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韩少功)散文解析
- 格式:pptx
- 大小:45.27 KB
- 文档页数:8
《月夜》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月夜》是一篇优美的中小学生阅读教材,其文本含义丰富,情感真挚,主题深刻。
本文将从文本解读和教材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文本解读《月夜》描述了一个晴朗的夜晚,一位孤独的老人在月光下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文中通过对月亮、寂静的描述,展现了一种宁静、深邃和唯美的氛围。
全文用词简洁,结构清晰,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使读者能够立即融入到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文中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作者以“秋月如鉴”,“月光明如白银”,“宁静无声的荷塘”等细腻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清冷婉约、高洁空灵、美好深邃的意象。
这样的描绘不仅赋予了月夜以高贵的品格,还带来了一种思考与寻觅的心灵之旅。
通过寂静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深沉和神秘的氛围。
作者用“宁静无声的荷塘”、“荷叶上的水滴”等写景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安详婉约的境界之中。
这种寂静既能够引发读者对内心世界的回响,又能够激发出对生命深处的探索和追问。
通过老人的回忆,表现出了对往事的留恋和对生命的反思。
老人孤独地站在门前,眼望着月光下的荷塘,回想起了往事。
他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对人生的不易和无常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而这种感慨正是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间的感慨。
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也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
通过月亮、寂静和老人的描写,作者在《月夜》中展现了一种宁静、深沉和清新的意蕴,使读者得以在文中领略到一种内心交融的美好情感。
在《月夜》中,读者既能够感受到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又能够感受到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思考。
《月夜》在文本解读上呈现出了一种理性和感性的融合,使人在阅读中得以内心感悟和超脱,达到对人生的深层反思。
教材分析《月夜》这篇文章在中小学生的教材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篇文章在课文中体现出了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适合作为学生阅读、讨论和感悟的对象。
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从月夜、寂静和老人三个方面入手,扩展想象,激发思考,拓展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独爱那一枚徽章:《月夜》赏析作者:彭嘉悦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6期内容摘要:韩少功的《月夜》是一篇文质兼美,充满哲思色彩的散文,曾多次出现在各地语文考试的试题中。
本文通过对其独特的对比结构、优美优美而凝练深刻的语言、汩汩流淌的主旨情感进行赏析,探究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月夜》散文赏析1968年,韩少功积极响应当时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插队到湖南省罗县的农村;1974年返城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化的代表人物,在80年代堪为翘楚。
他的具有寻根意识的代表作《爸爸爸》、《女女女》在评论界有持久的影响力。
2000年,韩少功再度下乡,回到知青时代逃离的农村,在离当年插队的农村不远的汨罗市八景乡安家。
他辞去了《天涯》杂志社社长一职,却辞不了海南文联主席的工作,有关单位特别给他安排了每年有半年的创作假,于是他便如候鸟般,过着半年在汨罗农村、半年在海南海口大城的生活。
2006年出版的《山南水北》是其乡居六年的生活随笔,记录了“对乡村新生活的观察、倾听、感受、思考以及玄想幻觉”,[1]写出了都市人对乡村的回归的清醒意识、详细过程及巨大喜悦。
从《扑进画框》、《回到从前》、《耳醒之地》、《窗前一轴山水》这些文章的标题,即可感受到他这种回归的涵义及由此产生的急切冲动。
综合韩少功的人生轨迹,他经历了都市→乡村→都市→乡村→一半乡村一半都市的生命与生活的交错与轮回的历程,他的创作价值取向也始终在都市文明与乡村文明间进行着舍弃与持守、批判与倡扬的复杂转换。
[2]《月夜》选自韩少功散文集《山南水北》,文章将城里月亮与乡村月亮进行多方面比较,从中自然流露了对真正月夜的向往之情,进而抒发了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感悟,深情且富有哲理。
