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本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写人叙事类文本特点
写人叙事类文本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真人真事:这类文本通常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基础,不进行虚构或夸大。
2. 语言朴实:这类文本的语言通常比较朴实,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或复杂的表达方式。
3. 感情真挚:这类文本通常表达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深厚感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
4. 记叙为主:这类文本主要以记叙为主,通过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5. 描写细腻:这类文本在描写人物或事件时通常非常细腻,能够深入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事件的细微之处。
6. 结构完整:这类文本通常具有完整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7. 主题鲜明:这类文本通常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人物和事件的表现来传达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总的来说,写人叙事类文本是以记叙为主,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朴实的语言,展现人物和事件的真实面貌,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深刻情感和观点。
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定位教学内容:谈《盼》的叙事特色及教学指向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每册都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每个习作单元均编有精读课文、习作例文,并安排了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盼》是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
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出发,结合“交流平台”的提示,分析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习作例文等地位、作用的不同,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同时,要更加注意文本的个性化特征及其与单元教学要求之间的有机联系,结合本学段学生的发展需要确定教学侧重点,有效保证教学效果。
一.《盼》的叙事特色《盼》是一篇叙事性文本,核心事件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个小女孩希望穿上新雨衣出门。
文章通过一系列连贯的事件,多方位地展现了小女孩内心的盼望之情。
得益于选材的精当,内容组织、结构设置的严谨以及表达手法的娴熟,事件进展起起伏伏,细节描写贴切自然,全文表现力、趣味性都很强。
《盼》作为体现“围绕中心意思写”的范例,其以下叙事特色值得关注。
围绕“盼”字选择、组织材料,在情节推动中不断展现主题。
得到新雨衣,着力体现人物对新雨衣的喜爱;为能穿上新雨衣而盼下雨,“可是一连好多天",天气预报"总是‘晴'",人物的愿望被环境所约束;雨盼来了,人物与环境达成了一致,可是另一位人物“妈妈”登场,有意无意间毁掉了“我”出门的一切可能;能出门时雨停了,“我”在失望中熄灭了燃烧在心头的盼雨火花;当走出门,却发现雨来了……愿望实现过程中意外频出,多个具有内在因果关系的人物活动推动了事件的进展,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呈现了“盼”这一内在情感。
情节推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小女孩的盼望之情,强化了主题“盼”。
文章在儿童视角下叙述事情经过,把“我”初得新雨衣、盼下雨好穿上新雨衣、下雨了未能如愿穿上新雨衣以及终于穿上新雨衣等各种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展现得很具体、生动。
如,初得新雨衣,通过写雨衣“长着两只袖筒”,穿上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以及人物行为和内心活动,着力体现“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以生动的细节充分解释了“我”盼望穿上新雨衣的原因。
教育交流151小学高段叙事性文本的群文阅读方法——以《落花生》、《慈母情深》、《草原》等为例★陆林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了更为强烈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意识。
对于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逐渐有了自己的独立看法。
同时,小学高段的语文教材中也有着大量的叙事性文本。
引导学生对这些文本进行综合阅读,首先能够让学生通过对各个文本不同事件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其次,学生能够对各个事件的画面进行生动的感受,从群文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熏陶。
另外,不同叙事性文本在记叙事件和刻画人物上运用到了不同的艺术手法,学生在多篇文本的阅读中能够通过对不同艺术手法的赏析和运用,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下面,本文就以《落花生》、《慈母情深》、《草原》等为例来谈一谈小学高段叙事性文本的群文阅读方法。
一、总结事件进程,提升信息整合能力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是叙事性文本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阅读叙事性文本的最基本的切入点。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还缺乏对叙事性文本中的事件进行明确认识的意识,难以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文本中的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进行明确的总结,让学生对各个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具体的认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为进一步探究文本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阅读《落花生》、《慈母情深》、《草原》等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各个文本中的事件进程进行具体的认识。
比如,对于《落花生》一文,要是可以与学生交流:“课文中的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分别是什么呢?”学生能够发现在课文的开篇作者简略的记叙了一家人一起种花生的过程,属于文本的次要事件。
而从课文第三段开始,作者都是在讲述自己和兄弟姐妹们与父亲一起讨论花生价值的过程,属于本文的主要事件。
又比如,对于《慈母情深》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向母亲要钱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结合文本中的“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呆呆地将那些母亲扫视一遍……”、“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叙事性文本中语言描写的读写实践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很大一部分是叙事性文本,这类文本常常用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叙述事件和塑造人物。
