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城历史建筑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8
会宁县旅游景点
会宁县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的旅游目的地。
以下是一些会宁县的旅游景点:
1. 会宁古城:会宁古城位于会宁县城中心,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城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各种古老的建筑、街道和文化遗迹。
2. 宁县青洛古城:位于宁县境内的青洛古城是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遗址。
这里保存着古代城墙、城门、街道等遗迹,是了解会宁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3. 白壁寨:位于会宁县东南部的白壁寨是一个以气势恢宏的巨型石壁为特色的自然景观。
这片石壁高达100余米,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形状独特,令人惊叹。
4. 黄河峡谷:位于会宁县境内的黄河峡谷是一个壮丽的自然景观,被誉为“中国第一峡谷”。
游客可以乘船游览黄河,欣赏峡谷两岸的奇特地貌和美丽风景。
5. 西峰山:西峰山是会宁县的一座知名山脉,被誉为“中华第一秀山”。
这里山势雄伟,景色优美,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西峰石窟、百尺崖、八仙洞等。
除了以上景点,会宁县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如江口镇、关山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都值得游客去一游。
会宁会师塔的简介会宁会师塔位于青海省会宁县的境内,是会宁县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当地重要的景点之一。
它与会宁县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构成了这里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当地旅游度假、休闲游览的必去之地。
会宁会师塔是会宁县重要的文化遗迹,也是会宁县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
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末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会宁会师塔是一座高大的塔,内部空间宽敞,气势恢宏。
塔面上有“凤舞九天”四个字,表达了塔顶金凤凰舞盘之梦。
在塔内缝制着一条“凤舞九天”长缨,长50米,缨结四只金凤凰,形态各异,气质苍洁,世代相传,让人震撼。
会宁会师塔是会宁县传统文化的宝库,也是会宁县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塔底有一座古城,城门及外壁保留着明清式的护城楼,内部有一个面积较大的会师塔古迹,将南朝会宁明清珍藏的文物完整地保存着,有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侠士楼、明清式大门和外楼、明清式官舍和古木建筑,将古老和现代穿插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古建筑群落。
会宁会师塔的文化内涵及其内涵,也被历史的古迹所传承。
塔里有会宁县的革命文物,包括革命领袖邱明和小华的衣服、文章、头像、章节等,可以让游客真实的感受到革命史的精髓!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文物,如古瓷器、古书籍、古壁画等,让游客有机会深入了解会宁历史文化。
今天,会宁会师塔依然是会宁县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当地休闲游览的热门景点。
塔内有不少文物和古迹,可以让游客在漫步历史的过程中体验古老的传统文化、感受历史的沉淀,并增加对会宁历史文化的了解。
会宁会师塔是会宁县最古老的文化建筑,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令许多游客为之着迷。
它犹如一座历史的古堡,里面好像带着一丝神秘力量,让人沉浸在古老文化的薰陶之中,站在塔内,可以俯瞰会宁县步步壮大发展的历史,回想会宁历史上许多领导人的精彩英雄事迹,令我们心潮澎湃。
会宁的名胜古迹有哪些会宁是历史文化古城,是中国革命圣地。
会宁“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
现在,随来看看会宁的一些名胜古迹吧!会宁的名胜古迹:会宁红军会师纪念地会宁红军会师纪念地位于中国甘肃省中部的会宁县古城,它是历代为兵家必争的重地。
会师旧址的主要建筑有:始建于明洪武六年的红军会师楼及古城墙;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文庙大成殿以及-同志亲笔题名的三军会师纪念塔;-元帅亲笔题名的“会宁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红军长征将帅碑林等。
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会宁城,标志着万里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胜利。
当时,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上开过会,故于1958年将西津楼改建为红军“会师楼”。
纪念地于1986年建造了高达28.78米,共11层的纪念塔,正面雕刻着-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
而在会宁县大墩梁和慢牛坡还修建有红军长征纪念碑,借以纪念那些在中国红军万里长征中英勇献身的壮士。
1996年,国务院将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中宣部将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会宁的名胜古迹:牛门洞新石器遗址牛门洞新石器遗址位于县城西北头寨子镇牛门洞村,面积约16平方公里。
牛门洞周围的大地梁、庆条湾、清明湾、中湾顶、华岔阴山等山梁的阴面,多为墓葬区。
1920年当地秦安移民垦荒时首次出土彩陶罐。
7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在上述山梁深1米处,每间隔1米,即有墓穴,内有大量壶、瓮、罐、钵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纺轮等随葬品;并在生活区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权杖头等。
文化层厚1;2米,鉴定属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类型。
