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1 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20.20 KB
- 文档页数:7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华应龙《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新世纪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Hua Yinglong's "Circular Cognition" Teaching Design and Class Record(New Century Editio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华应龙《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新世纪版)本课使用《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课前慎思】《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
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
我思考——“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我思考——“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
”(《辞海》)那么,圆的特征究竟是什么?曲线围成、没有角、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是不是特征?“一中同长”的特征是不是需要下发空白研究报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这是不是为了“研究报告”而组织研究?这是不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我思考——半径和直径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圆”的概念都没有给出,是否需要咬文嚼字地概括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揭示两者概念后,让学生从一个圆内各个不同的线段中挑出“半径”和“直径”,有没有哪位老师见过学生有错?学生都不会有错的活动,要不要组织?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作多情、自娱自乐?我思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不是教学难点,要不要研究,是否“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得出关系后的填表练习,究竟是练习的两者关系,还是练习的乘以2和除以2的口算?我们是不是总是好为人师,以为我们不讲学生就不会?是的,熟能生巧,但熟还能生厌,那熟是不是还能生笨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很少“不懂”装“懂”,而更多的是不是精明地“懂”装“不懂”?我思考——量出半径都相等,就科学、深刻吗?在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真的画不完吗?画不完就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 吗?“半径都相等”和“直径都相等”要不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我们说“正常人的两条腿是一样长的”,怎么不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人身上”?以后再说“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还要不要加上“在同一个正方形中”呢?数学上的严谨就是这样的吗?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这是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形式主义?我思考——圆的画法是应该教,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但应该一、二、三地教吗?是不是在学生容易疏忽的两个地方“手拿住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点破就可以了?学生抑或老师画出的不圆,是否就该随手擦掉?那些“不圆”的作品,是不是课堂中的生命体?是否应该珍惜?我思考——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我思考——“圆”的意蕴实在是丰富,借着这么“圆满”的素材,我们是否可以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上做些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一定这样吗”?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心理体验,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教学目标】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华应龙《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新世纪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Hua Yinglong's "Circular Cognition" Teaching Design and Class Record(New Century Editio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华应龙《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新世纪版)本课使用《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课前慎思】《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
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
我思考——“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我思考——“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
”(《辞海》)那么,圆的特征究竟是什么?曲线围成、没有角、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是不是特征?“一中同长”的特征是不是需要下发空白研究报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这是不是为了“研究报告”而组织研究?这是不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我思考——半径和直径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圆”的概念都没有给出,是否需要咬文嚼字地概括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揭示两者概念后,让学生从一个圆内各个不同的线段中挑出“半径”和“直径”,有没有哪位老师见过学生有错?学生都不会有错的活动,要不要组织?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作多情、自娱自乐?我思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不是教学难点,要不要研究,是否“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得出关系后的填表练习,究竟是练习的两者关系,还是练习的乘以2和除以2的口算?我们是不是总是好为人师,以为我们不讲学生就不会?是的,熟能生巧,但熟还能生厌,那熟是不是还能生笨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很少“不懂”装“懂”,而更多的是不是精明地“懂”装“不懂”?我思考——量出半径都相等,就科学、深刻吗?在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真的画不完吗?画不完就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 吗?“半径都相等”和“直径都相等”要不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我们说“正常人的两条腿是一样长的”,怎么不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人身上”?