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外翻临床诊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膝内翻又称O型腿,俗称罗圈腿,国外称弓形腿。
膝外翻也称X形腿,单侧者称K形腿,二者均可为双侧,也可为单侧,为儿童与青少年较为多见的下肢畸形,以手术指征的骨性改变来看,病因较多,约40多种疾病可引起下肢畸形改变。
常见原因为钙磷代谢紊乱而发生儿童佝偻病及成人骨软化症,骨骺发育障碍,小儿麻痹,炎症及肾性骨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膝内翻、膝外翻发生。
从病理生理角度来说,膝内外翻症,使下肢承受非生理性负荷,负荷偏离下肢生理负荷轴线,久之导致膝关节张力侧韧带松弛,以致使关节产生退行性改变,而继发骨关节病。
所以膝内外翻畸形大多数需干预性矫治,以阻止骨关节病发生。
且大多数膝内翻为胫腓骨畸形,但股骨也多累及。
除侧弓外,常伴有内旋畸形。
我们临床研究观察发现膝内翻、膝外翻特点:A.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比例约2:1B.膝内翻约60%,高于膝外翻C.膝内翻多瘦高或矮胖D.可能合并成骨不全或佝偻病或脆骨病E.可能合并内、外侧韧带的松驰和踝关节代偿性的畸形改F.可能存在疼痛目前临床多发O型腿,膝内翻,小儿骨骺发育异常,骨骺板尖尖成喇叭状,关节成蜂窝组织。
下肢力线异常,膝关节内外侧间隙不等宽,股骨,胫骨,腓骨无骨性弯曲,关节不在正常角度的O型腿,膝内翻。
骨性改变的O型腿,膝内翻。
小儿早期重视干预在于减少骨骼生长发育障碍,越早治疗,恢复指标越高。
青少年-中壮年重视干预以美为主,求职,仕途,婚嫁收益,预防并发症。
中老年重视干预在于同期治疗疼痛,肢凉及行动障碍,避免关节置换。
干预方案:1:中医药、辅具、手法、步态训练(轻度内八、外八)2:骨骺刺激术(中度骨骺异常)3:截骨刺激术(重度骨骺发育异常)4:微创,手法(软组织失衡导致的O型腿、X型腿)5:优化组合矫形(骨头弯曲)分型:根据膝内、外翻畸形的程度,分轻度(畸形在 20”以内),中度(畸形 20' ~ 40”),重度(畸形>40”)。
特别是成年人重度的膝内、外翻畸形多合并膝内、外侧韧带的松驰和踝关节代偿性的畸形改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膝骨关节炎)1 范围本指南提出膝痹病(膝骨关节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健康管理。
本指南适用于膝痹病(膝骨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针灸科、推拿科、风湿免疫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膝痹病(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膝痹病(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属于中医“骨痹”、“痹证”范围。
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病变和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1]。
3 诊断[2]3.1病史有膝关节过度负重等劳损史,多见于中、老年人。
3.2症状体征[3]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后加重,下楼梯更明显,休息后缓解。
根据病证不同,关节或有疼痛重着;或红肿热痛;或疼痛如刺;或隐隐作痛及酸痛不适。
严重者可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
关节局部有肿胀、压痛、屈伸运动受限,晨起时有关节僵硬及发紧感,持续时间常为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30分钟。
多数在关节活动时出现骨摩擦感,有骨摩擦音。
3.3实验室检查伴有滑膜炎的患者可出现CRP和ESR轻度升高。
出现滑膜炎者可有关节积液。
一般关节液透明、淡黄色、黏稠度正常或略降低,但黏蛋白凝固良好。
可显示轻度白细胞增多,以单个核细胞为主。
滑液分析有助于排除其他关节疾病。
3.4影像学检查[4]影像学检查不仅可以帮助确诊OA。
而且有助于评估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性和治疗反应;及早发现疾病或相关的并发症。
X线是常规检查,早期多见正常,中、晚期可见关节间隙不对称性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边缘增生和骨赘形成,部分关节内可见游离体或关节变形。
影像学分级可参照Kellgren和 Lawrence影像分级方法分为5级:0级正常;I 级可能有骨赘,关节间隙可疑变窄;Ⅱ级有明显骨赘,关节间隙可疑变窄;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有硬化性改变;Ⅳ级大量骨赘,关节间隙明显变窄,严重硬化性病变及明显畸形。
