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广播电视写作概说
- 格式:ppt
- 大小:467.50 KB
- 文档页数:13
⼴播电视概论⼴播电视概论第⼀章⼴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第⼀节⼴播电视与⼈类传播史的⾰命1、⼈类传播史的五次“⾰命”(1)语⾔的形成与使⽤是⼈类传播史上的第⼀次⾰命。
(2)⽂字的创制与运⽤是⼈类传播史上的第⼆次⾰命。
(3)印刷书的发明是⼈类传播史上的第三次⾰命。
(4)⽆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是⼈类传播史上的第四次⾰命。
(5)计算机技术的应⽤是⼈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命。
2、⼴播电视:当代重要的⼤众传播媒介、影响当代⼈类社会的最强有⼒的媒介。
第⼆节声⾳⼴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麦克斯韦,“电磁学之⽗”。
赫兹,最早通过科学实验证实⽆线电波存在。
马可尼,波波夫,独⽴最早制成⽆线电收发报机。
费森登,最早利⽤⽆线电波传送和接受声⾳。
德福雷斯特,“⽆线电之⽗”;1920.8.20 8MK电台在报馆办公楼开始⽇常播⾳。
萨诺夫,提出制作“⽆线电⾳乐盒”(即收⾳机)的设想。
1920.11.2威斯汀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的KDKA电台正式播出,这座电台的⽬的是以稳定的⼴播节⽬来推销收⾳器材。
1922.11.14伦敦ZLO⼴播站正式开始⼴播节⽬,后来发展成英国⼴播有限公司BBC 列宁“⼴播是‘不⽤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将是⼀个伟⼤的事业”。
1930年,⽆线电⼴播(语⾔⼴播)已经遍布世界主要国家。
第三节电视⼴播的发明与发展1、电视的理论基础与阶段性成果约瑟夫.梅证实了硒元素的“光电效应”。
保罗.尼普柯夫发明了机械性的⽆线电图像扫描盘——“尼普柯夫圆盘”。
罗津格得到设计世界上第⼀台电⼦显像的电视接收机的特许权。
约翰.贝尔德,在伦敦的⼀次实验中成功“扫描”出⽊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的标志,贝尔德因此被称为“电视之⽗”。
法恩沃斯与贝尔德“电视之⽗”的争论。
兹沃尔⾦的系统被称为电⼦式电视。
2、电视⼴播的早期发展(1)1930年,英国⼴播公司成功试验播出了有伴⾳的电视图像,并直播了实况电视演出《⼝含⼀朵鲜花的勇⼠》。
(2)美国是最早开始电视实验⼴播的国家(3)1936.11建成英国第⼀座正式的电台(4)1936.11.2英国⼴播公司第⼀次正式播送电视节⽬(5)1939爆发第⼆次世界⼤战,使得世界各国刚刚开始发展的电视⼴播事业陷于停滞或者完全中断。
广播电视常用文体写作第一章广播电视写作中的常用文体类型一、广播电视节目的定义定义:广播电视节目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播出内容的基本组织方式和播出形式。
它是一个按时间划分、按线性传播的方式安排和表现内容、依时间顺序播送内容的多层次系统。
就一个台来说,至少包括三个层次:1、一套节目,即一个台每天以同一呼号或在同一频率、频道中播出的全部节目,它们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节目群,形成节目的顺时链;2、一个节目,即在特定时间段、连续播出的具体内容整体;这个节目既是顺时链的一环,自身又可由每天在同一时间段播出的多次节目组成自成一体的历时链,属于整个节目系统的基本层,又称作栏目;3、一次节目,即在当天某一特定时间播出的具体内容的整体,它是节目历时链的具体环节,属于整个节目系统的基础层次。
二、广播电视节目的分类1、按内容性质分: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服务性节目2、按内容构成和组合形式:综合节目、专题节目、杂志节目3、按播出方式:直播节目、录播节目4、按播出时间:定期节目、特别节目、插播节目5、按播出次数与内容的关系:首播节目、重播节目、滚动节目三、广播电视的科技特性1、传播的迅速及时1、即时性的时效性效果2、同步性的连续性效果2、播映的超越空间1、超空间的渗透性 2、同所性的现场感3、信息的直观可信1、声画兼备,声情并茂2、形式多样,内容丰富4、接受的家庭方式1、接受的随意性 2、接受的家庭方式5、广播电视的弱点1、传播手段的易逝性2、传播内容的表面性3、接受方式的被动性四、广播电视写作的特点1、相对来说,电视画面是始终伴随着声音或字幕等元素出现的,所以电视写作呈现出以画面为中心、为视听服务的特点。
2、写作中有两种倾向应该引以为戒:1、解说过多,描写的内容与画面重复,失去了真正的作用,甚至引起观众的反感,干扰收看;2、与画面严重脱节,造成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各行其道,声画两张皮,失去了视听复合语言的优势。
广播电视概论(5篇)第一篇:广播电视概论1、1906年12月25日,无线电广播的诞生日。
2、1920年8月31日,美国底特律8MK实验电台广播了该州选举的新闻,是最早的广播新闻。
3、1920年11月2日开始播音的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广播电台。
