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月亮丰富的意象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6
古人因爱月而咏月。
李白说:酒缺月不味,景无月不美。
辛弃疾说: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
张若虚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中国文人有着“月亮情结”,因而也流传下无数关于月的美妙诗篇。
作者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对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作一大致的分类。
一、象征团圆和思念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
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作者寄情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表达彼此之间的思念和友谊。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二、象征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作者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然泪下,深切思念家园吧。
三、象征宇宙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
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宇宙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亮的象征意义月亮又叫做月球,月亮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美的传说,还象征着许多东西,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月亮的象征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月亮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信息,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深厚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1、中国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与女性.“一阴一阳是为道”.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出发点,是我国先民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和解释.《礼记》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大明即太阳,代表男性,意味着阳刚、强壮和力量;月亮代表女性,意味着温柔、阴柔、温馨、婉约和缠绵.因此三岁儿童都知道,称呼太阳为“太阳公公”,称呼月亮为“月亮婆婆”,决不会搞错.关于月亮最著名的神话故事是哪一个?嫦娥奔月.传说神射手后羿得到了一种不死药,一天外出时交待妻子嫦娥不要乱动这种药.嫦娥却充满好奇,于是趁后羿不在,偷偷地把它吃了,结果飞升到月亮上,住进了广寒宫.虽然嫦娥从此长生不老,但永远孤身一人寂寞难熬.唐朝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就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孤独得连猪八戒做天蓬元帅时喝醉了酒,竟然按耐不住调戏起她来.嫦娥其实就是女娲.关于月亮的神话还有很多.譬如八仙之一倒骑毛驴的张果老被夹在月亮上的桂树中间.吴刚学仙有过被罚每天砍桂树,但每一斧砍下去只要斧头一拔出来,豁口就合拢了,就这样砍了又合,砍了又合,永无尽期.吴刚伐桂的故事与西方神话中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的故事惊人地相似.我国古代神话中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就是三只角的乌鸟.据此有人不无骄傲地宣称:我国最早发现太阳中有黑子,比西方科学家早了几千年.同学们想想,传说中月亮里边是否也有一些动物呢?月亮中有蟾蜍,还有玉兔.蟾蜍——蛙——娲——娃——人蛙同源兔子的怀孕、生产周期——月亮盈亏周期——女性的生理规律2、月亮是贞洁、洁净、爱与美的象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光如水,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月是水的结晶,水是月的灵魂,是贞洁纯净的象征,是美的化身.所以《红楼梦》中的多情公子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一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就觉污浊.”月亮在中国审美的深层结构中,始终流露着神秘的永恒的女性微笑.因此古典诗词里,常常以美人似月,佳人月下作为基本抒情意象.《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韦庄:“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苏轼:“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异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凄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我国古代的爱神、媒婆被称为月下老人.情人相会也往往选择月下,有诗为证:“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元夜》)“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连金庸金大侠封笔多年之后,还破例写了一篇小说《月云》,专写他的初恋情人.月云,多美的名字,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呀!3、月亮是永恒的象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和人生短暂的喟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残霞卷尽出东溟,万古难消一片冰.”(章碣《对月》)“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月亮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月亮意象词语月亮作为一个自然现象,一直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含义。