对于这样一篇散文,情感体验理应是我们阅读的终点,而要达到这个终点,就需要我们读懂作者是通过怎样独特的言说方式来传达他的所思所感。
一.独特的对比结构《月夜》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乡村和城市之月的对比,并且将这种对比贯穿全文始终。
回归自然的生活追求回归自然的生活追求何静茹黄美霞陈嘉敏摘要:韩少功的《月夜》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对比刻画城市的月亮和乡村的月亮,借此诉说自己在人生不同时期的思考感悟,并通过深入生命和宇宙的思考,表达回归自然的渴望之情,回归纯粹的生活追求。
关键词:《月夜》回归自然《月夜》以城市的月亮与乡村的月亮的对比描写展开,表达了作者回归自然的生活追求。
全文借景抒情,作者在月夜中循环往复的生活思考引人深思,具有多方面的阅读价值。
一、在月亮的对比中诉说人生思考的变化《月夜》以月亮为行文线索,对比刻画城市的月亮和乡村的月亮,其中暗藏着作者的人生历程变化,分别代表着作者对不同人生时期的思考感悟。
城里的月亮是无光泽无活力的城市装饰品。
作者以“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的问句引出对城里月亮的印象,即月亮是城市可有可无的不起眼的装饰品。
城里人看到的月亮是“一丸灰白”,毫无光芒。
所以,原本皎洁的月光在无数路灯的闪耀中便显得暗淡,月光洒落的声音也淹没在城市的噪音之中,灰白的身影也只能隐藏在水泥高楼之间,让人无迹可寻。
作者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多年,但城里的月亮是陌生的。
他厌倦城市的物质与生活方式,城里的生活就像那死鱼眼睛般的月亮,毫无色彩与光芒。
乡村的月亮不仅是一枚标志性的徽章,也是超凡脱俗的生命存在。
在作者的眼中,世界是万物有灵的,万事万物有生命、有灵魂,才会构成真正的生存状态。
首先,乡村的月亮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存在,是乡村生活时间的记录者。
乡村的月光是乡村生活的重要部分,随处散落,记录着乡村夜晚流逝的每分每秒。
作者对乡村月亮洒落的月光有着最直观的感受,飘摇、跳动、轻移、牵动等千姿百态安抚着作者从城市归来的躁动的心。
所以,乡村的月亮是真正的月亮,是有生命的月亮,因为它一直在跟随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歇。
其次,乡村的月亮是超凡脱俗的存在。
离开城市的作者在乡村的夜晚看到了月光明暗闪烁的身姿,听到了月光飘落拥挤的声音,在阳台的竹床上贪婪地享受着乡村月光的照耀,这是对那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的治疗。
【读后感】温馨月夜_650字温馨月夜是当代作家韩少功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男主角小龙在一个月圆之夜,邂逅一个神秘女子的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对溺水孩子的慈善行为的赞美。
这篇小说以温情脉脉的笔调,深深打动了我。
小说的开篇,小龙一个人坐在河边观赏月亮,偶然间他发现河中漂浮着一个孩子,情急之下他纵身跳入水中,救起了这个孩子。
这时,一个神秘的女子出现了,她的神情儿缱绻,温柔动人。
小龙被她的美丽和气质所吸引,迷恋上了她。
来到女子家里,小龙才发现她是一位青年节目主持人,因为压力太大而渴望休息的家庭主妇。
小龙父亲的病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加之他自己失业,丧失了荣誉感,他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
在徘徊的时刻,这位女子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给了他一种新的憧憬。
在简短的时间里,女子展现出她的善良和聪明才智。
她收养了小龙的父亲,给予了小龙望而生畏的充足的爱和关怀。
小龙无比感激,也倾心于她。
两人的感情在温馨的氛围中逐渐升温。
命运却是瞬息万变的。
女子的前夫出现了,他是个有势力的人,不断对女子施加压力,要求她选择回到他身边。
虽然女子对他深恶痛绝,但她又惧怕他的报复,只好妥协。
小龙万分失望,他落寞地走出了女子的家门,他分明感觉到这份感情就如同月亮一样,虽然曾经珍贵,却又随时可能离开他。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生活中,爱情虽然强大,但仍然需要理性地去面对。
女子在生活中是个虚弱的人,她渴望被关怀和爱护,但又不能脱离自己生存的环境。
小龙尽管为她付出了很多,但他也是虚弱的,他的背负很多软弱和失落,他需要去重建自己的生活。
他选择了离开,虽然很心痛,但他懂得了理性地爱。
进一步地,这篇小说也给予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小龙的善良和勇敢为我所敬佩,而女子的慈善行为更是令我赞叹。
她不畏艰难,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把自己的爱和关怀传递给了小龙和他的父亲,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小说以孩子溺水和救人的情节向我们提出了人道主义的问题,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女子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月夜》散文?
