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年代学一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202.00 KB
- 文档页数:40
同位素地质年代测定原理作者:徐向辉查道函来源:《西部资源》2012年第02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同位素测年的原理、前提、方法,重点介绍了Rb—Sr法的原理、使用要求、适用范围、原理、结果解释及优缺点。
关键字:同位素测定原理 Rb—Sr法1. 测年原理和前提同位素地质年龄,简称同位素年龄(绝对年龄),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定律,测定矿物或岩石在某次地质事件中,从岩浆熔体、流体中结晶或重结晶后,至今时间。
放射性同位素进入其中后,含量随时间作指数衰减,放射成因子体积累。
若化学封闭,无母体、子体与外界交换而带进带出,测定现在岩石或矿物中母子体含量,根据衰变定律得到矿物、岩石同位素地质年龄。
这种年龄测定称做同位素计时或放射性计时。
计时的基本原理就是依据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规律,由此测定的地质事件或宇宙事件的年龄,谓之同位素年龄。
应用同位素方法测定地质年龄,必须满足以下前提:(1)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常数须精确地测定,并且衰变的最终产物是稳定的。
(2)样品及其测得的N和D值能代表想要得到年龄的那个体系。
(3)已知母体元素的同位素种类和相应的同位素丰度。
并且无论是在不同时代的地球物质中,还是在人工合成物甚至天体样品中,这些元素的同位素都具有固定的丰度值。
(4)体系形成时不存在稳定子体,即D0= 0(对于衰变系列,也不存在任何初始的中间子体),或者通过一定的方法能对样品中混人的非放射成因稳定子体的初始含量D0作出准确地扣除或校正。
(5)岩石或矿物形成以来,母体和子体既没有自体系中丢失也没有从休系外获得。
也就是说,岩石或矿物对于母体和子体是封闭体系。
其中(1)和(3)两个前提是基本的,(4)和(5)两个条件则决定了岩石或矿物地质历史的一个模式。
2. 同位素测年主要方法在同位素年代学上,除了利用天然放射性的衰变定律直接进行年龄侧定外,还可以根据衰变射线和裂变碎片对周围物质作用所产生的次生现象来计时。
因此,总体上可将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直接法,它们是基于放射性同位素自发地进行衰变,按照衰变定律来测定年龄。
同位素年代测定
同位素年代测定是一种通过测量样品中放射性同位素的比例来推算样品年龄的方法。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质学、考古学、天文学等领域。
同位素年代测定基本原理是:样品中的放射性同位素会衰变,释放出放射性粒子,从而减少原子数量。
由于衰变率是已知的,通过测量样品中放射性同位素的比例,就可以推算出样品的年龄。
同位素年代测定方法有多种,如铀-铅法、钾-氩法、热释光法等。
这些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样品和不同的时期。
例如,铀-铅法适用于测定年龄大于10亿年的样品,而钾-氩法适用于测定年龄在10万到10亿年之间的样品。
同位素年代测定是一种非常精确的方法,可以提供可靠的时间标尺,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和宇宙的历史。
但是,该方法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同时需要对样品进行仔细的处理和测量,以避免误差和干扰。
同位素地质年代测定原理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同位素测年的原理、前提、方法,重点介绍了Rb―Sr法的原理、使用要求、适用范围、原理、结果解释及优缺点。
关键字:同位素测定原理Rb―Sr法1. 测年原理和前提同位素地质年龄,简称同位素年龄(绝对年龄),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定律,测定矿物或岩石在某次地质事件中,从岩浆熔体、流体中结晶或重结晶后,至今时间。
放射性同位素进入其中后,含量随时间作指数衰减,放射成因子体积累。
若化学封闭,无母体、子体与外界交换而带进带出,测定现在岩石或矿物中母子体含量,根据衰变定律得到矿物、岩石同位素地质年龄。
这种年龄测定称做同位素计时或放射性计时。
计时的基本原理就是依据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规律,由此测定的地质事件或宇宙事件的年龄,谓之同位素年龄。
应用同位素方法测定地质年龄,必须满足以下前提:(1)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常数须精确地测定,并且衰变的最终产物是稳定的。
(2)样品及其测得的N和D值能代表想要得到年龄的那个体系。
(3)已知母体元素的同位素种类和相应的同位素丰度。
并且无论是在不同时代的地球物质中,还是在人工合成物甚至天体样品中,这些元素的同位素都具有固定的丰度值。
(4)体系形成时不存在稳定子体,即D0= 0(对于衰变系列,也不存在任何初始的中间子体),或者通过一定的方法能对样品中混人的非放射成因稳定子体的初始含量D0作出准确地扣除或校正。
(5)岩石或矿物形成以来,母体和子体既没有自体系中丢失也没有从休系外获得。
也就是说,岩石或矿物对于母体和子体是封闭体系。
其中(1)和(3)两个前提是基本的,(4)和(5)两个条件则决定了岩石或矿物地质历史的一个模式。
2. 同位素测年主要方法在同位素年代学上,除了利用天然放射性的衰变定律直接进行年龄侧定外,还可以根据衰变射线和裂变碎片对周围物质作用所产生的次生现象来计时。
因此,总体上可将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直接法,它们是基于放射性同位素自发地进行衰变,按照衰变定律来测定年龄。
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地质年代
