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年级科学上册《白天与黑夜》教案【教学内容】:科学一年级上册《白天与黑夜》【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是为我们照明的光源,认识太阳的位置。
2、知道“昼夜交替”的现象,理解在地球不停地自转过程中,太阳的高度有变化,从而分别有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3、知道“日出”和“日落”的概念,认识每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都是不同的。
【教学重点】:1、太阳是地球的光源。
2、地球不停地自转,会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3、“日出”和“日落”时间每天不同。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太阳是地球的光源”,并知道太阳在哪个位置。
2、让学生理解“地球不停地自转”所带来的交替的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第一课,挂图、黑板、白板、彩笔。
学生准备:书本、钢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问:“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 (引入学生的兴趣)2.请学生展示自己会唱的歌(可以要求唱《太阳出来了》),以此突出太阳这个重要角色。
3.学生讲述:你们喜欢哪个时间?白天还是黑夜?(让学生感性认识到白天与黑夜的不同)二、讲解1.让学生观察一下课室的光源是哪一个:我们的教室里面有哪些光源?(能想到哪些,让学生说几个,让他们认识“光源”的概念)2.告诉学生:在外面的世界里,太阳是我们的大灯笼,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光明。
3.学生观察讲解。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球,告诉学生这是我们生活的地球,然后问学生:太阳在地球上面还是下面呢?(让学生普遍认为太阳在上面)4.讲解:太阳并不在地球上面或下面,而是在它的旁边。
如果地球距离太阳比较近,我们就会感觉到特别热,但如果地球离太阳比较远,我们就会感觉凉。
5.让学生观察画面:这是地球的一个球样,地球在自转,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迹绕着太阳公转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一天的白天和黑夜是如何来的。
6.讲解:我们所说的“昼夜交替”就是这个原因:地球不停地旋转,因此它所受到的太阳光线的角度会不断变化。
太阳在升起和落下的时候,太阳的光线和地球之间的夹角也在变化,从而产生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1.白天与黑夜
1..随着太阳东升西落,我们迎来一个个白天和夜晚,看到周而复始的昼夜交替现象。
2.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被太阳光照亮的地方就产生白天,背着太阳光的一面便产生了晚上,从而产生了昼夜。
3.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有规律的变化?
答:a.早上的气温较低,影子较长。
b.中午的气温较高,影子较短。
c.夜空中月亮的位置会不断变化。
4.地球是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除了围绕太阳运转,地球还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5.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答: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地球在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一侧会被太阳照亮,这里就是白天背对太阳的一侧没有光照,这里就是黑夜。
随着地球不断自转,地球上的人们就会看到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周而复始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
6.我们生活的地方,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但是地球上有些地方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
7.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其附近,白天和黑夜常常超过24小时,白天超过24小时的现象叫做
极昼,黑夜超过24小时的现象叫做极夜。
8.极昼和极夜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答:极昼与极夜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在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时,还绕着自身的倾斜地轴旋转而造成的。
地球在自转时,地轴与其垂线形成一个约23.5°的倾斜角,因而地球在公转时便出现有6个月时间两极之中总有一极朝着太阳,全是白天;另一个极背向太阳,全是黑夜。
南、北极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是其他大洲所没有的。
小班科学教案《白天与黑夜》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天和黑夜的概念。
让学生知道白天和黑夜的顺序和变化。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白天和黑夜的概念解释白天和黑夜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它们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
2.2 白天和黑夜的顺序和变化讲解白天和黑夜的顺序,让学生知道它们是交替出现的。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过程。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故事《小明的白天和黑夜》引发学生对白天和黑夜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3.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观察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讨论白天和黑夜的特点。
3.3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图片、模型等辅助教具,讲解白天和黑夜的成因。
学生听讲并提问,教师解答。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其观察和表达能力。
观察学生在知识讲解中的听讲和提问情况,评价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学生作业评价布置有关白天和黑夜的家庭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具图片、模型、地球仪等辅助教具。
