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特工队》赏析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26.50 KB
- 文档页数:10
《头脑特工队》中的心理元素《头脑特工队》是由迪士尼和皮克斯合作的一部动画电影,讲述了人类大脑中的心理元素如何合作以应对各种情绪和挑战的故事。
电影中深入探索了人类情绪和心理过程,通过五个心理元素的角色塑造和互动,展示了情感管理、记忆、意识、梦境和个人身份等方面的心理元素。
首先,电影中的主要角色之一是乐乐(Joy),她代表了人的快乐和积极情绪。
乐乐的使命是确保脑海中的核心记忆能够保持愉快的体验,并在日常生活中传达积极的态度。
乐乐的角色塑造展示了积极心态的重要性,以及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乐观和希望的能力。
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元素是悲伤(Sadness),她的角色代表了人的悲伤和消极情绪。
悲伤在电影中被描绘成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她的存在和发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悲伤的责任是帮助人们处理悲伤和失落的情绪。
在电影中,乐乐意识到,尽管悲伤看起来不起眼,但它是一个重要的情绪,可以帮助人们去适应和应对困难的情况。
在电影中,还有图图(Fear)、愤怒(Anger)和癫忧(Disgust)等角色,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的恐惧、愤怒和嫌恶。
这些情绪在电影中被描绘成有时候很有用,它们能够帮助人们保护自己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这些角色的存在提醒了我们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的情绪生活并不只是快乐和悲伤,还包括了其他一系列的情绪。
除了这些主要的心理元素,电影还展示了记忆和意识的重要性。
记忆被描绘成一片充满色彩的空间,人们的回忆和记忆被存储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中。
这种描绘方式强调了记忆对于个人身份和个人经历的重要性。
意识在电影中被描述为一个中央控制台,它协调各种心理元素的活动,并决定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另一个影片中探索的心理元素是梦境。
电影中展示了梦境如何把各种记忆和情绪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令人难忘的、令人兴奋或令人恐惧的梦境。
这部电影通过对梦境的探索,揭示了梦境如何反映和影响人的日常生活和情绪状态。
《头脑特工队》展示了心理元素之间的互动和平衡的重要性。
心理周荐影——《头脑特工队》之掌控情绪在十几岁的时候,“长大”是一件很突然、让人措手不及的事。
导演、编剧Pete Doctor因为困惑于自己11岁女儿的突然低落,找到了两位心理学家,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Dacher Keltner和著名的情绪研究专家Paul Ekman。
后来,他决定拍一部电影,通过分析一个女孩的大脑,来解释情绪是如何在大脑里运行,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的。
在电影中,5个小人分别代表着我们的5种基本情绪:快乐、悲伤、厌恶、恐惧、愤怒。
不同的情绪如何控制我们的意识?我们该如何应对和管理情绪?快乐 | Joy在电影中,Joy看似是占主导地位的,然而,她的存在最大的作用,却是让人们发现了其他的几种情绪有多重要。
一开始,Riley的父母希望她永远都是那个快乐的小女孩,妈妈总是告诉她要“保持微笑”。
在脑海中,小人Joy忽视和打压Sadness,将Sadness束缚在小小的空间里,不让它影响女孩的情绪。
结果就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的那样:Joy的努力结果适得其反,这反而给了她额外的压力,Riley要花很多时间在父母面前假扮成开开心心的样子,实际却陷入了忧伤的情绪,产生社交退缩,甚至想要逃跑。
所以,最终,悲伤、恐惧、痛苦、愤怒,全都爆发了出来。
我们都以为快乐是生活的底色,但说到底,“永远的快乐”是不可能的。
孩子需要成长,需要独自经历那些负面的情绪,才能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理性的个体。
多个心理学实验也证明,过分乐观的思考往往会妨碍我们,麻痹我们的意志,导致更难实现目标。
听“快乐”音乐的孩子比起听“悲伤”音乐的孩子,在测验中的表现要差得多;在减肥开始前就对结果更乐观的人,反而更容易减肥失败。
而且,研究还表明,虽然那些积极乐观的人在自评中都以为自己更善解人意,更有同理心,但实际上,他们体察他人情绪的能力比忧愁抑郁的人更低,特别是,快乐的人对极端的痛苦、抑郁的理解和感受最差——也就是说,快乐的人并不能很好地共情别人的痛苦。