叙事性作文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的主要内容。
所以叙事性文本中的语言描写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读写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我们能够依据学情点,扣准课标点,把握关键点从句式、结构、表现几个方面实行梯度、螺旋设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水平。
一、掌握语言描写基本句式语言描写通俗地讲是指对人物说话的内容和说话时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
语言描写从句式上看基本由说话语与提示语两个部分组成的。
低中年级的叙事性文本的内容绝绝大部分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学生在接触语言描写的过程中要理解人物语言,掌握语言描写的基本句式。
1.记录说话语:说话语是指说话者说的话。
我们在叙事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对说话语的处理常常会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这对学生分清说话者,理解说话内容有很大的协助。
在读写实践时我们能够分角色书写说话语,让孩子根据不同的角色把每一个说话者的语言如实记录下来,这样我们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说话的内容。
如我们在学习了《青蛙看海》之后,能够选择孩子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一个画面,对其中喜洋洋、美羊羊与老村长之间的话语实行记录,或者同学之间的对话记录,也能够在家庭的晚餐桌上把家人所说的话记下来。
我们在一开始记录的时候能够让孩子把人物的每一次说话语都单独作为一个小节实行记录,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清晰地表达。
在记录的同时也是对孩子实行句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不但会记录说话语,还能积累人物对话中丰富的句式。
2.学写提示语:提示语的描写包含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神态等,这些都表示人物在说话时的样子,同时也能很好地表现出事情瞬间的细节之美,表现瞬间细节描写的生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提示语能够更形象地感受人物说话时的情形,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如果能注意到提示语的生动就能更好地表现作品。
提示语的生动在于丰富。
史诗传说童话等文本类型分析与归纳在文学创作中,史诗、传说和童话是常见的文本类型。
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讲述故事,向读者揭示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本文将对史诗、传说和童话这三种文本类型进行分析与归纳,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
一、史诗史诗是一种叙事性的文本类型,经常描绘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
史诗通常包含大量的冒险、战斗和追求理想的情节。
它们常常以神话和神话般的元素作为其叙事基础。
史诗通常以庄严、铿锵有力的语言风格,强调英雄主义和荣誉感。
其叙事结构一般严谨、庄重,包含着深层次的寓意。
世界上最著名的史诗之一是荷马的《伊利亚特》。
这部史诗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描述了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冒险和成长。
《伊利亚特》以其宏大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战争场面而闻名,同时探讨了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英雄对命运的追求。
二、传说传说是叙述人类英雄事迹、神话传说或历史事件的文本类型。
传说经常探讨人类与神灵之间的关系,强调信仰、命运和道德观念。
传说与史诗相似,都是以叙事为主导的文本类型,但传说更注重于人物与事件的神秘和超自然的元素。
传说的叙事风格较史诗更加亲近现实生活,语言更为通俗易懂。
一个著名的传说是亚瑟王传说。
亚瑟王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传奇国王,他的故事充满了战斗、爱情和背叛。
亚瑟王传说通过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们的冒险来传达关于正义、勇气和忠诚的价值观。
这些故事深受英国文化的影响,被视为重要的民族遗产。
三、童话童话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文本类型,旨在娱乐、教育和启发儿童。
童话故事通常以奇幻和神秘的元素为基础,包含着道德和教育的寓意。
它们以简练、易懂的语言风格,配以精美的插图,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奇妙的想象空间。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包括《小人鱼》、《丑小鸭》和《睡美人》等经典故事。
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以神奇的情节和幽默的语言吸引着孩子们的关注,并传递了一些深刻的道德教育,如努力奋斗、善良和友谊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史诗、传说和童话是不同类型的文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目的。
叙事文本的五个方面
叙事性文本是指以叙述性方式展开的文本通常用来讲述故事、情节和人物经历。
叙事性文本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 标题:标题是叙事性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用来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
2 开始:开始部分通常是叙事性文本的引入通过描述一个事件或者场景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 中间:中间部分是叙事性文本的主体通常包含一系列事件和场景用来展现故事的发展和主人公的经历。
4 结尾:结尾部分通常是叙事性文本的总结通过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来结束文本。
5 背景:背景部分是用来描述故事发生背景和情境的部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6 人物:人物是叙事性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展现主人公的个性、经历和故事发展。
7 情节:情节是叙事性文本的核心部分用来展现故事的主要情节和转折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
8 对话:对话是叙事性文本的一种重要形式用来展现人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节。
9 描述:描述部分是用来描绘人物、场景和环境的部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境和氛围。
叙事性文本通常包含以上各个方面的内容以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意义和内涵。