故事书《小明的白天和黑夜》。
5.2 材料观察实验所需的材料,如手电筒、纸板等。
作业纸张和笔。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白天和黑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6.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太阳、月亮、地球等,进行白天和黑夜的模拟表演。
表演后,学生分享他们的表演体验和对白天和黑夜的理解。
第七章:家庭作业7.1 观察记录学生在家中观察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将观察记录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分享和交流。
7.2 手工作业学生制作有关白天和黑夜的手工作品,如画出白天和黑夜的场景。
第一课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进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能够坚持观察一天中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和太阳位置的关系。
教学材料指南针、直尺、铅笔、计时器、手电筒、铅笔、橡皮教学步骤一、导入:和学生猜一个有关影子的谜语。
二、探索和调查1、在黑板上画一个人,让学生画出人的影子。
2、师:太阳和影子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3、到室外进行太阳和影子之间关系的测量。
4、进行一天中太阳和影子关系的模拟实验。
三、回顾和解释1、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知道了什么?2、布置课后观察一天影子、气温和太阳运动的关系的实验。
四、反思:第一次室外活动,第一时间完成情况不好,活动范围有分散,另一班下楼有说话、跑现象。
能够通过活动发现问题,这点很成功。
第二课太阳钟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认识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以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教学材料:硬纸板、双面胶、铅笔教学步骤出示几种影子,让学生估计当时的时间探索和调查1、刚才你们是如何根据影子来推断时间的呢?2、你们知道哪些用影子来推断时间的例子?全班交流。
3、如果让你自己制作一个太阳钟,你打算怎么做?小组讨论。
4、制作太阳钟。
回顾和解释1、用自己所做的太阳钟进行实际检测时间。
2、课后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推断时间。
反思:能够用学具制作太阳钟,但是只是个别学生能做,重视程度还不行,在课堂做工具不足,在家做可能得不到督促,能够认识古今中外各种样式的太阳钟。
第三课昼夜交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一、教材解析:本单元采用的对象为学生常有的影子、太阳、月亮,经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大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本单元共五课,依照时间的序次,依次研究白平时有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影子的长短变化;昼夜的交替轮回;夜晚月相的阴晴圆缺变化和因昼夜变化而引起动植物的节律变化,其内容属于《科学( 3-6 年级)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而对太阳和月亮的观察与研究正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开始。
二、授课目的: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传相关2、认识古代人对昼夜变化的猜想3、认识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的影响。
三、授课重难点:重点:1、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2、认识各种不相同形状、不相同国家、不相同制作方法的日冕的制作原理3、研究昼夜变化的成因4、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5、知道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难点:1、连续一天的观察和记录2、依照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3、依照已知条件计算某地的时间四、授课措施:1、充分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授课2、让学生自己着手实验,培养观察、着手、综合解析的能力3、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小组合作及时牢固所学内容五、授课准备:指南针、记录纸、橡皮、小棒、直尺、卡纸、钟表、硬纸板、胶水、手电筒、地球仪六、单元实践活动:研究影子的变化、自制太阳钟、观察月相变化七、课时划分:太阳和影子—— 2 课时,太阳钟—— 1 课时,昼夜交替—— 1 课时,看月亮—— 1 课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2 课时,单元实践与复习—— 2 课时,共计 9 课时。
课题:太阳和影子第 1 课时太阳和影子授课时间(月日)授课内容:太阳和影子授课目的:1、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2、能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授课准备:教师准备:日出日落的景色图片、指南针、温度计学生准备:记录纸、橡皮、小棒、直尺、钟表。
大班科学《白天和黑夜》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白天和黑夜的概念2.掌握日夜变化的规律3.观察日出和日落的过程4.探究太阳的作用教学准备1.绘本《小熊和月光》、《日出》、《日落》2.大型太阳、地球、月亮模型3.夜景图片4.紫外灯或手电筒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今天的主题:白天和黑夜。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白天和黑夜的经验和感受,并进行概念讲解。
提问:1.你们在什么时候睡觉?2.白天和黑夜有什么区别?3.在白天和黑夜你们喜欢做什么?讲解:白天是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的时间段。
太阳出现在天空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物体都特别明亮。
黑夜是太阳落山到太阳升起的时间段。
当太阳下山后,我们的周围变得十分暗淡,只有少量的光线从天空中投射下来。
2. 学习日夜变化的规律(10分钟)讲解:白天和黑夜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每天自转一圈,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通过模型演示,让学生了解在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太阳高度和位置的变化,也就是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规律。
