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热力学定理在经济中的应用及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热力学定律及其应用作为物质与能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定律,热力学定律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热力学定律的基本原理到实际应用的各种场景,我们将探索热力学定律及其应用。
热力学定律的基本原理源于对物体热量传递及能量转化的研究。
根据第一定律热力学原理,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销毁,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这一定律的应用广泛,比如在工业生产中,通过电能和燃料等形式的能量输入,可以被转化为机械能或热能来推动机器工作,完成生产任务。
第二定律热力学原理是关于能量转化方向的定律。
根据第二定律的表述,热量不能从低温物体自发地传递到高温物体。
这一定律常被应用于热机的工作原理中。
例如,蒸汽机通过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但其中必然有一部分热量会被释放到环境中,这是由于第二定律的限制所导致的。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合理设计和高效利用燃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的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除了基本原理之外,热力学定律还有一些常见应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温室效应。
根据热力学定律,地球表面会吸收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但同时也会释放辐射能量到大气中。
然而,由于大气中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的存在,它们对辐射能量的吸收能力更强,导致一部分热量被留在地球表面,从而引起地球变暖。
此外,热力学定律还可用于材料的热力学分析。
比如,在金属冶金中,热力学定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金属的相变规律。
根据固态金属的热力学性质,我们可以预测金属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行为,如从固体到液体的熔化过程。
这对于合金设计和材料加工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合金成分来调控金属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在能源领域,热力学定律的应用也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能源的枯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过程中,热力学定律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利用光子能转化为电能,其工作原理遵循热力学定律。
第六章热力学定理在经济中的应用及说明“如果熵修正到可以包括存储信息的算法信息量(AIC)时,那么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在任何时候也不能有丝毫违背”------盖尔曼现代观察宇宙中人类所掌握的所有科学技术知识在物质宇宙中,现有尺度下都没有违反热力学的第一、第二定理。
人类作为已知自然界中由物质组成的活动最有序、熵值最低的生物,更应该服从热力学定理,而且热力学定理在人类活动中的会有更复杂的表现。
现代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热力学有关概念,然后依照上文的推断对于热力学定律在经济中的运用加以说明。
前几章以就在人类耗散机构的几个概念进行分析与从新定义。
我在这一节中进行总结应用。
财富定义:含有可以使人意识熵值移动的能量载体。
科学的定义:科学是描述能量流动规律的学说。
技术的定义:把自然界的非空能转入人类社会的手段与方法。
意识熵值定义:描述在人类社会中各个耗散体系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人类耗散机构:有人生存的区域。
他是以这个区域中人类状态为对象。
以下为经典物理学中在热力学符号的意义:E ----- 能量 T ----- 温度 U ----- 内能P ----- 压强 u ----- 比能 v ----- 体积 S ----- 熵值下面为了把热力学引入经济学,并且为研究经济学方便以上量为,E ----- 总消耗能量 P ----- 人类活动 U -----人类消耗内能 P ----- 技术行为 u ----- 人类行为 v ----- 物流 S ----- 意识熵值 T ----- 技术水平热力学第零定律:处于相对稳定的经济耗散结构中温度不变。
在经济学中热力学第零定律应用为:在人类耗散机构中技术与周围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经济耗散结构中,其经济耗散的最高形式,由那一时刻的技术水平来决定。
公式表达: ⎰=SPdv T MAX 在技术水平与资源平衡的时候,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也就是说人们对于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在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体系一般不会翻生变化。
热经济学的及应用目前世界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都在客观上加大了能源的消耗,然后,能源并非取之不尽.能源紧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协调能源与的关系,实现可持续是当前形势下的必然趋势,重视系统的节能指标的意义也就不言而明了。
1热经济学的历程概述热经济学起源与20世纪50年代末期,为的Tribes.他在其指导的博士能量系统的火用分析中,第一次将经济因素引入到了火用分析之中,并首次提出了通过系统逐个寻优达到全局最优的目的.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热经济学初步有了完善的体系,并被学术界命名为ther—economics。
ﻭTribes的学生Reva还发表了热经济学孤立化原理的数学论证。
随后,的另一学派代表人物R。
Gaggioli,他以代数为主要数学计算模式,进而了代数模式的热经济学.德国的Beyer,结构系数模式经济学为符号经济学,也称知阵模式热经济学(因为西方国家习惯称知阵为符号),知阵模式代表了热经济学的成熟阶段。
