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 大事件 年历表
- 格式:docx
- 大小:42.01 KB
- 文档页数:10
婺源历史沿革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洪真谋反,以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
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
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唐玄宗决定设置婺源县,将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一说浮梁县的游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隶属歙州,县城设在清华镇。
正月初八,恰逢婺女星在长安京城的东南方向出现,唐玄宗李隆基是酷爱美女之君王, 认为婺女星出现正好应在新设县治的方位上,是天降祥瑞,大吉之兆,故定县名为婺源,意为美丽婺女的家乡。
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婺源属之。
元元贞元年(1295)升婺源县为婺源州,属徽州路。
徽州路领县五,即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州一,即婺源。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小明王韩林儿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徽州路隶江南等处行中书省。
次年(1357年)七月,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仍领县五、州一婺源。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徽州府直属中书省。
明洪武二年(1369),降婺源州为婺源县,隶属徽州府。
徽州府仍领六县,即: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徽州府直属六部。
婺源从建县自歙州始,历经宋元明清各代,隶属徽州的管辖一直没有变化。
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婺源县直属安徽省管辖。
所以婺源自740年建县到1911年推翻帝制,都归属于徽州管辖。
民国元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民国23年(1934年)国民政府为了在江西进行“剿共”的需要,把婺源改隶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管辖。
民国36年(1947年)又划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管辖。
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解放婺源的是解放军的“二野”,和解放江西的同属一支部队,为了军事管理的方便,当时又把婺源划归江西省赣东北行政区浮梁专区管辖。
9月,改属江西省乐平专区;11月重属浮梁专区。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婺源洪氏考源洪群雄婺源地处皖赣浙三省交界处,有吴头楚尾之称,其建县历史有1200多年,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严重的旱、涝、虫、震等自然灾害。
本县地域在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属江南东道歙州休宁县地(部分属江南西道饶州乐平县地置),隶江南东道歙州(今歙县)。
历唐宋元明清皆属歙州、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民国元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民国23年(1934年)改隶江西省,36年(1947年)复隶安徽,38年(1949年5月)又划至江西,现属江西省上饶市管辖。
历史上,它既是古徽州府六县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和“最后的香格里拉”。
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它既是朱熹故里,也是中国铁路始祖詹天佑和现代武侠小说家香港金庸的故乡,更是伟人扬州的江泽民、绩溪的胡锦涛的祖籍所在。
殊不知,胡适、汪精卫、秦桧祖籍也都在婺源。
婺源现有人口34万多,姓氏有50多个,其中大都分皆因先祖为避战乱或避祸端或迷恋风水隐居迁徙到婺源定居。
洪姓虽属婺源姓氏中的大姓,系望族,但婺源毕竟是弹丸之地,过去交通不便,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有限,大部分洪氏成员或仕或商或投奔亲友到外地发展,世居在婺源的并不多,人口仅2万余人。