4、贝尔德:电视之父。
马可尼:无线电之父5、什么是广播电视(分类)(1)只播送声音:无线电广播和有线广播(2)既播送声音又播送图像:无限电视广播、有线电视广播(3)音像制品、卫星直播6、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1)社会性。
广播电视往往被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所掌握运用,为一定的社会利益和目的服务。
(2)大众性。
对受众没有任何特殊的选择和要求。
※我国广播电视的党性原则:(1)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2)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3)无条件服从党的领导,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4)努力宣传党和国家的纲领、方针、政策,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地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7、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简答)(1)宣传功能:广播电视是政治的工具,是阶级的喉舌,它可以采取直接宣传与间接宣传。
尼克松用电视为自己辩护,又因电视首先披露“水门事件”而辞职。
(2)舆论功能:提供信息让受众了解情况形成舆论,反映舆论,舆论导向,舆论监督。
(3)新闻功能:广播电视以新闻报道为主体,具有传播迅速的特征。
宣传和舆论功能往往会渗透在新闻之中。
(4)教育功能:广播电视是一种社会教育方式。
思想道德方面产生一种直接或潜移默化的作用;提供受众所需的知识和信息,促进社会生产满足生活需要。
普及文化科技知识。
(5)娱乐功能:提供文艺性节目、体育直播转播等。
(6)服务功能:为受众提供实用性服务,报时、天气预报、广告等。
8、声音的分类:声音又可以分为语言、音乐、音响三要素。
9、音响的种类:音响包括自然声、环境声、动作声等等。
音响采录的要求:(1)绝对真实、自然,典型,一听就懂。
1:细节的类型2:广播电视文稿写作不用倒装句,不用倒装结构。
3:为什么电视解说词要多用指示性代词,要引人看。
4:录音报道选择现场音响的标准。
广播电视文稿写作幻灯片2第一章绪论一,广播电视文稿的几个主要方面〔一〕新闻文稿〔消息,专稿〕〔二〕访谈节目的文案〔介绍词及访谈问题的拟写〕〔三〕电视解说词写作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一〕广播电视文稿是广播电视传播质量的基础〔二〕广播电视文稿写作有其特殊的规律幻灯片3三,广播电视文稿写作对记者素养的特殊要求〔一〕对现实生活中的声音、场景或画面〔尤其是当中的细节〕的新闻价值或意义的敏感〔二〕口语感〔能够通俗、深入浅出、绘声绘色地说〕〔三〕能够简洁地说〔四〕具有讲故事的能力〔能够变化多端的说)幻灯片4●第二章选材要注意的问题:细节●一,细节的含义●二,细节在文章写作中的意义●〔一〕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感染力〔在于具体或“感性”〕●〔二〕使文章内容新起来〔“选点不选面”〕●〔三〕典型的细节易于形成“历史记忆”●〔四〕使大题材的写作落到了实处●〔五〕使文章在表情达意上有“以小见大”的效果,●三,细节对于广播电视文稿的特殊意义〔一〕适应或满足了电视的“可视性”〔电视讲求“可视性”,而“可视性”在于具体可感,而细节正是如此〕幻灯片5〔二〕可以使广播电视消息“短”起来,满足广播电视消息“短”的要求;四,细节的类型〔一〕直接反映、侧写或衬托主题的细节〔二〕展示环节的细节〔三〕刻画人物的细节五,细节的获取幻灯片6●第三章广播电视文稿写作的两个基本原则:“为眼睛而写”,“为耳朵而写”●一,什么是“为眼睛而写”,“为耳朵而写”●〔一〕“为眼睛而写”:表述要使人“听得清”,“感觉得到”,“把握得了”;●〔二〕“为耳朵而写”:写作要“让人看”〔使人能集中注意力看画面〕,“引人看”〔引人看画面〕●二,“为眼睛而写”与“为耳朵而写”作为广播电视文稿写作的基本原则;●〔一〕新闻信息传播有“传通”原则,幻灯片7〔二〕要“传通”,根据广播电视的声像符号诉诸人的视听特点,其文稿的表述要奉行“视听至上”原则,这也就是要“为眼睛而写”,要“为耳朵而写”三,广播电视“为耳朵而写”〔“听得清”,“感觉得到”,“把握得了”〕要注意的问题〔一〕为了“听得清”写作要注意的问题1,“如话”地说:通俗化,口语化;立意高而表述平易,道理深却言之如常,所谓写作的话化2,顺着说〔1〕内容安排上的顺着说:为了使人听得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内容安排上讲求“顺序律”幻灯片8●(2)行文上的顺着说:不用倒装句●3,选用发音响亮的词说;●4,用多音词而防止用单音词说;●5,多用短句说,造句回避长的修饰语;●6,新闻报道篇幅长的直接引语,中间要多穿插、提示某某说,为的是把引语同记者表达语言及其它语言区别开来〔这也是为了‘听得清”)〔二〕为了“感觉得到”写作中要注意的问题幻灯片91,形象〔化〕地说: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2,广播对于事件的环境要多说,细说〔相对于电视〕〔三〕为了“把握得了”表述要注意的问题1,切要地说:说得越多使人越不得要领,对说的