在文学、艺术、哲学等众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表达。
以下是针对月亮所具有的意象词语进行专业解读的相关内容。
1. 明月:明月是最经典的月亮意象词语,它代表着月亮的明亮、清晰和明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明月被视为吉祥之物,被赋予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因此,在诗歌中常出现“月明如水”,“皎洁明月”的描述。
2. 半月:半月代表着月亮的阴暗面。
在西方文化中,半月也被称为“残月”,这种形象象征着人生中的不完美和残缺。
3. 新月:新月代表着月亮变化的开始和新的希望的开始。
在伊斯兰教中,新月的出现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信仰象征,同时在较早的人类文明中,新月也是一种吉祥符号。
4. 圆月:圆月意味着月亮的完整和圆满,被视为吉祥增福的象征。
在佛教中,圆月代表着菩提心和慈悲心。
而在法国文化中,圆月也是一种浪漫的爱情象征。
5. 昏月:昏月是指明亮度较暗的月亮,在音韵上和“混沌”同音,因此在古代诗文中常常被用来描述黑暗或混乱的情景。
6. 皓月:皓月意味着月亮的光芒强烈、耀眼、洁白,常常被用来形容明亮的月光下的优美景色。
在汉语中,“皓”一词本来是用来形容人的美貌,但后来也被用来形容月亮的亮度和洁白。
7. 朦胧月:朦胧月是指因天气原因而导致月亮模糊、模糊不清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月亮的光芒被云层所遮挡,只透出一些微弱的光芒,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意味。
8. 弯月:弯月是指与半月相似的月亮形状,但是比半月更弯曲。
弯月常被用来描述月亮变暗或者在云层中出现的情况。
在波斯文化中,弯月是一个重要的象征,被视为神秘、灵性和智慧的象征。
综上所述,月亮意象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月亮作为一个自然现象,它的变化和形态,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美的感受,更多的是对我们灵魂深处的启示和思考。
月亮意象由此也成为了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中常用的意象和时代符号,它既是一个自然事物,更是一门文化宝库。
论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文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的外物,运用比兴的手法,表达情思、抒发志向。
月亮、荷花、柳竹、鸿雁……这些自然景物,通过文人们独特的视觉、感觉和想象,被丰富、深化为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由于月亮作为审美意象,具有其特有的鲜明丰富的美学意蕴。
所以月亮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成为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是女性形象的化身,这是她最原始的审美意象。
月亮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
所以,便有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美丽的神话传说。
作家们在表现女性的命运时,尤其喜爱采用月亮意象。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主人公流苏与柳原之间的“爱情狩猎”,是以他们对月亮的不同理解体现出来的。
柳原对流苏的爱建立在她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上,一个贤德、顺从又为了爱义无返顾的东方女性,这是他心目中的月亮,也是男性世界的月亮。
如果说柳原让流苏望月是隐晦的暗示,那么,对流苏低头的赞美,则十分明显地表达了柳原的愿望。
然而,柳原心中的月――理想的女性,已经被“物”(藤花或玫瑰)挡住了,显示现实中的月――流苏不可能委身异性而不需要任何承诺。
柳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浅水湾、甲板上抗拒这种“月色”。
流苏心中的月是泪眼中“大而模糊”的,望月也是反观自身。
她的现实处境接近神话传说中奔月的嫦娥。
嫦娥本是后羿的妻子,偷服不死药而升天,无处可去,最后来到了月亮上的广寒宫。
这个凄美的故事赋予了后人许多想象,她往往被表现为幽怨的少妇,她虽然名列仙籍,却更像是被打入冷宫,为她的愚蠢和背叛受到处罚。
这种幽闭处境,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女性地位的写照。
而流苏离开丈夫,为自己的娘家所不容,无路可走,在香港进行绝望的挣扎,与奔月的嫦娥一样彷徨无主,委身柳原后设想漫长的独居岁月,恰似月宫中寂寞的嫦娥,月亮显然无法引起她罗曼蒂克的情怀。
月亮意象词语月亮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具有多方面的涵义和象征意义。
从古至今,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被广泛用于文学创作、绘画艺术、音乐歌曲等方面。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月亮意象词语及其相关内容。
1.圆月:圆月常被用来象征满足、完美和团结等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月被古人视为“月圆人更圆”,因为圆月是人们饮酒欢歌的佳节,圆月还常被用作联想到团圆、和谐等寓意。
同时,圆月还被视为一种旺盛的能量,具有让人们感到安心、温馨、舒适的作用。
2.半月:半月也是一种月亮意象词语。
半月不仅代表着月亮的不完全,而且还可以表达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半月常被用作代表变化、转折和发展等含义,因为半月是月亮的一个过渡状态。
同时,人们在看到半月时,也会联想到生命的不确定性和生命的起伏。
3.月光:月光是月亮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月光是一种灰色的、柔和的光线,常被用来表达浪漫、忧郁和寂寞等情感。
月光在夜晚显得格外明亮,给人以安慰、宁静和休息的感觉。
同时,月光也能给人带来鼓舞和启示,启发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4.明月:明月意味着月亮的明艳和晶莹,被用作表达秀丽、高洁和优美的意义。
人们常常赞美明月的美丽和明亮,认为它是自然界中最美的景象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明月还常被用作联想到诗歌、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创作,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5.云月:云月意味着月亮被云层遮挡的状态。
云月在心理意义上被用来表达不确定和迷茫,因为它让人感到神秘和不可预测。
同时,云月也代表着光明、希望和信仰,因为夜晚中的云月常常被赋予一种神圣的意义。
