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瘘管感染的治疗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03.77 KB
- 文档页数:1
耳前瘘管的治疗方法
耳前瘘管(preauricular sinus)是一种先天性疾病,通常位于耳朵前方,是一条异常的瘘管。
以下是一些治疗耳前瘘管的方法:
1. 抗生素治疗:如果瘘管周围有感染迹象,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药物来治疗感染,并预防进一步感染。
2. 瘘管切开和引流:对于反复感染或积脓的瘘管,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包括将瘘管切开并彻底清除其中的感染物,确保愈合。
3. 瘘管切除:如果瘘管经常感染或引起其他严重并发症,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瘘管切除术。
手术会彻底切除瘘管和相邻的组织,以避免再次感染。
4. 瘘管填塞: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使用填充物填塞瘘管,以促使瘘管闭合。
请注意,治疗方法会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个人应咨询医生以获取最合适的治疗建议。
小儿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患儿感染期换药护理。
方法对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患儿脓肿切开、冲洗、引流、换药、。
结果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患儿伤口顺利愈合。
结论对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管患儿进行有效的切开、冲洗、引流、换药,可以明显缩短换药时间,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先天性耳前瘘管;脓肿;切开;换药护理先天性耳前瘘管(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CPF)为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第一、二鳃弓是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1鳃沟封闭不全所致[1]。
是常见的耳科疾病之一,瘘管以单侧多见,女孩多于男孩,一般无任何不适,有的可从小孔挤出少许稀薄黏液或皮脂样物,有微嗅味,局部偶有痒感。
如发生继发感染,瘘管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流脓,若反复感染,局部可形成脓瘘和瘢痕,周围皮肤糜烂。
我科门诊自 2016 年 1 月~ 2016年 4 月对 30 例,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患儿,进行有效切开、冲洗、、换药、等综合性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 30 例患儿为治疗对象,其中男 10 例,女 20 例;年龄 6 个月~10 岁;均为单发;均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感染,瘘管周围皮肤肿胀,触之有波动感。
疼痛、流脓,甚致反复感染,局部可形成脓瘘瘢痕。
1.1 护理1.1.1 心理护理对患儿实施全面护理模式对于临床护理服务总满意度评价较高,且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评分较高,疾病治愈用时较短,接受手术治疗例数较多(2)包括为患者及家属讲解先天性耳前瘘管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后期感染可能出现的情况,反复感染出现后主要治疗干预手段,伤口换药护理措施等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能力,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
1.1.2 饮食护理炎症期间合理饮食,给患儿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有利伤口恢复。
1.1.3 接受排脓处理患者及时告知患者术后护理要点,嘱咐患者家庭护理中可对瘘管进行挤压,促进脓液流出,嘱咐患者夜间休息时可选择侧卧位,指导饮食多吃蔬菜,维生素丰富的食物避免幸辣及生冷食物,保证健康生活习惯,洗澡时保护伤口。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行冲洗疗法的体会
莫娟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
【年(卷),期】2007(045)020
【摘要】耳前瘘管为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也称为先天性耳前瘘管,是由于胚胎期
形成耳廓的第一、二鳃弓的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鳃沟封闭不全所形成的盲道,多有分支,大部分瘘口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开口于耳房、耳轮脚、耳垂、屏间切迹等耳廓部位。
瘘口呈大头针帽大小之浅凹状。
挤压时可有少量乳白色的皮脂样物从管口溢出。
如继发感染,瘘管附近皮肤破溃则形成数个脓漏。
【总页数】1页(P160)
【作者】莫娟
【作者单位】武汉市儿童医院,武汉,43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71
【相关文献】
1.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换药冲洗疗法 [J], 陈淑良
2.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的冲洗注药疗法 [J], 张欣;张立秋;闫宏利
3.加压冲洗法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的体会 [J], 向芹;刘琍;黄莉琴