每年的三四月间,婺源的油菜花相继开了,先开的是平原地带的当地产油菜花,后开的是江岭一带山岭梯田上杂交的油菜花。
明黄的油菜花给春雨中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带来一丝亮色,也激荡起婺源每年第一波旅游的热潮。
热心而著名的吴老师游走于乡村之间,用镜头通过网络直播油菜花开放的进程。
随着大地由绿变黄,婺源乡间的公路上大巴车和轿车排起了长队;古老村落的驿道上,油菜花盛开的田野边,出现了一队队手持佳能或尼康、长炮或短枪的游客们。
历史上婺源长期属古徽州,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现属江西。
婺源有发达的高速公路通往黄山、景德镇。
车从黄山方向进婺源,一路上穿越十余个隧道;一条赣皖隧道长3759米,似乎告诉人们从皖进入婺源的不易;而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又是这群山所能阻隔。
婺源的文化习俗更同徽州。
据说婺源的县名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公元740年起的,婺为古星名,又指婺江。
公元904年,唐昭宗李晔被迫迁都,托婺源人胡三公将刚出生的皇子带往婺源,居于考川。
皇子改名胡昌翼,成年后考中进士,无意仕途,教书为生,助人为乐,后得到北宋皇帝的嘉褒。
婺源人为唐朝皇室保住了一脉香火,也使婺源胡姓后人有了皇家的血统。
婺源的江姓也是官居高位,避难而来的,其后人各代俱有显赫人物。
婺源还是大儒朱熹的故乡,金庸的祖上也是婺源人。
可谓龙池灵秀锦山川啊。
祖籍江湾的第三代领导人曾为江湾中心小学题词,而同属徽州的绩溪不仅走出了胡适先生,也是当今领导人的故乡。
古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如画的仙境,静寂的土地,婺源人心灵的家园。
婺源人常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历史上自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婺源人经历了四次移民,来自北方的强族南迁至此,带来了文化,也带来了人丁。
山多地少,使婺源的男儿们从小就外出经商谋生。
胡适曾说:“无徽不成镇。
”意思是徽州人经商的足迹遍布,没有徽州人的地方就不能算是市镇了。
明清三百年来,徽商的气候可谓大矣。
外出的商人,离家的仕宦,在经历了各自的艰辛困苦后,打拼成功,带着荣耀,回归故里。
大事记1998年7月3日南岸区29件作品参加“重庆市美术、摄影、书法展”,其中,国画《巴山子夜》、油画《凉山姐妹》、水粉画《冬至》、摄影《山里剃头匠》、《晚归》及两幅书法作品被推选参加全国第八届“群星奖”的评奖9月2日南岸区有线电视台上交重庆市有线电视台。
98年11月南岸区广电局与南岸区文化局合并,成立了重庆南岸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并成立了党委。
1999年1月1日到3月7日南岸区文广局对南岸区府主办的“春满江南”为主题的节目活动进行了系列专题报道,时间长达40多天。
这次宣传活动营造了1999年重庆市南岸区元旦至春节期间喜庆祥和气氛,展示了南岸区安定团结,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形象,宣传气势磅礴,央视迎春报道中,在重庆地区选中了我局摄录的多组镜头。
4月南岸区文广局对南岸区府主办的“泉水鸡节”大型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时间长达近1月,泉水鸡节是南岸区集招商、旅游、吃住一体的重庆社会活动,对全面了解重庆,了解南岸有积极作用。
在这次宣传活动中,南岸文广局拍摄了大量新闻与专题,为泉水鸡节的成功举办发挥了积极作用,获政府与社会好评。
9月南岸区文广局开展了南岸区房地产招商活动的宣传月报道,这次招商实现33亿元,获巨大成功,文广局拍摄了有关专题片5部,获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11月音乐作品“川江船儿歌”获全国第九届群星银奖。
12月区宏声广场评为市1999年-2000年十佳文化广场。
2000年1月23日南岸区文广局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了专项治理,时间为3个月,取缔非法经营场所22家。
7-9月,开展了电子游戏和市场专项治理,取缔非法经营场所63家。
5、6、7月,开展了打击非法录音制品专项治理,7月开展了打击非法录音制品专项斗争,取缔无证经营点13家。
3月南岸区文广局列为区行风评议与规范政务管理评议单位(简称双评单位),10月结束。
这一阶段南岸文广局共出简报35期,写出征求意见书150封,召开座谈会13次,参加单位75个,收集意见160条,修改、完善规章12个,南岸区文广局行风评议为南岸区全优单位。