为什么我们在面对一个人时心里会问:TA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感觉脑袋里有好几个声音在吵架?为什么“长大”似乎是一件很突然的事?这些问题,就是彼特-道格特和他的制作班底打算在《头脑特工队》里一探究竟的问题。
一切源起于导演道格特的一个真实的困惑:他的女儿Elie小时候一直是个活力四射的快乐孩子,然而当Elie长到11岁时,她一下子变得安静寡言起来。
——她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正是这个问题,让道格特决定要做一个与“头脑”有关的故事。
一个名叫Riley的小女孩跟着父母跨越大半个国家从明尼苏达搬到了旧金山,面对着新环境的全面挑战,然而这只是故事的背景。
真正的故事存在于她的大脑内:在头脑的“司令部”里住着五位情绪小人,他们一同操纵着Riley的行为,管理司令部外神奇的长期记忆、潜意识……一个有科学理论支撑,却又完全虚构的世界。
在让皮粉持续失望好几年之后,这一回皮克斯终于“开着脑洞打开了脑洞”。
不是公主不是续集,而是彻底的原创。
而且,这回的创意也不是擅长烹饪的老鼠大厨,或者靠一堆气球飞到南美的房子,《头脑特工队》的创意甚至比前两者更有野心,它潜入人体最神秘的器官,带来了一套天马行空却又逻辑自洽的大脑理论。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自己脑袋里想过的任何事。
【情绪小人进化史】快乐(Joy)、悲伤(Sadness)、恐惧(Fear)、厌恶(Disgust)、愤怒(Anger),这是女主角Riley脑内的五位情绪司令官,也是《头脑特工队》定义的五种基本情绪。
Joy是那个总想逗你开心的角色。
她自带光圈上蹿下跳,常年呼吁“起来嗨”,遇到困难口头禅是“我能搞定”(I can fix it)。
她不遗余力让你快乐。
Fear是提醒你远离危险的角色。
人生中危机重重,不只有墙角的蜘蛛或90度过山车才算危险,如果没有Fear逼你在考试前通宵复习,估计你还能再挂几科。
Disgust使你的身心免遭“毒害”。
因为Disgust,你拒绝去吃英国菜、爱上比裂帛、穿成杀马特。
关于《头脑特工队》的心理学知识赏析《头脑特工队》是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的3D动画电影,也是彼特·道格特继《机器人总动员》和《飞屋环游记》之后执导的第三部作品。
迪士尼的动画电影风格一直都是老少皆宜的,这部作品也不例外。
它用一种比较易于理解的方式记录了以一个小女孩由出生到进入青春期的心理状态,将一些原本非常枯燥乏味的心理学知识用几个具象化的人或物的状态来表达,让小孩子也能够理解究竟到了青春期时期人会发生的变化。
这是一部做到了创造力和心理知识完美契合的作品,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实至名归。
在这部动画作品架空出来的大脑世界是在一个只有11岁女孩子莱莉的大脑内部,在她的大脑里有一套完整又严密的设定——主要围绕的是情绪和记忆两个主体延展。
一、特点鲜明的情绪小人设定情绪的人格化在整个大脑里总共是有五个情绪的代表——喜怒哀惧厌,每个情绪都有比较典型丰满的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并且情节设计非常巧妙地着重在两个看起来比较有矛盾冲突的情绪上——喜和哀。
乐乐(喜)就像一个星星,形象看起来就非常的温暖闪耀、光鲜亮丽,性格则比较开朗活泼,乐观向上,但是在有些事情上则会缺乏考虑,一意孤行;与之对应的忧忧(哀)外貌看上去则更像是一个水滴,性格也较为怯懦消极,不愿走出舒适区,但是她稳重踏实,愿意去聆听安慰别人;怒怒(怒)则是像一块坚硬的砖头,很有干劲,一个暴躁的大叔的形象;怕怕(惧)则是像一个神经元,看起来就比较敏感,时刻评估可能出现在莱莉身上的危险;厌厌(厌)则很像许多小孩子都讨厌吃的西兰花,性格则更像是一个有着高标准要求的漂亮女性。
或许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设定,但是他们有一点相同的就是为了莱莉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
那么他们如何去合作帮助莱莉呢?控制室因此存在。
它相当于我们大脑中的丘脑,负责把感觉冲动传到大脑皮层,作为一个重要的感觉整合机构之一。
(丘脑在大脑皮层不发达的动物,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发达的动物,是最重要的感觉传导接替站。
《头脑特⼯队》正确识别和表达情绪,是⼀种需要学习的能⼒很多家长发来的问题:孩⼦不好好吃饭、不爱读书、写作业磨蹭、孩⼦不爱交朋友等等,虽然问题各不相同,但从中能找到的相同点却惊⼈的相似,其中排在最前的莫过于情绪——家长的情绪、孩⼦的情绪。
很多家长遇到孩⼦不配合,⼀些很微不⾜道的⼩事,瞬间⼩⼼脏嘭嘭嘭地感觉受不了,强烈的情绪作⽤下也顾不了那么多,先冲孩⼦喊⼀顿或者打⼀顿。
⼤家⽣活⾥有这样的场景吗?我们控制不住爆发了之后,⼜会为⾃⼰的⾏为感到后悔和⾃责。
可是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会再次发⽣,陷⼊⽆休⽌的情绪漩涡,让我们深深地感到⽆⼒。
有的家长说,那我尽⼒的去控制好了,可是⼀味的控制,却有可能会让我们的情绪积攒起来,到⼀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并且⽐之前爆发的更猛烈。
