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剪出成语故事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11
【成语故事】西窗剪烛
故事讲述了唐代宰相魏征和李世民的一件轶事。
原文如下:
唐朝初年,李世民即位为帝,魏征任宰相。
魏征是一位谏官出身,年轻时多有得罪,
小有不遵时令之嫌,常常与同窗之人为伍,其不合举止,时人不少议论。
李世民即位后,
深知魏征忠诚勇毅,为政之道有大成就,不轻易以闲言视之。
一日,魏征早闻朝晨教令已定,当及时参拜,但毫不介意地俯身机旁,却对窗外花树异香、鸟飞昆岸的景致望洋兴叹。
忽见李世民来到,魏征心中倒惧,上前请罪,道:“太子,臣愧无心致意,正欲即行参见,请陛下恕罪。
”
李世民微笑道:“臣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臣与魏相公同窗小学,亦
曾有过这等‘不遵时令’的事,何须苦彼身心?今日一事,惟恐西窗剪烛之约也。
即忘了
天边日月,弹指之间已是红光四起,何以容得更多沉浸于佳景!”
于是两人笑谈畅饮,不觉已是日暮,魏征则飞走参拜,神色庄敬,李世民则放声高歌,精神抖擞。
后来,“西窗剪烛”逐渐成为一个典故,意为官员应该时刻做好准备,勤于工作,而
不去沉醉于琐事琐闻,讲求纪律和时间观念。
成语故事剪纸中国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之一。
剪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中国文化中,成语也是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那么,将成语与剪纸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奇妙效果呢?一、卧薪尝胆。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做“武王”的人,他的父亲被商朝的残暴统治者虐待致死,他发誓要推翻商朝的统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决定“卧薪尝胆”,即躺在炉火上熬煮薪柴,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意志。
在剪纸作品中,可以用火焰和薪柴的图案来表现这一成语,同时配上剪纸的笔触,将这段古老的传说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成语,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
相传,一位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龙,但是他觉得画中的龙还缺少一点灵气,于是在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颜色,这样整幅画作便栩栩如生。
在剪纸作品中,可以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一条神龙,然后在龙眼处用一点颜色来点睛,使整个作品焕发出生机和灵气。
三、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成语,它源于《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相传,有一个农夫在田地里劳作,他发现一根树下有一只兔子经常出现,于是他决定守株待兔,结果他真的等到了一只兔子撞到了树根上。
在剪纸作品中,可以用栩栩如生的剪纸兔子和树根来表现这一寓言故事,让人在观赏作品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这个有趣的成语的含义。
四、鹤立鸡群。
“鹤立鸡群”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一领域中突出出众,超越众人的成就。
在剪纸作品中,可以用高大优雅的剪纸鹤和普通的剪纸鸡来展现这一成语的内涵,通过对比来突出鹤的高贵和与众不同。
五、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用来形容做某种多余的事情,或者在本来已经很完美的基础上做无用功。
在剪纸作品中,可以用生动的剪纸蛇和多余的剪纸脚来表现这一成语的意境,让人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六、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是用来形容无端的忧虑和杞人忧天的行为。
【成语故事】西窗剪烛西窗剪烛,是一个寓言故事,也是一个成语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忠诚的传奇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做李时中的年轻人。
他有一个坚定的理想,就是要为国家尽力,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有一天,李时中听说国家处于战乱时期,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各种暴乱和盗匪不断出现。
他决定加入军队,为人民保卫家园,恢复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李时中凭着自己的勇敢和聪明才智,很快就在部队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位非常受尊敬的将领。
他带领军队打败了敌人,恢复了国家的和平。
国王对他的贡献非常赞赏,提拔他为宰相。
李时中成为宰相后,一直竭尽全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他勤勉工作,清正廉洁,没有一丝污点。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忠诚和能力,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有一天,国王因为年老病重,召集了李时中前来。
国王告诉他,自己已经寿终正寝了,希望他能够继续保护国家和人民。
李时中坚定地答应了国王的请求,并发誓要竭尽全力守卫国家。
国王去世后,李时中开始了新的征程。
他继续努力工作,改善人民的生活,维护国家的利益。
他的儿子却因为贪婪和懒惰而导致国家逐渐衰败。
李时中非常痛心,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国家和人民。
于是,他决定亲自出征,带领军队重建国家的威望。
他到处巡视,深入了解各地的情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和荣耀。
人民脱离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李时中感到非常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有一天,李时中在皇宫中遇到了一位老人,他神秘地给了李时中一盒蜡烛。
老人告诉他,这盒蜡烛非常特殊,只要按下烛尽之处,就能够看到自己的未来。
李时中回到自己的宫殿,怀着好奇的心情按下了蜡烛。
他看到的画面却让他大吃一惊。