答:《月夜》
夜,悄悄降临。
一轮皎洁的明月,慢慢升起,洒下银色的光芒。
万籁俱寂,只有月光在默默地诉说着夜的故事。
走在这样的月夜中,人们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白天的喧嚣和纷扰都已远去,只剩下这静谧的夜和明亮的月。
道路上,树影婆娑,微风轻拂,带来阵阵清凉。
人们在这样的夜晚中,感受到了宁静和平和。
在这样的月夜中,人们仿佛能够看到古人的身影。
他们或独步于幽径,或静坐于亭台,对着明月吟咏诗句,抒发内心的情感。
那些优美的诗句,如今在这样的月夜中重新焕发出光芒,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月光下的大地,仿佛被披上了一层银色的纱衣。
山川、河流、森林、田野,都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
在这样的夜晚中,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和心跳。
然而,月夜中的美丽并不仅仅是表面的。
在这样的夜晚中,人们还能够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力量。
那是月亮的力量,是她在默默地守护着这个世界。
在这样的夜晚中,人们仿佛能够与月亮沟通,感受到她的温暖和关爱。
月夜中的散步,是一种享受。
人们在这样的夜晚中,感受到了宁静、平和、美丽和力量。
这样的夜晚让人们忘记了生活的琐碎和烦恼,只留下了美好的感受和思考。
在月夜中行走的人们啊,不要忘记这份美好。
让这份美好永远留在你们的心中,成为你们生活的力量和希望。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月夜更能让人感到宁静和平和了。
文教论坛《月夜》文本解读与教学路径探析陈丹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摘要:《月夜》是乡土文学家韩少功的一篇散文。
他通过诗意的语言、对比的手法、看似“无理”实则有意为之的语段来表达对宁静、充满诗意的乡野生活、对自然的向往与喜爱。
关键词:《月夜》;诗意语言;乡土生活文学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教学《月夜》时,教师应着重关注这一篇中的诗意的语言、农村月夜与城市月夜的对比、一些看似无理之处实则蕴含深意的语段来进行教学,一步步剖析、解读、感悟作者对宁静、充满诗意的乡野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一、品味诗意的语言,感受情感语言是情感的使然,“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开头显露情感,统领全文,并引出下文城市和乡村月光的对比。
“徽章”是凸显身份的标志,还带有“自豪、骄傲”的感情色彩。
作者以这句话单独成段,透露自己对乡村爱情的情有独钟。
第一,因着作者对乡村月光的喜爱和自豪,作者以“徽章”凸显“月光”乡村区别于城市。
“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在“飘摇、跳动、轻移、牵动”等带有活力和动感的词语搭配下,用的都是美好、令人心生愉悦的词汇,画面感十足:月光仿佛变成了摇曳生姿的舞者、跳动活泼的孩子、安静同行的友人、田园里的指挥家,这是作者喜爱乡村月光之情的二次显露。
正是对乡村月夜抱有喜爱之情,作者才会用心去观察,眼中的乡村月光才会如此美丽。
身为乡土文学作家的韩少功从城市回到故乡,在融入大自然过程中发现,在人类的感官之外还存有我们未感知到的世界,如未能听到的声音,未能看到的影像和未能触摸的形态,他以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写作,以听觉上的月光代替视觉上的,化静为动,给自己、给读者描述了一个活泼的感官世界——“叮叮当当”是月光的轻盈灵动与诗意盎然;“哗啦哗啦”是皎洁月光的一泻千里的情态的生动展现,这些应当成为教师带领学生感受情感的着眼点。
二、深入对比,体会情感《月夜》的情感张力还在城市的月夜与乡村的月夜两者对比中显露,于对比中见“月夜”的“高下”。
《月夜》文章解析月夜,是一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的图画。
借着皎洁明亮的月光,夜晚的景色在我面前展开,令人陶醉。
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并解析这幅美妙的画面。
在这幅画面中,月亮悬挂在深蓝色的夜空中,散发出温暖柔和的光芒。
月牙的形状清晰可见,它像个笑脸一样,朝向我,仿佛在与我亲切地交流。
月光洒在大地上,使得整个夜晚都被染上了银色的光辉。
在这柔和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平静而安详。
月亮的背后,是一片宁静的山林。
树木高耸入云,树影婆娑。
静谧的夜风抚过树叶,发出微微的沙沙声,仿佛大自然在为这美丽的夜晚谱写一曲天籁之音。
山林的轮廓在月光的照射下显得分外清晰,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
而月光照耀下的大地,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银色光辉。
在这银色的世界中,一切都显得悄然而静谧。
大地上的花草树木,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生命的气息似乎在寂静中流动着。
我仿佛能感受到大地的脉搏,每一滴露珠、每一根草叶都在静静诉说着它们的生命故事。
时间仿佛在这静谧的夜晚停滞了,一切都恍如隔世。
在这安详的氛围中,我不再感到喧嚣和繁杂,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宁静。
月光如水,洒在我身上,温暖而宽容。