饶平大事记简介“浮滨类型”文化遗存的发现,证明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饶平境内已有部落聚居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不断地改造自然和改进他们的生活,共同缔造古代的文化。
西周晚期至战国早期,饶平境内聚居岭南古越族,并与闽越族错杂而居,概属百越(粤)。
清康熙刘本《饶平县志》(1687年刻本)据《禹贡》记载,饶平县为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扬越地。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始置饶平县。
据史记载:明代中期以前,岭东之海阳、程乡(今梅县)二县,因疆域宽广,壤连福建之汀(州),漳(州)二府,丛山峻岭,民变啸聚,难以治理,故巡抚右都御史吴琛上奏请在三饶地增设县治,以利管辖。
明成化十三年,宪宗命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的都察院右都御史朱瑛,督办建置饶平县事。
当年从潮州府海阳县析光德乡的弦歌都、州都,清远都,太平乡的宣化都、信宁都及怀德乡的隆眼城都、苏湾都、秋溪都等8都置饶平县,首任知县杨昱于成化十四年到任。
饶置县邑后,隶属广东布政使司按察司岭东分守道潮州府。
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属广东布政使司按察司岭东分巡道加兵备衔潮州府。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属广东布政使司岭东分守道、伸威分巡道潮州府。
万历五年(1577年)属广东布政使岭东分守道,海防兵备道潮州府。
清沿明制。
顺治元年(1644年),饶平属广东总督布政使司岭分守道、海防分巡道潮州府。
康熙二年(1663年),属广东总督布政使司岭东分守道潮州府。
康熙三年,广东、广西合并为两广,饶平属两广总布政使岭东分守道潮州府。
康熙二十二年,属两广总布政使司惠潮分巡道潮州府。
雍正七年(1729年),属广东总督惠潮分巡道加兵备衔潮州府。
乾隆三年(1738年),属两广总督布政使司惠潮嘉分巡兵备道潮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潮州府,初置潮州安抚使。
4月,改为潮州军务督办,辖潮州各县,后改为潮梅镇守使(驻汕头),辖潮州、兴梅各县。
民国3年,全国施行道官制,置潮循道(治所设在汕头),辖潮州、惠州、兴梅地区共25县。
婺源的传说江湾人说,江姓祖居地原是鲍家洲。
许久以前是鲍家住在现在的江湾村。
后来,萧何的儿子萧祯做了江南节度使后,定居现在的安徽歙县,易姓为江。
八世祖任迚贤县尉,开始迁居江湾,住迚鲍家洲。
又由于江姓人勤劳聪慧,不久就住上了砖瓦房,而鲍姓人家还是住在茅草棚里。
有一年春节,有江姓孩子跑到鲍姓家放鞭炮,不小心烧掉了茅屋,鲍家人索赔,于是两姓人家互换地盘,即鲍姓人住迚了江姓人家的砖瓦房,江姓人只好在鲍姓家草屋场上重建家业。
斗转星移,重建家园的江姓人再度发达,成为江湾望族。
婺源人告诉记者:历代婺源人在饱读诗书之后,顺着这一条古驿道走出去,走出婺源去寻找他们的仕宦之途和经商之路。
婺源的浙岭是春秋吴楚分界地,“吴楚分源”这块界碑是历代学子的必经之地。
当他们成功地获取功名和财富之后,又从这里返回故乡,修建居所,兴建祠堂,为后代留下了许多宝贵古建筑。
江湾最著名的数“一府六院”。
这是一座典型的徽式建筑,由六部分组成,每部分有天井、厢房,自成一家,六家之间又有小门相通。
光影离合使这宅院看上去仿佛是一座迷宫。
今日记者能看到的只有示意图,听到的只是故事。
江湾人说主人是哪位富商或显贵,至今是个谜。
一腾家宅子,触目的是每块砖头上都凸着一个拳头般大的“腾”字。
记者惊叹不已,江湾人却不以为然。
他们说:“藤(腾)叶虽好,网不过江”。
又说江湾人一向谦恭礼让,即使富甲一地,业振四方,也不至于把炫耀写在自家的堂上。
这就是先辈为什么将祠堂命名为“永思堂”,意在要后辈“一日三省”。
另一所老宅子堂前挂了一块“墩崇堂”匾,江湾人告诉记者,这幢房子独特之处在大门上,两扇门永进关不拢。
传说这幢房子要出一个大人物,须等这大人物回乡将一块门板削去一点,门方可合上。
江湾人对后代的殷盼尽在这古老的传说中。
地方文化:婺源姓氏探源婺源江姓婺源县姓氏中,有的姓氏并非同宗同脉,如江姓就有萧江氏和济阳江氏。
萧江江氏《兰陵萧江宗谱》载,萧江氏原为萧姓,西汉丞相萧何之后裔。
江祯,唐相国萧遘次子。
初荐丹阳令,后任护军兵马使。
僖宗广明(公元880年),协助时任淮南节度使的高骈讨伐黄巢起义军,逐至宣(州)、歙(州),因有功,敕封柱国上将军。
唐亡,江祯与李氏宗室谋兴复唐业,不克,渡江易姓,避居歙县黄墩,始有萧江之称。
天复壬戌(公元902年),二世祖江董(江祯之长子)迁婺源皋径(今大畈镇水路村),为婺源萧江始祖。
宋元丰己未(1079年),曾任进贤县尉的八世祖江敌,迁居江湾。
此后子孙日繁,代有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从宋至清共出过进士46人。
济阳江氏《济阳江氏统谱》载,伯益佐舜有功,季子元仲受封于江国,因国为姓,春秋时废江国为济阳,故为"济阳江"。
唐光启丁未(公元887年),二十八世祖江尚质(歙州护军兵马使),由金陵迁歙县黄墩。