4.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行冲洗疗法的体会 [J], 莫娟
5.感染化脓期行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的体会 [J], 崔庆杰;史文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32例早期手术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治疗中手术时机选择,以及手术切除方法技巧探讨。
方法:常规局麻下切开感染的瘘管,排脓引流3至7天后行手术。
结果:本组2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愈后美观,随访无复发病例。
结论:经过实践证明,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早期手术是完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早期【中图分类号】r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618-02以往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后,治疗多先行常规切开引流术,待其炎症完全消退后,甚或切口愈合后,再行手术摘除瘘管,瘘管内需注入美兰染色,以便延蓝染的瘘管分离辨认组织[1],然而很多病例伤口长期流脓,反复换药引流,仍不愈合,手术时机的掌握成为问题。
一般认为伤口感染未完全控制,术中不易分辨瘘管组织,术后易复发。
我科采用早期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手术彻底,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3年5月至2012年9月今共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32例,男15岁,女17例;年龄13~45岁。
平均26.7岁;右侧瘘管感染13例,左侧感染17例,双侧瘘管感染2例。
其中反复发作2次以上者25例。
1.2 诊断检查见耳轮脚前可见先天性瘘口,反复发作切开引流者,局部瘢痕较多,周围皮肤红肿、隆起、触之波动感、压痛明显,诊断一般较易。
1.3 治疗方法常规消毒,以2%利多卡因于病灶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常规切开脓肿,清除脓液,以3%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并纱条引流,包扎。
每隔一日冲洗脓腔更换引流纱条及敷料,一般4至7日,患者局部肿胀基本消退后即行手术。
术前不注射美兰等染色剂,切口以瘘管口为中心行梭形切口,延长切口与脓肿切开口交汇,瘘管口瘢痕化无法分辨者,则从耳轮脚向下延至耳屏前切口,术中彻底伤口内肉芽组织,分离瘘管组织至耳轮脚部,切除部分耳轮脚粘骨膜及软骨,往往瘘管最难分离及易残留即在此处。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治疗体会
赵丽丹; 张会利; 历茂刚; 李丽; 任海燕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
【年(卷),期】2010(023)010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在感染期进行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对我院2000年7月~2006年7月43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结果 43例均Ⅰ期愈合,平均住院12d,术后观察随访6个月~3a,无一例复发。
结论在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进行手术治疗可使炎症急性期缩短,及时清除病灶,切除瘘管,缩短病程,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总页数】2页(P3913-3914)
【作者】赵丽丹; 张会利; 历茂刚; 李丽; 任海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黑龙江鸡西 158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
【相关文献】
1.先天性耳前瘘管急性感染期手术84例治疗体会 [J], 翟瑞成;文茹
2.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与非感染期手术疗效比较 [J], 付誉;陶昆跃
3.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治疗体会 [J], 赵丽丹;张会利;历茂刚;李丽;任海燕
4.感染期和非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 [J], 王晓锋; 李嘉; 张志雄; 黎雄文; 叶远航
5.先天性耳前瘘管急性感染期手术治疗体会 [J], 张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感染化脓期行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的体会
崔庆杰;史文凤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
【年(卷),期】1993(0)2
【摘要】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先天性外耳畸形。
发病率为1.2%,男多于女,多为双侧,一般不合并其它部畸形。
本病与家族遗传有关。
我院近五年在感染化脓期行切除术42例,一次根治,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 42例中,男17例、女25例。
左耳12例,右耳30例,均为单侧发病。
手术方法及结果局麻,以注射器抽出脓汁。
在瘘口周围作梭形切口(术中可酌情延长),分离瘘管周围组织,指诊可扪及条索状物,肉眼观呈浅灰白色。
【总页数】1页(P21-21)
【关键词】先天性耳前瘘管;化脓期;梭形切口;外耳畸形;切除术;家族遗传;条索状物;美兰;无法辨认;炎症控制
【作者】崔庆杰;史文凤
【作者单位】密山市医院;密山市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一期切除术 [J], 郑立岗;虞幼军;陈抗松;王博琛;赖彦冰;刘振;王跃建