借着这美丽的月夜,我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月夜,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广阔和人生的微小。
在这广袤的宇宙中,我们是多么渺小且无足轻重。
然而,正因为我们的微小,才使得这世界显得如此丰富多彩。
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独特的价值,每一个人都能在这美丽的夜晚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
月夜,不仅让我欣赏到了自然的美景,更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面对这无垠的宇宙和短暂的生命,我想要珍惜每一天,活出真实的自己,传递爱与温暖,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
这幅《月夜》的画面,让人如痴如醉地陶醉在夜晚的宁静与美好中。
它不仅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更是一首对生活和人生的赞歌。
让我们在这美丽的月夜里,抛开尘世的烦忧,放飞内心的自由,感受生命中最纯粹的美好。
《月夜》文章解读月夜,是许多诗人笔下常被咏颂的主题,也是一种启迪灵感、寄托思念的时刻。
在沉静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洒落在大地上,倾注出一片神秘而又宁静的美。
本文将通过解读《月夜》这个主题,从自然景观、情感赋予以及文学意象等方面,来探讨月夜的意义。
自然景观方面,月夜给人一种温柔而安详的感觉。
当夜幕降临时,月亮逐渐升起,将一片明亮的光芒洒向大地。
月光照亮了一切,但又没有过于刺眼,给人以柔和而宽慰的感觉。
它照亮了黑暗中的世界,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月夜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让人们远离尘嚣,享受平静与安宁。
除了景观之外,月夜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寓意。
对于许多人来说,月夜是思念和回忆的时刻。
当一个人远离故土,在异乡闯荡时,月夜成为他们思乡的寄托。
月光如同故乡的眷顾,温暖着流浪的心灵。
月夜中,人们可以静下心来,凝视着天空中的明月,思考远方的亲友和往日的美好时光。
在月光的映衬下,人们的思念与回忆被唤醒,情感得以宣泄和排解。
与此同时,月夜也被用作文学意象来塑造作品的氛围和情感表达。
许多文人墨客通过描绘月夜的美景和人们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诗歌中,月夜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安静而神秘的场景,诗人通过对月夜的描写,塑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调。
在散文作品中,月夜常用来渲染情绪,比如孤独、思念、悲伤等。
月夜不仅是文字的媒介,也是诗歌与散文作品的灵感源泉,为文学作品注入了无限的美感和情感。
总结起来,月夜是一种沉静而又神秘、能够启迪灵感和表达情感的时刻。
无论是自然景观、情感赋予还是文学意象,月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月夜中,人们可以寻求心灵的慰藉,思考人生的意义,展开对往事的回顾和思念。
无论是在诗歌、散文还是其他艺术作品中,月夜都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作品增添一丝神秘和浪漫。
让我们共同享受月夜的美好吧。
文章为你准备了一个小结,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有其他要求,请随时告知。
086I阅读鉴常I《月夜》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卢颖霞《月夜》是韩少功的一篇典型的寻根文学作品,从其行文风格来看,似随意实精心,虽用力而不斧凿,通过凌厉与灵动兼备的语言结构描写了城乡不一的月光及月下景色,同时又以独楡机心的情感表达方式流露出返朴归真,回归生活本真的思想感情。
语言和情感是散文重要的言说对象,同时作为教材,语言和情感又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因此本文将把《月夜》的凌厉与灵动兼备的语言结构及独桶机心的情感表达来作为文本解读的两个主要方面,并做简单的教材分析。
一、凌厉与灵动兼备的语言结构《月夜》是一篇抒情性散文。
抒情散文注重采用特别的语言结构来不断深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在本文中,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情感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月夜》正是这样的一篇典型的散文,其中的语言结构值得深入解读。
从语言结构上说,《月夜》极为灵活自由,不拘一格。
龚政文在《从〈山南水北〉看韩少功的人生取向与艺术追求》一文中指出,其收录母本《山南水北》中的许多散文,均遵循着这样一种写作思路:先从某人、某事、某景或者某现象开笔,即所谓的比兴手法冲间引发一段议论和思考;最后回到某人、某事、某景或者某现象上,用极简笔法手煞。
闪常常是“文不知所起,兴笔所至,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议论则风生精警,收笔则妙不可言,余味无穷。
”文章呈现出似随意实精心,虽用力而不斧凿的语言特色,具有强烈的韩少功专属特色。