尚质之子洪,于天复癸亥(公元903年)迁婺源谢坑(今段莘乡江村)。
两"江"集居村落在婺源有58个。
萧江主要有江湾、占坑、龙尾、梅林等;济阳江有上晓起、清华花园等。
汪口俞氏唐乾符二年(879),黄巢渡江掠饶、信、池、宣、歙州等地。
俞纵第十五代孙67岁的俞沅与子47的俞植,携家从宣城逃歙邑全村均姓黄墩村才躲过劫难。
但黄墩地方小,容不下众多避难者的繁衍生息。
唐天佑三年(906)俞植的儿子俞昌奉父命,与表弟朱瑰(朱熹之祖、婺源第二任知县),从黄墩迁婺东万安乡千秋里四都长田(今潋溪一带),俞昌即为婺源俞氏始祖。
俞昌两个儿子,长子柰,迁鄱阳;次子懋,居长田。
俞懋后裔俞文明于后唐(约906)自长田迁丰乐(今婺源秋口镇沙城),构造百尺三楼自居。
俞懋后裔有十八房,素有俞姓十八派之说。
其第五代第六房孙俞文明之孙俞瓘,于宋开泰九年(1020)自丰乐迁陈平坞(汪口东南一公里处)。
他先后建"洌泉亭"供路人歇脚、建"翠屏轩"办蒙学。
婺源的历史文化介绍《婺源,那片神奇的土地》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讲讲一个超级棒的地方——婺源!婺源啊,那可是有着超级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好地方!就像一本厚厚的大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精彩的故事。
你们知道吗?婺源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啦!那时候的人们在这里辛勤劳作,创造出了好多让人惊叹的东西。
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人们就开始种地、织布,过着简单又幸福的生活,这不就跟我们现在努力学习,追求梦想一样吗?婺源的建筑那叫一个独特!那些古老的徽派建筑,白墙黑瓦,高高的马头墙,就像一个个威风凛凛的将军站在那里。
走在婺源的小巷子里,脚下是青石板路,旁边是古色古香的房子,这感觉,难道不像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画里吗?而且这些房子都有着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那手艺,简直绝了!就好像是能工巧匠们把自己的心思和梦想都刻在了上面。
婺源的民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逢年过节的时候,那热闹的场面,你们要是没见过,可真是一大遗憾。
舞龙舞狮的队伍在街上欢腾跳跃,那气势,难道还比不上电视里的精彩表演?还有那传统的傩舞,戴着神秘的面具,跳着独特的舞步,仿佛在和神灵交流。
再说婺源的美食,哎呀呀,光是想想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啦!清明粿,那软糯的皮,鲜香的馅,咬一口,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还有粉蒸肉,那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难道你们不想尝尝吗?我曾经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婺源游玩,碰到了一位当地的老爷爷。
他特别热情地给我们讲婺源的故事,还邀请我们去他家喝茶。
那时候我就觉得,婺源的人就和这片土地一样,温暖又亲切。
朋友们,你们难道不想亲自去婺源感受一下那里的历史文化吗?我觉得啊,婺源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的美,它的独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欣赏,去珍惜!。
清代婺源的水旱灾害与地方社会自救(一)婺源地处赣东北部,东邻浙江开化,北界安徽休宁,历史上曾隶属徽州府。
宋元明清时期,婺源县作为徽州府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经济频盛一时。
然而,随着山区的进一步开发,森林面积减少,环境遭到破坏,水旱灾害频频发生。
一.清代婺源的水旱灾害明清时期,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全国出现了垦荒的高潮。
大片的森林被毁坏,环境迅速恶化,自然气候异常,全国的水旱灾害频频发生。
在这种在大气候下,清代婺源县水旱灾害的发生也更加密集了,见表(1):表(1),婺源县历朝水旱灾害总数及频率统计表。
朝代|唐|宋|元|明|清水旱灾害次数|1|4|1|18|23发生频率从唐代到清代,婺源县水旱灾害的发生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居高不下,清代,婺源县水旱灾害平均每百年发生8.6次,是唐宋元三代最高记录--宋代(1.3次/百年)的5.7倍,是明代(6.5次/百年)的1.3倍。