在今年的8⽉26⽇,没错就在上周⼀,河北某⼩区的⼀名17岁的⾼中⼥⽣,在和⽗亲吵架之后从22楼⼀跃⽽下,救护车赶到的时候早已没有了⽣命体征。
⼥孩本⾝学习压⼒很⼤,加上平时⽗母对她很严厉经常训斥,不注重沟通⽅式,长期以来积压的情绪终于爆发,⽆奈才17岁的⼥孩选择的是⾛上这样⼀条不归路,结束了⾃⼰的⽣命。
这个案件就发⽣在我⾝边,真的是太痛惜了,也给了我们⼀个警⽰,学会情绪管理、有效地沟通有多么地重要!!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要控制情绪,⽽是学会怎样去调节它转化它,让它流动起来。
只有让情绪能真正的流动起来,才能被我们驾驭。
今天,我想推荐⼀部有关情绪管理的电影——《Inside out》,中⽂译名《头脑特⼯队》,上映于2015年,是⼀部家庭喜剧动画。
电影的⼤致剧情如下:主⼈公莱莉因为⽗亲⼯作的原因举家搬迁⾄旧⾦⼭,要准备适应新环境。
就在此时,莱莉脑中控制欢乐与忧伤的两位脑内⼤⾂乐乐与忧忧迷失在茫茫脑海中,⼤脑总部只剩下掌管愤怒、害怕与厌恶的三位⼲部负责,导致本来乐观的莱莉变成愤世嫉俗的少⼥。
乐乐与忧忧必须要尽快在复杂的脑中世界回到⼤脑总部,让莱莉重拾原本快乐正常的情绪。
扫一扫,听原声电影绘声绘影Movies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有这样一种观点:愤怒的根源是我们脑海中的想法,而非别人的言行。
那么,你了解你脑中的情绪吗?你能很好地控制它们吗?《头脑特工队》——这部“脑洞大开”的动画片向我们展示了大脑中各种情绪是如何各负其责,让大脑正常运作的。
《头脑特工队》将人类复杂的情感简化为五种情绪,并将它们具象为五个人物。
金色的“乐乐(Joy)”、蓝色的“忧忧(Sadness)”、紫色的“怕怕(Fear)”、绿色的“厌厌(Disgust)”和红色的“怒怒(Anger)”,分别代表快乐、忧伤、恐惧、厌恶与愤怒。
他们共同生活在大脑指挥部,操控情绪控制台。
电影别出心裁地从“乐乐”的视角切入,带我们领略了一番脑海中的奇妙世界:生命中每一个记忆都会在大脑指挥部生成一个对应颜色的记忆球,并被分类储存。
其中,重要的记忆会被放入“核心记忆区”。
在多个“核心记忆”的影响下,各种各样的“性格岛”产生——家庭岛、友情岛、诚实岛、搞笑岛……这些“性格岛”构筑出每一个人完整的人格。
片中主人公莱莉的情绪控制台大部分时间都在“乐乐”的操作下运行。
直到莱莉11岁这年,父亲工作变动,他们一家搬到新的城市。
对莱莉来说,融入新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学校第一次做自我介绍时,莱莉情绪失控,“乐乐”和“忧忧”为了挽救一颗即将落入“遗忘区”的核心记忆球,被吸入远离大脑指挥部的边缘区域。
如果她们不能及时带着记忆球回到指挥部,莱莉将永远感觉不到快乐与忧伤。
最终,“乐乐”和“忧忧”历经千难万险,回到大脑指挥部。
找回情绪的莱莉也打消了离家出走的念头,回到爸爸妈妈身边。
在天马行空地描绘奇特瑰丽的脑内世界的同时,电影也告诉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
生活不可能一直被快乐主宰,成长的过程充满了喜怒哀乐。
只有正确面对每一种情绪,我们才得以成为最真实的自己。
当快乐或忧伤的情绪出现,要记得和身边的人分享。
(李成威/赏析)39绘声绘影MoviesJoy:Do you ever look at someone and wonder... “What is going on inside their head?” Well, I know. Well, I know Riley’s head. And there she was...Riley’s Mother:Hello. Riley.Riley’s Father:Look at you. Aren’t you a little bundle of joy?Joy:It was amazing. Just Riley and me. Forever. Oh, for 33 seconds.Sadness:I’m Sadness.Joy:Hello. I... I’m Joy. So... Can I just... if you could... I just want to fix that. Thanks. And that was just the beginning. Headquarters only got more crowded from there.Fear:Very nice. Okay, looks like you got this. Very good. Sharp turn! No! Look out! No!乐乐:当你看着某个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们的脑子里正在发生什么?反正,我很了解莱莉的大脑。
《头脑特工队》人类思维的奇妙启示电影《头脑特工队》是一部由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思维的奇妙故事。
影片以一个普通的女孩莱莉为主角,通过她的大脑来展示了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观影后,我深深被这部电影所启发,不禁思考起人类思维的奥妙。