那如此绝妙的语言在《月夜》里是如何体现的呢?首先,全文以“月亮”为第一个言说对象,由此引出另外两个作者设置的言说对象:乡村与城市。
月亮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标志之一,“月亮”是作者的情感形象,作者运用精妙的对比和比喻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寓于形象之中,从而具有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此表达作者内心对乡村的喜爱之情。
例如文章第2段和第4段,作者将月光穿插在城乡的对比之中,作者质问“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铿锵有力,表达了对城里月亮的“漠视”,言至于此,作者尚未罢休,将这“一丸灰白”的城里月亮比作丢弃在垃圾堆里的“死鱼眼睛一只”。
解读《月夜》作者:张小方李施雅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07期摘; 要:《月夜》这篇散文通过对乡村月夜直言不讳的褒奖和对城市月夜的幽默反讽,突出表达了韩少功对乡村月夜的钟爱之情,进而具体抒发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感悟与思考。
散文层次分明,文字清新、凝练,且具有幽默反讽之味。
作者以己之眼、之耳、之感悟,让处于现代文明中的人,用心来感受生命本真的面貌。
关键词:《月夜》; 文本解读; 生命本真中图分类号:G206;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51-02在《月夜》这篇散文中,韩少功将乡村月亮与城市月亮进行多层次比较,通过对乡村月夜直言不讳的褒奖和对城市月夜的幽默反讽,突出表达了他对乡村月夜的钟爱之情,进一步抒发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与思考。
作者以己之眼、之耳、之感悟,让处于现代文明中的人,用心来感受生命本真的面貌。
《月夜》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作为抒情散文,最注重的是表现作者的感受,抒发作者的内心的情感。
它或是触景生情、或是直抒胸臆,通常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虽然它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与描写,但一般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
作为“寻根文学”的倡导者,“根土文学”代表作家的韩少功又是怎样通过《月夜》来表情达意呢?《月夜》围绕“月亮”这一事物展开叙述。
从散文的内容来看,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将城乡月亮进行对比,明确表达其对乡村月夜的钟爱之情。
此外,综合考量其丰富的生活经历与人生阅历,不难发现他这种强烈的情感偏好源于其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支撑。
《山南水北》作为韩少功重新扎根乡土的作品集,从农村逃离到再次回归乡土,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作品所呈现的乡土世界,原生性智慧和情感及时代意义,无一不表现出韩少功作品扎根民间,文化寻根的发展脉络。
[1] 作为一本跨文体的散文集,《山南水北》详细叙述了韩少功在八溪峒的乡村生活,以及由此引发的智慧思考。
《月夜》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月夜》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篇一」《入朝洛堤步月》《月夜》古诗阅读答案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①脉脉广川②流,驱马历长洲③。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月夜刘方平④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①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
本诗是作者宰相(661― 663)任上所作。
②“广川”指洛水。
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
③“长洲”指洛堤。
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
④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终生未仕。
8.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①描写春夜风光,营造了清新静谧的意境。
(2分)②动静结合,静中有动,以动显静,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
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2分)③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1分)9.两首诗都写到“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月”下之情?(6分))①两首诗都写到“月”,但上官诗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
刘诗表达了初春喜悦的心情。
(2分)②上官诗写的是秋天清晨,虽明月高悬,但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诗人得势当权、执政治世的气魄。