很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婺源县水旱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而清代则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清代,婺源自然条件的恶化引起了水旱灾害的发生,同时,特殊的自然、社会条件又使水旱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水灾多于旱灾,但持续时间短,影响一条线。
明清时期,从全国范围来看,水灾和旱灾的次数交替攀升。
明代,全国水灾有196次,旱灾174次,水灾多于旱灾;清代,水灾有192次,旱灾201次,旱灾多于水灾。
在婺源,从17世纪到19世纪,水灾的次数远远高于旱灾的次数。
婺源县各个世纪的水旱灾害次数见表(2):表(2)、婺源县各个世纪的水旱灾害次数统计数世纪|——9|—10|—11|—12|—13|—14|—15|—16|—17|—18|—19水灾(次)|—|—|—|—|—3|—1|——|—4|—8|—6|—8旱灾(次)|1|——|——|——|—1|——|——4|—5|—3|—2|—从9世纪到16世纪,婺源县的水旱灾害次数基本持平,水灾8次,平均每世纪1次,旱灾10次,平均每世纪1.3次,旱灾略多于水灾。
走近红色江西·婺源篇作者:吴精通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5年第4期吴精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婺源是闽浙赣苏区的重要区域之一,先后驻设过中共闽浙赣省委、皖浙赣省委、皖赣特委、浮乐婺中心县委、婺源县委等领导机关,留下了方志敏、邵式平、寻淮洲、关英等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
红十军攻打婺源1931年12月,经侦察得知,原驻防县城的国民党保安团调走,城防空虚。
红十军决定乘虚攻打婺源县城蚺城(紫阳镇)。
针对蚺城东南北三面环水、西面靠山、四面高墙环绕这一情况,时任中共赣东北省委军委主席的唐在刚决定智取。
红军先派出一批侦察员,化装成普通群众混入城内,查清敌人的兵力布防,然后留在城内作为接应。
17日深夜,唐在刚率红十军第一团占领蚺城外的西山,构筑好进攻阵地。
凌晨,在城内侦察员的接应下,内外夹攻,从西面的宝婺门攻入城厢,俘虏保安中队40余人,缴获长短枪40余支,放出“囚犯”,烧毁国民党县政府办公楼。
1931年12月28日,《红色中华》以“皖赣红军攻下婺源”为题作了报道。
北上抗日先遣队清华破击战1934年9月29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主力从安徽休宁县岭南乡三溪村出发,越过省界进入婺源东北部的段莘、溪头二乡。
9月30日,先遣队主力经段莘阆山村,向婺源北部浙源、清华二乡前进,到清华圩附近的三望源时,遭遇国民党军第四十三旅阻击。
激战数小时,傍晚击退国民党阻击部队,攻克清华。
当晚,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清华、新桥湾、岭下、沱口、里村等地宿营。
10月1日,转入安徽省休宁县境。
北上抗日先遣队裔村阻击战谭家桥一战失利后,1935年1月3日,方志敏率领部队从休宁鹤城等地越岭进入婺源北部沱川乡。
4日经浙源进到段莘乡北部的官坑村和裔村一带,敌军第四十九师也尾追而至。
5日上午9时,先遣队后卫部队与尾追之敌国民党第四十九师第二九一团,在裔村禁止岭展开激战。
敌一部占领官坑亭左右两侧高地,另一部分两路攻占王村两侧山头。
红军先遣队则占领裔村与王村之间的高地禁止岭,利用有利地形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婺源历史建筑登记表范文一、地理位置婺源,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位于江西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土地面积2967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378万亩,耕地32万亩,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
二、文化起源“婺”指静女翌立,是上古汉语的词汇,唐开元年28年建县,唐政府自休宁、乐平两县各析出一部设立新县。
名曰:婺源。
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实际上,今天人们看到的星江就是古代的护城河。
婺源唐开元年间建县于清华,后来迁到弦高镇,古称冉城,历史上曾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
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鸿儒朱熹的故里、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学者金庸的祖籍地。
自宋至清,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
婺源博物馆更有馆藏文物万余件,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誉。