到了1995年,王加漩等科学工开始在我国推行国际上各种流派的火用经济学的先进理论。
部分学者根据我国的具体对其研究应用,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渐了各自的流派。
ﻭ2热经济学的原理与优势ﻭ目前存在的能量评价方法包括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的能量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虽然操作简单,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但评价值侧重于量而没有评价质。
另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和火用平衡理论为框架的火用分析法。
这种方法在对能量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的时候,得出的结果往往无法顾及经济因素。
目前最为科学全面的分析是法是本文研究的将热力学分析与经济因素综合分析的热经济学分析法也称火用经济学分析法.这种方法结合了工程经济学、系统工程、最优化技术以及决策理论等基本思想,兼顾能量使用的量与质,并将系统的火用流价格数据化,能够评估兼顾能量使用效率与经济价值的综合结果,这种分析法在复杂的工程分析、诊断、优化、改进中,都有重大作用,技术优势非常明显.ﻭ热经济学的分析能够全面辅助系统的优化,它的基本原理是在进行系统优化时,确定考虑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约束条件和决策变量,最后用数学手段描述出目标函数与约束。
热力学的热力学定理热力学是研究物质内部能量变化和物质相互之间转化的科学,其核心定理被称为热力学定理。
热力学定理是指物质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热量和功来实现,同时也保持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准确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热力学定理的基本概念、理论背景以及相关应用。
一、热力学定理的概念热力学定理是热力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描述了物质内部能量变化和宏观热力学过程之间的关系。
根据热力学定理,物质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热量的传递和对外界做功。
1.热量的传递:物质能够吸收或放出热量,从而改变其内部能量的状态。
热量的传递可以通过传导、辐射或对流等方式进行。
在热力学定理中,热量的单位为焦耳,表示为Q。
2.对外界做功:物质在外界施加一定的力,从而使外界的物体发生位移,并对外界做功。
对外界做功的方式包括压力容器中气体的膨胀、活塞的推动等。
在热力学定理中,做功的单位为焦耳,表示为W。
根据热力学定理,物质内能的变化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ΔU = Q - W其中,ΔU表示物质内能的变化,Q表示吸收的热量,W表示对外界做的功。
二、热力学定理的理论背景1.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定理与能量守恒定律密切相关。
能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内部能量守恒的基本原则,它要求物质内能的变化必须通过热量和功来实现,并保持能量守恒。
2.传热与传质:热力学定理在传热和传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传热是指热能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过程,传质是指物质在不同浓度或温度下的扩散过程。
热力学定理可以用于描述和分析传热和传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三、热力学定理的应用热力学定理在工程学、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示例:1.热力学循环分析:热力学定理可以用于分析和评估热力学循环的效率和性能。
例如,用于发电的蒸气轮机循环可以通过热力学定理计算出输出功率和热效率。
2.地球能源研究:利用地热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热力学定理可以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热能的转化和利用,为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热经济学分析及其应用提要本文在对多联产系统全流程模拟的热效率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多联产进行(火用)分析,并将(火用)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采用mathematica工具建立多联产系统的热经济优化模型,通过模型优化求解,寻找系统(火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关系,使产品的能耗最小,经济效益最大,从而为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节能降耗奠定基础。
关键词:热经学分析;以煤气化为核心;多联产系统;应用一、引言立足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发电行业里发展了多种清洁煤技术,其中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是解决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
多联产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主要的产品输出有两种形式:化学品和电力资源。
化学品的化学能与输出电力的电能,品位不同,单位(火用)价格不同。
如果将两者等同起来可能只会得到尽量提高系统热力学效率的片面结论,为此需要将(火用)与经济结合进行分析——(火用)经济学分析。
(火用)经济学分析的依据是热力学与经济学结合的原理,在合适的热力学量度(热效率、(火用)效率)与资金支付方面寻找一种最佳关系,使产品的能耗最低,单位成本最小,经济效益最佳。
二、热经济学分析在多联产系统中的应用本文输入输出的(火用)分析表明:气化炉单元的(火用)效率为85.27%;净化、变换与甲醇合成单元的(火用)效率为85.08%;发电单元的(火用)效率为42.41%。
其中,入口单元煤的化学(火用)为27,557.7kJ·kg-1coal。
在甲醇合成单元中,提高未反应气的循环率可以提高系统的(火用)效率。