(2分)③刘诗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
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
(2分)《月夜》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篇二」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月夜》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探讨作者:叶丽清,何静茹,何诗莹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9年第10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528000)叶丽清何静茹何诗莹[摘要]韩少功的《月夜》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让人心向往之。
文章首先围绕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对《月夜》展开解读,其中,分析艺术特色是从清新隽永的语言、精巧的构思、鲜明的对比修辞手法三方面入手。
然后基于课标的学段目标、学生学情,文体价值以及单元编排的要求,提出《月夜》的教学价值为掌握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喧闹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及对平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最后推荐《月夜》编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关键词]《月夜》;文本解读;教学价值[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8-0012-02《月夜》给我们展示一幅清新优美的月色图,韩少功先生通过对比农村与城市的月亮,抒发了他对农村月亮的喜爱之情。
同时他也表达了希望城里人能静下心来,回归农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的愿景。
一、《月夜》文本解读(一)对《月夜》主题思想的解读笔者认真品读《月夜》后,认为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厌倦喧闹的城市生活,追求平静的乡村生活。
作者到农村生活时,不由地感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直指城市没有真正的夜晚,可见作者对喧嚣城市的厌恶及对农村月夜的向往。
同时作者也指出城市中的人们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却从来不会自我反思,这样只会在前进的道路上“忘记自己”,再也找不回原来的自己。
所以韩少功发自内心地希望人们回归乡村,亲近自然,获得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
(二)对《月夜》艺术特色的解读如果说一篇文章的艺术手法是其“形式”的话,那么主旨则是一篇文章的“内涵”所在,相较于更为内隐一些的“内涵”,一篇文章的“形式”往往更容易为读者鉴赏品析。
笔者从语言、结构、手法三方面对《月夜》的艺术特色展开了深入的解读。
论课外文章教学内容的开发—以韩少功《月夜》为例李晓露 何奕舒 陈怡心(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摘要】《月夜》是韩少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学性散文。
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充满诗意的月夜,同时不乏哲理思辨性。
在开发其教学内容时,笔者提出了“领略月夜魅力,体悟情感与哲思”“沉入文本,感受诗意语言”两大解读方向。
【关键词】课外文章;教学内容;韩少功;《月夜》【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韩少功的《月夜》是一篇内涵深刻、语言风格独特的文学性散文,常被用作初高中语文试卷或习题中的阅读理解题。
另外,在中学文学性散文教学中,《月夜》也不失为一篇供学生拓展学习的佳作。
为了学生能更好地阅读与学习该篇文章,教师有必要开发其教学内容,挖掘其教学价值。
一、领略《月夜》魅力,体悟情感与哲思《月夜》融写景抒情、哲理思辨为一体,大致呈现由情感到哲思的路径。
文章先抒发作者钟情于乡村月夜的独特情感,再写对自我存在的思索与追问。
文章在城乡之间来回跳跃,描写视角不断切换穿插,由此形成了城乡月夜的强烈对比,进而流露出作者对乡村月夜的眷恋与偏爱。
从文章的第5段开始,作者用理性、冷静的笔触写自己的一番遐想,在遐想中审视自己,这部分哲理思辨性较强,也是文本意脉的转折点,值得我们注意。
散文的意脉呈现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要揭秘文本的意脉层次,须从文本的和谐统一中跳出来,挖掘文本内部的矛盾与转折。
若单靠文本提供的信息,是难以深刻理解这部分的理性意蕴的。
这个转折点的缘由是什么?是什么引发了这种遐想?这还得从作者的经历、创作及其个人情怀说起。
《月夜》选自韩少功的笔记体散文集《山南水北》,这部作品侧重于乡村写意,其中不乏作家对城乡文明的思考、对自我的审视等。
对于韩少功来说,乡村就是他的精神家园。
在宁静的乡村月夜里,作者尽情地享受着月色,并由此引发了对宇宙、自然、人类的探索与思考,“乡村已经成为他观照中国现实问题的另一种精神资源”。