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在污染河流,损害环境,让国家再次陷入危机。
李时中非常害怕,他决定马上采取行动,阻止儿子的错误行为。
他找到了儿子,告诉他自己的所见所闻,劝导他改正错误。
经典成语故事(通用21篇)经典成语故事(通用21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成语故事1孟子想到齐国施展自己的雄图大志,也很希望齐国君王能像历史上的商汤和周武王那样有作为。
他到齐国后,齐王很高兴,并且任用了他。
但孟子总感到不理想,于是决定离开齐国。
但他在离开时,心里又是矛盾着的,很想齐王能亲自出面来挽留他。
后来,尽管齐王也亲自到孟子住处见了面,但只是寒暄寒暄而己,并没有表示要真正留他。
孟子出京城临淄到齐国西南部的昼地后,住了3天才走。
途中有人问孟子为什么这样慢腾腾地,孟子说,我自认为还是太快了呢。
我想齐王也许能最终改变态度,把我召回去。
齐王如果用我,何止齐国的老百姓得到太平,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够得到太平。
在回归的路上,又有一个名叫充虞的人问孟子,说:“老夫子现在好象很不愉快的样子,从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回答道:“彼一时,此一时嘛。
每过500年必定有位圣君出现,而这当中也必定会有命世之才出来。
从周朝到现在,已经过去700余年了。
论年头,早超过(500年)了;而以时势的'发展来考察之,则现在正该是出圣君贤臣的时候了。
老天爷如果想使天下太平,那么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呢?我有何不愉快的呢?”经典成语故事2一财主大摆酒宴,席间划拳行令,喧声如潮,一个老头因牛肉没嚼烂而卡住脖子,顿时大汗淋漓,翻白眼,众人纷纷为他想办法处理,把老汉左右折腾,老头气得大喊而吐出牛肉。
财主见状要各位回家,说有了前车之鉴,从此再也不吃饭了。
经典成语故事3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
一天晚上,庄子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那蝴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欣然自得,轻快舒畅极了,称心如意极了。
这时,他己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而只是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
成语故事天衣无缝
曾经有一位古代皇帝,他有一位史上最杰出的裁缝,可以制作出完美无瑕、天衣无缝的服装,令全国人民为之赞赏,他也为此赢得了一个发自内心的称号:“天衣无缝”。
由于这位皇帝想要促进国家的发展,所以他给这位史上最杰出的裁缝另外派遣出去,要求他前往其他国家学习各种裁缝技艺。
于是,这位史上最杰出的裁缝准备出发,他决定携带自己的标志性作品那件完美无瑕、天衣无缝的衣服,作为他学习其他国家裁缝技术的证明。
在这位史上最杰出的裁缝行前准备的期间,他发现这件衣服上有一个小小的瑕疵。
这让他非常害怕,他非常急切想要修补好这个瑕疵,但他却发现自己并没有任何可以提升服装完美度的工具。
临近出发的时间,他却发现他的儿子正在手上拿着一把精致的小剪刀,他的儿子正在给自己的衣服轻轻缝补着一小碎衣裳。
他的儿子的灵感鼓舞了这位史上最杰出的裁缝,使他想到了一种方法,用那把小剪刀来修补瑕疵。
他开始缝补衣服,只用小剪刀,把瑕疵给修补得非常完美,令他非常欣慰。
他带着完美无瑕的衣服,开始了他自己的旅程,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收集各种新技艺,吸收许多不同的灵感,令他的手艺更上一层楼。
他重返故土,令皇上非常震惊,因为他所制作的衣服比以前更完美无瑕,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的境界。
他的技艺被皇帝大加赞赏,他也因此赢得了更大的赞誉,此后,“天衣无缝”就成了一种美德。
从此,在语文及修辞方面“天衣无缝”就成了一种流行用法,被用来比喻说话言辞流畅,文笔优美,句读完美无瑕。
时至今日,“天衣无缝”仍然被广泛使用,也成为古书赞美文章的一个重要标志。
成语故事500字文字版大全【孟母断机】孟轲(kē)是战国时代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的成就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轲小时候也很贪玩。
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还未到放学时间,小孟轲却逃学跑回家。
孟母见了,气得浑身发抖。
她把小孟轲叫到跟前,说:“孩子,穷人无本,力气是钱。
娘每天没日没夜地辛苦织布,赚(zhuàn)钱供你上学。
可是,你却逃学。
”说着,孟母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织布机上的绫(líng)子一刀剪断。
小孟轲见娘生这么大的气,吓坏了,连忙央求说:“娘,我错了!我一定改!”孟母见小孟轲知错,舒了一口气,指着机上的断绫说:“孩子,不管做什么事,功到才能成。
你不好好上学,就跟这些断绫一样,怎么能成材呢?”明白了娘的一片苦心,小孟轲赶快回到学堂。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
孟轲在孟母的循循善诱下,勤奋学习,成了学堂里有名的好学生。
【风吹草动】解释:风一吹,草就摇晃,比喻有一点点动静而引起警觉。
故事:春秋时,楚平王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
他听信一个叫费无忌的小人的谗言,要把太子建废掉。
但又担心太子建的老师伍奢不同意,于是把伍奢叫来,让他说太子建企图谋反。
伍奢不承认,立刻被关进了监狱。
这时,费无忌又对楚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很厉害,大王一定要把他们父子三人一起除掉!”楚平王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骗来京城,一起除掉。
伍子胥看了父亲的信,对哥哥伍尚说:“平王想加害我们啊,还是快些逃走吧,日后为父亲报仇!”但是伍尚不肯逃走,结果和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了。
平王一定要斩草除根,下令官兵四处捉拿伍子胥。
伍子胥白天躲在丛林中,晚上出来赶路,来到了楚国的边境昭关。
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
伍子胥因为出不了关而愁得睡不着觉,几天以后满头黑发竟全部变成了灰白。
幸亏好心的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找个模样像伍子胥的人冒充伍子胥过关。
守关的逮住了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却混出关去了。
伍子胥逃到一条江边正在着急时,江上过来个渔夫,把他渡过江去。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简意赅。
