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本科生课件)蛋白质磷酸化-2014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7
蛋白质磷酸化和信号转导一、蛋白质磷酸化过程和功能1、蛋白质磷酸化p r o t e i n p h o s p h o r y l a t i o n(1)过程:P r o t e i n k i n a s e(蛋白激酶)P r o t e i n p h o s p h o r y l a t e d p r o t e i nA T P A D PP h o s p h a t a s e(磷酸酶)P i(2)主要磷酸化位点(对有-O H的氨基酸进行磷酸化)丝氨酸(S e r)/苏氨酸(T h r):磷酸化之后电荷发生变化使蛋白质活性改变酪氨酸(T y r):磷酸化之后通常招募其他蛋白因子,使下游蛋白质活性改变(3)蛋白质磷酸化的功能生物热力学;蛋白质降解;酶活性的调控(激活o r抑制);蛋白质相互作用2、重要的蛋白激酶(1)C D K s:c y c l i n-d e p e n d e n t k i n a s e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属于一组调控细胞周期的S e r/T h r蛋白激酶,和周期蛋白c y c l i n协同作用发挥激酶活性,作用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2)R T K s:R e c e p t o r T y r o s i n K i n a s e受体酪氨酸激酶,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如E G F 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C y t o p l a s m i c P r o t e i n-T y r o s i n e K i n a s e s: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存在于细胞质中,大部分结构中存在S H2、S H3结构域,是磷酸化的结合位点。
如S r c、J A K、F A K等二、信号转导1、信号转导的种类E n d o c r i n e(内分泌):激素P a r a c r i n e(旁分泌):神经递质A u t o c r i n e(自分泌):生长因子2、信号转导的步骤(1)信号分子的合成(2)信号分子释放(3)信号分子传导(4)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5)激活细胞内信号通路(6)细胞内信号传导3、信号转导通路的几个重要的酶蛋白激酶;蛋白磷酸酶;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细胞核受体;转录因子4、信号转导通路的种类及途径(1)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信号分子一般为激素如孕酮(p r o g e s t e r o n e)、甲状腺素(t h y r o x i n)、维甲酸(r e t i n o i c a c i d)过程:血液中的激素分子从血管中游离出来进入细胞,与细胞质中的受体形成复合物,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内对基因的转录表达进行调控。
浅谈蛋白质磷酸化摘要: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几乎在所有的蛋白质上都会发生,被修饰后的蛋白质功能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而蛋白质磷酸化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它参与和调控生物体内的许多生命活动。
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蛋白质磷酸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本文主要介绍了蛋白质磷酸化的主要知识,主要类型与功能,以及研究蛋白质磷酸化的主要目的,最后简单了提到了预测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方法。
关键词:蛋白质修饰;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位点预测随着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后基因时代,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
蛋白质组研究的开展不仅是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里程碑,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蛋白质研究注重研究单一蛋白质,而蛋白质组学注重研究参与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的所有的蛋白质种类及其与周围环境(分子)的关系。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1)蛋白质鉴定;(2)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3)蛋白质结构研究;(4)蛋白质细胞内定位及功能确定;(5)发现药物靶分子及制药等。
早期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指蛋白质的表达模式,随着学科的发展,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充。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已成为蛋白质组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和巨大挑战。
所谓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指的是蛋白质折叠过程中和折叠过程后再多肽链上发生的共价反应,使蛋白质质量发生改变并且赋予蛋白质各种功能。