赏读《月夜》作者:蒋媛媛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2期摘要: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是一本乡土散文集,把作者迁居湖南汨罗八景峒水库的个人记忆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潜在线索。
《月夜》选自其中,是作者回归湖南汨罗生活记录的田园记叙散文。
本文从字疏句朗、简净淳朴与凝练深刻、语言陌生化及乐感强烈四个方面对《月夜》文本语言风格进行解读。
关键词:字疏句朗 ;语言陌生化 ;凝练深刻文章以月夜为描写对象,通过城市与农村的月夜作对比,表达作者对月夜的独特情感,透露出作者以乡村之药治城市之疾的情感倾向。
其语言风格字疏句朗、简净淳朴与凝练深刻,运用语言陌生化的修辞艺术,高度个人化的语言特点突出高度的情思,造就了深刻之风和音乐之美。
(一)字疏句朗字疏句朗体现在全文复句内的分句中,句子短小。
比如文章第三段仅有4句话,但其中有17个短句,句式简短,相比较长句更能突显出月光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意思明确了当。
作者善于利用标点符号,每一句话都会因为小小的逗号在句中产生十分微妙的效果。
另外,首尾有三处独句段,更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如“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1]”此句为第一个独句段,统领全文,点名中心,说明月光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显要标志,写出了作者对于乡村月光的热爱和自豪,引出城市和乡村月光的对比,激发读者兴趣。
(二)简净淳朴与凝练深刻文章的语言在淳朴从容中透露着哲理意味,具有凝练深刻的风格,这是韩少功语言的基调。
他在文中谈及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记时之法时,写出他们淳朴的生活特点,“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
[2]” 用这种简单通俗的语言,突出乡下人的淳朴与真实。
“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这是典型的口语,以人的口吻写出天地万物之大,而“我”的渺小。
“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月夜》课文解析月夜月夜,一幅美丽而神秘的画卷,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美好的想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课文《月夜》进行解析,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意义和情感。
课文以描绘月夜的景色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月夜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文章开头,作者借助夜晚的黑暗和宁静,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透视内心世界的窗户。
在这个窗户里,读者仿佛能看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真实情感和思考。
月夜的线条在文章中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作者使用线条描绘,让读者感受到月夜的宁静与寂寞。
在课文中,作者写道:“夜深了,顺着青石小巷一直来到海边,只见月光像一抹银波铺展在海面上。
”这句话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夜晚的寂静,还描绘出了月光在海面上形成的银波,给人以舒适和宁静的感觉。
此外,课文还通过色彩的运用对月夜的描绘进行了丰富和细腻。
作者运用色彩的对比,表现了月夜的神秘和浪漫。
“银白的月光洒满大地,忽明忽暗,如梦幻般流动。
”这句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世界,感受到了月夜给人们带来的奇幻和浪漫。
除了景色的描写,课文还融入了作者对月夜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写道:“每当我看到这样的夜,我就容易去想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月夜下思考人生、思考宇宙的渴望和追求。
月夜在作者心中象征着思考和追求的空间,激发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通过对课文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月夜》这篇课文并不仅仅是对一个美丽景色的描写,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情感与思考的抒发。
在月夜的背后,蕴藏着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宇宙的思索。
月夜,它是无法用语言完全形容的美丽。
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幻想。
而这种遐想和幻想正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
因此,《月夜》这篇课文引发了读者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探索,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这个充满奇迹的世界。