以下是整理的《⼆年级⼩学⽣成语故事⼗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年级⼩学⽣成语故事 胸有成⽵ 北宋画家⽂同,字与可。
他画的⽵⼦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登门求画。
⽂同画⽵的妙诀在哪⾥呢?原来,⽂同在⾃⼰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论春夏秋冬,阴睛风⾬,他经常去⽵林观察⽵⼦的⽣长变化情况,琢磨⽵枝的长短粗细,叶⼦的形态、颜⾊,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积⽉累,⽵⼦在不同季节、不同天⽓、不同时⾠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站,平⽇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他都显得⾮常从容⾃信,画出的⽵⼦,⽆不逼真传神。
当⼈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中琢磨成熟的⽵⼦画下来罢了。
” 有位青年想学画⽵,得知诗⼈晁补之对⽂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晃补之写了⼀⾸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胸中有成⽵。
” 2.⼆年级⼩学⽣成语故事 千载难逢 唐代的⽂学家韩愈,⼩时候就成为孤⼉由他的嫂⼦抚养。
他刻苦⾃学。
年轻时代就博览群书,在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矗35岁到京城,担任国⼦监博⼠,后来⼜被提升为刑部侍郎。
当时佛教盛⾏,连唐宪宗也很祟尚佛教。
他听说有所寺院⾥安放着⼀块佛祖释迎牟尼的遗⾻,便准备兴师动众,把它迎进宫⾥礼拜。
韩愈对此很反感,写了⼀篇《谏迎佛⾻表》加以反对。
其中提到,佛教传⼈中国后,帝王在位时间都不长;想拜佛求保佑的,结局必然是悲惨的。
唐宪宗看了这表。
⼗分恼怒,认为韩愈不只是故意与⾃⼰作对,⽽且⽤历史来影射⾃⼰活不长。
为此,要将韩愈处死,亏得宰相为他说情,才改为贬职,到潮州任刺史。
唐朝中期,中央统治权⼒⽇益削弱。
宪宗执政后,改⾰了前朝的⼀些弊政,因此中央政权的统治有所加强。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八年级1 哀鸿遍野西周时期,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霸占一切湖泊河流,残酷剥削,疯狂敛财,搞得民不聊生,民怨四起。
同时他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令其专门监督百姓的言行,禁止国人批评朝政,弄得人们遇见朋友都不敢说话,只能侧目以视。
如此过了三年,忍无可忍的百姓举行大规模暴动,围攻王宫赶走了周厉王。
周厉王死后,人们拥立太子姬静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宣王。
周宣王在带领卿士视察城郊时,看见到处都是一片“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惨状。
2 爱屋及乌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周武王在军师姜太公、弟弟召公、周公等人的辅佐下,联合众诸侯攻入殷都,商朝的残暴统治终于被推翻。
然而,伐纣成功的武王却觉得天下还没有安定,该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呢?于是,他召集姜太公、召公、周公等人问道:“应该怎样处置商朝的士众呢?”姜太公说:“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杀尽所有的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武王认为不妥,又问召公,召公说:“有罪者杀,无罪者赦。
大王您看如何?”武王摇摇头,再问周公,周公说:“惟仁是亲。
过错在于纣王,百姓无责,我看应该让他们各回各家,各种各地。
”武王听后心中豁然开朗,感慨道:“真是胸怀宽广呀,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3 安步当车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斶。
齐宣王慕名召其进宫。
颜斶却行至殿前止步不走,齐宣王很奇怪,就叫道:“颜斶,走过来!”没想到颜斶也出口叫道:“大王,走过来!”左右大臣一时纷纷责难于他。
颜斶说:“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有些恼火,质问他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并同时举例道:“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他还下有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
2023半途而废成语故事12篇半途而废成语故事1我们中国有很多成语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半途而废》。
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汉名人乐羊子。
乐羊子外出学习,过了一年就回家了,妻子问他:“你才读了一年书,怎么就回来了?”乐羊子回答说:“我太想你了,就回家看看”妻子听了,指着织布机说:“这布是一点一点织起来的,日积月累才织成一匹绸缎,若我一剪刀下去将它剪断,是不是就前功尽弃了?你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呀!如果半途而废,就像这剪断的`布一样。
”乐羊子听了很羞愧,第二天就果断踏上了求学之路,七年后学成归来。
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到一半就不做了,要有始有终。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的样子!记得以前我做作业时,因为语文、数学、英语都留了作业,本想着完成所有作业后,再去找同学玩,可是当作业写到一半时,实在坚持不了了。
想去找同学玩。
我就把作业收拾起来,赶紧溜出大门去找同学玩儿。
走到大门不远就碰到了妈妈,妈妈说:“你的作业写完了吗?”我就骗妈妈说:“写完了。
”我就悄悄地走了。
当时就想着找同学玩儿,谁知作业留的这么多。
写到晚上很晚才写完,妈妈说:“你不是说你的作业写完了吗?”我说,:“写了一点。
”妈妈就对我说:“怎么能不写完就出去玩呢?学习更是如此,要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
”我读了这个故事后,更懂得了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有始有终,我也要学习乐羊子踏踏实实求学七年的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半途而废成语故事2半途而废的成语故事说的是东汉有一位贤惠的女子,丈夫去远方求师寻学一年后归来,只因思念家。
女子用织机织布的道理告诉丈夫做什么都不能半途而废,不然会前功尽弃。