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解读策略作者:张静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第11期张静所谓“叙事性文本”,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包括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名人故事等。
对于叙事性文本,教学中应当教什么?应当怎样教?又为什么这样教?这些取决于教师对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包括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其解读策略。
在这个维度上,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漂亮的倒影。
”一、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在对叙事性文本解读中,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叙事性文本特点,对叙事性文本进行正确解读。
叙事性文本具有明显的文体特征,包括鲜明的主题、起伏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场景等。
只有把握了其文体特征,把握了其需要解读的内容,才能激活叙事性文本的活力因子。
1.主题叙事性文本是作者传达思想、情感和意蕴的载体,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寄寓着作家的主观精神。
因此,任何叙事性文本都蕴含着意义。
因此,解读叙事性文本,首先就必须追寻文本的意义,包括政治意义、伦理意义、历史意义、人生意义等。
比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所传达的主题就是“只要有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情节情节是叙事性文本的构成要素之一,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构成。
情节是叙事性文本中最为典型、最为生动的内容。
解读叙事性文本,不仅要抓住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更应抓住情节的内在冲突、矛盾等。
如《爱之链》,其“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的情节(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也就无意中帮助了女店主的丈夫乔依,这就是“爱之链”),彰显了作家的精巧构思。
3.形象叙事性文本通过各种描写来塑造人物,或借助人物活动展现情节。
在叙事性文本中,人物通常具有典型性。
正如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所说:“典型的本质在于:即便描写挑水人,也不要只描写挑水的‘某一个’人,而是要描写挑水的‘一切人’。
”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尽管林冲、洪教头是作家塑造出来的,生活中没有,但生活中却处处可看到具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物,比如临危不惧、谦逊礼让,比如嚣张跋扈、傲慢无礼等。
一、反叛“身体哲学权力话语”自柏拉图开始,灵魂和身体便被建构于二元论构架之中,灵魂被认为是不朽的、高级的;身体是灵魂通向知识和真理的障碍,身体是短暂的、低级的。
在中世纪,身体遭受道德伦理的压制,在宗教改革之后,身体受到知识的诘难(1)。
笛卡尔和黑格尔的哲学都认为知识意识和精神心灵是人的决定性因素,而排斥身体这个感性事实。
尼采摧毁了这种意识哲学,将身体定义为哲学中心。
巴塔耶和德勒兹将之发展为欲望政治学;福柯学说将尼采身体的主动生产性变为身体的被动铭写性,身体总是卷入政治权力领域中,因此备受宰制、改造、矫正和规范,权力对身体的改造能力,造就了身体政治学。
卡普兰(Grewal Kaplan)则创设了生物权力(bio-power)(2)术语,认为人们标举科学自然、客观、中立,确立科学与医学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地位,遮蔽了文化中存在的差异性、多样性的效果;这实际是政治和文化为争夺“生物权力”的斗争。
科学理论常将生理差异强调为种族和性别差异,如达尔文从阶级和文明角度解释人种进化;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对西方福利构成威胁;优生学要维持纯正和优等的人类血统。
女性主义研究发现这些新思想按照文化、国籍、种族、和阶级对妇女进行分类,将女性置于新型的不平等关系之中。
所以要驳斥所谓客观科学的话语。
西西的《哀悼乳房》(3)在身体转向的当代哲学文化语境中面世。
西西1989年8月罹患乳腺癌,时年51岁,放射治疗半年基本痊愈后,写就了这部自传体小说。
西西说过,她看过不少癌症题材的电影和书本,如《留芳颂》、《癌症楼》,多以他者立场写,很少进入病者的内心。
因此,西西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从女性个人切身经验出发,书写身体和心灵感受,颠覆禁锢身体话语的权力。
她在小说中明确质疑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和黑格尔等哲学家对精神和哲学的绝对推崇,违背了希腊人早期爱智也爱身体的文化,这使得人类不倾听皮囊语言,也使人们以为“上美术馆看画展是高雅的,上市场买菜就变成了无知妇孺”。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前言:叙事性文本是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文本类型。
它以叙述事件或故事为主要特点,通过情节发展、人物描写等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情境背景。
叙事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本文将针对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进行设计,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叙事性文本的阅读。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 能够理解叙事性文本的基本特点和结构;2. 能够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来解读叙事性文本;3. 能够分析和评价叙事性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等要素;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叙事性文本的创作。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叙事性文本,确保文本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2. 教师准备一些与文本相关的图片、词汇表、问题等辅助教学材料;3. 教师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PPT或教学工具。
三、教学步骤Step 1: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与文本相关的图片、短视频等引起学生兴趣,并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和学习目标。
Step 2:预习与词汇介绍(10分钟)教师让学生预习叙事性文本的标题,引导学生通过标题猜测文本内容,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本中可能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Step 3:整体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整篇叙事性文本,并根据阅读理解相关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文本的主题是什么?文本中的人物有哪些?描写了什么样的情节等。