6.月亮湖:月亮湖是一种美丽的景象,也是月亮意象中的一部分。
月亮湖意味着月亮的倒影在水面上的美丽景象,被用作表达温馨、浪漫和平静的意义。
同时,月亮湖也常被用作描写自然美景、旅游胜地等方面。
7.月饼:月饼是一种美味的食品,也是月亮意象的一部分。
月饼在中秋节时成为人们庆祝的重要食品之一,被用作表达团圆和祭祀的含义。
月饼作为一种传统的食品,蕴含着人们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深深思念。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
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月”在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蕴
在唐诗三百首中,月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表达意蕴:
1. 思乡之情:在许多诗歌中,月亮被用作象征思乡之情的意象。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通过望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 怀人情感:在许多诗歌中,月亮也被用作怀人的意象。
诗人通过望月,表达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些诗句均借月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写得真切感人,韵味无穷。
3. 清幽宁静:在王维的《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里的月表示清幽宁静,是诗人表达内心世界的安宁和淡泊。
4. 离别之恨:在李商隐的《无题·其二》中,“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这里的月被用作离别之恨的象征,诗人通过月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5. 期盼:在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木至》中,“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这里的月表示期盼,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6. 时空的永恒:在某些诗歌中,月亮也被用作表达诗人对时空永恒、人类渺远的一种哲学思考的意象。
例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些诗句所抒写的就是诗人对时空永恒的一种哲学思考。
【总结】月在唐诗中的意蕴非常丰富,可以表达思乡之情、怀人情感、清幽宁静、离别之恨、期盼以及时空的永恒等。
这些意蕴的背后是诗人对生活的深深感悟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
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
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
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
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
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
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1. 思念之情:月亮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2. 离别之苦:月亮也常被用来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缺变化,表达对离人的眷恋和伤感。
3. 孤独寂寞:在古诗词中,月亮有时也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寂静和冷清,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受。
4. 美好祝愿:月亮在古诗词中有时也承载着美好的祝愿。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满和明亮,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多层次的,既可以是思念之情的寄托,也可以是离别之苦的象征,还可以是孤独寂寞的写照,或者是美好祝愿的承载。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古诗词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符合的诗词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看到月亮时的意象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代表着团圆、思乡、美丽、清纯、永恒等意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与月亮相关的意象:
1. 团圆:月亮是家庭团聚的象征,许多诗词中都有提到与家人一同赏月,分享快乐和幸福的场景。
2. 思乡:在外地的人们看到月亮时会想到自己的家乡,思念家人和亲朋好友,这是因为月亮是固定的,但人却在不断的流动。
3. 美丽:月亮被认为是美丽的化身,常被用来形容女性的美丽和纯洁。
4. 清纯:月亮也被视为清纯的象征,常常用来形容年轻、纯洁和无邪。
5. 永恒:月亮的循环周期让人想到永恒,也常被用来表达爱情、友谊、生命的无尽追求和无限憧憬。
在很多诗人、文人的作品中,月亮都有着很美好的意象。
如果还有其他与月亮相关的意象想要了解,建议阅读一些古诗或者与诗词鉴赏相关的书籍。
古代月亮意象的含义1. 古代月亮常常代表着思念呀!你想想,李白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就是在望着月亮思念远方的亲人嘛!这月亮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相隔甚远的人的心连在一起呢。
2. 月亮也能象征团圆呢!就好比中秋节的时候,大家都聚在一起赏月,那圆圆的月亮不就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不也这么说嘛!3. 哎呀,古代月亮还可以表示孤独呢!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看着那清冷的月亮,是不是感觉特别孤单呀,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月亮就陪着诗人一起孤独呢。