一、蛋白质磷酸化的概述蛋白质的磷酸化反应是指通过酶促反应把磷酸基团从一个化合物转移到另一个化合物上的过程,是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普遍的调节方式,在细胞信号的传递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已经发现在人体内有多达2000个左右的蛋白质激酶和1000个左右的蛋白质磷酸酶基因。
蛋白质的磷酸化是指由蛋白质激酶催化的把ATP或GTP上γ位的磷酸基转移到底物蛋白质氨基酸残基上的过程,其逆转过程是由蛋白质磷酸酶催化的,称为蛋白质脱磷酸化。
蛋白质磷酸化概述蛋白质磷酸化概述蛋白质磷酸化是敏感而可逆地调节蛋白质功能的一种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机制,是调节细胞增值的基础。
很多多肽生长因子(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集落刺激因子-2和γ-干扰素)在与其受体结合后均激发磷酸化作用,而这些被诱导的磷酸化反过来激活细胞质内的蛋白激酶如raf、MEK和MAP。
此外,在所以有核生物中,细胞周期中G1/S期和G2/M期的转换均受依赖细胞周期蛋白的蛋白激酶(CDK)的调节。
磷酸化作用也控制着分化和发育,如果蝇视网膜的R7细胞和秀丽新小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阴门发育受控于受体蛋白激酶和胞内蛋白激酶。
最后,新陈代谢受磷酸化作用的调节控制,尤其是葡萄糖和糖元的相互转换及葡萄糖的转运的代谢作用。
因而,形形色色的生物学家为了弄清楚他们最感兴趣的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调控和功能,他们常常不约而同,有时还是不由自主地必须蛋白质地磷酸化。
研究蛋白质磷酸化最常用地方法是利用32P标记的无机磷酸盐(32Pi)进行生物合成标记。
这种方法非常简单,而只将标记物中加入到培养基中。
在17.2节中描述了用32Pi进行生物成标记的一般方法。
该方法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掺入效率和降低放射性对工作人员的伤害及对设备的污染。
大多数蛋白质是在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上磷酸化,而许多与信号传导有关的蛋白质还在酪氨酸位置上被磷酸化。
这三种羟基磷酸氨基酸在酸性PH条件下化学性质稳定,酸水解后它们可被回收并被直接鉴定出来。
在17.3节中介绍了通过酸水解和双向薄层电泳鉴定磷酸丝氨酸、磷酸苏氨酸和磷酸酪氨酸的技术。
蛋白质也可在组氨酸、半胱氨酸和天冬氨酸位置上与磷酸共价键合,它们可以是以磷酸-酶的中间体或稳定修饰物的形式存在,这些磷酸氨基酸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不能用对酸稳定磷酸氨基酸的标准技术来研究,它们只能通过排除法或演绎法来鉴定。
研究这些酸不稳定的氨基酸已超出本书的范围,读者可以参考《酶学方法》(Methods in Enzymolcgy)第200卷有关鉴定这些新磷酸氨基酸的技术。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常用分析和定量方法蛋白质的磷酸化修饰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共价修饰方式之一。
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这一可逆过程几乎调节着包括细胞的增殖、发育、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神经活动、肌肉收缩及肿瘤发生等过程在内的所有生命活动。
目前已知有许多人类疾病是由于某些异常的磷酸化修饰所引起,而有些磷酸化修饰却是某种疾病所导致的后果。
在哺乳动物细胞生命周期中,大约有1/3的蛋白质发生过磷酸化修饰;在脊椎动物基因组中,有5%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参与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的蛋白激酶和磷酸(酯)酶。
磷酸化修饰本身所具有的简单、灵活、可逆的特性以及磷酸基团的供体ATP的易得性,使得磷酸化修饰被真核细胞所选择接受而成为一种最普遍的调控手段。
鉴于磷酸化修饰在生命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探索磷酸化修饰过程的奥秘及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已成为众多生物化学家及蛋白组学家所关心的内容。
用蛋白质组学的理念和分析方法研究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可以从整体上观察细胞或组织中磷酸化修饰的状态及其变化,这对以某一种或几种激酶及其产物为研究对象的经典分析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同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并由此派生出磷酸化蛋白质组学(phosphoproteomics)这一新概念。
在蛋白质组学水平进行磷酸化蛋白质的分析定量研究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各种技术也相应地发展起来[60, 61]。
1.1 免疫亲和色谱富集磷酸化蛋白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识别磷酸化氨基酸残基的特异抗体进行免疫共沉淀,从复杂混合物中免疫沉淀出目标蛋白质。
目前,仅有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用来进行有效的免疫共沉淀。
这是因为该抗体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可以有效地免疫沉淀酪氨酸磷酸化的蛋白质。
Imam-Sghiouar等人从B-淋巴细胞中通过免疫沉淀获得酪氨酸磷酸化的蛋白质,然后再用二维电泳分离技术并结合质谱分析方法,从而鉴定出多个与斯科特综合症相关的酪氨酸磷酸化的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