3. 观察日出和日落的过程(15分钟)讲解: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日出。
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日落。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和地点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转。
通过绘本《日出》和《日落》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日出和日落的过程。
在带领学生观察日出和日落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的知识点,例如:•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每天都会有所不同,而且不同的季节也会影响到时间。
•有时候在日落的时候,天空会变成一片红色,这是因为太阳的光线被大气层反射的缘故。
4. 探究太阳的作用(30分钟)讲解:太阳是我们的星球系中唯一的恒星。
它是地球的能量来源,也是所有生命在地球上得以存在的原因。
借助夜景图片和紫外灯或手电筒的辅助,让学生观察夜空中的星星。
接着,讲解太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包括:•太阳是光源,在白天可以照亮地球,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
苏教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4.(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5.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7.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8.影子的形成条件有两个:(光和不透明的物体)。
9.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都要发生变化。
10.太阳位置越低,温度越低;太阳位置越高,温度越高。
11.12.(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13.(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14.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5.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是(赤道日晷);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是(地平日晷)。
16.牛顿钟: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
当你的手表到达(某一个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钟”。
17.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8.用卡纸、指南针和硬纸板做一个更精确的太阳钟:①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②把一块三角形的硬纸板竖直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③根据三角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了。
19.古人计时的工具有:(日晷、沙漏、水钟)等。
小学科学白天与黑夜课件(共张)小学科学:白天与黑夜导语:白天和黑夜是地球上生物生活的两个基本时间段。
人们在白天活动,而在黑夜则休息。
这是为什么呢?本篇文章将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并介绍白天与黑夜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一、白天与黑夜的形成原因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之一,它围绕太阳运行。
当地球旋转时,太阳直射的地方我们就会进入白天,而太阳直射的地方离我们远,我们就会进入黑夜。
这种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造成的。
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天,一天被分为24个小时。
当地球自转时,不同地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白天变为黑夜,或者从黑夜变为白天。
2.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
地球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是365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绕太阳运动,这个轨道被称为地球的公转轨道。
当地球沿着公转轨道运动时,地球上不同地区由于旋转轨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时间进入白天或黑夜。
这也是为什么不同地区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度不同的原因。
二、白天与黑夜的特点1. 白天的特点白天是太阳高出地平线的时间段。
白天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太阳光照射地面:在白天,太阳的光线直射地面,为我们提供光亮和热能。
(2)温度较高:白天由于太阳的照射,地面温度通常较高,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通常在白天进行户外活动的一个原因。
(3)活动频繁:白天是人们活动的主要时间段,学校和工作单位通常在白天进行学习和工作。
2. 黑夜的特点黑夜是太阳低于地平线的时间段。
黑夜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太阳的光线不直射地面:在黑夜,太阳已经低于地平线,光线不直接照射地面,因此天空变暗,我们见不到太阳。
(2)温度较低:由于太阳的照射减弱,地面温度会下降,黑夜通常更凉爽。
(3)人们休息:黑夜是人们休息和睡眠的时间,人们通过休息恢复精力,为第二天的活动做准备。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 太阳和影子1、一天中,我们看见的太阳从(东)方(南)方(西)方移动着,影子则是从(西)方(北)方(东)方移动着。
2、太阳的位置越高,影子越(短),太阳的位置越低,影子越(长)。
阳光下的物体在(正午12点)影子最短。
3、通常情况下,太阳的位置越高,气温越(高);太阳的位置越低,气温越(低)。
4、对北半球来说,一年内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由正东出,正西落,昼夜相等。
过了春分,昼长夜短;过了秋分,昼短夜长。
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的长短是(不变的)。
5、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规律是(自东向西)。