三、建筑布局婺源明清时代的徽式建筑遍布全县各乡村,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乡民故居,应有尽有。
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栋连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铺成。
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湾、流头、浙源、龙山、许村和清华等乡镇的某些村庄更为集中,此外尚有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等。
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婺源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处处为景,犹如一个大公园。
文公山、鸳鸯湖、大鄣山、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堪称"生态奇观",江湾、李坑、晓起、江口、思溪延村、理坑等许多保存良好的古村落,与青山绿水、粉墙黛瓦、飞檐戗角构成一幅幅恬静自如、天人合一的画卷。
在婺源,春可赏五色芳菲,夏可探清幽奇洞,秋可观漫山红叶,冬可访平湖鸳鸯。
走进古村落,可以看到爬满青藤的粉墙,长着青苔的黛瓦,飞檐斗角的精巧雕刻,剥落的雕梁画栋和门楣。
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群,依山而建,面河而立,户连户,屋连屋,鳞次栉比,灰瓦叠叠,白墙片片,黑白相间,布局紧凑而典雅。
从秦汉到明清江西上饶婺源古墓群文化之旅江西上饶婺源古墓群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延续至明清时代。
这片古墓群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本文将带您一起踏上从秦汉到明清的江西上饶婺源古墓群文化之旅。
一、秦汉时期的古墓群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江西上饶婺源古墓群的起源时期。
在这个时期,古墓群的建造开始兴盛起来。
这些古墓群多为贵族或富商的墓葬,其规模宏大,结构精巧。
墓葬内部常常陈设着丰富的文物和珍宝,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二、唐宋时期的古墓群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江西上饶婺源古墓群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古墓群的建造更加精细和复杂。
墓葬内部常常有精美的壁画和雕刻,展示了当时社会的艺术水平和审美观念。
同时,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三、明清时期的古墓群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时期,也是江西上饶婺源古墓群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古墓群的建造更加庞大和宏伟。
墓葬的规模常常超过前两个时期,墓葬内部的陈设也更加豪华和奢侈。
同时,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也更加丰富多样,为研究明清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四、文化之旅的意义江西上饶婺源古墓群文化之旅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艺术。
通过参观古墓群,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古墓群中的文物和艺术品也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古代艺术的魅力和精湛技艺。
五、保护与传承江西上饶婺源古墓群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古墓群的保护工作,加强监管和管理,防止破坏和盗窃行为的发生。
同时,应加强对古墓群的研究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古墓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这片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继续了解和传承。
六、结语江西上饶婺源古墓群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延续至明清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