Step 4:情节分析与讨论(15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文本中的主要情节,共同分析情节的起伏变化、高潮和结尾等要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Step 5:人物描写与角色评价(15分钟)学生继续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并给予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评价人物的问题,如:你喜欢文本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Step 6:主题概括与主题阐述(15分钟)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文本的主题,并通过简短的段落概括和阐述文本的主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叙事性文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文本类型。
它通过讲述故事、描绘事件,让读者沉浸其中,产生情感共鸣。
然而,在教学中,学生对于叙事性文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往往较为薄弱。
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一节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课。
二、课前准备1.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叙事性文本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学生能够分析叙事性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
- 学生能够通过叙事性文本体验情感,并进行情感交流。
2. 教学资源- 选取一篇适应学生年级和阅读水平的叙事性文本。
- PPT课件、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引人入胜的叙事性文本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念一个段落,你们听完后,尽量描述一下你们的想法和感受。
(教师朗读)学生:(积极参与)……2. 导入叙事性文本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叙事性文本的定义和特点,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叙事性文本的结构和要素,如情节、人物、环境等。
3. 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使用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和关键词标注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决阅读过程中的困惑。
4. 阅读实践学生分组阅读一篇适应年级的叙事性文本,并填写阅读指导提供的问题和思考导图,以帮助学生分析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内容。
5. 分享与讨论学生分享并讨论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分析结果,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叙事性文本中出现的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6. 情感体验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视频或音频等素材,让学生体验叙事性文本所传达的情感,进行情感交流和共鸣,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7. 小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根据学生的阅读表现,对下一节课的拓展任务进行布置,如写一篇对于叙事性文本的评论或自己编写一段故事。
四、教学评估1. 学生的阅读笔记和思考导图通过检查学生填写的阅读问题和思考导图,评估学生对于叙事性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叙事性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探索作者:梁雪芳来源:《语文世界(小学版)》2024年第05期思辨性阅读,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内容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目标。
但是,有些教师认为思辨性阅读需要在议论性文章中进行,这是在思辨性阅读认识上存在的严重误解。
议论性文章固然适合开展思辨性阅读,其他的说明性文章、叙事性文章甚至抒情性作品,都能够开展思辨性阅读。
笔者对如何结合叙事性文章的特点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进行了探索。
本文论及的叙事性文本,包括教材中常见的故事、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主要通过描写人物、事件、景物等表达作者的意图。
这样的叙事性文本多以生动性为突出特征,也是进行思辨性阅读的有效抓手,值得我们细细梳理、品读与探究。
1.以曲折动人的情节追求生动情节是故事类作品的骨架和重要特点,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情节的发展才能显示故事的完整性,作者都力求以曲折动人的情节体现文本的生动特征。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作者描写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在完成阻击敌人的任务后,毅然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的绝路上。
在这一叙述性内容中,课文呈现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先写五位战士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完成阻击任务,主动把敌人引上绝路——狼牙山顶峰;后写五位壮士在顶峰歼灭了许多敌人,打光子弹后跳下悬崖,尤其是最后的情节,五位壮士跳下悬崖时“壮烈豪迈的口号”将永远回荡在学生心中,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这样的情节安排,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期待,能够让学生读出五壮士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
由此可见,情节本身就是叙事性文本阅读的重要内容,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则是值得思辨的内容。
2.以形象精彩的语言追求生动选入教材的课文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体现在叙事性文本上,其语言具有准确、精彩、形象的特点,也是文本吸引学生阅读的重要因素。
如老舍的《草原》一文,记叙的是作者访问草原上的陈巴尔虎旗时的所见所闻。
叙事性文本的教学策略作者:陈元山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9年第02期[摘要]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占有较大的比例。
教学叙事性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它的表达秘妙、品味它的语言特质、体悟它的写作方法等,使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掌握表達技法、领悟写作艺术,从而提升叙事性文本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叙事性文本;文体特质;人物形象;读写结合[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28-02叙事性文本,是以记叙事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体裁样式。