198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会宁的名胜古迹:郭蛤蟆城遗址郭-城遗址位于甘肃会宁县郭城驿新堡子西面,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建,称会州城,金代贞祐初年,迁会州州于此,称新会州。
会宁县城历史建筑概况会宁县城历史建筑概况根据会宁县志整理/⽩丁⼀、会宁城概况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巩昌卫千户傅履,偕同知县郭斌修筑现址城郭。
城踞祖河、厉河汇流处,傍⼭依⽔,地处要冲。
洪武⼗年(1377年),降会宁州为会宁县,由西宁城移治于此。
成化四年(1468年),同知罗谕加固加⾼,拓展扩建。
城墙⾼10⽶,厚7⽶。
南北长750⽶,东西宽500⽶,周长2500⽶。
建南、北⼆门。
挖壕池,深、宽各7⽶。
嘉靖年间,总制刘天和建西门,增筑外郭。
唯祖厉河沿⼀带,因陡崖如削,借助天险,再未筑郭。
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戴光启⼜建东门,添筑⾓楼,在东关安住居民。
万厉三年(1575年),知县史天佑增筑砖垛堞1117个。
万厉七年(1579年),知县⾼拱⾠再维修增补。
⾄此,城郭、城门、门楼基本建成。
城有4门4楼:东⽈“东胜”,西⽈“西津”,南⽈“通宁”,北⽈“安静”。
南北有瓮城,亦有城门、城楼。
四⾓有⾓楼。
外郭连接,包裹四关。
开四稍门,建四敌楼。
清代康熙五⼗七年(1718年)地震,城门、城楼、垛碟倒塌严重。
乾隆四年(1739年),知县管孙翼补建南北⼆门楼。
乾隆⼗三年(1748年),知县⾦兆琦补修城门、城楼。
乾隆⼆⼗六年⾄三⼗年(1761⼀1765年),知县黄显祖、折遇兰进⾏⼤规模补建,四载竣⼯,恢复旧观。
并在四城门书刻门额:东⽈“旭景东临”,南⽈“南尽图⼭”,西⽈“雄城西峙”,北⽈“北门锁钥”。
道光⼗⼋年(1838年)。
知县徐敬对年久失修圮毁之建筑筹资兴修,并为四门亲题门额:东⽈“九宵紫⽓”,南⽈“西陲锁钥”,西⽈“万⾥雄图”,北⽈“屈吴保障”。
同治⼋年(1869年),四敌楼、四⾓楼毁于兵燹。
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萧汝霖报请陕⽢总督左宗棠批准,补修敌楼、⾓楼和垛堞。
民国9年(1920年)⼤震,城郭毁坏。
民国10年(1921年),在兰会宁籍⼈⼠联名报请省政府批准拨款,并派席位中、周宇忠偕同乡绅王策勤、汪奋鳌、关海沧等督修。
从地域文物探究会宁“古老文明”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许多古老的文明发源地。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会宁县就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发源地。
会宁县位于黄河中游,是一个山区县,拥有丰富的地域文物资源。
这些地域文物见证了会宁地区悠久的历史,展示了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的古老文明。
会宁县的地域文物主要分布在四个古城遗址:会宁古城遗址、中楼古城遗址、南河古城遗址、大沟古城遗址。
这些古城遗址是会宁县文化发展的见证。
会宁古城遗址是会宁地区最重要的古城遗址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遗址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遗迹,如城墙、城门、宫殿、庙宇等。
这些遗迹反映了古代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水平。
中楼古城遗址是会宁地区另一个重要的古城遗址,遗址内保存了许多文物,如陶器、瓷器、铜器等。
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文化特点。
南河古城遗址和大沟古城遗址也都是会宁地区的重要文物遗址,它们保存了大量的遗迹和文物,对于研究会宁地区古代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古城遗址,会宁县还有许多古代建筑物和文物。
会宁县城里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名为净音寺。
这座寺庙建于明代,保存了许多古代的佛像和经文。
这些佛像和经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修行方式。
会宁县还分布着许多古老的官府建筑,如县衙、州衙等。
这些建筑物保存完好,反映了古代政治和行政制度的特点。
会宁县还有一些古代村落,如百色村、田坪村等。
这些村落保存了许多古老的民居建筑,如土木结构的房屋、石砌的街道等。
这些民居建筑反映了古代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技术。
除了古代建筑物和文物,会宁县还有许多古代文化遗产。
会宁县的传统手工艺品非常丰富多样。
陶艺是会宁县最有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
会宁县的陶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技艺精湛,样式独特。
这些陶艺品包括盘碗、壶罐、花瓶等,传承了古代陶艺的精髓,也展示了会宁地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会宁县还有许多传统民间音乐和舞蹈,如花鼓戏、绣球舞等。
这些音乐和舞蹈代代相传,是会宁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宁的著名景点
会宁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红军长征的最后出发地,会宁的著名景点有红军长征纪念馆、大佛寺、西峰寺、会师园、吴起镇、秦长城遗址等。
红军长征纪念馆坐落在会宁县城南部15公里处
的高家川。
这里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这
里会师,谱写了伟大的“三军会师”历史篇章。
会宁大佛寺位于县城西南约6公里处,大寺山上,又名“会宁大佛寺”。
始建于唐朝末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大
寺山海拔1840米,是会宁县城最高的山。
大寺山有南北两峰,南峰最高海拔2140米,北峰最低海拔1620米。
山上树木葱茏,四季常青。
登上大寺山主峰南天门俯瞰县城全景,县城的建筑尽收眼底。
大佛寺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呈“品”字型布局,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和东西厢房等建筑。
寺院内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街道和一座小石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
—— 1 —1 —。