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关节骨科分册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肩部撞击症二、肩关节周围炎三、肩袖损伤四、弹响肩五、股骨头骨软骨炎六、弹响髋七、股骨头坏死八、股骨颈骨折九、关节内游离体十、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十一、Baker囊肿十二、膝滑膜软骨瘤病十三、髌骨软化症十四、骨性关节炎十五、内侧副韧带损伤十六、外侧副韧带损伤十七、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十八、半月板损伤十九、半月板囊肿二十、盘状半月板二十一、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二十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二十三、膝内翻二十四、膝外翻二十五、化脓性骨髓炎二十六、化脓性关节炎二十七、骨与关节结核二十八、单纯滑膜结核二十九、单纯骨结核三十、全关节结核三十一、骨样骨瘤三十二、骨瘤三十三、成骨细胞瘤三十四、良性软骨母细胞瘤三十五、内生软骨瘤三十六、骨皮质旁软骨瘤三十七、Ollier病三十八Maffucci综合征三十九单发性骨软骨瘤四十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四十一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四十二非骨化性纤维瘤四十三骨化性纤维瘤四十四骨韧带样纤维瘤四十五淋巴管瘤四十六血管瘤四十七血管球瘤四十八脂肪瘤四十九骨巨细胞瘤五十骨囊肿五十一嗜酸性肉芽肿五十二动脉瘤样骨囊肿五十三骨纤维异常增生症五十四畸形性骨炎五十五滑膜软骨瘤病五十六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五十七骨肉瘤五十八骨旁骨肉瘤五十九软骨肉瘤六十间胚叶性软骨瘤六十一骨外软骨瘤六十二骨纤维肉瘤六十三尤因肉瘤六十四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六十五脂肪肉瘤六十六恶性淋巴瘤六十七血管肉瘤六十八滑膜肉瘤六十九多发性骨髓瘤七十骨转移瘤七十一骨质疏松症七十二痛风七十三类风湿性关节炎七十四儿童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七十五骨关节炎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节髋关节穿刺术第二节膝关节穿刺术第三节踝关节穿刺术第四节肩关节穿刺吸引术第五节肘关节穿刺吸引术第六节腕关节穿刺吸引术第七节髋关节穿刺吸引术第八节膝关节穿刺吸引术第九节踝关节穿刺吸引术第十节肩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法第十一节肘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法第十二节腕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法第十三节髋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法第十四节膝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第十五节踝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法第十六节肩关节切开引流术第十七节肘关节切开引流术第十八节髋关节切开引流术第十九节膝关节切开引流术第二十节踝关节切开引流术第二十一节膝关节融合术第二十二节钢板固定关节融合术第二十三节踝关节融合术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肩部撞击症BGL-GJG-1306-001B1【制定规范的依据】《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概述】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构成肩袖,其联合腱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在三角肌外展肩关节的运动中协同下压固定肱骨头。
膝外翻一概述膝外翻(Valgus Knee)俗称X型腿,是指膝关节向外翻转,股骨关节面向外倾斜。
二病因其成因有多种,大部分膝外翻是先天发育不良造成,如果仔细追问患者的病史,多数膝内翻的患者年轻时并没有内翻,而老年时出现骨性关节病时发生了内翻畸形,这多是由于磨损造成。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外伤或以前进行过内翻畸形截骨矫形手术造成矫枉过正造成。