6、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答: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长短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
早晨,日出东方,照在物体上,拉出了长长的影子,太阳渐渐升高,影子渐渐变短;到了正午,影子最短,然后影子又渐渐变长,直到傍晚,太阳落山,影子消失。
影子的变化是一个长--短--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始终相反。
2 太阳钟1、中国古代有很多计时工具,你了解的有(沙漏)、(漏刻)、(水钟)、(蜡烛)、(圭表)、(日晷)等。
2、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3、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通过观察(太阳投射物体的影子的移动)来计量时间。
4、常见的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
5、日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晷针)、(晷面)、(晷面上的刻度线)。
6、根据日晷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日晷可分成(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
7、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当你的手表到达(某一个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钟)。
8、在玩手掌日晷的时候,要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太阳和影子(1)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
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在南,影子在北;太阳在西,影子在东。
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
(2)太阳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太阳越高,影子越短。
一天中,从早到晚影子的长短依次是:长——短——长。
一天中,我们看到的太阳运动是从东往西。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周形。
(3)、影子的长短变化和气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影子长,气温就低,但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侯,而是在下午1—2点之间,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吸收太阳热辐射最多,故气温最高。
(4)一天中气温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越高,气温也越高。
(5)我们用平臂叠拳法测量太阳高度2、太阳钟(1)人们利用太阳的变化和影子的变化之间的规律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
(2)日晷是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举例说明不同形状的日晷(课本4页)(3)古代计时器还有:沙漏、有刻度的蜡烛、中国古代铜壶滴漏、牛顿钟等。
3.昼夜交替(1)、太阳东升西落以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
(2)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24小时,公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年。
(3)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地球绕着太阳在运动,昼夜的形成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4)当北京是白天时(中午),华盛顿是黑夜,巴黎是清晨,夏威夷是黄昏。
(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美国(华盛顿)7:00、德国13:00、澳大利亚22:00收看实况直播。
4、看月亮(1)月相变化的规律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农历十五)-残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
上半月左亏,下半月右亏。
(2)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
(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做月相。
月亮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4)月亮在天空中的运动:我们看到的月亮也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1.白天与黑夜【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模拟实验能说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
[科学探究]1.能根据昼夜交替相关的自然现象,提出日地之间运动关系的猜想。
2.能通过建立模型和模拟实验收集证据,并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发展模型思维能力。
[科学态度]在探究过程中积极与同伴交流,认识到有依据的解释很重要,形成对天文学的研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基于生活体验,了解人类通过认识地球运动规律来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学生基于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的情况和从资料中获取的信息,修正自己的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清晨,随着旭日东升,黑夜逐渐退去,白天就来临了!傍晩,太阳西下,黑夜重新降临。
白天,黑夜,白天……日复一日,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有规律的昼夜交替现象,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岁岁如此,四季又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开启《昼夜与四季》学习之旅吧!比较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建筑物一样不同:左图是白天(昼),右图是黑天(夜)。
每天伴我们醒来的第一缕阳光和每天哄我们入睡的茫茫夜色,似乎是上了发条的时钟生生不息,永不停歇。
随着太阳东升西落,我们迎来一个个白天和夜晚,看到周而复始的昼夜交替现象。