会宁附近红色景点会宁是一个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的县级市,这个地方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场之一。
以下将为您介绍一些会宁附近的红色景点。
首先是会宁县城内的红色景点。
会宁县革命烈士陵园是纪念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的场所,园内有纪念碑、墓地和雕塑等,展示了会宁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另外,会宁县博物馆也是一处重要的红色景点,它展示了会宁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英勇抗战和党的建设历程。
其次是会宁县境内的马家沟革命旧址。
马家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的重要基地之一,这里孕育了许多革命先烈,曾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扎地。
旧址内有高墙、石亭、牌坊等建筑,重现了当年党组织和军队的活动场所和生活环境,参观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期的革命氛围。
另外,距离会宁县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重要的红色景点——延安。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历史遗迹。
在延安,可以参观毛泽东故居、中央党校、革命纪念馆等地。
这些地方让人们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初期的艰苦环境和组织建设情况,感受到了当时的壮志豪情。
此外,会宁附近还有一些与红色景点相关的自然景观。
红石峡景区是一个集红色文化和自然风景于一体的地方。
这里有壮丽的山水风光,以及红色文化的展示,游客可以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当地红色历史。
红崖子山也是一个重要的红色景点,山上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历史遗迹,是一个很好的红色旅游胜地。
综上所述,会宁附近有许多值得一游的红色景点,从会宁县内的红色纪念地到延安这一共革命圣地,再到红石峡和红崖子山这些自然景观,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时期的红色历史和英雄壮举。
这些景点的存在,让人们能够了解到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纪念英勇的烈士们,并且传承红色精神。
会宁旅游景点大全
会宁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县级市,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旅游景点。
以下是会宁的旅游景点大全:
1. 官道古驿站:位于会宁县城,是古代官道上的一座驿站,现已修复并成为一处文物古迹。
2. 龙山石窟:位于会宁县西北部的龙山上,是一个规模较小但保存较好的石窟群,内有佛像和壁画,对于喜欢文化历史的游客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古老的太湖湿地:位于会宁县北部,是一个保护较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有丰富的湿地植被和鸟类资源,适合喜爱自然风光的游客。
4. 遗址博物馆:位于会宁县城,展示了该地区古代文明的遗址和文物,给游客提供了了解当地历史的机会。
5. 太真山:位于会宁县东南部,是一个具有宗教意义的山岳景区,有许多古代的宫殿和寺庙遗址,也是登山爱好者的好去处。
6. 羊湾风电场:位于会宁县东部的山区,是一个规模较大的风电场,可以近距离观赏到巨大的风力发电机。
7. 黄佛寺:位于会宁县城东南部,是一个规模较大的佛教寺庙,以其美丽的建筑和寺庙内的佛像而闻名。
此外,会宁还有一些自然景观、古村落和民俗文化等值得游览的景点,如东皋古槐群、桔子沟风景区、苍岩山等。
总的来说,会宁虽然不是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但是有着独特而美丽的景点,适合喜欢探索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游客。
浅谈会宁红色圣地标志性建筑的价值意义【摘要】会宁红色圣地标志性建筑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教育、旅游和社会意义。
这些建筑代表着当地乃至整个国家的革命历史,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这些建筑也是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对于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传播主旋律,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和传承这些标志性建筑,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
要充分认识和发挥会宁红色圣地标志性建筑的综合价值,积极推动当地发展,呼吁更多人关注和保护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
【关键词】关键词:会宁红色圣地、标志性建筑、价值意义、历史意义、文化意义、教育意义、旅游意义、社会意义、综合价值、当地发展、关注、保护。
1. 引言1.1 会宁红色圣地标志性建筑的背景介绍会宁红色圣地是指陕西省的一个红色旧址景点,位于会宁县城区北部,总占地面积18.6公顷。
这里保存有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是一座典型的红色遗址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红色圣地标志性建筑包括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中央会师会议旧址、枣林观音寺等等,这些建筑具有浓厚的红色革命历史意义和红色文化内涵。
会宁红色圣地标志性建筑的建设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革命遗址,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一系列重要事件。
这些建筑的背景介绍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圣地的历史渊源,还可以让人们更加珍视和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会宁红色圣地标志性建筑的背景介绍是了解这一地区红色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基础保证。
1.2 价值意义的重要性在浅谈会宁红色圣地标志性建筑的价值意义中,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更需关注价值意义的重要性。