膝外翻畸形的关节置换在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比例大约占10%,这10%是接受初次置换的膝关节畸形中较难处理的一种。
尤其是外翻角度超过15°的中、重度外翻畸形,其手术难度高于膝内翻畸形,术后效果也常不如膝关节内翻畸形的患者。
其主要原因为:①内侧副韧带常因外翻而发生拉长或松弛,常规的内侧入路容易加重内侧结构的松弛,并且内侧入路松解外侧结构较困难;②膝外翻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股骨外髁发育不良,截骨定位困难;③内侧入路时,假体安装后关节囊缝合及软组织覆盖不良,容易导致外侧紧张及血供窘迫;④术后易发腓总神经麻痹。
因此,其手术入路、截骨、软组织的松解以及假体的选择至今仍无统一的方式和程序,手术技巧要求很高,不同术者所推荐的手术入路以及与入路相适应的软组织平衡技术、韧带松解程序等不尽相同,得到的临床效果也各异。
三临床表现膝部向内的成角畸形,站立时双踝关节不能并拢。
膝外翻多数在年轻时期甚至青少年时期就有外翻的表现,磨损可逐渐加重。
一侧下肢膝外翻者,状如K字形,又名K形腿。
双侧下肢膝外翻者,状如X字形,又名X型腿。
四检查下肢全长Х线片可确定外翻畸形的角度及程度。
五诊断视诊、X线检查等。
六治疗膝外翻的关节置换手术入路基本上有两种,髌旁内侧入路和髌旁外侧入路。
髌旁内侧入路是通过入路完成关节显露,再通过外侧的软组织松解完成韧带的平衡。
而髌旁外侧入路则是将关节入路及软组织松解合二为一,关节显露的过程即为软组织松解过程。
下面分别予以描述。
1.髌旁内侧入路80年代以前较流行,该入路为膝关节置换经典的手术入路,适用于大多数畸形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优点是髌骨能顺利外翻,提供良好的暴露,手术截骨操作容易掌握。
X型腿病情说明指导书一、X型腿概述膝外翻是膝关节向外翻转,股骨关节面向外倾斜。
当双膝均发生此改变时,即表现为X型腿。
X型腿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下肢畸形,导致其发生的因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病因是佝偻病。
临床上常表现为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膝相碰,两足内踝分离而不能靠拢,还有步态异常、动作不灵活等表现。
经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症状可得到改善,畸形可得到纠正。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类型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下肢。
常见症状:步态异常、动作不灵活、膝关节不稳定、易跌倒。
主要病因:遗传因素、发育因素、继发因素。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X线检查。
重要提醒: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纠正患者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X型腿的发病特点三、X型腿的病因病因总述:导致X型腿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主要与遗传因素、发育因素、继发因素等有关。
其中佝偻病是导致的X型腿最常见的病因。
基本病因:1、遗传因素遗传是X型腿发生的重要病因。
多数是由先天胚胎发育障碍引起,导致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骨骺发育异常,常伴有膝关节其他畸形或异常。
2、发育因素2~5岁幼儿开始练习走路时,有些呈轻度膝外翻,6-7岁及以后逐渐减轻。
这是因为维持足弓的肌肉尚不够发达,使双足经常有外翻趋势,间接使膝关节外侧压力大于内侧,造成股骨内侧髁发育相对较快,平足外翻者多见。
这种短期现象又称特发性膝外翻,随身体发育,畸形也会自行校正。
3、继发因素佝偻病是引起X型腿的最常见的原因。
这是由于维生索D缺乏、内分泌紊乱、腹泻等导致钙缺乏,引起骨骼软化,加之载重、行走姿势的影响,逐渐在胫骨形成弧度。
此外,外伤所致的骨骺损伤有可能引起该处骨骺的发育不平衡,因而继发膝外翻畸形;半月板损伤、膝关节结核、化脓性感染、骨折畸形愈合等也可导致膝外翻。
膝外翻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膝外翻,又名碰撞膝,为下肢伸直时,小腿自膝关节向外倾斜。
双侧膝外翻时,两下肢呈“X”型,又称“X”型腿。
畸形可来自股骨和胫骨,多发生在股骨下部。
[诊断依据]一、病史多为缓慢发病,呈慢性病程。
二、症状和体征(一)患肢可有疼痛,负重行走时显著加重。
(二)患肢膝关节可有肿胀,活动后可加重。
(三)患肢膝关节可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四)患肢膝关节周围可有压痛。