那么,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边阅读边思考二、讲授新课一、科学实践: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奥秘1、白天与黑夜(1)指一指:地球上哪些地方是白天?哪些地方是黑夜?(2)辨一辨:白天和黑夜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白天有阳光照射,黑夜没有阳光照射。
2、昼夜交替现象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有规律的变化?(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和温度变化早上的气温较低,影子较长;中午的气温较高,影子较短。
推测一下:一天中,傍晚物体影子和温度有怎样的变化?傍晚的气温较低,影子较长。
活动名称:太阳找朋友活动目标:1、区分白天和黑夜的明显不同。
2、发现物体与影子的对应,感知黑夜不可怕活动。
活动准备:1、“黑夜”图画一副2、视频软件活动流程:一、观察讨论:观察“黑夜”的图画,图画上有月亮和人、动物、家具、花草等剪影。
提问:这是什么时候,谁在睡觉了?(小动物、小花、小草)小结:深夜,关了灯,屋内和屋外都是黑暗的,人们都睡觉了。
1、天亮了1)太阳出来了,想象:太阳出来了,照亮了谁?(幼儿随便说)2)寻找与影子相对应的物体,然后把相应的图片覆盖在影子上面,变成明亮的物体。
2、天黑了1)将覆盖在剪影上的图片一个个地拿掉,表示:**睡觉了。
2)观察每一个影子,猜猜是谁在睡觉。
二、太阳找朋友:1、观察黑夜的各种影子,猜猜这是什么?2、每人拿一张图片,去找对应的影子。
3、朋友们都找到了,天亮了。
游戏目标:1、学习分类,6以内的数数及认数。
2、激发幼儿学数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游戏准备:1、1—6数字卡各一张。
2、星星10颗,大的6棵,小的4颗(其中大的5个角的红星星2颗,金黄的3颗,大的6个角的黄星星1颗,小的4个角的绿星星3颗,小的4个角的蓝星星1颗)3、把剪好的星星放在天空上。
(黑板上)活动过程:1、幼儿观察,说说星星有哪些颜色,哪些星星大?哪些星星小,每种星星各有多少?2、按星星的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分别进行分类。
3、教师出示数字卡,幼儿根据卡片上的数到“天上”摘星星。
4、教师拍手,幼儿根据拍手次数到“天上”摘有几个角星星。
如师拍4下,便摘4个角的星星。
5、幼儿根据教师说的要求摘不同颜色的星星。
如教师说摘3颗红颜色的星星,幼儿便摘3颗红颜色的星星。
活动目标:1、有兴趣地观察月亮,知道月亮是会变化的。
2、知道天黑了,宝宝要学着自己睡觉。
活动准备:月亮变化的图片(挂图)活动过程:一、说说晚上发生的事1、学做爸爸妈妈,哼唱《太阳下班了》摇着娃娃睡觉。
2、讨论:到了晚上,太阳回家了,谁会出来呢?二、观察月亮的变化1、在各种图形中找月亮。
2024年科学《白天和黑夜》教案5篇科学《白天和黑夜》教案篇11、认识白天和黑夜,了解知道白天、黑夜的主要特征。
2、在快乐的游戏中正确区分白天和黑夜。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1、多媒体课件2、白天、黑夜的大背景图各一张、画有白天、黑夜特征的小图片若干。
3、幼儿游戏操作卡片若干(约每人一份)、游戏大转盘一个。
一、“白天真热闹”,通过小视频认识白天及白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1、出示手偶太阳,激发幼儿活动兴趣提问:这是谁?它会在什么时候出来玩?白天到了,都有谁会和太阳公公一起玩?2、观看小视频,了解白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提问:太阳公公出来了,白天到了,都有谁醒来了?3、出示白天的背景图,幼儿边说教师边将对应图片粘贴到背景图上。
4、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对照图片再次感知“白天真热闹”二、“黑夜静悄悄”,通过小视频认识黑夜及黑夜里人们的活动。
1、出示手偶月亮,激发幼儿活动兴趣提问:这是谁?它会在什么时候出来?黑夜到了,小朋友都会做什么呢?2、观看小视频,了解黑夜里人们的活动。
提问:月亮婆婆出来了,黑夜到了,都有谁睡着了?3、出示黑夜的背景图,幼儿边说教师边将对应图片粘贴到背景图上。
4、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对照图片再次感知“黑夜静悄悄”三、通过多个快乐游戏,正确区分白天和黑夜1、快乐大转盘:通过大转盘旋转,辨别图片内容是白天还是黑夜提问:这是白天还是黑夜的秘密?图片上画的是什么?谁能帮小象找一个白天(黑夜)的秘密?2、找“白天”和“黑夜”:幼儿每人从大口袋里摸一张图片,同伴间交流图片的内容,说说自己拿的是白天还是黑夜的小秘密,然后粘贴到相应的背景图上。
3、找“太阳”“月亮”。
幼儿每人一张卡片,根据卡片中小朋友的活动,选择判断应该粘贴太阳还是月亮。
4、游戏“太阳和月亮”:幼儿每人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的手偶,教师手持图片,边走边念儿歌,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判断,然后高举太阳或月亮。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单元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记录影子的变化和移动。
*能够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并建立太阳的运动模式。
*能够用仪器观察记录太阳的高度和当时的气温。
*会做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能够模拟月相变化。
*能够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记月相日记。
*能够观察一天中月亮的移动,建立月亮的运动模式。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的影子和物体之间的关系。
*知道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移动和变化的规律。
*知道太阳一天当中的运动模式。
*能够发现太阳高度和当时气温之间的关系。
*知道太阳的影子能够表示时间,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认识日晷等古代的计时工具,了解其他的古代计时工具。
*认识月相变化,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知道月亮一天的运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持久(为期一天的太阳观察和为期一个月的月相观察)地进行观察。
*体会到长期收集的数据的价值,因为数据中会隐藏着一定的规律。
*体会到看似平常的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和变化中包含着大自然神奇的规律与联系。
*意识到掌握利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的内容:1、太阳和影子2、太阳钟3、昼夜交替4、看月亮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单元教学概念图本单元试验前概念调查问卷第一单元单元调查班级姓名日期1、你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吗?请详细说明。