1 半途而废的成语故事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
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
五年级中国成语故事5篇成语故事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更需要我们现如今的传承下去,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五年级中国成语故事,欢迎查阅。
五年级中国成语故事1春秋时期,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位是公子纠,另一位是公子小白,他们都很贤明。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襄公被杀,公子纠跟着谋士管仲逃到鲁国避难,而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谋士鲍叔牙逃到莒国。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如果没有实力,保全性命是最重要的。
第二年,齐国内乱平息,大夫们派使者到鲁国请公子纠回国即位,管仲怕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即位,所以带领军队去公子小白回齐国的必经之路堵截。
等了几日,管仲果然看到公子小白正行色匆匆地往齐国而去。
为了保证公子纠登上国君之位,管仲心一横,偷偷地向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中箭后,大叫一声倒地。
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心中暗自高兴,就带领军队回去了。
谁知管仲的一箭并未射中小白,小白不知道暗害自己的人带了多少军队,就咬破舌尖,假装口吐鲜血而死。
等到管仲等人离去后,公子小白与鲍叔牙不分昼夜赶往齐国京城。
在公子纠到京之前,公子小白抢先一步即位,历称他为齐桓公。
公子纠见本国已有新君,只得返回鲁国,依附鲁庄公。
这样一来,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
鲁国的力量不如齐国,所以被打得大败。
公子纠万般无奈,只得自尽。
鲁庄公就将管仲押送到齐国,来讨好齐桓公。
管仲在路上受尽苦楚,不但吃不饱饭,而且连水也喝不够。
一天,他来到绮乌这个地方,就向当地的官员苦苦哀求,希望得到一些吃的。
那个官员心肠很好,不但盛出饭来,还怕管仲吃起来不方便,竟然跪在地上端着饭给管仲吃。
管仲见他如此行事,就想到他可能有求于自己。
果然,这个人的私心终于暴露了出来。
他暗地里对管仲说:“您是位大贤,齐国国君又是个爱才之人。
您此番到齐国去,也许能逃过一死,得到国君的重用,安享荣华富贵。
到了那时,您将会怎样报答我?”管仲说:“如果我真的因为自己的贤能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会任用贤人,使用能人,对有功劳的人进行评赏。
中国成语故事安步当车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
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
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
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
”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
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后来,人们就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
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
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
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
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
”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
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
接下来,韩湘子投下花篮,吕洞宾投下箫,蓝采和投下大拍板,汉钟离投下鼓,张果老投下一个纸驴,曹国舅投下玉笏(hù),何仙姑投下竹罩。
简短的成语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简短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简短的成语故事1、美人迟暮——《离骚》“美人迟暮”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在《离骚》中,作者以美人喻楚怀王,以香草自喻,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希望得到君王的重用或劝慰君王勤于政事。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希望楚王趁着年华正当,改掉以前治国中不好的方法,走向更好的前路。
后人用《美人迟暮》比喻因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
2、市井之徒——《淮阳感怀》在古代,开一口井是非常困难的事,为了水源,人们就会聚居在井的附近,渐渐就成为当时的市集,称为市井。
市井之徒就是指混迹于市井、身份低微的贩夫走卒,当时刘邦做泗水亭亭长时,他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小官吏,和他称兄道弟的朋友中,夏侯婴是一个赶马车的,樊哙是杀狗的屠狗之辈,在当时来说,他们是典型的市井之徒,唐朝的李密有一首《淮阳感怀》诗,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史。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3、片言折狱——《论语·颜渊》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路身强力壮,他总是跟随孔子,为他驾车做侍卫,子路性情正直忠贞,十分孝顺他的母亲。
他为人十分诚实,坦率公正,答应办到的事一定会立即就办,决不拖延。
孔子对子路的赞语是:“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与也?”意思是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即子路)吧。
4、彩衣娱亲——《列女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隐士,叫老莱子,他非常孝顺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讨好父母的欢心,使他们健康长寿。