(五)双侧膝外翻时步态蹒跚,行走时双膝互碰,称“碰膝症”,单侧畸形则跛行,患者步态异常,容易跌倒。
(六)患膝外翻畸形,两膝伸直并拢时,两踝显著分开。
两踝间距离长度,可说明膝外翻程度。
三、特殊检查可行膝关节侧方应力试验,了解内侧副韧带松弛情况。
四、辅助检查常规应给予前后位与侧位X线摄片,包括相当长度的股骨及胫骨,测量两骨长轴的交角,可明确诊断与畸形程度。
五、鉴别诊断根据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即可确诊。
[证候分类]根据病因、病史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先天性膝外翻为胚胎发育障碍所致,同时可有膝屈曲、过伸畸形及髌骨脱位或髋脱位等。
二、原因不明的膝外翻常发生于生长旺盛时期,如2~5岁的幼儿,11~13岁第二生长旺盛期可出现膝外翻,可能与直立行走、负重、活动量增加有关,但外翻畸形一般不严重。
三、继发性膝外翻临床较多见,可由外伤或疾病等多种原因造成,如佝偻病、儿童膝关节骨骺损伤、膝部骨髓炎、膝关节结核等。
[治疗]一、非手术治疗1、适应证:5岁以下儿童。
2、操作方法:刚学走路的孩子有些膝外翻,一般可在发育中自行矫正,无需治疗。
对于5岁以下病儿,可采用手法矫正术、夹板矫正术、垫高鞋垫矫正法等进行治疗。
二、手术治疗1、适应证:10岁以上且保守治疗无效者。
2、操作方法:对于10岁以上膝外翻患儿,需用手术矫正畸形,常用截骨矫形术。
矫形术应根据畸形发生的部位选择在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进行,多数情况下宜做股骨髁上截骨矫形术。
手术选用硬脊膜外麻醉,大腿下段外侧切口,显露股骨髁上处,在股骨髁上采用横断、楔形、“V”形等截骨方法截骨,手法矫正畸形,无需内固定或应用交叉斯氏针、钢板、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采用石膏固定6~8周。
膝外翻临床诊疗指南
1 【制定规范的依据】
《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2 【概述】
膝外翻是指下肢向内弯曲畸形,也称“X”形腿。
3 【诊断】
3.1 临床表现
(1)双膝伸直并靠拢时,双踝显著分开。
可发现髌骨不稳如半脱位。
(2)测量下肢轴线时,髌骨不在髂前上棘和一、二趾间连线上而位于连线
内侧。
3.2 X线检查可准确显示骨骺状态、骨质密度,并可定位畸形部位和测
量角度。
常伴股骨内旋和胫骨外旋。
3.3 诊断标准根据双膝伸直并靠拢时,双踝显著分开;结合查体与下肢
全长X线测量股骨与胫骨长轴成角度数可确定诊断。
4 【治疗】
4.1 7岁以下小儿除非畸形特别严重或有特殊病因需要处理者外,一般
无需治疗0 10岁以上儿童较明显的膝外翻畸形不可能自行矫正,应考虑手术
治疗。
4.2 膝外翻畸形矫正术,应根据畸形发生的部位选择在股骨远端或胫骨近
端进行。
多数做股骨髁上截骨矫形术。
术前应根据X 线片明确矫正度数,并
注意保留100左右的生理外翻角。
在矫正外翻畸形的同时,应注意矫正外旋
畸形。
膝外翻判断标准
膝外翻是指膝盖向外侧倾斜的情况,常见于运动或行走时。
判断膝外翻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站立姿势:双脚并拢站立,从正面观察,如果膝盖相互贴紧,即未出现明显的膝外翻现象。
2. 检查步态:观察患者行走时的膝盖运动情况。
正常情况下,膝盖应该在行走过程中保持垂直稳定,不应该向外翻。
3. 使用测量工具:医生可以使用测量工具来定量地评估膝外翻的程度。
常用的方法包括膝关节知觉评估、膝关节外翻角度测量等。
4. 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光、MRI等,可以帮助医生更直观地判断膝外翻的情况,并了解可能的病因。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膝外翻的标准可能因个体差异和专业背景而有所不同,最准确的判断应该通过专业医生的评估和诊断。
膝外翻临床诊疗指南
1 【制定规范的依据】
《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2 【概述】
膝外翻是指下肢向内弯曲畸形,也称“X”形腿。
3 【诊断】
3.1 临床表现
(1)双膝伸直并靠拢时,双踝显著分开。
可发现髌骨不稳如半脱位。
(2)测量下肢轴线时,髌骨不在髂前上棘和一、二趾间连线上而位于连线
内侧。
3.2 X线检查可准确显示骨骺状态、骨质密度,并可定位畸形部位和测
量角度。
常伴股骨内旋和胫骨外旋。
3.3 诊断标准根据双膝伸直并靠拢时,双踝显著分开;结合查体与下肢
全长X线测量股骨与胫骨长轴成角度数可确定诊断。
4 【治疗】
4.1 7岁以下小儿除非畸形特别严重或有特殊病因需要处理者外,一般
无需治疗0 10岁以上儿童较明显的膝外翻畸形不可能自行矫正,应考虑手术
治疗。
4.2 膝外翻畸形矫正术,应根据畸形发生的部位选择在股骨远端或胫骨近
端进行。
多数做股骨髁上截骨矫形术。
术前应根据X 线片明确矫正度数,并
注意保留100左右的生理外翻角。
在矫正外翻畸形的同时,应注意矫正外旋
畸形。