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量确定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14.54 KB
- 文档页数:4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估算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应对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准确估算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以制定科学的环境政策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探讨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方法以及其重要性。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是指工业、交通、能源等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
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导致酸雨、雾霾、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呼吸道疾病等。
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方法1. 底盘排放法:底盘排放法是通过统计和估算机动车辆、机械设备等源的污染物排放情况来估算大气污染物的总量。
这种方法通常通过调查数据、模型计算和实地监测获取底盘排放量,并考虑排放因素如行驶里程、车辆类型、能源消耗等进行综合分析。
2. 履带排放法:履带排放法主要针对非机动车辆、船舶、飞机等源的污染物排放进行估算。
与底盘排放法不同的是,履带排放法需要考虑适应不同的运输工具类型和工作条件,进行详细的排放因素和排放强度评估。
3. 监测排放法:监测排放法通过实地监测和抽样检测的手段,直接测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这种方法通常是在工厂、矿山、发电厂等场所进行现场监测,通过采样分析获得准确的排放数据。
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估算的重要性准确估算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对于环境管理和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估算排放量,可以及时发现和预警污染源,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和应对措施。
例如,在汽车尾气排放量估算基础上,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汽车排放标准,促使汽车制造商生产更环保的汽车。
其次,排放量估算还有助于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准确估算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可以提供相关数据用于环境监测和模型验证,从而建立更精准的大气污染模型,预测和评估污染物扩散范围和浓度分布。
再者,排放量估算对于大气污染减排和治理具有指导作用。
大气无组织排放标准大气无组织排放是指在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废气、废烟尘、废渣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
为了减少大气无组织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大气无组织排放标准。
大气无组织排放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废气排放限值: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废气,制定了相应的排放限值。
例如,对于工业企业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废气排放,通常会规定每立方米排放浓度不得超过一定限值。
这样可以限制废气排放的浓度,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 废气处理要求:对于大气无组织排放的废气,通常要求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处理方式可以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多种方法,以确保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得到有效去除或转化。
例如,对于含有高浓度有机物的废气,可以采用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等方法进行处理,将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
3. 监测与报告要求:为了确保大气无组织排放标准的有效执行,通常会要求企业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并定期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排放情况。
监测系统可以包括废气排放监测设备、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等,以实时监测和记录废气排放情况。
同时,企业还需按规定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排放数据和相关信息,以供监管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
4. 处罚与奖励机制:为了促使企业切实履行大气无组织排放标准,通常会建立相应的处罚与奖励机制。
对于违反标准的企业,可以依法给予罚款、停产整顿等处罚措施;而对于积极履行标准的企业,可以给予减免税费、优先融资等奖励政策。
通过建立有效的处罚与奖励机制,可以增强企业遵守大气无组织排放标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国际合作与交流:大气无组织排放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