影片以莱莉的大脑为舞台,将人类的情感、记忆、想象等抽象概念形象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五个主要的情感角色:喜怒哀乐和恐惧。
这些情感角色在莱莉的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团队,通过协作和互动来控制和影响她的情绪和行为。
这个设定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大脑,我也有着喜怒哀乐和恐惧等情感在内部相互作用,决定着我的思维和行为。
影片中,喜怒哀乐和恐惧这五个情感角色并不是单纯地代表着单一的情绪,而是通过相互合作来影响莱莉的思维和行为。
这个设定给我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启示:情绪的平衡和协调是人类思维的关键。
当喜怒哀乐和恐惧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当愤怒主导了我们的思维时,我们可能会做出冲动的决策;当恐惧主导了我们的思维时,我们可能会退缩不前。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控制和平衡自己的情绪,以更好地思考和行动。
除了情感角色的设定,影片还通过展示莱莉的记忆和想象力,向观众展示了人类思维的无限可能性。
莱莉的记忆被描绘成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每个记忆都以一个彩色的球体来代表。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记忆,每个记忆都是我人生中的一段故事,它们一起构成了我的思维和个性。
而莱莉的想象力则被描绘成一个无边无际的幻境,这个场景展示了人类思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们的思维可以超越现实,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正是因为有了记忆和想象力,我们才能够思考、创造和进步。
影片中,莱莉的思维和行为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她的大脑也受到了一系列的冲击和挑战。
这个情节给我带来了另一个启示: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不仅受到内在的情感和记忆的影响,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我们所处的社会、家庭和个人经历都会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没有刻意的设计,有的是平平淡淡你我切身体会的真实,有的是温暖,滋润你我。
也许温暖的感动才最深入人心,虽不强烈,但却持久。
希望《可爱的你》这部影片,能给大家带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我很幸运,能从事这样一份幸福的工作,付出爱,收获爱。
愿你我都能保持一颗初心,做最纯粹的教育!《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是由迪士尼电影工作室与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合作,由45位动画制作者历时五年半精心打造出来的鼎力之作,导演是彼特·道格特。
“艺术源于生活”,电影灵感其实就来源于道格特与女儿相处时的困惑。
道格特的女儿小时候一直是个无忧无虑、充满活力的快乐孩子,而随着她慢慢长大,道格特突然间发现曾经与他无话不谈的女儿变得安静寡言起来。
“她的小脑瓜里在想着什么?是什么让她变化了?”带着这样的疑问,道格特导演了这个与“头脑”有关的电影。
11岁的莱利原是明尼苏达州一个普通家庭的小女孩,由于父亲工作的变动,她随父母搬到了旧金山。
面对着全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莱利显得无所适从,她无比怀念在明尼苏达的生活。
然而,莱利不知道的是,她所经历的种种,居然和自己大脑里的“情绪总部”发生的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
“情绪总部”里有五个“情绪小人”,它们分别是乐乐(Joy)、忧忧(Sadness)、怕怕(Fear)、厌厌(Disgust)、怒怒(Anger),它们一同操纵着莱利的情绪,管理着莱利的行为、记忆等心理现象,它们和莱利一起面对着生活的变化。
可是由于意外,乐乐和忧忧走失在茫茫脑海中,导致了莱利无法感受到快乐,负面情绪不断累积。
乐乐和忧忧必须尽快在复杂的脑海中回到“情绪总部”,重新掌控和调整莱利的情绪,让莱利变回原来的乐观少女……作为一名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工作者,我不禁深刻地感受到,这部电影简直是一部“心理学教科书”,不但可以让观影者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了解我们的心理现象,掌握心理现象的发生机制,同时也对如何教育和引导儿童提供了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