一、相对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是指通过地层的相对顺序和地层特征来确定的地质时间。
它主要依据地层学原理,通过研究地层的叠覆关系、岩性特征、古生物演化等手段来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提供了一个地层形成的相对时间框架,但无法给出具体的年代表。
二、同位素地质年代
同位素地质年代则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原理来测定岩石或地层的年龄。
放射性元素如铀、钍、钾等会在一定时间内衰变成其他元素,通过测量衰变产物的量,可以计算出元素的衰变率和岩石或地层的年龄。
同位素地质年代提供了一种精确测定岩石或地层年龄的方法,并且不受地层叠覆关系和岩性特征的影响,因此成为地质年代学中最重要的测年方法之一。
在实际应用中,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常常结合使用,以获得更加完整的地质时间框架。
通过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可以为同位素测年提供合适的目标样品;而同位素测年则可以为相对地质年代提供精确的年龄数据,进一步完善地质时间框架。
同位素鉴定年代误差
基本原理是:假设岩石形成时,含有一定量的具放射性的母体同位素,随时间的流逝,该母体同位素蜕变,其含量逐渐减少,蜕变后形成的子体同位素则逐渐增多,只要测定母体同位素与子体同位素之比,则该比值就可作为岩石形成以来的时间的尺度。
C-14方法有不少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就是准确度。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C-14都放射没了,就没法测了,这个时间上限是43500年。
在距今20000年到12000年之间,误差大约在70-150年,这个误差对于古人类研究还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进入距今6000年以内,其误差则在30-40年左右,对于一些样品来说,这个误差足以造成误判。
因此考古学家不能过度依赖C-14方法,而是要综合其他线索来作判断。
此外,C-14的准确度也必然引起取样量的问题。
为了准确,取样的量就要增加,位置也要增加。
对于木构建筑、植物种子、人骨等可以多点取样且对文物本体影响不大的,自然可以满足,但如果面对精品陶瓷器、漆木器等精美文物,取样则要十分慎重。
如果取样不合适,不仅对文物本体有影响,也会使检测结果缺乏说服力。
对于木材的定年,特别是木构建筑的定年,人们常用年轮进行校正。
由于同一地域的温度湿度对木材影响一致,木材的生长年代的年轮是有特征的,也可以体现木材年龄。
用年轮信息可以与C-14结果相互印证。
用于考古断代的同位素原理
同位素原理是地质学和考古学中常用的一种考古断代方法。
同位素是同一元素中原子核中所含有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原理可以通过测定化石或岩石样本中的同位素比例,来确定它们的年龄。
同位素的衰变速率是已知且恒定的,因此可以根据同位素数量的变化来推断样本的年龄。
常用的同位素原理方法包括碳-14测年法、铀-铅测年法、钾-氩测年法和镭-锶测年法等。
1. 碳-14测年法:用于考古学中的有机物质的测年。
通过测定样品中碳-14同位素的衰变情况,可以推算出样品的年龄。
2. 铀-铅测年法:用于测定岩石或矿石中的年龄。
通过测定样品中铀系列同位素和铅系列同位素的比例,可以推算出样品的年龄。
3. 钾-氩测年法:用于测定岩石中的年龄。
通过测定样品中钾-40同位素衰变产生的氩-40同位素的比例,可以推算出样品的年龄。
4. 镭-锶测年法:用于测定岩石或矿石中的年龄。
通过测定样品中镭-226同位素衰变产生的锶-87同位素的比例,可以推算出样品的年龄。
这些同位素原理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中同位素的比例,从而可以确定样品的年龄。
然而,每种测年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需要结合样品的特点和研究目的进行选择和应用。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嘿,伙计们!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
这可是一个让我们大开眼界的领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咱们来聊聊什么是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研究地球上的岩石和化石,了解地球的历史。
这些岩石和化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同位素。
同位素就是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这些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是有限的,而且它们的半衰期也是不同的。
所以,通过测量这些同位素的相对含量,我们就可以推算出这些岩石和化石形成的时间。
那么,同位素地球化学又是什么呢?它其实是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的是地球上的物质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这个领域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大气、水、土壤等等。
通过对这些物质中的同位素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地球历史上的各种事件,比如火山喷发、气候变化、生物进化等等。
现在,让我们来举个例子,看看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历史的。