通过开展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等形式,各国可以借鉴彼此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大气无组织排放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同时,在国际层面上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大气无组织排放标准,共同保护地球的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方案一、目的和范围:1.目的: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了解排放水平和污染源的情况。
2.范围:适用于各类工业企业、发电厂、汽车尾气等大气污染源。
二、环境监测站点选择:1.根据排放源的类型和分布,选择监测站点,覆盖主要污染源和受影响区域。
2.考虑环境背景、风向和居民密度等因素,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三、污染物监测参数和设备选择:1.确定监测的污染物种类和监测参数,如颗粒物(PM2.5、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
2.选择适当的监测设备,如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气体分析仪等,确保准确测量目标污染物。
四、监测计划和频率:1.制定监测计划,明确监测频率和监测持续时间,如每日连续监测、定期随机监测等。
2.根据排放源的特点和政策要求,确定监测数据的收集和报告周期。
五、监测操作规范:1.培训监测人员,确保他们了解监测操作规范和使用监测设备的方法。
2.建立监测记录和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准确性。
六、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1.采用标准参比气体、校准曲线和质控样品等方法,进行设备校准和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参与外部质量评估和交流活动,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数据的可信度。
七、数据分析和报告:1.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生成报告和图表,评估污染源的排放水平和影响程度。
2.撰写监测报告,包括监测结果、数据质量和建议措施等,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公开。
八、环境管理和改善:1.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环境管理方案和改善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环境影响。
2.定期审查和更新监测技术和方法,以适应环境管理和法规的要求。
请注意,以上是一个通用的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方案概述,具体的实施方案需要根据不同污染源、监测要求和监测点位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整。
在实施过程中,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监测人员的安全,以及正确执行环境监测标准和法规,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关于无组织排放问题2007-09-111.定义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米高度以下排气筒的有害气体排放,均属于无组织排放.2.达标排放问题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表1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规定.3.估算无组织排放量3.1无组织排放源的源强确定方法无组织排放源是指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米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
无组织排放源的源强确定方法有三种:(1)物料衡算法:通过全厂物料的投入产出分析,核算无组织排放量。
(2)类比法:通过与工艺相同、原料相似的同类工厂进行类比,核算无组织排放量。
(3)反推法:通过对同类工厂,正常生产时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现场监测,利用面源扩散模式反推,确定无组织排放量。
3.2按照《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的规定进行,计算公式如下:Qc/Cm=1/A(BL c+0.25r2)0.50L D式中 Qc——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Cm——标准浓度限值(mg/Nm3);L——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S(m2)计算r=(S/π)0.5;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无因次)注: 1)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分为三类:Ⅰ类: 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 大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者。
Ⅱ类: 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 小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或虽无排放同种大气污染物之排气筒共存, 但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指标是按急性反应指标确定者。
Ⅲ类: 无排放同种有害物质的排气筒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 且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是按慢性反应指标确定者。