然而,在合成甲醇单元中,未反应气的循环率的提高势必增加甲醇合成单元及其后续单元中各设备的负荷,导致设备装置增大,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加。
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多联产系统,只能得到系统能量利用的合理性,但系统(火用)效率高并不代表经济上的最佳。
因此,需要热力学分析与经济学分析结合起来的(火用)经济学分析法,分析甲醇合成单元中分流器分流值f对系统经济性和(火用)效率的影响,寻求最优值。
热力学规律及其应用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能量传递的科学领域,它的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能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热力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并介绍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热力学的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
它表明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的量是不变的。
这意味着能量不会被创造或破坏,只会转移。
这一定律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能源利用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和利用能源转换设备来最大限度地利用能量。
例如,汽车发动机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汽车前进。
通过优化发动机的设计和燃烧控制,可以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在环境保护方面,热力学的第一定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能源的利用往往伴随着能量的损失和废热的产生。
如果不能有效地回收和利用废热,会导致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热力学的原理来设计和改进能量回收系统,将废热转化为有用的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是热力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它表明自然界中存在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即熵增加。
熵可以理解为系统的无序程度,熵增加意味着系统的有序程度降低。
这一定律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程领域,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被广泛应用于热力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根据热力学的原理,热能只能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而不能反向流动。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原理来设计高效的热泵和制冷设备,将低温热能转化为高温热能,实现能量的有效利用。
此外,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还可以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如热传导、热辐射和化学反应等。
通过研究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的本质,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利用。
热力学的第三定律是关于温度的定律。
它表明在绝对零度(0K)时,所有物质的熵趋于一个常数,即绝对零度熵。
这一定律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材料科学和物理化学领域,热力学的第三定律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的研究和合成。
热力学有利-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与传递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和工程学领域。
热力学研究的对象是热和功,通过分析热力学系统中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可以揭示自然界和人造系统中的许多现象和规律。
热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来源于对热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研究。
人们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开始关注热能的利用和转换问题,逐渐形成了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法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实践的需求,热力学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得到广泛应用。
在物理学领域,热力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不仅能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如热平衡、热传导、热辐射等,还解释了许多基本的物质性质和过程,如相变、物态方程等。
热力学为人们理解和探索宇宙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理论基础。
在工程学领域,热力学的应用同样重要。
热力学为能源的转化和利用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原理。
无论是传统能源还是新能源,都需要通过热力学的分析和计算,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转换。
热力学的应用还涉及到工程设计和优化,例如热机的效率改进、热力系统的优化配置等。
热力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热力学的原理和应用,可以推动能源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热力学的研究还为工程学提供了理论指导,优化设计和改进工程系统的性能。