这些建筑所代表的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不仅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价值意义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从地域文物探究会宁“古老文明”会宁,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境内,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这里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者。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古老文明的线索,各种古代文物为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会宁的古老文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会宁境内发现的大量遗址,如天鹅岭遗址、长坑遗址等,证明了这个地区在古代就有人类活动。
在这些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等文物,这些文物证明了会宁在古代的重要地位。
这些古代文物不仅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于研究会宁古代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石器和陶器,会宁还有其他的古代文物。
会宁的墓葬文化非常丰富,从新石器时代到古代,几乎各个时期的人们都喜欢在这里安葬自己的亲人。
这些古墓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风俗习惯的重要依据。
在会宁出土的墓葬中,出现了大量的陶俑、铜器、玉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代表着古代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代表着古代文明的发展。
在会宁,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古代建筑的遗迹。
会宁县城内有一座古老的民居建筑,这是一座富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府邸,保存完好。
这座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明代建筑的重要依据。
在会宁的周边地区,还有一些古代城址和城墙遗址,这些城址和城墙是古代人们居住和防御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和防御建设的重要资料。
在会宁的古老文明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文物。
会宁的汉画砖,是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具有鲜明的汉代特色。
这种砖瓦制品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应用广泛,在会宁可以见到许多保存相对完好的汉画砖。
会宁的古老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会宁众多的文物遗址和古代建筑,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细心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会宁的古老文明,让这片神秘的土地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
会宁会师楼调研报告会宁会师楼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会宁县城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遗址。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建筑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进行了一次调研。
以下是我的调研报告。
会师楼建于明代,原为一座寺庙,后来在清朝康熙年间改为会师楼。
会师楼的主要作用是为纪念当年明末抗清复明的战争中的两位英雄人物李自成和张献忠而建。
会师楼的整体布局为四进四院,主体建筑为五间假懡式建筑,形态庄重典雅。
门楼左右各有两座水井,象征着丰收和吉祥。
整座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是研究明清建筑的重要实物。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会师楼的建筑结构非常坚固,虽然历经风雨,但仍然保存较为完好。
牌坊、门楼、大殿等各个部分都经过修缮,保持了原有的建筑特色。
特别是在门楼上方的匾额上刻有“好汉庙”四个大字,给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感觉。
进入会师楼内部,大殿正中供奉着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塑像。
两位英雄的塑像栩栩如生,英姿焕发。
旁边的墙上悬挂着李自成和张献忠的画像,再加上大殿内散发出的浓厚的香味,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
调研中,我还了解到会师楼的历史背景。
明末清初,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李自成和张献忠是两位闻名遐迩的反清英雄。
他们率领起义军与清军进行了多次战斗,为中国抵抗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会师楼的建立,是为了纪念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英雄,让人们铭记他们的壮举和牺牲。
总结起来,会宁会师楼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遗址。
通过调研,我对其建筑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会师楼的保存状况较好,作为研究明清建筑的重要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对会师楼的保护和修缮,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座宝贵的历史遗迹。
会宁会师楼遗址的当代意义【摘要】会宁会师楼遗址作为革命历史的重要遗迹,具有深远的当代意义。
它为研究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革命斗争和历史事件。
会宁会师楼遗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革命先烈的精神。