以后再说“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还要不要加上“在同一个正方形中”呢?数学上的严谨就是这样的吗?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这是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形式主义?我思考——圆的画法是应该教,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但应该一、二、三地教吗?是不是在学生容易疏忽的两个地方“手拿住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点破就可以了?学生抑或老师画出的不圆,是否就该随手擦掉?那些“不圆”的作品,是不是课堂中的生命体?是否应该珍惜?我思考——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我思考——“圆”的意蕴实在是丰富,借着这么“圆满”的素材,我们是否可以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上做些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一定这样吗”?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心理体验,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教学目标】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华应龙课堂实录认识周长华应龙课堂实录认识周长篇一:认识周长课堂教学实录《认识周长》课堂教学实录武安市第一职工子弟学校:王海卫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活动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一片树叶、直尺、一根毛线、每人一张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感知“一周”。
1、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认识周长”。
2、师:出示正方形图片,定一个起点,演示:从起点开始围边线画一圈又回到了起点,这就是一周。
板书:一周生:仔细观察3、师:出示四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幅图是围图形的边线绕一周?生1:通过观察我发现第一幅图已经超出了图形边线的一周,因此不是围图形的边线绕一周。
生2:通过观察我发现第二幅图是围图形的边线绕一周。
生3:我发现了第三幅图不是围图形的边线绕一周,因为它从起点开始围,但没有回到起点。
生4:我发现第四幅图没有围图形的边线绕一周。
4、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观察的非常仔细。
对了,只有第二幅图是围图形的边线绕一周。
二、认识周长1、师:出示四个图形长方形、随圆形、心形和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找出图形的不同之处。
生:通过观察小组内相互说,第四幅图(不规则图)与其它三个图形不同。
2、师:太棒了!对,第四幅图与其它三幅图不同。
3、师:请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呢?生:小组内交流并汇报,它们都是封闭图形。
4、师:同学们好聪明,我们把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
5、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封闭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呢?生:小组内交流并汇报:“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笔记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读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数学在华老师眼中就是有趣的游戏。
每节课都会以一种合情合理的方式导入。
例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课堂实录中的玩。
“多位数减法练习课”课堂导入——密码箱导入。
“角的度量”以学生生活中实际的玩具——滑滑板导入。
“游戏公平”更是以游戏贯穿其中。
无不体现着数字的游戏,游戏中玩,游戏中学,真实一种惬意与享受。
华应龙老师课堂的另外一个特点——语言经典。
华老师在上《圆的认识》一课中经典语言指导:“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 ,“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角来比,真不简单!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我提议大家再次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
佩服!”,”“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在课堂中华老师也善于引用经典。
《圆的认识》引用华罗庚的语言: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
《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的千金难买回头看。
《你会用计算器吗?》中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经典本是精华,数中加经典更是典范。
每节课都是“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四个环节。
从华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堂好课必须要有课前的充分的研读和精心的思考准备。
不光要研读教材,更要研读涉猎与本知识相关的更深层次的更广泛意义方面的书籍;还要研读学生,换位思考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课堂反应。
从本书可以看到,像华老师这样的大家每上一次课都要进行那么细致入微的“课前慎思”,那我们不更应该去储备吗?对于每节课的实际教学设计,要考虑环节设计,考虑教法,考虑语言提示,更关键的是要考虑学生,心中装着学生。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也更具有指导价值。
课堂反思,我们要真正利用起来。
即便只是一点遗憾,用一句两句写在备课本的右侧,足矣。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实录华应龙摘要:一、引言1.介绍华应龙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实录2.阐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二、华应龙的教学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2.教学实施a.引入话题b.讲解方法c.学生练习d.总结与反思四、教学实录的亮点与启示1.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入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3.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五、总结与展望1.对华应龙教学实录的评价2.对我国数学教育的启示和建议正文:一、引言华应龙是一位富有经验和创意的数学教师,他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实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旨在详细阐述华应龙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以期为我国数学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华应龙的教学理念华应龙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
他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华应龙老师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2.教学实施:a.引入话题:华应龙老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b.讲解方法:华应龙老师详细讲解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板书和实例进行说明。