无组织排放量的测定和估算方法
测定和计算无组织排放量的方法有元素平衡法、通量法和浓度反推法
1、元素平衡法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单位时间内进入和离开某一生产系统的物质元素,应符合以下关系:
(无组织排放量)=(输入量)-(贮有增量)-(有组织排放量)
式中,有组织排放量应包括随产品、废水、废渣及经由排气筒排出的废气中所含的该物质元素总量。
由于等号右边各项往往比无组织排放量大得多,因此能否对它们作出准确的定量分析,是能否用元素平衡法确定无组织排放量的关键问题。
2、通量法
根据连续性原理,通过下方向任意截面的污染物通量是相等的,因此,可用近源处实测资料求源强。
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近距离设垂直监测断面,测定该断面上的平均风向、风速和污染物浓度,用下式计算无组织排放量(kg/h):
式中,为采样期间第i个测点上的平均风速(m/s);Ci为该测点的污染物浓度(mg/m3);Si为测点所代表的那一部分断面面积(m2);φ为平均风向与测点断面间的夹角。
3、地面浓度反推法
下风向某一点上的污染物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因此可根据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地面上一定条件测得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其排放量。
对于可简化为点源的无组织排放源:
对较均匀分布的线源:
对于面源:
上式中,C为浓度(mg/m3);σy、σz分别为横风向和垂直扩散参数(m);为烟气高度上的平均风速(m/s);He为烟气有效高度(m);L为线源长度(m);
,。
无组织排放测量标准无组织排放指的是指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活动所产生的大规模、散乱、无序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排放行为。
由于无组织排放的特点,其测量标准也需要相应的规范和要求,以确保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
无组织排放测量标准应明确测量对象和范围。
无组织排放包括大气中的气体和颗粒物、水体中的废水排放、土壤中的污染物等。
针对不同的排放介质,需要制定相应的测量标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无组织排放测量标准应规定测量方法和设备。
不同的排放介质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和设备要求。
例如,对于大气中的气体排放,可以采用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对于颗粒物排放,可以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颗粒物采样器等。
测量方法和设备的规范化使用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无组织排放测量标准还应规定测量频次和持续时间。
由于无组织排放具有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测量频次和持续时间的确定对于准确评估排放水平和环境影响至关重要。
标准中应明确不同排放介质的测量频次和持续时间要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无组织排放测量标准还应规定数据处理和报告要求。
测量所得的数据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以得到准确的排放水平和环境影响评估结果。
标准中应明确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并规定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
无组织排放测量标准还应规定监督和管理要求。
监督和管理是保障无组织排放测量工作的有效进行的重要环节。
标准中应明确监督和管理的责任主体、职责和权限,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管理程序,以确保测量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无组织排放测量标准是确保无组织排放测量工作的规范和有效进行的重要依据。
标准的制定应明确测量对象和范围、规定测量方法和设备、明确测量频次和持续时间、规定数据处理和报告要求,以及规定监督和管理要求。
只有通过严格遵守这些标准,才能准确评估无组织排放的水平和环境影响,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大气污染源排放特征与定量分析方法大气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大气污染,我们需要了解大气污染的源头和排放特征,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本文将探讨大气污染源排放的特征,并介绍一些定量分析方法。
一、大气污染源排放特征大气污染源排放特征是指污染物在排放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排放源的种类、排放方式、排放强度以及排放物质的组成等。
首先,大气污染源可以分为点源和非点源。
点源是指污染物排放的具体点,如烟囱、排污口等,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发电厂、加油站等。
非点源则是指分布广泛、难以具体定位的污染源,如汽车尾气、农田施肥等。
其次,大气污染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排放方式进入大气。
常见的排放方式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直接排放是指污染物直接从源头进入大气,如烟囱排放。
间接排放则是指污染物经过一些介质和过程进入大气,例如工业废水处理后的废气排放。
再次,排放强度是衡量大气污染源排放水平的重要指标。
排放强度可以通过测量排放量来评估,常见的指标为单位时间内排放的污染物量。
不同污染源的排放强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排放源。
最后,大气污染物的组成也是排放特征的重要方面。