是什么人们越是难以把握;2,只可两面言意与两层掘意;3,数字只用概数,不用精确数,更不用小数,4,广播电视评论只注重说明观点,稍加展开,不搞复杂的论证幻灯片105,电台的长篇专稿要把整篇分解为假设干意义相对独立的片段,中间用间隔乐;四,电视“为眼睛而写”〔“让人看”,“引人看”〕要注意的问题〔一〕“让人看”:对画面的解说要少而精当,能不说就不说,不可让解说灌满画面,否则干扰收看〔专题或纪录片〕〔二〕“引人看”:〔1〕对画面的解说多用指示性代词〔这里,那里,这些,那些,这个,那个等〕,这种代词的运用“引人看”〔也防止解说的语言与画面的重复〕幻灯片11〔2〕含有“请看画面”的意味的解说:相对于画面,解说表达的是一个观点,而相对于解说,画面的内容则是映证材料,这样,解说与画面关系是一种观点与论据的关系,而从解说〔观点)方面看,解说正带有一种所谓“请看画面”的意味。
广播电视学概论范文广播电视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广播电视媒体的学科,研究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媒体功能、传播理论等内容。
广播电视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广播电视学概论对于了解广播电视的本质、特点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广播电视学的起源与发展、广播电视的媒体功能、传播理论等方面探讨广播电视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广播电视学概论的起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广播电视媒体的诞生带来了媒介技术的革命,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
广播电视学概论在研究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过程中,探讨了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无线电广播到电视的诞生和发展,然后到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的出现,广播电视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研究这些阶段的发展动态对于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特点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传媒形式,具有丰富的媒体功能。
首先,广播电视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广播电视媒体,人们可以获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信息。
其次,广播电视也是社会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广播电视媒体,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各种信息和观点。
同时,广播电视也是娱乐文化的重要形式,通过广播电视媒体,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娱乐内容,如电视剧、电影、音乐等。
除此之外,广播电视还具有引导和塑造公众意识、传播价值观念等社会功能。
广播电视学概论还探讨了广播电视的传播理论。
传播是广播电视的核心活动,广播电视传播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广播电视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作用。
最早的传播理论是传递理论,认为广播电视媒体是信息的传递工具,通过广播电视媒体传递内容给受众。
后来,伴随着媒介效应理论的提出,研究者开始关注广播电视媒体对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理论不断发展,媒介效应理论逐渐演变为现代社会资源理论、人际媒介交往理论、媒介输出理论等,这些理论旨在深入探索广播电视传播的机理和规律。
广播电视学概论也涉及到广播电视媒体的管理和市场研究。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历程第一节广播的诞生及事业发展一、广播的起源1.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明- 1895年,意大利发明家古列尔莫·马可尼成功进行了无线电波传输实验。
- 1896年,塞尔维亚裔美国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提出了无线电传输的理论。
2. 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 1920年11月2日,美国的KDKA广播电台在匹兹堡开始了首次定期广播,这标志着商业广播时代的开始。