2.小儿先天性耳前瘘管合并感染化脓期摘除瘘管的研究 [J], 张清波
3.感染期和非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 [J], 王晓锋; 李嘉; 张志雄; 黎雄文; 叶远航
4.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 [J], 李良波
5.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行切除术临床观察 [J], 梁红民;李永利;郭清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耳前瘘管的治疗体会1 疾病背景耳前瘘管是指耳垂前缘、颞侧凹陷处、下颌、颈部皮下出现的一条膨隆,多数是先天性畸形,但也有部分是后天因感染伤口、手术等形成的。
很多人对耳前瘘管不是很了解,因此在就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少困难。
本文分享我的耳前瘘管治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 就诊经历我在初中时发现自己有颞侧凹陷处一条膨隆,但一直没有太在意。
后来我发现耳前瘘管每年冬天都会发炎、流脓,甚至会引发高烧。
于是我开始寻求医疗帮助。
起初我去了普通医院,医生给我开了消炎药和外敷药,但效果不佳。
后来我去耳鼻喉科医院,医生为我做了CT检查后诊断出了我是耳前瘘管,并给我做了手术。
手术时,医生先在耳前瘘管处开刀,再将与中耳相通的部分进行摘除清理,并进行姑息性缝合,最后做了一个佩戴时间为一周的引流管。
3 术后护理手术后医生教给我一些术后护理知识:1. 首先要保持手术部位的干燥,术后几日可以局部冷敷消肿。
2. 接着要按时按照医生开具的用药方案进行口服和外敷药,洗手后用棉签沾清水沿切口处着色,检查渗液情况,保持切口清洁。
3. 洗头时避免将手术部位弄湿,可以用护士或家人的帮助分别对着双侧耳朵洗头,同时头离床面20度以上。
4. 禁食辣咸食品,避免感冒等风寒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5. 在服药期间,要务必注意饮食清淡,加强营养锻炼身体。
4 疗效评价术后两周,我的伤口已基本愈合,没有再出现发炎流脓的情况。
术后一个月,我又做了一次CT检查,确认手术彻底删除了引流通廊,没有残留。
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多,我的耳前瘘管没有再次出现发炎流脓的问题,我的生活也逐渐回归正常。
总的来说,我的治疗经历相对顺利,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就医过程中要寻找专科医生,并听从专家建议,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耳前瘘管感染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2-03-14T14:26:36.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47期供稿作者:雷波刘春翔[导读] 不必千篇一律地将瘘管口及远处溢脓口包括在同一菱行切口内处理,因为切口过大相应瘢痕也大,影响面容[2]。
雷波刘春翔(湖北省红安县中医院五官科 438400)
【中图分类号】R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7-0245-01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常见的先天性耳畸形,为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第一、二腮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鳃沟封闭不全所致[1],有些人伴有瘘管无感染不作处理,耳前瘘管一当感染应消炎抗感染择期手术治疗。
耳前瘘管切除后感染复发的再处理值得探究,现报告19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耳前瘘管手术的处理方法。
1 临床资料
19例患者中,男6例,女13例;年龄12~56岁。
瘘管单侧发生者15者,双侧发生者4例。
13例在炎症消退期施术,6例在感染期施术。
术后1年随访,2例失访,余17例无复发。
2 讨论
2.1瘘管炎症消退期手术处理
如果使用亚甲蓝作为指示剂,则从瘘管口用冲洗泪道针头注入亚甲蓝后,稍片刻用手指朝瘘管口方向挤压,旨在尽量减少亚甲蓝在瘘管组织中的存留,仅以达到指示目的即可。
如果过多的亚甲蓝滞存在瘘管管道内,往往可因术中溢出或一旦术中瘘管破裂而导致周围组织大片污染,造成瘘管辩识困难。
作瘘管口周围菱形切口时持刀宜与皮肤垂直,尤忌刀口向切缘内倾,因为有可能在一开始即将瘘管切破而给手术操作带来困难。
在进行瘘管深部钝性分离操作时,也可以适当地辅以一些锐性分离动作,如使用剪刀,如果因为害怕拥破瘘管而以一味强调钝性分离,则有可能因频繁的挑剔动作导致手术野出血而影响瘘管的辨识或直接导致瘘管破溃断裂,这些都是术后复发的隐患所在。
在麻醉剂中加入适量肾上腺素以减少出血,术中出血以使用肾上腺素棉球压迫为宜;尽量不使用电刀及电凝,因为电刀及电凝所形成的黑痂会影响瘘管的辨识。
2.2瘘管炎症期手术处理
瘘管炎症期:或是以瘘管口为中心形成炎性肿胀区,或是在瘘管口及其前下方形成哑铃状炎性肿胀区,或是瘘管口无肿胀区而仅在其前下方有炎性肿胀。
在术中可予观察,如瘘管与远处炎性肿胀区之间无分支联系,应考虑远处炎性肿胀系瘘管组织的炎性分泌物坠延所致,术中将瘘管组织彻底切除即可,其远处肿胀区因无炎性因子来源,将自行消退或经过一定消炎程序后消退,如此处理则切口小相应瘢痕也小;但是如果瘘管与炎性肿胀区之间有分支联系,则必须将切口延伸而予彻底切除。
不必千篇一律地将瘘管口及远处溢脓口包括在同一菱行切口内处理,因为切口过大相应瘢痕也大,影响面容[2]。
2.3瘘管切除术后复发处理
瘘管切除后复发部位多见于原瘘管口之前下方。
可视为系瘘管小分支残留再感染所致,或系先前炎症反复发作、瘢痕累积致血运不佳基础上形成的难以自愈的肉芽组织。
针对此类情况,则应在现有感染灶明显处作切口,并将分离方向适当指向原主瘘管处,用小刮勺刮除残留小分支或肉芽组织。
参考文献
[1]郭梦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卫生出版社, 2004:335—335.
[2]蒋守平.耳前瘘管感染的手术治疗体会.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