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
不同类型的污染源排放出的污染物组成也不同,例如工业废气主要含有颗粒物和有机物,汽车尾气则含有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等。
二、定量分析方法为了准确评估大气污染源的排放特征,我们需要使用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首先,可以采用监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监测站点可以布置在有代表性的污染源附近,通过实时监测污染物浓度和排放量,来评估排放特征。
监测站点可以使用气体分析仪器、颗粒物采样器等设备来获取数据。
其次,可以使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数学模型是通过建立物理和化学原理的方程组,模拟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转化过程,从而预测排放特征。
无组织排放废气污染物源强估算方法1.定义与来源1.1定义简单说,无组织排放指大气污染物不经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或经高度小于15m排气筒的排放,属于面源污染类型。
因此,在执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指标时,由低矮排气筒造成的监控点污染物浓度增加不予扣除(《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2来源无组织排放通常包括面源、线源和点源等,主要来自于医药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仓储以及其它露天堆放场所和交通运输等。
生产过程的无组织排放源主要包括管道、设备及连接处的跑冒漏以及原辅材料和产品储罐产生的无组织排放。
露天堆放的煤炭、粘土、石灰石、油漆件表面的散失物等,均属面源的无组织排放;汽车在有散状物料的道路上行驶时的卷带扬尘污染物排放属于线源污染;散状物料在汽车装料机械落差起尘量以及汽车卸料时的扬尘污染排放等都属于点状无组织排放源。
2.生产区无组织排放源强分析2.1无组织废气排放源分析无组织废气排放主要来自装置区、储罐区以及废弃物(料桶)堆场等。
装置区:无组织排放是指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间歇式的排放,在生产材料准备、工艺反应、产品精馏、萃取、结晶、干燥、卸料等工艺过程中,污染物通过生产加注、反应、分离、净化等单元操作过程,通过蒸发、闪蒸、吹扫、置换、喷溅、涂布等方式逸散到大气中,属于正常工况下的无组织排放。
储罐区:主要包括原辅材料和产品装卸、进出料泄露,储罐静态呼吸损耗等。
堆场:主要包括废气的原辅材料料桶堆放区域、废弃的固(液)态物料、危险废物堆放场所。
2.2装置区源强分析2.2.1经验系数法跑冒滴漏一般与工厂的管理水平以及设备、管道管件的材质、耐压等级和设备的运行状况有关,也与关键设备技术水平低有关。
与设备管线老化关系更为密切:在正常工况下,明显的跑冒、滴漏现象不会发生,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设备零部件的腐蚀,损耗增加,要完全消除物料的泄漏是不可能的。
因此,发生泄漏的随机性较大。
泄漏的发生又决定于生产流程中设备和管道管件的密封程度,以及操作介质和操作工艺条件,如操作的温度、压力等。
有组织与无组织废气的判定标准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废气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其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加强废气排放管理与监控,判定废气的组织性与非组织性成为了当下研究热点之一。
有组织废气指的是在工业生产中以特定时间、特定量和特定方式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而无组织废气则是没有明确定义的排放标准、量化要求和监管机制。
本文旨在详细探讨有组织与无组织废气的判定标准及其相关解释。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依次介绍引言、有组织废气的判定标准、无组织废气的判定标准、对比分析与实际应用场景以及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有组织与无组织废气的判定标准进行全面概述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辨别不同类型的废气排放行为,并能有效应对和管理废气污染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助力相关行业在废气治理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以上为“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2. 有组织废气的判定标准2.1 定义与特征有组织废气,指由于工业生产、运输等过程中的特定设备或系统所排放的废气。
这些废气通常经过集中处理和控制,具备明确的来源、排放管道以及收集设施。
有组织废气具有以下特征:1. 具体来源:有组织废气来自于确定且可追溯的工业设备或系统,包括燃烧炉、锅炉、发电厂等。
2. 管道排放:这类废气通过专门设置的管道进行排放,其路径和排放地点是固定和可控制的。
3. 集中处理和控制:有组织废气会经过集中处理和控制,比如通过污染物净化装置进行去除或降低污染物浓度。
4. 监测要求:由于有组织废气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实施监测并记录相关指标以确保符合相应法规及标准。
2.2 判定依据及指标在判断是否为有组织废气时,可以参考以下依据及指标:1. 排放来源:需要确定废气的具体来源,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设备、系统或特定工序。
2. 排放管道和收集设施:确认是否存在经过专门设置的排放管道以及相应的收集设施。
生态环境部无组织排放标准无组织排放是指在生产、使用、处理或处置过程中,没有经过任何有效的控制和处理手段而直接排放到大气、水体或土壤中的污染物。
无组织排放的存在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无组织排放,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生态环境部制定了相关的无组织排放标准。