他70岁时父母还健在,为了不让父母见他有白发而伤感,她就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路时装成小儿跳舞的样子使父母高兴。
5、虎踞龙盘——《吴录》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联吴抗曹,派诸葛亮去吴都建业游说孙权。
诸葛亮到了建业,看到秣陵的山势地形,感慨地说:“紫金山山势险峻,像一条龙环绕建业,石头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着,这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素材。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适合⼩学⼀年级的成语故事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适合⼩学⼀年级的成语故事 断织劝学 孟⼦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尚,被后世誉为“亚圣”。
孟⼦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
孟⼦年幼时,他的母亲⾮常注重对他的教育。
有⼀次,孟⼦由于贪玩⽽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常⽣⽓,当即拿起剪⼑,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
孟⼦孝敬母亲,看到母亲如此⽣⽓,既害怕⼜难过。
孟母看到⼉⼦有悔改之意,就语重⼼长地对⼉⼦说:“你废弃学业像我剪断布线,⼀个⼈要专⼼读书,才会有知识,如果现在不⽤功读书,将来就⼀事⽆成。
”从此以后,孟⼦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学者。
2.适合⼩学⼀年级的成语故事 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叫卢毓。
他⼗岁就成了孤⼉,两个哥哥⼜先后去世。
在兵荒马乱中,他⾟勤努⼒养活著寡嫂和侄⼉,⽇⼦过得很艰难。
他的为⼈和学问受到了⼈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
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般是凭⼈推荐,⽽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物,这些名⼈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
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
选拔的⼈不要只看名声。
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的。
现在往往⽤来⽐喻⽤空想来作⾃我安慰,或者⽤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处的。
还有个成语"望梅⽌渴",意思和它相近。
3.适合⼩学⼀年级的成语故事 苏秦刺⾻ 古时候,有⼀个学者叫苏秦。
适合儿童的古代成语故事(6篇)成语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每一句成语都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而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不要小看孩子们的智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适合儿童的古代成语故事1[缘木求鱼]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
这时候,齐宣王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正准备攻打邻国。
孟子反对战争,想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
可怎么才能说服固执的齐宣王呢?于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孟子问:“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齐宣王知道孟子要来说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
孟子接着问:“是因为食物不够肥美,衣服不够轻暖,还是色彩不够艳丽,音乐不够美妙?要不就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吧?这些,臣子们都全部能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接着说:“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开拓疆土,收服秦国、楚国,统治中国,安抚边疆。
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原文是:‘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宣王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孟子连忙说:“大王想一统天下,是以弱击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这样,天下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成语“缘木求鱼”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找鱼,它常被用来比喻做事情时,如果方向、方法错误,就一定达不到目的。
缘,沿着,顺着。
适合儿童的古代成语故事2[水落石出]当时,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洁明媚。
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沐浴着和煦的秋风,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
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使他们诗兴大发,和朋友相聚,畅叙友情,更使他们忘记了一切烦恼,他们和歌吟诗,畅所欲言,欢乐之至,无以形容。
苏轼突然想到了酒。
他急忙赶回家中,询问妻子家中是否有酒。
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说这就是供给他临时需用的。
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14篇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
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
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