c.学生练习:学生在华应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d.总结与反思:最后,华应龙老师带领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和改进之处。
四、教学实录的亮点与启示1.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入:华应龙老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话题,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华应龙老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华应龙老师强调实际操作和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五、总结与展望华应龙老师的教学实录展示了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华应龙老师《用计算器计算》课堂实录1、同学们好,看到大家眼睛发亮。
真高兴。
请大家准备一下。
(计算器、本子)2、咱们来聊聊天:咱们是(4)班的学生,大家想了解些什么呢?3、生:教了多少年书了?4、师:21年。
你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呢?5、生:您教北京小学的几班几年级啊?获得过多少荣誉?6、师:开始上课了,好吗?认识这个吗?(出示计算器)在哪见过呢?商场、大人用过、爸爸手机上也有。
在我们身边,计算器无处不在。
那么,问一下自己:会用计算器吗?生;会,会。
师:真的会吗?生:会。
师:既然会了,那我就不讲了。
好吗?呵呵。
检查一下自己。
不抄题目,直接写答案。
好吗?(出示:题目。
学生自己练习)57734+7698 56÷7 2345-39×21(师:看来很多人真的会了)师:看一下答案,第一题对的请举手。
不一样的请举手。
再看56÷7。
答案是?有用计算器算的吗?都用什么算的?再看第三题。
有不一样的结果吗?现在有两个结果,究竟哪个结果是对的呢?48426这个结果可能吗?为什么不可能?这个同学估计的方法非常好。
刚才2345这个数是什么数?被减数。
刚才出错的同学究竟是什么不知道?不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究竟谁不知道?生:计算器不知道。
师:看来计算器不知道先乘除,后加减。
看来计算器是个傻瓜。
象个照相机。
师:对于先乘出的积819,怎样记忆?不写在纸上,也不记在脑子里,该怎么办?生:倒过来算一下。
(好象别人不太明白)师:那你做一下,可一吗?她说倒过来算,行不行?大家试一下:用819-2345=?这样行不行?(可以)除了这个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看来大家不知道。
呢我来告诉大家吧。
看计算器上有这样两个键:M+(储存)MRC(提取)现在利用这样两个键。
你会算吗?(一位学生回答)。
那就请大家完整的做一遍。
先算。
,再。
,接着按2345。
减去。
然后按=。
行了吧。
师:好,我们再来试一题:20655÷(27×45)=有人已经算出来了,真快!应该等于17,算对的请举手。
华应龙老师角的度量教学实录(共3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华应龙老师《角的度量》教学实录一、引入,产生量角的必要1、(出示三个滑滑梯,角度不同)师:想滑哪个生:第三个,因为刺激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师:还有不同吗生:角有不同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2、师:那么滑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我们就需要量出角的大小。
生:可以用量角器量师:会量的举手尝试:用量角器量一量角2到多大。
独立尝试——生演示(方法不是很准确)二、认识量角器1、师:我们先不去研究到底有多少度,看到这个量角器,这么复杂你有什么问题吗生1:两圈数字到底看哪圈数字生2:角是尖尖的直直的,量角器怎么是圆圆的。
师:还有其它问题吗(学生思考)虽然没有人回答,但大家都在思考生3:外面一圈是什么用的生4:为什么左边是外圈大,右边是内圈大。
2、师:我们来讨论第二个同学的问题,量用器是用来量角的,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吗生:不是,因为那里虽然有一条是直的,但另外一条是弯的师:角是两条射线……生2:这里是一个直角(指向量角器的90度)师:同意吗那么这个角的顶点在哪儿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中心师:对,这个点我们就叫量角器的中心,这一条边是0,我们就叫他0度刻度线。
另外一条呢(90度刻度线)3、师:90度还有个简单的写法——900。
简洁,来写一写师:在纸量角器上画出一个90度的角。
想一想,顶点的哪里画长画短有关系吗4、师:在第二个纸量角器上画一个60度的角。
尽可能与同学画得不一样。
(展示两个作品——左右两边的角)师:相同的是60度,什么不一样生1:位置不一样生2:边画的地方不同。
生3:边长不同生4:两条边所夹的角的方向不同。
师:对,也就是开口方向不同。
我们还发现这里是外圈是60度,而另一个是内圈是60度。
现在你们知道内圈和外圈有什么用了吗生:左边就是内圈,右边就读外圈。
师:说得直好,其实我们也可以不用去记左边右边,这里有一条0刻度线。
《多位数减法练习课》课堂教学实录华应龙2010-04-01执教年级:四年级执教课时:1课时师:小明很高兴,因为他将和学生代表团去台湾和法国,他爸爸也非常高兴就给他准备了一个密码箱。
小明高兴的同时也担心万一把密码给忘记了呢?他爸爸对小明说儿子我们来玩个游戏,玩完了之后你就知道密码设一个什么好,就算是密码忘记了也能很快的找出来。
你们说这个游戏好不好?生:(齐声)好。
师:游戏是这样的,你写三个不同的数字。
(板书:三个不同的数字)你们写在练习纸上。
(生纷纷写)谁告诉我你写的是什么?生:我写的是367。
师:我说的是三个不同的数字,应该怎么表达?生:3、6、7。
师:对了,如果是367就变成了一个数了。
你呢?生:我写的是1、2、3。
师:如果一个同学写的是4、5、12你觉得行不行?生:(齐声)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生:因为你要求的是我们写三个不同的数字,12是个两位数,这样总共就是四个数了。
师:对,三个不同的数字就只能从0到9十个数字之间去选。
小明写的是4、7、5。
他爸爸说你用这三个不同的数字组一个最大的数。
(板书:最大的数)是多少?生:(齐声)是754。
师:再组一个最小的数是多少?生:是457。
师:接着他爸爸说用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754-457等于多少?生:297。
师:297又是由三个不同的数字组成的,用这个数组成一个最大的数是多少?生:(齐声)是972。
师:最小数是——生:(齐声)279。
师:相减的话是多少?生:(齐声)693。
师:可以一直减下去,现在你们把刚才自己写的三个数字按照这样的规则下下去,看谁写得多,漂亮。
(同学们迅速地拿出纸和笔认真地写,老师巡视,还叫了个学生上黑板上黑板上写,讲台上的同学写着写着发现总写都是495,很多同学也不再往下写了)师:怎么了?生:写不完。
495在重复,总减都这样。
师:写不完,真的写下去就还是495吗?生:组成的数字在重复,所以减出来的数还是495。
师:495组一个最大的数还是954,组一个最小的数还是459,所以得出来的答案总是495。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篇一:《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认真拜读了这本《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他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努力着。
华应龙对数学操作活动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指导,对学生思维的有层次的开发,对探究体验数学的本质、方法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把握,对数学史料的灵活驾驭,以及在教中巧妙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做法,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
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
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
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研读此书仿佛亲历专家如何雕琢一堂堂好课,受益匪浅。
下面来谈谈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一、精彩的课堂语言魅力教师的评价语言空乏、干瘪是当前困惑教师的一大难题,评价的语言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