1. 排放物种类:无组织排放标准的第一项内容是明确排放物的种类。
例如,大气无组织排放标准可以包括各种气体、颗粒物和恶臭物质等;水体无组织排放标准可以包括各种化学物质、重金属和有机物等;土壤无组织排放标准可以包括各种有害物质和农药残留物等。
2. 排放标准限值:无组织排放标准的核心内容是明确各种排放物质的限值标准。
例如,大气无组织排放标准可以规定各种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水体无组织排放标准可以规定各种化学物质的排放浓度限值;土壤无组织排放标准可以规定各种有害物质的安全限量等。
3. 监测与检测方法:无组织排放标准还需要明确监测和检测无组织排放物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例如,大气无组织排放标准可以要求使用特定的气体监测仪器和颗粒物采样装置进行监测;水体无组织排放标准可以要求使用特定的化学分析方法和水质监测技术进行检测;土壤无组织排放标准可以要求使用特定的采样方法和分析仪器进行测试。
4. 排放管控措施:无组织排放限值的设定不仅需要考虑污染物的特性,还需要考虑排放源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因此,无组织排放标准还需要明确相应的排放管控措施。
例如,可以规定在排放源上安装特定设备,如烟气脱硫装置、废水处理设备等,以降低排放物浓度。
5. 处罚和管理措施:无组织排放标准中还需要明确相应的处罚和管理措施,以保证标准的执行和有效监督。
例如,可以规定违反无组织排放标准的行为将受到罚款、停产整顿等处罚措施,同时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和监管力度。
总之,无组织排放标准的制定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无组织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执行,不断完善标准,提高监测和治理能力,推动无组织排放问题的解决,实现可持续发展。
无组织排放废气量的计算废气指的是由于人类活动或工业生产而产生的气体污染物,例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
无组织排放废气是指没有经过任何控制设备或净化系统的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在没有适当的措施和处理的情况下,无组织排放废气会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和减少无组织排放废气,需要对其进行定量计算。
下面将介绍一些计算无组织排放废气量的常用方法。
1.排放系数法排放系数法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废气源所产生的废气量和废气组分进行测量和分析来计算废气量的方法。
首先,需要确定废气的组分和浓度。
可以使用现场测量设备如气体检测仪或气相色谱仪来测量废气中不同组分的浓度。
同时,还需要确定排放源的流量,可以使用流量计进行测量。
然后,可以使用相应的排放系数来计算废气量。
排放系数是根据实际测量得到的数据来确定的,通常以单位质量或单位能量产生的废气量来表示。
2.物质平衡法物质平衡法是根据物质质量守恒的原理来计算废气量的方法。
首先,需要对废气源进行调查和监测,确定废气源的类型、组分和流量。
然后,通过测量废气源进口和出口的组分浓度,可以计算出废气中各组分的质量流量。
最后,根据物质质量守恒的原理,将进口的物质质量减去出口的物质质量,可以得到废气源的废气量。
3.标准方法标准方法是根据排放废气源的特性和排放条件来估计废气量的方法。
通常,根据废气源的工艺过程、废气排放源的类型和形式,可以根据相应的工程经验和实际数据来估计废气量。
例如,对于锅炉燃烧废气,可以根据燃烧的燃料种类、燃烧效率和燃料消耗量来估计废气量。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需要依赖于准确的数据和合适的计算方法。
在进行无组织排放废气量的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测量设备的选择和校准为了准确测量废气的组分浓度和流量,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并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
不正确的测量设备可能导致计算结果的偏差。
2.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需要收集和分析废气源的相关数据,包括废气的组分、流量、温度和压力等。
关于无组织排放问题2007-09-111.定义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米高度以下排气筒的有害气体排放,均属于无组织排放.2.达标排放问题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表1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规定.3.估算无组织排放量3.1无组织排放源的源强确定方法无组织排放源是指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米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
无组织排放源的源强确定方法有三种:(1)物料衡算法:通过全厂物料的投入产出分析,核算无组织排放量。
(2)类比法:通过与工艺相同、原料相似的同类工厂进行类比,核算无组织排放量。
(3)反推法:通过对同类工厂,正常生产时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现场监测,利用面源扩散模式反推,确定无组织排放量。
3.2按照《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的规定进行,计算公式如下:Qc/Cm=1/A(BL c+0.25r2)0.50L D式中 Qc——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Cm——标准浓度限值(mg/Nm3);L——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S(m2)计算r=(S/π)0.5;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无因次)注: 1)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分为三类:Ⅰ类: 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 大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者。
