去创造性地补充扩展和再创造,还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质疑批判。
像“笑问客从何处来”,让学生补出孩子问什么,诗人怎么答;“深山藏古寺”,请学生说说如何用画面来表现其意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请学生谈谈现在由王菲演绎成流行歌曲好不好;比较《早梅》“昨夜数枝开”和“昨夜一枝开”哪句好;《卖炭翁》中炭被抢后卖炭翁该怎么办;比一比描绘西湖的诗谁收集得多,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句),为什么。
等等。
这些富有挑战性的古诗词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
从而也把鉴赏、探究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达到真正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