这一遗址也激发了人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热情,对促进国家团结和民族复兴起着重要作用。
保护和利用会宁会师楼遗址还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我们不能忽视会宁会师楼遗址的当代意义,应该加强保护和利用这一重要遗址,让其继续发挥作用,传承革命精神,弘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会宁会师楼遗址、历史背景、价值、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团结、民族复兴、保护、利用、地方经济、旅游业、当代意义、保护、加强。
1. 引言1.1 介绍会宁会师楼遗址的历史背景会宁会师楼遗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处重要历史遗址,位于陕西省会宁县城南4公里处的蒲川河畔,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著名的红色革命遗址之一。
会宁会师楼建于1935年,当时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军和红十五军会合的地点,也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召开重要会议的地方。
在遭受敌军围剿和空袭的情况下,红军最终坚守会宁会师楼,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顽强意志和革命决心。
会宁会师楼遗址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瑰宝,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
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苦难困顿中坚定信念、互助团结、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展示了中国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牺牲的崇高精神。
通过了解和传承会宁会师楼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珍惜和传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
1.2 探讨会宁会师楼遗址的价值会宁会师楼遗址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座重要的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座遗址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主力党的历史性会师,具有极其重要的纪念意义。
会宁会师楼遗址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会师地点,不仅是一种历史事件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传承。
.会宁县旅游景点简介会宁旅游业概况会宁地处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58万人口。
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会宁是历史古城。
会宁县城建置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境内文物遗址密布,据牛门洞出土文物考证,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开创了会宁文明历史的先河。
会宁因“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
秦皇汉武、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都在会宁留下了戍边足迹、翰墨诗赋。
会宁是革命圣地。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奠定了会师圣地的基石。
红军会师期间,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任弼时,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过会宁,为革命圣地增添了光彩的历史篇章。
现在会师旧址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会师楼、会师纪念塔、将帅碑林、革命文物陈列室等,成了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境内还有三军会师期间六次战斗遗址,即:会宁城、范家坡、红堡子、大墩梁、慢牛坡等。
现已修成慢牛坡、大墩梁烈士陵园。
会宁是教育名县。
会宁自古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传统,仅明清两代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名。
全县人民发扬“三苦两乐”精神,铸造了教育辉煌,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30000余名学子。
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有1000余人,仅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区就有240余名会宁学子,赢得了“高考状元县”、“博士之乡”的美称。
会宁是文化大县。
会宁的刺绣、剪纸、彩绘、纺织等民间艺术享誉全国,甘沟驿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文学、艺术创作队伍不断发展,据统计全县有近万人的作品在市以上刊物中发表,有获得省政府最高文学奖——敦煌文学奖和甘肃省第三届文学优秀奖的作品。
县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会宁旅游资源丰富。
建成的主要景点有:红军会宁会师旧址、长征胜利景园、桃花山、铁木山、牛门洞新石器遗址、马明心教堂、月牙社“农家乐”、田岔旱作生态农业示范区及会师期间会宁境内发生的六次战斗遗址等。
会宁县建筑分析报告1. 引言会宁县位于中国甘肃省白银市,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县,会宁县的建筑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旨在对会宁县的建筑进行分析,了解其特点、风格以及对当地文化的贡献。
2. 会宁县建筑的特点2.1 历史悠久会宁县的建筑物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
这些建筑物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