Ⅱ类: 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 小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或虽无排放同种大气污染物之排气筒共存, 但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指标是按急性反应指标确定者。
Ⅲ类: 无排放同种有害物质的排气筒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 且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是按慢性反应指标确定者。
4.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fugitive emission monitoring of air pollutantsHJ/T55-2000批准日期2000-12-07 实施日期2000-12-07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对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控点设置方法、监测气象条件的判定和选择、监测结果的计算等作出规定和指导,是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附录C的补充和具体化。
无组织排放废气量的计算无组织排放是指无集中式排放口的一种排放形式。
这种形式的排放量计算与集中式排放计算是不同的,现加以介绍。
1.有害物质敞露存放的散发量计算有害物质敞露存放时,由于蒸发作用,不断地向周围空间散发出有害气体和蒸气,其散发量可用下列公式计算:Gs=(5.38+4.1V)P H·F·(M)0.5式中,Gs——有害物质的散发量,g/h;V——车间或室内风速,m/s;P H——有害物质在室温时的饱和蒸气压力,mmHg;F——有害物质的敞露面积,m2;M——有害物质的分子量;5.38、4.1——常数。
由物理化学可知,各种物质的饱和蒸气压力随温度而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0.05223A/T)+BlgPH式中,T——有害物质的绝对温度,K;A、B——常数,可从一般的物理化学手册中查取,表5-144列出了常见有害物质的A、B值。
表5-144 常见有害物质A、B值2.液体(除水以外)蒸发量的计算本计算方法适用于硫酸、硝酸、盐酸等酸洗工艺中的酸液蒸发量的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Gz=M(0.000352+0.000786V)P·F式中,Gz——液体的蒸发量,kg/h;M——液体的分子量;V——蒸发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速,m/s,以实测数据为准,无条件实测时,可查表5-145,一般可取0.2-0.5;P——相应于液体温度下的空气中的蒸气分压力,mmHg。
当液体浓度(重量)低于10%时,可用水溶液的饱和蒸气压代替,查表5-146;当液体重量浓度高于10%时,可查表5-147、5-148、5-149、5-150。
F——液体蒸发面的表面积,m3。
表5-145 槽边排风工艺槽产生有害气体计算参数表5-146 硫酸溶液蒸气分压力(mmHg)表5-147 硝酸水溶液上面的HNO3及H2O的蒸气压(mmHg)注:浓度为重量浓度表5-148 HCl水溶液液面上水蒸气和HCl气体分压(mmHg)注:浓度为重量单位表5-149 HF水溶液液面上HF和H2O蒸气分压力(mmHg)注:浓度为重量浓度表5-150 水溶液的蒸气压(mmHg)3.生产设备和管道不严密处的散发量各种生产设备和管道都有不严密之处,不严密处泄漏出有害气体量往往随使用期增大而增大。
无组织排放是指无集中式排放口的一种排放形式。
这种形式的排放量计算与集中式排放计算是不同的,现加以介绍。
1.有害物质敞露存放的散发量计算有害物质敞露存放时,由于蒸发作用,不断地向周围空间散发出有害气体和蒸气,其散发量可用下列公式计算:Gs=(5.38+4.1V)P H·F·(M)0.5式中,Gs——有害物质的散发量,g/h;V——车间或室内风速,m/s;P H——有害物质在室温时的饱和蒸气压力,mmHg;F——有害物质的敞露面积,m2;M——有害物质的分子量;5.38、4.1——常数。
由物理化学可知,各种物质的饱和蒸气压力随温度而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lgP H=(-0.05223A/T)+B式中,T——有害物质的绝对温度,K;A、B——常数,可从一般的物理化学手册中查取,表1列出了常见有害物质的A、B值。
表1 常见有害物质A、B值2.液体(除水以外)蒸发量的计算本计算方法适用于硫酸、硝酸、盐酸等酸洗工艺中的酸液蒸发量的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Gz=M(0.000352+0.000786V)P·F式中,Gz——液体的蒸发量,kg/h;M——液体的分子量;V——蒸发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速,m/s,以实测数据为准,无条件实测时,可查表2,一般可取0.2-0.5;P——相应于液体温度下的空气中的蒸气分压力,mmHg。
当液体浓度(重量)低于10%时,可用水溶液的饱和蒸气压代替,查表3;当液体重量浓度高于10%时,可查表4、5、6、7。
F——液体蒸发面的表面积,m3。
表2 槽边排风工艺槽产生有害气体计算参数表3 硫酸溶液蒸气分压力(mmHg)表4 硝酸水溶液上面的HNO3及H2O的蒸气压(mmHg)注:浓度为重量浓度表5 HCl水溶液液面上水蒸气和HCl气体分压(mmHg)注:浓度为重量单位5表6 HF水溶液液面上HF和H2O蒸气分压力(mmHg)注:浓度为重量浓度表7 水溶液的蒸气压(mmHg)3.生产设备和管道不严密处的散发量各种生产设备和管道都有不严密之处,不严密处泄漏出有害气体量往往随使用期增大而增大。
附 录 A 特征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量确定方法A.1 概述无组织排放源往往是多点分散排放,要准确地测定其排放量是比较困难的。
目前测定和计算无组织排放量的方法有物料衡算法、通量法和地面浓度反推法,这些方法分别适用于一定的场合,但只要运用得当,可得到正确的估算结果。
A.2 物料衡算法物料衡算法是用于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基本方法。