综上所述,热力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还为能源转换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
热力学的研究和应用将继续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说明本文的整体结构安排,让读者了解文章的框架和逻辑顺序。
首先,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讨论热力学的利益和重要性:1. 引言:首先,我们将介绍热力学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和基本概念。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为什么研究热力学对于物理学和工程学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热力学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实例1. 介绍热力学原理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能量转化和传递的规律。
在生产过程中,热力学原理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优化能源利用,提高生产效率。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例介绍热力学原理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2. 热能利用2.1 能源转换在能源转换过程中,热力学原理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合理选择能源,并优化能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在燃烧发电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热力学计算确定燃料的燃烧热值,从而准确估算发电效率。
同时,热力学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设计高效的热能转换设备,如锅炉、热交换器等。
2.2 能源节约热力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能源在生产过程中的热损失情况,进而提出相应的节能方案。
例如,通过热力学计算,我们可以确定能源的传热效率,从而识别出能源的热损失来源。
根据热力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增加绝热层或改进设备结构等,来减少热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化学反应3.1 反应热分析热力学原理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反应热分析上。
通过测量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变化,我们可以计算反应热,并据此评估反应的热效应。
这对于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优化工艺参数以及估算反应产物的热性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热力学反应热分析还可以辅助我们判断反应的放热性或吸热性,从而更好地控制反应过程。
3.2 化学工艺优化热力学原理在化学工艺优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热力学计算,我们可以确定反应的平衡条件,从而优化反应条件,提高产品收率。
此外,热力学原理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反应进程中的能量损失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改善能量利用效率。
4. 热力系统设计4.1 锅炉设计热力学原理在锅炉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热力学计算,可以确定锅炉主要参数,如蒸汽产量、燃料消耗量等。
同时,热力学原理还可以帮助我们评估锅炉的热效率,通过合理设计和优化锅炉结构,提高燃烧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4.2 热交换器设计热力学原理在热交换器设计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六章热力学定理在经济中的应用及说明“如果熵修正到可以包括存储信息的算法信息量(AIC)时,那么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在任何时候也不能有丝毫违背”------盖尔曼现代观察宇宙中人类所掌握的所有科学技术知识在物质宇宙中,现有尺度下都没有违反热力学的第一、第二定理。
人类作为已知自然界中由物质组成的活动最有序、熵值最低的生物,更应该服从热力学定理,而且热力学定理在人类活动中的会有更复杂的表现。
现代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热力学有关概念,然后依照上文的推断对于热力学定律在经济中的运用加以说明。
前几章以就在人类耗散机构的几个概念进行分析与从新定义。
我在这一节中进行总结应用。
财富定义:含有可以使人意识熵值移动的能量载体。
科学的定义:科学是描述能量流动规律的学说。
技术的定义:把自然界的非空能转入人类社会的手段与方法。
意识熵值定义:描述在人类社会中各个耗散体系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人类耗散机构:有人生存的区域。
他是以这个区域中人类状态为对象。
以下为经典物理学中在热力学符号的意义:E ----- 能量 T ----- 温度 U ----- 内能P ----- 压强 u ----- 比能 v ----- 体积 S ----- 熵值下面为了把热力学引入经济学,并且为研究经济学方便以上量为,E ----- 总消耗能量 P ----- 人类活动 U -----人类消耗内能 P ----- 技术行为 u ----- 人类行为 v ----- 物流 S ----- 意识熵值 T ----- 技术水平热力学第零定律:处于相对稳定的经济耗散结构中温度不变。
在经济学中热力学第零定律应用为:在人类耗散机构中技术与周围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经济耗散结构中,其经济耗散的最高形式,由那一时刻的技术水平来决定。
公式表达: ⎰=S Pdv T MAX在技术水平与资源平衡的时候,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也就是说人们对于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在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体系一般不会翻生变化。