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必须要了解事情的梗概,能够简要描述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人物和细节,说出自己心中独特的喜爱、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
这揭示了叙事性文本教学的核心,即在引领学生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文本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在角色置换的基础上感知作者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文本的体裁样式,探寻文本所蕴藏的核心价值,使阅读教学沿着言意兼得的思路不断前行。
一、探寻表达秘妙,体悟人物性格叙事离不开记人,记人离不开叙事。
人和事是构成叙事类、记人类文本两个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彼此之间相辅相成。
为此,要想真正地感知事件,就要从文本具体的人物出发,引领学生紧扣课文的关键语言进行赏析,探寻语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寻文本表达的内在秘妙,让学生感受人物内在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深入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典型的回忆类散文,作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反映刘老师乐观向上、自信坚定的品质。
为了凸显人物的这一特点,作者先后描述了“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三个典型事件。
三件事情作者所关注的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分别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坚强的性格品质、永恒的理想追求三个方面。
叙事文本的类别
叙事文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如下:
1. 侧重写人的叙事文本:这类文本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及特定的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2. 侧重记事的叙事文本:这类文本主要通过叙述事件,讲述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此时可以借助记叙文六要素来解题。
3. 侧重写景的叙事文本:这类文本主要是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基于真实事件的叙述:包括自传、传记和编年史等。
其他类型的叙述是史诗、寓言、神话、传说等。
此外,叙事性作品还可以根据其在教材中的主导地位,分成童话、叙事性散文、小说、叙事性文言文、剧本五种类型。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叙事性作品
一、“叙事”和叙事学
1、叙事:“叙事”简单地说就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那些看起来头绪很多的零碎时间在话语之中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事件系列。
一部小说、叙述一件事或一部叙事作品中的某个组成部分,都可以称作叙事话语。
2、“叙事学”: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
法文“叙事学”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
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1969年法国学者托多罗夫在《〈十日谈〉句法》中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
3、小说观念变化和叙事学兴起之间的关系:
a、叙事的内容反映社会生活。
b、叙事话语是一种虚构。
c、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经典叙事作品。
二、叙事学的基本概念
1、故事和情节
a、何谓故事(story):故事是文本所叙述的事情,是作家叙事的原材料。
b、何谓情节(plot)或话语:这是讲故事的方法,或者是故事的布局方式,这样,情节不再纠缠于故事是不是真实,客观不客观。
c、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
c1、故事时间: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c2、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2、开端与结尾
1、开头
2、结尾
a、封闭式结尾;
b、开放式结尾;
3、次序:叙事或者情节的时间顺序。
a、顺叙: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b、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c、倒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d、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4、时段:各个部分在情节中占据的时间长度。
a、慢叙:故事时间少于叙述时间
b、快叙:故事时间快于叙述时间
5、频率:各个部分在情节中出现的次数。
草蛇灰线
6、叙述视角: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a、第一人称:
b、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
d、多视角叙述
7、叙事声音: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主人公
a、作者
b、隐含作者:“隐含的作者”是真实的作者写作时创造出来的“第二作者”。
它隐含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是我们以叙事形式分析观察到的“作者”。
c、叙述者: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显然要由两个基本的因素结合而发生:“讲”的人和“听”的人,即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
d、主人公: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d1、扁平人物: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
d2、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这类人物在小说中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圆形人物基本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
e、四者之间的关系
e1、作者和隐含作者
e2、隐含作者和叙述者和主人公同一
e3、隐含作者和叙述者和主人公不同一
e4、隐含作者和叙述者同一,和主人公不同一
三、抒情性作品和叙事性作品的区别
1、抒情性作品偏于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
2、抒情性作品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它的内容主要是“事件”。
3、抒情性作品也可能有叙事因素,叙事性作品中也可能有抒情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