从古代城墙到传统民居,会宁县的建筑物向我们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2 民族特色会宁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种多样性也体现在当地的建筑风格中。
不同民族的特色建筑在会宁县可以找到。
例如,藏式建筑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而回族人民的清真寺则展示了伊斯兰教的建筑特点。
2.3 自然环境的融合会宁县的建筑物通常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因为会宁县地处山区,建筑师通常利用当地的地形和景观来设计建筑。
这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使建筑物更加美观,也更加符合环境保护的理念。
3. 会宁县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3.1 韦家大院韦家大院是会宁县最著名的传统民居之一。
这个大院建于明朝,是一个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建筑群。
韦家大院由多个庭院和房屋组成,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这个建筑物反映了明清时期会宁县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3.2 志丹土司府志丹土司府是会宁县的另一个重要建筑。
这座建筑建于清朝,是一座典型的川西土司府邸。
志丹土司府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好。
它不仅是会宁县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研究当地土司制度的重要标志。
3.3 柴家大院柴家大院是会宁县的一个典型藏式建筑。
这个大院建于清朝,是藏族柴家族人居住的地方。
柴家大院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藏式建筑的典型元素,如白墙、红梁和彩绘。
它向我们展示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4. 会宁县建筑对当地文化的贡献会宁县的建筑物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建筑物通过展示建筑风格、传统工艺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传承和弘扬着会宁县的文化。
从地域文物探究会宁“古老文明”会宁县位于甘肃省南端,属于黄土高原地区,是甘肃省的边陲县。
这里地势险要,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会宁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古老建筑,被誉为“古老文明”的代表之一。
在会宁地域文物的探究中,不可忽视的是会宁县东南部的麦积山。
麦积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被誉为“神韵若腾大丘,南望西登泰山”的秘境。
这里的主要景点是麦积山石窟,也是会宁最具特色的古代石窟。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历时数百年才成功开凿完毕,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珍品之一。
这里的石窟雄伟壮观,雕刻精美,保存状态相当完好。
内部壁画和石刻艺术极具观赏价值,是研究中国佛教和北方艺术史的重要材料。
在会宁的古老文明中,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元素,那就是会宁的古城。
会宁古城位于会宁县城区的中心,形成于明代,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光宗洪熙年间。
这座古城坐落在山间峡谷之中,环境幽静,城墙高大而坚固,城门宏伟壮丽。
古城保存完好的城墙和古老的街巷,展示了明代古城建筑的特点和风貌。
这里的古建筑群体和古街道是探寻会宁古老文明的重要线索。
在会宁的古老文明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会宁的传统手工艺品。
会宁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很多,其中以麻线制作的手工编织品最为出名。
会宁的麻线编织品工艺技术独特,设计精美,色彩丰富。
这些编织品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可以用来装饰家居、制作衣物和手工艺品等。
这里的编织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收藏家的注意。
会宁的“古老文明”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会宁的地域文物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会宁的古老文明也给我们的现代社会带来了很多启示,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宁的古老文明将会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探寻和研究。
从地域文物探究会宁“古老文明”会宁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居住着一支古老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址和宝贵的历史资料,被称为“古老文明”。
会宁的考古遗址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陵,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雄伟的古代皇陵之一。
陵墓内有大量的文物和壁画,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繁荣。
秦始皇陵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秦始皇陵,会宁还有其他众多的文物遗址,如新丰遗址、劳村遗址等。
新丰遗址是夏商周时期的城址,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
劳村遗址是一个古代村落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房屋基址、陶瓷器和石器等遗物,为研究古代村落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除了考古遗址,会宁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古文化景点。
比如咸阳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城墙”。
城墙周长约14公里,高度达12至14米,由黄土夯筑而成,历经千年依然坚固如新。