热力学定律应用【正文】热力学定律应用热力学是物质内部能量转化与能量传递的规律研究,它通过研究物质内部能量的分布和变化,揭示热能与其它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将重点讨论热力学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具体案例,以展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一、汽车引擎的工作原理汽车引擎作为热能的利用装置,其工作过程符合热力学定律。
汽车引擎利用汽油的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做功,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首先,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根据能量守恒原理,汽油的化学能被转化为发动机内的热能,通过工作物质(气体)的传递,使活塞做功。
其次,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发动机通过热机循环将热能转化为有用的功,并降低废热排放,提高效率。
这些热力学定律的应用使得汽车引擎得以稳定、高效地工作,为现代交通运输提供了巨大便利。
二、火力发电厂的能量转换过程火力发电厂是利用化石燃料进行燃烧,通过热能转化为电能的设施。
火力发电厂的能量转换过程也涉及热力学的应用。
首先,火力发电厂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将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蒸汽能量。
通过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水变成蒸汽,并推动汽轮机转动。
然后,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通过蒸汽动力转换,将机械功转化为电能,并输送至各个用电场所,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火力发电厂的成功运行,离不开对热力学定律的准确理解和应用。
三、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利用太阳能进行能量转换的设备。
根据热力学定律,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简要概括为:太阳辐射提供给太阳能热水器的热能,通过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使水通过集热器吸收并升温,最终得到热水。
在这一过程中,太阳能被转化为热能,而热能则被转化为实用的热水能。
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依赖于热力学定律的应用,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还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
四、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也可以通过热力学定律进行分析。
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计算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并估算反应的热效应。
热力学定律及其在能源转化中的应用热力学是研究热和能量转化的科学,它建立了一系列基本定律,用于描述能量在物质之间的转化和传递。
这些定律被广泛应用于能源转化过程中,包括燃烧、发电和热机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几条热力学定律,并探讨它们在能源转化中的应用。
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热力学的核心原理之一,它表明能量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是守恒的。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源在能量转化过程中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只能在不同的形式之间转化。
这个定律对于能源转化非常重要,因为它告诉我们任何能源转化过程中的能量输入和输出之间必须保持平衡。
在能源转化中,通常有一些能量会以热的形式散失,这被称为热损失。
热力学定律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考虑这些热损失,以确保能源转化过程的可持续性和效率。
例如,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被转化为热能和机械能。
然而,由于热损失的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并不能完全转化为有用的能量,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热损失,提高能源转化效果。
第二定律:热力学的方向性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了一类现象,即热的自发流动只能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而不能反向进行。
这个定律揭示了热的自发传导方向性。
对于能源转化来说,热力学第二定律提醒我们,在能源转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低温区域与高温区域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以实现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在能源转化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是通过热机的工作循环来实现能量转化。
热机通常由工质和循环组成,通过热机循环过程中的热量流动来完成能量转化。
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只能从高温热源流向低温热源,从而驱动热机工作。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利用热动力学循环将热量转化为功,实现能源的转化。
第三定律:绝对零度和熵热力学第三定律涉及到绝对零度和熵的概念。
绝对零度是温度的最低限度,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指标。