假设我们发现了一块来自几千万年前的岩石样本,这块岩石中的碳-12同位素含量比现代岩石中的高很多。
根据我们的知识,我们知道这个时期的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树木,所以这块岩石很可能来自一个没有大量植物生长的时期。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对于我们了解地球历史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同位素地球化学。
这个领域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包括了大气、水、土壤等等。
其中,大气同位素地球化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领域。
我们知道,大气中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都是由氮、氧、碳等元素组成的。
但是,这些气体中的氮、氧、碳原子却有着不同的同位素。
通过研究这些同位素的相对含量,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大气中的气体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大气中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的同位素含量,来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
如果甲烷的同位素比例较高,那么说明过去的气候比较温暖;反之,如果甲烷的同位素比例较低,那么说明过去的气候比较寒冷。
利用碳14测年份的原理碳14测年是一种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利用地球大气中自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对有机物质进行测定。
碳14的半衰期约为5730年,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每个单位时间内碳14的数量会以指数方式减少。
由于碳14的存在量与大气中的同位素相对稳定,因此通过测量有机物质中碳14的含量,可以估算出有机物质形成的年代。
碳14测年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假设:1. 大气中的碳14含量在时间上趋于稳定。
大气中的碳14是由宇宙射线通过与氮气反应产生的,随着时间流逝,宇宙射线的强度和碳14的产生速率会有所变化。
可以通过测量当代大气中的碳14含量,以及了解过去大气中的碳14含量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年代测定。
2. 碳14与碳12在大气和地球生物圈之间的交换速率是相对恒定的。
地球上的生物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会吸收大气中的碳14和碳12,这两种同位素的比例会在生物体中保持相对恒定。
当生物体死亡后,它不再吸收新的碳14,而现存的碳14会以放射性衰变的方式逐渐减少。
通过测量有机物质中碳14与碳12的比例,可以计算出有机物质形成的时间。
基于以上的假设,进行碳14测年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 采集样本:首先需要采集要进行测年的有机物质样本,可以包括木材、骨骼、纸张等。
样本应尽量保持完整,避免或尽量消除与外界的碳交换。
2. 提取样本中的有机物质:将样本经过一系列化学处理步骤,提取出其中的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通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例如纤维素、蛋白质等。
3. 测量样本中碳14的含量:将提取出的有机物质样本进行放射性测量,测量结果将以放射性计数的形式呈现。
测量可以通过液体闪烁计数器、气体比计数器等设备进行。
4. 消除干扰因素:由于地球上的放射性同位素活动度并非均匀分布,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可能会干扰测量结果。
这些干扰因素包括地壳中的混合碳、大气和海洋交换的碳等。
为了准确测量样本中的碳14含量,可以通过化学处理和统计学方法,消除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
文物的年代测定方法文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底蕴。
然而,对于一些没有明确历史背景的文物,如何准确地确定其年代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此,人们开发出了多种文物的年代测定方法,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这些文物的来历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文物年代测定方法,以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一、碳14测定法碳14测定法,又称放射性碳年代学方法,是一种用来测定有机样品年代的方法。
它基于放射性碳14的衰变规律,即碳14与稳定的碳同位素碳12的比值在生物体死亡后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文物中的碳14含量,结合碳14的半衰期,可以计算出文物的年代。
碳14测定法在考古学和文物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对原始绘画、木材、纤维等有机材料进行年代测定。
二、树轮年代学树轮年代学是通过对树木生长环宽度的研究,来确定文物的年代和气候变化的方法。
在树木的主干或树干横截面上,可以看到一系列明显的环形图案,这些环被称为树轮。
树木每年都会产生一个新的树轮,树轮的宽度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气温、降水等。