4. 你知道吗,月亮有时候还象征着美好呀!像嫦娥奔月的传说,那月亮上的宫殿多美好呀。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多美妙啊!5. 古代月亮也是时光的象征呢!你看,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这不就像时光一样不停地流转嘛。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不是在感叹时光的流逝嘛!6. 嘿,月亮还能寓意永恒呢!它总是在那里,不管经历多少岁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多神奇呀,人一代代地换,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7. 月亮在古代也可以表示宁静呀!当夜晚一切都安静下来,只有那月亮静静地挂在天上,多宁静的画面呀,就像“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的一样。
8. 哇,月亮有时还代表着神秘呢!它上面到底有什么,让人忍不住去想象。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月亮里的女神多神秘呀!9. 古代月亮也可以是伤感的象征呀!当人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着那月亮,是不是感觉更难过了呢,像“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10. 月亮还能象征着浪漫呢!在月光下漫步,或者和心爱的人一起赏月,多浪漫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氛围多浪漫啊!我觉得古代月亮的意象真的太丰富啦,它能表达出那么多不同的情感和意义,真的好神奇呀!。
月亮在中国文学中的意象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囊括了丰富多样的意象与象征。
其中,月亮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月亮不仅仅是一个天文现象,更是带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象征,不同文学作品中对月亮的描写往往蕴含了深意,传递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本文将从历史、诗歌、传说和小说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月亮在中国文学中的意象。
一、历史中的月亮意象中国历史上,月亮一直被视为美好、纯洁和神秘的象征。
在古代历史记录和史诗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描写和赞美。
例如,汉代大文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巨著《史记》中,描述了当时古代贵族们举办盛大宴会时在月下观赏月亮的场景。
这些描写以其寓意深远和生动形象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二、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丰富多样,是诗人们最喜欢的题材之一。
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秋夕》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描绘月夜中的环境和景色为主,通过对月亮的描写,传达出了孤寂和思乡之情。
而宋代诗人苏轼则在他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中,将月亮比喻为喜爱和思念的象征,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传说中的月亮意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最著名的当属《嫦娥奔月》的传说。
据传,嫦娥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因误食了仙丹而飞升到月亮上,成为月宫中的仙女。
这个传说通过嫦娥的形象,象征了美丽和忠诚,也寓意着人们对于永恒和完美的向往。
四、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中国古代小说也经常运用月亮意象,以表达故事情节中的某种情感或者象征。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古代小说,其中就有许多关于月亮的描写。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以“东篱折柳万条条,闲把相思栽杏花”来暗示黛玉与宝玉之间的爱情纠葛。
月亮在这里暗示着黛玉对于宝玉的思念和深情。
结语月亮作为一个独特且丰富的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个天文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价值观的象征。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1、月是美的象征《诗经·陈风·月出》最早以明月来喻佳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这里的“佼人”就是美人的意思。
而在韦庄《菩萨蛮》这首著名的唐词当中,更是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以月喻人,而且是容貌娇艳的女子。
诗词当中用月亮来比喻美丽的女子,不光是凡间的,还有神仙女子。
宋玉的《神女赋》中“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就是用明月来形容神女之美。
苏轼的《宿望湖楼再和》写出名句“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同样是抒写女子之美,月就是人们心中的美女之神。
2、月是故园、团圆的象征苏东坡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人们很早就在月亮的圆缺和人的离别团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月圆之日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家人团聚之时,那么明月就被披上了团圆的象征外衣。
李煜曾《虞美人》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就是在对月亮的吟咏当中注入了故园之思,深切地表达出了和故乡和亲人团圆的愿望。
而在杜甫的笔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样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团聚的盼望。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而人虽在异乡,但是自己和家人是共看一轮明月,这就将人的思乡之感与故乡的面貌融为一体,这就是月的团圆象征意义所在。
在羁旅之人的眼中,天上遥不可及的月亮就是自己那日夜想念的家,在孤独的夜晚,月之故园就是寄托的最好凭证。
3、月是永恒的象征人生短暂而月亮永恒,这也是诗词中最富有哲理意义的思考。