热力学第三定律表明,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熵趋于零,体系的有序性达到最大。
虽然绝对零度无法达到,但这个定律提醒我们在能源转化中要尽量降低熵的增加,使能量转化过程更加高效。
热力学在能源开发中的应用热力学是一门研究热转换及热力学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能源开发中,热力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和应用实例两个方面探讨热力学在能源开发中的应用。
一、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的基本定律有三条,分别为能量守恒定律、熵的增加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
其中,能量守恒定律是最重要的定律,也是能源开发中最常使用的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在一个封闭系统中不能被创造或者毁灭,只能被转化。
在能源开发中,我们利用自然界中的能量,将其转化为我们需要的形式,比如电能、化学能等。
而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二、热力学应用实例1. 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是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设备。
太阳能电池板可视为一个典型的热力学系统,其通过将太阳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当太阳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板上时,太阳能电池板吸收了太阳的热量,然后将其转化为电能。
2. 燃油发电机燃油发电机是一种利用燃油燃烧的设备,将燃油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在燃油发电机中,燃料燃烧的过程同样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被释放出来,然后转化为热能。
最后,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3. 核能发电核能发电也是一种热力学系统。
在核能发电中,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加热水来生成蒸汽,从而驱动涡轮发电机旋转。
核反应是一种释放大量热量的过程,这种热量被用于发电。
结论热力学在能源开发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和应用实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热力学在能源开发中的应用和意义。
同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能源开发的本质是能量转换过程中能量守恒的应用。
第六章热力学定理在经济中的应用及说明“如果熵修正到可以包括存储信息的算法信息量(AIC)时,那么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在任何时候也不能有丝毫违背”------盖尔曼现代观察宇宙中人类所掌握的所有科学技术知识在物质宇宙中,现有尺度下都没有违反热力学的第一、第二定理。
人类作为已知自然界中由物质组成的活动最有序、熵值最低的生物,更应该服从热力学定理,而且热力学定理在人类活动中的会有更复杂的表现。
现代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热力学有关概念,然后依照上文的推断对于热力学定律在经济中的运用加以说明。
前几章以就在人类耗散机构的几个概念进行分析与从新定义。
我在这一节中进行总结应用。
财富定义:含有可以使人意识熵值移动的能量载体。
科学的定义:科学是描述能量流动规律的学说。
技术的定义:把自然界的非空能转入人类社会的手段与方法。
意识熵值定义:描述在人类社会中各个耗散体系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人类耗散机构:有人生存的区域。
他是以这个区域中人类状态为对象。
以下为经典物理学中在热力学符号的意义:E ----- 能量 T ----- 温度 U ----- 内能P ----- 压强 u ----- 比能 v ----- 体积 S ----- 熵值下面为了把热力学引入经济学,并且为研究经济学方便以上量为,E ----- 总消耗能量 P ----- 人类活动 U -----人类消耗内能 P ----- 技术行为 u ----- 人类行为 v ----- 物流 S ----- 意识熵值 T ----- 技术水平热力学第零定律:处于相对稳定的经济耗散结构中温度不变。
在经济学中热力学第零定律应用为:在人类耗散机构中技术与周围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经济耗散结构中,其经济耗散的最高形式,由那一时刻的技术水平来决定。
公式表达: ⎰=S Pdv T MAX在技术水平与资源平衡的时候,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也就是说人们对于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在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体系一般不会翻生变化。
同时要说,社会耗散体系发生变化也有两种根本可能。
第一种可能性是技术水平上升一个档次。
第二种可能性是可开采某种或多种能源的枯竭或者是相对枯竭。
现代社会技术水平的代表体系对能源的利用效率。
科技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手段,又可以说是揭示自然客观发展规律的人类认识。
他可以使人类了解自然的能量运动规律并掌握其规律,科技使其从非控能转变为可控能,按人类的意志所用。
当技术转化非控能为人类可控能使人类意识熵值移动时,转化的能量就成为人类生活中的财富。
科技可以造福于社会、民族,很多时候也可以对发现人有受益,例如:有人通过专利得到财富;有人是通过开发科学成果得到财富。
人类对熵移动控制是不能超越当时人类科技所发展水平的。
科技是衡量人类社会财富水平的唯一标准(包括精神财富,因为当精神财富是一种学说时,它是一种科学,而执行的过程正是技术转化的过程。
)。
没有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民族能超越当时具有的科技水平使熵移动。
正如秦始皇杀人无数,但不可能用原子弹征服他国。
一个古代君主可以在其君国中得到大量物质,并可为所欲为。
但不能享受现代家庭所拥有电子产品所带来的方便。
热力学第一定律:一个孤立的耗散体系,其每一时刻降低其熵值的能量,永远小于其连续过程中的能量。