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里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
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
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总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一地奋斗下去!”荀子的这些话成为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2: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 bù: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
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习邯郸人走路的方法。
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
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习惯的影响,所以,他决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
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再怎么努力他还是学不会,最后他只好放弃。
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
成语故事剪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来源于古代的生活、劳动和思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剪纸,作为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也是一种富有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
将成语与剪纸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成语的趣味性,还可以通过剪纸的形式来展现成语所蕴含的故事。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成语的剪纸故事。
首先,我们来讲讲“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位画家,他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始终觉得画龙缺少了点什么。
他苦思冥想,最终决定在龙的眼睛处点上一点颜色。
于是,他用颜料在龙的眼睛处点了一下,画龙瞬间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使整个作品焕发出生机。
而在剪纸作品中,我们可以用一点点的色彩或者纸片来点睛,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卧虎藏龙”这个成语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位大将军,他在战场上总是能够化险为夷,因此被誉为“卧虎藏龙”。
后来,人们就用“卧虎藏龙”来形容那些隐藏在平凡之下,却有着非凡才华和能力的人。
在剪纸作品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剪裁,将一些隐秘的图案或者寓意隐藏在作品之中,让观者在细细观察之后发现其中的奥秘。
再来说说“鹤立鸡群”这个成语的故事。
相传,有一只孤独的鹤,它总是一个人独立站立在鸡群中,不与鸡群为伍。
人们因此用“鹤立鸡群”来形容那些与众不同,不随波逐流的人。
在剪纸作品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设计独特的图案和构图方式,使作品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最后,我们来讲讲“锦上添花”这个成语的故事。
相传,有一位富家子弟,他家里的衣服已经是锦绣华丽,但他偏偏还要在衣服上添上一些花朵,以求更加华丽和美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多的修饰并不一定能够让事物更加完美。
在剪纸作品中,我们也要注意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追求繁复的图案和构图,而是要注重作品的整体美感和内涵。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剪纸,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成语的故事内涵,还可以通过剪纸的形式来展现这些故事,使之更加生动形象。
成语故事剪纸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其中成语故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成语是一种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方式,通常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
为了传承和弘扬成语文化,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播,其中剪纸就是一种独特的方式。
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通过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图案来表达寓意和情感。
在成语故事的剪纸中,艺术家们将成语所表达的含义和故事情节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然后通过剪纸的方式呈现出来。
比如,有一个成语叫做“破釜沉舟”,意思是说为了达到目标不顾一切。
在剪纸中,艺术家们可以将这个成语的故事情节表现为一个人为了过河,把锅碗瓢盆都扔到河里,只留下一张锅来烧水喝。
这样的表现方式既生动形象又有趣,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除了“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还有很多其他的成语也被艺术家们用剪纸的方式呈现出来。
比如“守株待兔”,艺术家们可以将这个成语的故事情节表现为一只兔子撞死在树上,一个人在树旁等待兔子再次撞死。
这样的表现方式既幽默又寓意深刻,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记住这个成语。
总之,成语故事剪纸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了成语的含义和故事情节。
这些剪纸作品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