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使他被世人所牢记,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哲学道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的,与人的生命短暂形成了带有诗意的对照,这种对照让人们看清了自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是人生却早已不同。
李白在《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是如此这般的体验。
苏轼也有相似体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是在感叹时光短暂的同时,寄寓了美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月亮”意象的含义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含义月亮意象的含义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
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
以月亮为意象写一段话月亮,是夜空中最美丽的明星。
它独自升起,洒下柔和的光辉,照亮黑暗的世界,给人们带来安慰和温暖。
月亮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人们心灵的寄托。
它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激发着无尽的遐想和美好的憧憬。
当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的天空中,月亮悄然升起。
它像一颗纯洁的明珠,挂在夜空中,散发出宁静而神秘的光芒。
月亮的形状各异,时而圆满如盘,时而弯曲如镰,时而清晰如玉,时而朦胧如云。
它的变化无穷,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美好的憧憬。
月亮是夜晚的伴侣,它陪伴着孤独的人们,给他们带来安慰和温暖。
当人们感到孤单、无助时,他们会抬头仰望着月亮,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月亮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的世界,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正是月亮的存在,让人们在孤独中感到温暖,在困难中感到勇敢。
月亮是浪漫的象征,它给人们带来了爱情和浪漫的幻想。
在月光下,人们可以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浪漫的情调。
夜晚的月亮,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的爱情和幸福。
有人说,月亮是恋人的像征,它见证了他们的爱情,给他们带来了永恒的约定和珍贵的回忆。
月亮是自然的艺术品,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无尽的美丽和神秘。
当月亮升起时,它的光芒洒落在大地上,把一切都映衬得如梦如幻。
月亮的光辉照亮了山川河流,照耀着花草树木,给大自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在月光下,大自然的景色更加迷人,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魔幻的世界。
月亮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它给人们带来了宁静和安慰。
当人们感到疲倦和压力时,他们会抬头仰望着月亮,感受它的温暖和安抚。
月亮的存在,让人们感到心灵的宁静,平静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月亮的光芒,像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抚摸着人们的心灵,给他们带来了安慰和力量。
月亮是人类文化的象征,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和多彩。
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观赏月亮,并把它作为诗词和绘画的题材。
月亮的形状和变化,成为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之源,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现代,月亮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作为节日和庆典的象征,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祝福。
永恒的月亮,丰富的意象
——有关月亮意象的探究学习活动
保靖民中高二 2010年秋学期
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有关“月亮”的内容进行复习,了解“月亮”
在古典诗歌中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月亮在古诗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对例句的分析。
使用教具: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使用音响、视频设备。
教学方法:整理--归类--总结--思考。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搜集课内课外出现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领会意境,
思考其象征意义。
(2)教师准备:搜集课文中出现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进行归类整理,
然后制作出幻灯片,配上音乐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月亮在古诗中是一颗明星
月亮,不仅悬挂在我们的头顶之上,更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
中国无疑是一个诗的国度,精美绝伦的古典诗作成为中国文学舞台的一个主角,而月亮又成了古代诗歌舞台上的一颗明星。
诗人对月亮算得上情有独钟了。
从《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吟唱,到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洒脱;从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
成三人”的浪漫,到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深沉;从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到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孤独,到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月亮,凭借着怎样的魅力,居然占据了诗歌的大片天空?