咸阳城墙的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的典范,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宁还有许多古庙古寺,如五台山寺、永陵寺等。
五台山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始建于东汉末年,历经多次修葺,现为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
永陵寺是秦代的陵墓墓园,供奉着秦始皇和他的后妃、宠妃等一线宫人,是中国古代陵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文明的象征之一。
会宁的“古老文明”不仅体现在文物和古迹上,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中。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
比如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会宁人都要举行盛大的元宵节庙会,人们穿戏服、扮演古代角色,载歌载舞,展示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会宁的传统手工艺也非常发达,如刺绣、剪纸、漆器等,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金国故都会宁府今昔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两公里处是大金帝国都城会宁故地,历经九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仅留下皇城午门,宫殿建筑,城墙角楼,护城河等遗址,向游人静静诉说近千年的沧桑巨变。
如今,这里己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源文化旅游区,全国唯一的金国都城遗址。
公元1115年生女真完颜都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返辽后,在家乡会宁(阿城)称帝,国号大金。
女真人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在这里发生一糸列重大历史事件,造就一批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会宁府做为金国初期首都共有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位皇帝生活在这里。
在公元十二世纪初期,这里是东北亚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金国初期仿北宋汴梁城建筑格局建筑上京会宁府,把从宋朝抢掠来的物资财宝填满府库,贵族住宅园林蔚然错落,一座辉煌宏大的城市拨地而起。
会宁府做为金代都城仅三十八年。
海陵王完颜亮时期,女真人已汉化,都城距中原地区太过遥远,不利于金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另一方面完颜亮为摆脱旧保守势力的阻力,在公元1153年,他把都城迁到燕京(北京)。
为了断绝反对者根基,完颜亮下令把宫殿建筑扑掉,四年之后废掉上京称号。
金世宗继位后又恢复了故都上京称号,还重修了宫殿建筑,作为金国的陪都。
1181年,金世宗下令重建上京城,城墙外侧包上青砖,成为东北地区军事重镇。
蒙古人灭掉金国以后,会宁古城遭到破坏,但外城墙保存完好。
元朝时归辽阳行省开元路管辖,元朝末年,元顺帝在会宁故城设镇宁州(1351年)。
明朝时在此地设置卫所驻守,女真人一支栋鄂部在此地游猎生活,称翁鄂洛城。
清朝入关后,统治中心南移,金故都地区成了防御北方的军事基地。
雍正四年(1726年)在会宁故地没阿勒楚喀协领衙门,后来移居到新城。
因临近阿勒楚喀河称阿勒楚喀城(简称阿城)。
此时会宁故城保存完好,最后对古城造城致命一击的是女真人子孙。
阿勒楚喀城多次围修重建,由原先的木版城变为土城。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阿勒楚喀城再次重修,南北长4.5里,东西宽4里,城高八尺,壕深六尺。
会宁县城历史建筑概况根据会宁县志整理/白丁一、会宁城概况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巩昌卫千户傅履,偕同知县郭斌修筑现址城郭。
城踞祖河、厉河汇流处,傍山依水,地处要冲。
洪武十年(1377年),降会宁州为会宁县,由西宁城移治于此。
成化四年(1468年),同知罗谕加固加高,拓展扩建。
城墙高10米,厚7米。
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00米,周长2500米。
建南、北二门。
挖壕池,深、宽各7米。
嘉靖年间,总制刘天和建西门,增筑外郭。
唯祖厉河沿一带,因陡崖如削,借助天险,再未筑郭。
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戴光启又建东门,添筑角楼,在东关安住居民。
万厉三年(1575年),知县史天佑增筑砖垛堞1117个。
万厉七年(1579年),知县高拱辰再维修增补。
至此,城郭、城门、门楼基本建成。
城有4门4楼:东曰“东胜”,西曰“西津”,南曰“通宁”,北曰“安静”。
南北有瓮城,亦有城门、城楼。
四角有角楼。
外郭连接,包裹四关。
开四稍门,建四敌楼。
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地震,城门、城楼、垛碟倒塌严重。
乾隆四年(1739年),知县管孙翼补建南北二门楼。
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县金兆琦补修城门、城楼。
乾隆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761一1765年),知县黄显祖、折遇兰进行大规模补建,四载竣工,恢复旧观。
并在四城门书刻门额:东曰“旭景东临”,南曰“南尽图山”,西曰“雄城西峙”,北曰“北门锁钥”。
道光十八年(1838年)。
知县徐敬对年久失修圮毁之建筑筹资兴修,并为四门亲题门额:东曰“九宵紫气”,南曰“西陲锁钥”,西曰“万里雄图”,北曰“屈吴保障”。
同治八年(1869年),四敌楼、四角楼毁于兵燹。
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萧汝霖报请陕甘总督左宗棠批准,补修敌楼、角楼和垛堞。
民国9年(1920年)大震,城郭毁坏。
民国10年(1921年),在兰会宁籍人士联名报请省政府批准拨款,并派席位中、周宇忠偕同乡绅王策勤、汪奋鳌、关海沧等督修。
历经一年,大部分补修完整,惟四角楼及四稍门因缺款未加修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郭于50年代后期先后被拆除,仅存武装部院东北外郭墙100米,石油公司院(花园小区,后拆除)东北外郭墙200米,并留“西津”门楼,改名“会师楼”,南北两侧各存內郭墙50米。
由县城出发,东至平头川村接西吉县界59公里,东南至罐子峡口接静宁县界57公里,南至孙家梁接通渭县界33公里,西至西岩村接定西县界5.1公里,西北至甘泉村接榆中县界110公里,北至井沟接靖远县界85公里,东北至野狐泉村接平川区界107公里,至甜水井接海原县界125公里。