2、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推算时间,你能说出一种方法吗?3、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4、是什么引起了昼夜交替?5、每天晚上看到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6、昼夜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请说两点。
前概念调查统计1、你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吗?请详细说明。
所有学生都知道太阳和影子是有关系的,但大部分学生只关注到太阳和影子方向之间的关系,对于长短的关系能够意识到的只有少数同学。
2、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推算时间,你能说出一种方法吗?有的同学知道用日晷,大部分学生也知道根据太阳方向判断大概的时间,但不知道怎么样推算精确的时间。
第一课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进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能够坚持观察一天中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和太阳位置的关系。
教学材料指南针、直尺、铅笔、计时器、手电筒、铅笔、橡皮
教学步骤
一、导入:和学生猜一个有关影子的谜语。
二、探索和调查
1、在黑板上画一个人,让学生画出人的影子。
2、师:太阳和影子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3、到室外进行太阳和影子之间关系的测量。
4、进行一天中太阳和影子关系的模拟实验。
三、回顾和解释
1、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知道了什么?
2、布置课后观察一天影子、气温和太阳运动的关系的实验。
四、反思:第一次室外活动,第一时间完成情况不好,活动范围有分散,另一班下楼有说话、跑现象。
能够通过活动发现问题,这点很成功。
第二课太阳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认识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以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教学材料:硬纸板、双面胶、铅笔
教学步骤
出示几种影子,让学生估计当时的时间
探索和调查
1、刚才你们是如何根据影子来推断时间的呢?
2、你们知道哪些用影子来推断时间的例子?全班交流。
3、如果让你自己制作一个太阳钟,你打算怎么做?小组讨论。
4、制作太阳钟。
回顾和解释
1、用自己所做的太阳钟进行实际检测时间。
2、课后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推断时间。
反思:能够用学具制作太阳钟,但是只是个别学生能做,重视程度还不行,在课堂做工具不足,在家做可能得不到督促,能够认识古今中外各种样式的太阳钟。
第三课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昼夜的成因。
*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行的。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
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的历程。
教学材料:手电筒、地球仪
教学步骤
1、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探索和调查
1、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同一时刻,地球上各个国家的时间不一定一样,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2、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3、实验的时候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国家的时间为什么不同,找出不同时间的国家例子。
4、交流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探索历程。
回顾和解释
课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
反思: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有地球自转引起的。
第四课看月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记忆,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
*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
*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意识到如实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知道月相变化的顺序和规律。
能够坚持长期实事求是地长期观察。
教学材料:月相变化盒、硬纸板
教学步骤1、请同学上黑板画月亮。
探索和调查
1、让学生交流曾经观察月相的经验。
2、小学讨论,提出月相变化可能是什么规律。
3、用月相观察盒,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4、再交流月相变化的规律。
5、讲解月相为什么会变化。
6、制作月相日记卡纸。
7、分观察小组。
回顾和解释
1、布置记月相日记。
反思:不能记录一个月的月相变化
第五课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地分析和判断。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知道动植物、人体有自己的生物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知道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有影响。
能够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教学材料: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
教学步骤1、昨天晚上你干了什么事?
探索和调查
1、你所做的事情,哪些事你白天一般不会做。
2、还有哪些事情是你白天做,但晚上不做的呢?
3、你还知道哪些情况是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有影响的。
资料交流。
4、这些昼夜交替对动植物影响的事实,能够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5、如果让你研究昼夜交替对动物或植物的影响,你打算怎么做?
6、交流观察计划、注意点。
探索和调查
1、你所做的事情,哪些事你白天一般不会做。
2、还有哪些事情是你白天做,但晚上不做的呢?
3、你还知道哪些情况是昼夜交替对动植物有影响的。
资料交流。
4、这些昼夜交替对动植物影响的事实,能够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5、如果让你研究昼夜交替对动物或植物的影响,你打算怎么做?
6、交流观察计划、注意点。
反思:
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动植物与昼夜变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