在具体产品方案、工艺路线、生产规模、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及治理措施确定的情况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核算污染物排放量,即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品数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
通过全厂物料的投入产出分析,核算无组织排放量,计算公式见式(B.1):∑G 无排=∑G 投入-∑G 回收-∑G 处理-∑G 转化-∑G 产品-∑G 有排 ……… (B.1) 式中:∑G 无排——某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量。
∑G 投入——投入物料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 回收——进入回收产品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 处理——经净化处理掉的某污染物总量。
∑G 转化——生产过程中被分解、转化的某污染物总量。
∑G 产品——进入产品结构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 有排——某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量。
在基础资料比较翔实或对生产工艺熟悉的条件下,应优先采用物料衡算法来准确计算污染物无组织排放量。
一般在进行物料衡算时,可针对某单元过程或某工艺操作进行物料衡算,可以确定这些单元工艺过程、单一操作的污染物产生量,例如对汽车制造企业喷漆工序进行物料衡算,可以核定该工序的物料损失量,从而了解污染物产生量。
通常是针对有毒有害的物料进行核算,如对汽车制造企业喷漆工序中苯系物进行物料衡算。
根据该工序的工艺流程和产污环节,调查计算喷漆工序中苯系物的投入量、进入产品中的量、回收的量、苯系物的有组织排放量、经净化处理掉的苯系物的量等核算该工序中苯系物的无组织排放量。
A.3 通量法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物质的量。
通量法是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方向近旁设置一垂直测定断面,测定该断面有代表性的测点上的风速与有害物质浓度,然后据此计算源的排放量。
关于无组织排放问题关于无组织排放问题2007-09-111.定义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米高度以下排气筒的有害气体排放,均属于无组织排放.2.达标排放问题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表1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规定.3.估算无组织排放量3.1无组织排放源的源强确定方法无组织排放源是指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米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
无组织排放源的源强确定方法有三种:(1)物料衡算法:通过全厂物料的投入产出分析,核算无组织排放量。
(2)类比法:通过与工艺相同、原料相似的同类工厂进行类比,核算无组织排放量。
(3)反推法:通过对同类工厂,正常生产时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现场监测,利用面源扩散模式反推,确定无组织排放量。
3.2按照《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的规定进行,计算公式如下:Qc/Cm=1/A(BL c+0.25r2)0.50L D式中Qc——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Cm——标准浓度限值(mg/Nm3);L——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S(m2)计算r=(S/π)0.5;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无因次)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注: 1)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分为三类:Ⅰ类: 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 大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者。
Ⅱ类: 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 小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或虽无排放同种大气污染物之排气筒共存, 但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指标是按急性反应指标确定者。
Ⅲ类: 无排放同种有害物质的排气筒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 且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是按慢性反应指标确定者。
4.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fugitive emission monitoring of air pollutantsHJ/T55-2000批准日期2000-12-07 实施日期2000-12-07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对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控点设置方法、监测气象条件的判定和选择、监测结果的计算等作出规定和指导,是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附录C的补充和具体化。
附录A特征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量确定方法
A.1 概述
无组织排放源往往是多点分散排放,要准确地测定其排放量是比较困难的。
目前测定和计算无组织排放量的方法有物料衡算法、通量法和地面浓度反推法,这些方法分别适用于一
定的场合,但只要运用得当,可得到正确的估算结果。