通过对不同文物中的树轮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的年代。
树轮年代学在考古学和气候研究中有重要应用,能够对木制文物、建筑结构等进行准确的年代测定。
三、热释光法热释光法是一种用来测定陶器和岩石等无机材料年代的方法。
它基于一种自然现象,即这些材料在受到阳光或热能的照射后,会储存一定量的能量,并在受热或受光的作用下放出特定的光谱。
通过测量被释放的光谱,可以计算出文物被制作的时间。
热释光法在考古学和地质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没有明显年代标记的无机材料进行准确的年代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四、铅同位素年代学铅同位素年代学是一种用来测定矿石和金属文物年代的方法。
它基于铅同位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文物中的铅同位素组成来推断其年代。
铅同位素年代学在考古学和地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对金属文物如铜、铅等进行准确的年代测定。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年代学原理地球科学是一门让人迷醉的科学,它帮我们探索了地球上的自然奥秘。
而地质年代学就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学科。
地质年代学是伟大科学家达尔文所推论的,他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长期演化,正是因为地球年龄非常悠久。
因此,对于科学家来说,了解地球历史非常重要,而地质年代学正是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历史的学问。
地质年代学原理可以分为数十条,这里就介绍其中几条重要的原理。
一、相对定年法相对定年法是以岩相的年代顺序为依据,根据岩层的篮子、圈、构造变形、剪切破碎、侵入岩等指标,来确定岩石的相对年代。
岩层篮子是指在扇贝等生物形成的贝壳、珊瑚体等岩层当中,可以根据贝壳年代确定岩层年代。
而场相圈则是在覆盖岩层之上,先后形成了多个年代不同的物质,如泥岩可以记录泥沙沉积年代,因此可以根据叠合顺序来确定年代。
破碎构造是指受到压力变形的岩石,压力越大变形越严重,从而定年就不能仅靠覆盖层来看。
侵入的岩石,将形成差异岩壳,它的形成时间也可以用来确定年代。
二、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就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衰变来测定岩石或矿物年龄。
岩石或矿物中的同位素自然衰变,它们在短时间内都存在相对稳定的孪生比值。
通过定量分析不同同位素之间的数量比,我们可以计算出每种同位素的衰变速率、半衰期等一系列参数,从而计算出岩石或矿物的年龄。
三、古地磁学定年法古地磁学定年法是在地球核外层发生磁场的情况下,利用磁场的方向与强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来推断历史地磁场的演化过程。
实际上,地球磁场具有不规则的古代反应,三种不同的磁场发生了反演。
三种磁场的方向、偏角及倾角均有规律的变化。
这些规律的变化可以用来确定岩石或矿物的年龄。
但是由于地磁场的翻转是不确定的,这种方法只是粗略地评估了超过1百万年的时间范围。
四、化石年代学化石年代学是根据化石出现和消失的年代顺序,来确定地层年代。
在地球历史长河中,生物进化和起源受时间因素影响较大。
关于Sr同位素地层年代学的原理与应用1. 原理介绍Sr同位素地层年代学是一种利用地层中的锶同位素组成的方法,用于确定地层的年代。
它基于地球上锶同位素的自然放射性衰变。
锶(Sr)有多个同位素,其中主要的两个同位素是87Sr和86Sr。
这两个同位素的比例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是变化的,因此可以作为地质年代的指示器。
Sr同位素地层年代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应用:锶同位素比值的测量和地质事件的时间约束。
2. Sr同位素比值的测量测量Sr同位素比值是Sr同位素地层年代学的基础。
通常采用质谱仪进行测量。
通过将地质样品溶解成溶液,然后使用离子交换柱将样品中的Sr离子分离出来。
接下来,使用质谱仪测量样品中87Sr/86Sr的比值。
Sr同位素比值测量的准确性和精确性非常重要,因此在实验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控措施,如添加标准样品、重复测量等。
3. 地质事件的时间约束Sr同位素地层年代学可以用于确定地质事件的时间约束。
在地质历史中,一些重要的地质事件,如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会导致地层中Sr同位素比值的变化。
通过测量地层中不同位置的Sr同位素比值,并与已知年代的地层相比较,可以获得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约束。
这对于研究地球演化、构建地质时间尺度具有重要意义。
4. Sr同位素地层年代学的应用Sr同位素地层年代学在地质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地层对比和年龄研究:通过测量不同地层中的Sr同位素比值,可以对地层进行对比和年龄研究,推断地层的相对年代和地域关系。
•火山喷发历史研究:通过测量火山岩中的Sr同位素比值,可以确定火山喷发的历史并推断活动时间和频率。
•地壳运动研究:地壳运动会导致地层中Sr同位素比值的变化。
通过测量地层中不同位置的Sr同位素比值,可以确定地壳运动的时间和幅度。
•古气候研究:通过测量地层中沉积物中的Sr同位素比值,可以推断古气候环境的变化。
•石油勘探:Sr同位素地层年代学可以用于确定石油储层的地质历史,为石油勘探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