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主要做到:一是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
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
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
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
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
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
”“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
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实录华应龙【原创实用版】目录1.教学背景和目标2.教学过程2.1 引入2.2 教学方法2.3 练习和总结3.教学效果和反思正文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在数学教学中,乘法是基本的运算之一。
在学生掌握了单个数字的乘法后,需要引导他们学习更复杂的乘法运算,如三位数乘两位数。
这一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乘法运算,如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等。
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式子,如 123 × 45,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
2.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分步骤教学法,让学生跟随自己的引导,逐步完成计算过程。
首先,让学生计算个位数的乘积,即 3 × 5,得到 15,将结果的个位数5 写在计算结果的个位上,十位数 1 进位。
接下来,计算十位数的乘积,即 2 × 5 + 1(进位的 1),得到 11,将结果的个位数 1 写在计算结果的十位上,百位数 1 进位。
再计算百位数的乘积,即 1 × 5 + 1(进位的 1),得到 6,将结果的个位数 6 写在计算结果的百位上。
最后,计算千位数的乘积,即 1 × 4,得到 4,将结果的个位数 4 写在计算结果的千位上。
这样,学生就可以得到最终的计算结果:5535。
2.练习和总结教师让学生自己完成几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题,并要求他们总结计算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点评和补充,使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和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和练习。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篇一:《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初识华老师的文采,是因为自己必须回去上一堂数学活动课,回去网络上百度了有,结果只有华老师的一篇,虽不见踪影其听课风采,但是从字里行间,就可以窥见其功底之浅,见解之独有。
此后,就特别高度关注这个人。
在千课万人展示活动中,他那堂《三角行三边关系》,深深地折服了我,别出心裁的设计,让我叹为观止,看到他的书,就抢了一本,带回家好好品味大师的巨作。
这本《我这样教导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记录了华老师精彩的12文言,从课前的选题、慎思,课堂实录,专家评析三个方面去解析每一堂课的去由,启发的起源,课中所搞的调整和不懈努力,以及专家给与的确实,给了我们一些自学的平台,使我们更加高度关注平时的教学源于生活,而又低于生活。
这些课,无不浮现华老师独有的教学风格,富于个性魅力的教学课堂。
华老师是一位智者,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学生宽以待人,对课堂那是精益求精。
他的课最吸引我的还是他的创造性。
每一堂课,他都跟别人上的不一样,都比别人上的更耐人寻味,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功底,每一堂课都可以看出他才华横溢。
例如《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这课,平时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开车,真的这就是最平时不过的问题了,但是华老师却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出学生须要的科学知识。
精心的准备工作,使我这个数学老师也乐不思蜀地跟著他一起自学。
《恳请把题目深入细致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孩子们明白读题的重要性,对这篇中的结尾引入部分特别观赏,也很想要回去自己的教室回去尝试一下,使自己的孩子也能在这种气氛下,病毒感染自学的快感。
华老师的课,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心中的喜爱,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去品读这些文章,希望从中有所收获,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
篇二:我这样教导数学《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严莉要关华应龙着的《我这样教导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一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第一篇: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一书。
该书详细地记录了华老师的12个精典的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括号”、“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把我们带入了数学的神秘神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世界里。
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让人亲历专家的精品课是如何雕琢出来的。
书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读完后我的内心油然生起一股感慨与敬意之情。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
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
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
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
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
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
在老师们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
印象最深的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
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一、课前准备。
师:同学们都带圆规了吗?生:带了。
师:那就请你们把圆规拿出来,再拿出准备好的白纸和一本练习本,本子可以垫在白纸下面。
其余的都放到桌子里面去,数学书也用不着。
(生整理桌面上的东西)师:我看到有人的桌子上有橡皮,谁把橡皮借我?(一生递了上去。
)师:谢谢!还有吗?借我。
(又有几位递了上去。
)师(神秘地):老师借橡皮,干什么?生:擦。
师反问:擦黑板?(全班都笑)生1:用橡皮画圆。
生2:擦掉画的圆。
师(呵呵地笑):我借橡皮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全班错愕)没有橡皮下笔就会更慎重,想清楚了再写,但如果万一写错了,也没关系,就好好欣赏一下自己错的地方吧!师: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学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当老师要求学生坐下时,发现学生们正要向客人老师问好,华老师马上改正过来,说:哦!错了!重来。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转向听课教师)客人老师好!师(谦虚地):这么一群有礼貌的孩子,碰到一个不礼貌的老师,那肯定是改变不礼貌的老师!二、探究认识圆。