县城至兰州市218公里,至白银市187公里,至天水市212公里,至平凉市200公里,至固原县城196公里,至定西县城82公里,至榆中县城160公里,至靖远县城118公里,至平川区149公里,至海原县城238公里,至襾吉县城136公里,至静宁县城90公里,至通渭县城80公里。
二、原有建筑1、官署公所县署:有头门、二门、五间厅、大堂、二堂、东西稿房、班房等30多间。
明代居县城西北隅,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迁建于东大街。
今中共会宁县委址。
千总署:有正室、大堂、东西稿房、土地祠等16间。
在今601站后院。
把总署:有正室、大堂、稿房等14间。
在今会师门北侧城墙下。
守备署:有正室、大堂、稿房等14间。
在今北大街张家巷。
武营:有上房、厦房等13间。
在今北大街会师商场对面。
捕厅署:有房10间。
在县署西侧。
儒学署:有房六七间。
在文庙大成殿东侧。
公馆:有房10多间。
在今会师门外北侧城墙下。
养济院:有房18间。
在北关。
洧防院:有房七八间。
在南家亭,原桃花山乡政府南端。
武营昭忠祠:有祠房5间。
在北关观音阁左侧。
清光绪二年(1876年),迁建于今枝阳巷防疫站址。
马号草场:占地3亩。
在县署后偏西。
大校场:占地20亩。
原毛纺厂前。
2、街肆民房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城内外居民有2000多人,街头铺面稀疏。
清代道光中期,县城人口增至近万人,街头铺面,南北相连,商贸云集,百货畅流。
林则徐曾在日记中赞誉:“此处县城颇为完整,自泾州以来,皆无其比。
”同治年间战乱,居民死亡甚多,建筑物及民房多被毁坏。
清末及民国初年,县城又趋繁华。
民国17年(1928年)后,兵燹匪患频仍,加之兰(州)平(凉)公路改道,城內日渐萧条,街头仅有铺面200多间,民居2500多间。
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民国6年(1917年),县城街道先后两次各设臵巡警路灯12盏。
3、牌坊明、清两代,县城牌坊颇多。
民国时期尚存14座:东关4座,南北正街6座,西街1座,民生巷1座,焦家坑畔(今卫生巷)1座,昭忠祠1座。
多为旌表贤孝节烈建立。
牌坊造型奇特,工艺精巧,斗拱叠起,玲珑雅致。
1949年后逐渐拆除。
4、庙宇万寿寺:在县城内东北隅,今防疫站址。
系宋元古刹。
明代洪武、永乐、正统、崇祯年间屡次重建。
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邑人冯艮弼募修。
同治兵燹,殿阁多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知县蒋康重修。
院落有三:前院有药师殿(曾有“先有药师殿,后有会宁县”之说)、十王殿、伽蓝殿、头门两角门。
后院有三皇殿、三宵殿,上有鱼蓝菩萨楼、药王殿、精忠阁。
偏院有观音堂、禅房、钟鼓楼。
民国20年(1931年),陕军攻城,县长陈万选将大部殿阁拆除。
民国29年(1940年),在此建立女子小学。
关帝庙:县城原有关帝庙二处:一处在南河坡,清同治兵燹,全毁圮。
一处原在城南瓮城內,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移建于南街,今法院址。
有后殿、前殿、两庑、过殿、钟豉楼、乐楼、看楼、马殿、牌坊、山门等。
另有三官殿、两庑、财神殿、三宵殿、山门等。
民囩25年(1936年),大部被毁。
后改建为南街小学。
城隍庙:在县城西北隅,今幼儿园址。
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知县郭斌始建。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清代康熙、道光年间多次重修。
民国9年(1920年)地震,抱厦、鼓门、照壁均倒塌,存有寢宫、正殿、两庑、钟鼓楼、两班房、戏楼、仪门、马殿、头门、花园等。
殿后有催生、眼光、疽疹神诸楼阁。
东有三宵圣母宫,西有和瘟祠。
民国30年(1941年),会宁初级中学设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设立第二完全小学、中共会宁县委党校、会宁饭店等单位。
旧建筑陆续拆除。
玄帝宫:在县城北关外,今商业地毯厂址。
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始建。
明代万历、清代雍正、咸丰、光绪时期多次重修。
民囯9年(1920年),建筑物大部分被震塌,23年(1934年),又幕捐修葺。
其主要建筑物有寢宫、正殿、钟楼、黒虎灵官二殿、三官殿、药王殿、三宵殿、文昌阁、禅房、山门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拆除。
山陕会馆:在县城南大街,內供奉关羽。
清代乾隆时期建,光绪时期重修。
凡三进,有正殿、两庑、过殿、钟鼓楼、戏楼、看楼、头门等。
系旅居会宁的山西、陕西商人筹资修建。
中华人民共和囯成立后为县公安局住址。
原建筑物陆续被拆。
观音阁:在城西关北角。
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建。
清代康熙、道光、光绪时期屡加重修。
正殿有三大士(观世音、普贤、文殊)及十八罗汉象。
阁前架覆桥数米。
桥南有魁星楼,与正阁相对。
东西两翼有钟鼓楼,皆以覆桥通之。
阁之左有关圣殿,前左有圣母殿。
民囯9年(1920年)地震,倾塌颇多。
邑人秦望濓集资重修,并新建岳飞殿。
1958年修建第一机械制造厂时被拆除。
遗址被河水冲塌,今己无存。
东岳庙:原在南关,清同治时全圮。
另一处在西岩山,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建,清代康熈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同治兵燹全圮,光绪时又重修。
有正殿、两庑、过殿、戏楼、三宵殿、药王殿、山门、财神楼、救苦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拆除。
文庙: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年)建。
明代嘉靖和靖代乾隆时期复修。
民国9年(1920年),知县毕丕盛和邑进士秦望澜捐资略修。
前有照壁,两侧为东西角门,凡三进,进棂星门,有泮池、大成坊,东侧为礼门,西为义路。
进戟门,东院为名宦祠,西院为乡贤祠,正中为大成殿,殿后为博文斋,西有约礼斋,最后为明伦堂、尊经阁。
文庙东侧入儒学门,经大院,有学署,再东有孝子祠、节烈祠(院內有碑亭)、崇经祠。
民囯18、19年(1929、1930年)大军过境,县长段燕平拆除其木料供给兵差,惟余大成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建成四级干部会礼堂曁影剧院。
1986年,将大成殿台基提高1米,按原貌修复。
文昌阁:在北瓮城内。
清代雍正年间建,同治兵燹被毁。
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民国19年(1930年)、25年(1936年)两次又毀。
另在东关和南家亭各建文昌宫1处。
后拆除。
三圣阁:在县城西关。
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建。
50年代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