总结起来,《月夜》这篇课文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绘和作者内心思考的抒发,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而神秘的画卷。
阅读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月夜带来的宁静与浪漫,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生活和宇宙的思考。
36《月夜》文本赏读张进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摘要:《月夜》通过交叉对比的叙述方式,描写了乡村和城市两个不同地方的夜空。
该文章的亮点在于作者螺旋上升的情感变化以及叙事完整的篇章结构,行文思路从乡村月夜出发最终又回到乡村,使作者的情感呈现螺旋上升的发展形态。
关键词:《月夜》;行文结构;情感著名的“寻根文学”作家韩少功曾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在写作上,他十分注重追寻中华传统文化。
散文作为一个大类的文体,它以高度个人化的言说方式,表达个人的情思。
在《月夜》这篇散文中,作者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以回环往复的行文结构,表达螺旋上升的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月夜的独有情感。
一、回环往复的行文结构在文中,作者将夜空一分为二,像是用一堵透明的墙把空间分成了两半,一半是农村顶上的夜空,是明亮的,是静静的,就像是作者心中的心境般;一半是灰暗的,没有活力的,是被现代文化淹没的没有魅力的夜空。
从色调上看,乡村的夜晚是亮色调,宛如一幅画,而城市的夜晚则是一幅暗色调的画,没有任何令人动容之处。
在散文的叙述中,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两个不同地方的不同月夜进行对比说明,以彰显乡村月夜的美丽动人,表达作者心中对农村月夜的独有喜爱和对乡村淳朴美好的向往。
从叙述的行文思路上看,可以用双线分别表示农村的月夜和城市的月夜,如图1所示:文章的行文是从乡村的月夜开始最终又回到了乡村的月夜。
中间的第2、4自然段重在描述城市的月夜,形成“乡村—城市—乡村—城市”的回环往复的行文结构。
这样,全文在a 、b 两条线之间反复交叉运行,最终将落点落回乡村的月夜,与开头形成呼应,使文章形成完整的结构。
一开头,作者便以主体的身份进入文本,直接抒发作者个人情感,高度赞美乡村月夜的特别:乡村的月夜就像是一枚徽章。
这是纯粹的乡村,是作者眼中真实所见的乡村月夜的自然魅力。
由此进入文章的主题内容,引出两地关于月夜的描写。
2020.2·学术2020年2月语文教学通讯Feb.,2020第1086卷第2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086No.2李施雅张小方曹晶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佛山528225)———《月夜》文本解读月下之思夜深之求摘要:韩少功的散文具有返璞归真的特色,《月夜》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月夜》通过城乡对比结构,突出“月夜”的三层特征———“月亮”是乡村的徽章,“月光”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月夜”是永恒的追求,对比农村的丰富诗意与城市诗意的退化,加强文本的递进性,并借此表达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表达他对乡村诗意生活的热爱、渴望与向往。
关键词:《月夜》韩少功文本解读对比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20)02-0084-03DOI:10.13525/ki.bclt.202002027作者简介:李施雅(1991—),女,广东中山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张小方(1989—),女,河南商丘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曹晶晶(1996—),女,广东茂名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在读本科生。
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文艺评论韩少功是一位兼具理性思辨和感性想象的作家,他善于以诗意的笔调表现深刻的哲理,诗情与哲理的完美融合,使他的散文不仅收到了启人心智的效果,同时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1](P.71)正如他的散文《月夜》,“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徽章”是戴在身上表示身份、职业的标志,文中的“徽章”正是乡村月夜的标志,是区别乡村与城市的标志物。
作者用“徽章”代表“月夜”,可见作者对月夜深深的喜爱之情和无限的向往。
作者进而以精巧的结构,通过三次城乡对比,三想“月夜”,突出“月夜”的三层象征,进而三聊现实生活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了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诗情与哲理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