1.情境中导入圆。
师: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寻宝图上这样写着: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
孩子们,你们知道宝物在哪里吗?师:如果用红点表示小明的左脚,1厘米代表1米,你能在纸上表示出来吗?生:能。
(动手画)师:好了,同学们,我刚才看了一下你们画的图纸,有这样几种情况,我们一起来看。
(课件出示四种画法:以某固定点为起点,分别用尺子向左面,右面,上面,下面量出3厘米的长度,点上点)师:还有吗?课件继续演示:距离固定点3米的点慢慢地增多,密密麻麻,直到围成一个圆。
生随着点的增多,也跟着喊:还有,还有,还有(一直到变成一个圆,众多的点一下子围成一条曲线时,学生也不由自主地说了声:没了。
)(笑)2.追问中认识圆。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实录华应龙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华应龙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实录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实录中的案例分析
4.教学实录中的问题解决方法
5.结论:总结华应龙的教学实录对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的启示
正文
华应龙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实录是一份详尽的教学记录,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在教学实录中,华应龙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方法,让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华应龙首先介绍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他以一个例子为例,如:234*12,他让学生先将 12 分解为 10+2,然后分别与 234 相乘,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得出结果为 2808。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然后,华应龙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熟悉这个计算方法。
例如,他让学生计算 345*11,他先让学生将 11 分解为 10+1,然后分别与 345 相乘,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得出结果为 3795。
这个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实录中,华应龙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对于分解数字的方法理解困难,或者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针对这些问题,华应龙耐心地解答,并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个方法。
总的来说,华应龙的教学实录对于我们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篇一: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 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的是: 宝物距离左脚三米。
”宝物可能在哪呢?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 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 如果用纸上的 1 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 1 米的话, 能 把 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
(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 师:真佩服,小朋友真棒!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
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 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 3 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
(生 纷纷举手。
)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
[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 一个距离红点 3 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 3 米的点] 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 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
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 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
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
如果 在范围内,距离不够 3 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 3 米。
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 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 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 3 米的圆。
在这个圆的周厂 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
篇一:《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认真拜读了这本《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他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努力着。
华应龙对数学操作活动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指导,对学生思维的有层次的开发,对探究体验数学的本质、方法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把握,对数学史料的灵活驾驭,以及在教中巧妙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做法,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
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
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
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研读此书仿佛亲历专家如何雕琢一堂堂好课,受益匪浅。
下面来谈谈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一、精彩的课堂语言魅力教师的评价语言空乏、干瘪是当前困惑教师的一大难题,评价的语言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
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主要做到:一是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
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
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
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
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
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
”“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