二、“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义
当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仔细揣摩一下月亮所包含的意境,你就不再会觉得奇怪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更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
“月亮”这一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它是一种寄托,是一份牵挂。
悬挂在诗坛上空的月亮就像是诗人的一个道具,在不同诗人的巧妙运用下,它恰到好处地展现着中国文化独特的内涵。
它常变常新,永不落伍。
于是便无处不在地渗透到了古典诗词的每一个角落,语境不同,月的含义也有所变化,于是也便有了不同的意境:
1、月亮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他们不约而同都选择“月”的意象寄托思乡之情,表达的是诗人那挥之不去的乡愁。
在这些诗作中,月亮俨然有了情和意,成了人们寄托情思的牵挂,在无形之中,月亮被赋予了“思乡”和“团圆”的内涵,成了承载诗人思绪的意象,怪不得诗人对月亮一往情深呢。
2、月亮是一种朋友间的美好祝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代文豪苏轼在人生失意之时,把酒问天,
共月慨叹,留下了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
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但却丝毫不露痕迹。
全诗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明月也确乎有情,将“愁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和对朋友深切地问候。
3、月亮表达忧情离愁
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
此类作品中的月都不是“满月”“圆月”而是“残月”“新月”,取残缺、不得团圆之意,这与诗作传达的离愁别绪分外吻合。
4、月是美人的象征。
在古人审美世界里,月的形态美与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最为相似,明月是
美人的象征,从而创造出众多用月描绘美人的句子,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
晏殊的《浣溪沙》中“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描绘出这位美人的娇艳。
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中“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描写一位深闺少女午睡醒后的慵懒之态。
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乌发之下的愁眉。
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
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写女子的美丽胜过皎洁的月亮;“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就是以月比人,写歌女用扇子遮面的娇羞模样,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
天上美月,地上佳人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至此诗人将天上人间巧妙融合,可望不可及的美月似乎相伴左右,身旁的佳人宛若天上仙子,如月的佳人带给诗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慰藉,这里的月是欢乐的意象。
对嫦娥曾有微词的李商隐也赞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嫦娥和青女在夜凉如水的月光中,争着显示自己的美好姿态,月成为美人的象征。
5、月亮也能表现真挚爱情。
爱情诗词中常常出现“月”的意象:一是因为月夜特有的浪漫气息,特别适合烘托恋人间的柔情蜜意,勾勒有情人的缠绵缱绻;二是因为月亮的皎洁无瑕、亘古长存可以象征爱情的坚贞不渝、天长地久。
在这类诗词中,“月”暂时摆脱了传统的悲愁意象,变得温柔而朦胧,清新而明朗,正如人们常说的“花前月下”,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晏几道《六么令》中“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一句交代了恋人幽会的地点环境,渲染了情境氛围。
再如张先的《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
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全词用花、月的意象贯串而成,借“花前月下”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月朦胧”象征爱情受阻,借“花不尽,月无穷”象征对爱情的美好期愿与执着追求。
天上月,地上花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优美、花好月圆的图画,此时的月是爱情誓言的见证,是甜蜜欢愉的见证。
再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暇《江楼感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周邦彦《风流子》中的“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苏轼《江城子》中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月作为恋人间相思的意象不胜枚举。
不论是描绘美人,还是抒写爱情,都频繁使用“月”的意象,将款款深情和欢欣喜悦寄托于明月。
此时的月不是冷清,不是悲愁,而是在诗人含情脉脉的眼中幻化为温情与喜悦。
6、月亮也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自古皆然。
既然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那就没有什么好悲伤的了。
……
三、小结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谢庄《月赋》)一首首精美绝伦的
古典诗词,把我们带入了如诗如梦的意境;一次次荡涤心灵的和风细雨,让我们体味着亘古不变的感动。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是我们古人的忧伤;此生此夜长长好,明月明年处处看,是我们今人的幸运。
(如今人潞潞《夜的海》,席慕容《乡愁》刘延陵《水手》,朱自清《荷塘月色》,陈忠《今晚,天上一个月亮》等等。
)
在浩瀚的古典诗词里,众位诗词巨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
我们也可以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让我们一起走近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