二、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1. 初创时期(1923-1949年)- 1923年,上海开办了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由美商奥斯邦创办。
- 1927年,北洋政府创办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开播,成为国民政府的官方喉舌。
2. 建国后的广播事业(1949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广播事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 1950年代,中国广播事业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发展,形成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核心的全国广播网。
- 1978年改革开放后,广播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频率专业化、节目多样化成为趋势。
第二节电视的诞生及事业发展一、电视的起源1. 电视技术的发展- 1925年,英国发明家约翰·洛吉·贝尔德成功实现了电视图像的传输。
-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电视服务。
二、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1. 起步阶段(1958-1978年)-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 196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在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2. 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1978年,中国电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1980年代,彩色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内容日益丰富。
- 1990年代,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传播手段更加多样化。
广播电视概论介绍广播电视概论第一章世界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第一节广播的问世与广播事业的发展一、无线电的发明1819年,丹麦的汉斯·克里斯蒂·奥斯特发现电与磁有密切的关系。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确立电磁感应定律。
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是历史上最早研究无线电波的人。
他于1873年发表了《电磁理论》,在理论上为后来的电磁学确定了最初的概念。
他还用数学论证,电波向外传播的速度和光速一样,每秒钟约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5周。
麦克斯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1884年起,德国科学家海泥瑞基·赫兹开始在德国若干大学进行一系列实验,最终找到了产生无线电波、发射无线电波以及接收无线电波的方法,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1888年,发表了《电磁波及其反应》的研究报告,是有关电磁波特性分析的最早著作。
为了纪念赫兹发现无线电波的贡献,人们一度把无线电波称为赫兹波。
1965年,国际无线电协会确定以“赫兹”为无线电波波长的计算单位。
1889年俄国的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提出了利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讯的设想,并于1894年研制成一台无线电发报机。
但是未被推广、运用。
西方国际普遍认为,无线电的发明人是意大利科学家古格列莫·马可尼。
1897年,马可尼在伦敦成立无线电报通讯公司。
1899年,美国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在新泽西州成立。
1901年12月,马可尼完成了第一次跨越大西洋两岸的远距离无线电通讯。
◆无线电的发明对人类信息传播的意义是什么?无线电通讯技术是人类传播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对20世纪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无线电报、无线电话、无线传真、无线电广播、无线电视等,都是运用无线电技术的成果。
二、无线电广播的试验首次成功地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人类自己的声音的是雷金纳德·奥布里·费森顿和李·德福雷斯特。
费森顿想利用无线电波,并把声音变成电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