热力学第一定律数学表达式:VP S T E δδδ+=热力学第一定律在人类社会的解释:在输入经济耗散体系的能量中,只有部分降低意识熵值。
如果能量流入方式不科学,不但不会降低流入体系的意识熵值,反而更加速了经济耗散体系的崩溃。
P δV 在人类社会是有方向的量。
经济学中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是一个处于平衡的经济耗散体系,其每一时刻降低其意识熵值的财富,永远小于其连续过程中消耗的财富。
在输入经济耗散体系的能量中,只有部分降低意识熵值。
而且如果能量流入方式不科学,不但不会降低流入体系的意识熵值,反而更加速了经济耗散体系的崩溃。
P δV 有方向的量。
机械效率远远小于1是众所周知的。
对人类社会来说由于人类社会发展是有方向性的,从人类社会的有序角度上看,能量的输入有时可以起到相反的效果,能量利用效率对于人类的进化甚至常常为负值。
最典型的行为是战争。
战争是人类社会无序的主要体现,而战争对于人类社会往往是产生意识熵值的增加。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一定理确定了人类进化的的方向。
对于有限能源的利用,与使用效率。
能量相对无限,但是载体有限。
也就是说财富的数量可以完结,但是财富产生的效果可有不同。
30年代的电话与21世纪的手机都可以达到相同目的,但是使用能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孤立耗散体系中,熵永不减少,而且随时间的增加,熵会自发性的增加。
在经济学中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为:在人类孤立经济耗散体系中,意识熵值永不减少,而且随时间的增加,意识熵值会自发性的增加,同时不定因素加大。
物品长时间使用或存放会变旧。
体系如不加维护,没有能量输入也会失去作用,而且正是由于熵值的自发性,才产生了物种的多样性,在人类生活中商品的多样性。
原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此处的新意义就是多样性与差异性。
当时间t 增0S T pdvdu S ++=⎰T pdv du ds +=0≥S δ加δS 会自发的增加由于各耗散系统中原有的转化能量的能力(du 或pdv )不同在耗散过程中产生了不同大小的δS ,所以差异不可避免,这是生物生存的条件之一。
现在社会还不能用基因的理论说明“天才”一词是否产生正确。
但可以用基因的突变来说明很多天生的弱智、白痴人的由来。
这些人的产生是现代科学技术一两百年内不能解决的。
而且在群居动物种群中,个体差异越大种群的进化水平越高,这是现代生物学可以证明的。
在人类社会最明显的差异是表现在相貌上,这一个差异是永远不可能消除的,所以由于相貌差异而带来的人类行为上的选择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一点上个人意志的熵值移动是不能用提高这个人的行为品德素质来降低的)。
当然有些信仰把大统一作为人类未来的结局,消灭个体差异作为大统一的形式之一。
从进化的角度来理解这一定理,就是人类如果无法从自然界不断索取能量,就会灭亡。
人类只有不断索取能量才能进步。
同时这一定理也证实了,人类是不存在最终审判这种大结局的事件。
热力学第三定律:总耗散结构中的熵比他组成部分的熵的总和更大。
热力学第三定律在人类社会的体现:A 、人类社会基本耗散系统存在条件。
T 1---- 子体系的平均技术水平 S 1---- 子体系的平均熵值(无序程度) P 1----- 子体系内的人类行为 δV 1 ---- 子体系的物流T 0---- 母体系的平均技术水平 S 0----母体系的平均熵值(无序程度) P 0----- 母体系内的人类行为 δV 0----- 母体系的物流B 、用已知定律重新定义市场、企业、价格、商品。
1、 企业:一种在人类社会中通过技术手段,使非控能转化为当时社会意识水平认知的可控能的耗散机构。
∑≥子总s s δδ00001111T V P S T V P S δδδδ+≤+2、市场:可控能再分配与个体或群体意识熵值改变的时间与空间。
3、商品:可以使接受者(或机构)的意识熵值下降,其作用在交换后体现的能量。
4、价格:实际商品中,含有可控能对接受者降低意识熵值的预测值。
由第三定律可知如果把耗散体系转化为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加之与文中的能量分类就可以观察与了解小到一个个体,如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全世界、地球。
复杂到经济危机与生产性质,简单到一个握手、拥抱,推理到人类进化以前,预测人类发展未来,以至可以超出人类形态到全球生物的每一环节,甚至如果在物质宇宙中存在其他生物也必须遵守耗散的热力学原理(注:宇宙生物可以定义为熵值在时间周期内定向波动的耗散结构)。
人的个体特性从心理学上说个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可预测但不可定论。
人本身的复杂性又不言而预,所以其组成的耗散机构在其适度范围内复杂性是远超过量子力学、天体运动学和与这两种学科相配合描述的热力学。
量子力学和与其配合的热力学,简单之处在于内部结构的单一性与建立模型结构简单,所以组成耗散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用数学与形式逻辑可推知,其预见性结果正确率高、种类少。
同样天体运动学和与之相配合的热力学,其个体结构中内部活动在宇宙尺度上的作用太小,以至于不足以影响,其运动而忽略不记。
而星球至星系的大尺度可以用分离式或系统的方法描述,数学与物理推知的结果在大尺度下同样准确率高、种类少。
经济学所涉及的范围本身就是由复杂结构的多体系并加之以多因素组成,所以人类所有结构只能存在于高等的不可预见性和普通的可预测性,而绝对没有定知性与定论性。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周期性与被动性其规律为热力学定律,具体的说应为经济热力学定律。
如果政府想要拥有一个相对有利的市场环境,应按热力学在经济中的定律做事,扮演那只支撑的“手”,而不要主观的扮演什么自以为是的“头”。
如作个有主观性的“头”在现代社会十分可能会出现“乌托邦”那样社会性愚昧的错误。
热力学第三定律也说明了“乌托邦”在人类社会的不可能性。
国家也好、企业也好,其内部的有序程度总是小于其各个元素的有序程度,加之起内部各个元素的相互作用。
其熵值=各元素熵值+各元素相互作用熵值。
热力学定律在经济学还可推论出在摄取同一系统中能量时,能量总是流向总耗散系统中代谢能量相对有效的机构(包括一切生物)。
由于du或pdv不同,不同的耗散系统t的增加产生不同δs后下一个阶段对于原来各个不同的耗散体系会有决定其状态的作用。
这就是众所周知自然界的竞争与自然选择。
这就是热力学定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突出表现为热力学定律中的各个符号在经济学中有不同的解释。
其实这些符号的本质相通性是明显而又不容易发现的。
由于这一层面纱被撕破,热力学定律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就可以把浮于表面的现象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