A.2 物料衡算法
物料衡算法是用于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基本方法。
在具体产品方案、工艺路线、生
产规模、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及治理措施确定的情况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核算污染物排放量,即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品数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
通过全厂物料的投入产出分析,核算无组织排放量,计算公式见式( B.1):
刀G无排=刀G投入一刀G回收一刀G处理一刀G转化一刀G产品一刀G有排............. (B.1)
式中:
刀G无排一一某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量。
刀G投入一一投入物料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EG回收一一进入回收产品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刀G处理一一经净化处理掉的某污染物总量。
EG转化一一生产过程中被分解、转化的某污染物总量。
EG产品一一进入产品结构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EG有排一一某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量。
在基础资料比较翔实或对生产工艺熟悉的条件下,应优先采用物料衡算法来准确计算污
染物无组织排放量。
一般在进行物料衡算时,可针对某单元过程或某工艺操作进行物料衡算,可以确定这些单元工艺过程、单一操作的污染物产生量,例如对汽车制造企业喷漆工序进行物料衡算,可以核定该工序的物料损失量,从而了解污染物产生量。
通常是针对有毒有害的物料进行核算,如对汽车制造企业喷漆工序中苯系物进行物料衡
算。
根据该工序的工艺流程和产污环节,调查计算喷漆工序中苯系物的投入量、进入产品中的量、回收的量、苯系物的有组织排放量、经净化处理掉的苯系物的量等核算该工序中苯系物的无组织排放量。
A.3 通量法
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物质的量。
通量法是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方向近旁
设置一垂直测定断面,测定该断面有代表性的测点上的风速与有害物质浓度,然后据此计算源的排放量。
计算公式(B.2):
n
Q 3.6U i C i F i sin 10 3 ......... (B.2)
i 1
式中:
Q ——排放源的无组织排放量,单位为千克每小时( kg/h);
U i ――测点采样期间平均风速,单位为米/秒(m/s);
C i ——各测点有害物质浓度,单位为毫克/立方米(mg/m 3);
F i ――测点所代表的那一部分断面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采样期间平均风向与测定断面夹角,单位为度(°。
可根据现场观测确定断面的高度和宽度。
要求自待测源排出的绝大部分有害物质通过测定断面并尽量不受其它源的干扰。
当测定断面边缘的测点上的浓度是其轴心最大浓度的十分之一左右时即可认为源所排放的绝大部分有害物质均通过测定断面。
测定断面至排放源的距
离,一般取30m〜50 m左右,以使气流在此距离内能有适当的混合并尽量减少邻近高架源的干扰。
测定时风速不宜小于 2 m/s。
通量法原理简单易懂,计算简便。
但一般要求设置较多的测点,而且往往需要在一定高度上测定风速和浓度,困难较多,工作量较大。
实际工作中,当无组织大气污染物通过位置明显的排放口 (如车间厂房的天窗)排放时,确定无组织排放量可以采用“简化通量法”,即将车间各个排放口分别作为测定断面,测定各个断面上有代表性测点的风速与有害物质浓度,然后据此计算源的排放量。
简化通量法计算公式(B.3):
n
3
Q 3.6U i C i F i 10 .......... (B.3)
i1
式中:Q ――排放源的无组织排放量,单位为千克/小时(kg/h );
U i ――各断面上测点采样期间平均风速,单位为米/秒(m/s);
C i -------- 各断面上测点有害物质浓度,单位为毫克/立方米(mg/m 3);
F i ――各测定断面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简化通量法要求将车间排放该有害物质的所有排放口全部计算在内,每个排放口一般
选择一个测点即可。
确定排放口时应注意区分车间厂房的进风口和排风口,一般下层进风、上层排风,只有排风口才是确定无组织排放量需要考虑的排放口。
对于设置有机械通风的车间厂房,应计算安装的通风机(排气扇等)的无组织排放排气量( m3/h)。
简化通量法不适合开放式作业场所无组织排放量的确定。
A.4 地面浓度反推法
从大气扩散理论可知,排放源下风向地面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与源的排放量成正比。
若已知影响有害物质扩散稀释的各项主要因素,即可根据在下风向测得的有害物质地面浓度反推算出排放量。
计算公式(B.4)
Q2 2 0.5——2 H
11. 3c0U 10 z y y。
exp210 3
2 z
(B.4)
式中,Q无组织排放
量,单位为千克/小时(
kg/h )
;
c0 --- 无组织排放源的地面浓度,单位为毫克/立方米(mg/m 3);
U io --------- 距地面10m高处的平均风速,单位为米/秒(m/s);
垂直于平均风向(X方向)的水平横向(Y方向)扩散参数,单位为米(m);铅直
(Z方向)扩散参数,单位为米(
yo初始扩散参数,单位为米(
m);
H ――无组织排放源的平均排放高度,单位为米(m )。
计算参数说明:
a)C。
取无组织排放监测浓度;
b)y、z可根据大气稳定度等级按附录C推荐方法查算,大气稳定度分级方法和扩
散参数确定方法参见附录D;
L y ,
C)yo一般可取y0—,L y为无组织排放源在Y方向的长度;
d)H根据排放口的情况确定,排放口明显时(如经车间厂房的天窗排放),H取排放口距地面几何高度;排放口不明显时(如敞开式厂房),一般取H = 10m。
e)U 10指距地面10m高处10min的平均风速。
若在无组织排放现场测定10m高度的
风速有困难,可以用现场开阔地带2m以上高度,或高于10m高度测定的平均风速代替,
P
10
并以U 10 U a 计算得到U10(10m高度风速)。
式中a为测定风速的实际高度,
a
P为风速高度指数,是一个与大气稳定度和地形条件有关的参数,按表 B.1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